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中西方建築的差異論文

中西方建築的差異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1 19:49:12

『壹』 尋有關中西方建築文化差異論文的開題報告或英文的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12 條
[1] 王蒙. 漢城盛會話東洋[J]讀書, 1996,(01) .

[2] 孟丹. 走向「天人合一」的城市文化生態觀[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1) .

[3] 畢繼萬.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研究及其與外語教學之間關系[J]漢語學習, 1993,(03) .

[4] 姜林濤,荀平. 淺析中國建築文化與詩詞歌賦之聯系[J]華中建築, 2007,(09) .

[5] 張鴿娟,廖勁松. 對建築美的人文內涵的認識[J]山西建築, 2005,(13) .

[6] 李先逵. 中國建築文化三大特色[J]建築學報, 2001,(08) .

[7] 李清良. 「天人合一」與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J]社會科學家, 1998,(02) .

[8] 吳永輝. 試從比較文學看中國建築[J]新建築, 1985,(04) .

[9] 秦紅嶺. 儒家倫理與中國傳統建築[J]新建築, 2004,(03) .

[10] 韓永紅. 中西方建築中的文化特徵比較[J]新西部(下半月), 2008,(09) .

[11] 畢繼萬. 跨文化交際研究與第二語言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8,(01) .

[12] 朱翔,張琦. 兩極之間——論中西方建築文化的差異[J]裝飾, 2005,(12) .

[13] 任楨.中西建築文化內涵比照[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2009

『貳』 誰能給我一篇關於中西方建築比較的論文

建築作為一種文化符號, 事實上成為了文化表
象的外在載體,只有從文化角度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才能真正理解建築形式的根本動因。正如M ·海德
格爾所言:。這種關於建築的思考,並非要去揭示建
築學的觀念,也並非只是紿出建築的規則。這種思考
的嘗試並非建築看作一門藝術或一門建造技術, 而
是把建築追溯到萬物所是而歸屬的領域。 __
建築起源於人類遮風避雨的實際需要。自人類
文明誕生,建築的形式表現又被賦予了文化內涵。從
建築的單體形象到建築群的組織, 乃至對建築空聞
的原初認識,都無不被打上文化體系的標簽。在中西
方兩種文化體系下,由於人們對世界、宇宙的認識和
對哲學、宗教、藝術的看法的不同,自然也帶來了建
築文化的差異。

、原始空間認識
原始民眾在最初的空間體驗中,所直接感受到
的是超自然力的存在, 因而人們對空間的認識最初
也是源自於巫術。比較而言,由文獻所知的古代中國
人的巫術,多著意於環繞人類自身的外在宇宙的空
間形式,即以方位作為巫占禮儀的主要內容 而古代
歐洲巫術,多著眼於建立一個與周圍環境不大相同
的神聖的區域,並將這一聖域與其他區域嚴格地劃
分開。由此,中國建築文化的空間認識在於將自身空
間與宇宙、環境空間融合,而西方建築文化則強調創
造有別於周圍環境的空間。
在許多宇宙神話中,存在兩種基本的模式 一種
是垂直向的宇宙模式,其核心的中樞性構成是「宇宙
樹」,將宇宙理船為天、地和地下三界空問模式 另
一種是水平向的宇宙模式, 認為宇宙是由四方形的
水平狀大地構成, 一般有四個或八個與中央相對立
的區域。西方在經過一系列的文化綜合之後,終於確
立了以上帝為主導的七方位立體空間觀 在猶太人
以及基督徒的觀念中,強化了垂直系統的空問序列,
表現在建築上更注意立體的效果, 更著意建築向上
甚至向下的發展。與西方人的選擇相反,盡管在歷史
的進程中中國人一直沒有放棄嚮往上界的追求,但
最終還是務實地選擇了對「絕地天通」理論的認可,
選擇了心甘情願地匍匐於大地之上的現實;進而從
理論上放棄了重視垂直向空間系列的七方位立體空
間圖式,選擇了在大地上水平鋪展的五方位或九方
位平面空間圖式,使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基本
空間模式。
二、建築空間的組織方式
無論是建築單體的室內空間, 還是群體建築圍
合成的室外空問,空問序列的形成都是圍繞軸線展
開的。中、西方建築的原始空間組織也都運用了軸線
的概念,所不同的是:西方建築一般運用在單體建築
空間的組織上,並且採納東西向軸線;而中國是運用
南北向軸線組織建築群。這兩種不同方向軸線觀念
的形成大多與原始宗教以及星象觀察、祭拜和巫術
活動有關。
西方由原始宗教而產生的原始空間概念是豎向
立體的,但是在實際的建築過程中,沿垂直方向上布
列建築形式往往是一個十分浩大的工程, 於是人們
漸漸地用東西方向的軸線來取代豎直方向的軸線。
因為西方人在對太陽的崇拜中, 把太陽的朝起步落
理船為出生與死亡的完整過程,所以用背依太陽沉
淪的西方、面對太陽升騰的東方,來代替背依大地、
面向蒼茫的軸線取向,成為組織建築平面空問序列
的軸線
在中國,以農業為主要生產形式的古代先民,注
意到了北斗七星的特殊重要性, 並以此觀察四季的
變化。北斗星一個特點是每天都繞北極星旋轉一周,
並且七星中天樞星與天璇星的連線永遠都指向居於
北天空中央的北極星。由此,中國人漸漸產生了「北
面為尊 的觀念,直至後來採用南北向軸線組織建築
群。另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對建築空間的展開也
構成影響,這一點在宗教建築中反映的尤為充分。

『叄』 中西方文化建築差異論文結束語怎麼寫

多彩多姿的中國傳統民居折射出我國地大物博、自然條件差異顯著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適應環境的生動體現。

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6建築差異

南北方在建築上風格明顯,各成系統,一提起南方建築許多人立刻會想到那小巧流水的美麗畫卷,江南的一些舊式建築保留著原始氣味的小鎮,大多是一條小河流過,兩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順的馬頭牆,青灰瓦,安安靜靜的,一般的居民都是從門口進去,便是一個天井旁邊有一個石水槽,用來洗衣洗菜,往前邊是一個廚房,很大,連餐廳都包括在內了,向左一轉便是一個大樓梯,走上樓去,那裡有幾間卧室從樓上可以俯視天井,那裡由青石板鋪就,南方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居民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很靈活,山牆形式碼頭,用來防火,建築多粉牆黛瓦,顏色淡雅,園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盤,卻能營造出仙境,其中無非是游廊,漏窗,卻有對景借景等名堂。

北方建築多坐北朝南,通常呈現的都是大片平素的規則的庭院和宅屋,全靠大門和門樓的不同規格的制式和不同程度的修飾,已取得宅舍不同的風采,通俗的說,南方建築像別墅,北方建築像商品房.

北方建築強調陽光,南方建築強調通風,這兩個字眼看似寬泛,卻影響了建築的體型設計、門窗設計和院落設計。

北方建築造型與立面設計強調厚重朴實,這與北方人性格有關,包括用材上,盡量選擇一些磚石為主的材料。

南方強調的是清新通透,選材多採用塗料、木結構、仿木結構等。屋內設計北方冷而乾燥,把毛毯、彩染布掛在牆上,顯得溫馨暖和。南方則掛不出這種效果,看了會渾身燥熱。北人喜歡毛皮,耐寒。南人不喜歡,灰撲撲撲的,見了就大噴嚏,容易生蟲。南人喜歡竹製品,又涼快又經得起漚。

南人睡床,北人睡炕。北人來客都往炕上請,客人留宿與主人一大家子濟濟一炕,南人不興這樣睡,睡不踏實。最後南床統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

建築設計的不同讓南北方居民成為代表中國南北方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南方的吊腳樓,騎樓北方的四合院,胡同成為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和珍貴的文化遺產。

『肆』 中西方建築差異論文參考文獻

這方面的資料我這兒很多,需要的話我給你做個目錄你看看吧~~可以加扣扣說,我的扣扣號就是網路的名字~~~

『伍』 關於中外建築差異的論文,3000字。郵箱:1373938914 多謝了。很急的。

中外古代建築差異從根本上說,中西方建築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於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築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築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築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築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築材料、不同的社會功用,使得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建築有了不同的「藝術語言」。 不同的語言,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築,承載著不同的文化,體現著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築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這樣一來,能否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入雲霄,便成為建築藝術的關鍵所在,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柱子也便成了關鍵中的關鍵。所以,西方建築的「基本詞彙」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石頭。如果說柱子是西方建築藝術的「基本詞彙」,那麼屋頂則是其「主要句式」。屋頂的不同,導致了其風格類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與西方的石制建築不同,中國古代的木製建築以斗拱為「基本詞彙」。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同西方建築的屋頂一樣,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句式」,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製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朴實,或威嚴。不僅亭、台、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築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飛檐的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朴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還有就是中國人對建築的態度是以新為貴,而外國人則對古老建築充滿尊崇與敬意 還有就是西方建築充滿著宗教神秘主義的情緒,而中國的建築則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這里有一篇比較系統的, 或許更清晰一些。 不過大體說起來也就是這么幾點,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陳安國:中外城市建築文化對比 中西建築形式上的差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它反映了物質和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 1. 建築材料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從建築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築體系中,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斗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築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唯有我國古典建築(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中西方的建築對於材料的選擇,除由於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導致的結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築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獵方式為主的原始經濟,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態。從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中國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經濟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選擇,重採集,重儲存的活動方式。由此衍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哲學,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揭示,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系,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系的結果。 2. 建築空間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徵的區別。從建築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築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群,各種建築前後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徵,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後者則採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以突出建築的實體形象。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說中國建築占據著地面,那麼西方建築就佔領著空間,譬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米。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聖彼得大教堂,高137米。這庄嚴雄的建築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建築的發展不同,表現了中西方對革新態度的差別。從建築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築是保守的。據文獻資料可知,中國的建築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變。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築經常求變,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從希臘雅典衛城上出現的第一批神廟起到今天已經2500餘年了,期間整個歐洲古代的建築形態不斷演進、躍變著。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券、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建築的尖券,十字拱和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無論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布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反映了西方人,敢於獨辟蹊徑,勇於創新的精神。 4. 建築價值的不同,顯現中西方審美觀念的異殊。從建築的價值來看,中國的建築著眼於信息,西方的建築著眼於實物體。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不靠計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邏輯的方法構思,而是靠師傅帶徒弟方式,言傳手教,靠實踐,靠經驗。我們對於古代建築,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築的認識,多從文獻資料上得到信息。歷代帝王陵寢和民居皆按風水之說和五行相生相剋原理經營。為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和諧,以趨吉避凶,招財納福,在借山水之勢力,聚落建築座靠大山,面對平川。這種「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古代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首創的幾何美學和數學邏輯,亞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義「和諧美論」,對整個西方文明的結構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一切科學和藝術,它們的道路都被這種理念確定了命運。翻開西方的建築史,不難發現,西方建築美的構形意識其實就是幾何形體;雅典帕提隆神廟的外形「控制線」為兩個正方形;從羅馬萬神廟的穹頂到地面,恰好可以嵌進一個直徑43.3米的圓球;米蘭大教堂的「控制線」是一個正三角形,巴黎凱旋門的立面是一個正方形,其中央拱門和「控制線」則是兩個整圓。甚至於象園林綠化、花草樹木之類的自然物,經過人工剪修,刻意雕飾,也都呈獻出整齊有序的幾何圖案,它以其超脫自然,駕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國園林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情調,形成鮮明的對照。早在2000年前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築十書》中提出了「適用、堅固、美觀」這一經典性的建築三要素觀點,被後人奉為圭臬,世代相傳。17世紀初建築師亨利·伍登提出優秀建築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堅固、實用和歡愉。」西方人把「堅固」和「實用」作為評價優秀建築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則。因而當中國古老的建築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毀壞或「煙消雲散」的時候,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建築依然完好地保存著,用實物體形象演繹著自己的文化。通過對中西方建築的比較可見出中西方在觀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上的不同。

『陸』 中國建築與外國建築的區別議論文

中西建築形式上的差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它反映了物質和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
1. 建築材料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從建築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築體系中,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斗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築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唯有我國古典建築(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中西方的建築對於材料的選擇,除由於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導致的結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築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獵方式為主的原始經濟,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態。從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中國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經濟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選擇,重採集,重儲存的活動方式。由此衍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哲學,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揭示,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系,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系的結果。
2. 建築空間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徵的區別。從建築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築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群,各種建築前後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徵,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後者則採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以突出建築的實體形象。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說中國建築占據著地面,那麼西方建築就佔領著空間,譬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米。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聖彼得大教堂,高137米。這庄嚴雄的建築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建築的發展不同,表現了中西方對革新態度的差別。從建築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築是保守的。據文獻資料可知,中國的建築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變。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築經常求變,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從希臘雅典衛城上出現的第一批神廟起到今天已經2500餘年了,期間整個歐洲古代的建築形態不斷演進、躍變著。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券、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建築的尖券,十字拱和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無論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布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反映了西方人,敢於獨辟蹊徑,勇於創新的精神。
4. 建築價值的不同,顯現中西方審美觀念的異殊。從建築的價值來看,中國的建築著眼於信息,西方的建築著眼於實物體。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不靠計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邏輯的方法構思,而是靠師傅帶徒弟方式,言傳手教,靠實踐,靠經驗。我們對於古代建築,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築的認識,多從文獻資料上得到信息。歷代帝王陵寢和民居皆按風水之說和五行相生相剋原理經營。為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和諧,以趨吉避凶,招財納福,在借山水之勢力,聚落建築座靠大山,面對平川。這種「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古代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首創的幾何美學和數學邏輯,亞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義「和諧美論」,對整個西方文明的結構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一切科學和藝術,它們的道路都被這種理念確定了命運。翻開西方的建築史,不難發現,西方建築美的構形意識其實就是幾何形體;雅典帕提隆神廟的外形「控制線」為兩個正方形;從羅馬萬神廟的穹頂到地面,恰好可以嵌進一個直徑43.3米的圓球;米蘭大教堂的「控制線」是一個正三角形,巴黎凱旋門的立面是一個正方形,其中央拱門和「控制線」則是兩個整圓。甚至於象園林綠化、花草樹木之類的自然物,經過人工剪修,刻意雕飾,也都呈獻出整齊有序的幾何圖案,它以其超脫自然,駕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國園林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情調,形成鮮明的對照。早在2000年前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築十書》中提出了「適用、堅固、美觀」這一經典性的建築三要素觀點,被後人奉為圭臬,世代相傳。17世紀初建築師亨利·伍登提出優秀建築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堅固、實用和歡愉。」西方人把「堅固」和「實用」作為評價優秀建築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則。因而當中國古老的建築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毀壞或「煙消雲散」的時候,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建築依然完好地保存著,用實物體形象演繹著自己的文化。通過對中西方建築的比較可見出中西方在觀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上的不同。

『柒』 《中西方古代建築結構與裝飾差異》的論文3000字左右,謝了……

把以下三點闡述清抄楚應該就可以了
1.陳述西方建築主要特徵及大門派的風格特點(如西方的傳統建築以磚石結構為主。現代西方的建築則是以鋼筋混凝土為主。大類主要有拜占庭建築.羅曼建築.哥特式建築.巴洛克建築.文藝復興建築.洛可可風格的建築.浪漫主義建築等)
2.陳述東方建築主要特徵(如中國古代建築以土木結構為主,不同朝代有不同結構.唐代建造的房頂大多數為"大叉手"中間沒有"侏儒柱")
3.把以上兩點進行對比,得出結論.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