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錢幣文化論文

錢幣文化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4 09:01:01

㈠ 關於金錢的認識的論文

權利和金錢是我們生存的保障,同時也代表著我們的自信和尊嚴,那麼我們可以大膽地撕下一切偽裝,毫不掩飾自己對它們的熱望。及早認識這一點,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個人的聰明才智。

如果你已經踏入社會,並有些工作經驗,就會發現,在現實中有些人總是受人敬重,有些人就是被人看不起。有很多人在從事一項工作時,得過且過,甘願做一個掉在隊伍後面的"末等公民",而不能根據自己的強項,去爭做"一等公民",這就註定了這類人無法成大事。

一個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是由青春向成熟的過渡期,這時候及早地認識現實,樹立切合實際的人生理想,就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今天,權利和金錢是我們生存的保障,同時也代表著我們的自信和尊嚴,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撕下一切偽裝,毫不掩飾自己對它們的熱望。

只要在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內,有野心應該是一件好事情。有了野心,才能有一個好的心態和好的習慣去奮發圖強、孜孜不倦地做事情,才可以逼著人調動一切聰明才智去解決問題,不會因為偶爾的挫折去懷疑自己的能力。

特別是對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強大的野心,能充分挖掘他的潛力和天賦,還能增進他為人處世的積極性。

耶魯大學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有名的一所私立大學。耶魯大學現在很驕傲,布希總統、老布希總統、柯林頓總統都是耶魯大學畢業的。耶魯的辦學理念只有一句話:培養未來世界的領導者。耶魯最有影響的是本科教育,他們的教育思想是要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為未來的領袖。所以入學的時候,校長要找學生一個一個面談,看他的本質、潛質裡面像不像耶魯學生,看他能不能成為領袖人才,每年都這樣篩選。學生進來以後給學生相當多的機會自主地發展、全面地發展,所有的教授都要給本科生上課,教課期間完全是討論。耶魯的正教授招聘條件有這么一句話:此人能夠在本領域與世界該方面的領袖進行競爭。

耶魯的學生都體現出充分的自信、自強和挑戰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他們覺得自己通過努力一定會成為領袖人才。

耶魯的成功提示我們:追求成功、財富和幸福,不但是人類天生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而且是與生俱來不得放棄的責任和義務。貧弱是一種疾病,是一種惡習,如果不是由於懶惰,就是由於無知。貧窮不單是金錢和物質的缺乏,最主要的還是精神---信心、勇氣、熱情、意志和知識的欠缺。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由於缺少生活的磨礪,不知道錢是個重要的東西,有些人反而認為窮是一種風度。其實貧窮最高尚這種思想觀念,只是在特殊條件下,人們無法走向富足的一種安慰劑,隨著時代的發展已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

往大里說,社會的和平和幸福,唯有經財富的創造和經濟的繁榮才能達成,一個貧窮的社會絕對無和平和幸福可言。消滅貧窮和創造幸福,是我們在現代社會里的每一個人責無旁貸的義務。只就個人而論,一個人活著,要吃飯,要穿衣服,要受教育,還要旅遊或者娛樂,錢就一日不可或缺。

在文明制度下,財富可能來自機遇、創新、變革和勤奮。一般而言,一個人的財富多少也就基本代表了他的才能和努力,財富越多,表明他對社會做出了越多的貢獻。擁有更多的財富,代表著人可以節省很多為謀生而奔波的時間,自己和家人將可以過上一個相對穩定和安逸的生活。一個人的貧富,與他對金錢的態度息息相關,要賺錢,一定要先愛錢,也就是說,對金錢充滿自由、地位、信心、保障等正面聯想。要是以為金錢是萬惡之源,會影響現在的和諧關系或者會帶來不可測的風波,那麼財富永遠會與他擦肩而過。

另外還有:
一句話:金錢,對物質世界控制能力的數量化表現。
金錢,可能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因為金錢可以衡量大部份具體事物的價值,也為人類的文明作出重大的貢獻,使人類從以物換物的營商手法進步到現代的社會中有股票、地產、金融等等的公開交易平台,這全是金錢的功勞。金錢雖然對人類有很大的功用,同時也製造出一連串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中,金錢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它早就滲透了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一個人如果沒有錢,那麼他在社會上就寸步難行;如果有了錢,就可以得到物質享受。由於錢有這個作用,所以它就有了一種令人瘋狂的魔力,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錢,是許多人嚮往的東西。在有的人眼裡,只要有了錢,就會有一切,他們認為金錢是萬能的,有了錢就必然會有幸福。
但金錢真的是萬能的嗎?錢真能使人幸福嗎?未必。
當然,有了錢就可以有許多東西,就能建立一個在物質上比較富裕的家庭,也就能過較為舒適的物質生活。但是,我們的生活絕不是只要擁有高檔的物品就一切美滿了,因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質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更為重要。我國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些革命青年甘願放棄城市的優裕生活,到延安去睡土炕,吃小米;解放初期,許多僑居海外的科學家,舍棄洋房、汽車,回國住集體宿舍,騎自行車,他們的薪金少了,物質生活水平降低了,然而他們卻感到更幸福。可見,一個人即使缺少錢,但他為了某種高尚的理想而活著,那麼他是幸福的。
一個人即使有很多錢,但他的精神世界如果是空虛的,或者生活並不自由,那麼就決不會有幸福,有時甚至是痛苦的。《紅樓夢》里的賈寶玉生長在一個門第顯赫、極為富貴的封建官僚家庭里,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奢侈生活,按理說他是很幸福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他為封建禮教所禁錮,沒有自由,因此,他不幸福。古羅馬帝國皇帝尼祿可以說是富甲天下了,但他是否幸福呢?他的富有、尊貴只使得他獸性大發,弒母戮師,甚至荒唐到火燒羅馬城,最後眾叛親離,只得自殺。這,說明了金錢與幸福之間並不能劃等號。
我們透過金錢的魔力,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就會發現錢不過是一種商品,如果喪失了那種能夠交換商品的能力的話,那麼紙幣不過是一些廢紙,金屬幣也只不過是一堆破銅爛鐵。對錢的態度正確,理解得透徹的人是不會被錢所動的。
我們對錢要有一種正確的認識。既不能像晉朝的王夷甫那樣把它蔑稱為「阿堵物」,連碰也不願碰它,也不能為它而瘋狂,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它。總而言之,我們對錢的態度應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金錢可以用來換取一定程度的物質或精神生活!
金錢是一種可以用於消費,使用,交換的資源!
許多人認為,金錢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
可是,我們常常看到,因為沒有錢帶來的人間災難。夫妻反目,父子成仇。
很久以來,中國大部分的人都是平民身份,貧富懸殊不大,讓人們幾乎忽略了金錢在生活中的真正位置。人們也沒有能力去談論和控制它。不談錢的人,才是高尚的人。
近年來,許多人先行一步掘到了金,成了暴發戶;
後又有,白領、小資、中產、儒商、資本家出現。
金錢開始了它在中國的真正角色扮演。
誰說金錢不重要,誰說金錢不能帶來快樂?
我們認為,金錢,是重要的;
金錢,能給人快樂;
金錢,尤其能給有思想的人,帶來真正的快樂!
能夠賺錢,能夠控制錢,又能夠淡泊錢的人,才是真正高尚的人。
許多人說,金錢使人墮落,
其實,金錢是一種催化劑,
使墮落的人更墮落,高尚的人更高尚。
我們需要素質教育,也需要金錢教育。
讓高尚的人掌握金錢的權利,才能使金錢發揮作用。
在左拉(1840—1902)的宏偉巨著《盧貢-馬卡爾家族》中,《金錢》是第十九部長篇小說,發表於一八九二年,它以其題材的重大與藝術描繪的成功,在左拉的整個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金錢》堪稱世界名著,其意義在於,它以生動豐富的形象表現了現代資本主義初期一系列重大的社會現象:金融市場的新問題、資本的作用、社會性的投機心理以及圍繞這些所發生的人間悲劇與喜劇。
人們通過滿足社會的各種需要來獲得金錢,並通過金錢獲得社會提供的各種需要。
追根究底就三句話:1.不夠不可以;2.多了很麻煩;3剛剛好最愉快。
(CEO說)金錢啊,為了你,我苦苦拼爭、從不放棄;如今擁有了你,可過得仍不開心,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金錢說)其實,我不屬於任何人,從一個主人的口袋到另一個主人的手中。我同樣不解:為什麼你們已大量擁有了我卻還要緊緊抓住不放?在你們的攥握中,我有種透不過氣的感覺。告訴你吧,我更樂於待在窮人的手中,因為他們會給我更多喘息的機會。如果你聰明,就適當放放手吧!這對你和我或許都是一件好事兒和一種解脫。
(名利說)我過得也很累,從第一天踏入名利場就從未輕松過,就像上了軌道的車輪怎麼也剎不住;有時,我也想,像你一樣,可現實卻不允許自己停止轉動,只能這樣瘋狂地永無止境地前行。
(淡泊說)若干年前,我也有過和你同樣的感受和經歷。有一次,大病初癒的我突然發現健康的珍貴和生命的意義,這是任何名利都換不來的。還有一回,當我手拿一枝玫瑰送給情人時,她一臉不悅地說,別人送一束你卻送一枝。這時,我才明白:要是送一束,她會要九百九十朵;要是送九百九十朵,她會要金銀首飾;要是送首飾,她會要名車洋房……總之,永無滿足。於是,我最終選擇了送一枝玫瑰就讓她開心一笑的妻子;於是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淡泊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如果你聰明,也可以像我一樣輕松,問題是,在你的眼中已容不下像我這樣渺小無能的人。
(空虛說)我向來懼怕孤獨和寂寞,可一貧如洗的我,沒有朋友、沒有聚會、沒有美酒。為了追求高品味的生活,我開始近乎瘋狂的奮斗,終於有了收獲,取得巨大成功。可不知怎麼回事,反而更空虛了——在美酒的飄香中,在喧嘩的聚會上,在朋友的簇擁下,我的心裡總是空落落的。我始終不明白,我為什麼就無法和你一樣地生活呢?
(充實說)你的這種感受我沒有經歷過,這得感謝我兒時的一位夥伴,他叫「真誠」。幾十年如一日,無論貧困還是富有、無論順利還是挫折,他總是陪伴著我。他無形中教會我:不要祈求別人對你如何如何,首先自己要學著先付出一顆真誠的心,那麼別人也會同樣回報你。有了這種交流和互動,我從未體驗過你所說的孤獨和寂寞。如果願意,我可以把這位「夥伴」介紹給你相識,興許他能讓你變得充實和快樂。
(CEO悟語)如果說有金子的日子是亮閃閃的,那麼有快樂的日子就是金燦燦的。由此看來,快樂比金錢更重要!
信譽比金錢更重要

一個名叫J·P·摩根的人主宰著當今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帝國。而他的祖父,也就是美國億萬富翁摩根家族的創始人——老摩根先生,當年卻是個一無所有的人。

1835年,當時的老摩根先生還是個普普通通的公司職員,他沒有想過發什麼大財,只要能在穩定的收入之餘得到一筆小小的外快就足以讓他心滿意足。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簽約成為一家名叫「伊特納火災」的小保險公司的股東,只是因為這家公司不用當時拿出現金,只需在股東名冊上簽上名字即可,而這正符合摩根先生當時沒有現金卻又想獲得收益的境況,所以摩根先生就這樣成了這家小保險公司的股東。

但是,沒過多久,有一家在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客戶就發生了火災。如果按照規定,保險公司應該完全付清賠償金。但是那樣一來,保險公司就將宣告破產。在這個時候,其他股東們一個個驚慌失措,紛紛要求退股。

摩根先生仔細想了一下,他認為自己的信譽肯定比金錢重要。然後他開始四處借款,在無奈之下還賣掉了自己的房產,低價收購了所有要求退股的股份。他將賠償金如數返還給投保的客戶。一時間,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聲名鵲起。

已經幾乎身無分文的摩根先生成了保險公司的唯一所有人,但公司已瀕臨破產,他乾脆打出廣告:「凡是有需要再參保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的客戶,保險金一律加倍收取。」

令他想不到的是,這次客戶反而蜂擁而至。原來經過這一次事件,伊特納公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最講信譽的保險公司,這一點使它比那些有名的大保險公司更受歡迎。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從此又突然崛起了。

成就摩根家族的並不是那一場火災,而是比金錢更重要的信譽。

http://..com/question/77581081.html?fr=ala0

㈡ 金錢與人生的論文

關於金錢的智慧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金錢是財富的綜合代表。既然是綜合代表,就簡單邏輯推論,擁有金錢就是擁有財富;相應地,人們對金錢的追求,也就是對財富的追求;人們對待金錢的態度,也就是對待財富的態度了。其實,這種簡單邏輯推論是有問題的,因為金錢僅僅是財富的「綜合代表」,而不是財富本身——你握有黃金或是美元,它們並不就是汽車、住房,還不是清潔的空氣、純凈的飲水,更不等於精神的愉悅、生活的充實和思想的自由,盡管使用黃金或是美元,你可以交換到這些真實財富的一部分。換言之,金錢與真實財富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但金錢這個「綜合代表」與真實財富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何況許多財富還是金錢無法代表、度量和交換可以得到的。 正是由於金錢與真實財富之間的這種關系,我們不應將金錢與財富等同起來,更不應簡單地將追求金錢和擁有金錢與體現人生價值、追求幸福等同起來。關於金錢,我們需要一種生活的智慧。 財富是一個包羅萬象、內容非常廣泛的概念。就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普遍的理解來看,它既包括服務於人生存、生活的物質產品,又包括人的心理愉悅、精神滿足等非物質產品;既包括可以私有化到個人或家庭的「私有財富(如家庭房產)」,又包括難以私有化的「共有財富」(如藍天白雲、清潔空氣);既包括直接從大自然獲取的東西,又包括人為製造出來的東西;在人為製造的東西中,既包括物化有形的產品,又包括制度、規則、習慣、傳統、風俗等非物化的文化產品,還有那宗教、信仰、主義、意識形態、主觀價值判斷等等純粹理念的存在。概括地講,財富就是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個人認為有價值的一切東西的總和。對於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個人來說,追求各種各樣的財富,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也是人生的全部目的所在。只是看你如何來確定你心目中的「財富目標」罷了——有人追求物質產品的豐裕;有人追求精神境界的滿足;有人追求宗教過程的寧靜;有人追求信仰實踐的磨礪。如此眾多的財富目標追求選擇,讓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生氣和色彩。 不無遺憾的是,在貨幣經濟時代里,金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單調化了人們對於財富多樣化目標的追求選擇。金錢似乎代表著、度量著世間一切財富的價值,並似乎可以交換到世間的一切財富。人們對它的追求和擁有,似乎就是對一切財富追求和擁有的代名詞。這樣一來,人生的目的,除了追求和擁有金錢,也就不再有別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存在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假象,但這種假象迷惑的卻是絕大多數人,特別是當金錢可以用來免除勞役和人身處罰、購買婚姻、抵償生命時,金錢便與人生價值直接關聯,「金錢萬能」這種假象的程度就越發加大了。 基於金錢是財富的「綜合代表」卻不是財富本身,以及金錢並不能夠完全度量、代表和交換一切財富的理解,我們關於金錢的智慧就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既要追求金錢,以獲得它能夠代表的財富(如住房、汽車等),也要追求金錢不能夠代表的財富(如內心的平安);我們要擁有一定量的金錢,但不能夠停留於只是擁有金錢的狀況之中,也要享受金錢所能夠交換到的真實財富本身,也就是要會花錢。否則,我們就只是空洞地擁有金錢財富形式,成為地道的「守財奴」;我們要在一定的時空里追求金錢,也要在一定的時空里放棄追求金錢來享受足夠的人生閑暇。在這樣的智慧人生中,金錢就將永遠是你忠實的僕人,你就將贏得生活的豐富內容和人生價值的真實實現。或者說,你就是在智慧地生存和生活著。 關於金錢、金錢與人生、金錢與社會,歷史上許多思想家都表現出了濃厚的悲觀主義看法。馬克思對於商品貨幣的「拜物教」給予過猛烈的抨擊,認定商品貨幣條件下,特別是當勞動力轉化為商品,貨幣轉化為資本的資本主義社會里,這種「拜物教」具有不可消除的屬性,它深深地奴役或「異化」了人的存在。因此,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廢除商品貨幣體系,也就成了未來美好社會理想建設的基本前提。德國的社會思想家西美爾認為,「金錢是世俗之神」的現實令人感到悲哀,因為金錢只是一種空洞的形式,不是財富本身,也不能夠代表所有的財富,「金錢只是通向最終價值的橋梁,而人是無法棲居在橋上的」。與馬克思不同的是,西美爾沒有廢除貨幣制度的理想設計,只是面對現實發出無奈的嘆息,充滿著不盡的悲情。 我們「很不幸」地生活在一個金錢存在的歷史階段和社會里。在可以預計的未來,我們根本無法廢除金錢,但我們是否有必要屈從於金錢,或是沉溺於金錢的悲觀情緒之中呢?至少,我以為是沒有必要的。對個人而言,如能智慧地對待金錢來生活,只是將其作為一種生活的工具或手段,而不是作為生活的目的,我敢肯定,這種有著真實內容的生活,有著豐富財富結構的生活,也就是相對成功的、有價值的生活,盡管這不是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生活

㈢ 怎樣對待金錢的論文怎麼寫

正確對待金錢
關鍵詞: 正確 對待 金錢

「錢是身外之物,如果自己有得多,就應當幫助那些需要的人。『助人所獲得的快樂,才是世間最大的財富啊!』」

適度的儲蓄和節儉是對的,但是如果為了弄錢而不要命,甚至貪臟枉法,投機行險,就反不如無儲蓄的人了。

如果你能在收入豐富是,將多餘的錢儲蓄起來,則可以無慮於一時的短缺。儲蓄的習慣可以使你在得意時不致荒逸,在失意時不致窘迫,更因為你能有計劃地使用金錢,使每一分都發揮最大的功用,而增加更多的財富。

先人的財產、原有的積蓄、保險的鐵櫃都不足恃,「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唯有自己所具備的學問與技術,別人奪不走也搶不走。

在這世界上,我們所需要的常不是錢,而是那小心幾塊錢後面的一點誠意、一些溫情和一片真心。

金錢對真正的戀愛有兩大害處:假如對方本來不愛你,她可能因為你有錢而對你產生虛偽的好感。這種感情發展到最後,只有花錢上當。二、假如對方本來對你是真正相愛,可是,當你動用了錢彈功勢之後,會弄得連你自己也鬧得不清她愛的是你,還是你的錢。把原來純潔高尚的愛情蒙上了金錢塵垢,使她蒙受不白之冤,也使你失去了考驗她的機會。因此,除非你自問除了金錢之外,本身的條件實在太差,才只好用錢去買虛情假意。否則,即使有錢,也最好留到戀愛成熟、結婚的時候再用。

凡事如在多錢利益上著眼,就難免在人情義上有幾分刻薄。有了物質享受的人,勢必要放棄掉許多精神上的自由和心安理得的快樂。

一個人假如除了賺錢享受之外,沒有其他,他的生活必然缺少樂趣。他會失去真正的朋友,換來一群趨炎附勢的小人。他會缺少真正愛他本人的人,而只剩下那些愛他金錢的人。

人與人之間,金錢往來很難避免。所以,當你開始和人發生債務關系之前,就應先有心理上的准備。假如對方是朋友,那麼,你不要為金錢而失去朋友。這筆錢借出去之後,還也好,不還也好,就不要再存心去計較。

物慾是沒有止境的。安於儉朴的生活,不貪心,不慕虛榮,不妄想非分的享受,生活中自然會有恬淡安適的樂趣。

金錢雖然是身外之物,但是因為它對每一個人都有用,所以我們仍要盡最大可能、以正當的方法賺取,並且節約的使用。

不要接受別人的金錢。尤其是為了一時的虛榮或排場,去用別人的錢,將來就算能夠設法償還,也相當苦惱。如果沒有辦法償還,那麼那一時的虛榮和排場就抵不過日後的苦惱和麻煩。

「不做虧心事,不欠別人錢。」盡管生活苦一點,但是,心情輕松,睡也安然,走也方便。這種鬆快、安然和方便,是金錢所買不來的。

財富並不會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幸福。時常,我們發現,人們在沒有錢的時候,很懂得享受生活情趣,而一旦有了錢之後,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做了金錢的奴隸。

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方.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對待金錢,每個人有其自身的金錢觀,就象每個人有其人生觀一樣.我們生活在一個矛盾的世界,萬物皆有兩面,因此我們看待任何事物或東西,都應有條原則用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事物。金錢,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古至今金錢的地位和作用不是我們人力所能改變的,但它是靜的,我們則是動的,具有巨大的改造能力,因此我們可以擁有它,使用它,使它讓我們的理想實現。但是,我們不能過火,那樣就會象守財奴一樣。對待金錢,關鍵是看到它巨大的作用和亮點,使之服務於我們,幫助與我們,使我們更好的實現我們的目標。

還可談談金錢和權力
正確對待金錢和權力
——「三觀」建設漫談之四
夏 平

如何看待金錢和權力,是人生旅途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我們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必須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權力觀。金錢觀和權力觀都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即對金錢的正確觀點和態度,是人人無法迴避的問題。
金錢,作為貨幣的通稱,是商品交換發展的產物,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能與各種商品相交換,這就使金錢成為財富的象徵。誰擁有的金錢越多,誰佔有、支配的財富就越多。於是,金錢就成為人們追逐的對象,金錢拜物教即拜金主義由此產生。
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人們重義輕利,「只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並不十分看重金錢,為貪圖錢財而干壞事的並不多。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拜金主義思潮逐漸滋長和泛濫起來。有人說:「搞市場經濟就要拜金,認錢不認人」、「錢為主,人為奴,錢是真善美的標志」、「只有向錢看,才能向前看」。於是,「為人民服務」變成了「為人民幣服務」。為了撈錢不擇手段,不計後果;有了錢,就去花天酒地,腐化墮落,如此等等。
馬克思主義並不反對金錢,只要商品經濟存在一天,金錢就不會消失。對個人來說,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關鍵在於「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用之有度」。人生苦短,比金錢更貴重的東西多得很,例如精神、事業、情義、榮譽、智慧、健康等等,這些都不是金錢所能量化和買到的,我們豈可輕重倒置。
權力,從字面講,主要涵義有二:一是指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文化上的強制力量,二是指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量。前者表現為政治權力、經濟權力、軍事權力、文化權力,後者表現為各行各業的領導者和工作人員為了履行其職責而擁有的支配力量。權力觀主要是指人們對一定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量所持的根本觀點和根本態度。能否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對於一個領導幹部及工作人員的思想和行為具有重大影響。是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視作為人民服務的手段,還是把它當做謀取私利的工具,是衡量權力觀正確與否的標志。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權力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對無產階級政黨來說,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一切權力來自人民,一切權力服務於人民,一切權力的行使由人民來監督和制約,任何人都不得以權謀私。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不僅存在著金錢拜物教,而且存在著權力拜物教——「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以及這兩種拜物教的結合——權錢交易。這是一種禍國殃民的腐敗行為。從客觀上看,是由於受到剝削階級特權思想的侵蝕;從主觀上看,是由於沒有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包括正確的權力觀。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最根本的是要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謀利益,克服剝削階級的特權思想。

有很多http://..com/question/13190494.html

㈣ 我眼中的貨幣 800字論文

紙幣是資本家發明的最好的剝削方式。

黃金充當貨幣 的王朝還將復辟。

撰文提綱

(一)貨幣起源(貨幣是什麼,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其作用是什麼,有什麼影響)
(二)貨幣發展(分時段闡述,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與統治階級利益的關系)
(三)貨幣現狀(紙幣產生對貨幣的沖擊,美元的通脹,經濟的紊亂,銀行家通過貨幣發行對人民的無情剝削;對金本位的回顧,同紙幣比較)
(四)對未來貨幣的展望(金本位可能復辟嗎,電子錢包的方向何在)
(五)總結,歸納總結和闡述自己的觀點

㈤ 古錢幣的論文

寫這樣的論文可以結合一下經濟學知識

㈥ 我與人民幣為主題的作文800字左右

人民幣作為全國流通的唯一貨幣,設計和印製十分精美體,現著中國地理、自然、歷史、文化、社會等特點。下面,我要為大家介紹第五套人民幣20元券背面的風景名勝——素有「甲天下」之稱的桂林山水。

㈦ 求一篇 「關於金錢」 的政治論文

金錢作為一種等價物,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有著神奇的魔力。

自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金錢無時無刻不在伴隨著人們的左右,並成為人們獲得物質滿足和精神享受不可替代的「橋梁」。

金錢原本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商品,而人類社會的發展卻賦予了它以特殊的地位和獨有的作用,甚至被披上一層神的面紗。

由於人們對金錢的膜拜和追崇,其誘惑力和殺傷力直線攀升,幾近鬼使神差之功效。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也有人說「有錢偏讓磨推鬼!」不得不承認,在商品社會,只要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就沒有辦不成的事,也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人常說,"錢不是萬能的,沒錢卻又是萬萬不能的" 。人們生活在金錢世界裡,對錢的追求和渴望幾乎達到無以倫比的程度。事實也如此,古往今來,誰人不為金錢所困?又有誰不被金錢所動? 就是那些達官顯貴,也常常拜倒在金錢腳下。

是啊,錢實在是太重要了!時下,多少學子苦於家境貧寒、交不起學費而眼巴巴放棄升學的機會;又有多少重病纏身的患者因缺錢少葯而倍受折磨、不敢到大醫院就醫;還有多少低收入的下崗職工為養家糊口而含辛茹苦、日夜操勞!

有錢是好。君不見,哪個「款爺」不是身居豪宅、胯乘名車?哪個「貴夫人」不是穿金戴銀、出手闊綽!有了錢,可不再承受貧困之苦,不再為一日三餐和衣食住行而發愁,可以換取想得到而又能夠得到的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所有乃至靈魂。

為了生存,不能不為錢而戰。人們在金錢的驅動和誘惑下,無怨無悔地拼搏著、奮斗著,有些人甚至不擇手段,攫取不義之財,縱然是面臨牢獄之災,也要挺而走險,這正應了那句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錢的確貴重,可把錢看得太重又是一種悲哀。趙本山小品中有句話發人深省,說「縱有房屋千萬間,睡覺只需三尺寬」。錢多少是多,沒有止境,可再多的錢,一生究竟能花費多少,又能捨得花費多少?從這個意義上說,再多的錢也無非是個記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當金錢不能為人所用,反而淪為金錢的奴隸時,金錢本身的應有之意也就不復存在了。

要知道,世上還有比金錢更可貴的東西。是什麼比金錢還重要呢?那就是一個「情」字。一旦情意淪喪,即便你用再多的金錢也無法換回。因為,人間真情包括親情、友情、愛情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沒有感情的世界是黑暗的世界,也是無法生存的。前不久,中央電視台曾播放一則關於四川張華秀一家為爭奪家產、父女姊妹間大打出手、對簿公堂的記實報道。看後不由得讓人一聲感嘆:都是金錢惹的禍!

有時候,錢多也帶來煩惱。人就是這樣,沒錢也怕,有錢還怕。沒錢怕受窮,怕被人瞧不起;有了錢又怕「食飽思淫慾」,想入非非。生活中,「男人有錢就學壞,女人學壞才有錢」的例子屢見不鮮,為此發生婚變、反目成仇的更是比比皆是。

由此說來,事物都是辨證的。有錢自有有錢的快樂,無錢自有無錢的消解。人與人並無根本上的差別的,只是外在包裝優劣而已。所以,無論有錢沒錢,也無論錢多錢少,都應默守一份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金錢的魔力讓我們不能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不厭多,以人為本。畢竟,金錢乃身外之物!

㈧ 關於金錢的文章

關於金錢的智慧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金錢是財富的綜合代表。既然是綜合代表,就簡單邏輯推論,擁有金錢就是擁有財富;相應地,人們對金錢的追求,也就是對財富的追求;人們對待金錢的態度,也就是對待財富的態度了。其實,這種簡單邏輯推論是有問題的,因為金錢僅僅是財富的「綜合代表」,而不是財富本身——你握有黃金或是美元,它們並不就是汽車、住房,還不是清潔的空氣、純凈的飲水,更不等於精神的愉悅、生活的充實和思想的自由,盡管使用黃金或是美元,你可以交換到這些真實財富的一部分。換言之,金錢與真實財富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但金錢這個「綜合代表」與真實財富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何況許多財富還是金錢無法代表、度量和交換可以得到的。

正是由於金錢與真實財富之間的這種關系,我們不應將金錢與財富等同起來,更不應簡單地將追求金錢和擁有金錢與體現人生價值、追求幸福等同起來。關於金錢,我們需要一種生活的智慧。

財富是一個包羅萬象、內容非常廣泛的概念。就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普遍的理解來看,它既包括服務於人生存、生活的物質產品,又包括人的心理愉悅、精神滿足等非物質產品;既包括可以私有化到個人或家庭的「私有財富(如家庭房產)」,又包括難以私有化的「共有財富」(如藍天白雲、清潔空氣);既包括直接從大自然獲取的東西,又包括人為製造出來的東西;在人為製造的東西中,既包括物化有形的產品,又包括制度、規則、習慣、傳統、風俗等非物化的文化產品,還有那宗教、信仰、主義、意識形態、主觀價值判斷等等純粹理念的存在。概括地講,財富就是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個人認為有價值的一切東西的總和。對於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個人來說,追求各種各樣的財富,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也是人生的全部目的所在。只是看你如何來確定你心目中的「財富目標」罷了——有人追求物質產品的豐裕;有人追求精神境界的滿足;有人追求宗教過程的寧靜;有人追求信仰實踐的磨礪。如此眾多的財富目標追求選擇,讓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生氣和色彩。

不無遺憾的是,在貨幣經濟時代里,金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單調化了人們對於財富多樣化目標的追求選擇。金錢似乎代表著、度量著世間一切財富的價值,並似乎可以交換到世間的一切財富。人們對它的追求和擁有,似乎就是對一切財富追求和擁有的代名詞。這樣一來,人生的目的,除了追求和擁有金錢,也就不再有別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存在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假象,但這種假象迷惑的卻是絕大多數人,特別是當金錢可以用來免除勞役和人身處罰、購買婚姻、抵償生命時,金錢便與人生價值直接關聯,「金錢萬能」這種假象的程度就越發加大了。

基於金錢是財富的「綜合代表」卻不是財富本身,以及金錢並不能夠完全度量、代表和交換一切財富的理解,我們關於金錢的智慧就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既要追求金錢,以獲得它能夠代表的財富(如住房、汽車等),也要追求金錢不能夠代表的財富(如內心的平安);我們要擁有一定量的金錢,但不能夠停留於只是擁有金錢的狀況之中,也要享受金錢所能夠交換到的真實財富本身,也就是要會花錢。否則,我們就只是空洞地擁有金錢財富形式,成為地道的「守財奴」;我們要在一定的時空里追求金錢,也要在一定的時空里放棄追求金錢來享受足夠的人生閑暇。在這樣的智慧人生中,金錢就將永遠是你忠實的僕人,你就將贏得生活的豐富內容和人生價值的真實實現。或者說,你就是在智慧地生存和生活著。

關於金錢、金錢與人生、金錢與社會,歷史上許多思想家都表現出了濃厚的悲觀主義看法。馬克思對於商品貨幣的「拜物教」給予過猛烈的抨擊,認定商品貨幣條件下,特別是當勞動力轉化為商品,貨幣轉化為資本的資本主義社會里,這種「拜物教」具有不可消除的屬性,它深深地奴役或「異化」了人的存在。因此,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廢除商品貨幣體系,也就成了未來美好社會理想建設的基本前提。德國的社會思想家西美爾認為,「金錢是世俗之神」的現實令人感到悲哀,因為金錢只是一種空洞的形式,不是財富本身,也不能夠代表所有的財富,「金錢只是通向最終價值的橋梁,而人是無法棲居在橋上的」。與馬克思不同的是,西美爾沒有廢除貨幣制度的理想設計,只是面對現實發出無奈的嘆息,充滿著不盡的悲情。

我們「很不幸」地生活在一個金錢存在的歷史階段和社會里。在可以預計的未來,我們根本無法廢除金錢,但我們是否有必要屈從於金錢,或是沉溺於金錢的悲觀情緒之中呢?至少,我以為是沒有必要的。對個人而言,如能智慧地對待金錢來生活,只是將其作為一種生活的工具或手段,而不是作為生活的目的,我敢肯定,這種有著真實內容的生活,有著豐富財富結構的生活,也就是相對成功的、有價值的生活,盡管這不是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生活。

㈨ 關於金錢的作文 600字左右

1.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金錢是財富的綜合代表。既然是綜合代表,就簡單邏輯推論,擁有金錢就是擁有財富;相應地,人們對金錢的追求,也就是對財富的追求;人們對待金錢的態度,也就是對待財富的態度了。其實,這種簡單邏輯推論是有問題的,因為金錢僅僅是財富的「綜合代表」,而不是財富本身——你握有黃金或是美元,它們並不就是汽車、住房,還不是清潔的空氣、純凈的飲水,更不等於精神的愉悅、生活的充實和思想的自由,盡管使用黃金或是美元,你可以交換到這些真實財富的一部分。換言之,金錢與真實財富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但金錢這個「綜合代表」與真實財富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何況許多財富還是金錢無法代表、度量和交換可以得到的。

正是由於金錢與真實財富之間的這種關系,我們不應將金錢與財富等同起來,更不應簡單地將追求金錢和擁有金錢與體現人生價值、追求幸福等同起來。關於金錢,我們需要一種生活的智慧。

財富是一個包羅萬象、內容非常廣泛的概念。就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普遍的理解來看,它既包括服務於人生存、生活的物質產品,又包括人的心理愉悅、精神滿足等非物質產品;既包括可以私有化到個人或家庭的「私有財富(如家庭房產)」,又包括難以私有化的「共有財富」(如藍天白雲、清潔空氣);既包括直接從大自然獲取的東西,又包括人為製造出來的東西;在人為製造的東西中,既包括物化有形的產品,又包括制度、規則、習慣、傳統、風俗等非物化的文化產品,還有那宗教、信仰、主義、意識形態、主觀價值判斷等等純粹理念的存在。概括地講,財富就是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個人認為有價值的一切東西的總和。對於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個人來說,追求各種各樣的財富,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也是人生的全部目的所在。只是看你如何來確定你心目中的「財富目標」罷了——有人追求物質產品的豐裕;有人追求精神境界的滿足;有人追求宗教過程的寧靜;有人追求信仰實踐的磨礪。如此眾多的財富目標追求選擇,讓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生氣和色彩。

不無遺憾的是,在貨幣經濟時代里,金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單調化了人們對於財富多樣化目標的追求選擇。金錢似乎代表著、度量著世間一切財富的價值,並似乎可以交換到世間的一切財富。人們對它的追求和擁有,似乎就是對一切財富追求和擁有的代名詞。這樣一來,人生的目的,除了追求和擁有金錢,也就不再有別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存在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假象,但這種假象迷惑的卻是絕大多數人,特別是當金錢可以用來免除勞役和人身處罰、購買婚姻、抵償生命時,金錢便與人生價值直接關聯,「金錢萬能」這種假象的程度就越發加大了。

基於金錢是財富的「綜合代表」卻不是財富本身,以及金錢並不能夠完全度量、代表和交換一切財富的理解,我們關於金錢的智慧就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既要追求金錢,以獲得它能夠代表的財富(如住房、汽車等),也要追求金錢不能夠代表的財富(如內心的平安);我們要擁有一定量的金錢,但不能夠停留於只是擁有金錢的狀況之中,也要享受金錢所能夠交換到的真實財富本身,也就是要會花錢。否則,我們就只是空洞地擁有金錢財富形式,成為地道的「守財奴」;我們要在一定的時空里追求金錢,也要在一定的時空里放棄追求金錢來享受足夠的人生閑暇。在這樣的智慧人生中,金錢就將永遠是你忠實的僕人,你就將贏得生活的豐富內容和人生價值的真實實現。或者說,你就是在智慧地生存和生活著。

關於金錢、金錢與人生、金錢與社會,歷史上許多思想家都表現出了濃厚的悲觀主義看法。馬克思對於商品貨幣的「拜物教」給予過猛烈的抨擊,認定商品貨幣條件下,特別是當勞動力轉化為商品,貨幣轉化為資本的資本主義社會里,這種「拜物教」具有不可消除的屬性,它深深地奴役或「異化」了人的存在。因此,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廢除商品貨幣體系,也就成了未來美好社會理想建設的基本前提。德國的社會思想家西美爾認為,「金錢是世俗之神」的現實令人感到悲哀,因為金錢只是一種空洞的形式,不是財富本身,也不能夠代表所有的財富,「金錢只是通向最終價值的橋梁,而人是無法棲居在橋上的」。與馬克思不同的是,西美爾沒有廢除貨幣制度的理想設計,只是面對現實發出無奈的嘆息,充滿著不盡的悲情。

我們「很不幸」地生活在一個金錢存在的歷史階段和社會里。在可以預計的未來,我們根本無法廢除金錢,但我們是否有必要屈從於金錢,或是沉溺於金錢的悲觀情緒之中呢?至少,我以為是沒有必要的。對個人而言,如能智慧地對待金錢來生活,只是將其作為一種生活的工具或手段,而不是作為生活的目的,我敢肯定,這種有著真實內容的生活,有著豐富財富結構的生活,也就是相對成功的、有價值的生活,盡管這不是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生活。
2.《茶花女》書中有一句名言:「金錢是好僕人、壞主人。」是做金錢的主人,還是做金錢的奴隸,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金錢觀。

金錢觀是對金錢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和人生觀緊密相連的。金錢是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隨著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而逐漸成為財富的象徵。資產階級金錢觀有兩個特徵,一是「金錢至上」。他們從本階級和個人的私利出發,把金錢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切向錢看。只要能獲取金錢,可以不擇手段。二是「金錢萬能」。他們誇大金錢的作用,鼓吹「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決定一切」,「金錢就是幸福」。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金錢的本質和歷史作用,認為金錢作為物質財富,是人類創造的,並為人類服務,人類應當是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人們依靠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獲取財產,金錢是光榮的,而那種用剝削、掠奪欺詐的手段不勞而獲,則是可恥的。金錢在促進商品交換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金錢並非萬能,世界上有比金錢更重要、更寶貴的東西。居里夫人放棄「鐳專利」的巨額金錢,毅然將煉鐳的技術公布於世,並把價值100萬法郎的世界第一克鐳捐獻給治療癌病的研究所。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於1950年拒絕美國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重金聘約,攜妻子兒女一起越過太平洋的驚濤駭浪,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事業。

金錢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但金錢並不等於幸福,因為人類不能沒有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空虛的人,就不會有真正的幸福。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