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飲食民俗論文

飲食民俗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1 19:03:46

❶ 關於一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小論文。只需1500字。謝謝了。

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文化特點編輯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風味多樣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美」食
「美」食
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❷ 急求: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1000字左右 不要多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❸ 求一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3000字

OK,現在還要嗎?

❹ 中外飲食文化論文

新華書店大把。飲食類

❺ 求飲食文化論文3000字

於飲食文化的論文: 論飲食文化漢譯英中的「意譯 論飲食文化漢譯英中的 意譯」 意譯〔摘要〕把中國的飲食文化翻譯為英語是一件很復雜的工作。要把飲食文 化,尤其是菜譜忠實地傳達出來,要兼顧菜名的「形美、音美、意美」,又要考 慮到西方人的飲食所講究的內容和實質,同時還需要關注菜餚本身的材料、烹 調方法和人們的飲食文化心理。本文搜集了大量的菜譜英語譯名並加以歸納, 總結出中國飲食文化尤其是菜譜漢譯英中的「意譯」情況。 〔關鍵詞〕菜譜 翻譯 「意譯」 〔中圖分類號〕H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 11-0042-02 引言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大事。飲食文化也是世界各族人民文 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族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經濟全球化的 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工作,或者跟中國人打交道,而他們也在 不斷地了解中國, 學習中國文化。 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很多外國學者及外國遊客對此興趣濃厚。要做好飲食文化的對外宣傳,我們首 先就要把我國的菜譜翻譯出來、整理成文。大多數中國食譜的命名方式都是「形 美、音美、意美」,讓食客看得舒服的同時,還充滿著期待。中式菜譜的翻譯除 了要求語義對等,還必須注重文化聯系,這就要求翻譯出來的菜名符合西方人 的文化、語言、價值觀等思維。 根據王秀芬在其論文《淺析中式菜譜的文化和翻譯》的總結和歸納,我國 的學者把菜名譯成英文的常用方法有四種。 (1)寫實型命名法。如「烤乳豬」被譯為 Roast Piglot,「糖醋排骨」被譯為 Spareribs with Sweet and Soysauce」 (2)寫意型命名法。如「紅燒獅子頭」被譯為 Stewed Meat Balls with Brown Sauce.「芙蓉水晶蝦」被譯為 Shrimps Cooked with Eggwhite. (3)典故型命名法。如「東坡肉」被譯為 Dongpo Braised Pork.「叫花雞」被譯 為 Beggar』s Chicken. (4)以地名、數字命名法。如「北京烤鴨」被譯為 Peking Duck.「八寶飯」被譯 為 Eight-Jewel Rice Pudding. 這四種菜譜的翻譯法基本上都能被外國人所接受。 然而從翻譯的方法來說, 許多菜名都採用了意譯。 一、意譯 意譯總是與直譯、音譯聯系在一起的。關於意譯,錢歌川在其著作《翻譯 漫談》中是這樣定義的:「採用原文大意,或甚至有時候改變原意,依譯者自己 的意思寫出,結果是不大忠於原文(錢歌川,1980:11)。」在漢譯英中,很 多時候,直譯會讓外國人莫名其妙。 在把中國飲食文化對外宣傳的翻譯過程中,不管寫實型命名法還是典故型 命名法的菜譜,都不可避免地採用意譯。 二、中國菜譜的意譯 中國的菜譜五花八門, 各具特色。 有的只看菜名就對其做工材料一目瞭然, 有的則採用歷史文化典故,讓客人在品菜的同時,感受文化氣氛;而有的菜名 確實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有的則採取的是浪漫主義的命名方式,讓食 客充滿遐想。很多菜名還採用了文化典故、歷史事件、成語、俗語、諺語來命 名,這就約束了中國菜名翻譯時的直譯手法。因為很多時候,直譯會讓外國人 費解,中國人若是不了解這道菜,也會被英文譯文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謂。 所以,在把中國菜名翻譯成譯文的時候,更應該多採用意譯的方法。本文通過 分析、歸納和總結,發現中國菜譜採用意譯通常有以下三種。 (一)直譯表達不明時,常採用意譯把菜譜譯出 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理解上的困難。不是所有的外國人都有那麼好的中文 語言基礎和積淀,很多中文說法、詞語在我們炎黃子孫看來毫不費勁,但是在 外國人眼裡,這些表達可能引起誤解,或者讓他們在點菜時,因為不理解不了 解而無從下手。直譯菜名很多時候並不適合外國人看,因為直譯往往會讓一樣 東西在兩種語言中呈現出很大的差異,譯文跟原文也許會互不相干或是背道而 馳。因為不是所有的中文詞彙都能在英文中找到語義與之對等的單詞。或者有 時候找到與之意思相近或者相同的單詞,但是這些詞不一定可以傳達菜名的用 意,因為菜名通常還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這時候,菜名的翻譯只能採用意 譯,在直譯不能確切表達菜名本意的時候,添加成分,以達到解釋說明的作用。 如,白飯,如果直譯,則為 White Rice,但是中國人說「白飯」,強調的並 非它的顏色而是它的內容,是指單獨的米飯,不包括菜或其他配料。所以,為 求更准確地表達出中文「白飯」二字的涵義,譯者此時應該舍棄直譯而採用意譯, 「Plain White Rice」,加上 plain 一詞,外國人更容易聯想到飯本身的材料,有 white 他們也不會想到「黑米飯去」。 又如「鳳凰玉米羹」這道菜,中國人大概都知道這道菜中的鳳凰並非指一種 鳥,而指的是雞,稱之為鳳凰只是為求好聽,因為這樣命名會讓這道菜顯得更 有檔次。若把其中的「鳳凰」譯為 phoenix,則讓外國人納悶,因為鳳凰僅僅是傳 說中的一種鳥,並非真實存在的動物,如果搬到餐桌上來了,讓人難以置信。 雖然很多外國人可以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點了這道菜,但是上菜時,他們總會 知道這里的「鳳凰」的真實身份,或許到時候很多外國食客會覺得失望。所以對 於這道菜,我們可以譯為 corn and chicken porridge。 又如「臭豆腐」,有人直譯為「Smelly tofu」。這種譯法算不上錯,因為 Smelly 一詞本身就能很確切地描述出臭豆腐的氣味特點。但是,很多外國食客也會因 為「Smelly」一詞而放棄對此食物的嘗試。其實臭豆腐除了臭,也還有香的一面, 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這就是臭豆腐的特點。所以,我們應該採用意譯的方法, 把「臭豆腐」譯為「stinky tofu」。 (二)結合菜餚所需的主要材料翻譯菜名 很多菜譜包含了俗語或習語,而對於俗語、習語的翻譯,直譯也無法正確 表達其含義,此時多採用意譯。然而,對於菜名的翻譯,又不能完全等同於單 獨的俗語、習語本身的翻譯。單獨的俗語、習語本身的翻譯採用解釋、增譯等 方法傳達其內涵和意思,然而包含俗語、習語的菜名,不僅要求翻譯工作者能 夠通徹領悟俗語、習語本身的含義,還要注意俗語、習語本身與菜餚之間的緊 密聯系。習語、成語做菜名時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比菜名本身更為 重要。此外,翻譯人員在翻譯時還必須注意把菜餚所需的主要材料表達出來, 但又不能過多剔除習語、成語本身的意蘊。因為如果僅僅傳達了成語、俗語等 意思,而忽略菜餚材料的介紹,則會讓食客在點菜的時候難以兼顧營養的搭配 和均衡。如果食客只是對菜名好奇而點菜,到時候上的菜全部是肉類,這會讓 客人覺得很油膩,整個飯局吃得不夠盡興。同時從營養的角度來說,也是不科 學的。所以,翻譯人員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把菜名當作是簡單的一個詞 語來翻譯,而應該把菜名與菜餚所需的主要材料結合起來,力求使菜譜的翻譯 能夠完美、忠實地表達原意。 如,中國有道菜叫「過山峰燉清湯」,如果翻譯此菜名時採用直譯,則會將 其譯為 Guoshan Peak clear soup。對於此譯文,不僅外國人看不懂,就連土 生土長的中國人也摸不清這道菜是用什麼做的,點了這道菜他們將會品嘗到什 么。實際上,這是一道雞湯。「過山峰」在此當然不可能是一座山峰,也不可能 是山上的某塊材料,而是指雞塊本身。為此,我們的翻譯工作者把此菜譯為 Mountain Peak chicken clear soup。譯文既表達了中文原意,又指出了菜餚所 需的材料,同時也不會讓外國食客誤解 Mountain Peak 在此菜名中的含義。 又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道家常菜「麻婆豆腐」,很多飯館將其譯為 Ma Po』s bean curd。此種譯法對於熟悉此菜的中外食客而言是無關緊要的,然 而並非所有的外國食客都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Ma Po 會被理解為一個人名。 她的豆腐可做菜名,對食客當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這菜畢竟還是豆腐, 不管是誰的牌子,對很多外國食客而言不一定有吸引力,或者說他們並不一定 清楚這個豆腐與其他豆腐的不同之處。但是如果我們採用「意譯」的方法,把菜 餚的材料填補上去,說不定可以引發食客的興趣,刺激其的食慾。「麻婆豆腐」 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烹飪所需的配料。所以,我國的翻譯工作者也把它譯為 「Bean curd with mince and chili oil」。 還有「螞蟻上樹」一菜,單看中文菜名,很多中國食客也會認為是吃螞蟻, 因為在中國的飲食文化當中,螞蟻也是可以吃的,也可以泡酒,或是打湯。而 實際上,這道菜是面條跟碎肉末一起烹飪的。煮熟以後,肉末附在面條上,就 如螞蟻爬到了樹上一樣。此菜的中文菜名的命名是採用比喻的方法,所以我們 在翻譯此菜名時,不可以簡單地譯為 Ants climbing trees,因為 Ants 會讓外國 人食慾盡失。同時,此種譯法又不能正確地反映出這道菜的真正內涵,所以把 這個菜名譯為 Vermicelli with cpicy minced pork 更受青睞。 (三)意譯關注菜餚的烹飪方法 用「意譯」翻譯出其材料固然好,但是單看材料也不一定就能表達出一道菜 的真正風味,因為同一材料根據不同的刀法和烹調方法可以做出千變萬化的多 種佳餚。飲食文化很講究刀法和烹調方法,如烘(baking)、蒸(steaming)、 煮(boiling)、炸(deepfrying)、剝皮(skinning)、腌制(pickling)、切片 (slicing)、切碎(mingcing)、熏(smoking)等。烹飪方法在食物、菜餚的 製作過程中非常重要,因為它不僅影響了食物的味道,還影響了食物的營養和 口感。所以,在直接翻譯菜名材料不能傳達菜餚的本質意思的時候,我們可以 採用意譯的方法,在意譯中注重烹飪方法的翻譯。 如「千層餅」被譯為「multiple-layer steamed bread」突出了餅的形狀, 「steamed」又明確了這種餅的烹調方法。 此種譯法又讓外國食客門路清晰而不至 於會錯意點錯菜,這比「multiple-layer bread」多了一層「multiple-layer bread」的 意思,而多出的這層意思就是烹飪的方法。「multiple-layer bread」可以讓外國食 客明白千層餅的外表和材料,而 steamed 又能讓客人了解這道事物的做工程 序。 又如「茄汁雞脯」這道菜,從菜名就可以看出其材料的主要成分:茄汁和雞 肉。然而單看菜名,一般食客並不知道其中的製作過程和方法,因為任何人都 很難從菜名中尋究出很明顯的答案來。用茄汁和雞肉混在一起可以做出幾個樣 式的菜來,而直譯這兩個材料並不能讓客人想像出菜餚的味道。事實上,這里 的雞肉是油炸過的。熟悉這道菜的真正內容和其烹調方法之後,我們就可以將 其譯為「Fried chicken in tomato sauce」。此菜譯文突顯了烹調方法,又充滿了 西方飲食風味,讓外國食客倍感親切。 又如「桶子雞」,若直譯為「Chicken in pail」,則讓人誤以為此菜為燉品,拿 桶來盛裝以求新鮮。事實上,這道菜是乾的,跟鹽焗雞差不多,只是這里選用 的雞為童子雞。所以,這道菜譯為「Spring chicken in salt」時,則會讓外國食客 更容易從菜名上最快地獲取其所需信息而不影響菜餚文化內涵的傳達。 菜譜的翻譯有時候讓人費心費力,但有時候也可以讓人舍繁從簡。在很多 大餐館的菜單上,菜譜旁邊大都附上圖片。有了圖片,食客無需從文字上考慮 太多菜餚所包含的材料。此時,菜譜的翻譯盡可以從簡,只突出其刀法或者其 烹調方法即可。 如「鐵扒比目魚」,在有圖片說明的情況下,我們可將其譯為「Grilled Sole」。 在此不需要突出盛裝菜餚的器皿,也不需強調此菜為湯類還是干炒類或是其他 的。 三、結語 把中國菜譜翻譯成英文,既要兼顧菜名給人留下的特有意象,又要考慮到 西方人的飲食思維和愛好,兼顧菜餚本身的材料、烹調方法和人們的飲食文化 心理。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加上翻譯中出現的語義上的困難,所以「意譯」在菜 譜的翻譯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意譯」比直譯更能讓譯者更好地傳達中 國的飲食文化,其譯文也能更易為外國食客所接受。當然,因為意譯本身有時 候也會讓譯文失去菜名原有的韻味,語言也失去了色調,所以,中國菜譜的翻 譯還將是未來長期的研究話題。 【參考文獻】 [1]王秀芬.淺析中式菜譜的文化和翻譯[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01(01). [2]倫淑新.直譯與意譯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1). [3]錢歌川.翻譯漫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0. [4]衛虹.短命的意譯詞語[J].語文研究,1984(01).

❻ 3000字的飲食文化論文

飲食文化論文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們就知道了這句話。人雖然作為高級動物,但仍需要與普通動物一樣:「吃」。所以,零零總總令人眼花繚亂的各類美食也孕育而生,從古至今,長盛不衰。飲食行業也成為三百六十行常展長新的行當,而飲食業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文化,說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種「吃」的文化。
中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國有著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所以也就使得中國傳統的飲食美食都「食出有門」如中華飲食文化理論奠基人??孔子的《論語》中就有關於飲食「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的論述。直至兩千年後的今日,仍具有極高的理論指導性。中華茶道始主??陸羽認為茶道在中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幾乎與酒等量齊觀,他曾遍訪名茶產區薦評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級。中華食文化之聖??袁枚其《隨園食單》經歷五十年才寫成,成為中華飲食史上光前裕後之作,也有中華飲食文化「食經」的美譽。還有以味道治國的大臣??伊尹將飲食的「色、香、味、形」與治國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國若烹小鮮」之說。

由此,這就形成了我們傳統的飲食有「四重」的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見面常問「吃過沒有?」足見飲食文化的地位。

2、重養:以「五穀」養「六臟」,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

3、重味:中華飲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各種味道差異構成各種菜系的基礎。

4、重理: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正是由於中華飲食講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細,內容豐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鮮明,既兼容又特別,從古到今,歷代相傳又推陳出新。

不同的飲食習慣造就了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人大而全的一貫作風,吃飯時自然是七大盤、八大碗,一是顯示了富足,二是擺足了排場;近而各地比吃、全國爭雄,最終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個不同的「高手」;說得雖有些低俗,但還是很能傳情達意的。

因此,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可以簡單概括成八個字:精緻、悅目、墜情、禮數。這八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精緻;我們在得意時都喜歡在酒館、餐廳里點幾個精緻小菜,或自己做幾個精緻小菜來犒賞自己與親戚友人,而這時就需要吃出一種氣氛、品位甚至是文化來。飲食既然作為一種文化,一種「吃」的文化,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 「精緻」。尤其是現在非常注重個人身體保健的現代社會,更是要求我們的飲食向精緻化發展,使飲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從而「吃」出文化來,避免和摒棄那種「過之屠門而大嚼」不雅行為和有損健康的不良習慣。

悅目;這是將「吃」的文化與內涵進行升華的高級階段,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時,更令人拍案叫絕和賞心悅目。這種悅目,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令人悅目的美味佳餚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悅目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墜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因為菜系和飲食中蘊藏著各種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歡的飲食則抱著的是一種感激與贊賞。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數;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是禮儀之邦,而這種禮儀與禮數也滲透到了飲食當中。而飲食講究「禮數」,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數」中也講究著一種秩序和規范,比如在重要場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徵、來歷等等都體現著「禮數」。

我們談「禮數」,更應把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飲食中的精緻、悅目、墜情、禮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華飲食也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用嘴「吃」出來了一種文化,一種濃厚的中華飲食文化,這種文化已經得以前仆後繼的不斷弘揚,已經影響到了我們自己和身邊,影響到了全世界的飲食行業。

❼ 有關中國飲食文化的論文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版),並且講權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❽ 飲食文化論文

飲食文化論文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們就知道了這句話。人雖然作為高級動物,但仍需要與普通動物一樣:「吃」。所以,零零總總令人眼花繚亂的各類美食也孕育而生,從古至今,長盛不衰。飲食行業也成為三百六十行常展長新的行當,而飲食業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文化,說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種「吃」的文化。
中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國有著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所以也就使得中國傳統的飲食美食都「食出有門」如中華飲食文化理論奠基人??孔子的《論語》中就有關於飲食「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的論述。直至兩千年後的今日,仍具有極高的理論指導性。中華茶道始主??陸羽認為茶道在中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幾乎與酒等量齊觀,他曾遍訪名茶產區薦評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級。中華食文化之聖??袁枚其《隨園食單》經歷五十年才寫成,成為中華飲食史上光前裕後之作,也有中華飲食文化「食經」的美譽。還有以味道治國的大臣??伊尹將飲食的「色、香、味、形」與治國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國若烹小鮮」之說。

由此,這就形成了我們傳統的飲食有「四重」的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見面常問「吃過沒有?」足見飲食文化的地位。

2、重養:以「五穀」養「六臟」,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

3、重味:中華飲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各種味道差異構成各種菜系的基礎。

4、重理: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正是由於中華飲食講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細,內容豐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鮮明,既兼容又特別,從古到今,歷代相傳又推陳出新。

不同的飲食習慣造就了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人大而全的一貫作風,吃飯時自然是七大盤、八大碗,一是顯示了富足,二是擺足了排場;近而各地比吃、全國爭雄,最終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個不同的「高手」;說得雖有些低俗,但還是很能傳情達意的。

因此,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可以簡單概括成八個字:精緻、悅目、墜情、禮數。這八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精緻;我們在得意時都喜歡在酒館、餐廳里點幾個精緻小菜,或自己做幾個精緻小菜來犒賞自己與親戚友人,而這時就需要吃出一種氣氛、品位甚至是文化來。飲食既然作為一種文化,一種「吃」的文化,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 「精緻」。尤其是現在非常注重個人身體保健的現代社會,更是要求我們的飲食向精緻化發展,使飲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從而「吃」出文化來,避免和摒棄那種「過之屠門而大嚼」不雅行為和有損健康的不良習慣。

悅目;這是將「吃」的文化與內涵進行升華的高級階段,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時,更令人拍案叫絕和賞心悅目。這種悅目,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令人悅目的美味佳餚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悅目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墜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因為菜系和飲食中蘊藏著各種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歡的飲食則抱著的是一種感激與贊賞。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數;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是禮儀之邦,而這種禮儀與禮數也滲透到了飲食當中。而飲食講究「禮數」,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數」中也講究著一種秩序和規范,比如在重要場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徵、來歷等等都體現著「禮數」。

我們談「禮數」,更應把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飲食中的精緻、悅目、墜情、禮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華飲食也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用嘴「吃」出來了一種文化,一種濃厚的中華飲食文化,這種文化已經得以前仆後繼的不斷弘揚,已經影響到了我們自己和身邊,影響到了全世界的飲食行業。

❾ 跪求潮汕飲食風俗論文(2000字),不勝感激!

潮汕飲食習俗 潮汕飲食文化是潮汕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創造出來的,它植根於千家萬戶,有著根其深厚的群眾基礎。這里介紹一些潮汕地區的民間飲食習俗,目的是使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潮菜、潮汕飲食文化那深厚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以及潮菜、潮汕飲食文化和人民群眾密不可分的關系。 四點金: 四點金是潮汕民間最為普遍的一種飲食習俗。所謂四點金,即是把一隻白斬雞,在盤中或大海碗中,徹成雞形,然後在雞頭,兩只雞翅、雞尾分別用食紅點上紅色。在潮汕,凡小孩出花園、婚宴、大龍船桌等喜慶筵席,都要上四點金,藉以寄託大圓滿的吉祥意義。這是因四點金雞頭、雞翅、雞尾都齊全,所以用其表達齊全、圓滿之意(在潮汕有的地方,四點金還要把兩只雞小腿也擺上,這是潮汕各地習俗有所不同)。 冬節丸: 冬節丸是潮汕地區在冬至這一傳統節日的祭品、食品,它採用糯米粉加水搓成丸,放鍋中加紅糖或白糖煮成甜湯丸吃。 每年農歷十一月中旬,陽歷12月21日或22日冬至這一日,就是我國古老的冬節。冬至是中國農歷每年二十四個節候之一,在中國古代,二十四節候是從冬至算起的,認為冬至前一天為除夕,冬至有春至的意思,在那時候的人們看來,冬至就是大過年,後來以農歷正月初一為一年之首後,人們才把冬至屈尊為亞歲,在潮汕地區民間,都說冬至是小過年,也即是亞歲之意。 按照潮汕地區的民俗,民間都稱冬至為冬節,群眾極為重視這一小過年。這一天一大清早,各家各戶都要搓冬節丸,一家男女老少圍著圓桌搓丸,氣氛十分熱烈,搓完後便將冬節丸煮甜湯吃,寓有合家團圓之意。在潮汕地區,有些農村除人人吃湯丸外,還將湯丸祭拜祖先,喂家畜,將冬節丸貼在家畜的頭、角、身上,或者貼在門環、傢具等上面,以祝祈平安過冬,來年健康興旺。 和潮汕地區冬至吃冬節丸相比,在北方地區則在這一天吃餛飩(類似潮汕的餃子),這是因為在古代,餛飩是北方民間祭祖的食物,而那裡的人們也認為「冬至大如年」,所以在這一天當然要祭祖,要吃餛飩了。這樣看來,北方人的吃餛飩和潮汕人的吃冬節丸,都有相同的原由了。 潮汕民間在冬至這一天有說小孩子「食了冬節丸大一歲」的說法,這是由於上面所說的,過去人們將冬至作一年之首,是大過年,所以吃了冬節丸,過了冬至,即意味著又過了一年,當然又是大了一歲了。還有一種說法,是每年過了冬至這一日,官府就不再對死刑犯人行刑,所以在冬至這一天,死刑犯人的親友便以送冬節丸向犯人祝賀,祝賀他又增添一歲(多活一年)。 十六擺碟: 「十六擺碟」是潮汕地區傳統婚宴擺台習俗。16擺碟是四盤鮮花,即以盤中盛剛摘下來的鮮花,如菊花、玫瑰等,每盤約有幾朵;四盤蜜餞,如甜橄欖、糖柑餅之類;四盤生果(水果),如雪梨、蘋果、潮州柑等;四冷盤,即盤中整齊地排皮旦、山棗糕、熏雞、醬核桃等食物。這16擺碟,是在宴席大菜未上之前,已經整齊地擺在餐桌四周,上菜之後,這16擺碟也沒有撒下來。16擺碟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婚宴筵席的氣氛,不會讓人感到一桌筵席,只有零零丁丁幾個菜。 16擺碟這習俗,在潮汕地區一直沿用到文化革命前,文化革命後,大概因為受到破「四舊」的影響,也就很少再見到了。 甜丸卵: 潮汕地區民間飲食習俗。在潮汕地區,凡新客、貴客、稀客如新女婿、新親家、歸僑、榮歸者、官員貴賓來作客,必先煮甜糯米湯丸敬客。在潮汕的揭東縣、榕城區一帶還要加2個或4個雞蛋,稱為食甜丸卵。即使已近午晚餐時間,也必先吃。作客的估量吃不完,可請主人打少一點或只吃兩個雞蛋,表示禮貌。 頭尾甜: 頭尾甜是潮菜筵席的一大特色。即潮菜的喜慶筵席,如婚宴、喬遷新居、開業志慶之類的筵席,一般第一道菜和最後一道菜都要上甜菜,寓有從頭甜到尾的吉祥意義。 潮菜筵席的甜菜一般有「糕燒白果」、「金瓜芋泥」、「蓮子百合湯」等,有些喜慶筵席,還結合筵席的內容,給甜品起了吉祥意義的名字,如有些婚宴的頭道甜菜是「早生貴子」,其名字是從原料紅棗、花生、桂圓,蓮子中各取一字組成。還有如「甜百合湯」稱為「百年好合」。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