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卷草紋素材

卷草紋素材

發布時間: 2021-03-15 11:18:13

㈠ 唐代絲織品的圖案紋樣主要以哪些為裝飾題材

唐代絲織品的圖案紋樣豐富多彩,風格獨特?其中以花鳥禽獸紋為主要的裝飾題材,鳥獸成雙,左右對稱,鳥語花香,花團錦簇,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春天氣息?

在花卉植物類圖案中,多紋有盛開的牡丹花?折枝花?寶相花?散點花和卷草紋,形象處理飽滿生動?

如吐魯番出土的花鳥紋錦,以盛開的牡丹花為中心,周圍有展翅飛翔的蜂蝶和練鵲,有迎花飛舞的鸚鵡,有寧靜的山嶽和飄飛的祥雲,疏密有致,花鳥爭春?錦邊配上藍地花卉兩條連續的裝飾帶,色彩華麗,製作精美,代表了唐錦的工藝水平和裝飾特點?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天藍地牡丹錦》,主體紋樣是一個正面形的8瓣牡丹花,周圍用8朵側面的牡丹花圍繞而成?外面一層又裝飾了一圈較大的牡丹花,花之間安排小折枝花,構成了極其富麗飽滿的大團花圖案?

這件作品,在鮮艷奪目的天藍地色上,花卉用深綠?淺綠?紅?粉紫?淺黃等顏色來交錯使用,用退暈手法來處理,使作品色彩華麗,主題突出,層次分明,生機盎然?

另一件茶色地《牡丹花對羊綢》,主題紋樣是迎著朝霞怒放的牡丹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露水珠晶瑩閃光?美麗活潑的蝴蝶圍繞著牡丹翩翩起舞,兩只左右對稱的小羊回首互望,一幅恬靜優美的畫面,表現了春天鳥語花香?粉蝶飛舞的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正是盛唐以來工藝裝飾的特點?

此外,《瑞鹿牡丹團花綢》也是優秀作品,都和當時花鳥畫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聯珠團窠紋也是唐錦圖案的一類?唐代這類圖案的發現較為普遍,成為唐錦的典型紋樣?以一圈聯珠組成團窠,中間安排鳥獸和花卉圖案?圖案內容有盤龍?鳳凰?麒麟?獅子?天馬?仙鶴?蓮花?忍冬和寶相花等?紋樣規整?連續?對稱,以四方連續的組織向四面延續?4個團窠紋之間的空隙,裝飾忍冬紋?

據說聯珠紋來源於古代波斯,但從我國原始社會的彩陶紋樣,商代婦好墓出土的銅鏡背面的邊飾紋樣及西晉的青瓷紋樣和隋代的織錦的聯珠紋上,均可見到它的形象?說明這種紋樣不僅是吸收了外來藝術形式而且繼承了民族傳統,兼收並蓄,別具風采?

唐代聯珠團窠紋織錦遺物,在吐魯番?甘肅省境內都有大量出土?代表作品有《聯珠對鴨紋錦》?《聯珠對天馬騎士紋錦》?《聯珠鹿紋錦》?《聯珠豬頭紋錦》?《聯珠戴勝鸞紋錦》等,尤其以鹿紋錦和豬頭?對鴨紋錦,紋樣別致,生動有趣?聯珠團窠紋是唐代流行的一種裝飾形式?

此外,唐錦紋樣還有幾何紋,其中有萬字?小散點花等?唐錦紋樣形象華美?活潑,對後世影響深遠?

唐代絲織品的圖案紋樣

㈡ 卷草紋的簡介

卷草紋scroll design
漢代圖案中已有卷草紋。南北朝時期,卷草紋大量運用於碑刻邊飾,風格簡練朴實,節奏感強,在波狀組織中以單片花葉、雙片花葉或三片花葉對稱排列在主幹兩側,形成連續流暢的帶狀花紋。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畫中多繪有卷草紋,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紋廣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葉,採用曲卷多變的線條,花朵繁復華麗,層次豐富;葉片曲卷,富有彈性;葉脈旋轉翻滾,富有動感。總體結構舒展而流暢,飽滿而華麗,生機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藝美術富麗華美的風格,並成為後世卷草紋的范模(見圖[唐代壁畫中的唐草紋圖案])。唐代以後,唐草紋傳承不斷,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蘭花等。明代中期重視以荷花為主體的唐草紋,後由荷花圖案演變為串枝花圖案,並廣泛運用在織錦上。明清兩代的唐草紋風格趨向繁縟、纖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氣,但仍然是重要的傳統圖案。現在,唐草紋多見於建築裝飾及染織、傢具、陶瓷等裝飾。
瓷器的一種輔助紋樣。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的草葉紋樣裝飾帶,故名。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稱之為「唐草」。宋元明清許多瓷窯產品上廣泛採用。

㈢ 隋唐織錦紋樣繁多,卷草紋又叫

隋唐織錦紋樣繁多,卷草紋又叫唐草紋。
中國傳統圖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處理後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圓潤,通稱卷草紋。因盛行於唐代故名唐草紋。
漢代圖案中已有卷草紋。南北朝時期,卷草紋大量運用於碑刻邊飾,風格簡練朴實,節奏感強,在波狀組織中以單片花葉、雙片花葉或三片花葉對稱排列在主幹兩側,形成連續流暢的帶狀花紋。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畫中多繪有卷草紋,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紋廣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葉,採用曲卷多變的線條,花朵繁復華麗,層次豐富;葉片曲卷,富有彈性;葉脈旋轉翻滾,富有動感。總體結構舒展而流暢,飽滿而華麗,生機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藝美術富麗華美的風格,並成為後世卷草紋的范模(見圖[唐代壁畫中的唐草紋圖案])。唐代以後,唐草紋傳承不斷,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蘭花等。明代中期重視以荷花為主體的唐草紋,後由荷花圖案演變為串枝花圖案,並廣泛運用在織錦上。明清兩代的唐草紋風格趨向繁縟、纖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氣,但仍然是重要的傳統圖案。現在,唐草紋多見於建築裝飾及染織、傢具、陶瓷等裝飾。瓷器的一種輔助紋樣。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的草葉紋樣裝飾帶,故名。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稱之為「唐草」。宋元明清許多瓷窯產品上廣泛採用。

㈣ 求卷草紋在唐代服飾中以那種工藝形式表現!如刺綉工藝,絲織工藝,染印繪工藝等。最好有具體的文獻資料

漢代圖案中已有卷草紋。南北朝時期,卷草紋大量運用於碑刻邊飾,風格簡練朴實,節奏感強,在波狀組織中以單片花葉、雙片花葉或三片花葉對稱排列在主幹兩側,形成連續流暢的帶狀花紋。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畫中多繪有卷草紋,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紋廣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葉,採用曲卷多變的線條,花朵繁復華麗,層次豐富;葉片曲卷,富有彈性;葉脈旋轉翻滾,富有動感。總體結構舒展而流暢,飽滿而華麗,生機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藝美術富麗華美的風格,並成為後世卷草紋的范模(見圖[唐代壁畫中的唐草紋圖案])。唐代以後,唐草紋傳承不斷,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蘭花等。明代中期重視以荷花為主體的唐草紋,後由荷花圖案演變為串枝花圖案,並廣泛運用在織錦上。明清兩代的唐草紋風格趨向繁縟、纖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氣,但仍然是重要的傳統圖案。現在,唐草紋多見於建築裝飾及染織、傢具、陶瓷等裝飾。瓷器的一種輔助紋樣。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的草葉紋樣裝飾帶,故名。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稱之為「唐草」。宋元明清許多瓷窯產品上廣泛採用。編輯本段從忍冬到卷草紋忍冬紋的來歷在南北朝時期的石窟裝飾中可以看到大量植物花卉主題的裝飾。其中有一種呈翻卷狀側面三葉樣式的紋樣運用最多,主要以波狀結構的連續形式出現,習慣上我們將這種植物圖案稱為「忍冬紋」。忍冬紋是隨著佛教藝術在我國的興起而出現的一種外來樣式,在南北朝的佛教裝飾中使用廣泛並影響到當時的世俗裝飾,盛極一時。如果對這種紋樣的形成、發展和傳播做一番考察的話,將給予我們今天的設計創造以很大啟迪。首先,把作為紋樣的「忍冬」與現實中的忍冬草做一個對照: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忍冬紋」這一名稱最初源自日本,傳入中國後一直沿用,但是它與中國植物——忍冬草的形狀很難找到相對應的特徵。關於忍冬,早在《本草綱目》、《政和證類》、《農政全書》以及《救荒本草》中已有記載,它是一種藤生對節出葉的葯草。《辭源》上說:「忍冬:葯草名。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三四月開花,氣甚芬芳。初開蕊瓣俱色白,經二三日變黃,新舊相參,黃白相映,故又名金銀花。」然而,金銀花無論是花朵還是葉瓣都與這種忍冬紋的造型有很大出入。因此,這種裝飾是否與中國古代現實意義上的忍冬草同出一物就很難說了,看來這種命名帶有較大的主觀性。實際上,作為裝飾的紋樣,並非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更多的裝飾樣式是經過設計者主觀處理後的理想化了的造型。而忍冬紋最初是作為印度佛教裝飾中的一種樣式傳入中國的,在中國的流行也主要與佛教裝飾相關聯。那麼,它在佛教教義中是否有特殊的意義呢?從文獻中看,並沒有發現有關忍冬草的記載,就連佛學的辭典中也找不到關於忍冬的內容。可見,這一主題主要是作為一種優美的裝飾而在佛教宣傳中廣泛使用的,很難在佛教教義中找出使用這種紋飾的緣起,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更深的寓意可言了。因此,將佛教裝飾中的忍冬紋與中國忍冬草「凌冬不凋」的品性相比附是缺乏根據的。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從這種裝飾樣式的形成與傳播來證明它並非中國意義上的金銀花。當我們對忍冬紋裝飾的源流進行考察時會發現,印度佛教裝飾中所使用的這種主題是由希臘傳入的。古希臘的建築和陶器等裝飾中就已出現了這種忍冬紋樣式,它往往與掌狀葉紋組合使用。我們知道,希臘的蓮花紋和掌狀葉紋是在東方樣式時期受到埃及等東方文明的影響而產生的裝飾樣式;而埃及的掌狀葉紋實質是由正面的圓形蓮花紋演化而來,可以說古埃及的蓮花紋是後世許多植物類紋樣的鼻祖。美國學者古德伊爾在《蓮花紋樣的語法》中認為,用蓮花象徵太陽的方法是從埃及傳到其它東方文明國家的,這些國家因此也採用了蓮花圖案,最後,這種圖案傳到了古希臘。掌狀式的棕櫚葉形式也是蓮花紋的一種變化形式,在古埃及已被普遍使用,然而由掌狀葉演化出「忍冬紋」形式,卻的確是古希臘人的創造。說忍冬紋是由掌狀葉紋演化而來,主要是根據形式發展的邏輯進行推理而得出的結論。因為當掌狀葉的一半被飾於渦卷紋的夾角處(古埃及就已有之),並將其形象走勢與渦卷的弧形相適應的話,就會出現所謂的「忍冬紋」,也正是因為它具有與波形弧線相適應的特點,才使得這種樣式被古希臘乃至歐洲整個中世紀廣泛地使用。它之所以受到西方人的鍾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具有合乎形式美的曲線和富有節奏感的排列。因此這種紋樣成為西方古典傳統中的主要樣式之一而盛行於歐洲,它與莨苕葉飾、掌狀葉飾一起貫穿於整個中世紀的裝飾藝術之中。忍冬紋的東傳是在希臘化時期的後期至羅馬帝國時期,伴隨著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恆河和印度河流域,對印度早期的佛教裝飾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說印度的佛教藝術「一開始便具有了希臘藝術的因素」(范夢《東方美術史》),我們在犍陀羅藝術中所看到的那些帶有明顯希臘風格的佛教雕像與裝飾便是證明。忍冬紋也隨之成為印度佛教裝飾中的一種常用形式,最後,又隨同佛教傳入中國。卷草紋的演變然而,忍冬紋裝飾在中國僅僅流行於大量吸收外來樣式的南北朝時期,至唐代就逐漸演化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卷草紋樣,原來的忍冬紋形式已較少使用。宋元之後,忍冬紋已基本消失,只是偶爾見到。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其物化形態的造型藝術乃至佛教教義本身都經歷著一場中國化的改造。從造型藝術的角度看,只有找到最普及、最適合於中國人審美觀念的外在形式,才能獲得普遍的認同和接受。從佛像的塑造到壁畫的繪制,無不表現出以中華文化為標准所做的改造,這種改造實際上從佛教傳入之始就成為中國人關注的焦點。南北朝時期的佛像造型中所表現出來的「秀骨清相」、「刻削為容儀」以及「清羸示病之容」不正是當時中國美術的整體風貌嗎?印度佛教藝術中的接吻、扭腰、胸部突出等特徵都沒有被中國佛教藝術所採用,就連忍冬紋這樣純粹的裝飾紋樣也必須經過一番改造之後才能與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相適應。那麼,由忍冬紋發展演化而來的卷草紋,其中蘊含著中國人怎樣的審美意向呢?自春秋戰國至秦漢,中國的裝飾藝術走向自覺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那種富於流動感的、虛實相生、婉轉自如的雲氣裝飾中所體現出來的內在精神。對這種曲線盤旋的抒情性和回轉流動的韻律感的把握如同中國文學中的「比」、「興」、「賦」一樣更加貼近性情的抒發和意象性趣味的追求;而作為植物題材的忍冬紋的傳入恰恰為這種游無定所的雲氣找到了形象的依附,兩者合璧而構成聞名於世的「唐草」樣式。這樣一來,既符合以植物花草來粉飾宗教的要求,又合乎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審美習慣,可謂是中國裝飾藝術史上一次了不起的創造。值得一提的是,由忍冬紋發展而來的卷草紋,雖說是雲氣形式的具體化表現,但這種卷草紋並不是以自然中的某一種植物為具體對象的。它如同中國人創造的龍鳳形象一樣,是集多種花草植物特徵於一身,經誇張變形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意象性裝飾樣式。「它以那旋繞盤曲的似是而非的花枝葉蔓,得祥雲之神氣,取佛物之情態,成了中國佛教裝飾中最普遍而又最有特色的紋樣。」(陳綬祥《遮蔽的文明》)中國的卷草紋與西方的植物紋明顯地表現出兩種全然不同的審美情趣。從古希臘的蓮花紋、掌狀葉紋、忍冬紋和莨苕葉紋到古羅馬和中世紀的各種變化形式,大都以一種井然有序的等距排列的形式出現,構成一種和諧的合乎數字比例關系的美,一般比較重視被表現對象的實指性內容;而中國的卷草紋則表現出流動的、無法以規律化數字進行計算的非實指性的意象性特徵。對忍冬紋所進行的中國化改造正是這種審美趣味的體現。綜上所述,忍冬紋的產生、傳播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特別是在傳入中國之後,由引進到改造,進而被消融在中華文化的整體之中。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和吸收性——開放性顯示了寬廣的胸懷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吸收性體現了健康的機體和發展的潛力。其他,你到網路文庫去找,都有的,本來說發文件給你,結果不知道怎麼回事,不能發!!

㈤ CAD用YQMKPAT製作的不規則(卷草紋)填充圖案,為什麼和原圖不同

填充圖案的定義數據只支持直線和點兩種,所以只能用直線來模擬圓弧;
填充圖案是有誤差的;如果比例選的不合適是會有明顯的接不上的情況。

㈥ 卷草紋在唐代是用什麼名稱來稱呼的

卷草紋

——原來多稱為「纏草紋」,傳入日韓後,才被叫做「卷草紋」或「唐草紋」


中國傳統圖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處理後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圓潤,通稱卷草紋。因盛行於唐代故名唐草紋。
漢代圖案中已有卷草紋。南北朝時期,卷草紋大量運用於碑刻邊飾,風格簡練朴實,節奏感強,在波狀組織中以單片花葉、雙片花葉或三片花葉對稱排列在主幹兩側,形成連續流暢的帶狀花紋。
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畫中多繪有卷草紋,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紋廣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葉,採用曲卷多變的線條,花朵繁復華麗,層次豐富;葉片曲卷,富有彈性;葉脈旋轉翻滾,富有動感。總體結構舒展而流暢,飽滿而華麗,生機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藝美術富麗華美的風格,並成為後世卷草紋的范模。唐代以後,唐草紋傳承不斷,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蘭花等。明代中期重視以荷花為主體的唐草紋,後由荷花圖案演變為串枝花圖案,並廣泛運用在織錦上。明清兩代的唐草紋風格趨向繁縟、纖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氣,但仍然是重要的傳統圖案。

其藝術源頭是泛希臘化時的忍冬紋與印度蓮紋的混合

㈦ 如何區別忍冬紋、卷草紋、纏枝紋

忍冬紋

一種瓷器裝飾紋樣,以忍冬植物為主題。忍冬亦稱金銀花、二花,為多年生常綠灌木,枝葉纏繞,忍歷嚴寒而不凋萎,因而得名。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運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靈魂不滅、輪回永生。以後又廣泛用於繪畫和雕刻等藝術品的裝飾上

陶瓷裝飾中的忍冬紋通常是一種以三個葉瓣和一個葉瓣互生於波曲狀莖蔓兩側的圖案。忍冬紋的出現與佛教的傳入有關,始見於魏晉浙江一帶的青瓷上,盛行於南北朝時期。常與蓮瓣紋相配用作主題紋飾。主要表現手法是刻劃。

典型器物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紋單柄,表現風格比較寫實。隋代瓷器雖繼續採用忍冬紋,但寫實性已經減弱,圖形和線條較注重概括和單純。唐代以後,忍冬紋漸被纏枝卷蔓的卷枝紋替代,而忍冬紋的基本形態則被卷葉紋所吸納和傳承。

from:忍冬紋-神州博古網
http://www.chinabogu.com/Wenshi/Wenshi_list.asp?id=79

···········

卷草紋

又稱「卷枝紋」、「卷葉紋」,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由忍冬紋發展而來,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的草葉紋樣裝飾帶。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稱之為「唐草」。構圖機理似纏枝紋,以植物枝莖作連續波卷狀變形,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二方連續展開,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再以切圓線為基幹變化出有規則的草葉或莖蔓,形成枝蔓纏卷的裝飾花紋帶。

卷枝紋與纏枝紋最大的不同在於僅出現枝莖或草蔓,不出現花卉或花果。纏枝紋寫實性仍較強,而卷枝紋則更具抽象性。卷草紋與卷葉紋也有細微差異。卷草紋只見莖蔓,不見葉形。卷葉紋則葉形明顯,極類忍冬紋。卷枝紋源於忍冬紋,但較之更規范也更細致,通常只作為輔助紋飾。唐五代越窯瓷器上常見此紋,宋代吉州窯、耀州窯、磁州窯、扒村窯等廣泛採用,自元以後盛行於景德鎮。表現技法有刻劃、彩繪等。

from: 卷草紋-神州博古網
http://www.chinabogu.com/Wenshi/Wenshi_list.asp?id=80

············2

纏枝紋

一種傳統的瓷器裝飾紋樣,明代或稱為「轉枝」,因其圖案花枝纏轉不斷而得名,明清時期尤以盛行。

構圖機理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展開,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再在切圓空間中或波線上綴以花卉,並點以葉子,便形成枝莖纏繞、花繁葉茂的纏枝花卉或纏枝花果紋。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纏枝石榴、纏枝靈芝、纏枝寶相花均屬此類。其中以二方連續形式的纏枝紋尤為常見,其構圖循環往復,變化多端且婉轉流暢,節奏明快。

纏枝紋表現手法有刻劃、模印、彩繪等。興起於宋代,以元、明、清三代尤為盛行,多作主題裝飾,也有作輔助紋飾運用者。其中宋耀州窯青瓷的刻劃纏枝紋尤顯畫意生動,手法嫻熟。明、清兩代還流行一種串枝紋,花枝在纏繞之中呈穿插狀態,形態頗似纏枝紋。

from: 纏枝紋-神州博古網
http://www.chinabogu.com/Wenshi/Wenshi_list.asp?id=77

具體的圖看看網頁里的幾張,多看看也許就明白了

ps:話說某晶已經好久沒回答問題了,一看見這華麗麗的紋飾又摸進來了…………orz ……我果然是視覺協會的…………一看見漂漂的東東就走不動步…………好想抱回家………… TAT

㈧ 求藏族風格 紋樣 圖案

有一定數量的紀念品商店,最受歡迎的是繪畫、古董、工藝品、地毯、羊絨、傳統蒙古衣物、皮革製品、壁掛、 明信片、鼻煙壺和木雕。愛冒險的旅客也許希望出去"大扎哈", 哪是一個巨型跳蚤市場,幾乎任何想買的東西都可能被買到,但哪裡總是非常擁擠,也是遊客經常被扒手襲擊的地方。 蒙古藝術品 雕刻藝術 蒙古族雕刻藝術歷史悠久。包括石雕、木調、骨雕等。石雕多見於城市建築物上,如明代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上;馬頭琴及蒙古象棋之棋子是木雕藝術品。作品生動、質朴,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織綉工藝 包括綉花、貼花等幾中,多用在服飾和生活用品的裝潢上。如衣領、袖邊、靴帽、氈襪、枕頂、荷包、門簾、鞍墊等,均可見刺綉的花卉、盤腸圖案。工藝精湛,色澤艷麗。 蒙古包鋪氈 毛綉工藝品。蒙古包內鋪墊物。在羊毛氈上用本色羊毛線綉上花紋,紋樣用雲 朵紋、卷草紋、回紋等。一般中心為圓形適合紋樣,四 角配角花,周圍飾數條邊緣紋樣。色彩素凈,紋樣有立體感。多為女子精心設計和刺綉。 蒙古氈毯 織毯工藝品。早在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部落前,蒙古族擀氈制毯工藝就有很大發展, 清代已達到一定水平。毛氈裝飾手法有兩種:一是毛氈擀成後,刺綉各種紋樣,做暗紋裝飾;二是擀氈前,用毛色的對比夾擀出紋樣。裝飾、色彩都有明顯的民族特 色。今藏故宮博物院的清康熙年間黃地五繩捧壽栽絨毯、黃地獅子滾球栽絨毯是當時制毯工藝的代表製品。 金銀器 金屬工藝品。工藝、題材大體與藏族金銀器相仿。流行於華北、東北蒙古族牧區。歷 史悠久。主要器具有包銀鑲嵌木碗、銀壺、包銀鑲嵌木盅 及包銀腰刀等。花紋繁密,多呈凸凹形壓花紋。北京 故宮博物院所藏乾隆年間蒙古族鏨花銀匣、壘銀絲包鑲 木箱、金銀包鑲刀筷堪稱精品,其中鏨花銀匣正面鏨滿 佛像及卷草紋,尤為精緻。 銅器 金屬工藝品。有銅火鍋、銅壺、鞍花、馬鐙、銅鈴、奶桶及銅飾件等。由民間藝人板打、鏨刻製成。其中鳳嘴龍把銅壺用卷草紋、蓮花瓣紋與幾何紋裝飾。蒙醫用鋼勺鏨刻有花鳥、盤腸、卷草等繁密紋飾。篆刻藝術有力而多變,刀法嫻熟。其中銅奶茶壺最為流行。用紫銅或黃銅製作。有圓形、橢圓形、扁圓形等類。壺蓋、壺嘴上用金、銀或合金焊上雕制有花紋圖案的裝飾,兼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 蒙古刀 蒙古族農牧民特需用品。一般長約20—30厘米。製作工藝精湛,歷史悠久,刀刃鋒利,刀 柄刀鞘上鑲有銀質、銅質或鋁質圖案,有的還配備一雙象牙或檀木筷子,十分精緻美觀。在牧區,牧民隨身攜帶,多用於宰羊、割皮、吃「手把肉」等。也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頗受各族人民喜愛。 馬鞍 馬鞍對蒙古族來說不僅是騎馬的必備之物,而且是騎手和馬的重要裝飾物,已形成獨特的裝飾藝術。馬鞍的製作和裝飾有久遠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很多有關蒙古族的史書中都有記載。馬鞍的前後鞍鞽都有各種裝飾,或繪圖案,或鑲嵌貝雕、骨雕,還有軟墊、鞍鞽、鞍韂、鞍花等處均飾以邊緣紋樣或角隅紋樣。鞍花多用銀或銅製作,軟墊鞍韂多用刺綉。 圖案藝術 木器彩畫 蒙古族裝飾彩繪藝術。隨著蒙古草原藏傳佛教的盛行,藏傳佛教建築彩畫廣泛應用於蒙古 族木器裝飾,形成較有特色的民族木器裝飾形式。一般用於蒙古包門、箱、櫃、桌面及蒙古包內支柱。紋樣多以盤腸、八結、D字紋為骨架。在骨架紋樣上纏繞變化 繁密的雲卷紋、卷草紋等,間繪藏傳佛教裝飾藝術中常見的龍鳳、法螺、佛手、寶蓮等。色彩多用對比色,對同 比色之間又多用多層次的退暈方法,使畫面顯得層次繁多而又諧調,色彩富麗。有的蒙古包支柱從柱礎到天頂, 通體彩繪描金,十分精美。 蒙古紋樣 蒙古族圖案藝術。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為自然紋樣,其中花草紋有丹、梅、杏花、牡丹、海棠、芍葯等,動物紋有蝴蝶、蝙蝠、鹿、馬、羊、牛、駱駝、獅子、老虎、大象等,另有山、水、火、雲之類。二為吉祥紋樣,如福、祿、壽、喜、盤腸、八結、方勝、龍、鳳、法螺、佛手、寶蓮、寶相花等。其中不少紋樣同其他民族,特別是同漢族和藏族紋樣關系密切,但在運用紋樣時卻顯蒙古族特色。蒙古族喜歡組合運用紋樣,如盤腸紋延伸再加卷草的雲頭紋,纏繞不斷,變化豐富多采。技法多以幾何形卷草紋為主,利用曲直線的變化,表現不同的感情,將直曲矛盾的不同形式相結合,達到和諧統一。 蒙古文書法 蒙古文書法是蒙古族書法藝術。蒙古文有近千年歷史,歷代蒙古族書法藝術家頗多。書法有楷、

㈨ 唐朝有哪些紋路

第一,唐代的女性服飾圖案,打破了以前單一的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比較求真務實,在真實的生

活和大自然中找尋創作的靈感,對真實的花、鳥、魚、蟲進行寫生變化,然而人們並沒有對傳統的龍、

風圖案產生排斥心理,這應該主要是受到皇權神授思想的影響。

第二,唐代的女性服飾圖案的設計表現出豐滿、自由、碩壯的獨特藝術風格。它的每一個花瓣、每
一 片葉子都是飽滿而肥美的,從中讓人們感受了到大唐的繁榮與昌盛。而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艷麗飽

滿、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的形象資料。

第三,唐代的女性服飾圖案紋樣造型豐腆、主紋突出,常用對稱構圖,色彩鮮麗明快。

到唐代中晚期,服飾圖案則更為精巧細膩,美觀精緻。花鳥服飾圖案、緣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等

等,裝飾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的是花團錦簇,爭奇斗艷。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

風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

二、唐代女性服飾圖案的類型

唐代的服飾圖案在中國圖案發展上,經歷並完成了紋樣圖案由以動物圖案為主向以花鳥圖案為主的

轉變。唐代女子服飾中的圖案類型豐富、題材廣泛、紋樣多變,概括起來,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寶相花圖案

唐代的寶相花圖案可謂是唐代服飾紋樣中最為經典、最具代表性的了。寶相花圖案中的「寶相」二字

是指「佛相」的意思,又名「寶仙花」等,是古代一種非常吉祥的紋樣,被認為是富貴吉祥的象徵。寶相花紋

的紋樣主要以盛開的花朵、花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以及葉子等為素材,有的以寫意的形式出

現,有的以寫實的形式出現,大都按照放射對稱的規律將其重新組合後而形成裝飾紋樣。

因唐代盛行牡丹花,因此寶相花圖案的紋樣多以牡丹花為主,並結合蓮花和大麗花組成花卉圖案,

2。卷草紋圖案

唐代的服飾圖案紋樣中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卷草紋,人們將卷草紋也稱之為「唐草」,它是在忍

冬草圖案紋樣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是唐代服飾圖案與裝飾紋樣中應用最多的一種。卷草紋與寶相

花紋圖案一樣,也是多以牡丹花和蓮花為主,再點綴一些石榴、葡萄、仙女和鳥獸等,飽滿華美,動感強烈
3。團花紋圖案

團花紋圖案是一種外形為圓形,或適合為圓形的紋樣。這種紋樣的結構為平排連續的圓形組成骨架,

花紋呈旋轉樣式或四周放射狀,圖案的圓形周邊用聯珠作裝飾,圓中心用鳥或獸紋作裝飾,圓形外的空

間用向四周放射的寶相紋作裝飾,如圖2所示。這種團花紋圖案其形飽滿勻稱,內容豐富多彩,空間層

次合理,裝飾性極強。

團花紋圖案的紋樣形式並不是我國的傳統紋樣,它是在波斯薩珊王朝(公元226年至640年)圖案紋樣

的影響之下,發展演變過來的。這種紋樣也可能是當時唐代出口貿易比較暢銷的圖案 它在北朝至唐代

中期比較盛行,宋代以後這種帶有異域風情的紋樣便慢慢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

4.纏枝圖案

纏枝圖案是唐代盛行的一種女性服飾圖案,也稱穿枝花。其結構以波狀線為基礎,與花、草、枝、

葉等結合,組合成富麗纏綿的裝飾紋樣。從圖案的形式上看,纏枝圖案是一類非常唯美,充滿女性柔美

曲線的紋樣,但是也有一些纏枝圖案的外形是相對硬朗的。纏枝圖案以其柔美而纏綿的造型流行蔓延至

宋、明、清時期,甚至對現代服飾圖案的設計都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5.吉祥圖案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吉祥圖案,它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吉祥圖案多姿多彩、寓意豐富,它

包含了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在唐代,人們認為的吉祥圖案是牡丹、龍鳳、壽字、松鶴等,因為它具有美好的象徵意義。如牡丹

象徵 「大富大貴」,龍風象徵「富貴」、「吉祥」、「幸福」;壽字、松鶴象徵「延年益壽」、「多福多壽」等。再比

如龍風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戲牡丹等圖案,無不揭示了當時人們追求 吉祥、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散點式小簇花、小朵花圖案

唐代的女性服飾圖案在唐代初期時多為幾何圖案,如龜甲、雙距、方棋、雙勝、盤絛、如意等不同

形式,到盛唐時,發展為較為活潑的小簇花和小朵散花搭配的花形圖案,即取花與葉子的自然形狀做成

對稱形的小簇花,並將其作散點排列。這種圖案紋樣,雖然不像寶相花圖案那樣豐滿大氣,但也飄逸、

鮮艷多姿。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