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主題
活動與探究 主題1 月圓中秋情
(2013-10-23 11:18:37)
轉載▼
中秋月圓訴親情
教學目標:
1、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傳統故事、傳統活動,知道中秋節歷史悠久,懂得「中秋月圓」的原因,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感受親情。
2、正確對待中國傳統節日和外國節日,積極參與中秋節的文化娛樂活動,針對如何更好地慶祝中秋節的論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3、從不同途徑搜集節日的信息,對中秋節產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知道中秋節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中秋月圓」的原因。
2、體會節日背後的歷史含義和文化底蘊,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3、對民族傳統佳節產生進一步了解和參與慶祝活動的興趣。
教學准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與中秋節有關的故事、民風民俗、名言佳句。
教學過程:
一、以圖激趣,導入:
1、媒體出示:中秋圓月、背景音樂
2、師:看了圖,你想到了什麼?為什麼首先想到的是中秋呢?
板書:中秋月圓
3、小結:圓圓的月亮象徵著團圓,中秋節也是中華民族象徵著團圓的傳統節日。所以,我們把圓月和中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
二、聯系自己,暢談中秋感受:
1、過渡:中秋節為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人們為什麼常借中秋節月亮最圓時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與親人、朋友相聚的願望,人們又是怎樣來慶祝中秋節的呢?帶著這些問題,繼續我們的探究學習。
2、一年一度的中秋節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今天,就讓我們打開記憶的閘門,將其中最深刻的印象呈現出來,說說我們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學生講述對中秋節的印象,交流各自家中的過節方式。)
①教師啟發引導:爸爸、媽媽為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些什麼?(贈送月餅,全家團聚。)
②思考:他們為什麼要這么做?(表達一份孝心。)
③小組討論:我們平時應該怎麼做,才能體現對父母的一片孝心呢?
(孝敬長輩,爭獲孝敬章)
3、小結:你們的中秋節過得真有意義,令人難忘。
三、了解來歷,感受中秋節悠久歷史
1、師:課前,老師請同學們收集了一些關於中秋節的資料,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
2、學生交流中秋節來歷。
嫦娥奔月的故事;
唐明皇想念月宮;
穀物豐收,人們拜祭;
……
3、小結: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民間傳說很多,究竟哪個更准確,我們已無法證實了。但是,根據史書記載,唐朝初年,中秋節就成為固定的節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已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4、出示:中秋月亮的圖片
思考:每個月的農歷十五都有圓月,為什麼把中秋節放在每年的八月十五?為什麼「月到中秋分外明」呢?說說你的想法,在書上找找答案。
5、小結: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正值秋分前後(太陽直射赤道),空氣中水汽較少,透明度較好,月亮便顯得特別明亮。又因為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6、中秋早知道。
(1)指導學生學會查閱日歷,了解今年中秋節的具體時間。
①小組合作:查一查今年的中秋節。
②了解公歷與農歷的區別,並在日歷上加以辨認。告訴學生:中秋節指的是農歷,與每年公歷的日期都不一樣。
③查看日歷,將日歷中上下日期對應起來,找到今年的中秋節是公歷的幾月
幾號。(公歷:10月6日)
(2)說說兩個特殊的日子。
師:今年的中秋節是10月6日,正好在國慶長假中。2002年的中秋節正好是10月1日,還記得是怎麼過的嗎?2005年的中秋節是9月18日,你知道9月18日是一個怎樣的日子?
媒體出示:勿忘國恥
學生討論交流。
三、了解習俗,感受中秋節的文化底蘊
1、師:作為傳統佳節,中秋節有好多慶祝的方式。
①說說全國各民族人民是怎麼來慶祝中秋節的?
②把收集到的材料合作交流。
③媒體出示:
北京
老北京的中秋習俗
長安一片月(一)
長安一片月(二)
浙江
觀潮
八月十五洗井節
安徽婺源
安徽婺源堆寶塔
潮汕
潮汕中秋風俗
雲南傣族
傣族的拜月
湖南侗族
侗族的偷月亮菜
台灣高山族
高山族的托球舞
豐收祭
廣州
廣州的樹中秋
晉江
晉江的燒塔仔
曼谷華人
曼谷華人中秋夜改風俗
苗族
苗族的跳月
寧波
寧波人為啥八月十六度中秋
嵊泗八月十六民族大觀
廈門
廈門中秋風俗
香港
香港的舞火龍
貴州黎平侗族
趕坪會
雲南洱源白族
漁潭會
④遙望明月共此時,歡度佳節同相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僑華人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說說你了解了什麼?
⑤我們再一起來觀看錄像,感受氣氛。你有什麼感受?
四、體驗親情,盼望回歸。
1、媒體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圖)
2、師:什麼意思?中秋之夜,你和你的家人是如何與遠在他鄉的親人遙祝節日快樂的?此時此刻,你還會想到什麼呢?
3、媒體出示:中國政區圖
4、小結:中秋之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從這一個傳統節日中,我們感受到了一份親情,一份思念之情,我們更盼望祖國早日統一。
板書:訴親情
在今年的人大代表提案中,就有把中秋節列為向五一節、國慶節、春節這樣的國定假日,進一步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牢記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盼望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四.課外延伸,開拓思維。
通過今天的學習,讓我們一起來製作一個關於中秋節的班級網頁,來一次中秋節大搜索!寫出網頁設計方案。(華考範文網 www.zk168.com.cn)媒體出示:製作要求等。
附:
1、中秋節的來歷及別稱;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2、有關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1) 嫦娥奔月(也見教學參考)
中秋節原是豐收的家人。在中國農業社會,農民在豐收的季節里,總是大事慶祝一番。這個家人之所以成為佳節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 神話有關。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多餘的太陽,解救百姓於水火這中。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將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後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後羿外出後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後,身體立刻飛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後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後異,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後,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2) 吳剛伐桂(見教學參考)
(3) 朱元璋起義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然其後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4) 月餅典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3、中秋習俗。
歷 朝 中 秋 習 俗
傳 統 習 俗
燈謎
燈謎歷史
燈謎妙趣
製作燈謎的方法
吃月餅
吃月餅
燃燈
燃燈
月謎
詩情畫意說「月謎」
玩兔兒爺
玩兔兒爺
月亮中的兔子與民俗
祭月賞月
玩月
中秋祭月賞月的習俗
各 地 習 俗
北京
老北京的中秋習俗
長安一片月(一)
長安一片月(二)
浙江
觀潮
八月十五洗井節
安徽婺源
安徽婺源堆寶塔
潮汕
潮汕中秋風俗
雲南傣族
傣族的拜月
湖南侗族
侗族的偷月亮菜
台灣高山族
高山族的托球舞
豐收祭
廣州
廣州的樹中秋
晉江
晉江的燒塔仔
曼谷華人
曼谷華人中秋夜改風俗
苗族
苗族的跳月
寧波
寧波人為啥八月十六度中秋
嵊泗八月十六民族大觀
廈門
廈門中秋風俗
香港
香港的舞火龍
貴州黎平侗族
趕坪會
雲南洱源白族
漁潭會
2. 秋分養生,秋分是什麼時候,秋分吃什麼養生,秋分節氣
每年9月22日~24日。
秋分養生可適當多食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卜、胡蘿卜。蘿卜要分生熟,中醫認為,生者味辛、甘,性涼;熟者味甘,性平,入肺、胃經。 蘿卜生鮮狀態下食用具有良好的食療養生效果,即使曬幹了也是萬能葯物。蘿卜干中依然含有大量維生素B1、鈣和鐵,可為人體補充食物纖維和礦物質。
生吃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於益脾和胃,消食下氣。 建議:脾胃虛寒者不要吃生蘿卜,而可以煮熟吃,可以治脾胃失和、腹痛作脹、痢疾或腹瀉、飲食不消、反胃嘔吐。
3. 秋分搞活動用什麼主題比較好
送禮品什麼的比較吸引人
4. 以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公益繪畫想一個兩句話的主題。求大神!!!
立春新年來臨,驚蟄萬物復甦。
清明楊柳吐綠,夏至陽光明媚。
芒種播下希望,立秋收獲幸福。
寒露秋風瑟瑟,立冬萬物收藏。
小寒風雪交加,大寒取暖品茶。
(沒文化,也沒字字斟酌,純粹瞎編。或許能誘發你的靈感,讓你寫岀更好,更美,更切合二十四節氣的句子來)
5. 秋分畫日記怎麼畫
秋分
你可以從它的節氣的民俗諺語中提取一些元素
也可以通過理解它節氣的特殊之處
比如秋分這天,日月相半,之後是晝短夜長
這些都是你可以用到的元素,在畫的時候你可以通過刻畫這些元素來點出秋分這個主題。
而不是說在畫面上 直直的寫上秋分兩字,這也太沒含義了
6. 秋天節氣為主題的手抄報
秋季是指立秋至立冬之間的一段時間,其中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重要節氣。秋季的氣候特點是初秋濕熱較甚;白露後雨水減少,氣候乾燥,晝熱夜涼;寒露後天氣很快變冷
秋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過度季節。陰歷為7至9月立秋到立冬,陽歷為9至11月,天文為秋分到冬至這一段時間
立秋:8月8日
處暑:8月24日
白露:9曰8日
秋分:9月24日
寒露:10月9日
霜降:10月24日
立秋習俗:許多地方到了「立秋」的時候都有「貼秋膘」的習俗,什麼是「貼秋膘」呢?在夏季,人們什麼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麼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處暑:
出遊迎秋
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此外,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5]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5]
開漁節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2006年第九屆中國開漁節,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縣舉行。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5]
潑水習俗
在日本,從大暑到處暑的一個月時間內,日本各地有組織潑水降溫的習俗。
白露:
到了白露節氣,秋意漸濃。舊時南京人
白露茶
十分重視節氣的「來」和「去」,逐漸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節氣習俗。
說到白露,愛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時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後,有的茶客就託人買點白露茶。
米酒
白露米酒
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釀制而得名。程酒,古為貢酒,盛名入遠。《水經注》記載:「郴縣有淥水,出縣東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於耒,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館醞於山下,名曰『程酒』,獻 同也。」 、淥酒均系傳世美酒。《晉書.武帝紀》:「薦 、淥於太廟」,可見程酒當與、淥媲美。 《九域志》亦雲:「程水在今郴州興寧縣,其源自程鄉來也,此水造酒,自名『程酒』,與 酒別。」程鄉即今三都、蓼江一帶。資興從南宋到民國初年稱興寧,故有郴州興寧縣之說。 白露米酒的釀制除取水、選定節氣頗有講究外,方法也相當獨特。先釀制白酒(俗稱「土燒」)與糯米糟酒,再按1:3的比例,將白酒倒入糟酒里, 裝壇待喝。如製程酒,須摻入適量糝子水(糝子加水熬制) ,然後入壇密封,埋入地下或者窖藏,亦有埋入鮮牛欄淤中的,待數年乃至幾十年才取出飲用。埋藏幾十 年的程酒色呈褐紅,斟之現絲,易於入口,清香撲鼻,且後勁極強。清光緒元年(1875)纂修的《興寧縣志》雲:「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釀可千日,至家而 醉」。《水經注》還記載,南朝梁文學家任與友劉 杳閑談,「任謂劉杳曰:『酒有千里,當是虛言?』杳曰:『桂陽程鄉有千里酒,飲之至家而醒,亦其例也。』南朝梁時,興寧隸屬於桂陽郡。在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直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城裡酒店裡還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後來逐漸消失。
秋分: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秋分棉花吐絮,煙葉也由綠變黃,正是收獲的大好時機。華北地區已開始播種冬麥,長江流域及南部廣大地區正忙著晚稻的收割,搶晴耕翻土地,准備油菜播種。秋分時節的乾旱少雨或連綿陰雨是影響「三秋」正常進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別是連陰雨會使即將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爛或發芽,造成嚴重損失。「三秋」大忙,貴在「早」字。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適時早播冬作物可爭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熱量資源,培育壯苗安全越冬,為來年奠定下豐產的基礎。「秋分不露頭,割了喂老牛」,南方的雙季晚稻正抽穗揚花,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早來低溫陰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氣,是雙晚開花結實的主要威脅,必須認真做好預報和防禦工作。
寒露:
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遊人。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
這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繼續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華南秋色迥然不同。
霜降: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住在農村的人們到了這個時候,則會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樹,摘幾個光鮮香甜的柿子吃。
7. 秋分時節相關詩詞有哪些
《蘇幕遮·懷舊》
(宋)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秋分日憶用濟》
(清)紫靜儀
遇節思吾子,吟詩對夕曛。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
逆旅空彈鋏,生涯只賣文。歸帆宜早掛,莫待雪紛紛。
8. 秋分養生應該怎麼做
秋分天氣慢慢變涼了,注意添加衣物,乾燥的天氣比較多,多吃喝些湯,多吃些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