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信仰的論文

信仰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0 09:12:06

⑴ 一篇關於文化信仰的論文,大約2000字左右。答的好的我加高分

關於文化信仰的論文
幫你

⑵ 信仰的力量3000論文

信仰的,力量,
3K字而已嗎?難度不打吧

⑶ 求論信仰的力量論文(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 獨特一點的 謝謝 2000字就行!

傳說在遠古時期,神揮舞手中的藤鞭創造了世間最為精密最為復雜的生物—人類。神在造人後,發現泥巴做的人總是軟軟的,一經風雨就會倒下,於是神在人的背上插了根脊樑,這根脊樑在人遇到無論多大的風雨、多深的坎坷時,都能讓人類屹立不倒,這根脊樑就是信仰。且不說這神是中國的女媧,還是西方的耶和華;且不說神是一起造出了男人女人,還是先造出了男人後來又取出他的一根肋骨變成女人,看來信仰在中西方文化中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對於一個人來說,信仰的力量毋庸多言,它是人們對於世界以及人生的總看法和總方針,它是一種精神紐帶,是一個人奮發前進的精神基礎和精神動力,有位哲人曾經說過,「信仰具有生活價值的定向作用,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有了生活得目標就可以看清楚前進的方向。」

整個社會乃至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信仰,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對中西方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信仰進行對比。

首先來說說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信仰發揮的作用。

中國的文化緣何歷經千年而不衰?中國的歷史緣何綿延千年而不絕?問題的答案很大程度上都是來源於中國千年來形式多樣但精神契合的信仰。

這學期的美國文化課上外教講到宗教信仰那節課時候,問大家:「中國人信仰什麼呢?中國信仰的宗教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大家一時間眾說紛紜,有人說是佛教,有人說是道教,有人說是儒家思想……我們外教是個美國的老頭,他聽後搖搖頭說:「其實,中國沒有宗教信仰。要說有,那就是信仰無神論亦或是馬克思主義。」當時大家都唏噓不已,真是這樣嗎?經過這半個學期對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學習,我個人認為中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信仰,但不一定都是宗教信仰。

一、儒家。儒家思想,尤其是德治思想可謂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現。「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命題,是孔子在總結西周以來的「敬德保民」思想基礎之上提出來的。後來儒家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思想經過孟子、荀子以及歷代儒家傳人的不斷豐富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政治思想中最為系統的、最進步的、最為文明的政治思想體系。人本是想是儒家文化的哲學前提,「天地之性人為貴」 的人本思想,否定了殷商以來的君權神授的思想,這是中華民族也是人類認識史上的很大的飛躍,從根本上改變了神主宰世界命運的傳統,確立人在宇宙和社會中的位置,從而開啟了中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優秀傳統。這一重要的精神財富時至今日對我們當代社會的運行和管理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對於國家的行政管理、經濟管理以及文化管理的重心不是依靠「天命」和「神靈」而是要依靠人,這就是「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

二、道教,道家學說是中國藝術的重要思想源泉。道教是植根於中國本土,發源於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宗教。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它誕生後就對中國文化直接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封建社會的後期,中國文化隨處可以見到道教影響的印跡。道教在唐代極受推崇,大唐社會各階層普遍信仰道教,皇室崇道,百官奉道,文人學士將崇尚道教、並且將與高道方外巡遊視為風雅,尋常百姓日常風俗中道教的影響也是比比皆是。詩仙李白,晚唐呂岩,陸羽等人無不都是品茶論道的例證。老子曾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在美學上的體現就是一種含蓄、玄虛的朦朧之美。這對山水詩畫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在文學方面,道教的貢獻更是不勝枚舉,漢代劉向的《列仙傳》、晉代葛洪的《神仙傳》等都是文筆雋美得散文,我國著名幾部的古典小說入《西遊記》、《紅樓夢》也深受道教的影響。

三、佛教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探討。文學方面,不少由梵文翻譯過來的佛經入《維摩詰經》、《法華經》等都是優美的散文,受到歷代文人的贊美。佛教禪宗的思想,對陶淵明、王維、白居易、王安石、蘇軾等人的詩歌創作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演述佛事的問題推動了後來的話本、小說和戲劇等文學體察的發展。佛教在天文、醫葯等方面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視的。在政治方面,佛教進入中土後,迎合了統治者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需要,因而得到發展,另一方面,佛教寺院的過度發展造成了國家人口發展緩慢、賦稅減少、政府直接控制的應服兵役徭役人員的減少,此外佛教在維系政權與少數民族如蒙藏的關系的作用也受到重視。

在社會日益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的信仰業已呈現多元化趨勢,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以及各種信仰思想在神聖儀式下承擔著對現代社會進行教化和整合的正向功能。這些信仰中的和平精神鑄成了中國人「為善」、「致和」、「成仁」、「贊天地之化育」、「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追求,凝煉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倫理精華,在協調當代中國社會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了解,消除社會矛盾和沖突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現在來看看西方社會中頗具影響的基督教,主要是從人權和民主兩發面。

西方人多數信仰基督教,他們認為,人一旦出生,上帝就賦予做人的基本權利,即天賦人權。人權的主要內容是自由權和平等權。自由包括思想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等。平等即指任何社會成員在人格尊嚴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除了自由權和平等權外,人權還包括生存權、財產權等。民主即由人民作主,以使人權中的各項權利得到保證。民主的最大原則是主權在民原則。即權力是屬於人民的;權力的運用是為了保障和促進人民的利益。如果權力的運用不是為了實現這一根本目的,相反是損害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就有權取消這樣的權力。同時,為了使人民能充分行使民主權力,並防止權力在運用中出現問題,權力在運用時要盡可能地讓全體人民來共同參與決策。人權和民主的概念雖不是基督教所直接提出來的,但它們的實質內容,特別是人權思想中的實質內容,卻是基督教早就予以關注並特別強調的。基督教所信奉的上帝之道,其內涵和實質就是上帝的仁愛、公義之道。基督教所提倡的,就是希望人們能遵循上帝的意志,尊重人、愛護人,秉行公義,做到正直、公平、公正。

一、基督教向來提倡「愛人如愛己」。 據聖經《馬太福音》記載,有人曾問耶穌基督,律法中哪一條誡命最大。耶穌答:「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在此,耶穌基督把愛人如己提高到了與愛上帝幾乎同等重要的程度,把它作為律法的總綱來加以談論,從中足見基督教對人的重視和關愛。

二、基督教義對公平、正義、公正的宣揚。《箴言》是聖經中專門談論為人處世之道的經卷。該卷在第一章中就指出,所羅門王做箴言的目的,是「使人處事領受智慧、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明白仁義、公平、正直,一切的善道」。 在聖經先知書中,先知們對違背公義的行為多次進行遣責和警告,預言上帝將派耶穌基督來建立公義,拯救世人。

三、基督教對人的自由極為重視。基督教很早就看到了自由的重要性。聖經的《出埃及記》、《利末記》、《申命記》、《耶利米書》、《約翰福音》、《加拉太書》等經卷,都有談及自由的內容。基督教認為,自由是上帝賦予人類的基本權利,即使是被迫做奴僕的,也有獲得自由的機會和權利。假如侵犯了人的自由權,就是對上帝的違背,必將受到懲罰。基督教還認為,自由是有界限的,並不是可以為所欲為。

四、重視每個人的價值。基督教提倡尊重並愛護人,不僅僅是對人類的整體而言,而且是對每一個人而言,即對每一個人都要給予尊重和關愛。在聖經《馬太福音》第十八章中,耶穌以「迷路的羊」為喻向他的門徒們講述了珍視每個人的重要意義。對每一個人,甚至對後進的人都不加以忽視的尊重和關愛,才是最真實的尊重和關愛。在這一點上,基督教對人的重視和關愛,又一次得到了顯著的體現。

以上事例證明,有關人權和民主思想的實質內容,是基督教的主要教義和主張,是基督教所特別重視並著重強調的。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美國《獨立宣言》在開頭部分就寫道:「在人類事務發展的過程中,當一個民族必須解除同另一個民族的聯系,並按照自然法則和上帝的旨意,以獨立平等的身份立於世界列國之林時,出於對人類輿論的尊重,必須把驅使他們獨立的原因予以宣布。」接著寫道:「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法國的《人權宣言》在闡述了宣言的必要性後寫道:「國民議會在上帝面前和庇護下,承認並且宣告下述人和公民的權利:一、人們生來並且始終是自由,在權利上是平等的;社會的差別只可以基於共同的利益。二、一切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於保存自然的、不可消滅的人權;這些權利是自由、財產權、安全和反抗壓迫……」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國家,無論各國歷史背景如果各異,無論各國語言如何千差萬別,無論各國人民思想如何大相徑庭,無論…… 信仰是一國文化之根本,其影響不僅限於傳統文化,在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信仰,或是宗教信仰,抑或是方法論信仰,都是不可缺失的。這道理如同每個人不能沒有理想和夢想一般。作為一個學習英語的學生,未來可能承擔中西文化橋梁的重任,剛剛結束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恰逢我們外語系外國文化課程講到西方傳統文化以及信仰方面的內容,我就稍稍對中西方歷史發展進程中舉足輕重的信仰做了膚淺的比較學習,以求加深理解,拓展知識。多有不足不詳不當之處,還請多多諒解。實踐證明,查閱完相關資料寫完這篇文章後,我清楚地感到自己在文化學習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通過這短短的半個學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我再一次深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被折服的同時,就如同老師開課時所講一樣,我也有所憂慮。盡管我們擁有堪稱世界上最偉大的傳統文化,近代中國屈辱的歷史,中國經濟科技實力的相對落後等等都印證了文化除了問題,是時候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一番深思了。

⑷ 急需一篇以論信仰的力量為題的論文

拒絕信仰,你是正確的,因為你將不可避免地消失掉;
有信仰,你也是正確的,因為你會拯救自己。

一.
信仰與人類一同產生。馬克思說人類產生的標志是:「直立行走,創造並使用勞動工具。」其實即為「智慧」。人開始以「智慧」的理念與實踐去影響這個依照其自身規律運行了幾十億年的自然的世界,使其從此有了不同的聲音與色彩。
在人類產生最初的時代,世界荒蠻凄涼,人類最強烈的理念就是生存。因此,生存信仰是人類最初豎立的信仰。而在這個時期人類對自然界的了解僅限於觀察層面,面對自然界的電閃雷鳴、風生水起、花開花謝、季節更替,對自然界的認識處於原始的直觀認識階段的人類無法提出一系列科學論證以給自身一個解釋,但人又總是不甘無知的荒蠻,於是只能對世界做出幻想的解釋,將主體與客體視為一體化,另一類的解釋開始在人類腦海中始現雛形並日益豐滿,這就是人類文明史上絢爛生動的——神話。人類將自己的人性賦予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給自然運行規律找出一個神性其實是人性的解釋。至今我們仍為那些生動繁榮的神話所吸引,可見在那個時代,它們給予了人類怎樣的慰藉與寄託。與此同時,另一些的崇拜也開始產生,如圖騰崇拜,生殖器崇拜等,在東方的中國則有五行之說,既「金木水火土」這與原始的自然物崇拜密切相關。它們給人們提供了崇敬與希冀的生活情感方向。
由此可知,信仰的本質是人的非理性成分。雖然現代社會的文明使人們越來越崇尚理性,但即使是理性信仰本身也絕對帶有非理性成分,信仰中無可避免地融入了人的情感,無論是非理性的宗教信仰還是理性的科學信仰,在一種理念上升為一種信仰時,人的精神總是處於一種迷狂的狀態,西方凈土與共產主義所刺激發生的情感分泌物是一致的。信仰是人對某物或某種主張的極度相信和尊敬,是對可能性持肯定態度的信念。因此,在清晰嚴格地將信仰分類之前,我們必須先承認其中的非理性成分。


在生存信仰引導人們走過血腥的原始社會後,人類迎來了理性信仰光輝的照耀,其時為西方的古希臘文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以「智慧」為信仰的一類人——哲學家——開始產生。他們的思考范圍由原始人類關注的與生村息息相關的世界——姑且稱之為「生存世界」——轉向了更大的范疇——宇宙。他們開始探索萬物的本源,得出的結論看似五花八門實則驚人相似:伊奧尼亞和愛非斯的哲學家們依據水、氣、火等物質形態提出了不同的宇宙構成圖式,而畢答哥拉斯學派、愛利亞學認為宇宙的始基是一種抽象物質如數,中國的道家更是創出了玄乎其玄的「道」……從他們提出的構成始基可看出他們都認為世界是由一種或幾種物質或抽象理性構成,即一切都源於唯一或唯幾的根系。在西方自然哲學家之後出現了一個偉大的以認識自己為生命理念的智者——蘇格拉底,其弟子柏拉圖又出世界的本質是理念,理念先與現實世界的一切而存在,而到了亞里斯多德則轉向了:實物本身包含著本質,他認為離開單一的普遍是不存在的。可以說這是一個理性的時代,人類的總思路基本是:自然——社會——自然,天道——人道——天道,用典型人物表示即:泰勒士——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
而如何將主體的理性轉化為主體的行動,信仰於是在此成為中介且與理性相滲透,只有將理性內化為主體的信仰才有有效的行動,理性信仰終於產生。其根植與人自己的體驗,根植與人對自己的思考力,觀察力及判斷力的信仰的信賴,其本質表明著人們的一種態度,一種價值持有。


然而,人類的理性在繁榮的古希臘羅馬氛圍中放射出璀璨卻短暫的光輝後,迎來了令人詛咒的中世紀。
在這個時代,非理性的宗教占絕對的統治地位,甚至農民與市民反對封建宗教制度的行動也是帶有「異教」性質。各種宗教幾乎統治了整個社會,此時的教育體系、哲學以及文學乃至醫學都淪為宗教的奴婢。當時的哲學名為哲學實乃神學。教父學代表德而圖良稱「正因為荒謬,所以我才相信」;聖奧古斯丁在新柏拉圖主義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體系宣告僧侶權位高於世俗權力;中世紀哲學的基本派別——繁瑣的經院哲學形成,它從屬於基督教神學,並且完全支配了教學系統,導致那時的教育機構為教堂,教區學校,教師為僧侶,而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推廣自己的教義,為信仰提供好處。
這個時期的信仰完全是宗教信仰,現在許多人將信仰與宗教等同起來,這是一個很低級的錯誤。宗教信仰是非理性信仰的一支,除宗教信仰外信仰還包括理性的科學信仰,以及對某種理論體系,如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宗教也許不會消失,也許會,但只要人類存在,信仰就永遠不會消失。
可以說整個中世紀是一個信仰的時代,那個時代的非理性信仰就如「催眠」,這是一場全民的催眠,人民臣服與宗教的權威,他們的思想感覺都由宗教指揮,甚至當他們從催眠中蘇醒過來後,他們依然遵從催眠者的示意,雖然他們以為此時是自己在判斷。或者如神學家安瑟倫所說:「因為我決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在此我們看到了宗教信仰帶來的漫長而殘酷的黑暗,但若將此完全歸結為對盲目力量在思想上的軟弱抗議與行為上的屈服乞求,完全歸結為顛倒和虛妄的人類認識,認為宗教僅有負面價值是錯誤的。追溯宗教的開端可發現其源泉是人類對死亡的拒絕與恐懼,因此在此基礎上人類用信仰的永恆對抗世俗的死亡與消失。所以,宗教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它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人類對宇宙及自身的探索和把握。宗教所反映的人類追求,乃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追求——神與人、靈與肉、生與死、此岸與彼岸、天國與人間、今生與來世、善與惡、美與丑以及形上的、道德的、審美的、價值的……宗教所探索尋求的,都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終極關懷。而對於終極的關懷,是信仰最本質、最內在的和最高級態的特徵,是本體論意義上的信仰。所以應該肯定宗教的正面價值,肯定真正的宗教徒都曾對世界和人生有過嚴肅的詢問和思考。(注意:這里說的是「真正的宗教徒」,而不是在整個的政治、文化甚至軍事都為宗教所奴役的社會生活的沒有思想自由的民眾。)宗教把一切可證實與證偽的問題給予哲學與科學,而將既無法證實亦無法證偽的問題留給了神,神是一切無法回答的問題的答案,是對終極關懷的關懷。但神的本質是:人造就了神,失落了自我。馬克思說:「宗教是那些還沒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在宗教面前,信仰的基本問題——個體與群體、人與自然、現在與未來的關系,統統被轉化為神與人的關系。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非理性信仰時代,理智雖未完全消失卻是屈服奴役於非理性,如當時的哲學之於神學。但若將這種信仰從情感壓抑的中世紀泥潭拖離出來,置於整個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它為人類的情感提供了對象與歸宿。人類追求的永恆與自由都不存在於現實中,而是存在於人的意識與思維之中。人用以與死亡與困難相抗衡的就是信仰,在信仰中完成了生命的堅固與不可征服。人除了靠理性還依靠情感與精神生存,而後者的力量在許多時候是驚人的。恩格斯甚至給中世紀的信仰以這樣的評價:「中世紀的強烈信仰無疑地賦予這整個時代以巨大的力量,雖然這種力量處於不自覺的萌芽狀態。」可見在任何一個時代,信仰中的非理性成分所聚集的力量提供給人類情感的慰藉與滿足是巨大的,這是任何理性所無法代替的。而事實上,信仰從本質上是非理性的。這就需要將信仰的非理性與非理性的信仰區分開來。可以說非理性的信仰的本質是沒有懷疑、也拒絕懷疑,它的「相信」不是建立在以事實為基礎的真理上,而是建立在沒有經過自己獨立思考的盲目忠誠的基礎上。而信仰的非理性則是信仰的本質,倘若離開了非理性成分,可以說是無信仰可言的。因此,我們不提倡將信仰異化的非理性信仰,但要堅持信仰中的非理性成分。


在終於走過了中世紀的漫漫黑夜後,人類應來了理性張揚的新時代——以文藝復興作為序幕的近代。可以說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西方社會發展的轉折點,是西方社會走向近代的兩大變革。近代文化的氛圍完全可以用「理性的文化」來概括。以狄德羅為首的法國哲學家以驚人的毅力編撰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網路全書,對人類的一切文化成就作了理性的總結。笛卡兒的 「我思故我在」更始從哲學層面奠定了理性對人類文化的控制地位。緊接著德國出現了大批理性哲學家,代表人物為黑格爾。正如中世紀文化被神學統治了一樣,近代文化被理性駕馭了。作為文藝復興時代新的思想體系與文化特徵的人文主義深刻地發現了人的理性,他們對宗教持否定態度,並用古典文化對抗經院哲學。理性思維使人文主義者敢於大膽懷疑,大膽否定,甚至是對被教會奉為權威、使天主教的基本教義神化的亞里斯多德理論。逐漸,一種懷疑、反思批判意識和以具體的經驗事實與嚴謹的邏輯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經院思辯,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啟示的理性主義精神開始產生了。在當時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看來,所謂理性就是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原則,人類就是理性的動物,人們具有用理性判斷事物的能力,理性支配著人們的一切活動,一切奇跡的產生當歸功於人類的理性。他們甚至將理性絕對化起來,將其說成是出自抽象的人的自然本性,是人類固有的,他們把理性作為評判、衡量一切的尺度,認為理性是人類唯一的朋友,宗教狂熱與迷信是人類永恆的敵人,只有依靠理性才能擺脫偏見,改造社會;決定世間事物的最高依據不是聖經而是理性,不合乎理性的東西,包括上帝都沒有存在的權利。理性成為那個時代的指導思想。
在理性高揚的時代,人們如在中世紀排斥理性般地排斥信仰,幾乎所有崇尚理性的哲學家,無一不或輕或重地把理性與信仰對立起來。人們為了確立自己的理性和知識地位,改變其長期被上帝奴役的命運曾付出過慘痛的代價,這些代價曾使人們把信仰作為與理性絲毫不能相容的東西排斥在理性大門之外,而事實上,無論人類的理性創造出多麼光輝的成就,它都是在一種信仰的支撐下取得的。而所謂理性信仰,是指一種認為人類理性和信仰可以統一起來的信仰觀。弗洛姆說:「理性信仰是基於在理性和情感的生產性活動中所產生的堅定信念。」理性信仰,不是把理性作為信仰的對象,而是的一種態度、一種價值持有。


自從文藝復興重燃了人類理性之火,這火就沿著近代文明蔓延開去,一時間,科學、哲學、史學、文學、法學都轟轟烈烈地發展起來,尤其近代科學技術所體現的勇猛不可阻擋之勢,更將理性推崇到了另人不可逼視的高度。理性成一種歷史潮流不斷向前涌進!
但當一切轟烈進行到十九世界末葉時,空前的危機出現了。高科技的戰爭給人列帶來了空前的災難,經濟危機爆發……人們曾信仰的唯一真理——理性遭到了懷疑。而上帝在這個時候,也慘遭屠殺。一個激情狂妄的德國老頭——尼采——站出來大吼一聲:「上帝死了!」於是人們長久以來賴以支撐的精神大廈樓柱轟然坍塌。其實在尼采宣布上帝死訊之前,另一位溫文而雅的德國人——康德已親手殺死了上帝。他從人類理性或科學認識的角度毫不留情地殺死了上帝,卻又用情感重建起那個被他用理智推翻的東西。因為他發現了上帝是人類信仰的宿營地,上帝死後人將魂無所依,於是他重新給信仰留出了地盤,「老蘭培一定要有一個上帝,否則這個可憐的人就不能幸福——但人生在世界上應當享有幸福——實踐的理性這樣說——我倒沒有關系——那麼實踐的理性也無妨保證上帝的存在」。
於是,在上帝死亡,而理性帶來的災難比比皆是的情況下,人類感到了對現實與理想的雙重困惑與否定。客觀社會存在與評判體系的和諧被破壞,類與個體的關系被割裂,現實無可奈何,未來無法把握,神至高無上的地位被驅逐,理性則無比冰冷。這是一個混亂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人大都無所謂信仰,原來的絕對理念不尋在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被顛倒;為了現在,犧牲未來;只求實惠,不要理想;類與個體的關系走向極端,或是個體對類的否定,或是類對個體的否定;人或墮落於偽善與虛無,或絕對服從現實的利害關系……一切都是暫時的、偶然的、變動不居的,自己的命運無法主宰,前途無望,及時行樂的心理開始產生,人們在對傳統文化批判、揭露、叛逆的同時,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又存在迷茫、悲觀和盲目。這種思想狀態反映在文學藝術上,則是出現了後期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迷茫一代」的文學和現代實用美術;反映在哲學思潮上則主要有存在主義、悲觀主義、實用主義、精神分析……信仰危機時代到來了!
馬斯洛在《人類價值新論》中指出「人們處在一個舊的價值體系已陷入困境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建立的斷裂時期」,表現出來即:信仰淪喪、價值顛覆、人們無可相信、一切遁入虛無。海德格爾也曾描述:「就是一個舊的神祗紛紛離去,而新的上帝尚未露面的時代,因此它陷入雙重的空泛,雙重的困境,即神祗離去不再來,將來臨的上帝還沒出現」。現代人走入了曠漠的荒原,沒有了賴以棲息的場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價值虛無的深淵之中,政治經濟行為的無度、教育的無效、理論的無知,使得信仰整體循環對局部中斷的制約和克服功能全然喪失,由此導致局部中斷擴展為整體中斷。處於信仰危機狀態時,信仰主題無路可走但又四處尋求出路,或者說信仰的指導作用喪失了,但信仰的抑製作用繼續存在。
從本質上講,信仰危機是由文化沖擊的外因和社會存在無法自我復制的內因共同造成的,我們不能將其僅歸咎於文化的沖擊,所以對傳統的反思不能僅放在信仰革命的開端予以論述,而應將其列入信仰危機的表現。
就信仰發生、成熟、衰亡的宏觀過程看,危機是衰亡階段的必然現象。同時,信仰危機是信仰革命的前奏,危機標志著某一個特定的文化正處於質變的前夜,是舊信仰體系崩潰、新信仰體系尚未確立所必然伴隨的痛苦迷茫和普遍失落。但從整個人類的發展前景看,人類是永遠不會絕望的,對未來的憧憬和追求是人類的本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
信仰革命的本質,乃是今人對前人的信仰行為及其創造物的拋棄和超越。因此,信仰革命的目的,應當在於未來而不是過去。現在許多人面臨著宗教信仰的不復存在與絕對理性的冰冷帶來的空虛恐慌中,於是想著要重拾宗教信仰而冷卻理性,這是荒謬的。宗教的確曾經給人帶來過巨大的精神慰藉與滿足,但那是在特定的社會機制下特定的產物或者說是歷史必然,而當一切進行到以人類的情感與理智都可以判定其不可信時,我們尚存以此為信仰危機解救者的念頭,當然是不可行且可笑的。而理性本身也並沒有罪惡,它曾為世界「解除魔咒」,這種功勞是永垂千古的。只是當現在人面臨著巨大的信仰空缺時出現的慌亂使人們不知道現實的一切該何去何從,於是做了無價值比較的揚棄,這是一種草率。須知現在的無當然不等於最初的無,這種在過度經驗後心靈重新面對的空白與最初一無所知的空白是截然不同的。
在終於認識了信仰的本質是人的一種非理性成分,它溶入了對人的本質和存在狀態的規定中去,而理智是高尚卻不是萬能的這一切後,我們就了解了非理性的信仰在理智的極限處發揮著自己的功能,它把握著理智把握不了的東西。理智又引領著信仰的方向,所以拯救信仰必須重建理性,只是在高揚理性的同時要正視理性自身的歷史局限。一個僅有豐富藝術想像力的人是決不敢直面死亡的,而一個理性的人則愈是清醒愈坑死不瞑目。所以,人惟有通過發展理性尋找一種新的和諧的信仰才能正確而坦然地面對死亡,才能在死亡之外堅定地生活。
之後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這個信仰到底是什麼?綜觀歷史發展全局,不難發現我們要建立的信仰其實就是:真理與對真理的追求!這與一直以來的具象信仰略有不同,所有的具象信仰都有某種特定而明確的指向,相對此,「真理」二字就寬泛的讓人有些無從把握。而信仰本身是對可能性的確定,是帶有強烈的非理性的肯定性的,所以對普遍真理的把握在實施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必須將對一切真理的信仰具體成為某種可堅定的信念,這種信念與理想相結合就成為信仰。然而必須明白的是人的理想各不相同,那麼是否一千個人有一千種信念,一千種信念於是引領了一千種不同的信仰方式?不是!回顧我們的歷史可以發現,無論是宗教信仰或是理性主義,都是代表著全民性的大規模的信仰方向。一種正確或是適應社會發展方向的信仰,都是有大眾參與的,否則它的力量絕對不至於強大到影響甚至內化為人的生活方式。由此可知,信仰控制實則應歸屬與一種深層的社會文化控制形式。那麼,重建信仰實際上要做的是重建一種社會文化體系。換而言之,我們應該完成的是社會體系的改革,使其朝著一個自由、和平、公正、超越的方向發展。
所以,在新時代中,我們的信仰是真理及對真理的追求。這個信仰外顯為建立一個更適合人類健康生存發展的社會體系。雖然這個信仰在現在看來其影響力尚不如風靡的「無信仰性」的後現代主義思潮,但應該相信人類的潛能如果有足夠適當的條件,能夠建立起一個自由,和平的社會,這不是烏托邦也不是桃花源,而是一個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所應享有的社會環境。所以,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應該成為清醒者(哪怕僅為少數)的責任與理想,而肩負這份責任與理想,我們就應著手於培育全民的真理信仰,並讓這種信仰引領人類創建出一個本應屬於我們的生存宇宙!

⑸ 信仰與人生為主題的論文

信仰是人與人之間友誼的紐帶,信仰是社會公德的基石,而現在的社會到處充斥著自私,自利,只為個人利益謀求幸福,很多人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做人的原則。論信仰,不得不說錢學森這位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他的信仰超過了金錢的束縛。他的信仰超過了自身的價值,因為有了信仰,中國出現了原子彈,中國富強了起來。正因為他有自己的信仰,所以他放棄了美國那一大筆讓人心動的金錢,放棄了在美國豐衣足食的生活,而美國政府卻遏制他回國,甚至用最卑劣的手段把他抓到了監獄里,他憑著堅強的信念,克服了在監獄中的種種困難,最終返回了祖國。人,不能缺少信仰。信仰是個人生命價值的取向。雷鋒因為有了這種信仰,才做了許許多多助人為樂的好事,人們紀念雷鋒就是為了找回逝去的信仰。而現在的人缺少了信仰,成為金錢的奴隸,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社會和他人,信仰的缺失造成了信任危機!例如:三鹿奶粉被查出有三聚氰胺,雞蛋里有蘇丹紅等 。這樣的事比比皆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發生呢?關鍵是這些人信仰的是金錢至上,難道今天祖國的發展不需要像錢學森這樣無私的科學家,雷鋒這樣有著崇高信仰,無私忘我的精神嗎?信仰無價,人生無價。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信仰是無限的。如果信仰失去了,人的生命也就變成了行屍走肉。信仰是人生的一面旗幟,信仰是每個人幸福生活的基石,人們的心中需要信仰,只有每個人心中都有信仰,人生才不會渾渾噩噩,才會使人生活得更精彩,社會才會更進步。願信仰永駐人們心間!

⑹ 以信仰為題的議論文

你信神嗎?有些人說信,他們告訴我,佛的存在是我們看不到的!他們在失敗的時候說,因為上天沒有賦予我能力,因為神在安排我的命運!所以他們可以光明正大地繼續墮落,在黑暗裡畏縮著,在溫室下逃避著!

有些人說不信,他們愛在別人看恐怖電影的時候哈哈大笑,愛在路過神廟時吹著口哨!

我不能說我是個無神主義者,但是我熱愛科學!我喜歡冥想宇宙的起源,喜歡研究星空的遼闊!然而,對於神的說法,我抱有對宇宙一樣的敬畏!

我始終覺得,信仰和科學是兩種完全不相斥的東西!信仰是科學的精神,科學讓信仰更加偉大!

外國人中許多科學家都是基-督教的忠誠教徒,但是你不能否認他們的科學成績照樣傑出!中國人的無神主義很普遍,但是我沒有看出中國出了哪位是諾貝爾科學獎的得主!

科學需要信仰的支持!科學是一樣枯燥的東西,物質的細微結構粒子,時間的無限延長,整個宇宙是沉寂在冷漠中的,研究是需要無比的孤獨的!然而,科學家們能忍下來,為什麼,因為信仰!外國人對於作弊的態度是極其鄙視的,在國外,大型的考試是在教堂舉行的,倘若你在教堂里作弊,雖然不會有人來取消你的考試資格或者考試分數,但是你會被帶出教堂,然後等待你的是所有人的看不起!

這就是信仰,不是我在宣傳外國的文化,只是我實在覺得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外國人不見得得了病都會去耶酥或者聖母瑪利亞那裡,但是他們對神的敬畏讓他們在做一件事情時有了原則,他們回遵循聖經裡面講述的道理,做人誠信,幫人誠心!他們會在每個禮拜天向上帝祈禱,向上帝懺悔,其實那也許並不是真的在向那個我們都不認識的老頭祈求什麼寬恕,只是在向自己的內心懺悔,向自己祈禱,為自己的靈魂做一次徹底的洗禮!

其實在中國很多人的佛教都不叫真正的信仰!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不是一種隨波逐流,不是一種盲目的崇拜,不是為自己的失敗找的借口!它是一面鏡子,由心目中完美與聖潔的影子來照射出自己當前的不足,信仰不是只能信佛信耶酥,信仰是一種產生於每個人內心的一種對於完美的追崇和嚮往,他是一種信念,一種追求,我們有了信仰,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我們要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加接近於心目中的那個被當作信仰的影子!

這是一種積極的完全正確的心理,他對我們的生活和人生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與地位,沒有信仰的人就等於沒有追求,他往往不知道自己應該朝著哪個方向走,在渾渾噩噩中,他們隨波逐流,最終被人群吞沒!而有信仰而且能堅持的人,在日積月累的追求中,他們會漸漸形成自己的人格和思想,容納更多人的信仰,最終成為別人的信仰,他們不再隨波逐流,雖然他們依然脫離不了這個擁擠的人流,但是他們已經擁有足夠的人格魅力和強大的柔和的力量,使整個人流朝著他的方向走!

前者的人有很多,幾乎一百個裡面九十九個都屬於前者,後者也有很多,畫家科學家作家政治家軍事家甚至明星,他們的魅力讓前者迷醉,跟隨,於是,他們雖然也是人,卻引領著更多的人朝著他們的目標前赴後繼!

於是,他們掌握著成功,而後者,永遠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⑺ 以信仰為話題,寫一篇800字的議論文

什麼是信仰;是主張讓人積極的相信和尊敬,朝拜,信奉,祭奠神明的行為,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榜樣和目標。依靠神來幫助和挽救自己的思想和生命,真心實意的把自己的身心交給自己相信的那尊神,讓這尊神來指明自己的人生道路,堅信只有自己心中敬拜的那尊神才能救自己,挽救人類,拯救天下,這是一種精神寄託,是一種身外求靠,是對外部事物充滿景仰,期盼,幻想將來的完美歸屬,祈求靈魂安住殿堂,相信偉大的神是真實存在的,相信並投靠天外世界的那尊神能夠保護自己,保護萬民,相信,迷戀,敬仰,故此叫信仰.

信仰是心靈的產物
信仰是心靈的產物,不是宗教,或政黨的產物.宗教,或政黨只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沒有宗教和政黨,人同樣可以擁有信仰。
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靠集體建立起來的信仰難以長久,靠集體的信念建立起來的信仰會隨著某個宗教、政黨、組織的解體而煙消雲散。 信仰的內容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神佛信仰、科學信仰、對權利、地位、金錢、聲譽、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時行樂」、「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鍾」、「得過且過」等也是信仰。

哲學定義
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
但與信任不同的是:信仰同時是你價值的所在。
信仰是人們對生活所持的某些長期的和必須加以捍衛的根本信念。不管科學技術發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會改變的,雖然我們知道的比2000年前的人們多得多,隨著知識的增加,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獲得了進展,但一些新的困惑又會產生,而在有些問題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懼這一人生終極問題上,則幾乎沒有取得進展。人類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無限之間的鴻溝,與他們的祖先相比,縮小的幅度可能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在這道鴻溝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懼,這就給信仰留出了地盤。人類永遠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盡力拉近有限和無限的距離。
因此信仰和人們一般所說的信念有所不同。信仰回答的是人生日常關切最有深度的方面。信仰的對象也是崇拜的對象,在人類經驗領域內的萬事萬物,一切無不是有限的,也只有有限的價值,這些只具有有限價值的事物很難作為信仰對象。信仰是為了超越,超越一切有限,惟有超越現實的無限才能真正成為彌補人自身局限性的希望。上帝的真理便是人類尋找到的超驗真理,對上帝的信仰不是任何經驗命題可以相提並論的。

⑻ 求一篇關於信仰的文章

看著自己的掌心…縱橫交錯。那麼多,隱藏在最深處的那條是什麼呢…
突然想到那破繭而出的美麗,想到那落日余輝的慘淡…
我不明白真正的活著到底意味著什麼,偶然間聽到一個乖乖的舍友說:「愛一個人會為了她改變一切」。在驚訝她會講出如此一句的同時。剩下的只有一絲苦澀……
曾經嘗試著喝很多的酒,想讓自己可以徹底的醉,讓迷茫的自己可以找到一條回家的路,一次次的嘗試卻發現還是那麼的清醒,清醒的看到這個世界以至身邊的每個人,忘了的只有那些快樂。也許真的快樂過……
總是那樣的淡淡的過著每一天。有時突然問自己那是我嗎?也許吧學會了掩飾,學會了隱藏。只為了那心底最深處的悲傷……
那裡開始下雪了,還記得去年的冬天嗎,那時的我們,那時的我們…
就象是突然黑暗的來臨,總是那麼難以適應,漸漸的也會熟悉那種暗淡的日子,突然不明白為什麼對她感覺那麼好,默默的在心裡找著答案,原來她是我來這第一個感到親切的人,只因為這樣才有了那分珍惜的感覺,習慣了依賴,習慣了被人照顧……
也許那是上天的眷顧吧,讓我身邊總有那麼幾個朋友會毫不記較的關心著我……
一本書上曾經說過:知道流星為什麼會隕落嗎…那是因為他在天空滑過的那一瞬間承載了太多的願望……
頹廢的日子總是會無情的流逝,只要我們堅守著那最初的信仰……
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以黨的90多年光輝歷程為背景,通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堅持理想信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闡述了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是對廣大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教育片。中國共產黨人實踐信仰的奮斗腳步,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大的歷史時期。
中國革命歷史上,一批先行者很多都是出身於富有的家庭,知識分子,他們舍棄了「小我」,為了實現一個「大我」,去尋找信仰,去踐行信仰,他們為了整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和振興而選擇了共產主義。沒有實踐的信仰是空想,在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所有奮斗,都為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在中國近代史上,懷抱各種主義和信仰的政黨,似乎都相信自己擁有未來,但恰恰是中國共產黨掌握了未來。因為,在信仰的碰撞和交鋒中,共產黨人信仰的不僅是真理,還在於他們能夠前仆後繼、捨生忘死地去實踐自己的信仰。因此,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奮斗的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的支持。
解放後,圍繞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中心任務,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在自己的信仰之旗上,抒寫新的傳奇。從此,信仰中融入了自強不屈的精神,信仰凝聚出了創業精神,信仰鑄就了公僕本色,信仰中承載著愛國之情。
新時期,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踐共同富裕的理想成為共產黨人信仰的本質。在這一信仰的支撐下,涌現出了一大批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好黨員好乾部。他們一輩子堅守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堅定信仰,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和事業觀,他們在崗位上的自覺奉獻,辛勤付出,經受住了長期、復雜、嚴峻的考驗,始終保持著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他們在人民心中建立起來的一座座豐碑詮釋著他們的堅定信仰,那就是,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
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對信仰的豐富和完善,對信仰的忠誠和實踐,保持先進、純潔和優秀,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如磐的根,不變的魂。
《信仰》觀後感 2
傳說中國人是缺乏信仰的。那麼什麼是信仰?從字面上理解,信即信奉,仰即崇尚。某種意識讓人信了,還會奉若神明,且懷崇敬之心,尊崇有加。
自古以來,除了百家爭鳴,諸子立說的春秋時期,我們大都被獨大的儒家思想所深埋。儒家講求入世,求功奪權,一時間「在其位謀其政」真正的意味便是在其位才可有所作為。【《信仰》觀後感 3篇】《信仰》觀後感 3篇。因此幾千年的封建帝國莫不以爭戰權力為王。但朝代更迭,帝王變幻,權力從左手轉至右手,沒有哪個朝代真正讓百姓跟從,讓人民信服。當共產主義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勢,我們才發現,其實中國並不缺乏信仰,中國式的信仰讓整個世界都嘆為觀止,自愧拂如。
當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系列國人救國救亡的步伐一一被阻隔,俄國的十月革命送來的一本中國人的信仰之源——《共產黨宣言》為中國革命點亮了希望之燈。這本書最傑出的誦讀者當為孫中山、毛澤東和鄧小平。正是這三位共產主義先鋒開創了不同的歷史偉績,將黑暗的中國一步步推向光明。
《共產黨宣言》中講到: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正因為如此,人民才看到了斗爭的意義所在。孫中山講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提出了客觀歷史下的三大斗爭任務;毛澤東為張思德題寫「為人民服務」,又把中國革命真正的意義寫得更實。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們追尋的目標再一次推進。這三者全部都是以《共產黨宣言》為理論基礎,提出了為普通百姓,為人民,為大多數人謀福利的宗旨。這便是中國共產黨被跟隨的最大理由,為自己謀幸福,爭自由,為中國創未來。
我們的信仰何其單純又何其偉大。
電視片《信仰》用不爭的事實,用一幕幕珍貴的畫面再現著歷史,呈現著現實,啟迪著未來。讓久已不聞槍炮聲,血腥味的我們,又回到那個為信仰敢捨身的年代。
烈士的鮮血讓世人#from 本文來自學優高考網www.gkstk.com,全國最大的高考資源網 end#警醒。那還未曾遠去的身影,可否讓今天的我們汗顏?
也曾為一己私利放棄原則,也曾在你好我好大家好中渾渾噩噩。或者喪失了鬥志,輾轉在夜鶯與玫瑰之間,把人民的請陳扔在了一邊。【《信仰》觀後感 3篇】文章《信仰》觀後感 3篇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20121108173833.html,轉載請保留此鏈接!。或者放鬆了自檢,驕縱了體格,無視方圓規則,愚蠢地自戀。
信仰被踩在腳下。我們可曾為自己是個共產黨人而羞赧。可曾為那劉胡蘭一句「怕死不是共產黨」而震撼;為人民做些事就邀功請賞,而忘記了張思德屢立戰功,卻仍樂意從一個小兵做起,最終為救同志犧牲在窯洞里,無怨無悔。
當信仰被高高舉起,人的頭顱昂揚向上,我們的軀體挺拔健壯,我們敢於為了人民去付出鮮血與生命,人民把我們高高舉起。
今天讓我們重拾信仰的話題,並不是我們缺乏信仰,只是我們的信仰放在蜜罐中,已有變成紙面的文字,思想上的空中樓閣之危。這且不是危言聳聽,烈士的血跡未乾,我們切不能忘記了肩頭責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們可依靠的強大後盾。為人民服務是我們共產黨人終身的信仰。共產黨人的勝利是信仰的勝利。如果我們丟棄了信仰,那麼未來將暗淡一片。如魚兒離了水,是蛟龍也困在異域。請讓我們記住,我們要堅守,要獲取的是什麼,是人民的安危,是百姓的福祉。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的信仰是強大的,她可以把不同的生命力量凝聚在一起,讓共產主義的光輝灑播在每一個人身上,喚起我們奮進的鬥志。
其實選擇信仰不難,但為信仰堅守太難。戰爭年代的鮮血與生命是慘烈,但和平年代的堅守更加錯綜復雜,與戰爭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們面臨的誘惑與選擇更多,考驗更苛刻。我想這也是《信仰》播出的一個原因吧。時刻督促自己,保持警惕,堅定信念,在當今更加需要。
馬·普頓爾說過:人活著就要用生命去解釋自己的信仰。共產黨人一旦認定了自己的信仰,就要堅定地去踐行。我想,只要我們付出了,人民和歷史一定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吧。
感謝《信仰》的播出,願她如一劑良葯,把當今中國的微恙早日治癒。
《信仰》觀後感 3
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以黨的90多年光輝歷程為背景,通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堅持理想信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闡述了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是對廣大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教育片。中國共產黨人實踐信仰的奮斗腳步,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大的歷史時期。【《信仰》觀後感 3篇】讀後感http://www.gkstk.com/article/houhan.htm。
中國革命歷史上,一批先行者很多都是出身於富有的家庭,知識分子,他們舍棄了「小我」,為了實現一個「大我」,去尋找信仰,去踐行信仰,他們為了整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和振興而選擇了共產主義。沒有實踐的信仰是空想,在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所有奮斗,都為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在中國近代史上,懷抱各種主義和信仰的政黨,似乎都相信自己擁有未來,但恰恰是中國共產黨掌握了未來。因為,在信仰的碰撞和交鋒中,共產黨人信仰的不僅是真理,還在於他們能夠前仆後繼、捨生忘死地去實踐自己的信仰。因此,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奮斗的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的支持。
解放後,圍繞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中心任務,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在自己的信仰之旗上,抒寫新的傳奇。從此,信仰中融入了自強不屈的精神,信仰凝聚出了創業精神,信仰鑄就了公僕本色,信仰中承載著愛國之情。
新時期,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踐共同富裕的理想成為共產黨人信仰的本質。在這一信仰的支撐下,涌現出了一大批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好黨員好乾部。他們一輩子堅守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堅定信仰,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和事業觀,他們在崗位上的自覺奉獻,辛勤付出,經受住了長期、復雜、嚴峻的考驗,始終保持著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他們在人民心中建立起來的一座座豐碑詮釋著他們的堅定信仰,那就是,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
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對信仰的豐富和完善,對信仰的忠誠和實踐,保持先進、純潔和優秀,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如磐的根,不變的魂。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