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讀寫結合論文

讀寫結合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1 13:12:36

❶ 小學三年級課堂語文教學的讀寫結合點是什麼

你好!! 所謂讀寫結合點就是讀與寫在知識與能力上的契合點。 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同一系統中的二個子系統。新課標下的讀寫結合,注重讀寫結合點的契合,注重科學的訓練,注重學習主體對文本的感悟,從閱讀中學習語言,從閱讀中學習表達,把閱讀感受和體驗轉化為語言文字。如果把讀寫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並循序進行整合訓練,以教材作為中介,抓住讀與寫的結合點,以讀導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實現讀寫遷移,科學地安排讀寫訓練,便能更好地調節課堂結構,突出「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明確讀寫結合的基本原則。 所謂「讀寫結合原則」就是要在「讀」中求「學」,在「學」中求「寫」,初三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當首先把握住朗讀環節,在朗讀中對學生進行思想、知識、技巧、方法的教育,達到讀書育人之目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廣泛積累寫作素材,吸收語言,借鑒寫作技巧。(二)找准讀寫的結合點,科學訓練。 所謂讀寫結合點就是讀與寫在知識與能力上的契合點。初三語文教學要緊扣課文,把讀寫結合的基礎知識落實課文。根據訓練內容,一般應抓好五個結合點: 1.讀課文,理解文中關鍵字詞——作文中的遣詞造句練習。 具體做法為:摘抄積累運用。教師應當提倡學生在讀書的時候或作業時做摘抄,或者從教師的角度給學生指出一些比較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要求學生背誦,並且有意識地設計寫作情景讓學生在作文中進行運用。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堪稱文質兼美,精彩詞語比比皆是,是學生學習積累語言的絕好範本。如何充分利用文本豐富學生的詞語倉庫,幫助學生掌握積累詞語的方法呢?做法是一「讀」、二「畫」、三「想」、四「寫」。讀書想要讀懂、讀透,具體地說是邊讀、邊畫、邊想、邊寫。「畫」就是教給學生給好詞佳句做記號的方法,好的詞語用固定的記號做以標注。「想」,就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養成勤思考的習慣。難以理解的詞語要想辦法弄明白。「寫」就是教會學生在文章的空白處隨手寫同類詞、寫近反義詞,寫類似的重疊詞或者在作業中抄寫。經過一「讀」、二「畫、」三「想」、四「寫」,學生在學習詞語過程中讀有目的,學有重點,並自覺養成獨立、自主思考詞義、把握課文重點詞彙的習慣。在此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讀時隨手在字里行間寫出自己的感受、體會,進而帶著感受再次朗讀課文,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還會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以便在文章中合理借鑒運用,讓他們在「讀」中求「學」,在「學」中求「寫」。 2.讀課文,分析重點句式——作文中的句式練習或仿寫練習。 具體做法為:小練筆。小練筆就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有時間、有需要就可進行的語言實踐活動。如《星星變奏曲》中的「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結構時,便可指導學生進行句式仿寫訓練,達到理解詩歌感情的教學目標,以讀導寫,以寫促讀;如教學《故鄉》中「雪地捕鳥」的片段,讀《我的叔叔於勒》中「吃牡蠣」的情節,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分析其細節描寫的好處,總結出它的具體做法,並可創設 「時髦小姐嗑瓜子」、「姐姐買花邊與商人的討價還價」、「魚鷹捕魚」、「貓捉老鼠」等情景讓學生練筆,體會細節描寫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達到學以致用,以讀促寫。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養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因此,我們可以把課堂小練筆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去落實,因文而異,找准讀寫結合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讀寫訓練中獲得一定的知識,養成一種好的習慣,是語文教師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 3.讀課文,理清結構、概括段意——作文中謀篇布局訓練。 具體做法是:羅列提綱。議論文教學是初三階段的重要環節,也是學寫議論文的重要步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讀書來羅列提綱的環節便顯得尤為重要。議論文的提綱編寫大致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提出問題;第二,分析問題;第三,解決問題。但要解決實質性的問題,教師還應當在「讀」字上下功夫。通過對課文的朗讀,要使學生明確:作者提出的是什麼問題或觀點?怎樣去證明問題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用了哪些論據?這些論證方法和論據有什麼特點?逐一讓學生明白寫作議論文的要領。與此同時,教師還可在課後練習中適當的提出一些熱門話題或現象讓學生自擬詳細的提綱,為作文作鋪張。如《敬業與樂業》,這篇課文的結構非常的完整、清晰,在朗讀訓練中指導學生羅列提綱的同時,教師便可出示「高分低能」、「開卷有益」、「如何對待網路」等熱門話題或典型現象,讓學生完成其擬寫提綱訓練,以讀導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實現讀寫遷移。 4.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作文中的選材練習。 具體做法是:歸納主要內容。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閱讀訓練最基本的要求。不少同學對此往往不是抓不住重點,就是重點不突出。所謂閱讀,重點在讀,只要讀時多下功夫,讀後又能認真思考,定能在閱讀訓練過程中發現其中的奧妙。在歸納文章主要內容時,我們不妨用抓體裁、.抓題目、抓重點段、抓中心句來進行實踐。如讀《故鄉》、《范進中舉》,讀後要知體裁是小說,那麼小說的三要素在文中是怎樣體現的呢?文章的重點段落在哪裡?這樣表現人物的變化有什麼作用呢?作者的感情基調怎樣?這就需要讀後思考,並最終明確歸納出主要內容。但是我們教師不能只是把此當作理解課文的一個必要環節,還應該積極的去探討這一環節的真正作用,那就是作文中的選材練習。作文是一種運用書面語言寫文章的練習,離開了語言材料,表情達意、宣事明理就成了空話,也就沒有了作文的存在。語言材料只有日積月累,不斷地去用筆記、用心記並經常反復地運用方才湊效。歸納主要內容的教學環節實際就是收集作文素材,以便在適當之處得以運用,我想「閏土」、「楊二嫂」、「范進」的變化也不失為議論文中的論據材料。在此,教師也可創設情景讓學生完成一些選材練習題,讓學生明白什麼樣的文章可用哪些材料?以達到讀寫結合,實現有效性的寫作遷移。 5.讀課文,學習寫作技巧——作文中多種手法表現內容的練習。 具體做法是:總結寫作特色。閱讀是寫作之本,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教材中的課文是經過時間考驗,被許多人公認的優秀作品,無論是題材的選擇,語言的運用,寫作技巧的嫻熟,都是值得學生學習與模仿的。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只注重課文的分析和講解從而忽略了歸納寫作特色這一環節。在小說單元的教學中,我們應當從表達方式、人物描寫的方式、語言的特點、寫作方式、情節的安排、環境的鋪設等方面去探討課文,去總結作者的寫作技巧。如讀《心聲》,在朗讀之前,我們便可讓學生明確朗讀任務:這篇文章體現了哪些好的寫作方法?然後歸結:作者兼用記敘、描寫等多種表達方式,運用神態、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方式刻畫人物的性格從而來表現人物的形象,進而在此基礎上創設寫作情景「塑造一個記憶深刻的人物」進行課堂小練筆,鼓勵學生嘗試新題材、新手法、新構思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把閱讀感受和體驗轉化為語言文字。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務必做到精講多練,認真處理好讀和寫的切合點,以讀導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科學訓練,這才能相得益彰,統籌兼顧。 希望能夠幫助你!!!

❷ 讀寫結合的方法

形式一:
讀完文章後,請你談談感悟和聯想(以議論為主的小作文)
這樣的訓練我們在每節語文課上都要進行,讀完一篇文章要先了解內容,文章寫了什麼,作者要表達的主旨是什麼,領會了中心才會找准感點,寫作不偏。 具體的指導方法是
1先確定文體,這是一個小議論文,要有論點、論據、論證。
2讀懂文章,抓住中心,確立感點。
仔細閱讀文章,領會文章主旨,或是思鄉、是奉獻、是堅持、是愛國、是環保、是團結等等,然後確立和文章中心相統一的感點,感點只要一個,切不可模稜兩可、含混不清,這便是小作文的論點。
3聯想充分,論據具體,語言嚴密。
感悟和聯想的寫作有兩部分,聯想的內容是主體,是作文的「豬肚」一定要豐滿,古今中外的名人和自己,甚至動植物就是聯想的范疇,一般以三個為宜,最好是從不同角度來論證這個你確立的感點。將他們以相似的結構寫出來,排比句式就形成了,語言還有力度,內容又充實,真乃一舉兩得。
4論證做結,結構嚴謹,深化中心。
將三個論據與論點做個巧妙的聯結,既深化了中心論點又給小作文做結,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至此感悟和聯想的小作文就完成了,這就是語文教學上常用的「引、議、聯、結」的具體實踐。
兩篇小作文中,第二個要好於第一個,是因為它的聯想的角度更廣些,尤其是「失去美麗雙眸的屋中嬌」更具有現實意義,可見小作者思想的深刻和深深的思索。
形式二:
繪景色(以描寫為主的小作文)
1請你描寫一種曾經震撼你心靈的植物
先審題明確文體,確定表達方式是描寫+議論,既要細致的描繪這個植物的樣子和能震撼你心靈的細節也要有它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就是小作文的中心,在結尾要畫龍點睛。
2你游覽過祖國大好河山嗎?請選出一處加以描寫歌頌,也可以寫自己家鄉的某景觀。
此類小作文的主要表達方式就是描寫,但不是隨意描繪,要在描寫中突出中心,是浪漫之都,還是江南古韻,是雄壯激昂,還是柔美清秀。為防止中心不突出,可以在文首、文末點明,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
形式三:
寫故事或經歷。(以記敘為主的小作文)
1續寫、擴寫。
續寫,指從原文出發,遵循著原文的思路,對於原文作延伸。擴寫,是對原文內容加以擴展補充,使之充實具體。就如同一個人增肥一樣,身體骨架沒變,擴充的只是脂肪而已。無論是續寫還是擴寫都不是隨意發揮,尤其要注意情節發展合乎邏輯,人物性格前後統一等。
2你是否也遇到過文中發生的事件,寫寫你自己的經歷。
這類小作文好寫些,關鍵在審題,只要不跑題,把自己的經歷敘述清楚都可以得個滿意的分數。但單有記敘是不行的,語言力求生動些是要有描寫的。
以上只是一些方法,老師都會講授。方法掌握了,但還是寫不出好的小作文怎麼辦?最後我再談談如何讓語言「靚麗」起來
(1)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讓思想成熟,語言豐富。
(2)美文積累背誦,詞彙量是要在不斷積累中才可以增加的,古人讀書即為背書,久而久之就寫出了一手好文章。積累盡量系統,是描繪景色的,是哲理議論的,還是細節描繪的,自己要達到心中有數,歸類再背誦效果會更好。
(3)背古典詩詞和名句,在古典文化中感悟體會文字的魅力。
(4)勤寫作,常常練筆、修改,行文自然會越來越流暢。

❸ 如何實現讀寫結合教學內容生活化、模式多元化思考

重教輕寫」或「讀寫脫節」一直來是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現象,而實踐證明「讀寫結合」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這種「讀寫結合」應是一種基於閱讀教學並在對教材文本的解讀過程中,結合單一文本或單元整體中存在的典型的「模仿點」(可以說寫作的每一個訓練點都能在閱讀文本中找到範例),找准契機,或滲透或專題式地進行的針對性寫作訓練與指導。筆者現斗膽就此問題談談自身在實踐中的點滴體會,論述如下: 一、科學認識「讀寫結合」的寫作指導教學活動的特點毋庸置疑,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升華,二者相輔相成,有著「藕斷絲連」的天然的互補性關系。基於閱讀教學的「讀寫結合」的寫作指導,除了要充分發揮這一特點外,實踐中還要特別關注以下兩個重要特點:(一)「讀寫結合」的整合性。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雖分屬於兩個范疇。但兩者又都是為著同一的目標的,即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將兩者的教學目標統一起來,作為一個互補性的整體來看待。這個整合的根據:一是學生寫作的實際,二是單元作文訓練的目標。將單元寫作目標分解,課課訓練,步步為營,循序漸進,等到寫單元目標規定的大作文時,已是水到渠成了。這也是符合作文訓練的邏輯性的。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教材及教學思路,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整合起來,以期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為此,教師要改變閱讀教學中重內容分析的陋習,把內容分析和寫作特色賞析結合起來,增強在閱讀教學中進行作文指導教學的自覺性。這一整合性的特點和要求,對於文言文教學尤為重要。因為,如果對於文言文的教學只是停留在「字詞疏通」和「內容分析」的層面,學生就很難真正地感受這些「文言經典」的魅力!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岳陽樓記》,它產生於封建時代,卻絲毫沒有因歷史的變遷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經歲月的滄桑,愈顯其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除了作者范仲淹心中於八百里洞庭激盪出來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閃爍著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之外,還應在於文章的「深廣的意境,精妙的構思」和「嚴密的結構,靈活的手法」等「寫作特色」。正是做到了「情美、理美、形美」三個層次皆具,它才成為既有思想內容,又有藝術高度的經典美文。《岳陽樓記》留給我們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財富應是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官」和「怎樣作文」的統一。由此觀之,閱讀教學只有做到類似這樣的「內容分析」和「寫作特色賞析」的「整合」,才能真正讓學生感悟到教材名篇的「經典魅力」。而這樣的名篇在教材中俯拾皆是,如《岳陽樓記》所在的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四篇文言文(另:《小石潭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就是最好的證明。對於這四篇美文,若語文教師不能從「讀寫結合」的行動策略上,在教學中對這四篇文章進行深入挖掘的話,那麼,勢必造成學生不能真正感悟四篇「經典」的「記」的「多元化」魅力,更糟糕的是將嚴重地背離了教材編訂者之所以將這四篇文章整合到這一單元的編寫意圖(即游記類文言的讀寫指導)。因此,只有將這一「意圖」作為主要寫作指導目標和四篇美文的賞讀目標整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實該單元的教學目標。(二)「讀寫結合」的序列性。所謂序列性,筆者以為就是按照寫作知識或技能的深淺難易程度排項分級列序,由此從淺到深、從易到難地指導或接受訓練。讀寫結合,要有利於學生建構有序的寫作知識、技法體系。要在整體作文教學計劃的指導下,有選擇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寫作教學內容,並整合成一個有序的、循序漸進的作文教學序列。這種序列性,一方面,體現在對「寫什麼」這一問題上對初中三年的整體作文教學內容的序列化安排。另一方面體現在對「怎麼寫」這一問題上對初中三年的整體作文教學內容的序列化安排。為此,教師可以按照「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這樣的主題定序列。事實上,從初一到初三的由記敘文到說明文,再到議論文的由淺入深的整體寫作訓練安排,本身就體現了序列性的特點和要求。如初一年級重點進行「寫人」的作文教學,為此,我們可制定這樣一個訓練序列:通過一件事來寫人(抓住人物的特點--直接表現人--間接表現人--運用環境描寫來烘託人--寫出自己的情感--寫出人物的品質)——用多件事表現人。而初二的作文訓練,在「寫什麼」問題上,可以由寫「人、事」拓展到寫「景、物」。在「文體上」,則可以由寫一般的記敘文,拓展到寫一般的說明文。初三的作文訓練除了繼續鞏固記敘文等文體外,有必要進行簡單議論文的寫作訓練,多做一些深度訓練。比如寫作內容可從關注「小我」,拓展到關注「生活」。而對散文的訓練,針對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精美散文篇目的情況,筆者認為要在初中三年中,利用隨筆寫作的形式進行常態化的散文訓練(抓住特點來描寫--描寫中景情結合--描寫的順序--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合--散文中的聯想和想像--散文的構思--散文的立意)。當然,這種序列性的要求,更應常態化地體現在同一單元或同冊教材的讀寫結合的寫作指導活動中。總之,在實際的讀寫結合的教學中,序列設計要分散難點,減少重復,訓練要涵蓋語言訓練、思維訓練、技能訓練、文體訓練,注意前後銜接,形成系統。在訓練步驟上,應從簡到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級上升形成一定梯度。即文體訓練「由易到難」,寫法訓練「從簡到繁」,內容廣度「從局部到整體」,內容深度「從淺顯到深奧」,形式廣度「從單一到綜合」,形式深度「從簡單到復雜」。二、靈活運用「讀寫結合」實踐中的操作模式(一)教材的閱讀教學環節中「相機滲透」模式1.在教學環節中採取「問一問」。如「有什麼值得寫作借鑒的?」、「本文的標題有什麼深意嗎?」等。如筆者在《親愛的爸爸媽媽》(八年級上)的教學的結束環節,我有意識地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怎麼來的?」學生紛紛回答說:是從文章的最後的「心願」中提煉出來的。通過師生的簡單討論,學生就深刻明白了這一「題目」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表達了熱愛和平的人們的呼聲:永遠不要戰爭了。文章用孩子這一稚嫩的的呼喚聲——「親愛的爸爸媽媽」作為課文標題,使得上述的主題更顯得深刻、凝重。在這里,教師只是通過簡單的「問一問」,帶動了學生的「議一議」,並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了文章標題的如何提煉和做到深刻性的。俗話說,「花香蝶自來,題好一半文」,好的題目,透過它可以洞悉文章的靈魂。新版語文教材中含有好題目的文章俯拾皆是,比如,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的第二單元的五篇課文(魯迅的《阿長於》、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階》、楊絳的《老王》和余秋雨的《信客》),毋庸多說,這些都是好題目,而且這些題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線索型標題並且都能高度概括文章的主旨。當然,在閱讀教學環節中,類似的「問一問」應該是隨文而定,滲透其中,隨處可見的。除了可以問一問「標題」外,還可以問一問「立意、選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如「布局謀篇」方面,以八年級語文上冊為例:《親愛的爸爸媽媽》的「引文--小標題」、《阿長與》的「先抑--後仰」和《背影》的「開篇設疑,點出背影--回憶往事,追述背影--別後思念,難忘背影」(即「開篇--中間--結尾」),乃至文言文《觀潮》的「首句總領點題--正面描繪敘寫--側面敘寫烘托」的布局謀篇等,都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在師生賞讀的基礎上,通過相應的「問一問」進行對文章寫作特色的總結。實事證明,類似這樣的在閱讀教學環節中相機滲透進行的「問一問」(寫作特色)是非常有助於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和認識的,尤其能加深學生對閱讀教材的「經典」的「鍾愛」,使其愛上閱讀。由此,「讀」就促進了「寫」,而「寫」也提升了「讀」。2.在教學環節中採取「點一點」。有些文章,由於難度較大或是學生初次接觸,學生很難或不能總結和發現文本背後的寫作特色,此時就需要由教師將教材中潛在的或隱藏著的寫作特色點在教學中向學生「點化」出來,從而提升學生對這篇文章的認識。如,《旅鼠之謎》(八下)一文,筆者在與學生梳理完旅鼠的三大謎(繁殖之謎、自殺之謎、投海之謎)之後,就在教學的小結環節對本文寫作特色作了簡單的「點一點」(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科學的內容與文學的形式)。從而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旅鼠之謎》這樣的說明的好處:寓知識於敘事之中,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又如,《喂——出來》(八下)一文,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科幻小說,教學中筆者順勢作了這樣的「點一點」處理:⑴科幻小說的三要素:科學(警示)、幻想(翅膀)、小說(外衣);⑵小說基本情節(情節鏈):發現一個洞深不可測——人們用來傾倒垃圾——最後垃圾飛回來了。再如,《藤野先生》(八下)一文,通過師生的「常規性」的閱讀教學,學生往往會認為這只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性的記人文章而已,抒發的也只是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的濃濃深情(學生對選自《朝花夕拾》的魯迅作品往往有「思維定勢」)。但我們都知道,對於這篇文章若僅僅只是這樣的理解是非常不夠的,也是膚淺的。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在學生基本上能從文中感受到「我」對「先生」的無比懷念、感激和敬佩之情的同時,就順勢拋出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僅僅只是抒發作者對老師一片深情嗎?)通過充分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才真正明白了:《藤野先生》一文並不只是為記藤野先生而記藤野先生的,它主要記魯迅先生的日本留學生活,以及這些年對此的所思所想,目的在於清理自己,藤野先生是作為深刻影響了魯迅選擇的人而被載入文章的。因此,《藤野先生》首先是回憶錄,而不是一般的紀念性文章。通過這樣的深入分析理解,老師的「點一點」(《藤野先生》的雙線結構:明線(主)是「我」與先生的交往及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暗線(副)是「我」的思想感情變化及其愛國思想)就水到渠成了。3.在教學環節中採取「練一練」。主要是結合句、段、篇的「模仿點」進行相應的練筆。比如,《敬畏自然》(八年級下)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議論性散文。文中有很多「模仿點」,如「每一段都有中心句」、對稱性句子多等。所以筆者在教學環節中先後讓學生進行了改寫第八段(去掉問號,改成肯定句)和仿寫「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的「練一練」寫作訓練活動。又如,筆者在教學孫犁的《蘆花盪》一文中,在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了小說那詩化的語言(如「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的魅力之後,讓學生結合生活進行類似的「詩化語言」的模仿訓練。有學生就寫出了「天上星星稀疏,我腳步匆匆,老街依舊燈光暗淡,但路的盡頭一盞燈光格外明亮……」(寫的是晚自習後回家的心情)、「特殊的日子,清爽的晨風,我踏入那熟悉而陌生的校園,心中感慨萬分。」(寫的是開學初第一天的心情)等這些很具有生活化的「詩化」的語言。之後,筆者再用《天凈沙·秋思》讓學生進行誦讀,感受詩化語言的味道,並借機概括出「詩化語言」(簡言之,具有詩的韻味、詩的意趣、詩的風格的語言叫詩化語言)的一般性特點:⑴語言形象、生動、含蓄、凝練;⑵以描述代替一般的敘述,形象飽滿,感情豐富;⑶句式靈活,整散結合。再如,筆者在教學完《陋室銘》後,讓學生根據銘文「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偶句用韻」的文體特點進行仿寫。首先,筆者通過課件呈現了我在博客中創作的《教室銘》(堂不在高,有童則名。室不在寬,有夢則靈。斯是教室,惟吾德馨。晨曦沁堂明,晚霞映室新。談笑有自律,往來皆誠信。可以音體美,讀詩經。無散漫之亂神,無違紀之煩心。陳中讀書院,二(3/4)求學庭。師者雲:何夢不成?),一下調動了學生創作的積極性,有學生就寫出了「房不在大,有光則明。人不在多,知學就行。斯是教室,學子品清。聚精會神在,應考便得心。同窗皆好友,往來為知音。可以共玩樂,把心傾。杜外界之誘引,絕游戲之花心。匡衡苦鑿壁,車胤奮囊螢。吾輩雲:何苦之有?」這樣不錯的仿寫文。當然,這樣的「練一練」,還可在閱讀教學中抓住寫作契機,有效地指導學生及時進行寫作片段訓練(如讀後感等)。如筆者在教學《背影》一文時,發現學生已經被父親這份沉甸甸的愛而感動,於是適時地安排了一個「此時此刻,你最想對你的父母說些什麼?」的「真情告白」的寫作訓練,有學生就寫出了「媽媽,現在我明白了,你平日里對我的點點滴滴的愛,哪怕是您的嘮嘮叨叨,現在對於我來說都是那麼的彌足珍貴啊!媽媽,我愛你!請原諒我當初的疏忽和莽撞……」這樣感人的心語。(二)單元整組閱讀教學後的「專題指導」模式單元整組教學,就像是一部恢弘的交響樂,導語部分就相當於序曲,一篇篇課文就是疏密得當的樂章,而回顧與感悟就是樂曲主題的升華。就「讀寫結合」而言,單元導語就如「讀寫指針」,篇篇課文就如「讀寫實例」,而伴隨閱讀教學中的「相機滲透」則是寫作「十八般武藝」的「小練兵」,最後結合單元「綜合性學習或寫作」的要求而開展的單元整組閱讀教學後的「專題指導」,可以說是讀寫結合的「大練兵」。具體如下:(1)單元教學後的「主題寫作」訓練與指導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的幾篇課文,就很具有特點,如下表:課題題材主旨(人生感悟)寫法走一步,再走一步事如何應對人生困難以事寓理蟬物生命不論短長要活好托物言志貝殼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紫藤蘿瀑布景生命長河無止境人生應奮發借景抒情從表中,我們可以歸結出:這幾篇文章都是屬於感悟類的文章。所謂「感悟」,就是對事物有所感觸而領悟到的某種道理、某種哲理、某種詩化了的思想(如本單元中的《在山的那邊》就是一首哲理詩)。引申到作文訓練中,學生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過對人、事、景、物及生活現象的抒寫來表現或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領悟,而這樣的因「感悟」而成的文章,就稱為感悟類作文。感悟類作文因其文章有思想、有深度,往往表現出動人心弦的作用,也往往能在考場中博得閱卷老師的親睞,而且感悟類的作文在中考中有越來越被重視的傾向。為了提高學生對於這類作文的寫作能力,筆者在教學完本單元後,就讓學生進行了感悟類作文的訓練(作文題:《真沒想到》,要求:或選一人,或選一事,或選一景,或選一物,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記敘文):在「寫作知識課」中,我為學生介紹了「感悟類文章的特點:或敘說一個事件,或講述一個故事,或敘寫一種現象,或轉述一個傳說,或描繪一種景物,或吟詠一類物品,然後,亮出一個精美的閃光的道理!」;在「作前指導課」中,我對學生進行了構思指導(構思提示:無論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要升華出一點什麼,以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感悟。表達感悟的那一句話力求精煉,有那麼一點哲理、有那麼一點詩意、有那麼一點理性……);在「作文講評課」和「作文升格課」中,我結合學生的習作,進行了詳細地分析,並對部分學生的「習作」進行了師生互動式的「升格」指導;最後在「作文總結課」(即「寫作理念課」)中,我對學生進行了此類作文的理念指導:要想寫好感悟類作文,就要多積累生活,多觀察現象,多積累富有哲理的語言。歸結起來,這種模式遵循的是一個基於體驗的操作過程,即「課文引路——技法提煉——佳作賞讀——習作講評——病文升格——真題演練」。(2)單元教學後的「寫作特色」梳理與總結「專題指導」模式,並不只是採取「主題寫作」的方式進行,也可採用梳理與總結單元教材寫作特色的方式進行。如,在教學完八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的《敬畏自然》、《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謎》、《大雁歸來》、《喂——出來》這五篇課文後,筆者就採用對比閱讀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對這五篇課文的「寫作特色」進行了如下的梳理總結:《敬畏自然》通篇議論,但是層層推進,水到渠成,對比鮮明,讓人不得不承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須對自然秉持敬畏之心。《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通過史料、調研和考察,將羅布泊今昔呈現在人們面前,使我們也感染了作者的沉痛心情,想和作者一起大聲疾呼,喚醒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旅鼠之謎》在記敘和對話中講述旅鼠之謎,卒章顯志,警示人類,用自然生動的方式介紹科學知識,讓人容易接受。《大雁歸來》是一篇科學小品,也簡直是一篇愛鳥的抒情詩,文中處處以擬人的手法對大雁進行「抒寫」,使得本篇說明達到了形象性、知識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結合。《喂——出來》是一篇科幻小說,藉助「想像」的翅膀,披上「小說」的外衣,傳達「科學」的警示,故事生動有趣,情節跌宕起伏,使人不知不覺受到了教育。這樣的寫作特色的梳理總結,最大的好處是能讓學生對「說明文」的寫作有一個整體、全面的了解。使得學生心中明白:把一個對象說得准確、清楚乃至生動,是可以有很多種方式選擇的。總之,基於閱讀教學的「讀寫結合」的寫作指導是實現作文教學「有效」乃至「高效」的重要方法之一。若能將這一方法在初中三年的閱讀教學中持之以恆地扎實推進,那麼,筆者堅信語文教學的這艘航船因此能更好地承載起它應有的使命破浪遠航。

❹ 如何閱讀《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法》這本書

1.「文道統一,教書育人」的實驗(1951年—1962年) 這個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1)第一個階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試驗課題是「生動講讀,有機結合,教書育人」。教學主要把語文課和班活動結合起來,作文教學結合指導學生寫生活的事。(2)第二階段(從1960年到1963年),進行「文道統一,教書育人」的試驗。丁老師寫《堅持文道統一,培養讀寫能力》、《淺談咬文嚼字教學》、《怎樣指導課外閱讀》等教學論文。
2.「以記敘文為主,讀寫結合,培養讀寫能力」的實驗(1963年秋至今)
這個時期分為五個階段:(1)初試階段:(從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師在這階段總結了6條經驗:第一,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第二,從篇著眼,從句入手;第三,打好基礎,從「有法」到「無法」;第四,從仿到作,從放到收;第五,從述到作,從說到寫;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試階段(從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師提出「讀書、觀察、作文三結合」和「以記敘文為主,堅持讀寫結合,培養自學能力」的實驗課題,在教法上,每教學一段、一篇或一組課文,就引導學生調查訪問,實地觀察,撰寫贊揚好人好事的宣傳稿。這次試驗把著力點放在指導學生讀寫訓練上,做到有的、有序、有點和有法,使學生真正做學習語文的主人。在作文教學上, 丁老師提出「尋美作文,練文煉人」的主張。
(3)驗證階段(從1981年秋至1983年春)。提出「以記敘文為主,堅持讀寫結合,培養學生自學、自得、自寫、自改的能力」的實驗課題。在三、四、五年級各一個教學班進行驗證。驗證結果,除達到前兩個階段的綜合要求外,學生喜讀愛寫蔚然成風,平均每學期每個學生作文50多篇,程度較好的寫了近百篇,個別尖子學生寫了200多篇。
(4)深究階段(從1983年秋至1986年秋)。1983年丁老師在總結記敘文「三十法」的基礎上,提出「讀寫結合五步訓練」的實驗設計。這個階段,教改試驗進一步發展。丁老師進一步總結了教改試驗的八條基本經驗:(1)面向全體,偏愛差生;(2)尋美作文,練文煉人;(3)讀寫對應,有機結合;(4)雜中求精,打好基礎;(5)亂中求序,分步訓練;(6)華中求實,突出重點;(7)死中求活,交給規律;(8)勞中求逸,減輕負擔。主要著述有《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法》。
(5)物化階段(從1986年至現在)。為了鞏固和發展教改試驗的成果,根據上級的指示精神,丁老師 從1986年1月著手主編小學語文讀寫結合實驗教材,經過20個月的艱苦努力,到1988年10月止,已完成《五年制小學語文讀寫結合實驗教材》全套10冊。
心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丁有寬老師的不懈追求、研究、探索下,形成了新的小學語文語文教學體系。這是我們青年教師應該學習的精神,我們應把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不鬆懈、不怠慢,把語文知識教學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雙基」落到實處,練在需要處。堅持從「循法」到「無法」,讓學生扎扎實實打好基礎,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讀寫能力。

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議論文

近來,讀了一篇文章,上面有諸城市實驗中學開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采風活動的報道,心裡感慨頗多。「讀萬卷書」容易,「行萬里路」難,我想,這恐怕不單是我一個人的體會。物質社會,我們不用擔心沒有書看,只要你願意看,隨時都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找到書看。而對一般人來說,「行萬里路」就有點難了,尤其對於廣大中學生朋友來說,不要說走出國門,就是走出家門、校門恐怕都不容易。以前,每年到了春天,一些學校的教師還能組織學生春遊,或出去參觀,而現在如果再有人組織學生春遊,或者出去參觀,人們非說他神經不正常。可憐的學生就只有呆在學校死讀書的份兒,哪裡還有走出校門的自由。當然,我並不提倡學生離家出走,而教育工作者創造條件,有組織、有準備地讓學生走出校門,不僅可以增長知識、拓寬視野,而且可以豐富他們的人生體驗,這對他們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杜甫的名言,縱觀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很多是沿著這條路走過來的。我國西漢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為了寫好《史記》,他到過東海之濱,探過大禹的洞穴,搜集了大量的資料,終於寫成了被魯迅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不朽史書。李白一生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所以才寫出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著名詩句。如果他沒有親眼見過黃河,他又怎會寫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杜甫本身就是這句名言的忠實實踐者。他20歲以前北游齊趙,「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引起了多少人對「五嶽獨尊」的嚮往。他身歷戰亂之苦,才有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嘆,才有了《三吏》、《三別》這些流傳千古的優秀詩篇。王維不親歷大漠,又怎會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名句。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一生幾次出遊,才寫出了具有很高文學價值的地理學著作《徐霞客游記》,他的游記中關於蝴蝶會的記載,他不親眼目睹,不記下來,我們又怎會知道天下有這一奇觀。近人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為了拯救苦難的祖國,不惜遠涉重洋,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梅園新村留下了他的足跡,萬隆會議似乎還回盪著他鏗鏘的聲音,他為中國革命走過的道路,又何止萬里!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說過:「旅行就是生活。」1831年,安徒生開始了他第一次國外漫遊。他攜著一把雨傘、一根手杖和簡單的行囊訪問了歐洲的所有國家,先後完成了《阿馬格島漫遊記》《幻想》《旅行剪影》等作品。朋友們,用不著多舉例,我想,「行萬里路」於我們的意義,已不言而喻。
現代社會為我們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可能地豐富學生的人生體驗,這也是新大綱對學生的要求。現代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更要培養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古人也告訴我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那種親歷現場的情感體驗,是任何書本知識都不能替代的。
李慶平校長認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單單是讀寫結合,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行」中受到教育,學會思考,關注社會和人生。現在學生缺的,正是這種課外之「課」。

❻ 談談議論文寫作與閱讀教學怎樣有效結合

學生進入中學後對事物認識已有了自己獨特的視角,在說理論辨上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而議論文的閱讀和寫作是學生理性思辨能力訓練和提升的有效方法,教學中把議論文閱讀和寫作實踐有機結合,是提升學生認識生活、思考體驗能力,培養學生理性分析思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及培養語文素養至關重要的一環。在議論文這一塊教學實踐中,我注意從以下方面對學生加以引導:
一、閱讀是前提。
在議論文的教學中,我以課本為綱,加強課內閱讀訓練。閱讀是寫作的前提,結合文本上的範文,在閱讀方法上,我先讓學生明白議論文體閱讀方法的基本思路:(1)掌握論點:讀寫簡單的議論文,要明確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要知道論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2)明確論據:針對議論文,會找出支撐論點的依據,並對其進行分析,明確論據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析論證:針對論點和論據,梳理論證的過程,論證就是說理的過程,即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布局謀篇。理清分析問題的過程,明確不同論證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課內,通過對議論文知識點的學習和梳理,讓學生把握好學習議論文的基本方法,並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把知識點不斷深化、理解。同時,針對文體特點,有意識地加強學生課閱讀訓練,一方面,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積累、反思。
二、積累是方法。
明確學習的基本思路,學生在自主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會自然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學生能對身邊不同的事件、材料提煉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分析;能針對議論文學習的要點有方法地辨別,判斷,如論點在文中怎麼提出,目的是什麼?論證的過程如何做到嚴密?論據如何為證明論點服務?學習的過程就是一積累的過程,也是把握閱讀技巧的過程。學生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不斷積累閱讀的經驗,一方面提高閱讀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而這些材料會成為學生寫作的源泉。引導學生做個有心人,讓積累成為習慣是語文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三、傾吐是途徑。
在不斷地閱讀積累中,學生對人、事、物的認識會不斷提高,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對自已的觀點和看法加以記錄和闡釋。文無定法,文有章法,結合課內對議論文學習方法的理解,學生在寫作中,更應注意把閱讀的過程還原到寫作中去,一方面,做到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等閱讀方法在寫作過程中的體現,另一方面,把長期學習積累的結果內化為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思考。對於你闡述的論題,表現的觀點,能有目的,條理清晰地說明論證。寫作的過程就是傾吐自己想法和思想的過程,只有在不斷的寫作中,認識才會更為深刻,思考表現能力會更為獨特,說理論辨才會更為精妙。
當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能很好做到閱讀、積累、反思、寫作,學習的過程就會沿著一條良性發展軌道前進,議論文閱讀和寫作也不會再是學生頭痛的問題。老師要設法給學生一種方法,讓他們走進閱讀和思考的世界,休驗學習的快樂,在不斷地閱讀中把握技巧,在扎實地積累中認識生活,感悟提升。寫作的過程是閱讀能力內化的過程,是學生語文能力最直接的體現。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寫作是閱讀的結果。在語文教學中閱讀、寫作不容忽視。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