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孝心論文

孝心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1 05:50:31

① 關於孝心的議論文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維系統治(「家國同構」,混淆群己權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禮教准則,是漢民族家庭美德與傳統文化罪惡糟粕極具爭議和威力的混合體。需要明辨的是,理論上及現實中的儒家孝道體系是中國特色封建專制主義社會歷史的產物,並非人類的「普世倫理」或客觀的普遍真理。

儒家所主張的依靠暴力實行的「慈-孝」(倒設前提)(無條件的奴隸主義:所謂「親憎我,孝方賢」,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陰謀家,開了扭曲人性、高壓倫治、孝廉腐敗的惡例。此後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後世有無數「以〔特定關系〕人為神主聖王」的儒家邪教造成的社格人格畸變良知理智淪喪的案例。附: 參考資料2)、「權力-責任」嚴重不對等,制度倒掛設計的孝道是違背《世界人權宣言》、《兒童權利公約》的根本原則與具體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性質,違背現代文明社會的契約倫理與責任倫理、生物界的「責任倫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的。

儒家禮教——孝道推行的實質包含著不平等自由主義、道德相對主義、倫理特殊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上位霸權主義及主觀唯心主義。(參見:自我中心 內聖外王權力意志)沒有平等——公平正義,就沒有法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對真理和人權、人類尊嚴的尊重,也就沒有真愛和博愛。

封建孝道在中國根深蒂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自古以來嚴重威脅著中國人特別是弱勢兒童的生存權(儒家傳統認為包括身體發膚在內的整個人格的主權屬於父母,通過國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維護這種賄賂人心、婆媳循環、輪流坐莊、一盤散沙的反動統治秩序,卻從不願正視並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代理人的身體發膚等等)、生命健康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獲得救助權、表達權、參與權、發展權、婚姻自由權、不作偽證權……以至年長公民的社會保障權益(妨害社會進步,只能養兒防老——現在有的人都不需要「養兒防老」了,更容易暴露人性中的罪惡與孝道之本質)。中國的家庭暴力與社會腐敗(絕對權力,絕對腐敗;淫情暴孝,從小訓練;有禮有眾,無法無天。)問題形勢依然嚴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成長過程都沒有正常的父愛(包括教育)和家庭結構。

偉大的哲學家老子這樣看待「禮教聖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子指出:「天下之為父母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

儒家孝道思想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只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才能最終根除封建禮教的社會基礎。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魯迅先生曾撰文批判,揭露禮教的吃人本質和孝道對國民性的巨大危害,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二十四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一並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此章有三種解釋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為第一解涵意較廣,故詳細說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事實上以今日醫學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傳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這些地方就應該盡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與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預防措施就一定不該省略,如瘧疾可以藉行前開始服葯預防。另外也有些傳染病與個人的行為有關系,當然也能且該禁力避免危險的行為,如性病。還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自己也應定時按醫師指示使用葯物,因為這與病情的控制相當有關;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也同樣重要,同時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還有一些健康行為,如:均衡的飲食、體重的維持等也與健康息息相關,這些應該也屬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為政篇這四章加上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② 求關於孝順的論文 2000字

我國有一句千古名言,「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為什麼要把孝列為所有的善行之首呢?這里其實有很深的道理,《孝經》里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為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為之悖禮」,這里就提到如果一個人連自己親生的父母,給自己恩情最大的人都不敬不愛的人,他是不會去敬愛別人的,他在社會上所說的盡職盡忠也是假的,說愛國也是假的。人的孝心一打開之後,他所有的德行都出來了,如果他念念想著,不能讓父母丟臉,他那種自我觀照、警醒的能力就上升了。當他懂得孝順自己的父母,他也會懂得尊敬別人的父母乃至所有的人。因此,孝是人立身於社會的品德基礎呀。
現在社會高速發展,人們對名利和享受的追求越來越高,而家庭內的矛盾日益嚴重,子女與父母的關系,兒媳與公婆的關系是越來越緊張,報紙新聞媒體隨處可見打罵父母,甚至殺父母的都有很多,中國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也越來越混亂,這個問題的根緣就是中國傳承的孝道已經被人們所忽視了,不懂得要孝敬父母或怎樣去孝敬。
孝敬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孝之始也」,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他們費盡千辛萬苦把我們養大,我們怎麼能忍心傷害自己呢,這是大不孝呀。《弟子規》上有一句話「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可見我們如果不愛惜自己,不懂得長養自己的德行,父母會感到悲傷和羞愧。
我們孝敬父母,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孝敬,有許多人認為給他們物質上的需求就行了,這其實是很微小的一點,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是無條件,他們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因此不能只養父母的身,還要養父母的心、志、慧。就是時時關注到父母的心情;立身行道,讓父母有好的名聲 ;養父母的智慧。 子女是一家的天貴星,以孝為根。為人子女,年幼時,很難在生計上幫助父母,最重要的是少讓父母擔憂。不讓父母擔憂,是最大報恩。長至成年,要盡心盡力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作為子女,應以盡孝為己任。能承祖業,弘揚家風,立志超過前輩。
給老人物質上的滿足,那是一種義務,還不算孝。「孝」是完善自己的本份,給父母放心,不給父母添麻煩,不看父母的過,才是真正的孝。「順」,即接受父母的言教,讓父母安樂,放心。即使父母明顯是錯的,也不當面頂撞。父母有過,不但不埋怨父母,還把父母該做的事情也完善起來,這叫做為父母補漏。
父母有過,子女能為他們補漏,才真正是一家的天貴星。若一味順從,難免陷親於不義,也不算真孝。
我們的生命降臨在這一家,等於是和這一家的生命有緣。好是你命中的福報,壞也是自己的緣份。有痛苦有煩惱,是這一家在成就你,磨練你,成全你了自己的果報。同樣要感恩、報恩。
不管父母慈不慈,但問自己孝不孝。想盡孝,要從性、心、身三界入手。性不化不能孝性,心不誠不能孝心,身不修不能孝身。想要真盡孝,必須清三界。
孝身要在父母衣食住行上留心,養父母之身。孝心要處處順父母的心,父母所愛何物,我必愛之;所近何事,我當奉行之;所親何人,我當敬之。孝性務要使老人天性和樂,面無愁容,不使老人動性,含飴弄孫,以樂天年。
孝分有理孝、事孝、心孝:理孝,就是要尊重理解老人;事孝,就是盡己所能為父母提供物質方面的需要;心孝是原諒父母的過,是大孝。
給父母吃穿是孝身;讓父母順心是孝心;心存父母的志,使父母安心、快樂,不令父母操心,這是孝性。子女不孝,就不會有福報。埋怨家裡窮,就會窮上加窮。子女孝順,父母自然就長壽;父母長壽子女不孝順,那就給父母一生帶來很大的煩惱,這樣的子女成了敗家星了。老人在世能令其安心、快樂,為盡孝;老人臨終能令其安詳含笑而去,算是盡孝盡到頭了。

③ 有關孝心的議論文

建議你作文網去看一下,應該會很多,要不要我幫你復制一下?

④ 孝心的議論文

我們的生命、思想;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一切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所以,我們不能不孝敬父母。

從古至今,流傳著很多崇尚孝順的人和事。他們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們孝順雙親的事跡,都成為千古美談!薄太後的兒子漢文帝劉恆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身為帝王的漢文帝,其實完全沒必要事事親力親為,只要一聲令下,什麼都可以做好。可是,他做了。至少他沒有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帝王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嘗不是呢?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他從不抱怨,總是恭順對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份孝心足以感動每個人。

劉恆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顯赫,但是,他們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劉恆雖然身為皇帝,但他侍奉母親的舉動讓我們深受感動,而王祥可以視自己的養母為親生母親對待,以德報怨,更是讓人感動,他們孝順父母的一言一行,難道我們不應以他們為榮嗎?

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平常一句問候,一個愛的眼神,一句感激的話語,都能讓父母高興很久。當父母的生日到來時,即使說一句生日快樂,父母的心裡都會很高興的,當父母生病了,如果拿一點葯,父母也會覺得開心,當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時,如果為父母倒杯水,父母都會覺得再累也願意,當父母傷心的時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孝順父母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總會與他人相識,產生親情、友情、戀情,其中濃的化不開,砸碎骨頭連著筋的唯有父母親情。所以,不管貧窮也好,富貴也罷,孝順父母是我們做兒女應盡的責任。

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償還的,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開始為了我們而奔波忙碌,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他們寧可自己苦,也不肯讓我們受苦,他們對我的愛,是無盡的,偉大的,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是他們讓我們可以享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是他們讓我們過的如此快樂,難道,我們不應該報答他們嗎?

⑤ 關於孝心的議論文(初中)

孝【By Kaiser3344】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國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敬老』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之一,可是在當今社會中,『敬老』,早已被我們忘卻。
有人說,自古忠孝兩難全,而孔繁森爺爺卻做的非常好,他不但講國家的事放在首位,更是將『敬老』這倆個字詮釋的很完美。
在他平時忙進忙出的工作里,他總是要抽出時間來和自己的老母親,聊聊家常。記得有一年元宵節,他帶著母親去看燈展,白發蒼蒼的老母親穿著厚厚的棉衣坐在板車上,腿上還蓋這棉被,而我們最敬愛的孔繁森爺爺卻在寒風中推著板車穿梭於人流之中。
這個故事,無疑是像一顆石子投進我的心湖,引起一陣陣漣漪。
再想想現在,看看那些晚輩們,有的為了工作常年累月不去探望自己的父母,有的常時間懶的和父母聯系,更別說什麼打個電話問候一下,有是甚至只顧著吃喝玩樂而忘卻了自己身邊還有年邁的父母需要有人去照料。
有的人甚至因為厭煩了年老的父母,而將他們帶到他們所陌生的地方丟掉。
這些實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那麼,請各位試想一下,如果當你們年老之後,卻被自己疼愛,呵護了一輩子的孩子厭棄,被他們忽略,你會作何感想?
也許你會問。『敬老』,是必須要老一輩的對我們好,我們才應該孝敬他們嗎?
我可以准確的回答你,不是。
古代有個人叫: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
由此可見,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遺留下來的美德,它和血緣,與父母關系的好壞,沒有關系。
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敬老都不會的話,就更別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了。
人們啊,請讓你們那麻木的心靈暫時的醒悟一下吧!有那些吃喝玩樂的時間去關心關心自己的父母吧,哪怕只一句簡簡單單的問候。

孝【By Kaiser3344】
「孝」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應傳承和發揚的美德。「百善孝為先」這則流傳了千年的名言,很好的概括了我們華夏民族的精神節氣。孝心是一個人為人之本,是一個民族興衰的歷史見證。
古時候就有卧冰求鯉、挨杖傷母、單衣順母等感動天地、震撼人心的孝心故事。
現如今,「孝」字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90」後來說,卻是如此的陌生與遙遠,在我們的思想里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認為父母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父母對我們的關心與愛護,則一致被認為是嘮叨。不高興時,對父母大呼小叫,這就是「90」後的我們,早已喪失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傳統美德的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有什麼資格對父母大呼小叫,責備父母呢?父母賦予我們生命、把我們當作是上天賜予給他們的最珍貴的寶貝,可我們對父母呢?
有些人把父母當做是負擔,是拖累。在父母年老體衰之際,嫌棄他們,遠離他們,甚至是厭惡他們。「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呢?
記得小時候,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直到現在,我對父母更多的還是依賴。因為那種親情感著實帶給我無與倫比的喜悅。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從幼稚走向成熟,而父母卻逐漸從年輕走向衰老。看著父母頭上的白絲日益增多,心中的酸楚又增添了一份。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間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令億萬中華兒女自豪的民族節氣,也是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的靈性的最高閃光點。
【樓主】完全按照您的要求來的,符合您當前寫作水平,希望對您有所啟示,若覺得滿意,望多多支持哈!!!

⑥ 論孝道(議論文)

古人雲:「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在人類的宗教里有一定的闡述和標榜,雖然形式不同,但含義是一致的。孝道也非那國那族所獨有。孝道也應該是人類晚輩的責任和義務。傳統中國文化(儒家思想)可稱為孝文化,它是使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印度文明、兩河流城文明等區別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傳統孝道倫理,從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經過了初生,成熟和完善階段。從秦漢後二千多年裡,史學家、文學家、詩人等先哲聖賢,那一位不贅述這個孝字。正如晚清曾國蕃所說:「讀盡天下書,無非是一個孝字」,雖然這是見仁見智的說法、但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佔有最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說孝是儒家文化之基石,無可非議。本文就孝文化的歷史演化作一些探討。
一、孝觀念的源流與演變
傳統孝觀念,最初孝觀念。最初含義是指什麼?考古發現「孝」字最初見於殷卜辭。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於人名,在博物館的青銅器上刻著「孝」的象形圖形,古文字學家釋為「孝」的篆體。因人老了,彎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態龍鍾的模樣。上老下子作服待壯。《爾雅、釋訓》的「孝」解釋是「善事父母」。《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即是奉養父母。根據原典「孝」的這種倫理含義,形於初周,成於春秋、戰國中的儒家所倡導。《尚書、堯典》:「克諧以孝」;《左傳》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庄公」;《詩經》曰「孝文不匱,永錫爾類」;《論語、為政》,「今之孝者,是渭能養」;《論語、里仁》,「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大學》,「孝者,所以事君也」。《孟子、萬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孝經》:「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新書、道術》:「子愛利親謂之孝」。等等這些典籍對孝道闡述是各異。中華民族講孝道已幾千年了,無論那位文人、聖賢從各個角度解釋,當然有見仁見智的說法,從古到今,千言萬語、殊途同歸,所表達的一個意思:幼尊長。從家庭的孝,是指贍養父母,衣、食、住、行、思想上照顧老人,盡人子之責。家庭外,家庭宗親長輩、外戚長者、還指社會上所有長輩。所以孝的內容不僅僅是家庭生活,實現長輩的願望;力求上進、實現人生價值、最終報效民放族和國家。孝道是民族傳統道德的一個重要范疇。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幾千年沿襲的做人准則,也是中華文化的本源之一
二、孝形成於周代
孝何時產生?最初表現是什麼?近年來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有不同的意見。
筆者認為,上古先民們的生活,宗教信仰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信仰習俗包括祖先敬奉、禮儀、禍福觀等。在宗法社會里,祖輩有特殊的社會地位,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十分重視血統的傳延與繼承,把祖先作為宗族或家族血緣的象徵,因而將祖先奉為神明。在殷周時代中國就形成了祖先崇拜的傳統,祖宗神被抬到了僅次於上帝神,社稷神的地位,年復一年地受到後代的祭奠。伴隨著宗法制度的傳延,尊祖敬老、孝親傳統在儒學體系中表現為" 尊尊"的思想。《禮記、大傳》,"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
筆者還認為,孔子對孝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創建儒家學說分為三個重要階段。第一,他十有五志於學,到三十而立,把當時魯國的"六藝"學精通。第二,而立之年開始受徒至晚年,出仕魯國有關要職,並取得可喜的政績,周遊列過推行為政以德。第三,晚年著書立說,整理"六經」。在春秋戰亂並吞、臣弒君、子弒父、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把挽救天下為已任.當時神鬼宗教占據了人們的思想,上至君王將相處理國家大事,下至黎民百姓解決日常瑣事,都援於鬼神.在孔子推行仁學思想同時,看到了孝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孝是仁愛的基礎,他在鬼神宗教問題上,魯迅先生有過一段議述:"孔丘先生確是偉大,生活在巫鬼勢力如此旺盛的時代,偏不肯隨俗談鬼神」.在那時代的社會、政治沒有一點科學能說明鬼神有或無.《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於季路問事鬼神,孔子把事人重要過事鬼.《論語》:「子曰:未能事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在《論語》里多次談孝道問題.《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泛愛眾」《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等等。把父母之疾病、意願、奉養高於一切。然後把在家庭的孝推及社會,從而達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的理想社會。 孔子以前無私人著作,根據先秦典籍,孔子晚年整的六經,後有《孝經》、《論語》、《墨子》、《孟子》、《荀子》、《呂氏春秋》、《老子》等典籍,這些文獻所闡述的孝例、孝規大都是對孝的理論推演和猜測。三皇五帝是中國歷史上的神話傳說時代。這是眾所周知的,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周公、他老人家也是對上古理想社會和文明道德的一種推崇、贊楊和標榜。故後來儒家文獻無孝不成章。事實上,根據筆者對先秦典籍的考證和何平在其《「孝」道的起源與「孝」行的最早提出》,孔子在《禮記、表記》里提出了事人事鬼神的觀點: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遠之,近而忠焉。先綠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喬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盪而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敝」.孔子對夏、商、周初的禮,鬼、神的考論,即夏人雖敬奉鬼神,卻不把作為正教內容,殷人推重尊崇鬼神而輕視禮教。周人推崇禮法,廣恩施惠,敬事鬼神。可見夏殷人的考慈倫理朦朧淡薄,其祭祀是為了禍除崇,而周人重禮法和孝慈教化,《周禮、地官司徒》:「一日慈幼,二日孝行,以親父母,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日不孝之形......」。《詩、周頌、閱小子》;於乎皇孝,永世克孝,即生兒育女,繼承祖業。《詩、周頌、載見》:「率見昭孝、以孝以享」;祭祀祖先,《國語》祭公征丈戎「日祭、月祀、時享、發貢」,周人以對孝慈有了教化和對祖先的追孝.提出了孝道的內函和孝行贊揚,總之周人孝初是從祭祀祖先宗教情懷中發展而來的,所以孝觀念形成於周初,春秋,成熟於戰國
三、諸子論孝
從春秋未年至戰國百家爭鳴,諸子之學林立,各種倫理思想至沓來,對於「孝」的陳述、標榜各園自論。成為顯學的孔子(儒家)學說,以仁為核心,而孝是仁之本。孔子經常和弟子論孝,視孝高於一切,家庭的孝悌成了每個人必備的最基本德行。《論語、里仁》:「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為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父母老了自然就帶來生活的不便和疾病,即是要外出也不要長時間在外面,心中要時時記掛住父母在家中的生活,應該常回家看看。《論語、為政》,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唯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把孝悌影響國君後,國君對國民就象家庭的孝子一樣,那未國家就會和睦富強。《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強調對父母的生前恭敬奉養,死後按照禮節來埋葬和祭祀。《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在對於聽從父母的話就是孝的問題上,在《孝經>諫爭章第二十,曾子問,「敢問,子從父之命,可謂孝乎」?子曰:「參,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要盲目聽從、不要愚孝,把對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孝高於食糧的奉養。以上等都是孔子的超時空孝道教化精神。
《墨子》早年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創墨學。墨子倡導「兼相愛」把天下之亂之根源歸於兄弟不和調,父子不慈孝、君臣不惠忠,強調「父子相愛則慈孝」。墨子也是把父慈子孝當治天下太平之根本。他還提出了「愛人若愛其身」,愛別人,也是愛自己;孝敬別人父母,也等於孝敬自己的父母。這種愛無差等的觀念,是超出了儒家愛人思想,是愛的雙向互補。在熙熙攘壤攘、利來名往的社會,墨子以慈孝為基礎的聖王之道,是大利天下黎民百姓的。
孟子戰國人,受業於子思、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學說思想,整體的道德以仁義為重,提出了民重君輕的仁政思想,在仁義的前提孝敬父母。《孟子》一書和《論語》、《中庸》、《大學》並稱「四書」。其在孝方面有諸多論述。《孟子、萬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事親尊親成了人的最高道德表現;還提出了孝親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泛愛眾觀念。《孟子、離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把無後視為最大的不孝。這個觀點,在當時的祭祀追孝和延讀;加上當時的戰亂人少原因,是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孟子把上古之「五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改為「五倫」。在社會中孟子認為最重要的又是父子君臣關系,他提出:「未有仁則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最終把仁義和孝於親、忠於君結合起來,促使天下仁仁、親親。孟子還把上古之盡孝作為楷模。《孟子、告子》:「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將孝悌作為倫理道德之基石,主張君王和聖賢都要盡孝,做天下人之表率,最終和孔子的孝悌合一。
荀子,戰國後期人。孔子死後儒分八派,孟子發展孔子學說,荀子予以總結,並融合法家思想,形成了荀子學說,儒八派之一。荀子在孝道問題上吸收了孔子的孝道觀,結合自己獨特的觀點,雖然在神權、君權、父權的社會里,臣服從君王命令,子服從父命令。荀子卻認為,孝子應該慎重思考後,對錯分清楚後才服從,這才是孝道,也上乘了《孝經、爭章二十》:「敢問,子從父之命,可謂孝乎」?子曰「參,是何言與!是何言與!....」。《荀子、子道》說:「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哀: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荀子提出的「三不從」從家庭上講,盲從造致錯上加錯。強調孝子在聽從時要深思熟慮,以維護家庭利益為出發點。
《孝經》從內容上看,是孔子和曾子師生二人的對話,曾子問,孔子解答,最後曾子整理而形成的。孔子弟子中曾子以孝著稱,而且在孝道理論方面無論是從廣度深度兩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國古代以宗法家族制為核心的社會,「孝」是發展家族力量的主要精神和思想,是維系宗法血緣關系的紐帶,是個人培養仁愛之心、禮義之心、報恩意識、責任意識、忠君意識的基礎。《孝經》提出了「孝治天下」倫理宗旨。認為「孝」乃天經地義,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闡發了孝與人本身、孝與家庭、孝與政治、孝與社會的關系。認為「夫孝,始於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對天子.諸候.卿大夫.士.庶人的行孝事親,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相應的規范:由「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由「在上不嬌.滿而不溢」,到:「以孝事君,以敬事長」:。由「愛敬盡於事親」,到「德孝加於百姓」;由「孝」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而天下平。在春秋戰國時代,對於孝道思想,《孝經》是孝的完善和大成。反映的是孔子再傳以後的儒家思想。
四、封建社會孝文化綜合論
封建忠孝一體
漢代是以「孝治天下」著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視孝的朝代,作為一個社會的道德觀念,「孝」對於漢代社會影響很大。漢人認為,能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漢初不僅沒孝悌力田科,這是孝道的政治化開始。統治者從儒家思想受到啟發,把家庭孝悌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自漢惠帝以下的漢朝皇帝都以「孝」為溢,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漢書、霍先傳》記漢人之言曰:「漢之傳謚,常為孝者,以常有天下」這代表漢人的普通看法。儒家的《孝經》一書在漢代受到了特別的器重,人們不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經緯,五行綱紀」:而且認為是儒家「六藝總會」。後漢時更使天下誦《孝經》,社會上出現了不少以誦習《孝經》而成為孝子和以《孝經》進行教化。漢代《孝經》地位上升,孝的觀念如此的興盛,以及統治階級以「孝治天下」指導思想形成,封建「忠孝一體」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逐漸產生的。
五、封建社會的道、佛孝道觀
自漢朝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成了封建正統二千餘年,孝也成了中國傳統的倫理概念,成了子女輩對父母輩以上的供養、敬、順從和愛護行為准則。儒家的觀念對於中國來說,早已不再僅僅是一種學說,而是滲透到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的血液了,它深深地紮根於中國文化土壤,又有力地影響制約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
先秦的道教始祖老子主張返樸歸真,他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第十八章》,從老子超越世俗的思想可看出,仁義、孝慈都是虛偽和束縛自然人性的東西,可見當時道家仍然不重視孝道的。自東漢後,道家思想出現了本土儒家倫理趨同。《太平經》提出了「大慈孝順」,「孝悌始學化善」。葛洪《抱朴子、對俗》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道教理倫家葛洪強調修道誠仙離不開孝。唐以後道教《文昌孝經》是專門勸孝的經典,把孝導向一切人際關系與道德生活。在養與敬、事生與事死等方面也繼承了儒家思想。
佛教自漢傳入中國,最初教義沖擊著封建傳統人倫。釋氏以出家削發、無君無父觀念。自魏晉後,佛教不斷中土化,佛教《弘明集》、《靈峰宗論》、《鐔津文集》等佛教文獻認為,孝並非又是事親,立身修性,出家超度是高層次的孝;作道場為亡靈超度,為眾生祈禱吉祥是最大的孝;對佛祖誠心,尊敬命傅也是孝:身在寺廟、心繫父母,時刻為父母求福也是孝等等。「儒以孝為百行之本,佛以孝為至道之宗」。《靈峰宗論》,佛教始終強調和儒家道德的一致性。

⑦ 一篇以孝心為話題的800字作文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跡,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裡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獃獃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孝 常言道:「慈鴉尚還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是啊!小烏鴉還懂得吧食物吐出來給父母吃,羔羊吃奶的時候還知道跪著想母親表示感謝;人要是不孝敬他的雙親,就連禽獸也不如啊! 是誰給予我們的生命?是誰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們拉扯大?又是誰把我們撫養成人,教給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是父母!他們把我們帶到了這美麗、可愛的世界上。特別是母親,十月懷胎,辛辛苦苦的。自從我們來到這人世間,父母又要給我們換尿布,喂我們吃飯,教我們學說話,學走路。如果有人問我的啟蒙老師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父母!」等到大一點,父母就教給我們一些道理,送我們上學,讓我們有更好的教育。而且,父母每月還要給我們零花錢。可我們卻不知好歹,亂用零花錢,一點都不了解父母的心思。當我們做錯事惹父母生氣時,父母就會教育我們;當考試取得好成績時,父母就會獎勵我們;當衣服弄臟時,是父母用雙手把它洗得乾乾凈凈;當我們考試考砸時,父母就會鼓勵我們下次再努力;當我們…… 父母給我們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他們在我們身上下的功夫也太多太多了。父母對我們的愛凝聚了他們多少血汗!他們也不希望得到什麼,只希望自己的兒女好好做人,父母也就心滿意足了!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為我們操勞。如果你很細心,就會發現父母的臉上多了一絲皺紋,父母的頭上多了一絲銀發。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幫媽媽做做家務,給他們沏杯熱茶,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等等。而且現在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後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每個少先隊員所要做到的,都應該做到,就像晉朝文學家李密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