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小論文
Ⅰ 求一篇與漢字有關的論文
在這里哪有人免費給你論文了,還不如找個專業點的威客網發個任務,
會有很多人幫你設計論文的。
http://www.wktx.net
Ⅱ 急需一篇關於 中國漢字的論文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
Ⅲ 漢字來歷論文5000字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里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說倉頡看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有的古書說,倉頡創造出文字後,由於泄漏了天機,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還有一種傳說,說倉頡觀察了鳥獸印在泥土上的腳跡,啟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這種種傳說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從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國考古工作者多次發掘了半坡遺址(今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發現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劾劃符號和繪畫、雕塑、裝飾品等藝術作品。半坡人的刻劃符號多保留在彩陶上,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國文字。
近年來,中國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處遺址里發現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個圖象文字,共發現了10多個單字。這些文字是按照實物的形狀描繪出來的,所以稱為「象形字」。字體的結構與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徵。
漢字的構成主要有三種方法:
象形法
這是形成漢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創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寫成,「月」寫成,水寫成,牛寫成等等。這些象形字經過逐漸的演變,到後來都改變了原字的形體,變成了後來方正的字體,有的筆畫減少了,有的筆畫增添了,由不規則變成了有規則的字體。
會意法
象形字比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們不能表達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創造了另一種造字法——會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號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號來表達一個抽象的意思。例:「明」字寫成,意為「日」和「月」帶來光明。「旦」字寫成,(意為太陽出地平線而升起。
形聲法
象形字和會意字都能從字形上看出字的意義,但卻不能讀出聲音。因此又創造了形聲法來造字。把表示聲音的聲旁和表示意義的形旁搭配起來,組成很多新字。例:「爸」字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結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這樣文字越造越多,據統計,形聲字占漢字的90%左右。漢字的形成和發展,成為人們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適應了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
Ⅳ 就是針對一個漢字寫一篇論文
這時候,就會覺得胸襟豁然開朗,大有包容整個世界的寬廣.
我終於見到大海了!在看見大海的一順間,我覺得自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不過我在此同時,我看到地平線那兒,水天相接,分不清海和天.就在這時,我對海的那邊的好奇心遠遠的超過了海這邊的好奇心——海的那邊又是什麼呢
我終於見到了大海,海就像一位身著藍紗裙的美麗姑娘,海風吹著浪花的聲音,就是她的迎客曲.看那海邊的金色沙灘,在朝陽的照耀下,彷彿每一粒細紗都閃著光.沙灘上面,有許許多多大海送來的禮物:小巧玲瓏的貝殼,背著小房子的寄居蟹,長滿硬刺的海刺蝟,像小口袋似的水母……撒滿海灘.這都是退潮時掉隊的,等海水一漲,它們還要回到大海的懷抱.像那無邊的大海望去,
Ⅳ 關於漢字文化的論文,2000字左右,急用!!!
漢字的文化魅力
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錘煉,創造出世界上唯一古老卻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意文字。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的主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漢字是中華民族文明之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在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功勛。漢字具有多方面的優越性,她以優美的形態、和諧的韻律、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古老的文字,並在新世紀越發散發出她無與倫比的魅力!
漢字形體優美。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由線條圖形構成的表意文字,線條圖形本身的結構就能表現出圖畫美。仔細端詳我國的漢字,有的端莊秀美,有的自然簡潔,有的流暢飄逸。正因為如此,中國才有那麼豐富的書法藝術。漢字優美的形態,給我們以無限的想像力。翻開書本,你會覺得每一個漢字都是鮮活的,一個個漢字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眼前。「日」的形狀像太陽,「月」的形狀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連綿山峰,「川」像飛流直下的懸崖瀑布;「馬」像駿馬在奮蹄賓士,「鳴」似鳥兒在引吭高歌,「旦」似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集」似三隻鳥兒在樹上依偎棲息;三人為「眾」,日月為「明」,「步水(三點水)」為「涉」,雙「木」成「林」..幾乎每一個漢字都能為我們插上一雙想像的翅膀,讓我們在漢字的世界裡自由暢想,在漢字藝術的畫廊里得到形象真實的美感。
漢字音韻和諧。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在一個音節內,沒有復輔音,無論開頭或是結尾,都沒有兩個或三個輔音連在一起的現象,因此,音節與音節的界限分明,音節的結構形式整齊。漢語的音節母音占優勢,一個音節中可以沒有輔音,但不能沒有母音,而且,由復母音構成的音節比較多,因母音是樂音,所以漢語音節樂音成分比例大。漢語的每一個音節都有若干聲調,聲調可以使音
節和音節之間界限分明,又富於高低升降的變化,於是形成了漢語音樂性強的特殊風格。許多漢字韻母相同或相近,把這些韻母相同或相近的音節放在每一句或隔一句的末尾,就可以使音調和諧悅耳,富於音樂節奏,誦唱順口,好聽好記。
詩歌就是利用漢字的這一規律構成的韻文。每一個漢字有一個特定的聲調,陰平、陽平讀起來比較舒緩,叫平聲,上聲、去聲讀起來比較急促,叫仄聲,有規律地交替使用這兩大類聲調,可以使音調抑揚頓挫、悅耳動聽。
漢字歷史積淀深厚。幾千年來,中國歷史文獻,浩如煙海,文獻中典故、成語、豐富多彩。幾個漢字,可以表達一篇文章、一個故事的內容。如「班門弄斧」、「濫竽充數」、「黔驢技究」、「江朗才盡」、「車水馬龍」、「門可羅雀」„„數不清的簡潔詞彙,將含義豐富深遠的內容,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中國古籍,車載斗量。《老子》五千字,奧妙無窮,已形成一個學派《老子學》。《孫子兵法》幾千字,變換不測,不僅適用與軍界,世界多國的商界也在應用。而且,漢字字與字之間區分明顯,個性突出,便於高速新產品試銷讀。由漢字排列組成的詩詞歌賦和析字聯等,講究整齊、壓韻、平仄、對仗,文字精煉,內涵豐富,高雅清新,是其它文字難以具備的。
漢字是漢文化的創造物。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元號系統,故可直接傳遞語義信息。「江、河、汛、湯、泊」與「水」有關,「扎、打、撲、扒、扔」與手的動作行為有關。漢字的構造有一定的理據性。張斌指出:
「漢字的理據性透露出豐富的漢民族文化信息,通過漢字內部結構的分析,我們甚至可以窺見古代的風俗、社會發展、認知水平等。」深入到每一個漢字的結構中去,就會發現其中都蘊藏著很深的造字理據,從中可以窺探當時的社會生活。例如遠古用貝殼作貨幣,故記錄有關經濟活動的漢字都加上一個「貝」,如「貪、貧、貨、貸、資、賤、財、購」等,漢字體現了漢民族的思想觀念和認知水平。例如,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故含有貶義色彩的漢字都加上一個「女」,如「妒、奸、婪、妖、妄、嫖」等。漢語中表示思想感情的漢字都從心旁(或心的變形),如:
想、忘、忠、恕、怨、愁、憶、惱、悅、憚、慍、恭、慕等,這是古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種觀念的反映。先人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鑒於這種認識,在造字時,
留下了一批從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漢字。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從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從甲骨文到西周時期的金文、大篆(鍾鼎文、石鼓文),再到秦朝時期的「小篆」,實現了「書同文」,之後「隸變」實現了古文字向今文字階段的轉變,隸書、楷書以及
Ⅵ 漢字文化 論文
你好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語言文化熱的影響下,漢字文化研究逐漸形成一股熱潮,一批中青年學者紛紛著書立說,表現出對漢字文化研究的極大興趣,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不容否認,這些研究還缺乏應有的深度,其中多數是對某些個體字元所反映的文化現象的孤立描寫,一些著作在具體操作時還經常出現種種失誤,缺乏必要的科學性。問題的關鍵在於,漢字文化研究的理論探討還十分貧乏,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一些重大的基本理論問題,如漢字文化概念的界定、漢字與文化關系的解說、漢字文化功能的量度等,目前還存在著許多模糊的認識。因而,迅速進行理論建設,是當前漢字文化研究的當務之急。
一、「漢字文化」概念的界定
正確界定「漢字文化」的概念,科學解釋漢字與文化的關系,是漢字文化理論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目前,人們對於「漢字文化」概念的界定,雖然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漢字文化的某些特點,但總體的研究力度還不夠,挖掘還不太深刻,概括也不太全面。我們認為,界定「漢字文化」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著眼。宏觀的漢字文化,是指漢字的起源、演變、構形等基本規律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微觀的漢字文化,是指漢字自身所攜帶的、通過構意體現出來的各種文化信息。宏觀的漢字文化是建立在微觀的漢字文化基礎之上的,因而,在研究的步驟上,應從微觀起步,逐步積累材料,總結規律,然後再上升到宏觀的研究上。但微觀的研究並不是對單個字元的孤立分析,而是要從整個漢字系統出發,著眼於宏觀的背景,並以宏觀的研究為最終目的。無論是宏觀的漢字文化研究,還是微觀的漢字文化研究,都必須圍繞漢字這個中心,要以漢字的自身因素為根本的出發點,而不能脫離漢字,把本不屬於漢字的東西生拉硬扯進來。
科學解釋漢字與文化的關系,必須首先了解「漢字」和「文化」各自的本質。就漢字而言,它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體系,它的產生,主要是為了滿足有聲語言的不足。對此,清代陳澧曾做過精彩的描述:「蓋天下事物之眾,人日見之,則心有意;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構成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構成之者也。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也」。[1](P8)意義是抽象的,是感覺器官所不能感知的;聲音是一縱即失的,只能作用於聽覺器官,而不能作用於視覺器官,它雖然能夠成為意義的符號,但在技術落後的古代,卻無法傳之異地,留於異時。而人類社會的日益發展,迫切需要在更加廣泛的時空范圍內進行思想交流。這種需要,促成了文字元號的誕生。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以一種特殊的符形將漢語的意義和聲音物化下來,從而擴大了漢語的交際功能。可見,漢字的最根本的功能是記錄漢語,是否與漢語的詞相對應,是判斷某一符形是否為漢字的決定性條件。漢語是各種社會文化的載體,漢字記錄了漢語,因而也就與文化發生了聯系。就文化而言,由於社會文化的復雜性,對「文化」概念的界定也就成為難題,各家之說竟多達幾百種。有人認為文化專指人類的精神活動,有人認為文化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個方面,也有人認為文化泛指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我們比較傾向於17世紀德國法學家S·普芬多夫的說法。他認為,文化是社會人的活動所創造的東西和有賴於人和社會生活而存在的東西的總和。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會生活的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總和。根據這個定義,漢字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整個社會文化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漢字」和「文化」這兩個概念,應該是上下位的種屬關系。然而,在社會文化結構中,漢字這一結構成分必定要跟其他成分發生關系,所以「漢字」與文化的關系,並不僅僅表現為漢字與整個文化體系的關系,而更多地表現為漢字與整個文化體系中除漢字之外的其他文化元素的關系。關於這一點,王寧先生曾作過明確的辯證:「『漢字與文化』這個命題實際上屬於文化項之間的相互關系范疇,具體說,它是指漢字這種文化項與其他文化項之間的關系。文化項之間是彼此有關系的,在研究它們的相互關系時,一般應取得一個核心項,而把與之發生關系的其他文化項看作是核心項的環境;也就是說,應把核心項置於其他文化項所組成的巨系統之中心,來探討它在這個巨系統中的生存關系。如此說來,『漢字與文化』這個命題,就是以漢字作為核心項,來探討它與其他文化項的關系。」[2](P78)許多學者談漢字與文化的關系時,總是籠統地將「漢字」和「文化」這兩個概念簡單地對應起來,讓人覺得漢字似乎是獨立於文化之外的,這種割裂「漢字」與「文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漢字在整個文化體系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它既是各種文化項之一,又是書寫和表達其他文化項的載體。它通過記錄語言中詞的方式,保存了詞的意義所反映的各種文化信息,因而同其他文化項之間建立了極為密切的聯系。漢字的悠久歷史與其跨時代性的特點,更使它具有了很大的文化考古價值,成了研究歷史文化及其變遷的重要依據。漢字與文化的這種密切聯系,使得二者之間具有著特殊的互證關系。人們既可以從漢字的角度去研究文化,挖掘漢字的起源、演變及其構形等各種規律中所包含的整體文化特質和具體文化信息;又可從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漢字,探討其他文化項對漢字自身發展規律的影響。漢字自古至今一直頑強地堅持自己獨特的表意性,始終沒有割斷同文化的聯系,這使漢字文化的研究對各個歷史階段都有一定的適用性。因此,漢字文化研究不僅在理論上具有合理性,而且在實踐上具有可行性。
二、「漢字文化」與「漢語文化」的區別
在漢字文化研究領域,一些人往往混淆「漢字文化」和「漢語文化」這兩個基本概念,將漢語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當成漢字文化現象來研究,從而影響到漢字文化研究的科學性。
其實,「漢字文化」和「漢語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著各自不同的內涵。漢字和漢語雖然同是文化的載體,但二者之間卻存在著本質差別。就其構成要素來說,語言只有音、義兩要素,而文字則有形、音、義三要素。漢字的音、義要素是從漢語那裡承襲過來的,而形體要素才是它自身所獨有的。字形雖然與音義有關,但卻有著自己獨立的作用和價值,具有自身的構造規律和系統。這就決定了漢字既與漢語有密切關系,又與漢語有著本質的不同。漢字與文化發生關系,一方面是以漢語為中介的,即通過記錄漢語而成為文化的載體;另一方面,由於漢字形體的特殊性,使得漢字具有了漢語所不具備的文化功能。漢字是表意文字,特別是早期漢字,形體與所記事物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人們可以從字形當中,窺探出與所記事物相關的文化信息,這些文化信息有些是詞義能夠反映的,有些是詞義所不能反映的。從主觀上講,漢字構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記錄漢語中的詞,它的表意特徵是在字形和詞義之間建立聯系的一種手段和方式。也就是說,人們採用表意構字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據形知詞,而不是據形知物。但從客觀結果上看,漢字的表意構形不僅記錄了詞,而且還記錄了除詞以外的其他信息。如甲骨文中的「王」字,除了記錄了「王」這個詞外,還以其像斧頭之形的構形告訴人們,古代統治者是靠武力統治天下的。這些信息,由於遠古文獻的貧乏,我們無法從「王」的詞義本身獲得。在最初造字時,古人並不是有意識地要將這些信息保存在字形之中,而是由於當時統治者必然擁有武器,人們看到武器極易聯想到擁有武器的人,於是,便用武器之形作為記錄「王」這個詞的字形,以期在字形和詞義之間建立一種明確的聯系。後來,統治者的形象發生了變化,「王」的詞義也隨之改變,人們通過「王」的詞義本身已無法了解到古代統治者的特點,而「王」的字形則成了古代統治者形象的歷史見證,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文化考古價值。由此可見,漢字的文化功能實際上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於漢語中的詞,一個來源於漢字的自身形體。前者是漢語的文化功能在漢字形體中的物化,是與漢語文化相重合的,因而仍應歸於漢語文化的范疇。後者是漢字自身所獨有的,因而才是真正的漢字文化。
在具體研究中,不少人把漢語文化貼上了漢字文化的標簽,把許多本屬詞彙范疇的現象也歸到漢字身上。如有人在名為漢字文化研究的文章中,用《說文》「牛」、「馬」二部字多的事實,去印證我國古代曾經歷過畜牧業時代。我們且不說這種印證有何實際價值,僅在理論上,就存在著混淆漢字文化與漢語文化的傾向。「牛」、「馬」二部的字多,只能反映出當時語言中與牛、馬有關的詞多,除此之外,漢字字形本身並不能提供更多的文化信息。因此,對「牛」、「馬」二部字所反映的文化現象的研究,只能算是詞彙文化問題,而不能稱為漢字文化。假如把屬於詞義的東西都歸於漢字,漢字的文化功能就確實無所不包了。如果這樣的話,任何文字都是記錄詞義的,因而也就必然記錄文化,那麼,漢字與其他文字還有什麼不同之處呢?我們研究漢字的文化功能,必須從漢字的特殊構形出發,只有這樣,才能發掘出漢字文化的本質特點。
三、漢字文化功能的量度
對漢字的文化功能把握不準,甚至隨意誇大,是目前漢字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個較嚴重的問題。不少學者受「漢字優越論」的影響,將漢字誇得神乎其神,說「漢字是一串怪異的密碼」,「是古代社會的活化石」,「每個漢字都成為了一定文化的鏡像」。這些說法明顯與漢字文化功能的實際量度不相符合。
漢字與文化之間雖然存在著互證關系,但這種互證關系並不是完全對等的。從總體上來講,文化對漢字的證明功能要大於漢字對文化的證明功能,因為漢字畢竟是一種記錄語言的符號,而且是歷史積淀的產物,盡管它與文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但它並不具備細致描寫文化的功能,也不具備最終確認文化的功能,更不具備確認文化所屬時代的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漢字文化研究時,一定要對漢字文化功能的有限性有清醒的認識,准確把握漢字文化功能的量度,而不能隨意加以誇大。在這方面,王寧先生等人所著的《〈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可謂成功的典範。該書《前言》中明確表示:「漢字中所貯存的文化信息,只能從每個字的構形——一個小小的方寸之地,簡化了的線條、筆畫,以及字與字的關系中得到,所以是有限的,如果誇大它,從自己的主觀臆測出發,弄出許多玄之又玄,廣之又廣的新鮮事來,其實是難以說服人的,也就把《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這個題目給糟蹋了。」[3](P2)
漢字創造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記錄語言,而不是為了細致描寫文化。漢字字形所體現出的除詞義之外的其他文化信息,只是其創造過程中的副產品。如果將這種副產品上升為其主要功能,就會導致對漢字本質的誤解。受誇大漢字文化功能觀念的影響,一些學者不能正確擺放漢字的位置,不能正確看待漢字和文化的關系。他們不是把漢字看作記錄漢語的工具,而是把它當成了考證和確認文化的靈丹妙葯,試圖通過漢字構形去構建整個中國古代文化史。於是,他們任意誇大漢字的文化功能,將本來毫無聯系的漢字構形和文化現象牽強附會在一起。如有人說:「它的存在無疑是一個活化石,能使我們透過文字的靜態形體步入到古人動態的文化意識中去,把文字內蘊所包含的深刻的政治、經濟、宗教、藝術觀念以及古人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認識事物的方式等揭示出來。漢字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脊樑。」[4](P15)作者把漢字比喻成中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脊樑」,說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似乎中華民族文化的所有方面都可以在漢字字形當中找到根據,這無疑是對漢字文化功能的過分誇張。我們認為,漢字構形當中確實保存著不少有關古代社會狀況的文化信息,但漢字並不具備細致描寫文化的功能,它對文化的反映是有限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因而,僅靠漢字構形無法確認文化,更無法全面構建古代的文化系統。
漢字構形系統是歷史積淀的產物,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逐步形成的,這就決定了它必然具有很強的歷史層次性。但當漢字積淀為一個完整的構形系統時,這種歷史層次性已深深地隱藏在整個構形系統的背後,變得很難甚至無法考察了,因而也就無法運用漢字去確認文化所屬的時代。漢字構形中包含的一些文化現象,究竟應歸屬於哪一歷史層面,是很難有確切的結論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運用漢字考證文化時,一定要持謹慎的態度,要盡可能排除主觀隨意性,在漢字構形和文化現象之間建立起客觀、真實的聯系。有人不了解這一點,而是籠統地不分時代層次地去考察漢字的文化功能,其結果只能導致錯誤的結論。如同樣是《說文·女部》字,有人根據從女的字多,認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完全可以從漢字字形中得到充分的證明。《說文》中女部下面有258個字,可以看出早先婦女的社會地位是比較高的。」[5];又有人認為,女部中的「大量貶義詞,反映了古代社會女子地位低下,受歧視受侮辱」[6];為什麼會有如此差異的結論呢?問題的關鍵在於《說文·女部》字本身的復雜性,它們決不可能是同一時代產生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反映某一個時代的社會觀念。究竟哪些漢字起源於母系社會,哪些漢字起源於父系社會,現在已無法考察,所以,單憑女部字,既不能證明「早先」婦女的社會地位高,也不能證明「古代」社會女子地位低。《從女偏旁字看古代婦女的尊卑嬗變》一文[7],更是試圖通過女部字去描述古代婦女地位的演變史。作者認為,我國古代婦女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地位極尊,從商代開始由尊向卑轉化,到西周以後地位極卑,這種演變過程都可以在漢字構形中找到證據。作者似乎對哪個字起源於什麼時代、反映哪個時代的文化現象胸有成竹,但實際上,他在證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婦女地位高時,用的是商代的甲骨文;在證明商代是婦女地位的轉化期時,用的還是甲骨文;甚至在證明西周時期婦女地位低時,仍然用甲骨文就已產生的例字。那麼,究竟哪些甲骨文反映的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現象,哪些甲骨文反映的是商代的現象,又有哪些甲骨文預先反映了西周時期的現象呢?這種缺乏歷史觀念的做法恐怕值得商榷。
漢字是一個符號系統,每個字元的存在都受著系統的制約,它既以某種方式與其他字元相聯系,又以不同的構形與其他字元相別異。聯系和別異是每個字元存在的兩個必要條件,是漢字元號的本質內涵。漢字元號的系統性特點要求我們在分析漢字構形時,一定要從系統性原則出發,而不能孤立地分析單個字元。有些學者受誇大漢字文化功能觀念的影響,總是戴著有色眼鏡去審視漢字字形,習慣於到字形當中去為某種文化現象尋求印證。如有人認為甲骨文「母」字中的兩個指事符號象徵「胸前兩乳十分發達」,並據此論證原始社會存在女性生殖崇拜。[8]我們認為這種論證是十分牽強的。漢字造字最初採取的是依類象形的方法,而象形就是要突出事物的顯著特徵,只有如此,才能將相類似的事物區分開來。如「牛」、「羊」二字的構形就突出了牛角和羊角一個向上彎、一個向下彎的特點,從而使二字的形體有了明顯的區別。「母」字的構形之所以突出兩乳,也是出於與其他字元相別異的考慮,因為「女」字所表示的母親和「女」字所表示的女子在外形上很難區別,除了母親的乳房比一般女子較為發達外,其他特徵很難在字形中體現出來,於是,古人便在「女」字的基礎上加上表示乳房的兩點,作為「母」字的構形。這種構形,既保持了與「女」字的聯系,又體現了與「女」字的區別,顯然是為了滿足漢字構形系統性特徵的需要,而不是為了表示什麼生殖崇拜。可見,漢字是一個具有嚴密系統性的符號體系,每個字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整個系統制約的。因此,我們不能為了一時方便而胡亂講字,否則就會造成講了一個亂了一片的嚴重後果,給讀者造成困惑。
總之,「漢字文化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不能違背漢字的發展規律,也不能違背文化的發展規律。漢字文化學是科學,不是幻想,更不是個人無根據的聯想和猜測。」[9]漢字構形確實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文化研究方面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但是,我們在研究漢字文化時,一定要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用謹慎的態度去操作,要樹立正確的漢字文化觀念,准確把握漢字文化功能的量度,合理分析漢字的構形;要明確漢字文化研究所要達到的目的,弄清漢字文化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能夠解決什麼問題,正確認識漢字文化學方法的適用對象,避免出於趕時髦心理的隨意濫用。只有這樣,才能使漢字的文化功能得到正確的體現。不過,要想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既需要有堅實的漢字學功底,又需要有較高的文化學修養,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Ⅶ 漢字發展的論文
一:漢字發展史概況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到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鍾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鍾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范,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於是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原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到了漢朝,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而「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燕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松自如。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在唐朝時期,「楷書」尤為盛行,盛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
由於楷書的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的胸臆,寄情於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體。還不懂字體的時候,本人小時候就被要求練習行書。
到了宋朝,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被發明,「宋體字」也應此產生。最早產生於北宋,是有楷書變化而來。有肥體和瘦體之分,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
「仿宋體」也是模仿「宋體」而產生一種字體,這種字體的出現至今也不過七、八十年,但是發展十分迅速。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規範字體,在印刷品還有各種不同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這種字體醒目大方,筆跡全部一樣粗細,結構醒目嚴密,筆劃粗壯有力,撇捺等筆畫不尖,使人易於閱讀。由於其醒目的特點,常用於標題,導語,標志等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種字體紛紛誕生,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漢字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向》
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劉又辛教授負責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發展史綱要",其最終成果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綱要》,這項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的觀點。
1、關於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分期是以漢字字體變化為標准,即以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為標准劃分為四個階段。這項成果提出,字體變化不是漢字發展中的本質變化,不能說明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的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說明漢字的本質變化。這項成果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漢字發展三階段的理論。即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2、關於漢字的優缺點
現在世界上比較通行的文字有兩種:一是用幾十個字母記錄詞語語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漢字。這兩類文字體系,都各有優點和缺點,不能說哪種文字絕對好,哪種文字絕對不好。歐洲的一些學者認為,表音字是最進步的文字,漢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這種偏見被國內的一些學者所接受,他們在書刊上談到漢字時,很少說到漢字的優點,這是片面的。
漢字的優點。漢字的最大優點,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國是地域廣闊、方言復雜的國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語言規范化,就是現在推廣普通話,也還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漢字卻是全國通行的書面語言交際工具。語言不同,以筆代口寫出字來,卻完全一樣。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會出現廣東文、閩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礙人們思想交流。漢字的另一優點,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種符號體系,它可分為有理性文字和無理性文字兩大類。所謂無理性,是指純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等,這種文字純系一種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系。所謂有理性文字如漢字,它除了表示詞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形類的標志。如"水"字,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表形和表音兩個作用。再如"汪"、"洋"兩字,用"水"表示類屬,用"王"、"羊"表示讀音,叫做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漢字在表音方面的缺點。漢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長期被當作假借字使用,這是漢字中的表音字。由於它的數目不大,且多為常用字,可以不談。在這里,只講形聲字的表音功能。形聲字的聲符大都是可以單獨使用的表形字,用以當作表音的聲符,不如字母表音準確。漢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點,而主要是以下三點:a,形聲字的聲符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一個聲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調.如"胡"字是陽平字,但"糊塗"的"糊"讀陽平,"糊弄"的"糊"讀去聲。b,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因語言的變易,而喪失或減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讀"shang"的第四聲,但以"尚"為聲符的"倘"、"躺"讀"tang"的第三聲,"黨"讀"dang"的第三聲,"徜"、"常"讀"chang"的第二聲,"敞"讀"chang"的第三聲。c,漢字的一字多讀的重音現象。如"參"字,在"參加"、"參觀"等詞中讀"can"的第一聲,在"人參"一詞中讀"shen"的第一聲,在"參差不齊"一詞中讀"cen"的第一聲,共有三個重音。
3、關於漢字的簡化問題
漢字是從圖畫文字演變發展而來的,若畫成其物,筆畫就多。從漢字發展史來看,簡省筆畫一直是漢字演變的明顯傾向。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又擴大了簡化字的范圍和字數,這是兩千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漢字改革。經過四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在普及教育和書寫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從另一方面看,簡化字也並非全無可議之處。如"鄧"、"歡"、"難"、"樹"、"戲"、"對"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聲韻不同的聲符,有些草書楷化的寫法同楷書的結構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處。但文字的規范一經確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漢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待漢字也要像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一是要繼承傳統而不能割斷傳統,二是要改革,按照漢字本身的發展規律進行改革,使之成為更好的交際工具。由於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使得學習漢語漢字的人越來越多。在各國教漢語的教師中,有的來自台灣,有的來自大陸,在教漢字時自然就會出現繁簡兩套教法。對這兩套教法是否統一,或如何統一,有待海峽兩岸及海外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討論解決。
4、關於漢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國家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為推廣普通話的工具,以及給漢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還有擴大的可能。如小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不會寫的漢字,可以用拼音寫這個字,書刊中的難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國的人名、地名時,有人主張用拼音方案拼譯等。可以預測,這套方案將會同漢字一樣長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認為,人類語言的書面符號都應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一概視為落後文字。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偏見。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載體,而且在現在,仍然是全國人民以及國外炎黃子孫的共同交際工具。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外有識之士已認識到漢字的優越性,這個文字體系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關於漢字的教學問題
按照漢字的教學方法教學漢字,這個原則是對的。但是,陳腐的"六書"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方法)必須改革。這項成果根據比較文字學的研究,並在唐蘭先生"三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聲這個"新三書"說。它包括了"六書"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轉注"。表形字包括"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這三書;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稱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假借中還有一種借形字,無中生有,徒亂人意。在唐蘭先生的"三書"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強分為象形和象意兩類,都不妥當。"新三書"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糾正了前輩的不足之處。掌握"新三書"的劃分標准,對於漢字教學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歲高齡的劉又辛先生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日記中寫到:"這本書終於寫成,算是了卻了五六十年來的一點心願。······這部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因為有了一點資助,這部書才得以完稿。我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這份答卷,希望我們沒有白白耗費了人民的這點寶貴資金。"著名語言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馬學良先生說:"這部《漢字發展史綱要》是(劉又辛)積多年對漢字研究的成果,與其傳人方有國合著公之於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漢字的本質與發展規律,且從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漢字改革的方向和漢字教學等一系列的重要問題,是一部研究漢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務實的論著。"
Ⅷ 求一篇關於漢字起源的小論文!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優秀產物 而不是高麗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