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唐朝主題

唐朝主題

發布時間: 2021-03-14 15:42:00

A. 公司想做一個唐朝主題相關的主題晚會,老說夢回唐朝不好,有沒有更好的主題名字呀,各位請幫幫忙謝謝。

夢回雍容 華貴歲月

B. 隋唐的歷史主題

繁榮和開放的社會--隋唐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大丞相楊堅篡周奪取政權,建立隋王朝,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黃河流域,自十六國以來,各族與漢族進行劇烈的痛苦的融合運動,至隋朝得以完成,在長江流域,自東晉以來,為抵禦北方各族的南侵而建立起來的漢族政權,到隋朝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隋文帝(楊堅)在這種形勢下,順利地建立起統一南北的隋朝。

隋文帝統一兩大流域,憑借兩大經濟基地,建立起繁榮程度超過兩漢的隋朝。民眾得以安居從事生產,戶口與財產都有巨大增進。隋朝雖然是個短命的王朝,但在中國歷史上占相當重要的地位,它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的軍閥混戰、南北分裂的狀態,創建了繼秦漢以後的第三次大統一局面。對後世影響很大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在這一時期基本定型,隋王朝制定《開皇律》,繼續推行均田制等發展措施,使社會經濟和文化出現短暫的繁榮,隋王朝和琉球等周圍各族的聯系加強,並和日本、朝鮮等國家開展友好往來,然而,隋後期政治昏朽,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他搜刮民財、大興土木、遊山玩水、並多次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使社會矛盾尖銳化。618年,隋王朝在農民紛起抗隋的反對浪潮中垮台。

公元617年,乘隋末大亂之機,李淵起兵入長安,618年自稱皇帝,創建唐王朝。628年由其子李世民削平群雄完成統一大業。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以隋亡為鑒,重用賢能、虛心納諫、輕徭薄賦,並進一步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和科舉制等,使唐朝社會走向安定,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出現了「貞觀之治」的興旺局面。

唐太宗以後,唐朝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進一步發展,詩歌、繪畫以及醫學、天文學等方面都有偉大的創造和卓越的成就。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到唐玄宗開元時,國內一片繁榮發達景象,被譽為「開元盛世」。

唐後期,由於統治者的昏庸腐敗,各種矛盾不斷激化,終於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這場歷時8年之久的叛亂給社會造成極大破壞。此後,唐朝內則宦官專政、朋黨爭斗,外則藩鎮割劇,國無寧日。唐是繁榮強大的朝代,自興盛至衰亡,經歷290年。在這個長時期里,就統治階層內部主要矛盾的存在和變化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唐前期自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公元741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凡124年,其間主要矛盾是中央統治集團內部腐朽傾向和進步傾向的矛盾,由於進步傾向起著主導作用,因而保持長期的強盛狀態。唐中期自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六年)至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凡79年,其間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權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由於斗爭的結果,中央集權勢力取得相對的勝利,因而基本上還能夠保持國家的統一。唐後期自公元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至公元907年(唐昭宗天佑四年)凡87年,其間主要矛盾是中央經濟集團內部宦官勢力和士族勢力的矛盾,由於宦官勢力占優勢,中央集權勢力愈趨於衰弱,又由於黃巢所率農民起義軍被擊敗,地方割據勢力成為唯一的力量,唐朝就此滅亡。

公元907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五代十國開始。南方出現前蜀(王建)、吳(楊行密)、吳越(錢鏐)、楚(馬殷)、閩(王審知)、南漢(劉岩)六國。北方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小朝廷。建立朝廷的人,都是武夫,非常好戰好殺。黃河流域在這群武夫統治下,遭受極其嚴重的破壞。蜀、吳兩國特別是吳國,阻止北方戰亂波及長江流域,起著屏障作用。南方諸國得以保境息民。北方遭受將半個多世紀的破壞,南方在同時期內,基本上得免戰禍。從此,經濟文化的重心從河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後周世宗(柴榮)開始進行統一戰爭,不幸病死。公元960年周為宋代所取代,從而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

C. 唐朝年間的愛情 的主題

唐朝年間的愛情 的主題是「人有的時候需要掐滅心裡那麼一點點的希望,不管這希望是什麼。那樣,人才能好好地活著。」

D. 以唐朝為專題的手抄報題目(急!!)

夢回唐朝

唐朝 (618-907)
隋煬帝-楊廣的暴政,兵變,民變宮廷政變紛紛,使剛剛統一的中華帝國又一次面臨大混戰。

最後,勝利屬於李淵-唐王朝的開國君主。李淵是一位平凡的領導者,但他的次子-李世民卻是中華帝國史上最偉大的領導者之一,在李世民的輔助下。又一次統一中國。經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使中華帝國進入另一個輝煌的時代,海外的中國人現在叫「唐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

「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歷時最長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一半時間在黃金時代之內。」(柏楊.《中國人史綱》)。

唐朝最明顯的特點是帝國擴張。 通過一系列大的戰役,它的疆域甚至超過漢朝。 唐朝在中亞建立了中國的宗主權,並在朝鮮的平壤,越南的河內等設有長住官叫(都護府)。當時世界上,只有中東的穆斯林阿拉伯人的帝國能與之匹敵。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大帝是中國人公認的好皇帝,他勵精圖治,廣納善言,任用賢能。太宗李世民被北方部落尊稱為「天可汗」。被中國人真心稱頌,不單是由於他創立的偉大的唐朝,更主要的是他的美德,他的言行被紀錄在《貞觀政要》里,為後世帝王的模範。

唐朝在政治制度上經過不斷的改革形成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而嚴密的職官制度。中央的最高權力機構仍為三省六部制。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吏,戶,兵,刑,禮,工」六部。最重要的是唐玄宗在周邊地區設置十個節度經略使,統領重兵,為後來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唐朝的科舉和教育制度影響中國達1300年之久。 除各地有州學和縣學等學府外,首都長安有三間最高學府為尚書省禮部的"國子監",門下省的「弘文館」皇太子的「崇文館」,唐初時國子監的學生已達三千餘人,太宗李世民大帝也常常去國子監視察,學生更來自「東方的高句麗王國,新羅王國,百濟王國,渤海王國,日本帝國;西方高昌王國,後來還有吐蕃王國,南方的南詔王國」成為世界上最可觀的高等學府。

學校教育的發達,促使科舉制度的發達,唐王朝通過考試制度,向平民階層選拔人才,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分等第一律委派官職,並使之成為一種制度為「科舉」,科舉在中國成為儒家學派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考得第一的「狀元」第二的「榜眼」第三的「探花」成為人生的最高峰,李世民大帝看到考生們魚貫而入試時,興奮地說:「天下英雄都被我裝到口袋裡了」。702年武則天又首創武舉,為選舉武官。在此之前統治者的門是關閉的,通過科舉這道窄門,有才華的人可以進入政府。在統治者的方面,可以廣納賢能,並限制百姓的思想,有利社會的穩定。「科舉制度」為中華帝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敬佩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是這一種制度,扼制了創造力,培育了順從性。只要中國孤立再東亞,他就會繼續提供穩定性和連續性。但是隨生氣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轉而起了阻止中國人作出有效的調整和反應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終被徹底廢除為止。

唐初,佛教在中國的影響達到頂峰。由於帝國疆土的擴張,陸上海上貿易線的開放,至使外國的宗教能大批湧入中國,尤其是佛教,但在此佛教卻完全中國化了,各種宗派逐漸形成。其中著名的「禪宗」,是唐後唯一繼續朝氣蓬勃,富有理智的教派。

文學方面,唐朝有驚人的發展,唐詩的黃金時代就在這時達到巔峰。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等。

E. 唐代詩歌的主題思想

唐代 (618 -- 907) 的詩主要可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詩的醞釀形成時期,主要的詩人有初唐四傑 (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沈?期、宋之問、陳子昂。
1)詩境上:歌行在盧駱手裡「從宮廷走到市井」(盧照鄰《長安古意》);五律在王楊手裡「從台閣移至江山塞漠」(楊炯《從軍行》)。

(2)重視聲律;

(3)講求骨氣:如《從軍行》慷慨豪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態,爽朗超脫;《在獄詠蟬》有寄託。

四傑有自覺的變革文風的意識,提倡剛健骨氣的文風。楊炯《王勃集序》曰:「(龍朔變體)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在他們的詩中已出現壯大、慷慨的作品。楊炯《王勃集序》評王詩:「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認為王勃能以風骨充實作品,既壯健又有藻飾。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詞旨華麗,固緣陳、梁之跡,骨氣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認為既有宮體詩華靡的一面,又有風骨。他們努力開拓詩歌境界,能夠運用比較暢達的氣勢來去感駕文辭,將六朝的駢儷轉化為流麗矯健。

杜甫《戲為六絕句》: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時期是唐詩的黃金時代。當時優秀詩人如群星麗天,還出現了兩位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 -- 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也是傑出的詩人。

初唐詩歌發展的脈絡是從宮廷御用轉向個人抒情。盛唐詩歌普遍的主題是社會政治主題,盛唐詩歌反映了唐人重視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懷開朗、熱情豪邁的總體風貌。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上李邕》)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2)、表現新的體驗。即使是舊題材,也寫出新體驗。如邊塞詩。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詩歌精細,盛唐詩歌闊大。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會須一飲三百杯……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李白)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寒士階層大量地走向詩壇。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詩歌,不過是盛唐的延續。 中唐是唐詩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繼盛唐之後的又一個繁榮時期。至貞元、元和年間,由於出現了韓孟、元白兩大風格迥異的流派和劉禹錫、柳宗元等風格獨標的名家,唐詩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有三個高峰期,稱為「三元」??開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詩人有韋應物、柳宗元、韓愈、孟郊、元稹、白居易。與盛唐時期詩歌相比,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呈現如下的特徵:

1)、詩歌作者和作品數量多、遠遠超過盛唐時期

2)、追求新變。盛唐時期詩歌創作達到高峰,盛極難繼,中唐詩人不得不另闢蹊徑,追求新變。正如白居易所說:「詩到元和體變新」(《餘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借用,實際白是專指唱和長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詩人和創作群體有不同的新變追求,結果就形成詩歌創作的多元化。其表現就是創作個性更為鮮明突出,風格流派更為豐富多樣。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時期是唐詩從盛轉入衰微的時代,多數的詩人以摹仿前人為能事,氣度不足,藝術成就不高。晚唐詩歌普遍帶有衰颯悲涼的氣氛,感傷色彩很濃。葉燮《原詩?外篇》:

論者謂晚唐之詩,其音衰颯。……盛唐之詩,春花也,……晚唐之詩,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籬邊之叢菊,極幽艷晚香之韻,可不美乎?

余恕誠《唐詩風貌》把晚唐詩歌分為兩大群體:一是窮士詩人,以賈島、姚合、孟郊為代表,包括皮日休、陸龜蒙。風貌特點:收斂境界縮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著意寫詩用心思。二是綺艷詩人,以「小李杜」、溫庭筠為代表。風貌特點:悲愴、綺麗、委婉。

晚唐詩人以李商隱、溫庭筠、杜牧三人為代表。

初唐約百年,詩人大約270人,詩歌2757首,其中心問題是要批判地繼承六朝文學,融合南北文風,為詩歌發展開辟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初唐百年詩歌的演進,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即前後兩個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說是宮廷詩的時代(2)。從作家來講,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為代表,包括李百葯、虞世南、馬周、許敬宗、楊師道、長孫無忌、魏徵、上官儀、褚亮等人在內的作家群,而以「綺錯婉靡為本」的「上官體」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初唐的後五十年是逐步突破舊的詩風,建立唐詩風范的時期。這一時期,文壇上比較熱鬧,改革詩風的呼聲與創作實踐同樣強烈,先是高宗武後時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傑登上詩壇,把詩歌的題材從宮廷移到市井,從台閣移到江山與塞漠,感情基調也清新健康起來,繼之有沈?期、宋之問確立了律詩這種新形式。最後是陳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齊梁,高倡風骨,為唐詩開展健康地發展道路。總而言之,初唐詩歌雖未完全擺脫六朝的浮華和纖弱,詩歌的現實性和思想性尚有待進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氣息。

盛唐,是唐代詩歌達到繁榮的頂點時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裡,涌現出了十幾位大詩人,他們以不相同的風格,投入到了盛唐之音的大合唱之中去。正如李白《古風》其一所說:「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在盛唐詩壇上,李白、杜甫無疑是兩位最偉大的時代歌手。而以王維、孟浩然為首的一批詩人和以高適、岑參為首的另一批詩人分別以或寧靜優美、或豪邁奔放的音符,彈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總體來說,這一代詩人大都具有宏偉的理想和抱負、蓬勃熱烈的感情,他們的詩歌大都充滿了一種積極向上的青春活力,這也就是後人所稱道的盛唐之音。李白詩歌則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偉大的詩人杜甫,以他如椽巨筆,在詩中真實而又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時代巨變。在詩歌史上,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結束者,又是中唐詩歌的開啟者,在整個唐代詩歌史上占據著繼往開來的作用,也是整個中國古代詩史上一位傑出偉大詩人。

中唐詩人大約五百七十人,詩歌數量最多,約一萬九千餘首,詩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稱之為「中唐之再盛」。這時與安史之亂期間相比,雖然時局得到相對的穩定,但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以及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使社會陷於嚴重的無法擺脫的危機之中。盛唐那積極浪漫主義的熱情和理想退潮了,嚴峻、冷酷的現實使詩人們不得不傾向冷靜的觀察與思考,所以詩歌轉向了現實主義道路。而盛唐詩歌在藝術上所達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為中唐詩人在詩歌藝術的創新與開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中唐詩歌無論在內容還是藝術上,都出現了竟相創新的局面,詩人及流派的創作「如危峰絕壑,深澗流泉,並自成趣,不相沿襲」(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中唐詩壇,大致有以下幾派:

(1)以白居易和元稹為首,包括李紳、王建、張籍等人在內,倡導新樂府的創作,要求「歌詩合為時而作文章和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會政治的各種弊端,反映時弊民疾,在詩歌形式上只要求淺顯平易通俗,自然,他們的創作在當時乃至以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一派詩人,從尚奇怪,重主觀的創作主張出發,著力於探討詩歌的新的藝術形式,並且通過個人的遭遇來反映社會的黑暗。這一派詩人除了韓孟之外,還有劉叉、盧仝、馬異、賈島、李賀等,其中韓、孟、李最為出色。

(3)韓、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劉長卿、韋應物與大歷十才子等詩人,帶著對盛唐的依戀,以蕭條、冷落的心境表現山林隱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劉禹錫等「元和貶謫」詩人,或借異鄉山水以抒發貶謫之苦悶,或借歷史古跡抒發千古興亡之慨嘆,柳的山水詩寫得清淡秀麗,峻潔峭激,劉的詠史詩則豪邁暢朗。

晚唐七十年,是唐詩的晚秋時節,但並非一片蕭瑟。總體來看,由於晚唐政治形勢的惡化,人民生活更加貧困,所以現實主義詩歌在晚唐繼續得到發展。李商隱、杜牧兩位詩人為晚唐之翹楚,他們的詩歌,無論其內容還是藝術都具有傑出的成就。許渾、溫庭筠、韋庄、司空圖、韓?、鄭谷等詩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鶴、聶夷中等人,繼承了中唐元白新樂府的傳統,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由於晚唐時局如西風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懷與艷情綺思的主題在晚唐詩壇便十分流行。而艷情綺思的題材在詞這一新起的藝術形式中表現的更為充分。到了五代時期,詞這種形式迅速發展,為後來宋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出自他人回答
回答者:夜夜曳葉 - 魔法師 四級 10-21 18:21
唐代 (618 -- 907) 的詩主要可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詩的醞釀形成時期,主要的詩人有初唐四傑 (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沈?期、宋之問、陳子昂。
1)詩境上:歌行在盧駱手裡「從宮廷走到市井」(盧照鄰《長安古意》);五律在王楊手裡「從台閣移至江山塞漠」(楊炯《從軍行》)。

(2)重視聲律;

(3)講求骨氣:如《從軍行》慷慨豪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態,爽朗超脫;《在獄詠蟬》有寄託。

四傑有自覺的變革文風的意識,提倡剛健骨氣的文風。楊炯《王勃集序》曰:「(龍朔變體)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在他們的詩中已出現壯大、慷慨的作品。楊炯《王勃集序》評王詩:「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認為王勃能以風骨充實作品,既壯健又有藻飾。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詞旨華麗,固緣陳、梁之跡,骨氣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認為既有宮體詩華靡的一面,又有風骨。他們努力開拓詩歌境界,能夠運用比較暢達的氣勢來去感駕文辭,將六朝的駢儷轉化為流麗矯健。

杜甫《戲為六絕句》: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時期是唐詩的黃金時代。當時優秀詩人如群星麗天,還出現了兩位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 -- 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也是傑出的詩人。

初唐詩歌發展的脈絡是從宮廷御用轉向個人抒情。盛唐詩歌普遍的主題是社會政治主題,盛唐詩歌反映了唐人重視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懷開朗、熱情豪邁的總體風貌。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上李邕》)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2)、表現新的體驗。即使是舊題材,也寫出新體驗。如邊塞詩。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詩歌精細,盛唐詩歌闊大。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會須一飲三百杯……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李白)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寒士階層大量地走向詩壇。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詩歌,不過是盛唐的延續。 中唐是唐詩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繼盛唐之後的又一個繁榮時期。至貞元、元和年間,由於出現了韓孟、元白兩大風格迥異的流派和劉禹錫、柳宗元等風格獨標的名家,唐詩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有三個高峰期,稱為「三元」??開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詩人有韋應物、柳宗元、韓愈、孟郊、元稹、白居易。與盛唐時期詩歌相比,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呈現如下的特徵:

1)、詩歌作者和作品數量多、遠遠超過盛唐時期

2)、追求新變。盛唐時期詩歌創作達到高峰,盛極難繼,中唐詩人不得不另闢蹊徑,追求新變。正如白居易所說:「詩到元和體變新」(《餘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借用,實際白是專指唱和長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詩人和創作群體有不同的新變追求,結果就形成詩歌創作的多元化。其表現就是創作個性更為鮮明突出,風格流派更為豐富多樣。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時期是唐詩從盛轉入衰微的時代,多數的詩人以摹仿前人為能事,氣度不足,藝術成就不高。晚唐詩歌普遍帶有衰颯悲涼的氣氛,感傷色彩很濃。葉燮《原詩?外篇》:

論者謂晚唐之詩,其音衰颯。……盛唐之詩,春花也,……晚唐之詩,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籬邊之叢菊,極幽艷晚香之韻,可不美乎?

余恕誠《唐詩風貌》把晚唐詩歌分為兩大群體:一是窮士詩人,以賈島、姚合、孟郊為代表,包括皮日休、陸龜蒙。風貌特點:收斂境界縮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著意寫詩用心思。二是綺艷詩人,以「小李杜」、溫庭筠為代表。風貌特點:悲愴、綺麗、委婉。

晚唐詩人以李商隱、溫庭筠、杜牧三人為代表。

初唐約百年,詩人大約270人,詩歌2757首,其中心問題是要批判地繼承六朝文學,融合南北文風,為詩歌發展開辟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初唐百年詩歌的演進,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即前後兩個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說是宮廷詩的時代(2)。從作家來講,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為代表,包括李百葯、虞世南、馬周、許敬宗、楊師道、長孫無忌、魏徵、上官儀、褚亮等人在內的作家群,而以「綺錯婉靡為本」的「上官體」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初唐的後五十年是逐步突破舊的詩風,建立唐詩風范的時期。這一時期,文壇上比較熱鬧,改革詩風的呼聲與創作實踐同樣強烈,先是高宗武後時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傑登上詩壇,把詩歌的題材從宮廷移到市井,從台閣移到江山與塞漠,感情基調也清新健康起來,繼之有沈?期、宋之問確立了律詩這種新形式。最後是陳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齊梁,高倡風骨,為唐詩開展健康地發展道路。總而言之,初唐詩歌雖未完全擺脫六朝的浮華和纖弱,詩歌的現實性和思想性尚有待進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氣息。

盛唐,是唐代詩歌達到繁榮的頂點時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裡,涌現出了十幾位大詩人,他們以不相同的風格,投入到了盛唐之音的大合唱之中去。正如李白《古風》其一所說:「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在盛唐詩壇上,李白、杜甫無疑是兩位最偉大的時代歌手。而以王維、孟浩然為首的一批詩人和以高適、岑參為首的另一批詩人分別以或寧靜優美、或豪邁奔放的音符,彈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總體來說,這一代詩人大都具有宏偉的理想和抱負、蓬勃熱烈的感情,他們的詩歌大都充滿了一種積極向上的青春活力,這也就是後人所稱道的盛唐之音。李白詩歌則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偉大的詩人杜甫,以他如椽巨筆,在詩中真實而又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時代巨變。在詩歌史上,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結束者,又是中唐詩歌的開啟者,在整個唐代詩歌史上占據著繼往開來的作用,也是整個中國古代詩史上一位傑出偉大詩人。

中唐詩人大約五百七十人,詩歌數量最多,約一萬九千餘首,詩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稱之為「中唐之再盛」。這時與安史之亂期間相比,雖然時局得到相對的穩定,但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以及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使社會陷於嚴重的無法擺脫的危機之中。盛唐那積極浪漫主義的熱情和理想退潮了,嚴峻、冷酷的現實使詩人們不得不傾向冷靜的觀察與思考,所以詩歌轉向了現實主義道路。而盛唐詩歌在藝術上所達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為中唐詩人在詩歌藝術的創新與開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中唐詩歌無論在內容還是藝術上,都出現了竟相創新的局面,詩人及流派的創作「如危峰絕壑,深澗流泉,並自成趣,不相沿襲」(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中唐詩壇,大致有以下幾派:

(1)以白居易和元稹為首,包括李紳、王建、張籍等人在內,倡導新樂府的創作,要求「歌詩合為時而作文章和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會政治的各種弊端,反映時弊民疾,在詩歌形式上只要求淺顯平易通俗,自然,他們的創作在當時乃至以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一派詩人,從尚奇怪,重主觀的創作主張出發,著力於探討詩歌的新的藝術形式,並且通過個人的遭遇來反映社會的黑暗。這一派詩人除了韓孟之外,還有劉叉、盧仝、馬異、賈島、李賀等,其中韓、孟、李最為出色。

(3)韓、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劉長卿、韋應物與大歷十才子等詩人,帶著對盛唐的依戀,以蕭條、冷落的心境表現山林隱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劉禹錫等「元和貶謫」詩人,或借異鄉山水以抒發貶謫之苦悶,或借歷史古跡抒發千古興亡之慨嘆,柳的山水詩寫得清淡秀麗,峻潔峭激,劉的詠史詩則豪邁暢朗。

晚唐七十年,是唐詩的晚秋時節,但並非一片蕭瑟。總體來看,由於晚唐政治形勢的惡化,人民生活更加貧困,所以現實主義詩歌在晚唐繼續得到發展。李商隱、杜牧兩位詩人為晚唐之翹楚,他們的詩歌,無論其內容還是藝術都具有傑出的成就。許渾、溫庭筠、韋庄、司空圖、韓?、鄭谷等詩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鶴、聶夷中等人,繼承了中唐元白新樂府的傳統,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由於晚唐時局如西風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懷與艷情綺思的主題在晚唐詩壇便十分流行。而艷情綺思的題材在詞這一新起的藝術形式中表現的更為充分。到了五代時期,詞這種形式迅速發展,為後來宋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F. 關於唐朝的ppt內容展示,主題最好是什麼

唐朝是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繁榮時期,民族與文化交流空前繁盛。可以以此作為你PPT的主題,而且材料比較好搜集。

G. 以「盛極一時的唐朝」為主題找三篇文章。謝謝

http://tieba..com/f?kz=184314923
http://..com/question/61497727.html
http://hi..com/huozx/blog/item/203f2e249b0c1030c995595f.html
都是跟唐朝盛世有關的,
希望能解答你的問題

H. (1)隋唐時期的時代主題是什麼

隋唐朝時期最主要的時代主題:
全面繁榮,成就突出,影響深遠,中華文明鼎盛時期。

I. 唐朝細分時間段,中唐晚唐盛唐怎麼劃分

文學作品源自生活,唐朝時間段可以根據唐詩的風格來參考。唐詩一般分為初、盛、中、晚四期。
(一)初唐(618—713)
前五十年是南朝形式主義
文學
的延續,後五十年,四傑突破了宮體詩的題材,沈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陳子昂提倡建安風骨,痛斥齊梁詩風,為唐詩開辟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二)盛唐(713—766)
詩歌繁榮的頂峰,大詩人涌現,風格紛呈,題材廣泛,以李白為偉大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是盛唐詩歌的主流。政治詩和邊塞詩集中體現了唐的風格,杜甫帶著盛唐詩歌的偉大氣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戰亂後的現實,為中唐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三)中唐(766—836)
詩歌數量、流派最多、嚴峻、冷酷的現實使詩歌的主流轉向現實主義,以白居易為代表的新樂府運動貫穿整個中唐。
(四)晚唐(836—907)
現實主義詩歌繼續發展,皮日休等人繼承新樂府運動的傳統,但在藝術上缺乏創造性,李商隱等人的詩里充滿遲暮黃昏的夢幻情調,愛情主題十分流利,通過溫庭筠、韋庄的奠基、詞的形式在五代得到迅速發展。

J. 唐朝專題手抄報內容 簡短的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19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皓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唐朝歷史--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