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反諷論文

反諷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0 10:52:12

㈠ 正視網路語言的議論文800字

一、網路語言之利與弊
1.網路語言之利
()創新性。網路語言是一種充滿活力的語言變體,它有著無限的創新性,給現代漢語帶來一股強烈的沖擊波,有人稱之為「第三次語言革命」。
首先,表現在內容的創新上。在網路上,新詞不斷出現,如「E網情深」(同「一往情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菜鳥、版豬、網蟲、黑客等等。除了這些新造詞,很多現代漢語中原有的詞語,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它們只是原來的詞形被借用,詞義卻完全不同,舊瓶被裝了新酒。比如「恐龍」和「青蛙」都是大家熟悉的詞,但在網路語言中,二者是貶義詞,前者指長得難看的女子,後者指長得難看的男子。其次,表現在形式的創新上。如網路上出現許多「一字詞」:「控」、「親」、「雷」、「宅」、「閃」等。
(2)簡潔性。網路語言雖然簡單,但意思明顯,容易理解。比如「打醬油」一詞,意思是「不關我事,不予評論」。原來人們說「孩子都會打醬油了」是用來說明自己的年齡不小了,但「打醬油」在2008年被熱炒卻和年齡無關。「艷照門」事件發生後,有記者對一位廣州市民進行了采訪,那位市民無意中的「關我X事,我是來打醬油的」立即成為網路熱詞。後來,人們要想表示不清楚某事、不想談論某事,或者表示自己和某事無關時,均使用「打醬油」代之,簡單明了。「打醬油」,也是一種態度,是指網路上不談和自己無關話題,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3)形象性。網民們將字典上的一些生僻字挖掘出來,賦予新的意義,用以形象地表情達意。如:「囧」,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本義是指光明,通「炯炯有神」的「炯」。但在網路上「囧」字的新義是:悲傷、無奈或者極為尷尬的心情。他們把「囧」字看成是一張人臉,那麼「八」就是兩道因悲傷或沮喪而下垂的眉毛,「口」則是張口結舌的那個口。當一個人說「我很囧」的時候,可以想像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樣。而「囧」字的發音和「窘」完全一致。和「囧」字幾乎一道流行於網路的還有「槑」字,由於該字是用兩個「呆」字所組成,醒目逗趣,因此在網語中形容人不僅呆,而且「很呆」,又稱「特傻」。
(4)幽默性。網路語言的幽默特性使它能吸引人主動使用並進行傳播。網民用戲謔、戲仿、反諷等後現代手段解構傳統語言,使網路語言充滿活力,他們苦心構思出許多生動有趣且反主流的網路詞語,營造出輕松幽默的閱讀氛圍。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醜陋的男女。這兩個詞一方面與「俊男、美女」諧音,反其義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過期、變質的食物,具有很強的反諷效果,充分體現了網路語言幽默性的特點。
2.網路語言之弊
(1)低俗性。網路語言中有一部分網路詞語很粗俗、輕佻。像「WBD(王八蛋)、TMD(他媽的)、JR(賤人)、NQS(你去死)、SJB(神經病)、蛋白質(笨蛋加白痴加神經質)、1487(你是白痴)」等隨處可見。青少年正處在接受教育的階段,如果長期使用這樣的網路詞彙,會使他們用語失范,道德失范。
(2)隨意性。網民們為了標新立異,忽視對正確字形的選擇,甚至故意使用錯別字,如把「的、地」寫成「滴」,「尷尬」寫成「監介」,「親愛的」寫成「親耐的」,「有沒有」寫成「有木有」。有些網路語言在句法上也較隨便,隨意倒裝句很多。如:「他郁悶呢那天」,是把本應前置的時間狀語後置;「今天高興我」,則是主語後置;「……先」、「……都」構成的狀語後置句式在網上被廣泛使用,新浪網站的新聞中,就有「給個理由先」這樣的新聞標題出現。網路語言的隨意性會混淆青少年對規范漢語的正確認識。
(3)短暫性。有些網路詞語,也許在幾年前,還榮登年度網路語排行榜,但僅僅過了三五年,就很少有人提起。而且,有些詞語只是一些事件的簡稱或縮寫,例如,躲貓貓、范跑跑、犀利哥、正龍拍虎、做俯卧撐等。只有了解了那些故事,才能明白這些生造詞的意義,而這些故事是有時效性的,幾年後新成長起來的人群,不再知道這些故事,當然也就不明白這些詞的含義,這些詞也就不能再流傳下去。

㈡ 諷刺的文章怎麼寫

適時的說說反語,反諷。其實先說一下事件,再做點評。點評的功力很重要這樣才能到達反諷的效果。比如諷刺中石油可以說:我們的共和國第一子真是厲害,有前途,化2000萬裝個吊燈。最重要的是要流露真情實感,寫文章時要帶有這種情緒。

㈢ 情景反諷和喜劇反諷的意思和區別

反諷與諷刺的區別在於,諷刺過於強調詩人主觀性的強行進入,出現霸權式話語,經常會破壞詩歌自身的特質,而反諷是詩歌文本自身蘊涵的一種反抗力,不是詩人強加的。他是智慧本身的力量,它的力量強大、尖銳而且自然不做作。
反諷的意思是說此指彼,有時甚至是正話反說。反諷法,又稱倒反法、反語,為說話或寫作時一種帶有諷刺意味的語氣或寫作技巧,單純從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達的事物,而事實上其原本的意義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從上下文及語境來了解其用意。這是目前一般的解釋,但在19和20世紀甚至更早的時期,卻有著不同的古典含義。
諷刺是一種文學手法,用於暴露對象的矛盾或缺點。主要可分為以下四類:
1、明諷(direct satire)
多以第一人稱(first person)發言,訓誨讀者或書中人物,此聆聽者被稱為"對手",有如中國相聲中的搭檔,一搭一唱,讓講話者暢所欲言,盡諷刺之能事。古羅馬時代的賀拉斯(Horace,65.-8B.C.)及尤維納利斯(Juvenal,c.65-c.140)均為著名諷刺詩人,故兩人的作品又稱為賀拉斯式諷刺(Horatian satire)及朱文納爾式諷刺(Juvenalian satire);惟前者溫和,後者刻薄。
2、暗諷(innuendo)
在文學中較為普遍,它沒有立場鮮明的說教者,而轉從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modes)進行,如誇大其辭,或言之無理(nonsequitor)。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記》屬於長篇暗諷,有時亦稱梅尼普斯式諷刺(Menippean satire,由希臘諷刺文學家Menippus而得名)。根據批評家傅萊,此類暗諷強調的不是人物,而是心態(mental attitudes)。
3、反諷(irony)
凡是言外之意,口是心非,說出的話和心內相反,偏又讓人知道弦外之音,就是反諷。反諷,尤其是口頭反諷(verbal irony),極容易與諷刺( satire)、譏諷(sarcasm)混淆。三者都是說反話,但反諷比較間接而無攻擊性,不像譏諷那般出口傷人。尤其口頭反諷,經常英文稱為「挖苦」(tongueincheek),多為含沙射影(innuendo),故意把褒說為貶,把貶說為褒。它在文學上最大優點就是冷靜而帶機智(wit)把話說出來,讓人感到它的機鋒。莎劇《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1599)中凱撒被刺後,安東尼在演講中三天兩頭就提到「布魯特斯是個君子」,當然是用反諷來挖苦布魯特斯。有時由於環境或命運關系,亦會產生反諷,叫做「處境反諷」(situation irony)。短篇小說經常利用處境反諷來做畫龍點睛的驚奇結局。歐亨利著名短篇《三王禮物》。莫泊桑的《項鏈》可為例。
4、譏諷(sarcasm)
sarcasm在希臘文原意為「撕肉」(from Greek sarkasmos, from sarkazein to tear flesh, bite the lips in rage),由此可見其刻薄殘酷,並無多大深刻意義。諷刺( satire)文學氣息較濃厚,尤其文字上,並非口頭上,刻意諷刺人類種種愚昧無知或罪惡行為,它具有某種程度的教誨作用,企圖喚醒人心,改良社會風氣。因此在口語揶揄而言,譏諷與反諷比較接近,只不過前者較苛刻,後者較溫和罷了。書本曾經這樣舉例:在教室內,學生舉手說,」老師,我不明白。「 老師用輕蔑聲調回答:」我從未想到你會明白。」 這是譏諷,因他直說直話。但假如你測驗考一百分,老師拿著你的試卷婉轉對你說:"告訴你一個壞消息,有人考一百分,有人不及格。" 這是反諷。

㈣ 以照片為主題,運用反諷手法寫一篇文章

對於當今我國而言,封建思想並沒有消失,反之,是深深紮根在老一輩的心中。這種現象若不及時杜絕,則會一代代的『傳承』直到永遠。為何我國雖在飛速發展,卻不能超越其他強國?有人認為是我國的近代發始晚,以後會慢慢追上。其實不然,原因在於,我國封建思想未能完全消除。思想上比不上其他國家,就更不可能在政治、軍事、文化等等方面超過其他國家。舉幾個例子: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最後都以失敗告終,而他們失敗的原因就是社會本質上並未改變,要改變社會的本質,就要改變人們的思想。辛亥革命是一次既成功又失敗的運動,其原因是帝國主義的阻撓,但也有一定的封建思想參與——少部分人民的不支持就是一個方面。他們不支持改革,處處反對革命,給革命造成極大的困擾。但新文化運動卻成功了。新文化運動使民主與科學的觀念深入了人們的心中,更啟發了人們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從社會本質上進行改變,所以他得到了成功。所以,我很要杜絕封建思想,並且要從本身做起。在現代家長心中,孩子的學習與成績永遠是第一位的,絕大多數家長都認為:只有學習好長大才會有成就,只有學習好長大才能有工作、有進入社會的資格。其實,這就是一種封建思想的演變。並不一定在學校里成績好了,長大才會有成就。相反,的是需要讀書、增加課外經驗。讀書,也不僅僅是讀散文集、近代著名小說集等文學、科普類的書籍,像漫畫書、童話故事書、青少年的雜志等一些被大多數家長視為無用之書的書籍刊物,也是可以去看的。我們的大腦也需要『勞逸結合』。媽媽總是在我看漫畫書是走來問我:「看這個東西有什麼用?真是不長進!看這些書的空,還不如去看看那些著名作家的文學書籍呢!」我總是會反駁:「一定要看那些古板的文學書才有用嗎?看漫畫書也是放鬆身心的!」可是媽媽卻毫不留情的多下我手中的書:「那你說說漫畫書有什麼用?你學到什麼東西?」我從不做回答,因為我知道,媽媽不會理解我的思想,屬於我的意志:看漫畫其實就是在看美術。在看漫畫的同時,我也去注意觀察了顏色的搭配、人物的線條以及背景的裝飾。很多家長都像我媽媽一樣,對孩子看漫畫書極為不滿。因為家長們不能理解,在孩子們心中,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文學,也需要一份童真。現在許多的孩子,都變得極為早熟,這就是封建文學所導致。在我們孩子的思想里,都希望家長給予我們屬於自己的童趣快樂天地,都希望能放肆的快樂休閑一次。現在的我是一名初中生,媽媽毅然把我當大人看待,不允許我看動漫,不允許我讀故事書,更別提漫畫與無憂無慮的快樂遊玩了。在媽媽眼裡,我只能做他們大人允許我做的事,只能看他們大人們讓我看的書籍、節目,我被束縛了,准確的說,是被封建思想束縛了。媽媽心中有著一股強烈的封建思想,也許說出來他自己都不會相信,但我可以感覺得到,她這一切,都是在為我策劃著未來,掌握著我的童年,與古時候沒什麼區別,孩子的童年仍不屬於自己。也許許多家長都不服氣了:這么做都是為了孩子好,別說什麼掌控童年的,再說了,我們的思想都夠開放的了,給他們自由的空間也夠了吧?還想奢求什麼?現在管著他們,是為了他們將來不會走上歧途啊!現在要是慣著他們,就是為他們掘墳啊!在這里,我要反駁這些家長:孩子需要的,不是你們的人生道路,我們所擁有著掌控自己人生的權利,請不要為了心中的封建思想而遺棄心中的童真,更不要在我們身上,強加上原不屬於我們的思想。也許你們覺得我們的空間已經足夠,但並不然,我們的現狀對於你們來說,是幸福快樂的,但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的大腦不再滿足於這些知識,也不再局限於封建思想與新民主主義思想的糾結,我們要的,是沒有封建思想的,是屬於自己的快樂天空!在這里,我要正式向封建思想宣戰!請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從自身消除封建思想。放肆不能過頭,但嚴厲的管制不是我們所求,只要新的空間,滿足我們的大腦需求,滿足我們的精神需要!

㈤ 求 魯迅 《朝花夕拾》中有諷刺意味的段落及其賞析

精彩片斷藤野先生從第29 自然段開始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
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
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
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
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
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
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狗•貓•鼠》——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記述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中國兒童可憐《五猖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於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櫥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父親的病》——父親被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鎖記》——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台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現的四個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師、朋友和父親。
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朴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身上,我們看到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異國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們不設身處地地想像魯迅當時的處境,便很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
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
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

㈥ 求英文論文一篇,關於《傲慢與偏見》的寫作手法,反諷,對比,誇張的。。。

765傲慢與偏見論文網: http://www.wsdxs.cn www.lw54.com 分類很細 欄目很多

㈦ 求一篇反諷語文的文章

多看看魯迅的文章,你就會有靈感。

㈧ 從言語行為理論看傲慢與偏見中的反諷特色 論文框架是咋樣的

根據言語行為理論,我們說話的同時是在實施某種行為。
根據言語行為理論,說話者說話時可能同時實施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後行為。
a) 言內行為是說出詞、短語和分句的行為, 它是通過 句法、詞彙和音位來表達字面意義的行為。
b) 言外行為是表達說話者的意圖的行為,它是在說某些話時所實施的行為。
c) 言後行為是通過某些話所實施的行為,或講某些話所導致的行為,它是 話語所產生的後果或所引起的變化,它是通過講某些話所完成的行為。
美國的哲學語言學家約翰.舍爾把言外行為分為五類,每一類行為都有一個共同的、普遍的目的。這五大類是:
a) 述類:陳述或描述說話者認為是真實的情況
示例:I have never seen the man before. / the earth is globe.
b) 指令類:試圖使聽話者做某些事情
示例:Open the window! /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picnic with us?
c) 承諾類:說話者自己承諾未來要有一些行為。
示例:I promise to come. / I will bring you the book tomorrow without fail.
d) 表達類:表達對某一現狀的感情和態度。
示例:I』m sorry for the mess I have made. / It』s really kind of you to have thought of me.
e) 宣告類:通過說話引起驟變。
示例:I now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 / I fire you.
每一類中的行為都有同樣的目的,但具有同樣目的的言外行為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言外之力。

㈨ 馬克吐溫在《王子與貧兒》中運用反諷手法 論文如何下手

級別:學長
2006年8月26日 這篇小說是以19世紀的英國為背景,描寫一個貧苦兒童湯姆和一個富貴王子愛德華交換社會地位的童話式故事。 貧兒湯姆從小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困生活,幻想著自己能有一天當上富貴的王子,而愛德華因厭倦死板、空虛的宮廷生活,也幻想著能到民間嘗嘗作貧兒的滋味。於是有一天,他們交換了身份,開始了新的生活。 通過這個童話情節,小說首先用鮮明的對比手法,展現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極端艱難困苦和統治階級生活的極端豪華奢侈。在此同時,小說還鮮明地表明了人生生來平等的民主主義思想和環境決定人物性格的唯物主義觀念。 湯姆並非天生就只能當貧兒,愛德華也不是生來就只能當王子,全部的不同只在服飾和地位。愛德華就曾跟湯姆說:「要是我們光著身子走出去,誰也分不清哪個是你,哪個是我!」的確,當貧兒穿上王子衣服時,大家都把他當成王子;而愛德華穿上貧兒衣服後,大家便認定他是貧兒,這里既沒有什麼「天生富貴」,也沒有什麼「天賦王權」,問題的關鍵只在穿什麼服飾和處在什麼地位。 不僅如此,湯姆在穿上王子衣服,被人推上王位後,便立即頒發仁慈的法律,釋放無罪的囚犯,否定封建法律的荒謬,指責宗教裁判所的草菅人命,成了被萬民擁戴的開明君主。而愛德華在穿上貧兒衣服後,也能在重新當上國王時廢止酷刑,昭雪冤獄,頒布新法,以改善人民的處境。這是他倆突然心血來潮或良心復甦嗎?不,這是環境對人物性格的客觀影響,是健康、樸素的人民生活對人的改造作用。湯姆從人民中來,健康、樸素的人民生活使他從小就具有善良、正直的品質和同情苦難、嫉惡如仇的性格。而愛德華從王宮走到人民中去以後,受人民生活的影響,也逐漸具有了跟統治者截然不同的品質和性格。 最後還有一點,小說雖然取材於16世紀英國,但讀者從小說所描寫的人民大眾的苦難生活,很自然會聯想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勞動人民的艱難處境;從小說所描寫的統治者的為所欲為,很自然會聯想到當時美國資產階級政府的專橫欺詐;從湯姆和愛德華交換身份後的思想言行,也很自然會聯想到深刻的種族歧視。因此,小說雖然取材於16世紀英國,但其批評的矛頭是指向19世紀的美國。 誤會和交換身份,就是這一部童話的主要情節,而這看似俗套的設置,卻在馬克?吐溫筆下顯出了隱含的光輝。這篇讀後感,語言質朴平實,從手法、思想和社會背景三方面闡述了作者意圖,筆風簡潔,眼光犀利。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