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毛概的論文

毛概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0 16:17:59

❶ 一篇毛概論文

自己在網上去找下(哲學進展)這樣的期刊論文去學習下這類的文章是怎麼寫的吧~

❷ 求一篇3000字毛概論文,

在十九世紀以前,中國並沒有類似今天這樣的「民族主義」的觀念。古代中國人大都是秉持一種天圓地方、「中華」居中、四面皆是低等「夷人」的「天下」觀念,主要以文化上的優劣差異、而非種族或生理差異來區別「華」、「夷」。
但到晚清時候,情況大變了:
首先,中國被迫向「西方」逐漸敞開門戶,各種歐洲的器物、觀念和人員迅速進入中國,大大改變了沿海地區和城鎮居民的日常觀感;到19世紀晚期,這個變化已經相當明顯,尤其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比較年輕的文化人中間,一種新的「世界」觀念――中國只是世界上許多「國」中的一個,與西歐諸國相比,至少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還居於劣勢,差不多完全取代了上述那一種古老的「天下」觀念。
其次,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895年的「甲午戰爭」,西方列強、特別是「維新」成功之後的日本對中國的不斷侵犯,在社會上造成了一種中國即將被「瓜分」的嚴重的憂慮。這憂慮的一個直接的思想後果,就是文化人普遍從利益沖突的角度來理解「國」與「國」的關系。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擁有極大的社會影響、自稱能以手中的一枝筆「轉移」國人心理的梁啟超,就這樣解釋「國家」的起源和基本作用:「國家者,對外之名詞也。……人類自千萬年以前,分孳各地,各自發達。自言語風俗,以至思想法制,形質異,精神異,而有不得不自國其國者焉。循物盡天擇之公例,則人與人不能不沖突,國與國不能不沖突。國家之名,立之以應他群者也。故真愛國者,雖有外國之神聖大哲,而必不願服從其於主權之下,寧使全國之人流血粉身靡有孓遺,而必不肯以絲毫之權力讓於他人。」
其三,因為對顢頇守舊的清廷日漸失望,也因為有意借鑒西方「迅速富強」的政治經驗,從1880年代開始,有意改革的文化人越來越自覺地宣揚「國家」概念,並由此推導出「國民」、「國族」等一系列派生概念。

❸ 誰知道關於毛概的論文啊2000字左右就可以

(三)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原則與毛澤東哲學思想具有雙重淵源 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原則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基本點,又是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同時,他又深深地植根於中國傳統哲學的土壤里。前者體現同一哲學思想的繼續,後者則說明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揚棄。辛亥革命前,毛澤東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求真精神基本上是學習、運用,其實踐中的求真精神當然不可能上升到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高度,但是隨著中國革命不斷地深入和發展,他開始涉獵中國的諸子百家。他飽讀經史,深受熏陶,並在革命實踐中加以批判、改造,剔出糟粕,吸收精華。因此,他能具有雄厚的思想基礎,開創了我國哲學思想的新篇章,奏出美妙動聽的實事求是歌曲。成為震撼中國和世界的著名哲學大師。 毛澤東哲學思想就是體現在他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揚棄基礎上,然後加以篩選地吸收其精華,特別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求真精神,他更是心領神會,造詣頗高,達到了運用自如和更高層次的境界。 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原則與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精神有著直接的思想淵源,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固然,在馬克思一生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實事求是的概念,但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種科學態度也常見於馬克思的一些理論著作中,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指出,要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指出:《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顯然,馬克思關於實事求是的表述遠不止這些,但從現有的資料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創立、發展每一重大的成就,都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結果。恩格斯對馬克思的實事求是精神給予高度的評價,他認為馬克思沒有一個地方以事實去遷就自己的理論,相反地他力圖把自己的理論表現為事實的結果。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毛澤東的哲學思想在與其他各種思想的撞擊過程中,才逐漸顯示出真理的火花,他深深地認識到固守傳統的觀點,思想僵化,因循守舊,中國是沒有前途的。因此,他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務實精神,而且逐漸開始與我國的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並掌握、運用、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從而有「的」放「矢」地把中西求真務實精神融為一體。正如鄧小平所說:「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註:《鄧小平文選》,第2卷,27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這不僅說明了毛澤東哲學思想中國化、民族化的特色,而且也說明了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原則與毛澤東哲學思想具有雙重淵源。 (四)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原則與毛澤東哲學思想是在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斗爭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0年代,毛澤東在同黨內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傾向的斗爭中逐漸形成實事求是原則的雛形。 30年代,毛澤東從世界觀和方法論上揭批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禍害根源。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註:《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51頁。)「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註:《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54~55頁。)這是在黨內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思想路線問題。後來,他撰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又先後發表了《實踐論》、《矛盾論》等一系列光輝著作。其中深刻地批判了理論脫離實際的思想方法,指出了教條主義者是典型的代表,進而揭露了「唯心論和機械唯物論,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徵的。以科學的社會實踐為特徵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論,不能不堅決反對這些錯誤思想。」(註:《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134頁。 )並指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處於矛盾之中,說明了矛盾的普遍性,而關於矛盾的特殊性問題,則還有很多同志,特別是教條主義者並不清楚。他們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於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不懂得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地遵守的一個原則。後來他在撰寫《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強調「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範。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註:《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275 頁。)這是毛澤東第一次使用實事求是的概念。他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劃清了馬列主義與教條主義的界線,並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從而為實事求是原則及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40年代,尤其是在延安整風時期,毛澤東不僅旗幟鮮明地強調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而且還強調調查研究,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同時把主觀主義視為黨內的思想大敵必須加以反對。他在撰寫《〈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關於農村調查》、《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用》及《反對黨八股》等整風文獻中,對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進行了反復強調和深刻的系統的闡述。堅持了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路線,使實事求是原則同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實事求是原則更加完備和系統化,並為毛澤東哲學思想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50年代,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原則和毛澤東哲學思想同樣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波浪式的發展過程。建國初期恢復了國民經濟,並順利地完成「一化三改造」後及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毛澤東與黨中央曾多次強調和闡述了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對執政黨的極端重要性,反復號召全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都要繼承和發揚實事求是的光榮傳統,可以說《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他在這一時期的最傑出的經典著作。在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推動下,使實事求是原則在全黨全軍全國人民中蔚然成風,發揚光大,成為黨的思想路線,指導我們的一切工作。實事求是原則的確立,標志著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成熟和發展。 然而從反右斗爭到三年的自然災害及以後的這一段時間里,由於種種原因,毛澤東和我們黨的一些領導幹部忽視了或沒有進行認真的如實的調查研究工作,致使偏離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因而對許多問題作了錯誤的判斷和決策,使黨在指導方針上產生了某些重大失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大搞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猖獗,使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問題的大討論,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才重新恢復和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使我國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日新月異,蒸蒸日上,毛澤東的哲學思想和實事求是原則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弘揚和發展。 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原則與毛澤東哲學思想具有雙重的淵源和同步性的特徵,都是毛澤東在認識和解決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這個根本問題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也是他在同黨內主觀主義作斗爭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原則蘊含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髓。
記得採納啊

❹ 毛概論文3000字

導規律的不同著眼,根據自己的特點,靈活應用,大膽創新。他的這一思想成為他確立靈活機動戰略戰術和人民戰爭戰略思想的基礎,創造性地確立了游擊戰和帶游擊性的運動戰是中國革命戰爭較長時期內的主要作戰形式,提出了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實行戰略的持久戰和戰役、戰斗的速決戰,把戰略上的劣勢轉變為戰役、戰鬥上的優勢,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一系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四)向外國學習方面
毛澤東首先充分肯定了向外國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我們應該向他們的長處學習。他又說:「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他們的短處,當然不要學。3」學習應與獨創相結合,創新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
(五)在教育方面
毛澤東提出了要以學生是否有創新見解作為教育評價體系主要標準的重要命題。他還鼓勵學生不要受考試分數的束縛,要大膽主動地學,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員後面跑,自己沒有主動性4。他的這些鼓勵創新,有益創新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所開展的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仍有現實指導意義。
四,、結語
毛澤東的創新思想是毛澤東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歸納、整理、分析、研究和宣傳毛澤東的創新思想,對提高我國人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推動我國正在開展的創新活動是有益的。
毛澤東作為創造新世界的一代偉人,為我們樹立了勇於創新,善於創新的光輝榜樣。他的有關創新的教導,將鼓舞和鞭策我們奮勇前進在創新的路上。可以肯定,隨著我國創新活動建設的愈加深入地展開,人們將會愈加領略宣傳和發揚毛澤東創新思想的深遠意義。

❺ 2000字左右的毛概論文

其實自己抄書就可以了(不連貫不要緊,沒有人會細細地看,但絕不會雷同),一般寫手的水平都太高了,而且大部分給你的都是粘貼的,還容易雷同,這樣的例子見得太多了!!

❻ 毛概論文

論個體素質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

摘要:通過論述傳統文化思想和西方工業文明在現代民族素質形成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的影響,闡述了個體素質
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運用邏輯分析等方法,意在分析傳統文化、西方工業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提出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立足於現有的民族素質基礎及提高民族素質。

關鍵詞:和諧社會;傳統文化;個體素質

1 傳統思想文化與個體素質
在傳統社會長久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為現代
人的個體素質提供了不少思想給養。
儒家思想提倡對自身的修養。《論語》提出「己
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達而達於人」,對自身修養
提出了要求:自己都厭惡的東西,怎麼能給予別人
呢?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才有可能喜歡。如果說
這是對普通民眾的素養提出要求的話,那麼這些同
樣可以適用於那些政府官員,如果他們能用自己的
感受和當事人進行換位思考,那麼中國的貪污腐敗
行為將會大大減少。作為中國傳統思想的《孟子》還
提出「吾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
同樣是對個人修養方面提出的要求。當今社會也遍存在這種情愫,比如看到和自己父親年紀相仿的
人就心生親近,會和顏悅色,這也是傳統社會傳承給
當代的思想營養。傳統思想還提出「大丈夫不事一
屋,何以事天下」的觀念,現代社會大力提倡從小做
起,這個「小」不僅指小事,而且也可以進一步引申為
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讓孩子培養良好的自身素
質。儒家思想關於修身養性方面有很多的言論和提
法,在整個傳統社會中滲透於人們日常生活之中,成
為人們自覺行為的一部分,比如由三綱發展而來的
孝敬父母、公婆等;儒家「誨人不倦」的傳統思想也為
現代人與人之間良性交往起到了潤滑作用。
儒家思想提倡對家庭負責任的做法。傳統思想
提倡長兄為父,其中應有兩層含義:家中的長子應該
像父親那樣去愛護教導弟妹;第二,弟妹應象尊敬
親那樣去尊敬長兄。這種傳統思想使家庭成員形成
了對家庭的責任感,歷史上就有很多作為兄長教導
弟妹的情況,比如開啟中國近代化第一步的曾國藩,
就對自己的家庭充滿了責任感,經常寫信教導弟妹,
成為弟妹們的良師益友。《論語》所說「立愛自親
始」,而正是這種愛和自己有血親關系的親人的思
想,才延伸出去愛旁人,換個角度說,連自己父親姐
妹都不愛的人,怎麼期望他愛旁人,愛事業呢?這也
正是儒家在《論語》中提倡為什麼以「孝悌也者,其為
人之本」,在《禮記》中提出「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的
理由,進而《禮記》衍申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
子」,達到「泛愛眾」。
儒家思想除了修身齊家之外,同時還積極提倡
入世,主張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
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士子刻苦攻讀致力仕
途,頭發斑白之際仍有奔波於場屋之間的。他們畢
生追求入世,除了為了自己的衣食和家庭飽暖之外,
大概更多的是光宗耀祖,忠君效國。而我們當今社
會大力興辦教育,比如實行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等
措施都是為了能讓更多的人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當然「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從根
本的立意上還是提高了個體素質,進而提升了整個
民族的素質。而我們的老百姓也無論家境富裕與貧
寒都把供養孩子讀書當成首選,當今的知識分子十
幾年,甚至二三十年寒窗苦讀,不能否認這與傳統社
會千絲萬縷的聯系。儒家經世致用的傳統思想,於
國家社會處於動盪危機之際便突出顯現出來。單明
清之際就兩度涌現,明末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清朝的魏源、龔自珍等,他們針對社會現實,謀求解
決的辦法,可謂披肝瀝膽。現如今,我們關心社會現
實,關心政府施政,不能不說是現實社會對傳統思想
的一種折射。
儒家思想在傳統社會中占居統治地位,其很多
思想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人們行為習慣
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作為社會的人,我們不可能
與歷史完全割裂,或多或少我們身上都有歷史遺留
下來的痕跡,正如前文中提到了一些優秀的傳統文
化,但也有一些糟粕,在我們身上仍舊存在,比如夫
權思想、重男輕女,等等。這些是構成人們自身素質
的組成部分。近代中國的大門被迫向世界打開,新
中國成立後,一度關閉了外交,改革開放,中國主動
向世界敞開國門,大量不同於農耕文明的工業文明
紛紛湧入中國。中國自洋務運動之後,國民更強烈
地感受到了西方工業文明的先進,同時,這種文明的
不良方面也相伴而來。中國傳統思想是談性色變
的,伴隨著西方性解放思潮的湧入,中國有關性方的疾病上升,患艾滋病人員在中國越來越多。當然,
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人們對性看法的轉變。隨著中國
與世界的接軌,傳統的重義輕利思想受到極大的沖
擊,人們開始謀求利潤,「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
壤壤,皆為利往」[1]。人們不再以談利為恥,因為個
人利益的獲得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國家財富的增
多。
正是這些傳統思想和西方文明的影響,形成了
國民現有的素質文明,這也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思
想基礎。
2 和諧社會的構建
和諧的對立面是沖突,所以當社會有了沖突之
後,必然追求和諧,而對和諧的追求應是人類追求的
終極目標。從古至今,東方、西方都在孜孜以求構建
和諧社會的最佳途徑和方法。
傳統中國志士仁人對構建和諧社會進行了不懈
追求。最早記載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社會生活的文
獻是《詩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
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東土。樂土樂土,愛得我
所」,追求了一種沒有剝削的和諧社會。春秋戰國時
期是中國各種矛盾突出顯現的時期,面對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大沖突,儒、墨、道等紛紛提出
了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儒家思想從內修己到外施於
人的過程,從「內聖」到「外王」的過程闡述了自己對
和諧社會的追求。墨家提出「兼愛」、「尚賢」、「重
義」。道家追求老死不相往來自在的田園安居生活。
此後,幾乎每個王朝都會針對社會出現的不和諧之
音,提出解決的辦法,以期解決社會矛盾,比如王安
石針對社會之貧富不均,提出「均貧富」。許多思想
家也都曾抒發過自己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如嵇康、阮
籍、陶淵明……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詩並序》中描
述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悠然自得的理
想社會。而這種理想社會就是他們所追求的和諧社
會。
傳統社會對理想社會的追求為我們在構建社會
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想平台,但古代
文人騷客對和諧社會的追求只是基於對社會現實的
不滿而提出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他們並沒有
意識到什麼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真正內容,並且傳統
中國的各代朝廷也沒有規劃中國各種矛盾的措施,
只是當問題出現,為了緩和解決矛盾,而採取了針對
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法,而不是針對整個社會提出蹤
合的解決辦法。所以,雖說古代也有對和諧社會的
追求,並為現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借鑒,但它
不同於現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活動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在中國全面進入建
設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吸收了古代建設和
諧社會的思想精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主動地
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容:「民主法制,公平正義,
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
處。」也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在存在階級壓迫剝削
的舊制度下,這些設想是根本無法實現的」[2]。
無論是傳統社會還是現今的社會制度,構建和
諧社會的基本性因素都是一個個個體的人。方永剛
教授曾經這樣解釋「和諧」兩個字,他說「和」字是「禾
苗」的「禾」,意味著糧食,「諧」字意味著「口」,是嘴
巴,意味著說話,總的來說,「和」就是物質財富,「諧」
是「言」與「皆」,就是大家都來發表意見,意味著政治
民主,意味著精神文明。這就是說,方教授把「和諧」
理解為物質的富裕和精神的充分自由。而物質和精
神的創造者和體現者都是個體的人,「民主法制,公
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
諧相處」的主宰者也是由個體的人來體現的。這就
意味著個體素質決定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
設程度之高低。
3 個體素質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巨大而系統的工
程中,起著基礎性重要作用的是和諧社會的構造
者———人,這個人就是現存社會每個個體的人。這
些個體的人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來分析,一是決策者,
二是廣大其他的社會公民。
決策者這個實體的素質決定著中國構建和諧社
會發展的方向。中國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在整個社
會體系中,人為因素無處不在,政治、經濟等各種關
系處理不當,就會給社會帶來很大負面影響,或給社
會發展埋下隱患,造成嚴重後果。比如計劃經濟時
代,偏離中共八大精神,過重過多的強調階級斗爭,
給中國留下慘痛的教訓。改革開放,鄧小平強調讓
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先富的人帶動後富的人一
起奔小康。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開始更好地尊重
規律,但人為因素更不可忽略。政府構建和諧社會,
為了解決地區之間貧富過大的差異,在西南地區設
立重慶直轄市,東北營建了大連城市;減免學雜費;
進行醫療改革,努力加入國際社會等等,針對眾多不
和諧的地方,統籌解決,全方位構建和諧社會。
中國距離和諧社會建成的路程還有很遠,貧富
差距仍然很大,官僚腐敗仍很嚴重……這些都需要
決策者多方借鑒,群策群力,持之以恆。
廣大社會民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活中起著主力軍的作用。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容
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
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正如方永剛教授所解釋
的「和諧」的「諧」字,是大家都來發表意見,也就是說
大家都有說話的權力,有真正的言論自由,這樣才可
以到達真正的民主;誠信友愛,也更需要我們廣大的
民眾來體現,前幾年,我們曾對社會上是否缺少誠信
進行過討論,如今,社會上仍舊需要誠信,政府政策
需要誠信,商場上需要誠信,與人交往需要誠信,等
等。誠信友愛的存在,確實能使我們的社會安定有
序。面對曾經的和仍舊存在的破壞性發展,政府提
出可持續發展,這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人要與自然和
諧。而這一切的和諧發展,都需要我們每一個參與
者的投入,需要我們每一個參與者提高個體素質。
一個擁有高素質民眾的國家往往會是一個充滿和諧
的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思想文化上的爭鳴。儒家思
想統治中國達兩千年之久,而時至今日早已壽終正
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其在思想文化上推行專制
所導致的。儒家思想曾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里的一
支,經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後,體
現出了文化專制上的霸道,在整個傳統社會里占居
了統治地位。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儒家思想
不遺餘力地對異己思想文化進行了打擊,比如,李贄
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對儒學形成沖擊,他
《答耿中丞》說:「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得取給
於孔子而後是也,若必待取是於孔子,則千古以前無
孔子,終不得為人乎?」這是一種不同於自己的思想
文化,對此儒家思想不是躬身自省,力圖改進,而是
對李贄其人其書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和毀壞。這種維
護封建正統思想的做法在清代《四庫全書總目》之中
也有很強地暴露。儒家文化在社會上推行思想文化
的一元性,必然導致它從歷史舞台的退出。現今,我
們構建和諧社會就要真正做到從思想文化上百花齊
放、百家爭鳴,允許各種聲音的存在,尤其是能促進
社會生產力的先進之音的融入,才能促進社會的發
展,進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卷129)[M].北京:中
華書局,1959:3256.
[2]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和諧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05-06-27.

❼ 急求一篇毛概論文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論文
我們黨的歷史上,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而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把一百多年來受盡外國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獨立的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這場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革命,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第一代領導集體艱辛探索奠定基礎
中國革命和建設勝利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實現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一次結合,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又探索馬列主義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實踐的第二次結合。蘇共二十大後,毛澤東提出「以蘇為鑒」,指出現在中國處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要求「進行第二次結合」,強調「在結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為此進行了艱辛探索,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創舉。毛澤東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為和平實現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新經驗。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曾設想過,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後,可以對資產階級採取「贖買」的辦法。但是,馬克思、恩格斯沒有機會實踐他們的設想。列寧雖在1918年和1921年兩次提出「贖買」的主張,但也因受到俄國資本家的抵制而失敗。只有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在世界的東方大國採取「贖買」辦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並取得了成功。從歷史上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曾經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解放戰爭中政治上大部分中立,一部分有影響的人士表現進步,擁護新民主主義,故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集體參加了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其代表人物參加了新中國的政府機構。解放後,由於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封鎖,把一部分民族工商業者的市場和原材料、零配件來源切斷,一部分資金凍結,促使他們對於人民政府和國營經濟的依賴程度愈來愈深,愈來愈廣。人民政府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政策,私營企業可以通過接受加工、訂貨、代銷等方式維持和發展生產,可以從企業盈餘中領取四分之一作為股息。這種富有獨創性的政策因對民族工商業者的生產和收入有利而為他們普遍接受。誠然,民族工商業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曾同人民政府發生沖突,甚至發動猖狂進攻,但經過「三反」、「五反」運動,擊退了這些人的進攻,使他們認識到抗拒改造沒有出路。1953年6月,毛澤東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的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中國農村掀起社會主義高潮,有力地推動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而這種改造,採取的是「贖買」的辦法,即在一定時期內,國家按核定的私股股額付給私方相當高的「定息」 (年息五厘),作為「贖買」的代價。1955年秋冬,在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發展的形勢下,毛澤東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推向高潮———從個別公私合營進入全行業公私合營。到1956年底,私營工業人數的99%、私營商業人數的85%實行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基本上完成了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這樣,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以和平方式有秩序地實現了社會主義運動中先進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以「贖買」 方法解決資產階級問題的偉大設想。由於發展迅猛,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難免有些簡單粗糙。但應該看到,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採用的「贖買」政策,確實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具有深遠意義的成功。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以後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除此而外,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奠基作用還有許多方面: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和《論十大關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毛澤東領導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憲法》,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保證;毛澤東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又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糾正了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和貫徹執行總路線中出現的偏差和錯誤,制訂出一整套具體路線和具體政策,包括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簡稱《工業七十條》)、商業工作條例草案(簡稱《商業四十條》)、教育工作條例草案(共三個,分別簡稱《高校六十條》、《中學五十條》、《小學四十條》)、科學工作條例草案(簡稱《科研十四條》)、文藝工作條例草案(簡稱《文藝八條》)等,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各個領域,都有了比較符合中國實際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章程」;毛澤東開創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初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幹力量,為改革開放新時期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在毛澤東領導下,我們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時,中國同11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外交關系,恢復了在聯合國和安理會的席位,突破了中美之間長期對抗的局面,確立了中國在國際上政治大國的地位,為中國以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
毛澤東同志作為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在他所處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為在中國實現、鞏固、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作出了艱辛探索。
一、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具體主張
毛澤東為了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他作了不懈的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踐試驗。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作出了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奠定了基礎。
從政治方面來看,毛澤東認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的核心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採取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起來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時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結合中國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中國特色的階級專政——人民民主專政。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豐富和發展,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
從經濟方面來看,具體表現在他對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中。他強調不要機械搬用外國經驗,要從中國是個大農業國的情況出發,以農業為基礎,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他創造性地提出「農、輕、重」的順序,已為實踐證明了它的正確性。毛澤東提出了社會主義建沒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這決不是不要外援,而是把基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上。在這個方針指導下,我國勝利地克服過許多困難,其中包括帝國主義封鎖等造成的困境。
從文化方面來看,毛澤東主張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廣泛地吸收、批判地繼承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門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他提出的「雙百」方針,被寫入黨的八大文件,正式成為我國發展科學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方針。他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是指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爭論,用行政力量強制推行一種風格、學派,禁止另一種風格、學派,會有害於藝術和科學的發展。但這不意味著有一個客觀的標准。
二、毛澤東為鞏固社會主義提出的主要觀點
在如何鞏固社會主義問題上,毛澤東同樣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這一觀點,把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分成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兩類。他認為,一方面從總體上看,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但另一方面,敵我矛盾也還存在甚至還可能激化。所以他提出,既不要混淆兩類不同矛盾,要特別注意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但也不能放鬆警惕,以為已經沒有敵我矛盾,可以高忱無憂了。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發展。
毛澤東提出了要警惕帝國主義「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的陰謀的觀點,提出防止「和平演變」最重要的是黨內,特別是黨內的領導人、領導集團。與此相聯系,他一貫十分重視反對黨內腐敗現象的產生,並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他始終警覺地注意維護我國的安全,頂住了來自國外的軍事挑釁和種種壓力。
毛澤東關於如何鞏固社會主義的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被繼承和發展了。他為鞏固中華人民共和國,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三、研究毛澤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實踐的現實意義
盡管毛澤東在探索中既有正確的方面也有錯誤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豐富的經驗教訓和思想財富,為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可貴的營養和借鑒。可以說,毛澤東的探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澤東領導下,我國開拓了一條獨特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並取得了輝煌成就。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和發展與毛澤東的領導是分不開的。毛澤東的功績是巨大的,他的理論與實踐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在新中國歷史上打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對於新中國後來歷史的發展具有決定作用。他的名字與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緊密相聯,通過研究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價值的方面,不僅僅是實事求是肯定毛澤東的歷史功績問題,而且關繫到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和命運。
我們今天研究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對於理解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統一性、繼承性、創新性,以及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的與時俱進性;對於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勝利實現偉大復興,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