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克隆技術論文

克隆技術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2 15:08:23

Ⅰ 關於克隆技術方面的論文

.DNA克隆

現在進行DNA克隆的方法多種多樣,其基本過程如下圖所示(未按比例)

可見,這樣得到的DNA可以應用於生物學研究的很多方面,包括對特異DNA的鹼基順序的分析和處理,以及生物技術工業中有價值蛋白質的大量生產等等。

2.生物個體的克隆

(1)植物個體的克隆

在20世紀50年代,植物學家用胡蘿卜為模型材料,研究了分化的植物細胞中遺傳物質是否丟失問題,他們驚奇地發現,從一個單一已經高度分化的胡蘿卜細胞

可以發育形成一棵完整的植株!由此,他們認為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從一棵胡蘿卜中的兩個以上的體細胞發育而成的胡蘿卜群體的遺傳背景完全一樣,故為一個克隆。如此的植物的克隆過程是一個完全的無性繁殖過程!

(2)動物個體的克隆

① 「多利」的誕生

1997年2月27日英國愛丁堡羅斯林(Roslin)研究所的伊恩·維爾莫特科學研究小組向世界宣布,世界上第一頭克隆綿羊「多利」(Dolly)誕生,這一消息立刻轟動了全世界。

「多莉」的產生與三隻母羊有關。一隻是懷孕三個月的芬蘭多塞特母綿羊,兩只是蘇格蘭黑面母綿羊。芬蘭多塞特母綿羊提供了全套遺傳信息,即提供了細胞核(稱之為供體);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提供無細胞核的卵細胞;另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提供羊胚胎的發育環境――子宮,是「多莉」羊的「生」母。其整個克隆過程簡述如下:

從芬蘭多塞特母綿羊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細胞,將其放入低濃度的營養培養液中,細胞逐漸停止了分裂,此細胞稱之為供體細胞;給一頭蘇格蘭黑面母綿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取出未受精的卵細胞,並立即將其細胞核除去,留下一個無核的卵細胞,此細胞稱之為受體細胞;利用電脈沖的方法,使供體細胞和受體細胞發生融合,最後形成了融合細胞,由於電脈沖還可以產生類似於自然受精過程中的一系列反應,使融合細胞也能象受精卵一樣進行細胞分裂、分化,從而形成胚胎細胞;將胚胎細胞轉移到另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的子宮內,胚胎細胞進一步分化和發育,最後形成一隻小綿羊。出生的「多莉」小綿羊與多塞特母綿羊具有完全相同的外貌。

一年以後,另一組科學家報道了將小鼠卵丘細胞(圍繞在卵母細胞外周的高度分化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得到20多隻發育完全的小鼠。如呆「多利」因為只有一隻,還不夠叫做克隆羊的話,這些小鼠

就是名副其實的克隆鼠了。

② 通過細胞核移植克隆小鼠的基本過程

在本實驗中,卵丘細胞是經如下過程得到的:通過連續幾次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使雌鼠誘導成高產卵量狀態。然後從雌鼠輸卵管中收集卵丘細胞與卵母細胞的復合體。經透明質酸處理使卵丘細胞散開。選擇直徑為10-12微米的卵丘細胞用作細胞核供體(前期實驗表明,若用直徑更小或更大的卵丘細胞的細胞核,經過細胞核移植的卵母細胞很少發育到8細胞期)。所選擇的卵丘細胞保持在一定的溶液環境中,在3小時內進行細胞核移植(與此不同的是,在獲得「多利」時用作細胞核供體的乳腺細胞先在培養液中傳代了3-6次)

卵母細胞(一般處於減數分裂中期 II )通過與上面描述類似的方法,從不同種的雌鼠中收集。在顯微鏡下小心地用直徑大約7微米的細管取出卵母細胞的細胞核,盡量不取出細胞質。同樣小心取出卵丘細胞的細胞核,也盡量去除所帶的細胞質(通過使取出的細胞核在玻璃管中往復運動數次,以去除所帶的少量的細胞質)。在細胞核被取出後5分鍾之內,直接注射到已經去除了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進行了細胞核移植的卵母細胞先放在一種特製的溶液中1-6小時,然後加入二價的鍶離子(Sr2+)和細胞分裂抑素B。前者使卵母細胞激活,後者抑制極體的形成和染色體的排除。再取出處理過的卵母細胞,放在沒有鍶和細胞分裂抑素B的特製的溶液中使細胞分裂形成胚胎。

不同階段的胚胎(從2細胞期到胚泡期)被分別植入幾天前與已經結扎雄鼠交配過的假孕母鼠的輸卵管或子宮中發育。發育完全的胎兒鼠在大約19天後通過手術取出。

目前胚胎細胞核移植克隆的動物有小鼠、兔、山羊、綿羊、豬、牛和猴子等。在中國,除猴子以外,其他克隆動物都有,也能連續核移植克隆山羊,該技術比胚胎分割技術更進一步,將克隆出更多的動物。因胚胎分割次數越多,每份細胞越少,發育成的個體的能力越差。體細胞核移植克隆的動物只有一個完全的無性繁殖過程!

Ⅱ 幫忙寫一篇關於克隆技術利與弊的論文,字數2000字左右,一定要是論文格式參考文獻什麼的一定要全!

弊:1) 克隆將減少遺傳變異,通過克隆產生的個體具有同樣的遺傳基因,同樣的疾病版敏感性,一權種疾病就可以毀滅整個由克隆產生的群體。 可以設想,如果一個國家的牛群都是同一個克隆產物,一種並不嚴重的病毒就可能毀滅全國的畜牧業。
2) 克隆技術的使用將使人們傾向於大量繁殖現有種群中最有利用價值的個體,而不是按自然規律促進整個種群的優勝劣汰。從這個意義上說,克隆技術干擾了自然進化過程.
3) 克隆技術是一種昂貴的技術,需要大量的金錢和生物專業人士的參與,失敗率非常高。多莉就是277次實驗唯一的成果。雖然現在發展出了更先進的技術,成功率也只能達到2-3%。
4) 轉基因動物提高了疾病傳染的風險。例如,如果一頭生產葯物牛奶的牛感染了病毒,這種病毒就可能通過牛奶感染病人
5) 克隆技術應用於人體將導致對後代遺傳性狀的人工控制。克隆技術引起爭論的核心就是能否允許對發育初期的人類胚胎進行遺傳操作。這是很多倫理學家所不能接受的。
6) 克隆技術也可用來創造「超人」,或擁有健壯的體格卻智力低下的人。而且,如果克隆技術能夠在人類中有效運用,男性也就失去了遺傳上的意義。

Ⅲ 有關克隆的議論文

推薦答案

克隆利弊談
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例如,英國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療肺氣腫的a——1抗胰蛋白酶的母羊。這種羊奶的售價是6 千美元一升。一隻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葯廠,用什麼辦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這種羊擴大繁殖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克隆"。同樣,荷蘭PHP 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鐵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產血清白蛋白的羊,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當然還是"克隆"。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勢特別強的動物――騾,然而騾不能繁殖後代,那麼,優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克隆",我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己瀕臨絕種。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廣克隆" 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勢特別強的動物――騾,然而騾不能繁殖後代,那麼,優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 "克隆" ,我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 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己瀕臨絕種。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廣克隆" 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除此之外,克隆動物對於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可否認,"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克隆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然後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這也就是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
克隆人一直遭到全世界絕大多數人的反對原因 首先,克隆人的身份難以認定,他們與被克隆者之間的關系無法納入現有的倫理體系。其次,人類繁殖後代的過程不再需要兩性共同參與,這將對現有的社會關系、家庭結構造成難以承受的巨大沖擊。第三,克隆人技術可能會被濫用,成為恐怖分子的工具。第四,從生物多樣性上來說,大量基因結構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誘發新型疾病的廣泛傳播,這對人類的生存是不利的。第五,克隆人可能因自己的特殊身份而產生心理缺陷,形成新的社會問題。
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我想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來結束本文:" 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意,並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Ⅳ 生物基因工程克隆技術小論文200~300字左右

基因工程技術是一項極為復雜的高新生物技術, 它利用現代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 按照人類所需, 用DNA 重組技術對生物基因組的結構和組成進行人為修飾或改造, 從而改變生物的結構和功能, 使之有效表達出人類所需要的蛋白質或人類有益的生物性狀。基因工程從誕生至今, 僅有30 年的歷史, 然而, 無論是在基礎理論研究領域, 還是在生產實際應用方面, 都已取得了驚人的成績。首先,基因工程給生命科學自身的研究帶來了深刻的變化。目前科學家已完成了多種細胞器的基因組全序列測定工作。其次, 基因工程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能為工農業生產、醫葯衛生、環境保護開辟新途徑 基因工程( 又稱DNA 重組技術、基因重組技術) , 是20 世紀70 年代初興起的技術科學, 是用人工的方法將目的基因與載體進行DNA重組, 將DNA 重組體送入受體細胞, 使它在受體細胞內復制、轉錄、翻譯, 獲得目的基因的表達產物。這種跨越天然物種屏障, 把來自任何生物的基因置於毫無親緣關系的新的寄主生物細胞之中的能力, 是基因工程技術區別於其他技術的根本特徵。 2 基因工程研究內容基因工程研究內容基因工程研究內容基因工程研究內容 (1) 從復雜的生物有機體基因組中, 經過酶切消化或PCR 擴增等步驟, 分離出帶有目的基因的DNA 片段。 (2) 在體外, 將帶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 片段連接到能夠自我復制並具有選擇記號的載體分子上, 形成重組DNA分子。 (3)重組DNA 分子轉移到適當的受體細胞, 並與之一起增殖。 (4) 從大量的細胞繁殖群體中, 篩選出獲得了重組DNA 分子的受體細胞克隆。 (5) 從這些篩選出來受體細胞克隆, 提取出已經得到擴增的目的基因, 供進一步分析研究使用。 (6) 將目的基因克隆到表達載體上, 導入寄主細胞, 使之在新的遺傳背景下實現功能表達, 產生出人類所需要的物質。 3 在農業上的應用在農業上的應用在農業上的應用在農業上的應用 1))))抗除草劑的植物基因工程抗除草劑的植物基因工程抗除草劑的植物基因工程抗除草劑的植物基因工程 資料表明, 每年雜草造成的經濟損失占農作物總產值的10%-20%左右盡管除草劑的使用, 對大規模機械化耕作, 減少勞力開支和提高量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但一般除草劑的選擇性較差, 即除了殺草以外, 還會將作物殺死。現在利用生物技術, 將能抵抗除草劑的基因轉移到植物中, 獲得抗除草劑的植物, 如美國的孟山都公司將除草劑草甘磷的靶酶( EPSPS) 的cDNA 克隆轉入油菜, 目前, 已獲得的抗除草劑作物有大豆、棉花、玉米、水稻和甜菜等20 多種。

Ⅳ 有關克隆技術的論文

一、克隆技術的科學意義及經濟價值 克隆技術的突破,首先標志著人類對生命的認識水平與改造能力的提高,這本身是人類文明的長足進步。作為生物工程的一項重要成果,克隆技術為解決某些日益尖銳的問題和矛盾提供了多種可能的途徑和方法。 (一)克隆技術給醫學領域帶來美好應用前景。在人類基因組的帶動下,人們正在進行治療性克隆試驗,旨在生產克隆的或單性生殖的人類胚胎以獲取幹細胞,為人類研究癌症、艾滋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症等疑難病症,從基因層面揭示疾病產生的分子生物學機制,預報人體的機能和病理變化,找到標本兼治的治療方法。克隆生物工程技術將克服中西葯的弊端,將使醫學在21世紀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治療性克隆和幹細胞研究為人體缺失器官的修復和重建帶來希望,不但能治療或預防器官功能衰竭,而且能防治衰老,解決目前我們面臨的壽命延長而生命質量低下的難題。壽終無年、青春常駐的夢想在21世紀有可能會逐步成為現實。 (二)克隆技術有助於加速動植物育種過程。作為人類在生物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克隆技術反映了細胞核分化技術、細胞培養和控制技術的進步,為挽救瀕臨滅絕物種提供了多種可能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利用優良動物品種的體細胞提供細胞核來克隆動物,可以避免自然條件下育種所受到的動物生育周期和生育效率的限制,縮短育種年限,提高育種效率,按照自己的意願創造出有更高經濟價值的動物新品種來;可以再現物種,保護和拯救瀕危動物。同時,運用克隆技術可以超越自然節奏,主動調控生物鏈及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保護地球這一萬物共有的家園。 (三)克隆技術將引起制葯業和農業生產的革命。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使外源基因整合到受體細胞中並穩定地遺傳到子代,可以用來大量繁殖許多有價值的基因,直接生產出人類適用的醫葯用蛋白等高效葯物。如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有希望使侏儒患者重新長高的生長激素和能抗多種疾病感染的干擾素等。克隆山綿羊將會出現人類新的制葯廠,生產人類健康需求的應有盡有的葯用動物或動物葯。據計算,一頭轉基因山羊一年提供的人凝血因子LX活性蛋白相當於上海全年獻血總量所含同類蛋白的總和。人們一旦突破克隆生物技術,就能改變農作物的基因型,產生大量抗病、抗蟲、抗鹽鹼和www.shlunwen.com 遺傳性質穩定的新品種,培育動物的優良品種,培育生產奶量高,奶中富含人體所需營養物質的乳牛,以滿足人體對營養的需求。 二、克隆技術的負面作用與問題思考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對於社會的作用是雙重的,克隆技術也不例外。克隆技術的發展伴隨著對倫理道德的影響的沖擊,其負面作用不容忽視。 自「多莉」羊誕生以來,關於克隆技術的爭論日漸激烈。克隆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為自然科學領域矚目,也受到了社會科學領域的科學家的關注。因為,一旦這一技術被應用於人類自身,既克隆人的產生,那將是對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的一項嚴峻挑戰。克隆人可能對社會道德、社會倫理產生不可預料的負面影響:第一,它危害了倫理學的不傷害原則。從「多莉」羊的實例可以看出克隆動物的成功率很低,如果在人身上做成功率可能更低,而且很可能會產生出許多畸形的、具有嚴重缺陷的克隆人,自然會造成對他們的傷害;第二,克隆人違背了倫理學的自主原則。被克隆者作為人所享有的獨特性被粗暴的剝奪了;第三,克隆人違背了倫理學的平等原則。克隆人也是人,我們不能將他們僅僅當作為他人的目的服務的手段和工具。 對克隆技術持否定態度的人看到了克隆人可能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倫理、法律等問題。從政治角度看,克隆人的出現可能使人類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脅;從經濟角度看,克隆人可能使人的生產勞動發生畸形分化,如讓克隆人當奴僕以及作為人的工具;從人類學和社會學角度看,克隆人與供體者的關系將是社會不穩定的潛在因素;從法學角度看,克隆人將給法治社會製造不易化解的困境;從心理學角度看,克隆人有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從進化論角度看,克隆人不利於人類的進化;從哲學角度看,克隆人消除人的個性,破壞人類的多樣性。在克隆人可能引發的社會性問題中,最大量、最復雜的恐怕還是道德倫理問題。從社會倫理角度看,克隆人對人類發展的干預會影響人種的自然構成和自然發展。克隆人的出現將使兩性結合繁殖後代的傳統生殖模式被打破、人倫關系模糊以及人口性別比例失調,甚至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製造人類災難;從家庭倫理角度看,克隆技術用於人體繁殖,會加劇家庭多元化趨向,還會從根本上改變人的親系關系,確定人類親系關系的標准也將發生改變;從性倫理學角度看,它完全改變了人類自然的、基於性愛的生育方式,使人口的生產與性愛分離,破壞人類的情感;從生命倫理學角度看,它破壞了人擁有獨特基因的權利,有可能導致人種的退化,還會使正常的生與死的概念發生動搖。

Ⅵ 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的論文 以克隆技術為題或以基因工程為題 ,2000字至3000字,多謝了。

摘要 世紀70年代誕生的基因工程、克隆技術和幹細胞研究等現代生物技術, 使生命科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這些以創造或改變生物類型及生物機能為目標的現代生物技術已成為新技術革命的三大支柱之一。通過探尋生命本質及生長發育、疾病、衰老等奧秘, 揭示生命現象的內在規律。隨著生物技術在醫葯、食品化工、農業、環保以及能源、采礦等工業部門中的廣泛應用, 它正在對人類經濟及社會生活和社會進步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關鍵字:生命科學 生物技術 人類生活 影響
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生物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如進化的思想和生態學思想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2.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如生物技術產業正在形成一個新興產業;農業生產力因生物科學技術的應用而顯著提高。 3.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 4.促進人們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延長壽命。 5.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如生態學的發展促進人們的整體性思維;隨著腦科學的發展,生物科學技術將有助於改進人類的思維。 6.對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體系產生沖擊,如試管嬰兒、器官移植、人基因的人工改造等,都會對人類社會現有的倫理道德體系產生挑戰。 7.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和自然界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如轉基因生物的大量生產改造物種的天然基因庫,可能會影響生物圈的穩定性。 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是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生物與基因科技
生物與基因科技的進展,已促使生物醫學的研究邁入後基因體醫學時代,這些尖端醫療科技在提升人們健康福祉的同時,也給家庭和社群等各個層面前帶來所未有的影響。其中有些影響或許還是潛在的。
(1)基因改造作物(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
科學家以基因改造的方式改良農作物,以促進收成、防治病蟲害、提高經濟效益,希望可以解決人類糧食不足或營養問題,但是基因改造作物會不會創造出新的過敏原、對人體造成新的健康問題、引起昆蟲的抗葯性、製造所謂的基因污染?基因改造作物所帶來對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風險、安全性與效益如何評估?基因改造作物的專利權將如何規范?其巨大商業利益是否將加劇資本家對弱勢族群、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控制或剝削?究竟,人與植物、自然生態的理想關系應該如何?
(2)基因檢測(Genetic testing):
基因檢測有助於遺傳疾病的診斷、預防及處置,執行的時機常見於婚前健康檢查、胚胎植入前檢測、產前檢查、新生兒篩檢、兒童及成人的遺傳檢驗等,檢測的性質又可分診斷檢測、帶原者檢測、發病前檢測、罹病傾向檢測。由於遺傳信息不僅關乎個人,同時也與家庭或家族其他成員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遺傳信息的獲得與告知時常帶來特殊的醫學倫理問題,包括:基因信息帶來的心理負擔及社會壓力,基因診斷結果的告知對個人與家庭、家族的影響,個人隱私的保障與家庭成員利益產生沖突,基因檢測引起的醫療資源分配、社會正義議題等。
(3)基因治療(gene therapy):
科學家透過基因治療希望能為人類目前各種主要的死亡原因、慢性疾病、遺傳疾病的治療帶來曙光,一般分為體細胞基因治療及生殖細胞基因治療。體細胞基因治療乃針對已發病或將發病患者的體細胞,在基因的層次作醫療介入,以病毒為載體、或使用物理方式將好的基因傳送到欲治療的體細胞或組織,以取代或修補有缺陷的基因,並發揮正常生理功能。體細胞基因治療的相關倫理議題與一般新進醫學科技、臨床試驗所必須考量的內涵大致相同。其中,應採取何種程序方能公平選出接受治療的病患?應採用何種步驟以確保患者或其父母或監護人的知情同意?生殖細胞基因治療則是對生殖細胞或胚胎進行基因調控,以期根絕病因、一勞永逸,然而對生殖細胞直接進行基因介入卻可能改變新生兒的遺傳組合、造成長遠的醫源性的傷害,同時可能引起設計家寶寶、基因超市、出賣基因以牟利、政變人種等發展的疑慮。這些問題正在或即將對人類的家庭、社會倫理觀念與道德實踐帶來重大的沖擊,理應納入到生命倫理學的思考范圍之內。

Ⅶ 克隆技術的利與弊作文500字

克隆,是Clone的譯音,意為無性繁殖,克隆技術即無性繁殖技術。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先天的克隆本能。科學家在認識掌握植物動物有關克隆技術的內在規律的基礎上,開展了對植物和動物的克隆研究,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克隆的利與弊吧! 克隆技術是人類科學技術上的一大進步,有突破性意義。克隆技術的應用大致有以下好處:一是利用克隆等生物技術,改變農作物的基因型,產生大量抗病、抗蟲、抗鹽鹼等的新品種,從而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二是培育大量品種優良的家畜,如培養一些肉質好的牛、羊和豬等,也可以培養一些產奶量高,且富含人體所需營養元素的奶牛。三是對醫療保健工作產生重大影響,如依靠分子克隆技術,搞清致病基因,提出疾病產生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將一頭奶中含有治療血友病的葯物蛋白的轉基因羊進行克隆,則可以較好地滿足血友病人食療的需要;為器官移植尋求更廣泛的來源,將人的器官組織和免疫系統的基因導入動物體內,長出所需要的人體器官,可降低免疫排斥反應,提高移植成功率。四是為保護環境和瀕危動植物,以克隆技術再現物種。五是為醫學研究提供更合適的動物,大大提高試驗的精確度和安全性。等等。

有的學者則認為,克隆技術是令人擔憂的,它將從根本上破壞生物個體的獨一無二性,有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意想不到的影響。克隆技術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克隆人將會引發十分棘手的社會倫理問題,受到學術界的普遍重視,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技術上的可能並不等於價值上的正當。科學家在克隆技術研究時如果只著眼於技術上的可能性,而忽視或不考慮其價值正當性的話,那麼克隆技術帶給人類的將是弊大於利,甚至是一場難。 從道德價值的角度看待克隆人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社會倫理角度,克隆人是對人類發展的一種過強的干預,可能影響人種的自然構成和自然發展。二是從家庭倫理角度,會加劇家庭多元化傾向,瓦解正常的人倫秩序,改變人的親系關系,喪失基本的歸屬感。三是從性倫理學角度,完全改變了人類自然的、基於性愛的生育方式,使人口的產生與性愛分離,破壞人類的感情。四是從生命倫理學角度,破壞了人擁有獨特基因的權利,有可能導致人種的退化,還會使正常的生與死的觀念發生動搖。

有的學者還從更廣闊的視野批判性地反省了克隆技術有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除了上述的道德層面以外,這種還表現在:一是生態層面,克隆技術導致的基因復制,會威脅基因多樣性的保持,生物的演化將出現一個逆向的顛倒過程,即由復雜走向簡單,這對生物的生存是極為不利的。二是文化層面,克隆人是對自然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進的自律性,帶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質。與當今正在興起的祟尚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基本文化趨向相悖。三是哲學層面,通過克隆技術實現人的自我復制和自我再現之後,可能導致人的身心關系的紊亂。人的不可重復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個性規定因大量復制而喪失了唯一性,喪失了自我及其個性特徵的自然基礎和生物學前提。

在新技術與人們的觀念發生矛盾時,要以理性的態度去對待生命倫理學問題,既要尊重科學技術,又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讓時間去化解矛盾。人類歷史發展表明,倫理道德標准將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演化,人類無性繁殖所遇到的社會倫理障礙,將在未來社會得以化解。

克隆技術究竟會給人類帶來多大的好處,例如,英國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療肺氣腫的a——1抗胰蛋白酶的母羊。這種羊奶的售價是6 千美元一升。一隻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葯廠,用什麼辦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這種羊擴大繁殖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克隆"。同樣,荷蘭PHP 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鐵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產血清白蛋白的羊,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當然還是"克隆"。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勢特別強的動物――騾,然而騾不能繁殖後代,那麼,優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克隆",我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己瀕臨絕種。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廣克隆" 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勢特別強的動物――騾,然而騾不能繁殖後代,那麼,優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 "克隆" ,我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 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己瀕臨絕種。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廣克隆" 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除此之外,克隆動物對於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可否認,"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克隆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然後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這也就是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

克隆是一把雙刃劍,它有利也有弊,我們要正確對待。

Ⅷ 克隆技術危害人類 論文 辯論會的 越好用越好

生態層面,克隆技術導致的基因復制,會威脅基因多樣性的保持,生物的演化將出現一個逆向的顛倒過程,即由復雜走向簡單,這對生物的生存是極為不利的。
2.文化層面,克隆人是對自然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進的自律性,帶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質。與當今正在興起的崇尚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基本文化趨向相悖。
3.哲學層面,通過克隆技術實現人的自我復制和自我再現之後,可能導致人的身心關系的紊亂。人的不可重復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個性規定因大量復制而喪失了唯一性,喪失了自我及其個性特徵的自然基礎和生物學前提。
4.血緣生育構成了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為什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幾乎都反對克隆人,原因就是這是另一種生育模式,現在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備受關注,就是關注一個情感培育問題,人的成長是在兩性繁殖、雙親撫育的狀態下完成的,幾千年來一直如此,克隆人的出現,社會該如何應對,克隆人與被克隆人的關繫到底該是什麼呢?
5.身份和社會權利難以分辨。假如有一天,突然有20個兒子來分你的財產,他們的指紋、基因都一樣,該咋辦?是不是要像汽車掛牌照一樣在他們額頭上刻上克隆人川A0001、克隆人川A0002之類的標記才能識別。
6.可能支持克隆人的人有一個觀點:解決無法生育的問題。但一個沒有生育能力的人克隆的下一代還會沒有生育能力。
7.你自認為優秀,可克隆出的人除血型、相貌、指紋、基因和你一樣外,其性格、行為可能完全不同,你能保證克隆人會和你一樣優秀而不誤入歧途嗎?
8.在克隆人研究中,如果出現異常,有缺陷的克隆人不能像克隆的動物隨意處理掉,這也是一個麻煩。因此在目前的環境下,不僅是觀念、制度,包括整個社會結構都不知道怎麼來接納克隆人。
9. 根據信息克隆生物有早衰性,"多利"也是,因而已逝世.
10. 生命不再寶貴!!!
11. 克隆的壞處:對倫理學界來說,克隆人行為關涉到一個很嚴重的倫理問題,因為它侵犯了倫理學的基本原則,比如不傷害原則,自主原則,平等原則等等。

Ⅸ 贊成克隆技術普及的議論文

我的克隆設想在1997年,當人們成功地克隆出一隻活生生的綿羊時,這一舉動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震動。也已經展開了對克隆的奇思異想。

或許20年後,我成了一位克隆專家,為人們克隆出許許多多的克隆物來呢。

假如我是克隆專家,非得克隆出我國的珍稀動物來,讓世界永遠保持生態平衡。現在我們的國家正缺乏熊貓這種珍稀的動物,如果我能克隆出熊貓來,不就為國家做了一件好事嗎?

假如我是克隆專家,還要為許多的病人排憂解難,用自己的技術克隆出人體器官。如果有一個人腳殘廢了,只要將我克隆出的腳骨給他換上,便可使他的腳恢復原來的風采,還能讓腳更加靈活。只要有人得了肝病,給他換上克隆出的肝,便可康復。只要……總而言之,克隆出的器官會為被疾病折磨的病人解除痛苦。

假如我會克隆,我將會為綠化做一些貢獻,克隆出更多的花草樹木,讓世界更加美麗,讓世界永遠充滿生機。

在睡夢中的我,也對克隆展開了設想:20年後的我,已經是位名副其實的克隆專家。在開會時,我大膽地提出克隆設想:克隆出一個地球!周圍的人對我的設想感到無比地驚訝。可我卻靠一身高超的技術在兩個月內克隆出了一個小地球。「噼」地一聲,小地球炸開了,成瞭望不見邊的大地球。許多人好奇地坐上了太空船參觀了那個地球……等夢驚醒後,我情不自禁地發出這樣一聲感嘆:如果真能克隆出一個地球來,那它又是怎樣的呢?該很有趣吧!

這一切都指日可待,只要我們努力學好本領,我的克隆設想將會成為現實!

Ⅹ 《克隆技術的應用因受到哪些法律的限制》急求論文,2000字

你的克隆技術的應用因受到哪些法律的限制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學校的格式要求、寫作規范要注意,否則很可能發回來重新改,你要還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1,論文應該是單一主題還是面面俱到?

大學生碰到的第一個誘惑是想在論文里寫很多東西。比如有個學生對文學感興趣,他第一個念頭就是給論文起一個《今日文學》這樣的標題。如果迫不得已要縮小范圍,他會選擇《從戰後到70年代的西班牙文學》。

這類論文是非常危險的。這種題目會讓即使是成熟得多的研究者們也直撓頭的。對一個20多歲的大學生來說這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戰。它要麼會變成各種名字和主流觀點的簡單羅列,要麼對原始材料的引用會有失偏頗(這常常是由於省略了不該省略的東西引起的)。1961年,當代作家岡薩羅·托蘭特·巴雷斯特寫了一本《當代西班牙文學面面觀》(瓜德拉瑪版),然而,如果這是一篇博士論文的話,人們是一定會把它斃了的,雖然它厚達幾百頁。它被指責出於疏忽或者無知而沒有提到一些被認為非常重要的人物的名字,或者他有時會花一整個章節來寫一些「不怎麼樣」的作家,而對於一些被認為是「重要人物」的則只給了寥寥數筆。當然,我們知道該作者的歷史學識以及批評能力都是得到認可的,所以這些遺漏或者比例失調都是有意為之,對某個人物避而不談比為他洋洋灑灑地寫上一整頁更能夠說明問題。不過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一個二十二歲的大學生身上,誰又能保證他的沉默背後不是別有用心呢?或者他的避而不談是因為會在其他地方花上幾頁紙來討論這個問題?或者這個作者到底知不知道應該怎樣寫啊?

寫這種論文的學生常常會向評審委員會的成員抱怨說他們沒看懂自己的意思,但是那些成員實際上「無法」看懂他的意思,所以一篇面面俱到的論文常常被看作是傲慢的表現。並不是說(論文中所體現的)學術上的傲慢就一定要被否定掉,我們甚至可以說但丁是個糟糕的詩人,但必須至少先寫個300頁,對但丁的文本進行深入的分析之後才能說。而這些在一片面面俱到的論文中是看不到的。正因為這樣,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說,與其寫什麼《從戰後到70年代的西班牙文學》,還不如選一個更切實際的低調一點的題目。

我可以很直接地告訴你什麼才是好題目,它並不是《阿爾代科阿的小說》,而是《「天堂鳥」的兩種不同版本》。聽上去是不是有點無趣?可能吧,不過那會是更加有趣的挑戰。

只要好好想一想你就會看到歸根到底這是一個如何討巧的問題。如果寫一篇關於四十年的文學的面面俱到的論文,學生將會面對各種可能的反對聲音。如果有個提案人或者評審委員會的成員正好想要標榜自己知道某個不太知名的作家,如果那個學生正好又沒有把那個作家包括在論文內,他將如何面對前者的發難呢?只要每個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在看目錄時都發現了三個沒有被提到的人,那個學生就將在一頓猛烈的轟炸中變得臉色慘白,他的論文頓時好像變成了屁話連篇。相反的,如果學生認真地選擇一個范圍很小的題目,他就只需要牢牢把握住一份評審委員會大多數成員都不知道的材料就可以了。我並不是在兜售什麼下三濫的伎倆,這的確是一種伎倆,但並不低俗,而且它很管用。只要學位申請人以「專家」的面目出現在不如他專業的公眾面前,而且看得出為了成為專家他是花了一番心血的,這樣佔一點便宜是無可厚非的。

在這兩種極端之間(也就是寫四十年文學史的面面俱到的論文以及兩種文本之間區別這樣嚴格的單一主題論文)存在著許多中間形式。比如我們可以寫《四十年代先鋒派文學家的經歷》或者《胡安·貝內特和桑切斯·菲爾羅西奧對地理的文學處理》,甚至《卡洛斯·埃德蒙多·德·奧利,埃杜瓦多·奇恰羅以及格羅里亞·富埃爾特斯:三位後島嶼詩人的異同》。

我們來看一下一本小冊子上的一段話,雖然那是科學領域的,但它所給出的建議適用於所有學科:

比如說,《地質學》這個題目就太寬泛了。《火山學》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但是也太大了。《墨西哥的火山》是個不錯的著手點,但是同樣不夠深入。我們把范圍在縮小一點就有可能引出非常有價值的研究了:《波波卡萊佩伊爾火山的歷史》(科爾特斯的征服者中的某人可能在1591年登上過那裡,直到1702年它都沒有猛烈噴發過)。一個范圍更小,所涉及年份更少的題目是《帕里庫丁火山的誕生和死亡》(它的生命僅僅從1943年2月20日延續到了到1952年3月4日)。

好吧,我還是推薦最後一個題目。因為到了這個地步,只要申請人能夠對那座不幸的火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就可以了。

很久以前,有個學生跑來跟我說他要寫一篇題為《當代思想中的符號》的論文。這樣的論文是不可能的。連我也不知道「符號」到底指的是什麼,實際上這個詞在不同的作者那裡具有不同的意思,有時,兩個作者會用它來表達意思完全相反的兩件東西。我們只要考慮一下形式邏輯學家或者數學家所理解的「符號」,它們是沒有意義的,在計算公式中占據特定位置,具有特定功能的東西(比如代數公式中的a,b,x,y神馬的),而其他一些作者則可能把它們看做充滿了模稜兩可含義的東西,比如夢中出現的那些圖像,它們可能指一棵樹,或者性器官,或者想要長大的願望等等。所以,我們怎麼能把這個作為論文的題目呢?我們必須分析當代文化中所有關於符號的理論,列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在它們的不同點里尋找所有作者和理論共有的基本的單一概念,看一下這些不同在不同理論中是否是不相容的。沒有當代的哲學家,語言學家或者心理分析學家能夠令人滿意地解決這個問題。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即使他早慧也只不過接受了最多六七年的成年人的教育,他又怎麼能夠完成這樣的研究呢?最多又是一個像托蘭特·巴雷斯那樣有失偏頗的東西了。或者他會提出自己的關於符號的理論,而把前人所說的東西晾在一邊,下一節我們還要再來說說這種做法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和這個學生交談了一會兒,我建議他可以寫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符號,他需要忘記其他各種觀點,專心考慮上面的兩個作者。可惜這個學生不懂德語(關於語言的問題我們會在第五節談到)。最後我們決定將題目定為《皮爾士,弗萊和榮格的符號概念》,論文將討論這三位分別是哲學家,評論家和心理分析家的不同作者那裡的三個用同一個詞表示的不同概念。由於他們用了同一個詞結果造成了混亂,常常有人把其中一位的概念安到另一個人身上。在文章的最後,作為假設的結論,這個學生試圖在這些同名異義的概念間尋找平衡,找出它們的相似點。他還提到了一些自己所知道的其他作者,但表示因為論文篇幅所限就無法對他們更多展開了。這樣,雖然他的論文只提到了作者X,Y,Z,但沒有人能夠指責他沒有考慮作者K。也沒有人能指摘他對引述的那些其他作者不夠詳細,因為那是在論文的結尾處順帶說一下的,而論文的主體是討論題目中所出現的那三位作者。

現在我們看到了論文不必非要恪守單一主題,一篇面面俱到的論文也可以變得中規中矩,讓所有人都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單一」這個詞的意思比我們在這里所用的要多得多。一篇單一論文只涉及一個主題,與「XXX的歷史」或者一本手冊或者一本網路全書完全相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世紀作家的「顛倒的世界」這個主題》應該也是一個單一主題。它涉及許多作家,但全都是圍繞一個具體的主題(從他們想像的假設到所舉的例子,悖論和寓言,比如在天上飛的魚,在水裡游的鳥神馬的)。看上去這是一個理想的單一主題。但事實上,為了寫這樣一篇論文,我們需要討論所有與這個主題有關的作者,特別是那些沒有得到公認的不知名作者。所以這個題目還是要被歸在「具有單一主題的面面俱到式論文」中,它是很難寫的,需要准備無數的材料。如果有人一定要寫的話,我建議把題目改成《卡洛林王朝時期的詩人的「顛倒的世界」這個主題》,范圍一縮小,我們就知道該到哪兒不該到哪兒去尋找材料了。

當然,面面俱到的論文寫起來更加有勁,畢竟花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研究一位作家顯得很無聊。但是我們要明白,寫一篇嚴格意義上的單一主題的論文並不意味著在視角上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寫一篇關於阿爾德科阿的小說的論文需要我們深入了解西班牙的現實主義,我們還需要讀桑切斯·菲爾羅西奧或者加西亞·奧爾特拉諾,需要研究阿爾德科阿度過的美洲小說以及古典文學。只有把作者放到全景當中我們才能理解和詮釋他。但是把全景用作背景和繪出一幅全景的圖畫是兩回事。前者只是以一片田野和一條河流作為背景畫了一幅騎士的肖像,後者則要畫許多田野,山谷和河流。我們必須要改變技法,或者用攝影的術語來說,改變焦距。從單一作者的角度出發拍攝的全景是有點失焦的,不完整的和劣質的。

最後我們要記住下面這個基本結論:范圍越小,干起活來就越是省心和安心。單一主題由於面面俱到,論文看起來最好像是隨筆,而不是歷史或者網路全書。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