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論文
① 求一篇關於寓言故事的論文,2000字左右
伊索寓言淺談
寓言,在今人眼裡似乎是幼稚的,在高 大巍峨的文學殿堂里已沒有它顯耀的位置。
但它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學體裁之一。並且,它不象某些文學體裁那樣,只和一階段
的文明史相聯系,完成了使命便成了歷史遺跡。寓言它古老而常新,伴隨著世界文學的
歷史穩步地發展到今天。就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對後一世的影響而言,一占希臘的寓言堪稱古代寓言中的珍品。而伊索又是古希臘寓言的集大成者。史家推斷,護索的生活年代約在公元
前六世紀前半期。傳說他曾是薩摩斯島上雅德蒙家的奴隸。而唯共是奴隸,他的名字鮮
見於經傳。據傳說,伊素的死是很悲慘的。伊素曾作為克洛索斯的特使去德爾斐,被控r讀神
靈,為當地的居民所殺害。伊素死了,可他的名字和他的寓言一樣 在千千萬萬的人民中傳誦。伊索的時代距離今天己經很久遠了。在這沒長的年代裡,那些豪武威赫,名噪一時的公侯騎士,縣花一現,如今白骨成灰,無人提及;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奴隸主的頌歌,早已被人遺忘;那些教會文學問世時就已衰老,更不曾給人留下任何記憶。而為什麼奴隸伊索口頭創作的離言卻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語言代代流傳?因為,伊索的窩言體現了人民的喜怒哀樂,它反映了人類童年例一期的萬種情慷,因此,具有永久的魅力,伊索離言的內容是十分豐富,它突出地體現了古希臘人的智慧和對生活的深刻解。伊索寓言是社會生活的生動寫照。
螞蟻和促織的故事:一到冬天,螞蟻把在冬天的米粒出曬;促織餓得半死,向螞蟻借糧,螞蟻說:「在夏天唱歌作樂的是你,到現在挨餓,活該!」這故事應該還有下文。據柏拉圖《對話篇·菲德洛斯》(Phaedrus)說,促織進化,變成詩人。照此推論,坐看著詩人窮餓、不肯借錢的人,前身無疑是螞蟻了。促織餓死了,本身就做螞蟻的糧食;同樣,生前養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後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寫回憶懷念文字的親戚和朋友,寫研究論文的批評家和學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銜肉過橋,看見水裡的影子,以為是另一隻狗也銜著肉;因而放棄了嘴裡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搶影子銜的肉,結果把嘴裡的肉都丟了。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貪得,但是我們現在可以應用到旁的方面。據說每個人需要一面鏡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個什麽東西。不過,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鏡子,不自知的東西,照了鏡子也沒有用--譬如這只銜肉的狗,照鏡以後,反害他大叫大鬧,空把自己的影子,當作攻擊狂吠的對象。可見有些東西最好不要對鏡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裡,大叫「救命」;他的鄰居聽見了,嘆氣說:「誰叫他只望著高處,不管地下呢!」只向高處看,不顧腳下的結果,有時是下井,有時是下野或下台。不過,下去以後,決不說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說有意去做下屬的調查和工作。譬如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觀天。真的,我們就是下去以後,眼睛還是向上看的。
烏鴉的故事:上帝要撿最美麗的鳥作禽類的王,烏鴉把孔雀的長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應選,果然為上帝挑中,其它鳥類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來,依然現出烏鴉的本相。這就是說:披著長頭發的,未必就真是藝術家;反過來說,禿頂無發的人,當然未必是學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頭腦,你想還會產生什麽旁的東西?這個寓言也不就此結束,這只烏鴉借來的羽毛全給人家拔去,現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議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個干凈,到那時候,大家光著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鵝等跟烏鴉有何分別。這個遮羞的方法至少人類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氣,問小蛙道:「牛有我這樣大么?」小蛙答說:「請你不要漲了,當心肚子爆裂!」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該跟牛比偉大的,她應該跟牛比嬌小。所以我們每一種缺陷都有補償,吝嗇說是經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因此世界上沒有自認為一無可愛的女人,沒有自認為百不如人的男子。這樣,彼此各得其所,當然不會相安無事。
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老婆子養只母雞,每天下一個蛋。老婆子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兩個蛋,加倍喂她。從此雞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貪。伊索錯了!他該說,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見藤上一顆顆已熟的葡萄,用盡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棄,安慰自己說:「這葡萄也許還是酸的,不吃也罷!」就是吃到了,他還要說:「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隻不易滿足的狐狸,這句話他對自己說,因為現實終「不夠理想」。假如他是一隻很感滿意的狐狸,這句話他對旁人說,因
為訴苦經可以免得旁人來分甜頭。
驢子跟狼的故事:驢子見狼,假裝腿上受傷,對狼說:「腳上有刺,請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時舌頭被刺。」狼信以為真,專心尋刺,被驢子踢傷逃去,因此嘆氣說:「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醫生呢!」這當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
這幾個例可以證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現代兒童讀物的。盧梭在《愛彌兒》(Emile)卷二里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舉狐狸騙烏鴉嘴裡的肉一則為例,說小孩子看了,不會跟被騙的烏鴉同情,反會羨慕善騙的狐狸。要是真這樣,不就證明小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嗎?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麼一個世界、什麼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盧梭認為寓言會把純朴的小孩子教得復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象在禽獸中間一樣的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緣故是,盧梭是原始主義者(Primitivist),主張復古,而我呢,是相信進步的人--雖然並不象寓言里所說的蒼蠅,坐在車輪的軸心上,嗡嗡地叫到:「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
② 根據寓言寫篇議論文
每個年份的起始對我而言,現在就是末的最末端。再過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將是個新的開始。
有些年份的成長,歲月所給予的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增長,更多的是內心裡的成長。這樣的成長,只有自己的內心可以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成長,讓我時時刻刻都在感謝生命所給予我的奇妙旅程。
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想問問自己,今年用什麼樣的詞來描述。
尤其是今年,我用了長達快一個月的時間來整理思緒,來整理自己。想想該從什麼角度入手。可是,這段長長的時間里卻毫無頭緒。直到剛剛前幾分鍾,我換了個「做自己」的簽名。突然才有些聯系地把我在2007年這個年份里的過程記得。
做屬於自己的自己。應該是個病句。不過我喜歡這個定義。或許應該是來年裡最基本的基調才對。
年份2007的時候,我做了很多關於自己的決定。每個決定都是那麼地自我。而這些自我決定的背後就意味著快樂。雖然為這些很自我的選擇付出了幾倍的艱辛。但我依然覺得這是個正確的選擇..
③ 關於 寓言啟示的論文怎麼寫
搜索一些很有名的寓言,仔細閱讀,品味其中的深刻道理,再根據其自身感想,寫一篇即可,一定要符合實際,不可紙上談兵,不要求你的語言是多麼的華麗,在於的是你的內容能夠是否能被大眾所接受,華而不實的東西是不行的,不好的,親們,自信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寫的時候也可加上點自己的想法與建議,可以使你再創佳績的,加油,希望就在前方!
④ 在論文中使用寓言說理的好處
(1)是一種高級的比喻說理形式
(2)使抽象的思想依託了形象思維的拐杖,使說理更具有藝術表現力
(3)它本身所包含的道理,正是作者要闡述的道理,這樣就使以邏輯思維為主的論說文有了鮮明的形象性,增強了說理的雄辯性.
⑤ 關於寓言對生活的啟迪的論文,3000字左右
加我 原創 包你通過
⑥ 急:有沒有關於「寓言」的論文
淺談《莊子》寓言思維及其後現代性精神影響
論文關鍵詞:莊子寓言後現代影響
論文摘要:《莊子》「藉外論之」的由「器」而入「道」的寓言思維方式,是中國古代詩文的一種重要的言說思維形式.它與後現代性精神相通,並影響了新時期以來的小說創作。
寓言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在《莊子》中共出現三次,《莊子·寓言》中凡兩見:「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莊子·天下》凡一見:「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筒見之也。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庄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學界一般認為,此二篇皆為莊子後學所為,盡管它主要還是從形式角度言說,但對寓言的看法卻已開始從思維的角度揭示寓言的思維實質,即「藉外論之」和「以寓言為廣」,可惜後來的文論大家對此重視不夠,如劉勰《文心雕龍》雖然在《諸子》、《論說》、《情采》、《知音》篇中都說到了莊子,但《諸子》說的是「莊周述道以翱翔」,強調其想像豐富,《論說》說的是「是以莊周《齊物》,以論為名」,是從形式立論,《情采》則說「莊周雲『辯雕萬物』,謂藻飾也」,《知音》則只是就音樂表明態度的陳述:「然而俗監之迷者,深廢淺售,此莊周所以笑《折揚》,宋玉所以傷《白雪》也」。四者均未就其寓言思維實質發表看法,倒是《諧隱》一篇有如下一段話:「囂者,隱也。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昔還社求拯於楚師,喻眢井而稱麥麴;叔儀乞糧於魯人,歌玉而呼庚癸;伍舉刺荊王以大鳥,齊客譏薛公以海魚;庄姬托辭於龍尾,臧文謬書於羊裘。隱語之用,被於紀傳。大者興治濟身,其次弼違曉惑。蓋意生於權譎,而事出於機急,與夫諧辭,可相表裡者也。漢世《隱書》,十有八篇,歆、固編文,錄之歌末。」
上文談到了「隱」的問題,涉及到文章的思維運作方式和技術處理方式,應該與寓言思維有相類之處,可惜無一字言及莊子之文。鍾嶸《詩品?序》在談詩時,將「興」、「比」與「賦」相比較,談到了寓言:「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口他是從運思角度談的,可惜沒有深入展開。文史大家劉知幾的《史通》內篇「采撰第十五」、「言語第二十」、「曲筆第二十五」亦談到了寓言,但只是從文體形式角度言說,外篇「雜說下第九」多處談到寓言,除了從文體形式言說外,有一處也如同《詩品》一樣觸及到了寓言的運思問題:「此並戰國之時,游說之士,寓言設理,以相比興」。『棚但他的言說角度只是對戰國百家爭鳴現象的評論,並無意談寓言思維。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在內篇一、二、四和外篇二都談到了寓言,但多是從文體形式著眼用來作為例證。
可以說「寓言」在古代文論中的缺失成了一種普遍現象。現代學者中,茅盾、鄭振鐸等人對寓言進行了研究,但多是將寓言看作一種文體來加以議論。當代寓言界理論知名學者陳蒲青先生在他的《中國古代寓言史》中認為「寓言是另有寄託的故事」,雖也是從文體的角度來把握,其「另有寄託」已然觸及到了寓言思維的實質,他還進一步申說道:寓言有兩大要素,一是故事性,二是寄託性,這兩大要素形成了寓言的雙重要素,其表層結構是一個故事,可以稱之為寓體,其深層結構是作者寄託的一種觀念,可以稱之為寓意。呵以說這是迄今為此關於寓言思維的最簡捷明了的表述。但畢竟他還沒有上升到從文學理論的范疇的高度來進行形而上的思考。
筆者個人認為,寓言的思維方式既非純形象思維,又不像是理性思維,它表層看來關乎形象,骨子內層卻包蘊了多重理性因素,它在形象的顯語言的外衣之下,追求的是一種潛語言或一種超語言,它既是一種言外之意,詩的物質,又隱顯出理性的火花。這種思維方式在先秦諸子中已成熟地大量運用,而且對後世詩文影響猶大,它應該成為古代文論乃至當今文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范疇。要說明這一問題就要從其源頭談起。在先秦詩文中寓言思維用得較早也最為嫻熟的當推《莊子》。因此廓清《莊子》寓言中的思維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有助於我們從文論的角度來作理論的概括和建構。因為語言與其對象之間的關系,實質是一種思維關系,思維的方式決定著語言所顯示的意蘊及理性特色。作為語言藝術之一的詩文則更是如此。
《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本人所著。為了更本真地揭示《莊子》寓言的思維方式,本文擬就內篇的寓言及其思維的方式作一個大體的考察,庶幾有助於澄清一些問題。《莊子》內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等七篇。其中均用寓言連綴,陳蒲清先生在《中國古代寓言史》中統計有五十則。
這五十則寓言其實是《莊子》(內篇)一書的主體,寄託了莊子主要的學術思想。莊子以一些議論性的文字加以連綴,便組成了一篇篇包蘊厚重內涵的文本。考察其思維的方式,有如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就「故事形象」而言,是一組系統的、由有著構成、變形規則所組成的語言符號,並由此帶來一組系統的文化信息,進而轉換成一組象徵性意象,寄託富於理性色彩的寓意。在這組語言符號里,構成規則是「物—像一意(情)一理」的思維程序。變形規則是一種「化境」、「異化」或是一種「物化」。如「莊周夢蝶」故事。蝴蝶或莊周本身只作為「物」(人也是一種物)而存在,但進入故事便成了「像」,故事的過程便使「像」附著了「意」。而莊周蝶化,或蝶化莊周,顯然是「物化」。再如「支離疏」、「叔山無趾」「王駘」、「申徒嘉」或「不材之木」等等都可視為「異化」(當然並不是每一則故事都有「物化」或「異化」)。正因這種構成規則和變形原則,使語言符號轉換為象徵意象並蘊藏理性才成為可能。
(二)就「理性寄託」來看,理性意念的獲取,在於其模型思維(姑名)樣式的運用。模型思維樣式可以界定為一種非純粹的抽象思維和非純粹的形象思維,它既隱含有某些概念、理性成分,也不能沒有形象。它是將取象中由此物及彼像的特徵加以延展,遷移到其他事物上去。這種延展、遷移又往往是通過象徵、比喻(比附)與聯想等方式來完成。以上述莊周夢蝶的故事為例,陳鼓應先生認為可導出四個重要的意涵:一是莊周蝶化的含義(象徵人與外物的契合交感);二是蝴蝶本身所代表的意義(莊子將自我、個人變形為蝴蝶,以喻人性的天真爛漫、無拘無束);三是人生如夢的說法;四是物化的觀念,即將死生的對立融於和諧之中,物我界限的消解融合。
(三)從上述二者統一的角度分析,莊子寓言是基於客觀物象的邏輯推論,而又超越客觀物像,從「有形」世界,探求「無形」(道)奧秘的思維,也即由「器」而人「道」。可以把上表中的「故事(語言)形象」視為寓體,而「理性(思維)寄託」視為寓意,前者正是有形世界的「器」,後者則是無形世界中的「道」。而莊子寓言正是表層結構以故事形象為寓體,深層結構以理性寄託為寓意的高度融會與統一。
(四)從文本創作和接受看是整體直覺內省式的體察把握、冥通,構成了主體在造像造意或讀解體悟中的剎那間的豁然貫通。對於莊子來說,這是一種以「知」測「不知」,進而達「智」(理性知)的整體性把握思維,通過對已知的「知識」(物像)的整體性感觸,然後進行理性的思考,再在比附聯想中對已知的「知識」(物像)進行冥通性推測,達到「智」(體道),也即冥通的境界。對於讀解體悟者來說,只要明了莊子寓言的思維方式的三步曲,在整體直覺體察中把握有形的宇宙(形而下的像)起源於「無形」的宇宙(形而上的道)這一規則,便理解了道中有物、物中有道、道物相融的境界。鯤鵬變化的寓言便是莊子借變了形的鯤鵬以突破物質世界中種種形象的限制,將它們從經驗世界中抽離出來,並運用文學的想像力由巨鯤潛藏的北溟,到大鵬展翅飛往的天池,拉開了一個無窮開放的空間系統,展開了一個廣漠無窮的宇宙。在這新開創的廣大宇宙中,賦予你絕對自由而不加任何限制。莊子將「有待」寓意有形之物質世界,「無待」寓意無形的(道)世界。他所做的思維工作,正是在豁然貫通之中沖破有形世界的囿域,把思維的觸角伸向了「無形」的世界。可見,莊子的寓言既不能作純粹的譬喻象徵來看,也不能作為虛構事實的幻想來讀,它是一種整體展示與顯現。內篇「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通過虛構、變形、荒誕、魔幻、調侃等等表現藝術方式道盡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從內篇整體看說的是「內聖外王」之道,如何才能「內聖」,如何才能「外王」?莊子又用七篇(七個子系統)進行了分別論述。妙在其論述多是用一個個寓言故事來串通連綴。這樣一來,《莊子》(內篇)便是由幾十則小故事所組成的散體文章:《逍遙游》悟道人生最高境界,《齊物論》闡明逍遙游的前提在於齊物,齊物的前提在人的修養達到與天地精神合一,如是又引出《養生主》,只有善於養生適性、順其自然,才可處於人間世而無所憂慮,善於用世而不被世用,便有了《人間世》一篇,《德充符》亦應運而生。能不被世用,自是因為內養道德的充沛,合於天地之宇宙精神,由是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及「死生一如」觀中,方是「內聖」修為的完成,是為《大宗師》。最後「無為而治」,出為「外王」,水到渠成以《應帝王》作結。從上述寓言的寓體(故事)與寓意之對應關系,自然知曉莊子文氣貫通、言斷意連、意在於此而寄言於彼的思維方式。
綜觀《莊子》(內篇),如果以今日開放的小說觀念來判斷,《莊子》(內篇)實在可以算得上是一部以像來顯意現理的情節淡化的寓言小說,充滿了藝術的抽象美,是莊子由思維的具體演繹上升為思維的抽象的結晶。而且我們發現,後來的《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說苑》、《新序》、漢賦中的小故事等都是走的這條路子。志怪、志人小說也都有這種思維方式的痕跡。更重要的這種思維痕跡也擴展到了唐宋古文、唐傳奇及明清小說中,柳宗元、蘇東坡更是直接以寓言這種思維方式來感受表達宇宙人生,《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金瓶梅》、《西遊記》、《紅樓夢》無不散發出濃厚的寓言思維意味。
為此我們看到在現當代以來所形成的多元共生的文學格局中,寓言思維的創作思維方式亦無處不在。以小說而論,在考察其歷史演進的同時,理論界習慣於從社會思潮與創作方法之間的關繫上進行一種地域式、流派式、斷代式的類型化探討,諸如鴛鴦蝴蝶派、海派作家群、傷痕小說、尋根文學、實驗小說、新寫實小說、晚生代小說、現實主義沖擊波、六十年代作家群等等。這誠然有它絕對的探討價值。但如果讓我們換一種眼光,我們驚奇地發現在現當代小說創作中,有一種莊子式的寓言思維方式一直存在於小說的敘述文本之中,而且在今天有愈演愈烈之勢。且不說現代魯迅、許地山、廢名、施蟄存、沈從文、老舍等人的作品,即如當代亦層出不窮。韓少功的《爸爸爸》像一把有許多匙孔的鎖,可以用不同的鑰匙去打開。它語言表層和精神內涵都具有一種震懾人心的效果,顯示出「物—像一意(情)—理」的思維方式,完成了文本厚重內涵的建構。他後來在1996年發表,與《爸爸爸》相隔10多年的長篇《馬橋詞典》乾脆便以詞典條目的形式,用感受性議論連綴起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創造建構起一個具象中的抽象世界。其感受性議論連綴方式正與《莊子》感受性議論合拍。賈平凹《太白山記)20則,亦極富於寓言思維的特質。作家以某種理性的靈氣來灌注形象,來捕捉流動的生命,觀照社會、人生和人的命運,其用意絕不僅在故事的本身,只要向故事的深層處發掘思考,便可以看出作品別一層面的別一含義,且復雜多解。因而小說「實」是一層結構,「虛」又是一層結構。在虛實之間作家主要用「物化」、「異化」、「幻化」等變形思維形式來達成。而他發於1998年的《高老莊》,以村子「高老莊」喻示以儒家文化為支柱的宗法社會,以人物「子路」喻示儒家文化的代表,以人物西夏喻示不同於傳統漢文化的某種異質文化,以蔡老黑喻示漢文化中的「游俠」之風,以蘇紅等地板廠員工喻示現代文明。以這些語言符號巧妙地與歷史相契合,組成四種文化類型,形成漢文化與異質文化、漢文化內部之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等三條矛盾線索,並用近似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極力營造種種神秘意象,揭示出社會轉型期各種文化類型的沖突碰撞和融合。這實是作家對社會理性的整體把握之體察和冥通。史鐵生《我與地壇》更接近於莊子的散文化式的情節淡化小說,小說通過「我」十五年來不問斷地日復一El在地壇度過的故事,去感悟生存和生命哲學:「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姜戎的《狼圖騰》在狼文化的氛圍中由狼性反觀人性,進而預示人類註定會陷入某種自我迷失,闡述了某種宏大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韓少功的另一長篇《暗示》在謀篇布局、語言指向與隱喻、形而下與形而上的交流上無不與《莊子》有著契合與融通,只不過《莊子》談的是天下意識,《暗示》談的是全球化意識而已。
我們不用再繁瑣地羅列下去,這三位作家都是新時期小說創作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家,而且基本上都是從70年代末8O年代初開始一直活躍到如今的作家。他們的創作軌跡、創作心態無疑都要受到時代的影響,但他們的作品中都始終有一種從古以來一以貫之的創作思維方式,這種創作思維方式製造出的文本是那麼的厚重,那麼的「有意味」,令人把玩不盡。如果我們再將「實驗小說」家馬原、蘇童、余華、洪峰、格非,、兆言、孫甘露,晚生代小說家韓東、魯羊、朱文、何頓、徐坤、畢飛宇、邱華棟、劉繼明、述平、丁天、張梅、東西、鬼子、祁智等人乃至21世紀初的優秀作品羅列出來與《莊子》寓言思維相對照的話,便會發現他們在文本游戲里,使語言服務於結構,展現出了廣闊的社會現實和人生圖景的變形。這些小說家的敘述意向多是雙重的,即由表層結構(思維的外在形式)和深層結構(思維的理性內核)相統攝。這種排列組合,可以擾亂正常的時空序列,進行巨大的時空跳躍,也可以將情節組合排列得無序化,甚且將物、人進行變形、幻化。而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在表層具像的描寫中不拘於形,只攝取其神,抓住此物與他物的比附功能屬性,完成與深層結構之「理性抽象」的對應。因而對於中國作家來說,其祖師並非拉美之魔幻(當然拉美之魔幻也有與《莊子》相通之處),而正是受《莊子》寓言所影響的表現文學體系的一以貫之的思維形式。
⑦ 以寓言故事寫一篇議論文
貓和老鼠
一個冬天的下午,貓躺在暖烘烘的太陽底下,靠著主人家的牆根,半閉著眼打盹。忽然一隻老鼠「哧溜」一下從貓腳邊溜過。貓被驚醒了,睜開眼就破口大罵:「你夜裡作崇還不夠嗎?白天還要來騷擾。看我怎麼收拾你。」說著就猛撲過去。見此情景老鼠靈機一動,鑽進了牆根的石縫里,轉而探出頭來對貓說:「貓大哥,別那麼凶。你也不想想,如果沒有了我們,你就沒事可做了,主人家就會把你趕出家門。到那時,你就失業啦!」話音剛落,就不見了老鼠的蹤影,留下貓在那裡一楞一楞。
這個故事適用於那些不安心本職工作,總是埋怨他人的人。
兩棵樹的故事
曾經有一位主人在一個山坡上同時播下兩顆種子,並以同樣的方法澆灌這兩顆種子。過了幾天,兩顆種子發芽了,慢慢地鑽出了泥土。一段日子後,小芽長成了小樹苗。主人還是辛勤地培育著。其中一棵不滿足主人的待遇,竭力地遠伸根須,積極地吸收著大自然恩賜的陽光雨露,因此長得很快。另一棵卻說:「唉,老兄,你何必活得這么累呢!主人會給我們養料的。」那棵小樹只是笑笑。又過了一段日子,一棵長成了大樹,而另一棵還不到它的半腰。那另一棵又發話了,說:「兄弟,你真是自找苦吃,長那麼高大幹嗎,每天都經歷日曬雨淋,多苦啊!哪象我,有你們擋風遮雨。」那一棵也只是微微一笑。幾年後,它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長成一棵參天大樹。而另一棵卻因長期的「營養不良」,還只是一棵彎彎扭扭的小樹。一天,主人開來了一輛卡車,把那棵大樹砍了,運去製造物件。那棵小樹見了不禁惋惜而感嘆地說:「老兄啊老兄,你最終還是被砍了。還不如我呢!」大樹聽了鄙夷地說:「我要做個有用的人,怎能像你呢!」
朋友,你知道該學誰嗎?
⑧ 關於 寓言啟示的論文怎麼寫
搜索一些很復有名的寓言,仔細閱制讀,品味其中的深刻道理,再根據其自身感想,寫一篇即可,一定要符合實際,不可紙上談兵,不要求你的語言是多麼的華麗,在於的是你的內容能夠是否能被大眾所接受,華而不實的東西是不行的,不好的,親們,自信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寫的時候也可加上點自己的想法與建議,可以使你再創佳績的,加油,希望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