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交響樂賞析論文

交響樂賞析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1 18:37:44

Ⅰ 求2000字交響樂賞析的論文

1、這種賞析指的是純粹的欣賞還是帶曲式分析的那種?
2、又不知道你要的是哪部作品的。
3、建議還是你自己寫一篇吧,老柴的《1812序曲》你可以聽聽,那裡面你會聽出東西的。

Ⅱ 跪求一篇對西方交響樂的賞析的論文!!!

交響音樂中的人文思想

首先對標題中的兩個名詞作一下解釋。這篇小文中使用的「人問思想」的含義即:從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逐漸興起的,以古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為起源的人文思想,也稱人道主義、人本主義。人文思想強調人的價值,宣揚民主、科學、自由、平等、博愛、法治、天賦人權等思想,是新興資產階級反抗封建專制的銳利武器。本文中主要就是對一些典型的包含少數思想的音樂作品作一些分析和小結,藉以闡釋交響音樂中的人文思想。所以,對標題中的另一個名詞,「交響音樂」的具體含義在本文中即是指所舉的幾個典型例子,由於筆者能力的局限性,對交響音樂中的人文思想作整體的、大規模的闡釋只能略略帶過,而是試圖從典型、熟悉的作品中得到一般性的規律。

一、人文思想對交響音樂的影響

西方音樂的發展史也是重要音樂家個人發展的歷史。這不像在中國,許多流傳甚廣的音樂作品都是民間智慧,即使有名的音樂家,作品也不豐富。所以,先從「西方音樂之父」巴赫說起。雖然巴赫手重沒有直接誕生交響樂,但他的十二平均律及《平均律鋼琴曲集》是整個西方音樂,包括交響音樂,的基礎。在巴赫生活的年代,文藝復興的運動已席捲歐洲,人文主義思想廣泛傳播,其中科學的實驗方法和理性的思維深深地影響了巴赫。巴赫古鋼琴進行實驗,按照十二平均律調音,使之可以自由轉調。《平均律鋼琴曲集》的音樂結構很嚴密,表現出巴赫音樂思維的邏輯性,這與他崇尚理性主義的思想基礎是分不開的。在人文思想發展的初期,西方音樂就開始與之交匯在一起了。

當發展到貝多芬的時代時,他從「莫扎特的手中繼承海頓」,交響音樂這種形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貝多芬所處的時代距文藝復興時期已過了幾百年,但這一運動注重人性發展的根本思想卻在他的精神世界中扎了根。18世紀末,法國的資產階級大革命吹響了向封建統治進軍的總號角,人問主義思想演化成了「自由、平等、博愛」,而這種思想發展的脈絡,則始終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發展。貝多芬在寫《第三(英雄)交響曲》這部作品時,從一些法國朋友的口中得知了許多大革命的詳細情況及當時所進行的社會、政治、藝術等方面的變革措施,此時,貝多芬的心中已有了一個偶像,那就是帶領軍隊向封建王朝進攻且戰功赫赫的拿破崙,交響曲寫好後,貝多芬得知了拿破崙稱帝的消息,憤怒之下,他撕毀了題獻給拿破崙的封面。另一部貝多芬的作品《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集中反映了英雄主義精神和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文思想。創作《d小調第九交響曲》時,正值法國大革命失敗,革命的成果被帶資產階級竊奪的時期,但貝多芬沒有喪失信心,再一次以英雄性的斗爭主題宣揚和展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偉大理想和人文主義精神。在人文思想發展的過程中,它逐漸成為資產階級反抗封建專制的思想武器,也發展成如「自由」、「民主」、「平等」等具體的思想,人文思想的這些發展也深刻地影響了交響音樂,交響音樂幾乎同時地,也蘊涵和表現了這些思想。

到了20世紀、21世紀,人文思想呈多元化,天家了許多新銳的思想,此時交響音樂也深受其影響,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並且更加標新立異。

二、交響音樂是人文思想發展的印記

如前面所論述的,在交響音樂的與人文思想的發展中,二者一定程度上契合在一起,人文思想深深影響了交響音樂的創作與表現;而與此同時,交響音樂中也有人文思想發展的烙印。這種印記有代表前進的,如上述貝多芬的幾部作品,也有反映人文思想發展中的黑暗時期的。前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五交響曲》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第五交響曲》以劍拔弩張的旋律、繁衍多變的節奏、輝煌的音響效果奠定了作曲家的風格,不僅為肖斯塔科維奇贏來了廣泛的好評,獲得了官方的承認,還正式確立了作曲家本人在前蘇聯音樂界的地位。但細心聆聽,我們還能感覺到,那種痛苦的悲劇性氣憤,第四樂章的「蒼白」,是「最假的」,喜悅是故意「製造出來的」。正如作曲家自己所說的:「那裡面的歡欣是被逼出來的,是在威脅下製造出來的。那就好像有人用棍子打著你說:『你的職責是欣喜,你的職責是欣喜。』於是你搖搖晃晃地站起來,一邊向前走,一邊喃喃自語:『我們的職責是欣喜,我們的職責是欣喜。』」這部作品裡面作者的真實意圖被表面的歡欣所掩蓋,可以多重地去理解作品,成為那個特定時代人文思想的印記。

前蘇聯的那個時代,很類似於我們國家的「文化大革命」,以人為本的思想被殘酷地壓抑。而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五交響曲》則是那個時代人文思想生動、深刻的印記,成為一個時代思想的標本。

文章寫到這里,寫了那麼多西方交響音樂和他們的人文思想,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音樂和它的思想。中國的音樂是缺少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的,這在古代

近現代都與中國的體制有關,這個體制本身並不自由、並不平等,於是那些人文思想也難以從音樂中體現出來。其次,在中國的音樂哲學中,古代音樂一直都不是一種「獨立的美」,沒有主客分離而是天人合一,這樣的音樂哲學缺乏思考,難以發展人文思想。然而《粱祝》是一個例外,展現民族風格的同時,更是飽含著反抗壓迫、追尋美和自由的人文思想。作為一名普通的音樂愛好者,真心希望能有更多這樣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蘊涵人文思想也充實人文思想。

Ⅲ 交響音樂賞析 論文

http://www..com/s?wd=%BD%BB%CF%EC%D2%F4%C0%D6%D0%C0%C9%CD%C2%DB%CE%C4&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4

Ⅳ 大學選修課交響樂賞析論文

交響樂賞析論文....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音樂的人,我很難想像生活中沒有各式各樣的音樂那將是什麼樣子。

記得小時候我經常去姐姐家,在那裡我可以一邊聽姐姐彈琴一邊曬著太陽,很享受、很愜意的感覺。如果說姐姐是我的音樂啟蒙,那麼我哥哥則讓我知道了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性格。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開始聽搖滾樂,我當時最喜歡的是美國的「GUNS N』 ROSES」,因為作為一支搖滾樂隊他們在背景音樂的處理上大膽地使用了管鉉樂和女聲和聲,也許他們這種風格是受Elton John的影響,但正是風格使他們成了上世紀90年代初全世界最有影響力且最具氣質的搖滾樂隊,其代表作「November Rain」更是成為了搖滾界里程碑式的作品。上了中學後我開始接觸更多種類的音樂,從各種類型的metal到new age這樣的純音樂,聽得越多就越能感覺到音樂的無窮魅力,其間我也聽過一些交響作品,不過作為一名中學生,我當時並不能理解那些音樂。為什麼同一部交響作品內有些段落如此的激昂,有些卻是如此的悲愴,盡管交響樂氣勢磅礴,表現力是其它音樂很難比擬的,但當時的我很不喜歡被音樂控制心情的感覺,所以之後一段時間我都沒有再聽交響樂。

直到上了大學,一支叫Dream Theater的樂隊將我沉寂了的音樂細胞再度喚醒。他們的編曲經常給我一種錯覺,他們好像就是演奏前衛音樂的插電的交響樂團。更難以想像的是如此厚重有內涵、極具表現力以及充滿復雜變化的音樂竟然只是由4個人演奏的,可見他們的演奏技巧是什麼樣的水平。在他們的音樂中我彷彿看到了我之前聽過的一些交響樂的影子,那就是變化。我那時才漸漸理解了交響樂里滲透著的作曲者的感情和想法,了解了為什麼在他們的作品中會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都是因為他們的音樂充滿了情感。

與此同時,我接觸到的另一支樂隊激發了我對古典音樂的興趣,那就是來自歌劇之國義大利的Rhapsody (狂想曲)樂隊。他們結合數位作曲家如巴赫、帕基尼尼、維瓦爾蒂等的作曲風格,整支管鉉樂隊配以現代金屬樂的表現技巧和充滿浪漫幻想的歌詞內容,演繹出一種介於古典音樂、巴洛克音樂以及金屬樂之間的全新音樂。由於在作曲方面的高超技巧以及在配樂方面對管鉉樂隊的合理使用,他們的作品氣勢恢宏,旋律優美,極具英雄和神話色彩,被人們稱為史詩般的交響金屬。是這支樂隊使我喜歡上了古鋼琴優美的聲音;是他們使我想進一步了解古典音樂,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偶像:巴赫、貝多芬、李斯特等這些我原本熟悉但不是很了解的音樂大師。

之後,一位非常喜歡古典音樂的朋友借給我幾張卡拉張、哈農庫特以及富特文格勒指揮的貝多芬作品。聽了一段時間發現貝多芬的音樂要比我之前聽過的任何一位音樂家的作品都要自由、都更加的不受約束,不過我的那個朋友說貝多芬的作品是很難演奏的,不是技法上面的困難,而是情感上的,就好像一千個人的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也都有屬於自己的貝多芬,每個指揮家指揮出的貝多芬作品都不盡相同。

我個人比較喜歡D大調第二交響曲,原因是朋友的一再推薦,說這是一部非常冷門的曲子。 這部作品中似乎隱藏著一絲懺悔的呢喃。個人感覺富特文格勒好象並不是很在意這首曲子,他沒有象指揮貝多芬的其他交響樂作品那樣把自己對作品的解讀溶入到音樂之中去。後來聽朋友說,富特文格勒認為第二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里最不成功的一部。而對我來說,這部作品恰恰能夠凸現出貝多芬音樂的本質。第二交響曲才是這九部作品中情緒波動最為劇烈的一部。 在第二交響曲的前兩個樂章里,光明與黑暗始終在進行著搏鬥,黑暗似乎取得了暫時的勝利。就是在比小調強得多的大調旋律的循環重復中,音樂的主題出現了。燦爛的陽光更能反襯出痛苦的折磨,彷彿歡樂正在逐漸被頹喪淹沒。在最後兩個樂章里,貝多芬徹底驅散了壓在我們頭頂上的陰霾。第二交響曲中的情感徹徹底底地走向了兩個極端,貝多芬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把這些情感鞣雜在一起。最後音樂在樂觀主義情緒中結束了,但你根本無法理解貝多芬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音樂中的歡樂來得實在是太突然了。

有時候,從我朋友的言語中我可以感覺到,對於像我朋友這樣的音樂發燒友來說,貝多芬就是一座象徵著人性中博愛精神的豐碑,任何演奏不出這一點的指揮家都是讓人感到失望的。但對我這樣的業余愛好者來說,我能從音樂中察覺到的就是貝多芬的音樂在蘊藏著巨大沖擊力的同時還包涵著情感的突然爆發。他的音樂時刻都有可能從一個極端跳向另一個極端,這種跳躍給我帶來如此的跌宕起伏,但這種跳躍卻又讓我感到如此的恰如其分。他的音樂里既有狂暴也有溫情,既有止水般的沉靜也有難以抑制的激情,正是那一浪高過一浪的決不妥協的情感沖擊贏得了我對這位偉大音樂家的無限敬意。

Ⅳ 急求關於上交響樂賞析選修課心得體會的論文

交響樂的一點心得...
建築是凝固的因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旋律是一切音樂的靈魂。欣賞一部交響樂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其主題,即主旋律,主旋律就如同一部電影里主人公,抓不住主旋律就談不上欣賞。

音節可以表現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欣賞音樂首先要學會欣賞生活。交響音樂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通過音速 音高 音色這三大要素來表現作曲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因此,欣賞交響樂要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才能將抽象的音樂具體為現實生活,才能領悟作品的真諦。

歌舞劇也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它將抽象的音樂按照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具化為舞蹈,歌劇等藝術行式,有助於初學者對音樂的感悟,因此,歌舞劇對音樂普及起了很大作用。

音樂是純潔、高尚的,需要全心聆聽、感受,一個真正熱愛音樂的人不會像球迷那樣用狂熱和躁動來詮釋自己的喜怒哀樂。對我來說,音樂永遠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
音樂是人類靈魂的藝術表現,從古典音樂中尋找精神寄託,比如肖邦的《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或是西貝柳斯的交響詩《芬蘭頌》。交響樂氣勢磅礴的意境,作曲家寬廣博大的胸懷,會讓我感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靈魂洗禮。
音樂是天使飛翔時扇動的清風,可以穿越種族、國界、宗教和時空的壁壘,進入每個人的心靈;它是造物主賜給人類的甘泉,從人的心上汨汨地流過,帶走污垢和塵埃。音樂又是神奇的,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意想不到的地方,挽救你、感動你。

Ⅵ 交響樂欣賞 論文

樂曲的創作背景與一八六六年爆發的普奧戰爭有關。這一年的七月三日,在薩多瓦戰役中奧地利一敗塗地,甚至兵臨首都維也納城下。在普魯士的壓迫下,沉悶的氣氛籠罩全城,為了扭轉維也納市民低沉的情緒,在一八六六年前擔任過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指揮的約翰·馮·赫貝克委託約翰·施特勞斯寫一首聲樂曲,但約翰·施特勞斯當時對於聲樂創作,尤其對於寫合唱感到信心不足,因此先寫好的是沒有歌詞的音樂,然後才由詞作者填上歌詞來加以完成。最早的歌詞作者是約瑟夫·魏爾,現在的歌詞,是由另一位詩人弗朗茨·馮·格爾納特重新創作的。委託約翰·施特勞斯寫曲子的音樂家赫貝克,就是於一八六五年五月一日發現舒柏特《未完成交響曲》總譜的人。當時赫貝克擔任宮廷樂長和音樂學院的教授,在約翰·施特勞斯尚未完成這首圓舞曲時,他已離開了維也納男聲合唱團。些曲初演時反應一般,但是到了同一年七月三十日在巴黎的萬國博覽會的會場上,由作曲家自己指揮演出時,《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受到熱烈歡迎,從此不脛而走,一直為各國人民的生活錦上添花。在維也納,它甚至被稱贊為奧地利「非正式的第二國歌」,成為奧地利人民的驕傲。

序奏。弦樂震音好象多瑙河的水波,在閃爍盪漾。霧氣消散的河面上,輝映出朝陽的絢麗光斑。圓號象一道霞光穿透冬霧,呼喚著春天。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維也納開始蘇醒。很快,呼喚音調響徹整個管弦樂隊;在晨光照耀下,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揚起歡樂的波濤。

第一首圓舞曲猶如春之神 張開了幻想的翅膀,在藍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美妙的旋律,就象娓娓動聽的語調,把合唱曲中的優美詞句,輕輕地送到人們耳畔:"春天來了,大地在歡笑,蜜蜂嗡嗡叫,風兒吹動樹梢……"

第二首圓舞曲高昂開闊。輕盈的曲調象春姑娘在高高的阿爾卑斯山上向多瑙河招手。旋律中歌詞 中對春天熱情贊頌之情:"啊,美妙!雙唇象玫瑰,向我們微笑。美麗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外套,真漂亮,真美妙!"當人們唱起那句"露水是她的眼淚"時,旋律輕緩飄下,變得沉鬱動人

第三首圓舞曲富於奧地利鄉村舞曲特點。人們在輕靈的節奏中,看到多瑙河畔農村姑娘和小夥子的歡樂歡舞。曲調中起伏的音型,猶如他們飄飛的衣飾;節奏中強勁的重音,象是他們輕輕點蹋的舞點。這首充滿鄉土氣息的舞曲,刻畫出多瑙河邊美麗醉人的春意;而生活在這條藍色河畔的人民,正是美好的春天的人?

第四首圓舞曲流暢的旋律在奧地利疆土上勾畫出彎彎曲曲的藍色航道。在這有生命的線條中,流淌著奧地利人民的沸騰的熱血。這段急切奔放的舞曲,向人們講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邊繁衍生息的古老歷史。我們從那粗獷的音響中看到,峭壁上的古城在歷史的煙塵中一個個地誕生,放射出令人肅然起敬的光華。

第五首圓舞曲是第一首圓舞曲的擴充與發展。雖然在音調上它們相去殊遠,但在氣質上卻同是一曲歡呼春到多瑙河的熱情贊歌。一個短小的引子之後,管弦樂隊輕輕地奏出婉轉多姿的音調,在漸次的暗漲的力度中,高聲呼喚出:"春天來了,多麼美好"!

《 藍色的多瑙河》的尾聲,結構龐大,音響豐富,幾乎包容了樂曲中的所有的圓舞曲的主題。但是,在演奏的次序,主題的選擇以及使用的樂器上,仍有多彩的變化。尾聲中現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圓舞曲,然後,響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盪漾的美妙回聲。在清澄的色彩中,長笛顫動跳躍的鳥語,讓人們沉浸到田園詩境之中。忽然,一陣急風驟般的音流洶涌而至。全曲在火熱的狂歡高潮中結束。這段尾聲,顯示出施特勞斯的高超的管弦樂寫作技巧。當作品受到冷遇時,作曲家自信地說,他不對這首作品抑有奢望,但尾聲還是成功的。

五,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寫於民族危亡時刻的《藍色的多瑙河》,充滿愛國之情,浸透著奧地利人民對祖國河山的敬仰之情。每當遠離家國的維也納人聽到這支撼動心靈的旋律時,總禁不住熱淚盈眶。正如有位名叫漢斯立克的音樂評論家說的那樣:"不管奧地利人相逢在世界什麼地方,這首歌,就是他們的無形身份證。」人們還稱他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

約翰·施特勞斯一生寫了四百多首圓舞曲、一百多首波爾卡及其它舞曲,此外還創作了十六部輕歌劇。約翰·施特勞斯享有「圓舞曲之王」的美名。

多瑙河是流經中歐的一條主要河流。這條河流對作曲家來講,如同母親一樣的親切、熟悉。約翰·施特勞斯不知多少次泛舟多瑙河上,漫步在她的兩岸。那湛藍的河水,如畫的風光,村民朴實的舞蹈,美麗動人的傳說,使作曲家感到猶如投身在母親溫暖的懷抱之中,經常留連忘返,不願離去。他更喜歡閱讀詩人們贊美多瑙河的詩篇。所以,當赫爾柏克一提出要他創作一首以多瑙河為主題的圓舞曲時,一幅幅多瑙河秀麗景色的生動畫面和柏希的詩句「在那多瑙河邊,在那多瑙河邊 …… 」立即浮現在作曲家的腦海里。約翰·施特勞斯把自己的感受講給友人格涅爾聽。這位詩人也有同感,他很快寫下一首歌頌多瑙河的詩歌。當約翰·施特勞斯拿到《美麗的藍色多瑙河》詩篇時,樂思如同奔騰的河水,激盪在他的心頭。關於約翰·施特勞斯是怎樣創作《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的,是人們感興趣的事情,於是傳說紛紜。

有人講:那天,他忘了帶譜紙,於是在自己的襯衫袖子上匆匆記下了這些樂思。這天夜裡,他沒有回家去,直到清晨,他才回到家裡脫掉襯衫入睡。他的夫人傑蒂·德雷弗絲是一位歌唱家。她發現丈夫襯衣袖上的樂譜,知道這是他的什麼新作,就沒有動它。可是,當她有事出門歸來時,發現這件寫有樂譜的襯衣被僕人當作臟衣服拿去洗了。她不由得一驚,急忙跑出去找。幸好洗衣婦剛剛將衣服丟進洗衣盆里。傑蒂從水中將襯衣撈出。還好,樂譜墨跡還未泡掉。所以,今天,人們能聽到這支動人的圓舞曲,真應該感謝傑蒂救譜之功。當然,傳說並不一定和事實完全相符,但它說明人們對這支曲子的熱愛和想追根求源的迫切心情。

《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它不僅經常出現在音樂會上,而且在演出規模止也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

1872年,約翰·施特勞斯應邀到美國波士頓主持《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在世界和平大會上演出。參加這次演出的合唱人數竟多達兩萬人,伴奏樂器多達一千零八十七件。約翰·施特勞斯擔任合唱總指揮,下設一百多名助理指揮。這樣大型的演出怎麼開始呢?有人想出一個好辦法:用炮聲作為開始信號。這次演出場面壯觀、氣勢磅礴,受到聽眾熱烈歡迎。演出結束後,大批觀眾擁向後台,希望見到這位著名作曲家,並紛紛要求簽名留念。這時,連作曲家掉下的一根頭發,也成為珍貴的紀念品了。

《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也是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們在音樂會上最愛演唱的曲目之一。她們除了演唱原曲之外,中間加上了許多花腔,比起合唱和管弦樂曲來,它另有感人之處。

Ⅶ 誰能提供一篇交響樂論文2000到3000字的……如果難找,告訴我在哪裡有我去下載也可以!謝謝了!!!

交響樂賞析論文....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音樂的人,我很難想像生活中沒有各式各樣的音樂那將是什麼樣子。

記得小時候我經常去姐姐家,在那裡我可以一邊聽姐姐彈琴一邊曬著太陽,很享受、很愜意的感覺。如果說姐姐是我的音樂啟蒙,那麼我哥哥則讓我知道了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性格。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開始聽搖滾樂,我當時最喜歡的是美國的「GUNS N』 ROSES」,因為作為一支搖滾樂隊他們在背景音樂的處理上大膽地使用了管鉉樂和女聲和聲,也許他們這種風格是受Elton John的影響,但正是風格使他們成了上世紀90年代初全世界最有影響力且最具氣質的搖滾樂隊,其代表作「November Rain」更是成為了搖滾界里程碑式的作品。上了中學後我開始接觸更多種類的音樂,從各種類型的metal到new age這樣的純音樂,聽得越多就越能感覺到音樂的無窮魅力,其間我也聽過一些交響作品,不過作為一名中學生,我當時並不能理解那些音樂。為什麼同一部交響作品內有些段落如此的激昂,有些卻是如此的悲愴,盡管交響樂氣勢磅礴,表現力是其它音樂很難比擬的,但當時的我很不喜歡被音樂控制心情的感覺,所以之後一段時間我都沒有再聽交響樂。

直到上了大學,一支叫Dream Theater的樂隊將我沉寂了的音樂細胞再度喚醒。他們的編曲經常給我一種錯覺,他們好像就是演奏前衛音樂的插電的交響樂團。更難以想像的是如此厚重有內涵、極具表現力以及充滿復雜變化的音樂竟然只是由4個人演奏的,可見他們的演奏技巧是什麼樣的水平。在他們的音樂中我彷彿看到了我之前聽過的一些交響樂的影子,那就是變化。我那時才漸漸理解了交響樂里滲透著的作曲者的感情和想法,了解了為什麼在他們的作品中會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都是因為他們的音樂充滿了情感。

與此同時,我接觸到的另一支樂隊激發了我對古典音樂的興趣,那就是來自歌劇之國義大利的Rhapsody (狂想曲)樂隊。他們結合數位作曲家如巴赫、帕基尼尼、維瓦爾蒂等的作曲風格,整支管鉉樂隊配以現代金屬樂的表現技巧和充滿浪漫幻想的歌詞內容,演繹出一種介於古典音樂、巴洛克音樂以及金屬樂之間的全新音樂。由於在作曲方面的高超技巧以及在配樂方面對管鉉樂隊的合理使用,他們的作品氣勢恢宏,旋律優美,極具英雄和神話色彩,被人們稱為史詩般的交響金屬。是這支樂隊使我喜歡上了古鋼琴優美的聲音;是他們使我想進一步了解古典音樂,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偶像:巴赫、貝多芬、李斯特等這些我原本熟悉但不是很了解的音樂大師。

之後,一位非常喜歡古典音樂的朋友借給我幾張卡拉張、哈農庫特以及富特文格勒指揮的貝多芬作品。聽了一段時間發現貝多芬的音樂要比我之前聽過的任何一位音樂家的作品都要自由、都更加的不受約束,不過我的那個朋友說貝多芬的作品是很難演奏的,不是技法上面的困難,而是情感上的,就好像一千個人的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也都有屬於自己的貝多芬,每個指揮家指揮出的貝多芬作品都不盡相同。

我個人比較喜歡D大調第二交響曲,原因是朋友的一再推薦,說這是一部非常冷門的曲子。 這部作品中似乎隱藏著一絲懺悔的呢喃。個人感覺富特文格勒好象並不是很在意這首曲子,他沒有象指揮貝多芬的其他交響樂作品那樣把自己對作品的解讀溶入到音樂之中去。後來聽朋友說,富特文格勒認為第二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里最不成功的一部。而對我來說,這部作品恰恰能夠凸現出貝多芬音樂的本質。第二交響曲才是這九部作品中情緒波動最為劇烈的一部。 在第二交響曲的前兩個樂章里,光明與黑暗始終在進行著搏鬥,黑暗似乎取得了暫時的勝利。就是在比小調強得多的大調旋律的循環重復中,音樂的主題出現了。燦爛的陽光更能反襯出痛苦的折磨,彷彿歡樂正在逐漸被頹喪淹沒。在最後兩個樂章里,貝多芬徹底驅散了壓在我們頭頂上的陰霾。第二交響曲中的情感徹徹底底地走向了兩個極端,貝多芬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把這些情感鞣雜在一起。最後音樂在樂觀主義情緒中結束了,但你根本無法理解貝多芬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音樂中的歡樂來得實在是太突然了。
有時候,從我朋友的言語中我可以感覺到,對於像我朋友這樣的音樂發燒友來說,貝多芬就是一座象徵著人性中博愛精神的豐碑,任何演奏不出這一點的指揮家都是讓人感到失望的。但對我這樣的業余愛好者來說,我能從音樂中察覺到的就是貝多芬的音樂在蘊藏著巨大沖擊力的同時還包涵著情感的突然爆發。他的音樂時刻都有可能從一個極端跳向另一個極端,這種跳躍給我帶來如此的跌宕起伏,但這種跳躍卻又讓我感到如此的恰如其分。他的音樂里既有狂暴也有溫情,既有止水般的沉靜也有難以抑制的激情,正是那一浪高過一浪的決不妥協的情感沖擊贏得了我對這位偉大音樂家的無限敬意。

Ⅷ 求一篇3000字的 關於交響樂大師作品鑒賞論文 要快 19號之前要

嗯嗯 怎麼樣啊??e小調第五交響曲是俄國代表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留下來的六首交響曲中的一首,它之後就是廣為人知的第六交響曲《悲愴》。這首曲子於1888年在彼得堡初演。作曲家獨有的憂郁和甜美的曲風交錯穿插,使得整部交響曲內容豐富多彩,第二樂章里圓號獨奏部分充滿了溫暖的憧憬,這段旋律很出名。而作者自身對於宏大的「命運主題」的呼喊則在序曲部分以單簧管演繹出來,在之後也不斷迴旋體現。 〖賞析〗: 第一樂章(下載) 行板,轉朝氣蓬勃的快板 奏鳴曲形式。行板,e小調,4/4拍子的序奏開頭,單簧管呈現凝重,陰沉的旋律即為本交響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個樂章中都會露面。一般都這一中心旋律視為「命運」,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著某種不可預期的凶兆。進入主部以後,轉成生氣蓬勃的快板,富有節奏的旋律,據說是取材自波蘭的民謠 第二樂章(下載) 略帶有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小調 12/8拍子 三段體。樂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肅穆,傷感,充滿期盼與憧憬。雙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溫柔而具有撫慰力量的女性光輝。 第三樂章(下載) 中庸的快板 A大調 3/4拍子,三段體。摒棄了傳統的諧謔而使用圓舞曲乃是柴可夫斯基的新嘗試,以艷麗的旋律為中心的夢幻式圓舞曲,給聽眾 一種飄渺的感覺 第四樂章(下載) 終曲,庄嚴的行板轉活潑的快板,迴旋奏鳴曲形式。序奏為E大調,4/4拍子,實際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調形式,開始是弦樂合奏,接著在弦樂器以三連音裝飾下,管樂合奏庄嚴地呈現。此樂章庄嚴,雄壯,彷彿在高唱「戰勝悲哀」的凱歌一般,又以人類的力量最終戰勝了命運而告終。 列寧格勒愛樂交響樂團(前蘇聯) 這是俄國歷史上最悠久、實力最強的管弦樂團。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聖彼得堡宮廷樂團,但是他們舉行公開演出卻是從本世紀才開始的。1917年,在俄國著名指揮家庫塞維斯基擔任指揮時,曾以「國立愛樂樂團」之名開始活動。1938年,前蘇聯著名指揮家穆拉文斯基就任該團的音樂監督,此後的40多年,該團聲譽漸高,成為"穆氏的親兵"而進入黃金時代。 列寧格勒愛樂交響樂團的演奏風格充滿激情、富有力度感,充分反映出彼得堡這個古老城市的文化特性,在合奏上顯示了俄國式洗練的特色。該團最擅長演奏本民族音樂家如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人的作品,其解釋令人信服而表現生動。該團還特意配置了兩套水平同樣高超的人馬,當樂團旅行演出時,必有一套人馬留守在"大本營"中。

〖閑話〗: [還債]柴科夫斯基e小調第五交響樂-- 穆拉文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 前面說的很詳細,不多廢話了!呵呵!戈版傳上來了。別老追著我。 這個與戈版的不是同一個錄音,以前沒認真聽,沒留意到。原來戈版的是單聲道的。 哈哈!同樣是偉大的作品,同樣是偉大的指揮,同樣是優秀的樂團,演繹哪個更優秀我沒對比過。起碼錄音就把戈版的打敗,哈哈,爽! 不好意思,暫時沒圖,流放回來後發現音響又壞,電腦又有毛病。連照相機也不知道LP大人仍哪裡了。大家莫怪! [ Last edited by 戈壁落日 on 2005-9-1 at 20:29 ]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