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社會教育論文
Ⅰ 談談幼兒園的社會性教育5000字論文
1.題名規范
題名應簡明、具體、確切,能概括論文的特定內容,有助於選內定關鍵詞,符合編容制題錄、索引和檢索的有關原則。
2.命題方式
簡明扼要,提綱挈領。
3.英文題名方法
①英文題名以短語為主要形式,尤以名詞短語最常見,即題名基本上由一個或幾個名詞加上其前置和(或)後置定語構成;短語型題名要確定好中心詞,再進行前後修飾。各個詞的順序很重要,詞序不當,會導致表達不準。
②一般不要用陳述句,因為題名主要起標示作用,而陳述句容易使題名具有判斷式的語義,且不夠精煉和醒目。少數情況(評述性、綜述性和駁斥性)下可以用疑問句做題名,因為疑問句有探討性語氣,易引起讀者興趣。
③同一篇論文的英文題名與中文題名內容上應一致,但不等於說詞語要一一對應。在許多情況下,個別非實質性的詞可以省略或變動。
④國外科技期刊一般對題名字數有所限制,有的規定題名不超過2行,每行不超過42個印刷符號和空格;有的要求題名不超過14個詞。這些規定可供我們參考。
⑤在論文的英文題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詞均不用。
Ⅱ 急需一篇幼兒教育論文
2—3歲幼兒的德育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如果在兒童期的早年,不能給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兒童養成不良意識和衛生習慣,那就會給以後的再教育帶來幾倍、幾十倍的困難。」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並貫穿於幼兒生活的各項活動之中。」可見幼兒德育的重要性。我班孩子的年齡在2歲半至3歲之間。孩子入園前,所有的事情都由大人包辦了,所以生活自立能力很弱,更不用說良好的行為習慣了。我們從教孩子吃飯、洗手、入廁、脫衣服、穿鞋子做起,對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我總是鼓勵孩子自己做,讓孩子有信心有樂趣,從學會做到願意做到喜歡自己做。 睡午覺時,經常是晨晨、雯雯、騏騏最先自己脫好衣服躺下。而銘銘、阿斌、丁達文不願意動手,經常在床上玩,等老師來幫他們。有一天,只剩銘銘沒脫衣服,我喊了幾次:「銘銘快脫衣服。」他還是不聽,於是我生氣地對銘銘說:「你看小朋友都睡了,你還在玩,我不喜歡你了。趕快脫衣服!」銘銘還是坐在地墊上噘著嘴,不願自己動手,我只得幫他完成。第二天中午,我表揚了杜元楷和其他幾個孩子自己脫衣服,一個勁的表揚他們擁抱他們,故意不注意銘銘。過了會銘銘站在床上,拿著自己的校褲說:「我脫了褲子,你喜不喜歡我?」我回應他:「喜歡。」然後繼續關注別人,過了一會,他又拿著脫下來的上衣,向我炫耀:「我脫了衣服,你喜不喜歡我?」他每脫一件衣服就要問我一次:「我脫了毛衣,你喜不喜歡我?」我樂壞了,連忙來到他床邊,把他抱進被窩,親親他說:「銘銘這么能幹,我當然喜歡了,要是以後每天都自己脫衣服,我就更喜歡你。」銘銘笑咪咪的答應了。打那後銘銘不讓老師幫他脫衣服,一定要自己來。還有好多孩子也是一樣,杜元楷個小,站在床上用力把衣服從腦袋上拉出來時整個人東倒西歪的。我怕他摔倒,要幫幫他,他非不讓,腦袋在衣服里,嘴裡說著:「我自己來,我自己來。」看著他的樣子真是可愛。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逐漸形成的,只有堅持一貫的要求,不斷地形成深刻的印記,才能成為定型,一旦形成良好的習慣,幼兒就會終身受益。我班老師統一要求,孩子按規定的程序完成每一件事情。如開餐時離開座位先把椅子輕輕放在桌下,然後站在數字寶寶那排隊,用雙手端住拖盤拿自己的飯菜,飯後自己擦嘴,統一蹲在大盆旁漱口等。經過一個學期的反復練習,孩子們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2至3歲年齡段的孩子非常「以自我為中心」,在家是「眾星捧月」,加之他們的自控力弱,來到幼兒園大集體中他們不懂得如何正確地和同伴交往。在交往中表現出自私、霸道、不懂分享、遇到挫折不懂如何應對。所以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是德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班經常會發生這種的現象:每個孩子都拿一堆玩具放在桌上,用雙臂捂住,嘴裡說著:「是我的,是我的玩具,不給你玩。」有幾件玩具特別受歡迎,於是他們常為這些熱門玩具而爆發「戰爭」。他們會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搶,搶了就跑,未搶到就追,然後雙方都拚命大叫,他們不懂得如何釋放這種憤怒的情緒,只好大聲哭,驚天動地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針對這一現象,我是這樣進行教育的: 1.孩子爭吵哭鬧時,我沒有直接與他們講理,因為孩子在那種激動的情緒下是不講理的,什麼都聽不進去。我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來使他們平靜下來。如帶哭的孩子出去走走,給他另一種玩具等。2.在晨間談話活動中,進行游戲式談話,我拿上一些玩具,請孩子學說:「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嗎?」「我們一起玩吧。」「等我玩一下再給你吧。」他們學了這些話,才能從我這拿玩具玩。孩子們知道如果想玩別人的玩具,必須先說這樣的話,既懂了規矩,又懂了禮貌。3.在語言活動中給孩子講《三隻蝴蝶》的故事,讓孩子懂得大家一起玩才快樂。4.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孫敬修老前輩曾說:「孩子們的眼睛是照像機,腦子是錄音機,你們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們的心上,要做好榜樣啊!」我決定從自己做起。我動員孩子們帶自己最喜歡的玩具玩,我也把我女兒的布娃娃帶回園,我說:「我把我最喜歡的布娃娃帶來了,布娃娃喜歡和大家一起玩,你們看她笑得多好看啊。我讓給你們玩,Miss程乖不乖?」孩子們誇我:「Miss程真乖。」於是孩子們也能禮讓了。 5.恰當運用表揚。通過上述幾招,稍大一點的孩子晨晨、洋洋、騏騏、雯雯慢慢學會了不搶別人的玩具,並能把玩具讓給別人玩。我每次都抓住時機表揚他們。「晨晨把玩具給東東玩了,好棒啊,我真喜歡你,讓我親親你吧。」晨晨會高興的飛過來,接受我的親吻。每次表揚我都把具體事說出來,孩子知道因為什麼得到表揚。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揚。聽到老師表揚別人,丁達文、杜元楷、阿斌、銘銘這幾個心裡癢癢的,為了得到我的表揚和親吻,銘銘對同伴說:「我們也一起玩吧。」阿斌會把自己最心愛的槍讓給同伴玩。楷楷也不橫蠻無理的拿了玩具就跑了。 現在雖然這種爭搶玩具的現象還偶有發生,但小不點們的「戰爭」少了,他們懂得了分享,能友好共處了。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幼兒的「泛靈」心理是幼兒時期所特有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幼兒「內在的主觀世界與物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狀態的一種表現」。皮亞傑是這樣解釋兒童「泛靈」心理的:「乃是把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傾向。」幼兒能把「死板」的物體生命化,而把心靈世界物質化。在幼兒心目中,一切東西都可能被看作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我經常利用幼兒的「泛靈」心理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孩子在玩玩具時,經常喜歡把玩具全部倒出來,弄得到處都是,老師都難以收拾,更不要說讓孩子收拾了。我這樣對孩子說:「你們把玩具扔在地上,摔疼了,他們好難過啊,他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們說該怎麼辦呢?秣秣說:「那我把他抱起來,親親他,讓他不哭。」洋洋說:「我摸一摸他,他就不痛了。」東東說:「我抱他回家。」銘銘說:「那我們一起抱他們回家吧。」於是孩子們都開始撿玩具了。 我給孩子講《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孩子們吃飯時愛說:「Miss程,我吃得干凈,大公雞不來啄我。」我給阿斌講《小熊醫生》的故事,阿斌懂得了不能像小猴一樣撿地上的東西吃,要不然會肚子痛得去熊醫生那看病。我不失時機地運用童話、寓言和民間故事對孩子進行德育和美育。教育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分辨善惡是非,陶冶他們的情操。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獲得命運的收獲。讓我們為金色的秋天而播種吧。 附建議:我認為環境布置檢查無論從各班到評委都走向了一個極端。為了取得好的名次,各班使出渾身解數,鋪天蓋地的,力圖使內容充斥主題牆。似乎越滿越好,老師的成分多,不是一個活動後馬上展現孩子的成果,而是等到要檢查前才大搞特搞。似乎失去了主題牆最初的目的,應展示孩子的成果,為教學服務、為孩子的活動服務,否則失去了它的實用性和操作性,只剩下觀賞性。我建議以後的環境布置沒必要這么強調評比,畢竟它只是主體探究活動中的一小部分,我們不應該花太大精力在此,只需原汁原味的及時反映孩子活動中做的成果。記得前年參觀廣州民航幼兒園,他們的主題牆一看就知道全是孩子的東西,透著稚氣。而不象我園的主題牆,老師的設計、老師的思維太多。我們應該把
Ⅲ 如何更好的發展幼兒的社會性 論文
「我要看《金剛葫蘆娃》,誰也不許換頻道!」
「不行,我還要玩這個玩具,不給你玩!」
「媽媽,我鞋帶開了,給我系一下!」
這些言語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陌生。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在不斷強調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和特長培養的同時,也一定程度地忽視了對孩子進行禮儀、規則、責任感、合作意識、獨立能力等社會性發展方面的培養與訓練,。
通過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使自己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性。《指南》中明確指出了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
然而,很多孩子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幼兒在同情心、責任感、自製力、交往主動性、自信心、獨立自主性,以及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等方面,問題相當普遍與突出。根據多年的幼教實踐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一、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有效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教師要利用好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抓住點滴的教育契機。
1、晨間接待:從一入園,孩子在幼兒園的社會性教育就開始了,要求幼兒要衣著整潔、精神飽滿;進門要和門衛、保安叔叔、及晨檢教師有禮貌的問好等。
2、升國旗。通過認識國旗、唱國歌、升國旗、國旗下的講話等環節讓幼兒具有初步的歸屬感。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愛祖國,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3、小小值日生。把幼兒分成若干組,根據每組幼兒的特點,分發不同的任務,讓幼兒喜歡自己的班級,並樂於為集體、為他人做事。
4、游戲活動。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內容,教師可以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合作意識、環保意識;鍛煉幼兒不怕困難、勇於挑戰的精神等。
5、進餐、盥洗活動。生活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的本身,對幼兒而言,「願意、樂意做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是最重要的,能讓幼兒在每天的生活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根據幼兒的意願,我們嘗試了幼兒生活上的自我管理。
讓幼兒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意識到自身的價值,體驗到了在自主活動中帶來的樂趣,而且培養了幼兒獨立意識、節約意識、環保意識、規則意識、分享意識等。
二、以親子活動為載體,有效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需要社會這個大熔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總則里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組織與實施中,《綱要》還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幼兒園同時應為社區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務。」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家庭和社區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從而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1、結合季節特點、節假日、教學目標,有計劃的組織家長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親子活動。比如:在春天,就到郊外踏青放風箏,組織幼兒外出看桃花,看迎春花。又如:召開親子運動會及親子操,不僅鍛煉了幼兒的體質,更增進了親子間的交流。再如,結合節日的活動。
2、幼兒對父母和長輩的愛往往都只停留在口頭上,我們組織親子繪畫《為媽媽、奶奶畫全身像》、《爸爸的書櫃》、《爺爺的眼睛》和粘貼畫《我幫媽媽做事情》等。幫助幼兒理解爸爸和媽媽,爺爺和奶奶的辛苦。同時,開展「誰是好孩子」、「紅花姐姐對誰笑」等活動,教幼兒情景表演:奶奶買菜回家,幼兒搬椅子請奶奶做;媽媽下班了,幼兒接過手提包等,教育幼兒關心、體貼大人,使幼兒體會到自己吃飯、穿衣、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就是對父母和長輩的愛。
3、我們通過親子活動幫助幼兒從繪畫作品、錄像、地圖和畫片中了解到我們祖國有幅員遼闊的土地、美麗的山河,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奇麗的風景名勝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使幼兒從小感受到作為一名炎黃子孫的光榮與自豪。在幼兒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愛祖國、愛家鄉的種子。
三、教師、家長要言傳身教,有效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迫切希望下,我國絕大部分家庭雖然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卻存在教育價值觀的狹隘,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名次和能否升學,不關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教育的現象,導致孩子長大後出現性格偏頗、不會生存等無法融入社會的現象;也不難發現存在著教育方式偏失、方法單一的狀況,導致了適得其反的效果。那麼,作為家長如何做才能有效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呢?
1、提高家長的社會化程度。子女是家長的鏡子,子女從來不會忘記模仿他們的父母。家長必須明確自己在孩子社會性發展中所執行的責任,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從道德覺悟、知識水平、教育能力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一項道德社會學的應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職業特點和教育方式與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價值取向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因此,要實現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須在思想修養和文化知識方面進行再社會化以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高素質的家長才能運用靈活創新的教育方式,營造道德與文明的家庭氛圍,培育出德智雙修、人格健全的子女。
2、拓展家庭社會化教育的內容。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家庭應根據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突破傳統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將體、美、勞、技的訓練納入到家庭教育的范圍。盡可能提供現代科技發展所需要的家庭物質條件,並利用這些條件,將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信息技術、旅遊觀光、閱讀視聽、體育活動和家務勞動等方面來拓展孩子的社會化內容,使孩子在家庭活動中陶冶性情、增強體質、豐富生活,從而促進孩子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總之,人的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幼兒時期是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家庭、幼兒園、社會三者應連動成一個完整的教育網路。因此,我們應該努力整合三者的教育資源,才能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利保證。
Ⅳ 幼兒為什麼要進行社會教育論文
您好,這方面的論文我可以
Ⅳ 幼兒園教育論文
幼兒園教育問題我肯定有辦法
Ⅵ 什麼是幼兒教育小學化論文
幼兒園是兒童早期成長中影響最為深刻的環境之一,它為人的一生發展奠定了基礎。幼兒教育「小學化」則像是一顆隱形毒瘤存在於幼兒教育中,良好的幼兒教育環境刻不容緩。
一、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概念
幼兒教育「小學化」,字面上理解就是把幼兒當小學生來進行揠苗助長式的教育。其具體體現在:
一是行為規范要求上,如上課要注意聽講,坐姿端正,精神集中,不許交頭接耳,對老師的話要聽從,不許插嘴,不經報告不能隨意上廁所、喝水,教師擺設陳列基本仿照小學模式,定期按照小學生的標准對幼兒進行審核並將結果反饋給家長,總之就是按照小學生規范來要求幼兒,使得幼兒少玩少動、老氣橫秋、缺失幼兒應有的天真活潑。
二是學習的內容上,幼兒的世界是全新的、無規則的,需要德、智、體、美、勞等全面培養,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按照幼兒學習活動的范疇相對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五個方面,要求各方面的內容都應當發展幼兒的知識、技能、能力、情感等,不需要額外的為幼兒添加不適應的內容,然而「小學化」的標准卻是幼兒像小學生一樣分科教學,忽視了幼兒教育的啟蒙性,規規矩矩的聽課、寫作業忽視了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更謂之甚的是開設幼兒技能特色班、興趣班,要求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學習讀寫算。這種做法違反了《綱要》的規定。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由來的原因
一種現象的產生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1、幼兒園自身問題。由於現在的幼兒教育未被納入義務教育范圍內,政府權力下放,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許多幼兒園在利益的驅使下一切「向錢看」,為了滿足家長望子成龍的期望,不顧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一味的增加幼兒的學習量,在幼兒所取得的成績中獲取社會的認可、增強自身在同行業的競爭力。
2、幼兒教師的自身素質問題。幼教是幼兒在幼兒園直接、間接都必須接觸到的,幼教的素質則關乎整個幼兒園幼兒教育的成敗。今年來,「虐童」、幼教說彈唱跳畫能力較低、幼兒園安全故障等問題層出不窮,幼教的素質提高已是刻不容緩。
首先,幼兒教師的編制體制不完善,現在的幼兒園大多屬於個體私立辦園、集體辦承包給個人的形式。這種體制的幼兒園雖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是在幼兒教師的選任中會出現家庭包干、任人唯親的狀況,中國是個禮尚往來的國家,「凡事大不過一個情字」更是會導致幼教師資水平降低。而對於幼教的聘用、調配、管理、工資待遇、退養等問題都無法很好解決,幼教的素質能力提高豈非妄談?
其次,幼兒教師素質偏低。據了解,我市的大部分鄉鎮集體、私人辦的幼兒園教師為小學教師或者經過簡單的幼教培訓而速成的幼兒教師。小學教師擔任幼兒教師雖然在知識水平、教學經驗、看顧孩子的責任心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優勢,但是小學教師畢竟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不能很好地區分小學生和幼兒之間的區別。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曾近我也是一名小學教師,在上個世紀,教育水平較為低下,大部分的學校一個教室可以兼容一個高年級和一個學前班(即現在的幼兒班),完全不同年齡狀況的孩子竟融於一室,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難免會多了一點老氣橫秋少了一點活潑開朗。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後的今天,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幼兒教育也被提上良性發展的規劃中,卻仍是只有小部分轉變為幼兒教師的小學教師得到一定的專業培訓,大部分在從業幼教都只是憑借多年的中小學教育經驗就進入幼教大軍,所以一部分的教師說、唱、彈、跳、畫等方面的能力較差。另外一部分的經過簡單學習的新生的幼教隊伍,年輕的一代說唱彈跳等方面的能力較好,可是由於缺乏正確的導向其知識水平和教育幼兒的能力不足。
再次,社會對幼兒教師的認可度不高、幼教隊伍組成單一化。由於社會認可度較低,就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如幼兒教師心理壓力過大導致「虐童」事件、幼兒教師上班期間一心兩用、高材生或者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不願從事幼教事業。近年來,教師隊伍以女性為主,大部分學校呈現出「陰盛陽衰」的現象,特別是幼兒園,男性教師更是少之又少,這樣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男孩失去應有的「野性」、男孩傾向「女性化」。社會的正常發展需要注意男女比例,幼兒教育的發展也應重視男女比例。我曾經查閱新家坡的幼兒教育資料,尊師重教、廣納教育人才,社會認可度高相應取得的成績也就較好。
幼兒教師素質問題的由來是復雜的,是眾多因素相互影響導致的惡性循環。
3、家長的問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幾千年來每個父母的期望,這本身沒有什麼過錯,可是這些過早的期望卻束縛了孩子們的天性、過早的剝奪了孩子們的童年。
從某種程度而言,家長就是幼兒教師的大Boss,所以幼兒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為家長分憂、為家長服務的。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家長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加上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對孩子的期望也就越來越高,家長也漸漸陷入了一個誤區,片面的認為教育內容越多越好,要求對孩子進行識字、算術以及特殊技能的學習和訓練,此外,家長對孩子的特長還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全然不考慮兒童自身興趣和需要,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鋼琴家」、「舞蹈家」、「畫家」。於是,各幼兒園就爭相開展識字教學、算術教學、奧數班等特長教學,並且家長還會以此為評價幼兒園師資的根據。就這樣相互影響,「小學化」的現象日益突出。
當然,還有一種來自家長的問題就是,家長之間以孩子為媒介的攀比。在現在的一些家庭、友人、商業等聚會上,不經意間你可能就會聽見張三在誇自己的孩子聰明、李四在炫耀自己的孩子又考了第一名,有時你也會看見一些家長、孩子羞赧的低下頭。有調查證明,大部分的人成為父母以後,相互之間的話題就是「寶寶今天長高了沒」、「寶寶會獨自拼圖了」「寶寶聰不聰明」之類的,父母關注孩子的成長本來是一件充滿溫馨和愛的事,可是當這種關注被放大了之後,卻是成了孩子健康成長的限制。
三、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人們常說:「三翻、六坐、八爬叉、十個月會喊大大」。這恰好反應了每個階段的孩子都存在著其自身的特點和需要,同樣,著名教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自然教育的思想,要尊重兒童天性發展。他認為幼兒的智力處於感性階段,還沒有理智,還不能形成概念,因此,對於幼兒不應當急於向兒童灌輸知識。他認為兒童好動、好奇,不僅通過感覺,而且通過接觸實物或事物的活動,通過做、思考與探索來認識事物和獲取知識,能更有效地發展自身的能力與情操。因此,幼兒教育「小學化」對於幼兒的成長是不利的,這樣會將兒童本身所具備的廣闊的發展空間龜縮為單一的、無活力的狹小空間。
幼兒的生長發育將會受到威脅,幼兒的保育和教育是兩個至關重要又相互聯系不可缺少的。幼兒教育小學化則忽略了對幼兒的保育,幼兒每天在教室規規矩矩的坐幾個小時,容易導致幼兒的疲勞,這就會嚴重阻礙幼兒骨骼、視力等機能的發育,容易造成幼兒身體發育上的潛在危機。兒童的個性、社會性的形成和發展將會受到束縛,3~6歲的兒童思維個性屬於未定型的、最為活躍、全新的狀態,如果此時對其加以遏制,會影響幼兒個性的養成而培養出千篇一律的考試機器;幼兒園時幼兒社會學初步形成的時期,「小學化」使幼兒局限於小小的教室,嚴格的規定則又使幼兒無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交往,這樣會導致幼兒逐漸走向孤僻、自閉的狀態。兒童智力的發展將會被制約,幼兒時期思維主要靠表象來進行,於是就需要幼兒運用自身的感覺器官去接觸實物,獲取大量的感性經驗,從而促進其智力的發展,然而,「小學化」制度下,幼兒局限在無趣味的算術和拼寫中,逐漸的兒童對外界新奇事物的好奇就會被消磨掉,對事物的接觸期望也就可能越來越低,幼兒的思維會逐步走向僵化,兒童對未來學習的興趣也可能會因此而降低。
四、解決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想法
1、強化幼兒園的管理,加大監督和評估的力度。發揮政府職能,加大對幼兒園的扶持力度。幼兒園內部對教師的管理制度化,並且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幼兒教師進行不定期的考察、培訓。通過政策鼓勵部分男性進入幼教大軍、充溢幼教隊伍、引進專業幼教師資。
2、社會給予幼兒教師相當的認可度。士為知己者死,幼教是社會的一部分,若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他們的心理壓力會相對減少、會對這個職業報以更大的熱情。並且由於社會給予了幼兒教師認可度,也就是幼兒教師的使命公開化,這樣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輿論監督的作用,有利於有效提高幼兒教師的個人素質、增強其責任心。
3、改變家長不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家長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向導,大多數孩子都想做爸爸媽媽的乖孩子,都想博得爸爸媽媽的誇獎,只有家長給予孩子一個寬松的環境,孩子來自外界的壓力才會減小,這樣才會更有利於孩子的天性發展,為孩子留下一個創建童年美好回憶的機會。
4、幼兒園按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規定設計相應的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課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規定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