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談話論文
❶ 急求一篇「鄧小平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貢獻」3000字論文!~謝謝!~
鄧小平同志離開我們七年多了。在他百年誕辰之際,作為一名科社理論工作者,自然忘不了他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巨大貢獻。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恩的劃時代貢獻在於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等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其突出貢獻是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了實踐。不過,以往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其著眼點往往局限於社會主義制度。作為制度,它只能包括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而不包括生產力。所以長期以來,人們把生產資料公有、按勞分配、計劃經濟等,看作是社會主義最主要的東西,這也導致了生產關系脫離生產力水平的盲目激進的超前變革,造成了眾所周知的後果。
從文化大革命結束、鄧小平復出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鄧小平多次以提問的方式把他反復思考的、既是世界性又是世紀性的難題提了出來:「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社會主義是什麼,馬克思主義是什麼,過去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鄧小平的這些論述,說明了他對傳統社會主義認識的懷疑與反思,對科社理論界起著振聾發聵的作用。
鄧小平突破傳統社會主義的認識以後,開始了他的獨立思考。像其他偉大的革命家一樣,他從來不願也沒有給社會主義下一個什麼「經典式」的定義,但他卻從目的、手段、條件等不同層面,簡明地論述了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從目的上看,他把社會主義概括為某種理想。他說:「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從手段上說,他把社會主義概括為某種政策。他強調:「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從條件上說,他把社會主義概括為某種制度。他指出:「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正是由於他把社會主義看作是理想、政策、制度等或是目的、手段、條件等的統一,這就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進入了一種全新的境界。在這里,「目的」所表示的「理想」是永恆的,它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手段」所體現的「政策」則多種多樣並且是靈活的,「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是社會主義的」;至於「條件」所規定的「制度」,則是「目的」和「手段」的保證機制。質言之,「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目的;「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任務並且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公有制經濟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的前提。這三者的關系是:「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歸宿,是「發展生產力」和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最終目的;「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手段和核心,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的條件,是「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證。
鄧小平對傳統社會主義認識的突破和他對社會主義問題的深刻思考,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理論支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的時候,對他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出的這一傑出貢獻,我們應當時刻銘記。
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
如前所述,鄧小平在突破傳統社會主義認識時,並沒有匆忙地、草率地為社會主義下定義,而是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去思考和探索怎樣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
1985年前後,鄧小平多次講到「社會主義原則」,說是「一個公有制佔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原則」。1986年9月,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原則又做了這樣的表述:「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富裕。」同年12月30日,他在關於「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談話中講到:「我們要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們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是為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兩極分化。這就叫社會主義。」在這里,鄧小平以十分連貫的語言把發展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共同富裕這三者融合在一段論述中,並且明確地說「這就叫社會主義」。盡管這也不能說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下的定義,但至少可以說是鄧小平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所作的一個經典性解釋,它標志著人類社會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艱苦實踐和理論探索,終於在理論上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這是鄧小平解放思想和獨立思考的結果,是他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性貢獻。
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對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的論述,我們必須完整地、准確地、全面地加以理解,不能斷章取義、各取所需,更不能輕率地、武斷地硬說鄧小平的哪一段話就是給社會主義下的最經典的「定義」。事實上,鄧小平在1988年宣布已經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以後,仍用不完全相同的措詞表述過社會主義。1992年初,88歲高齡的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曾經用「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概
念對社會主義作了如下論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我認為,綜合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的論述,發展生產力、共同富裕和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等,都應是社會主義的內涵,只是核心是發展生產力。這是因為,沒有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達不到一定水平,即便搞了百分之百的公有制經濟和暫時消滅了剝削和兩極分化,那也只能是貧窮的假社會主義。而有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只要堅持共同富裕的目標取向和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那麼,即使有少量的和局部的剝削現象存在以及有一定程度的貧富懸殊,即使某些行業、某些部門的公有製成分少一些,這也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生產力達到更高水平,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最終實現了共同富裕,這就成為夠格的社會主義了。
回答「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鄧小平不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在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一方面突破傳統社會主義認識和從理論上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一方面總結以往的社會主義實踐,找到了一條解放而不是桎梏生產力發展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改革開放。如果說「改革」就是要把計劃經濟改為市場經濟體制,那麼「開放」則不過是市場經濟在中國的延伸或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要與國際「接軌」。
早在鄧小平再次復出後不久的1979年,他在會見美國不列顛網路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等談話時就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鄧小平的這些論述,批駁了計劃和市場不相容的傳統理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是他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又一獨特的歷史性貢獻。
在1992年的著名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進一步闡明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他還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的上述論述,排除了中國改革開放道路上的最後一道理論障礙,為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命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鄧小平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這一建樹,其意義是何等深遠!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問題的許多理論觀點散見在他的一系列講話、語錄、批示中。這些講話、語錄、批示以通俗的語言形式,表達著許多石破天驚的深邃的思想內容,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新的獨特的貢獻。
❷ 鄧小平理論論文
論文摘要:鄧小平雖沒公開提出和引用「科學發展觀」這一概念和用語,但在他的著作和一系列講話、重要論述中,無不滲透著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和涵義。鄧小平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基礎和理論依據,科學發展觀既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也是鄧小平理論的題中之義。
鄧小平雖然沒有公開提出和引用「科學發展觀」這一概念和用語,但是,在鄧小平的著作和一系列講話、重要論述中,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涵義和意思,可以說,鄧小平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基礎和理論依據。因此,科學發展觀思想既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也是鄧小平理論的題中之義。
一、鄧小平理論中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是科學發展觀確立的精髓和實質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一論斷包含了科學發展觀的以下普遍原則:
1.科學發展觀是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效率與公平是人類社會發展所追求的永恆的主題,它們共同體現在社會主義的本質當中。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實現效率目標,是實現公平目標的客觀基礎,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必須以效率為先導,沒有效率的公平只能導致平均主義;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公平目標,是實現效率目標的社會保障,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效率才有持續發展的潛力,沒有公平的效率必然導致社會秩序的失范。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選擇。效率優先是初級階段的要求,兼顧公平是社會主義的體現。因為效率優先,所以我們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因為兼顧公平,所以我們鼓勵先富帶動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因此指出:「黨如何更好地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會群體的具體利益,如何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也是一個關繫到黨的領導能否有效實施的重大問題。」
2.科學發展觀是合 規律 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從合規律性的角度看,本質論既包括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又體現了上層建築適合 經濟 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與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即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正是建立在這兩個必然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變為現實,因此,本質論遵循了客觀尺度,是一個事實判斷。從合目的性的角度看,根本任務的完成和根本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人來完成,即是說它們是 歷史 主體在尊重歷史規律前提下的一種自覺選擇,因此本質論同時也是遵循了價值尺度,也是一個價值判斷。
3.科學發展觀是物質文明、 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同時也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換言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意義決不僅限於經濟領域,甚至也不限於政治領域,它同時也關涉到人民文化生活的提高。事實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只有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條件下,才有實現的可能;共同富裕也決不意味著物質的富有和精神的貧困。這即是說,本質論是 中國 社會全面發展的總綱。在這里,物質文明是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前提和物質保障,政治文明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支柱和制度保障,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與政治文明的靈魂和智力保障。
4.科學發展觀是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將未來社會的本質界定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其實,馬恩從來不從抽象的意義上談論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在他們看來,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謂的自由,無非是擺脫了 自然 力的束縛和社會關系的奴役的那種狀態;所謂的全面發展,無非是人的各方面潛能和素質充分、自由地發展。顯然,如果我們實現了鄧小平本質論所規定的任務和目標,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則將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
二、鄧小平理論中關於建設中國式 現代 化的理論為科學發展觀奠定了思想基礎
1980年1月16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鄧小平講到:「我們對於艱苦創業,要有清醒的認識。中國這樣的底子,人口這樣多,耕地這樣少,勞動生產率、財政收支、外貿進出口都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國民收人的增長速度不可能很快。所以,我在跟外國人談話的時候就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中國式的現代化」,是鄧小平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提出的統攬全局的基本概念,其內涵是豐富的,意義是重大的。
第一,它決定了我們在確定建設速度、提出經濟指標時都要考慮原有的基礎,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提出經過努力確實可以達到的經濟指標,堅決避免過去那種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標的錯誤。在具體步驟上,要採取分步走的方針,逐步接近目標,而不能指望一步達到目標。
第二,「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指標不能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作絕對的比較,而要進行相對的比較。發達國家通常經過了好幾百年的發展過程,有較深厚的底子,尤其是在 工業 基礎、技術、人才、管理經驗和資金積累上,比我們擁有雄厚得多的實力。同時,他們一般人口較少,人均資源擁有量(耕地、礦產等)則比我國要多,因而發達國家和地區能達到的目標,在我們中國則不一定能達到。鄧小平在談到鋼產量指標時說:「美國和蘇聯是兩個人一噸鋼……如果我們要達到兩個人一噸鋼,到本世紀末,就算只有十二億至十三億人口,也要六億噸鋼。這不可能,也不必要。」
第三,「中國式的現代化」使廣大人民群眾得到的實際利益比資本主義更多。由於中國式的現代化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所創造的財富由全體人民掌握,能夠更合理地加以分配,更有計劃地加以有效的運用,從而中國人民將享受到比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民更多的實惠。就這點而言,中國式的現代化比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三、鄧小平理論中關於「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實施步驟
「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鄧小平1987年8月29日會見義大利共產黨領導人約蒂和贊蓋里時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戰略目標的表述。
鄧小平關於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理論的形成到完善,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979年底到1981年底。如前所述,這個時期主要是確立到本世紀末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目標和分前後兩個十年兩步走的戰略步驟。第二個時期,大致從1982年到1987年。主要是確立現代化的長期戰略目標和部署。這一時期又可分為前半期和後半期。前半期是1982年到1986年底。鄧小平粗略地提出在翻兩番的基礎上;下一步到21世紀中葉,目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經濟上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用黨的文件的形式把鄧小平「三步走」的戰略構想確定下來。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依據鄧小平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部署指出:「從現在起到下世紀的前十年,是我國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四、鄧小平理論中關於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國民經濟的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南
1、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現代化戰略目標確定以後,經濟發展應保持怎樣的速度?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既反對急於求成、盲目求快的傾向,又主張經濟發展要有適當的、較高的速度。1987年lO月,鄧小平在會見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總書記卡達爾時指出:「就我們國家來講,首先是要擺脫貧困。要擺脫貧窮,就要找出一條比較快的發展道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這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問題的一個十分重要而精闢的論斷。
鄧小平還指出:「人們都在說『亞洲太平洋世紀』,我們站的是什麼位置?過去我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現在比下也有問題了。東南亞一些國家興致很高,有可能走到我們前面。我們不抓住機會使經濟上一個台階,別人會跳得比我們快得多,我們就落在後面了。」口果中國在亞洲也長期處於落後的位置,既不符合社會主義國家的要求,更與我國作為亞洲第一大國的地位不相稱。鄧小平指出:「我擔心滑坡。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的速度,一兩年沒問題,如果長期這樣,在世界上特別是同東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比,也叫滑坡了。」國9O年代的年增長速度,原計劃定為6%,這個速度基本可以實現第二個翻番,但同周邊國家的差距會拉大。後經黨中央、國務院的慎重考慮,修改為年增長8%至9%。中國必須有這樣的速度。鄧小平強調「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是他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著名論斷的進一步延伸和發展,是從國際國內的形勢出發,從社會主義擔負的歷史使命出發,所作出的一個具有更加深刻意義的論斷。
❸ 作業2:課程論文 可在以下的課程論文題目中任選一題,也可自擬題目,在2013年5月15日前撰寫1500字以上的
如何認識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意義?
19世紀中葉發生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其斗爭鋒芒直指國內封建統治者,同時也打擊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揭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達到了舊式農民起義的最高峰。
1、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洋務運動產生的重要歷史條件。它能體現在同洋務運動即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的發生的歷史聯繫上。太平軍橫掃了清朝的反革命武裝八旗、綠營,極大地削弱了清朝的統治,是漢族地主武裝和漢族地方勢力興起的重要契機。如果不是清朝原來軍隊腐敗無能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暴露無疑,就不會有湘軍的出現也不會有同治中興的自強運動。
2、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太平天國運動消滅了百萬清軍,動搖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加速了清王朝的衰敗過程,直接促使了清王朝中央集權向漢族地方勢力分化,從而導致中央對地方控制的能力削弱。農民階級雖然不是新生產力的代表者但是農民起義有其理由和正義性,「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就是農民起義的膽量和氣魄,也體現了其動機和理想追求。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矛頭是清政府,規模最大。歷時14年,轉戰18省,攻克600多個城鎮,掃盪大半個中國,規模大,歷時長,影響深遠,是農民起義的最高峰。它以雷霆萬鈞之勢對清朝的統治秩序進行了空前猛烈的掃盪,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
3、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也在某種程度上抗擊了外國武裝干涉,打擊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太平天國的英雄們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他們反對外國殖民侵略,反對民族壓迫,主張各國建立獨立、平等、友好往來的關系,他們堅持民族尊嚴,維護主權完整。嚴禁鴉片,根本上否定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他們英勇頑強地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武裝干涉,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阻止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迅速變中國為殖民地企圖的作用。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和禁止鴉片走私,並與之勇敢作戰,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的進程,捍衛了國家獨立和民族利益,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於外國侵略勢力和堅決捍衛國家獨立和民族利益的決心和勇氣,表現出農民不僅是反封建的主力軍,同時也是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力量。
4、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對後來中國革命事業具有深刻的影響。太平天國英雄們的戰斗精神和偉大業績,鼓舞著中國人民繼續進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爭,對後來的人民革命斗爭具有顯著的影響。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孫中山就以太平天國革命事業的繼承者自居,以洪秀全為榜樣,為中國革命而奮斗。
5、在9世紀中葉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太平天國起義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
6、太平天國起義還沖擊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積極地實施對外貿易政策,並開展正常對外貿易。對外貿易方針是積極開發,平等互利、獨立自主、與清政府閉關自守、投降媚外和喪權辱國等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7、平天國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它建立了政權,頌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這個制度規定:不分男女,按年齡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目的是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這種沖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綱領性文獻是前所未有的。洪仁寫了《資政新篇》一書,提出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主張。反映了鴉片戰爭以後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在農民戰爭中,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這更是前所未有的。太平天國組織了強大的武裝─太平軍。太平天國的堅持戰鬥了14年,勢力發展到18省,先後攻取600多座城市。在太平天國的防禦戰中,幾次打敗外國侵略軍和洋槍隊。在上海附近,擊毀敵營130多座。在浙江的一次戰斗里,打死了洋槍隊頭目華爾。農民戰爭打擊了外國略者,也是前所未有的。太平天國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❹ 怎樣理解共同富裕及其歷史意義論文
共同富裕這個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會對財富的擁有,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共同」則反映了社會成員對財富的佔有方式,是社會生產關系性質的集中體現.共同富裕包含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方面的特質,從質的規定性上確定了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地位,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規定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和根本目的,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規定,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條件和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總結新中國建立後社會主義建設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一再提出: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他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里事實上是抓住了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兩大環節: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是實現共同富裕。至於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與共同富裕的內涵是一致的,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條件。共同富裕就意味著剝削和兩極分化的消滅。把解放與發展生產力同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強調提出,在中國共產黨的理論發展史中是第一次。
正確把握共同富裕的內涵和實現途徑
1.將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區別開來。當一個生產力落後的國家,在特殊條件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時,即使實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為發展的目標去努力實現。如果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由原來的貧富兩極分化轉向共同富裕,也有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只不過轉變過程可以縮短一些而已。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滅了剝削和貧富分化,都憑勞動和貢獻獲得收入,並且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財富的相應擴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斷增加,逐漸走進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別的,住房的面積大小、級別的高低,會有區別;衣食的質量、品味也會不同;銀行存款的多少也會有差異。能力大、才智高、貢獻大的會更富裕一些,這是合理的。
3.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戰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來,依然是狠抓建設社會主義的兩大環節: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好又快地發展生產力,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二是鞏固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搞活、搞好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夯實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 4.實現共同富裕的難點是什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科學發展過程中,會碰到這樣那樣的障礙和困難,需要不斷克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不是擺著平坦大道可任你順利前進的事情。
❺ 十八大報告、鄧小平南方談話、共產黨宣言可以作為科技論文參考文獻嗎,可以的話具體怎麼寫
風馬牛不及
❻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和理解,求論文400字
一、社會主義一詞的由來及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對社會主義的理解
「社會主義」一詞源於拉丁文,關於這一詞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德國神學家、天文教本尼迪克派教士安塞爾姆在1753年把遵循自然規律的人稱為社會主義者。第二種說法是義大利傳教士,表示一種上帝安排的傳說制度。第三種說法認為,「社會主義」一詞最初出現於19世紀20至30年代歐文主義的刊物《合作》和聖西門主義的刊物《環球》上。空想社會主義者用這個詞來表達他們不滿資本主義社會中盛行的個人主義而期望實現的集體主義理想。
19世紀30至40年代,「社會主義」一詞在西歐廣為流傳。起初,這個詞含有為提高勞動群眾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而改造社會制度的意思,容許財產不平等存在。而當時的「共產主義」一詞,則一般是指通過生產資料(有時也包括生活資料)公有的辦法來建立社會平等,主張取消財產不平等。所以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對於科學社會主義以前的空想社會主義和理論,有時統稱為「社會主義」,有時則加以區別。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會主義」一詞,並作了科學解釋,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無產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斗爭以後,資產階級經常利用「社會主義」來反對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恩格期曾指出:「在1847年,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 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寫的《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寫的《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一文中,分別首次使用了「社會主義」一詞,並賦予了科學的含義。當時,馬克思、恩格期是把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同義語來使用的。
二、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挫折和社會主義概念
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解體和東歐的劇變及世界社會主義出現了一系列嚴重挫折,中國社會主義的事業發展面臨著空前巨大的困難和壓力,要說明社會主義的跨階段發展是否正確,社會主義建設能否成功,就要從了解馬克思晚年的關於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思想入手來認識和探討。
馬克思晚年有關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觀點反復體現在《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共產黨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和《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一方面他非常明確地提出《資本論》中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發展的必然性論述只適用於西歐諸國,而不適用東方社會;另一方面馬克思在對俄國土地公有制的農村公社進行考察時,鑒於它已處於現代文明的歷史環境中和控制著世界市場的西方生產同時存在,設想其可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利用和吸收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成就,縮短歷史發展的進程。 恩格斯也指出歷史常常跳躍式地和曲折前進的,這並不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如日爾曼民族沒有經歷奴隸制時代就直接進入了封建社會;資產階級革命最先發生在封建制度不完備、生產力水平不高的西班牙屬地尼德蘭(荷蘭);比較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首先發生在資本主義產生較晚、發展水平相對較弱的法國;而當今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則是一個移民國家。以上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過程說明,社會形態的跳躍式的發展並不是俄國十月革命或中國革命等社會主義運動所獨有的歷史現象,並不破壞全世界范圍內的社會歷史更替的整體性和規律性。
東歐巨變和蘇聯的解體不是因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而是蘇俄對於「社會主義」的認識過於教條和僵化,沒有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含義,沒有理解馬恩和列寧對於劃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或社會主義階段的真正意圖。過分強調公有制,沒有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潮流中及時合理的改革舊有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而導致社會主義運動的巨大挫折。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堅持科學發展觀
社會主義就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堅持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就是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學說,要解放,就要發展生產力、發展科技,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晚年馬克思從世界市場和世界歷史高度來看俄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時,就提出了在跨躍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同時,汲取發達資本主義世界文明成果,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和革命的基礎上進入社會主義。列寧也曾說過,蘇維埃的歷史使命是充當資產階級議會制以及整個資產階級民主制的掘墓人、後繼人和接替人。這就是說社會主義不僅是要代替資本主義,而且要在資本主義的文明基礎上繼續前進。
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價值標准論——「三個有利於」的價值標准,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現階段適時的提出了當前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急需全人類關注的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這與馬克思主義解放全人類的目的是一致的,社會主義要發展、壯大,並在全世界樹立榜樣,帶動全人類的進步,歸根結底也要靠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水平。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告訴我們,只有發展生產力,才能夠奠定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基礎,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穩步進行,保證社會主義國家的生命力,保證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潛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國家超過並戰勝資本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決定性和根本性力量。
在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中,要腳踏實地,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科學發展觀把發展生產力當作當前要務,實事求是地制定相關政策和路線,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❼ 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的變化 2000字論文
政治方面
新中國成立建立的是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有很多歷史遺留的任務,為此進行了,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運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一系列運動,進一步鞏固了晉的政權。之後進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國民經濟得到發展可是出現了左的錯誤,雖經過調整,但仍使經濟遭到損失。後又出現十年浩劫,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撥亂反正,走上正確的道路,成為為歷史的偉大轉折點,從此進入真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四個堅持為保證,以富強、文明、民主為目標。結果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令中國人驕傲,令世界人震驚。
社會生活的變遷
改革開放以後,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隨著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發展,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服裝顏色從灰藍色調為主變為五彩繽紛,從單一款式走向多樣化。由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提高了生產力,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到1987年,中國已基本解決了過去幾千年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政府還倡導「菜籃子工程」,豐富的蔬菜、肉蛋、海鮮擺上了百姓的餐桌。
近十多年來,人民的住房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高樓鱗次櫛比,人均居住面積逐年增加。農民紛紛興建新房。在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樓房比比皆是。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了「安居工程」,讓中低收入的職工能以較低價格買到合適的住房。目前,不少人已不僅僅滿足於住房的寬敞,更追求家居內部陳設的舒適、外部環境的優美。
經濟方面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在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改革進入關鍵時期。
1992年初,鄧小平先後在南方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①,除了論述社會主義的本質、姓「資」姓「社」的標准等問題外,還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同年10月,中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明確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要抓住機遇,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此後,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① 這些談話後被收錄起來,稱「視察南方談話」。
到21世紀初,在我國已有95%以上的商品資源實現市場配置,國家定價的商品不足5%,社會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於求的達99%。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保持年均9%的增長速度,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新奇跡。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使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從;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並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❽ 以南方談話為背景寫論文
哥們 你太省了吧 這樣我估計沒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