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印第安素材

印第安素材

發布時間: 2021-03-11 17:35:26

『壹』 看重過程,看淡結果的作文素材

經典素材
美國的愚公故事
(漫長過程締造偉大結果)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當今,美國南達科他州也出現了一位「愚公」,他要把一座高183米的山變為世界最大的雕像。這雖然是為了實現一些印第安人的夢想,卻使這位波裔美國雕塑家科爾切克·索奧爾考斯基發展了極為龐大的家族事業。
科爾切克曾協助拉什莫爾山總統紀念像的雕塑工作,後來印第安人領袖要求他創作一尊19世紀蘇語印第安族長「馬迷」騎馬的塑像,科爾切克答應了,當時他的口袋裡只有174美元及幾支炸葯,時為1948年。 科爾切克婚後有10個子女,後來又添了18個孫兒,他的財產亦發展至500萬美元及大量炸葯。72歲的科爾切克1982年逝世後,他的家族繼承了他的事業。7歲已開始協助父親炸石的卡西米爾表示,他的4個子女會像他一樣,繼續在「馬迷」山完成雕刻工程。
卡西米爾監督雕像工程進展,其弟邁克在山區伐木,亞當管理家場,妹妹莫妮克負責度量計算炸去及削去的位置,安管理印第安博物館,瑪麗嘉為紀念品店製作畫及雕塑,傑特維嘉管理餐廳,唐管理一切征詢郵件,而科爾切克的63歲遺孀魯絲則負責整個企業的運作。雕像紀念人物「馬迷」在33歲時被謀殺,而他的雕像工程已進行了40多年,比他的壽命還長,但現在還只能看到雕像的雛形。 素質教育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教育要重視過程)
素質教育重在過程而不完全在於結果,即主要不著眼於學什麼內容,而是怎樣學習、消化、理解並運用這些知識,形成自己的能力和素質。這里,不能局限於、停滯於學會某些知識,要讓學生明白和把握的,是與這一個個結果和一類類事實密切相關的完整過程,並思考和探索這個過程。這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就是一些有趣的探索」,實際上展現給學生的科學作為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種鮮活的、動態的自然、社會如何運動的行為的過程。這就絕不是應試教育的那種僵化、靜止的知識傳授。
素質教育過程,是情境的、愉快的、過程性的,淡化結果,給學生留有討論的空間和思考的時間,激發、培養學生關注這個過程的濃厚興趣和足夠的好奇心,讓學生去發現造成某一結果的過程這個現實。這樣的素質教育所要做的,無論是怎樣的內容組合,都緊緊抓住過程。如
思想素質教育讓學生弄明白究竟怎樣做人,身心素質讓學生學會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學生有能力積累和豐富自己的綜合文化底蘊,這樣,知識才能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
由知識上升為能力和素質,在學生身上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才有潛力、有能力、有素質靠自己的力量長大和生存,謀求發展和有利於社會。 啟功先生「文革」中一事 (把苦難看成人生的一段過程)
啟功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文物鑒賞家、文獻學家、教育家。啟老已年過九旬,但精神依然矍鑠,言談之間充滿樂觀豁達的精神。他回憶起自己50多歲時處於勞改之中,妻子亡故,生活極度艱難,自己為自己做了一則墓誌銘。但是盡管當時心境蒼涼,墓誌銘里卻還是充滿幽默。
啟功先生的學生曾向外界提及啟功先生「文革」時候掃廁所的事。那時很多文藝工作者和他一起被勞動改造。大部分人都是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啟功先生卻依然樂觀。有一次啟功先生和另一個先生打掃公共廁所,啟功先生一邊打掃一邊談論起掃廁所的方法訣竅來,另一個先生深深嘆服啟功先生做任何事情都樂在其中的精神。 掃廁所而從中總結經驗,這真是懂得重視過程的典型啊。 中醫治病的過程需要明朗化 (過程很重要)
中醫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之一。但是與西醫相比,它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還是太小了。究其不能被廣泛接受的原因,就是因為過程太晦澀。
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因此西醫在技術層面上的問題通過科普宣傳和患者的自身感受,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本來治病是應該注重結果的,但關繫到自身的生命安危時,人們也就多投入了幾分精力,不但要看結果,還要看過程。 這一看過程,西醫就明顯地佔有了優勢。檢測手段,復雜儀器讓患者感到滿足——現代科學技術在支撐著他;高燒不退,頻繁換葯他心裡都覺得踏實。因為他明白高燒是由病毒和細菌引起的,而不同的葯是針對不同的菌群,細菌也具有耐葯性,新葯會殺滅耐葯菌群,病毒還會變異,等等,不一而足。
看中醫治病的過程就非常的難,難以科普宣傳,難以讓外行明了。而且簡單的診病手段也讓患者感到忐忑不安。你能讓一個接受過現代科技教育的人接受陰陽五行嗎?你能讓一個普通患者明白脈象的浮滑沉澀?我曾在醫院里聽一患者問醫生:中醫怎樣消炎?醫生回答:中醫沒有這個概念,比較相近的是清熱。醫生的回答應該說也沒有錯,可這樣的解釋患者是難以接受的。
所以,在向世界推廣的過程中,我們的中醫應該有一些調整,讓過程變得明朗一些,便於理解一些。
愛迪生的發明過程
(任何成功都需要一個過程) 愛迪生為了研製燈絲,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研製蓄電池整整花了9年的時間,試驗了9000多種材料,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最後連他最好的助手也都堅持不下去了,但是他卻堅忍不拔,毫不動搖,終於獲得了成功。他的每項發明都有一個艱辛的、充滿心血和汗水的過程。 他除了有一顆好奇的心,一種親自試驗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艱苦工作的無窮精力,敢於面對漫長艱辛過程的精神。 傑出作品的形成過程 (過程是一種苦澀的歷練)
歷史上的著名作品,大多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創作過程。
西漢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8年。西晉左思寫《三都賦》,寫了10年。宋代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前後共用了19年。明代的李時珍寫《本草綱目》,共花了30年。清代的孔尚任寫《桃花扇》,前後花了15年,易稿5次。清代的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10年,前後增刪5次。
顯微鏡之父列文·虎克的故事 (過程可以多樣化)
條條大路通羅馬,追尋成功的過程是多種多樣的,事在人為,關鍵是選擇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去走。經過不懈的努力過程,一定會有一個滿意的結果。
發明顯微鏡從而發現細菌的列文·虎克在青少年時代,由於家境不好,中途就輟學了,在荷蘭一個市政府做看門人。
他沒有受過系統的自然科學教育,但他對生物學非常感興趣。他喜歡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花鳥蟲魚。他覺得生物世界奧妙無窮,有一種巨大的魅力讓他著迷。在這種興趣的引導下,他長期鑽研,1665年,列文·虎克研製出了一台顯微鏡,對他來說,這無異於如虎添翼,彷彿有了一張走向微觀世界的通行證。列文·虎克用顯微鏡觀察一些肉眼很難看清楚的東西,比如蒼蠅的翅膀、蜘蛛的腳爪、羊毛的纖維。微觀世界的精彩令他興奮不已,他不停地觀察,不停地記錄。
1673年,他將觀察記錄材料整理成《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皮膚、肉類以及蜜蜂和其他蟲類的若干記錄》一文,寄給英國皇家學會。這篇文章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承認。許多人對文章中的內容抱懷疑態度。因為文中所述的微觀世界誰也沒有見過。列文·虎克並不氣餒。他想只有更有力的證據,才能掃除權威們的偏見。他繼續用顯微鏡觀察各種動植物。並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細菌。
1680年,列文·虎克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這是對他20年來刻苦鑽研的最好褒獎。 發現煤氣的過程
(成功的過程是多樣的)
今天,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人們已經普遍使用煤氣作為能源。把煤變成煤氣的實現,給人類帶來了諸多的方便。與此同時,人類也將永遠記住煤氣的發現者,英國化學家威廉·梅爾道克。
威廉·梅爾道克小時候有一天,在山坡上挖到一些頁岩。當地人都知道,這種石頭可以用火點著。然而,小梅爾道克突發奇想,把這塊石頭帶回了家。之後,他找來一個水壺,把頁岩放進壺里,然後給水壺加熱。
「把它加熱後,會變成什麼呢?還能點著嗎?」小梅爾道克邊想邊認真觀察水壺里的變化。 過了一會兒,水壺嘴裡開始向外冒出氣體。小梅爾道克打開了壺蓋,然後劃了一根火柴,想看看頁岩還能不能點著。沒想到燃燒的火柴剛一伸到水壺上面,火焰就猛地往上躥了起來,氣體燃燒了!
20年以後,1792年的一天,梅爾道克在研究煤礦物質時,想起了童年時代玩煤的游戲。他想:「能使火焰突然躥高,說明氣體燃燒了。這種氣體也許有些利用價值。」就這樣,人類運用煤氣的時代開始了。 吳士宏:從小護士到董事長 (成長的過程)

『貳』 一個作文素材,印第安人走路很難,等等靈魂。也就是慢生活節奏。這個素材完整怎麼說,詳細點,就當寫作文

你好!我來自作業幫專業團隊。也就是你們的超級學霸,採納後馬上為您解決問題。謝謝合作!

『叄』 誰知道哪裡有印第安圖騰,酋長的圖片素材啊!!!

網路圖片裡面搜索

『肆』 議論文《快與慢》素材

題目:《品味快與慢》《埋下快與慢地種子》《快與慢,節奏的音符》《既要快,又要慢》《兔子和烏龜》《快之道,慢之理》《莫要求快而舍慢》《快則成,慢則亡》《快與慢的哲學觀》《快慢=重奏》《說慢道快》《在快與慢之間》《把握生活的節奏》《快慢之妙》《在高速的時代里慢走》《快慢之歌》《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優美的旋律》《你「快」,樂嗎? 》
素材:事例

快好:劉翔,速度的代名詞。商業競爭。快魚法則。「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
快不好:大躍進。豬八戒吃人參果。 囫圇吞棗。貪多嚼不爛。一口吃不成胖子
慢好:
名言:
兵貴神速,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欲速則不達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一、快和慢只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我們所追求的都是一種高質量,高品位的生活。
二、我們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求發展,即使慢了也不會落後於別人。身處新世紀的我們應該走符合自己實際的道路,做事看情況而定,快也不一定要超前,慢也不可落後。
三、該快就快,該慢就慢。
四、快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快使社會不斷發展、進步。
五、 慢是一種坦然的生活態度,是一種善於發現的精神,是一種生活的體驗。
六、慢是一台儲存機,它為快儲備了動力。慢是一部解讀器,是體現了一個人的才能的標志。慢是一種悠閑,一種坐看雲起雲舒的散漫。慢是一種享受,一種品嘗清茶時的閑逸。
七、慢並不就代表懶惰,它是靜如處子的等待、尋找最佳時機、為那動如脫兔的一鳴驚人作準備。
八、快不就只意味著從頭到尾的飛速穿行,慢也不只意味著始終的閑庭信步,快中也有慢,慢中也現快。
九、我們要快,因為快才能讓我們更適應社會而生存;我們也要慢,因為快才能讓人生更充實。
十、該休息時,慢慢欣賞、品味;該迎頭趕上時,拚死狂奔。
十一、當你是一位商人時,就必須以快的速度來獲得市場的信息,……當你是一位軍事家時,你就必須最快、最准地掌握對方的軍事情報,……當你是一位學者時,你就得慢慢地走,在書的海洋里去獲知、遨遊、探索……當你是一位游覽者時,你得慢慢地走,去欣賞……
十二、流星一閃即逝,也只有一閃而過的快速,才有耀眼的光芒;蠟燭緩慢燃燒,也只有緩慢燃燒,才有長久的光芒。我們生命過程也這樣,只有快速才能達到理想的實現,只有慢走才有感悟的豐富完善。
十三、快,節省了寶貴的時間;快,縮短了兩地的距離;快,解救了危殆的病人。
十四、一步登天的「快」來源於千日練兵的「慢」。
十五、快,並不是只一味追求速度,而不講質量
十六、善於把握做事的快與慢讓我們取得戰斗的勝利
十七、或快或慢,根據具體情況
十八、該快則快,該慢則慢
十九、要高質量的快並不是盲目的快
二十、善於把握做事的快與慢讓我們取得戰斗的勝利
二十一、在慢中求快,快中求准,求精,更是一層高境界

快,能捷足先登,先拔頭籌;慢,可明察秋毫,統籌全局。快與慢,各具特色優勢,二者一旦互相合作,各取彼長補己不足,那麼效果必定倍增,達到事半功倍的境界。正如樂曲中的快旋律和慢節奏,一首樂曲,只有快旋律或慢節奏,效果都是不如人意。恰恰是快與慢的有機結合,才能創造出非凡的出色音樂,才能博得世人的熱烈喝彩,這正是快慢的二重奏的優點。

我記得有過這么一句話:「跑,是一種人生姿態。」它是對生命本質的理解和尊重,是對生活最為真摯和深沉的慢步,在跑步中沉思,在慢步中前進

『伍』 地理小報素材

  • 魏格納

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身體欠佳,躺在病床上。百無聊賴中,他的目光落在牆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他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相對應,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個突出部分,恰好對應非洲西岸同樣形狀的海灣;相反,巴西海岸每一個海灣,在非洲西岸就有一個突出部分與之對應。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這位青年學家的腦海里突然掠過這樣一個念頭: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是不是曾經貼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從前它們之間沒有大西洋,是由於地球自轉的分力使原始大陸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陸分布情況的?


第二年,魏格納開始搜集資料,驗證自己的設想。他首先追蹤了大西洋兩岸的山系和地層,結果令人振奮:北美洲紐芬蘭一帶的褶皺山系與歐洲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褶皺山系遙相呼應,暗示了北美洲與歐洲以前曾經「親密接觸」;美國阿巴拉契亞山的褶皺帶,其東北端沒入大西洋,延至對岸,在英國西部和中歐一帶復又出現;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區(老於20億年)可以與巴西的古老岩石區相銜接,而且二者之間的岩石結構、構造也彼此吻合;與非洲南端的開普勒山脈的地層相對應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脈中的岩石。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對此,魏格納作了一個很淺顯的比喻。他說,如果兩片撕碎了的報紙按其參差的毛邊可以拼接起來,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連接,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這兩片破報紙是由完整的一張撕開得來的。除了大西洋兩岸的證據,魏格納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亞等大陸之間,也發現有地層構造之間的聯系,而這種聯系都限於中生代之前即2.5億年以前的地層和構造。看來,報紙的版面規模巨大。


沉浸在喜悅中的魏格納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學家就已發現,在目前遠隔重洋的一些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例如,中龍是一種小型爬行動物,生活在遠古時期的陸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紀到二疊紀形成的地層中找到,也出現在南非的石炭紀、二疊紀的同類地層中。而迄今為止,世界上其它大陸上,都未曾找到過這種動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龍,是如何游過由鹹水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種園庭蝸牛,既發現於德國和英國等地,也分布於大西洋對岸的北美洲。蝸牛素以步履緩慢著稱,居然有本事跨過大西洋的千重波瀾,從一岸傳播到另一岸?當時沒有人類發明的飛機和艦艇,甚至連鳥類還沒有在地球上出現,蝸牛是怎麼過去的?


再來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齒,這是一種古代的蕨類植物,廣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層中,即現代版圖中比較靠南方的大陸上。植物沒有腿,也不會游泳,如何漂洋過海的?


為解釋這些現象,魏格納之前的古生物學家曾提出「陸橋說」,他們設想在這些大陸之間的大洋中,一度有狹長的陸地或一系列島嶼把遙遠的大陸連接起來,植物與動物通過陸橋遠涉千萬里,到達另外的大陸;後來這些陸橋沉沒消失了,各大陸被大洋完全分隔開來。這種觀點被稱為「固定論」,即大陸與海洋是固定不動的。而魏格納的解釋則是「活動論」的,各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並不是因為它們之間曾有什麼陸橋相連,而是由於這些大陸本來就是直接連在一起的,到後來才分裂漂移,各奔東西。固定論與活動論的爭論,與火成論與水成論的爭論、漸變論與災變論的爭論一道,被人們稱為地質學三大論戰。作為活動論的先驅,魏格納一開始幾乎是孤軍奮戰。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納的想法。距今約3億年前後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印度和南極洲,都曾發生過廣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區還可以從冰川的擦痕判斷出古冰川的流動方向。從冰川遺跡分布的規模與特徵判斷,當時的冰川類型是在極地附近產生的大陸冰川。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古冰川遺跡殘留在大陸邊緣地區,冰川的運動方向是從海岸指向內陸,顯然冰川是不會登陸向高處運動的,這說明這些大陸上的古冰川不是源於本地。面對這種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徵,過去的地質學家一籌莫展。然而正是這些特徵,卻為大陸漂移說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於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後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屍體。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 李四光

李四光在地質科學上為祖國贏得的第一榮譽,就是發現了中國內地有第四紀冰川遺跡,以大量的實據,推翻了那些國內外學術權威認為在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理論,為我國進行地質研究,奠定了真實可靠的理論基礎。李四光根據自己對中國地質的深入鑽研,認為「中國貧油論」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在1928年的時候,李四光就曾寫文章指出: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開。中國西北方出油的希望雖然最大,然而還有許多地方並非沒有希望。李四光從構造地質角度出發,認為油區是生油和儲油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而油田是儲油條件特別好的地區。找油要先找油區再找油田。他認為,我國石油勘探遠景最大的區域有以下三個:一是青、康、滇、緬大地槽;一是阿拉善—陝北盆地;另一是東北—華北的平原地區。他說首先應該把柴達木盆地、黑河地區、四川盆地、伊陝台地、阿寧台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為尋找石油的對象。

李四光的報告極大地鼓舞了石油戰線的廣大工作者。1954年初,地質部成立了全國石油、天然氣普查委員會。1955年1月20日,地質部召開第一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決定組成新疆、柴達木、鄂爾多斯、四川、華北5個石油普查大隊。經過艱苦工作,終於發現了很多可能儲油的構造。

1956年1月下旬,地質部召開第二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決定1956年將派93個地質隊,430多名地質人員奔赴12個地區進行普查和細測。這樣經過3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蘇、貴州、廣西及華北、東北等有希望的含油遠景區,找到了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並在柴達木等構造上,探到了具有工業價值的油流。


  • 著名的活火山

火山地質總是能形成壯美奇特的景觀,成為旅遊勝地,有時我們陶醉其中,卻忘記了那裡還有隨時會噴發的活火山。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觀賞性:★★★★★危險性:★★★★★黃石公園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的國家公園,最初吸引人們的興趣並使黃石成為國家公園的顯著特徵是地質方面的地熱現象,這里擁有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地方都多的間歇泉和溫泉、彩色的黃石河大峽谷、化石森林,以及黃石湖。但是,很多年來黃石國家公園的遊客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所有這些溫泉、間歇泉和蒸氣孔都需要巨大的地核熔岩能量來維持,在黃石公園熔岩散發出的熱量已經非常接近地表。專家表示,黃石火山噴發周期為60-80萬年,而至今距離上次噴發時間已經有64.2萬年了,這座世界上最大的超級活火山已經進入了紅色預警狀態,就算在不受外力(指太陽活動以及人工鑽探)的情況下它也隨時都可能噴發。一旦噴發,那麼美國將會遭受重創,三分之二的國土會被火山灰淹沒,破壞力度將是1980年噴發的聖海倫斯火山的1千倍。屆時,火山噴發還會向空中釋放有毒氣體,令數以千計的航班停飛,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日本富士山觀賞性:★★★★★危險性:★★★★☆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譽為「聖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徵。整個山體呈圓錐狀,一眼望去,恰似一把懸空倒掛的扇子,日本詩人曾用「玉扇倒懸東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陽」等詩句贊美它。富士山其實是一座休眠火山。據傳是公元前286年因地震而形成的。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記載以來,共噴發過18次,最後一次是1707年,此後變成休眠火山。1707年的噴發是由於地震引起,而當時的地震有8.4級。

巴厘島觀賞性:★★★★☆危險性:★★★★☆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活火山,又稱巴厘峰。海拔3140米,為島的最高峰,當地人奉為聖山。火山位於島的東北部,噴發周期一般約50年。1963年的一次噴發是百餘年來最猛烈的一次,熱浪高達1萬米,火山灰在4000米高空彌漫全島,人畜傷亡慘重。

菲律賓呂宋島觀賞性:★★★☆☆危險性:★★★★☆呂宋島南部的馬榮火山支配著萊加斯皮市。號稱世界上最完美的火山錐,日本富士山僅次於它,經常被人拿來和日本的富士山相媲美,是菲律賓著名的旅遊景點,近來的多次瀕臨噴發,雖然菲律賓政府疏散了附近居民,卻反而吸引了許多欲一睹完美火山爆發景象的火山愛好者及攝影愛好者。1616年以來有30次以上的爆發記錄,1993年的爆發導致75人死亡;最具破壞力的一次發生在1814年,當時卡格沙瓦城遭掩埋。

長白山天池觀賞性:★★★★☆危險性:★★★☆☆長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據史籍記載,自16世紀以來它又爆發了3次,當火山爆發噴射出大量熔岩之後,火山口處形成盆狀,時間一長,積水成湖,便成了現在的天池。

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觀賞性:★★★★☆危險性:★★★☆☆大屯山群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一部份,包括了大屯主峰、南峰、西峰、面天山、向天山、中正山、二子山、菜公坑山、枕頭山及烘爐山等山峰。由於天然環境極佳,形成了這里獨特的美麗風景。2009年,台灣中研院研究員對大屯火山群地表結構進行分析,推翻大屯火山群是「休火山」的說法,並將最近一次爆發時間從20萬年前修正到5,000年前,屬於國際火山學會定義的「活火山」,指出大屯火山群若爆發,災情可能比「921地震」還嚴重,威脅台北地區600萬人。

  • 驚人細數世界上驚人的活火山:

克留切夫斯克山火山,堪察加半島,俄羅斯。克留切夫斯克山火山是亞洲最高的一座活火山,首次爆發是在1697年,而最近的一次是在2011年。最初喀拉喀托火山只有一小部分露出海面,經過數次火山噴發後,就形成了如今的喀拉喀托火山島。

瑞尼爾火山,皮爾斯縣,華盛頓。瑞尼爾火山確實漂亮,但同時卻存在著十年一次的火山爆發隱患,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具潛在破壞性的活火山。

基拉韋厄火山,夏威夷,美國。基拉韋厄火山是世界最大的活火山體,位於夏威夷島東南部,被譽為「夏威夷火山女神」。

埃格蒙特山,北島,紐西蘭。雖然在紐西蘭人們都稱它為「埃格蒙特山」,然而「塔拉納基山」才是它真正的名字,與日本的富士山甚是相像,曾出現在電影《最後的武士》中。

阿雷納爾火山,阿拉胡埃拉省,哥斯大黎加。盡管阿雷納爾火山還處於休眠期,但該地區豐富的溫泉資源已經說明了火山內部的活躍運動。

富士山,日本。富士山自18世紀以來就從未爆發過。斯特龍博利火山,斯特龍博利火山島,義大利。活躍的斯特龍博利火山已經吸引了眾多地質學家到此考察研究。

帕里納科塔火山,智利/玻利維亞。坐落於拉烏卡國家公園的帕里納科塔火山,附近有包括羊駝、美洲獅等眾多的野生動物。

波阿斯火山,哥斯大黎加。蒸騰著煙霧的波阿斯火山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但更吸引人的是該該地區獨有的黃綠色松鼠。

婆羅摩火山,爪哇東部,印度尼西亞。如果您來參加爪哇當地的傳統節日,便能發現當地人都將貢品投入婆羅摩火山,而這個習俗已從15世紀延續至今。


  • 哥倫布錯把美洲作印度

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