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藝術概論的論文
❶ 關於藝術概論的論文...求精
藝術有其及其漫長的發展歷史,歷史的遺跡證明著我們的祖先早已開始了藝術活動,而我們的祖先便是藝術家,他們作品的遺留便是藝術作品了。參觀了中國農業博物館,有一種從古代走到現代社會的感覺,歷史的文物讓我感嘆藝術的存在歷史之久,因此我認為要想真正的理解藝術活動的基本規律就該了解人類的藝術實踐的歷史。
一些考古材料證明,人類至少已有百萬年以上的歷史了,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基本的時間活動,人類經過上百萬年的餓勞動實踐,才逐漸鍛煉出靈巧的雙手和高度發達的頭腦,形成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覺能力和思維能力,並且逐漸形成了相互之間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這些也是以後更精細和絕妙的藝術品的 誕生的創造條件了,
看到一些十分粗糙的打制石器,他們在外行上和普通的石頭沒什麼區別,但是這些就是早期人類的勞動工具,早期人類靠它來打獵維持生活,而這普通石器的製作又是人類自覺的有意識的創造活動,無論從哪個方面這個打制石器又是有別於普通的石頭,因為它比石頭的效用更大,它比石頭要有規則些,或許在當時的早期人類並不認為他們是在藝術創造,但是許多年以後,在我看來打制石器也可以稱的一件藝術作品了。
看到新時器時代的磨製石器,這寫石器在造型上具有了對稱均衡、方圓變化等美的特徵,這寫感性美的形式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藝術活動的一大進步了。歷史在前進。人類的創造又在改進,新時器時代後期開始出現了一些僅供觀賞的作品,這些又表示了藝術品不單單局限於人類的勞動工具之中,此後的一些陶製品有更多的是供觀賞的,這些創造活動又被認為是在消耗過剩勞動力,進而提出「游戲」藝術起源學說。
在以後的生產勞動實踐中,人類的各種感覺器官與感覺能力不斷發達,人開始有能力進行愈來愈復雜的活動,完成一個異常漫長的自然身心的「人化」過程,形成了人類的文化心理結構,其中包括人的審美心理結構。人們開始應用顏色來表達內心感受,寄託感情。看那些精美的刺綉,它們是選擇了顏色和線條的優美搭配來完成一件藝術作品。在博物館里還有一些古代房屋、谷倉等的模行,從那裡可以直接感受到現代建築藝術的骨架了。原來藝術就是一個延續和不斷改進的過程。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各種藝術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藝術作品又被分為不同類別。在現代的藝術概論里,那些農業工具的創造品是使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表現性空間藝術,他們可是稱作實用藝術,它們不僅僅可以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感受。
我認為藝術就需要人們的不斷的去感受去發覺。其實我們身邊有好多的藝術品 ,有好多的藝術美就在我們的身邊。而沒有人們的感受,藝術的存在的毫無意義的。
❷ 關於藝術概論的論文
http://www..com/s?wd=%D2%D5%CA%F5%B8%C5%C2%DB%B5%C4%C2%DB%CE%C4&cl=3
❸ 求一篇關於色彩的藝術概論的論文2000字,哪位大家可以發揮一下,急啊
粉紅色的回憶.......
人類社會因為五彩繽紛的色彩變得栩栩如生、絢麗生動。而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色彩令我們每時每刻都感受到它所產生的美感。
上圖服裝款式上簡潔大方,漫不經心地泄露出一種含蓄的高貴。其亮點在於服裝和飾品的色彩搭配。
其大部分色彩都為淺色系,與周圍深色調的環境形成對比,顯得輕盈許多,且與上裝不同的是,下衣出現了鮮艷色調,純度和明度較高的粉紅色小裙穿於白色內衣和白色外衣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得年輕而富有生氣。粉紅色是一種由紅色和白色混合而成的顏色,通常也被描述成為淡紅色。但是更准確的應該是不飽和的亮紅色。戴於頭部的白色小帽是真正的點睛之筆,給人的感覺是小鳥依人,落落大方但不張揚,可愛圓潤,含蓄羞澀,也以服裝配件的形式豐富了整體服裝效果視覺元素,加強了整體色彩的跳躍性,雖有色彩上的對比,整體上仍未破壞協調統一的優雅感覺。其缺點是鞋子選擇運動鞋,好像與整體服飾有些違異,選擇偏女性一點的鞋子應該會好一些,因為是出去爬山,所以她選擇了運動鞋。另外裙子下面好像有些突兀,給人一種空空的感覺。
上面服飾的另一主流顏色為白色,服飾用色上,白色是永遠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顏色作搭配。在西方白色象徵著浪漫,常常和婚姻相連。而在中國,白色常與死亡葬禮聯系。此外白色象徵純潔、神聖,明快、清潔與和平,最能表現一個人高貴的氣質,因此,要想穿著白色服裝而顯得更美,對於化妝與配件的配色就要多加考究才行。在商業設計中,白色具有高級,科技的意象,通常需和其他色彩搭配使用,純白色會帶給別人寒冷,嚴峻的感覺,所以在使用白色時,都會摻一些其他的色彩。白色的搭配原則白色可與任何顏色搭配,但要搭配得巧妙,也需費一番心思。白色下裝配帶條紋的淡黃色上衣,是柔和色的最佳組合;下身著象牙白長褲,上身穿淡紫色西裝,配以純白色襯衣,不失為一種成功的配色,可充分顯示自我個性;象牙白長褲與淡色休閑衫配穿,也是一種成功的組合;白色褶摺裙配淡粉紅色毛衣,給人以溫柔飄逸的感覺。紅白搭配是大膽的結合。上身著白色休閑衫,下身穿紅色窄裙,顯得熱情瀟灑。在強烈對比下,白色的分量越重,看起來越柔和。
上面圖片以不清楚的模糊線條描畫出人物和服裝,線條就像是隨時都要斷掉一樣,讓人感覺那些虛虛實實隱約可見的地方給人以虛幻的氣氛,正符合少女服裝本身所帶給人們的感覺,而上色方面也偏向透明清淡的水彩,經過細心描繪的服裝和肌膚就像是可以穿透看到底下的血管一樣,另外色彩透過人們的視覺反映到人的大腦,使人產生聯想,激起人的情緒,這就是色彩的情感反映,色彩的情感效應是由人的聯想產生的人的年齡經歷以及文化修養不同,同一色彩使人產生的聯想即情感效應也會不同,色彩能引起的聯想會有許多共同的地方,有一定的規律性。
就色彩本身而言是沒有任何情感與意義的,但是色彩對人的心理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中的色彩通過人的視覺傳達必然會作用與人的心理,從而使人們對色彩產生知覺,聯想以及審美等等心理餓活動,他甚至會影響人的情緒,行為等等。
當我們步入萬物蔥郁的自然界中,心情會頓時充滿輕快,舒暢感進入光線幽暗的房間便有憂郁不安之感。這就是色彩給於我們的明快、憂郁感。
色彩的冷暖感:色彩的冷暖感主要是色彩對視覺的作用而使人體所產生的一種主觀感受。如紅、橙、黃讓人聯想到爐火,太陽,熱血,因而是暖感的;而藍、白則會讓人聯想到海洋,冰水,具有一定的寒冷感。
色彩的輕重感:同樣的事物因色彩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輕重感,這種與實際的重量不符的視覺效果稱之色彩的輕重感。這種感覺主要來源於色彩的明度。明度高的色彩使人有輕薄感,明度低的色彩則有厚重感。如白、淺藍、淺綠色有輕盈之感,黑色讓人有厚重感。因此,服裝上白下黑給人一種沉穩、嚴肅之感;而上黑下白則給人輕盈、靈活之感。
色彩的興奮與沉靜感:色彩能給人興奮與沉靜的感受,這種感受帶有積極或消極的情緒。積極的色彩能使人產生興奮、激勵、富有生命力的心理效應,消極的色彩則表現沉靜、安寧、憂郁之感。
色彩的軟硬感:通常來說,明度高的色彩給人以軟感,明度低的色彩給人以硬感。在女性服裝設計中為體現女性的溫柔、優雅、親切,宜採用軟感色彩,但一般的職業裝或特殊功能服裝宜採用硬感色彩。
色彩依附於特定的面積,位置以及形狀而存在,因此色彩的面積,位置與形狀必然與色彩對比產生一定的關系,繼而對色彩的對比關系產生一定的影響。
色彩沒有對比就不會產生絢麗的色彩,但是對比過分就會產生不和諧的感受,既而對人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對調和色彩之間的關系就可以使色彩更加賞心悅目。所以說秩序、和諧是色彩悅目的先決條件,在進行色彩構成訓練時,要使對比的色彩成為刺激視覺的協調的統一整體,要使色彩符合人的視覺心理,要使色彩符合人的欣賞習慣等等。
色彩在服裝設計中起著先聲奪人的作用,它以其無可代替的性質和特性,傳達著不同的色彩語言,釋放著不同的色彩情感,同時也起著傳情達意的作用。服裝色彩語言的組織需要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能達到合理的視覺效果,組成和諧的色彩節奏。色彩搭配是多種因素的組成和相互協調的過程,同時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利用色彩之間原有相異的關系,運用搭配調和的原則,找出他們內在的規律、有秩序的相互關系。通過在面積大小、位置不同、材質差異等方面搭配,在視覺上既不過分刺激,又不過分曖昧,突出單純、和諧、色調的統一。在單純中尋求色彩的豐富變化,在和諧中求得色彩的明暗,產生平衡、愉悅的美感。
除了社會習俗和審美需求外,某些行業的服裝需要特殊色彩,以體現其特殊功能。例如,救生衣採用醒目的桔紅色與周遭的環境色明顯區別開;醫院護士服採用柔和、潔凈的白色或粉色調起到靜氣寧神的作用
哥們我挺不容易的,給個採納吧.....
❹ 急需藝術概論論文
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說:「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從古希臘、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看到,寫實性的風格是佔了絕對的優勢的: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著名雕塑大師羅丹就多次表示:藝術家應該抄錄自然。抄錄自然,簡而言之就是寫實,是對自然的再現。藝術要反映客觀世界的真實性,就是說,藝術品中所表達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實際,符合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實際。對於一般的寫實作品來說,再現的真實是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徵。 但寫實有來自於各方面的限制性。 在寫實上首先要處理的就是來自於風格的限制。風格又分為時代的風格、個人的風格。 同一時代的作品總是有一個相關聯的風格。古埃及公式化的繪圖方式是時代性的風格,波斯細密畫在一定階段有意識地忽視透視法則的繪畫方式,也是時代的風格化的體現。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是相適應的,不同時代各有不同的時代性風格。這就在寫實的道路上給藝術家們劃定了一個范圍。 「心理定向」的存在,使藝術家們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關注焦點。在藝術創作這個過程中,藝術家們不是在表現他所看到的東西,而是在看他所能表達的東西。藝術家在創作中所表達出來的不同的要點,正是他們的風格之所在。 與此同時,技法也限制了寫實。畢加索說:「我在他們這個年紀時就能畫得像拉菲爾一樣好,但我卻花了終生的時間去學習如何畫得像這些孩子一樣。」但事實上兒童畫為何不能被稱為是優秀的藝術作品呢?兒童受限於藝術語言的學習。他們無論有再敏感的內心,但還是沒有沒有過硬的表達技巧。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的作品不能,也不可能被看作是優秀的寫實作品。 寫實之路充滿了主觀方面的種種阻礙。在當代藝術的語境里,寫實好像已經變得無足輕重了,這樣的時代風格是不是也是作為寫實的限制性的一種新的應對方式。 事實上,我所理解的再現的真實並非是表現出視網上的所見,而是如羅丹所說:「通過表達外在形像,體現內在真實。」也就這才是對應寫實的限制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案。(1)藝術用形象反映世界,藝術與哲學等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它的具體可感的形象性。一切文學藝術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可以說,形象性是文學藝術區別於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徵。如讀李白詩,觀廬山畫。李白詩,廬山畫都是藝術,而這些藝術是通過形象去反映認識廬山的。有些理論文章,理論著作也有形象的成分,有豐富的形象語言,如《歐也妮。葛朗台》是通過塑造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揭示資本主義社會虛偽的家庭關系的。來看看葛朗台臨死時的表現:「本區的教士來給他做臨終法事的時候,十字架,燭台,和銀鑲的聖水壺一出現,似乎已經死去了幾小時的眼睛立刻復活了,目不轉睛的瞧著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後的動了一動。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的唇邊,給他親吻基督的聖像,他卻做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十字架抓在手裡,這一下最後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至死都在想著佔有別人的財富。總之,沒有形象,就沒有藝術,失掉形象性這一基本特徵的作品,也不能稱作文藝作品。(2)藝術形象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和《奴隸》,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等等,都是以生動的感性形式表現出深刻的理性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