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的主題
❶ 《狂人日記》的主題思想 快快快!!!!急用!!!
《狂人日記》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著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發生的吃人現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著吃人。狂人為此而困惑,作者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後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託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❷ 《狂人日記》的主題是不要復制長長的那些鬼東西給我,要簡潔點。
《狂人日記》-主題十分明確,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狂人日記》在表現其主題時,也表現出鮮明的啟蒙主義的思想特徵。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
❸ 魯迅《狂人日記》,主題思想是什麼
《狂人日記》主題思想是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批判,對將來的堅定信念。
❹ 魯迅的《狂人日記》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狂人日記[1] 》是1918年魯迅先生所著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型短篇白話小說,首次採用了「魯迅」這個筆名,抨擊出了社會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發表在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雜志第4卷第5號上。這篇文章也被收錄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當中。
《狂人日記》的現實主義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對封建道德的批判、對愚昧國民的同性和鞭撻。在作品中,除了現實主義的方法外,象徵主義也時常可見。無論是「很好的月光」,還是「趙家的狗」;無論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還是李時珍寫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的刻畫,也可以看作是象徵主義的結合。狂人的精神病狀的描寫是逼真的,而他的幾乎所有語言又都是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徵意義則更為突出。
❺ ,狂人日記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對迫害狂者的精神狀態雖然版有逼真的描寫,但對封建禮權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驚,揭露了「仁義道德」的極端虛偽性,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不僅表現了魯迅的「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創造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以嫻熟的白語口語,以足夠的思想藝術份量,深刻的體現了思想革命的和文學革命的實質,把徹底反封建的精神和嶄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結合,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❻ 狂人日記主要人物主題內容
首先,《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其突出的症狀是病患者處於一種反應性妄想之中,對於周圍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徵引起多疑性反應:或懷疑有人害他,或懷疑有人侮辱他。所以,《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帶著顯著的「多疑」特徵,或反過來說,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所著重表現的是狂人的「多疑」。(當然,我們不能將作品中狂人的多疑套在魯迅身上,這待下述。)
其次,結合魯迅的創作情況來看,在魯迅的小說中,有一些作品不像《阿Q正傳》、《孔乙己》、《祝福》、《故鄉》等作品側重刻畫人物性格的外現(形貌、言行、履歷、事件等),而是以人物的內心及精神世界的某一因素的活動為主,展示其某一精神意識傾向,比如《狂人日記》、《白光》、《長明燈》、《傷逝》等。這類作品雖有人物的言行活動,但主宰作品的因素是某種精神意識。以《狂人日記》來看,小說開頭的第一部分就採用這樣文字: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我怕得有理。
小說一開場,登場的是人物的意識,魯迅不用很亮很清之類的單一視覺的文字,而用「很好」這樣綜合意識來把握月光。接下來,「我」出場了,但對於讀者來說,「我」無形無狀,更不用說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年輕是年老,實質上,「我」即「我」的意識在繼續牽著讀者走:「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是對「很好的月光」這種感覺的意識重認;「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這一句,是意識再次把握;「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這是意識重認後新意識的出現;「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新出現的意識開始把新的客觀對象納入意識范圍———注意,此處不是對趙家的狗那兩眼的客觀描述,而是意識對於這一事實的一種把握。「我怕得有理。」這一句,意識走向判斷。依此分析的路子,使之貫串整部小說,都不難得出意識流動的軌跡。因此,從這一視角看,《狂人日記》是一部展示意識過程的一部小說,簡單說,《狂人日記》是一部意識性小說。
再次,在小說的結尾,有這樣的一句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魯迅此處冠以「我」有「四千年履歷」,並把「真的人」與「我」相對,暗示著「我」並非具體存在的人而是一種藝術設置,當然,「我」只能是人,只有人才能承載某種人的意識,但在《狂人日記》中,這個人又不會是真實的具體的「迫害狂」病人,魯迅作為藝術家不會像醫生和心理研究者那樣,去記錄描述一個病患者的征狀。在《狂人日記》中,假如從一個「迫害狂」患者的角度來看,魯迅對其所作的能充分表現這一患者的特徵規定是極少的,「我」無名無姓,沒有病因解釋,沒有病史說明,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也有極寬的范圍。而另一方面,魯迅又極為精細傳神地把握「迫害狂」這類患者的共同特徵。這說明,「我」作為一個具體存在並不重要,魯迅對於狂人的選擇並不在於這個狂人是誰,而是因為選擇狂人符合於魯迅的藝術設置和藝術表述,假如小說中的「我」是一個一般的人,那麼魯迅就無法在其身上表述「多疑」的這一意識。從小說的實際情況來看,「我」這一狂人所表現出來的病狀是「迫害狂」一類的共同特徵。實際上,「我」只是一個承載物。一方面,「我」承載著狂人所共有的病狀,以達到小說所要求的藝術真實的要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的病狀在某一層次上與作家所要表述的東西相吻合。而在具體的文本創作之中,作家不可能直裸裸地把自己的東西強加給作品中的人物,相反只能是遵從所選擇的人物性格特點和發展規律,融入自己的東西。由於藝術選擇加上藝術家的藝術表述能力,魯迅的《狂人日記》一方面極為真實地描述了「迫害狂」的征狀言行,但另一方面又極為巧妙地昭示小說並不是要表現「迫害狂」的征狀,而是要表述狂人所承載的合乎狂人身份其實是作者自己的東西。也即魯迅之所以選擇狂人是因為狂人有顯著的「多疑」特徵,它暗合著魯迅「多疑」意識的內核表述。所以魯迅選擇了狂人來承載「多疑」這一意識,作者著重要表現的不是這個人,而是這個「我」所承載的意識「多疑」。
經過這樣一番梳理,《狂人日記》這一部小說可以說是一部以狂人所承載的「多疑」並依據這一意識的某種特徵展開的小說。
問題是:《狂人日記》中的「多疑」能夠與魯迅的「多疑」相聯系起來嗎?
這也是要談的第二個條件。
魯迅先生是一個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並以此去支配自己行動的人,這同樣也體現在其文本創作之中。魯迅曾一再強調作品中的自我意識:「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夠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什麼陪襯拖帶也沒有。」「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從寬泛意認上說,所有作家的作品都肯定包含著作家的精神意識世界的表述,但由於作家的藝術思維不同,其在具體的作品表現也不同。有時候,作品的客觀內容與作家表述的精神意識相互分離,有時候,作品的客觀內容與作家表述的精神意識融一。前者如《祝福》,透過《祝福》文本的客觀內容,可以把握到魯迅對於「祥林嫂」這類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而後者如《狂人日記》、《長明燈》、《過客》、《這樣的戰士》等,作者客觀上描寫某一人物某一事實,同時又把某種意識融入其中。舉個例子說,《狂人日記》中「從來如此,便對么?」的詰問,可以是狂人的、也完全是魯迅先生的詰問。對於魯迅與《狂人日記》的關系,已逐漸引起研究者的注意:「魯迅的幾乎所有的心理特徵和表現,都能在《狂人日記》中一窺端倪。」「《狂人日記》中,那種『迫害狂』式的病態心理,本身就是他(魯迅)切身體驗的『變形記』。」「因此,『狂人』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個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而且是一個文化先覺者形象,是魯迅反抗精神的形象外化。」
❼ 狂人日記傳導出的信息主題詞是什麼
《狂人日記》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魯迅語)而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這篇小說受到俄國小說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的影響。
這是一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包括小序和正文兩個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紹寫作的背景和緣起;正文共有13則白話寫就的「瘋子」的日記。小說的主人公是日記的「作者」——狂人。
狂人,從作品的敘述來看他確實是個瘋子,他有種種瘋子的病症:
狂人總是時時害怕著,提防著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體寫出了他的狂態:(1)變態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視、撫摩都看作是吃人行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將別人善意的「笑」理解為暗藏殺機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離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軌道。(2)混亂的邏輯。狂人在這種變態的心理下,正常的邏輯必然會被打破,這就造成了邏輯的混亂。「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三十多年不見月光,從生活邏輯來說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與「趙家的狗」沒有必然的聯系,那狗看「我」兩眼更是與「我」不相干,但狂人卻將他和「那狗」與「我怕」與「月光」的不見都聯系了起來,組成一個三段論。這種將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論的不成立。(3)虛幻的幻覺。狂人即瘋子,是生活在幻覺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麼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麼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但通過象徵和暗示,從作品字里行間所傳達出的信息中,我們可以發現,狂人實際上是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啟蒙者。
❽ 魯迅先生<狂人日記>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主題思想是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批判,對將來的堅定信念。
內容簡介: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8)狂人日記的主題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在中國「五四運動」結束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
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其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魯迅曾經看過大約百多篇外國文學作品。
《狂人日記》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文章簡介:
《狂人日記》整篇作品幾乎都是狂人內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認為周圍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關起來,拒絕家人送來的飯菜,拒絕被醫治,一直勸說周圍人不要再吃人。
直到最後狂人發現,也許自己就曾在無意中吃過自己妹妹的肉。絕望中的狂人發出「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說的開頭「狂人日記序」中寫道:「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狂人病體痊癒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眾人眼中,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這樣的不同角度和立場,深刻的揭示了病態社會的悲哀。
小說通過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將矛頭直接指向保守的傳統文化。「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狂人對自我的評價和反思,也是自己對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
小說的結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為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實踐性的探索。在狂人看來,現實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只有把希望寄託在孩子們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
❾ 簡述《狂人日記》的主題表現
狂人日記的日記體格式和語言特色簡析
《狂人日記》一發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別」而引起了許多關注新文學的人們的注意.而它的特別,主要就在於它採用的是中國傳統小說從來沒有過的「日記體」形式.
此外,作口中所帶有的「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的「寓熱於冷」的鳳格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所以,茅盾說:當時「還沒有第二個同樣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樣成功的第二篇創作小說」.
在中國,以前沒有日記體小說,只有筆記體和章回體小說.筆記體是「采風式」的,章回體是「說書式」的,它們在都採用第三人稱,而日記體則全部採用第一人稱,整篇作品幾乎都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表白.
魯迅的《狂人日記》不但從題目上,而且從整體形式上都借鑒了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魯迅在借鑒果戈理小說的同時,不僅在思想內容方面表現得更為「憂憤深廣」,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禮教,很好地表現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識,而且在藝術手法方面,並沒有因此而完全拋棄本國的小說傳統,在以自我表白為主要特徵的日記體小說中,仍然能很好地運用白描手法,極簡明地通過語言和行為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此外,作者對白話的運用,也達到了非常嫻熟的程度.
比如:早上,我靜坐了一會.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它兜肚連腸的吐出.
從這短短的幾十個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動作、有細節,用的都是標準的白話,自然朴實,卻又處處生動形象,充滿意趣.
作品中還有一些警句式的詞句,如「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義的深度,都絕不亞於文言文.
魯迅正是他高超的語言功力,在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同時,很地與傳統小說的優點結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現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創造出了「日記體」這樣一種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
《狂人日記》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而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深刻地體現了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實績,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