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肥論文
⑴ 初中化學實驗論文 要與垃圾分類有關 跪求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只能給你提供資料: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扔出許多垃圾,您知道這些垃圾它們到哪裡去了嗎?它們通常是先被送到堆放場,然後再送去填埋。
垃圾填埋的費用是非常高昂的,處理一噸垃圾的費用約為200元至300元人民幣。人們大量地消耗資源,大規模生產,大量地消費,又大量地產生著廢棄物。
難道,我們對待垃圾就束手無策了嗎?其實,辦法是有的,這就是垃圾分類。垃圾分類就是在源頭將垃圾分類投放,並通過分類的清運和回收使之重新變成資源。
從國內外各城市對生活垃圾分類的方法來看,大致都是根據垃圾的成分構成、產生量,結合本地垃圾的資源利用和處理方式來進行分類。如德國一般分為紙、玻璃、金屬、塑料等;澳大利亞一般分為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日本一般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等等。
如今中國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有:綜合利用、衛生填埋、焚燒和堆肥。
[編輯本段]主要分類
1、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大類。廢紙:主要包括報紙、期刊、圖書、各種包裝紙、辦公用紙、廣告紙、紙盒等等,但是要注意紙巾和廁所紙由於水溶性太強不可回收。塑料:主要包括各種塑料袋、塑料包裝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礦泉水瓶、牙膏皮等。 玻璃:主要包括各種玻璃瓶、碎玻璃片、鏡子、燈泡、暖瓶等。金屬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頭盒等。布料:主要包括廢棄衣服、桌布、洗臉巾、書包、鞋等。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污染,節省資源。如每回收1噸廢紙可造好紙850公斤,節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產減少污染74%;每回收1噸塑料飲料瓶可獲得0.7噸二級原料;每回收1噸廢鋼鐵可煉好鋼0.9噸,比用礦石冶煉節約成本47%,減少空氣污染75%,減少97%的水污染和固體廢物。
2、廚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果皮等食品類廢物,經生物技術就地處理堆肥,每噸可生產0.3噸有機肥料。
3、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葯品等,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處理。
4、其它垃圾包括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紙巾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採取衛生填埋可有效減少對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氣的污染。
[編輯本段]分類原因
垃圾處理的方法還大多處於傳統的堆放填埋方式,佔用上萬畝土地;並且蟲蠅亂飛,污水四溢,臭氣熏天,嚴重地污染環境。因此進行垃圾分類收集可以減少垃圾處理量和處理設備,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垃圾分類處理的優點如下:
1、減少佔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質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嚴重侵蝕。垃圾分類,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質,減少垃圾數量達50%以上。
2、減少環境污染:廢棄的電池含有金屬汞、鎘等有毒的物質,會對人類產生嚴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廢塑料會導致農作物減產;拋棄的廢塑料被動物誤食,導致動物死亡的事故時有發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減少危害。
3、變廢為寶:中國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達40億個,方便麵碗5—7億個,廢塑料占生活垃圾的4—7%。1噸廢塑料可回煉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噸廢紙,可免於砍伐用於生產1200噸紙的林木。一噸易拉罐熔化後能結成一噸很好的鋁塊,可少採20噸鋁礦。生產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應珍惜這個小本大利的資源。 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製作筆盒,既環保,又節約資源。
[編輯本段]部分國家的垃圾分類
日本垃圾分類
初到日本的外國人,都會對其嘆為觀止的垃圾分類所折服。瞥其一斑,日本的垃圾分類有以下幾大特點。
一是分類精細,回收及時。最大分類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資源類、粗大類,有害類,這幾類再細分為若乾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又可分為孫項目,以此類推。
可燃類:簡單講就是可以燃燒的--但不包括塑料,橡膠製片,一般剩菜剩飯,和一些可燃的生活垃圾都屬於可燃垃圾。
資源類:報紙,書籍,塑料飲料瓶,玻璃飲料瓶
不可燃類:廢舊小家電(電水壺,收錄音機)衣物,玩具,陶瓷製品,鐵質容器。
粗大類:大的傢具,大型電器(電視機,空調),自行車。
前幾年橫濱市把垃圾類別由原來的五類更細分為十類,並給每個市民發了長達27頁的手冊,其條款有518項之多。試看幾例:口紅屬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紅管屬小金屬物;水壺屬金屬物,但12英寸以下屬小金屬物,12英寸以上則屬大廢棄物;襪子,若為一隻屬可燃物,若為兩只並且「沒被穿破、左右腳搭配」則屬舊衣料;領帶也屬舊衣料,但前提是「洗過、晾乾」。不過,這與德島縣上勝町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該町已把垃圾細分到44類,並計劃到2020年實現「零垃圾」的目標。
在回收方面,有的社區擺放著一排分類垃圾箱,有的沒有垃圾箱而是規定在每周特定時間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點,由專人及時拉走。如在東京都港區,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資源垃圾。很多社區規定早8點之前扔垃圾,有的則放寬到中午,但都是當天就拉走,不致污染環境或引來害蟲和烏鴉。
二是管理到位,措施得當。
外國人到日本後,要到居住地政府進行登記,這時往往就會領到當地有關扔垃圾的規定。當你入住出租房時,房東也許在交付鑰匙的同時就一並交予扔垃圾規定。有的行政區年底會給居民送上來年的日歷,上面一些日期上標有黃、綠、藍等顏色,下方說明每一顏色代表哪天可以扔何種垃圾。在一些公共場所,也往往會看到一排垃圾箱,分別寫著:紙杯、可燃物、塑料類,每個垃圾箱上還寫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韓文。
三是人人自覺,認真細致。
養成良好習慣,非一日之功。日本的兒童打小就從家長和學校那裡受到正確處理垃圾的教育。如果不按規定扔垃圾,就可能受到政府人員的說服和周圍輿論的壓力。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謂一絲不苟,非常嚴格:廢舊報紙和書本要捆得非常整齊,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鋒利的物品要用紙包好,用過的噴霧罐要扎一個孔以防出現爆炸。
四是廢物利用,節能環保。
分類垃圾被專人回收後,報紙被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紙」為榮;飲料容器被分別送到相關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廢棄電器被送到專門公司分解處理;可燃垃圾燃燒後可作為肥料;不可燃垃圾經過壓縮無毒化處理後可作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裝盒上就已註明了其屬於哪類垃圾,牛奶盒上甚至還有這樣的提示:要洗凈、拆開、晾乾、折疊以後再扔。
在垃圾分類方面,日本又走在了世界最前列。上世紀60年代的嚴重環境污染「逼」出了一流的環保技術,70年代的深刻石油危機又促成了最好的節能技術。就在認真克服一個個危機的過程中,日本把其他先進國家一一超過。
我的一位年長的日本友人曾被長期派駐西歐,他說起過每年回國探親時逐年難買禮物的「尷尬」。這是因為,他的親戚、朋友由原來追捧西歐產品紛紛變得喜愛精工手錶、豐田汽車、尼康相機等世界一流水平的本國產品了。如此成就的取得,除了有高效、合理的管理體系外,靠的就是廣大民眾的精神與干勁。而垃圾分類中透射出的那種認真精神,無疑是其中最放異彩的一個部分。
日本人最講認真、細致,這在眾多方面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東京都各商業區人行道上的地磚幾十年都不會出現凹凸不平的塌陷,建築師要求樓梯毛坯的背面等看不見的地方也要整潔光滑,等等,不勝枚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上述事例給我們很多啟示。僅就垃圾分類而言,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硬體還遠不能與日本相比,但更大的差距恐怕還是在軟體上,即在於政府和民眾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上,在於政府關於垃圾分類的制度建設上,也在於每個市民對垃圾分類的認真細致精神和環保節能意識上。由此引申開來,只有大家都摒棄嫌麻煩的想法、大概其的思維習慣和安於中流的低標准,才有可能做到垃圾分類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消滅城市管理中「三不管」的死角,有專人來治理臟、亂、差的現象。[1]
美國垃圾分類
垃圾回收作為一種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在許多發達國家,回收產業正在全國產業結構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以美國3個城市巴爾的摩、華盛頓和里奇蒙為例,過去回收垃圾每處理1噸需要花40美圓,分類處理以後,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創造了5100個就業機會。在美國這3個城市只是很小的一個地區,其垃圾回收不僅節約了處理垃圾的費用,而且創造了5億美元的財富。
被稱為垃圾生產大國的美國,垃圾分類逐漸深入公民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樣色彩繽紛的分類垃圾桶隨處可見。
政府為垃圾分類提供了各種便利的條件,除了在街道兩旁設立分類垃圾桶以外,每個社區都定期派專人負責清運各戶分類出的垃圾。
居民對政府的垃圾分類工作也表示了極大的支持。這不僅表現在他們每個人對垃圾分類的知識耳熟能詳;而且,在這里為垃圾分類處理出錢,就像為能飲用到潔凈的自來水付費一樣天經地義。
其他國家
垃圾分類不僅是美國那樣的發達國家的時尚,也是不少發展中國家的趨勢。在巴西,許多社區都實行的垃圾分類,這位市長把市政大廳正門口的分類垃圾箱作為該市的榮耀。而附近的二十多個海灘,分類垃圾箱更像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在菲律賓的一些地方,村民自發組織起來為清潔自己的生活環境而努力,垃圾分類是這個運動中的主要內容。
不管窮國還是富國,垃圾分類都在成為世界性的潮流,而在這方面曾經世界領先的中國,這好的傳統卻幾乎丟失了。垃圾分類對於一向勤儉持家的中國人並不陌生。也許你還記得五六十年代回收廢品的情景:牙膏皮攢起來回收,橘子皮用來制葯,生物垃圾用來做堆肥,廢布頭,墨水瓶等等都能得到再利用。分類後的垃圾,既避免了垃圾公害,又為工農業提供了原料。
如今我們的生活好了起來,於是我們便不再吝嗇賣破爛換回的那幾毛錢。勤儉節約,廢物利用,這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卻在丟失。我們每個人都是垃圾的製造者,又是垃圾的受害者,但我們更應是垃圾公害的治理者,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垃圾分類來戰勝垃圾公害。
[編輯本段]中國的垃圾分類
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區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間組織地球村的幫助下,從這天起開始垃圾分類。最初的分類桶是居委會成員用省下的年終獎購置的。分類後的垃圾由居委會聯系的小販和企業來清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居民們從未中斷。
作為民間垃圾分類的小小的火種,大乘巷居民的行動燃發了許多公民的熱情,97年以來,北京的一些大學、中小學以及一些退休老人相繼進行垃圾分類嘗試。在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和一位從德國留學歸來的女博士的幫助下,這些"手拉手地球村"的孩子們還用回收換來的錢建立了一所學校。
市民和孩子們的行為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宣武區環衛局率先行動,於97年秋開始宣武區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的試點工作。宣武區文明辦和街道以及民間組織地球村給予積極配合。
99年4月23日,宣武區白紙坊的建功南里小區社區像過節一樣熱鬧,中國首家垃圾分類回收系統正式啟動。從這天起,居民將改變垃圾混扔的方式而按照有機類,無機類和棄土類分類投放,政府環衛部門改變混運的方式而分類清運,分揀和回收。它意味著在這里丟失多年的老傳統,終於被揀了回來。
在這場人與垃圾的戰役中,人們把垃圾從敵人變成了朋友。有人曾經把垃圾比喻成放錯地方的資源。讓我們到宣武區再生資源分揀站看一看,垃圾一旦回到應有的位置,會有什麼樣的用處?
每天被我們丟棄的可樂瓶和被稱為白色垃圾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盒,屬於高分子聚合有機物,如果埋在地下的話,就是200年也爛不掉,它還會使土壤板結,降低土壤的肥力,甚至使土壤失去耕種的能力。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扔掉各種各樣的廢塑料。廢塑料處理後還可製成紐扣、筆筒等用品。廢塑料也是煉油的好原料。有人曾經形象地將它們比作"二次油田"。1噸廢塑料至少能回煉600公斤的汽油和柴油。
在回收站,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廢紙被送到這里,包括這些不起眼的小紙片……我們知道,好的紙張是用木材造成的,一噸廢紙可再造700公斤好紙,可少砍17棵大樹,還能減少生產紙漿過程中的。
可是由於我國廢紙的回收率還很低,只有20%左右,每年不得不大量進口廢紙 僅96年就進口廢紙137萬噸。大家也許還記得20世紀80年代,轟動一時的"洋垃圾"事件,那一船就是打著進口廢紙的旗號混進來的。
洋垃圾被趕走了,卻留下了反思,我們為什麼要從別的國家進口廢紙來做造紙的原料?為什麼我們不能最大限度的回收廢紙,而是聽任他們混在垃圾里埋掉或者是燒掉?中國的林木資源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中國的江河湖泊已由於早制的污水排放而嚴重污染。如果按照每人每周扔掉各種廢紙平均半公斤的話,那麼僅北京一個城市一周就要扔掉廢紙6000多噸。
中國有著回收廢品的歷史傳統,我們過去回收廢物,或許只是受貧困經濟制約的不得已的手段;在逐漸富裕的今天,我們回收廢紙,則是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因為我們清楚的知道,我們所撿回來的不止是一張張的廢紙,那是我們的子孫安身立命的森林和河流。
垃圾,只有在混在一起的時候才是垃圾,一旦分類回收就都是寶貝,就連那種被成為微型殺手的廢電池也是可以被化害為利的。在這個不起眼的照相館,我們看到這樣的廢電池回收箱。而我們生活中用的電池(非一次性電池),含有汞或鎘等有毒的重金屬,這些重金屬如果留在地下就很容易通過雨水的淋溶,進入到地下水當中。
這種污染是很難排除,生物學半衰期大概是30年,也就是你30年才能排出一半。因此這個對人的危害特別大。廢電池裡含有多種有用的金屬礦才,回收利用的價值很高。
正因為廢電池有嚴重的危害和特別的回收價值,許多國家嚴禁它們在與垃圾混置,日本的社區專門有這種黃色的桶,將紐扣電池等分別投放。
從97年以來,北京的一些市民和學生也行動起來,自發自覺地分類投放和搜集廢電池,人民大學的青年志願者還幫助京城一家連鎖店設置了廢電池回收箱。
作為對公民運動的積極回應,北京市環衛局成立了專門的廢電池回收點,對廢電池進行回收並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
你知道什麼是生物類垃圾嗎?生物垃圾就是剩飯生菜,蛋殼果皮,菜幫菜葉一類的廚房垃圾 。這些看似無奇的廢物可以作什麼呢,原來它們卻可以用來製造很好的有機肥料。像槐柏樹小區里這台大納夢生物垃圾處理機,就可以將生物垃圾烘乾,粉碎,製成高效的有機肥料。居民可以用它種花養草。
用他們施種出的蔬菜,比起化肥食品來,既安全又健康,在超市還挺受歡迎。生物垃圾通常佔了垃圾總量的40%,如果他們都能變成有機肥,既省下用做填埋場的土地,又節約運送他們的車輛和能源,還防止他們滋生蚊蠅和細菌。有關專家商量建議政府在所有的小區安裝上生物垃圾處理機並在新建小區建立處理生物垃圾的工作房。
那個時候,我們便可以看到 ,垃圾分類創造的是一個無垃圾的社會,一個使資源循環再生的社會,而這一切只需要我們的舉手之勞。
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麗。
⑵ 肥皂去污原理論文
肥皂的製法就不講了,肥皂是硬脂酸鈉(十八酸鈉)或十八烯酸鈉、或油酸鈉,這些高級脂肪酸鈉的分子,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羧基鈉鹽-COO(-)Na(+),羧基陰離子是易溶於水的基團叫親水基,它使得肥皂具有水溶性;另一部分是較長的烴基部分,不溶於水而溶於非極性溶劑叫憎水基。
肥皂分子在水中時,它們的烴基部分彼此靠范德華力結合在一起,形成球狀而將-COO(-)Na(+)部分,暴露在球面上。這樣肥皂溶於水時,就形成了許多外面被親水基包著的小球而分散在水中。當肥皂擦在沾油的水中衣上時憎水基愛好油,變插入沾油的衣中,親水基憎油變插入水分子中,兩手擦洗,油被分散成細小的顆粒,肥皂分子中的烴基溶於油粒中,而羧基部分則留在油粒外面,
這樣,每一個細小的油粒外面都被許多親水基包圍著懸浮於水中,成為乳濁液,這種現象叫乳化。就好像幾十把鋼扦,插入很大的石頭中,大家齊用力,就把石頭抬出來了一樣。用水一沖就潔凈了。這是現代洗滌劑的一個共同去污原理,再加發泡劑、膠溶劑、香料、潤濕劑等等,就組成了洗滌劑。現代日本的洗滌劑是叫五顏六色的肥皂片做成的,椐研究說碳鏈的長度對去污能力有很大的關糸,太長,溶解性變小,太短去污能力差,現在科學家們正在探索這個長度和什麼樣的親水基和什麼樣的憎水基最好,希望在明天!
⑶ 求關於污染土壤處理的相關論文,現狀,發展歷史,相關政策,展望...謝謝哈!!
由於回答限制,很多出處的頁面網址不能加上去,見諒。
1.中國土壤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地區的污染現狀及成因:
據不完全調查,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佔地和毀田200萬畝,合計約佔耕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其中,一些地區土壤污染已呈嚴重態勢,甚至出現了土壤重污染區和高風險區。
1.重金屬污染
重金屬是指密度 4.0以上的約 60種元素或密度在 5.0以上的45種元素。As和 Se是非金屬,但是它們的毒性及某些性質與重金屬相似,所以將 Se和硒列入重金屬污染物范圍內。污染土壤環境的重金屬主要是指生物毒性顯著的Hg、Cd、Pb、Cr以及類金屬 As,還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屬 En、Cu、Co、Ni、Sn、V等污染物。當前最引起人類關注的是 Hg、Cd、Pb、Cr、As,它們被稱為「五毒」(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及防治研究進展)。土壤中重金屬的來源是多途徑的,首先是成土母質本身含有重金屬,不同的母質、成土過程所形成的土壤含有重金屬量差異很大。此外,人類工農業生產活動,也造成重金屬對大氣、水體和土壤的污染(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現狀與防治方法)。我國 Cd 污染的土地涉及11 個省市的 25 個地區。 如江西省某縣多達 44 % 的耕地受污染,形成670hm2 的「鎘米」區;沈陽某污灌區農田土壤中 Cd 含量高達 130mg/kg ;成都東郊污灌區內米中含Cd 量高達165mg/kg 。 農業部農業環境監測總站 1996 ~ 1998 年的監測結果表明,污灌區 Cd 污染面積最大,占重金屬超標面積的569 % ,而農產品 Cd 超標率達102 % (曹仁林等,2001)。我國各大城市的耕地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Cd 污染,其中沈陽市郊區和西安污灌區土壤 Cd 污染尤為嚴重,如沈陽市農田土壤中Cd 含量為088mg/kg ,西安污灌區土壤中Cd 含量為0628mg/kg(土壤鎘污染特徵及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機理)
蛐岩縣主要的土壤污染物為Mg和B.43%的采樣點土壤 Mg含量達重度污染水平,最高超標21.16倍.僅有 211和 238兩個采樣點達到清潔標准;而 B的污染似乎更為普遍,所用采樣點土壤 B濃度超標,50%的樣點達到重度污染水平.其原因是 在岫岩縣石唐、偏嶺、風源等區域.分布有眾多的衰 3 蚰岩縣土壤撿剝統計值殛帚染指矬國營及鄉鎮、個體 經營的采礦、冶煉企業,以輕燒 Mg、重燒 Mg為主要工藝的菱鎂礦加工業排放 出大量 MgO、SO2等 污染物./vlgO 白色粉末降落地表後,形成 MgCX~、Mg(H0 )2等反應產物,凝聚成大顆粒分散在土壤中,加之該區域土壤 中廣泛存在的 MgSO+、MgCl2,形成硬殼覆蓋地表,從根本上阻止作物生長.部分地區雖然作物可以生長,但土壤中可溶性 Mg被作物吸收,對人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形成較大的威脅.而 B污染也是由於B礦點源污染所致(遼寧東部山區土壤污染狀況與防治對策研究).
稻米對於鎘污染的吸附作用明顯強於玉米、大豆等其他的作物品種
在各種人為因素中,則主要包括工礦業、農業和交通等來源引起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現狀與防治方法)。
2.污水灌溉
污水灌溉等廢棄物已造成大面積農田的土壤污染。如沈陽張士灌區用污水灌溉 20 多年後,污染耕地2 500多 hm 2,造成了嚴重的鎘污染,稻田含鎘 5~ 7m gökg。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導致213 萬 hm 2 農田受到污染。廣州近郊因為污水灌溉而污染農田2 700hm 2 , 因施用含污染物的底泥造成1 333hm 2 的土壤被污染, 污染面積占郊區耕地面積的 46%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對北京某污灌區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 大約 60% 的土壤和 36% 的糙米存在污染問題(我國的土壤污染現狀及其防治對策)。
早在 30 年代 ,就有撫順煉油廠污水排入渾河灌溉水稻的記載。到了 50 年代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在北方一些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水資源比較緊張,為了充分利用污水的水肥資源,污水灌溉被大面積採納、推廣,這對促進當地農業的糧食生產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到了1983 年,污水灌溉面積達到 2 ×106 hm2 。然而,由於長期的污水灌溉 ,土壤 —作物系統的污染逐漸暴露出來,為了解決這一土壤環境問題,污水的土地處理系統得到了應用和發展
長三角、珠三角、遼中南城市群3個典型區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在典型地區啟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建立健全基於風險評估的土壤環境質量標准體系;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從污染物的種類和類型上看 ,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未能有效預防導致我國新型污染物不斷出現 ,這些新型污染物影響更持久 ,危害更大 ;從污染物的濃度上看 ,污染物的含量 ,隨著經濟的發展 ,一些污染物因為無法降解、逐步積累 ,增加還是非常快的。例如 ,有資料表明 ,近年來 ,上海土壤中汞和鎘的含量增加了 50% ;浙江南部一些地區土壤中 Cu、Zn等重金屬全部超標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部分檢出率達100%。
遼河流域
據介紹,遼河流域是我國傳統的工礦區之一,交通便利、礦產資源豐富,長期以來形成了以煤炭、石油、鋼鐵等工礦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污染強度高;污染源污染治理水平低,化工、冶金、采礦、制葯等行業污染嚴重,部分企業設備陳舊、落後,污染治理設施不完善;加之遼河流域環境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和環境執法能力薄弱,有些地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較為突出,環境違法處罰力度不夠,污染的現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有關人士還指出,土壤污染和水污染是相互交替、互相影響的。一方面,部分地區的土壤污染是由於污灌造成的。由於遼河水資源短缺,為解決工農業用水問題而長期進行污水灌溉,使得大量有毒、有害物質進入土壤,積累到一定程度,超過了土壤本身的自凈限度。另一方面,遼河流域鞍山、遼陽等地是全國聞名的工礦區,常年的礦產開發造成一些礦區土壤污染非常嚴重,通過水體的沖刷,土壤中的重金屬和有毒物質加速了河流的污染。
有專家指出,在資源和重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下,工業生產的污染程度相對會比較高,治污難度大;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部分企業安裝、運行污染治理設施不到位,隨意排放廢水廢氣廢渣的現象時有發生,使人防不勝防;同時,地方政府重地區GDP輕環境保護的意識依然存在,對污染現象聽之任之。
對於遼河而言,其治污問題面臨更多重的考驗——在當前經濟危機的影響依然持續、東北老工業基地亟待振興的形勢下,一方面遼河流域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等問題嚴重,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另一方面,在2008年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席捲之下,地方政府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增加的巨大壓力,一切工作的中心都集中到了保障經濟平穩發展上來。環境治理面臨著讓位於經濟發展而被忽視的問題。
對於幾十年污染「積重」的整個遼河流域,有人表示擔心,「有些地方為了發展經濟,根本不管所謂的環境污染,這么幾十年下來,才造成整個流域污染情況嚴重。如果這一點不改,只是沿著『污染——治理——污染』的老路子,最後只能是越治越污,環境越來越壞。」
一.
長三角
根據中科院南京土壤所2006年在南京郊區蔬菜基地做的定點測試,僅有40%的土壤處於安全等級,而30%的土壤已經受到污染。而浙江省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全省Ⅰ類和Ⅱ類土壤占調查區總面積的82%,其餘18%的土壤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區域內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加上疏於防治,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棄物通過多種渠道向土壤系統轉移、殘留,是形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
近期,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峰江街道139名村民被查出血鉛嚴重超標,元兇是建在村裡的一家被列為重點監控企業的蓄電池企業。
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污染面積只有幾百萬公頃,而現在已經超過一千萬公頃。土壤污染類型多樣化,其中嚴重的是重金屬污染,根據中科院生態所研究,目前我國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近兩千萬公頃,約佔耕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糧食1000多萬噸。此外農葯、抗生素、病原菌等也成為土地污染的來源。
土壤污染除導致土壤質量下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外,更為嚴重的是土壤對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鎘等富集到作物果實中,人或牲畜食用後發生中毒。
如我國遼寧沈陽張士灌區由於長期引用工業廢水灌溉,導致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屬鎘含量超標,人畜不能食用。土壤不能再作為耕地,只能改作他用。
3.固體廢棄物堆放
另外,在農田中,由於化肥的不合理施用,農葯噴施和 地膜等造成的污染也相當嚴重。
2. 地方土壤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對國家土壤環境保護法規、制度、政策等方面的需求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面臨著嚴峻的形勢,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土壤污染類型多樣,呈現新老污染物並存、無機有機復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徑多,原因復雜(環保總局在京召開首次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且污染面積、分布和程度不清,污染防治基礎薄弱,地方土壤保護工作防治措施缺乏依據和方向,狀況不容樂觀,面臨諸多挑戰。同時,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還非常欠缺,土壤環境標准體系也尚未形成,法律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關鍵,是實現土壤環境保護的最主要途徑,它對保護土地質量,維持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從法律角度分析,土壤污染現狀的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的相關法律法規空白,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在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已經制定了環境保護、土地管理、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等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基本上是一項空白(論我國農業用地土壤污染的法律保障)。雖然若干法律中一些零星規定,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但都是分散而不系統的,缺乏可操作性的具體法律制度。隨著我國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農業用地土壤污染仍有繼續加重的趨勢,說明現行立法有限條款的粗略性規定不可能有效防治現代農業技術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土壤污染問題,滿足不了土壤污染防治的現實需要。而法律的「真空」狀態則會進一步滋長土地資源的濫用現象,加劇土壤污染問題(淺析我國土壤防治的法律問題)。在長三角地區環保工作中,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徐光華指出「缺乏相對統一的區域環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標准、缺乏相關法律規范,是長三角地區環保工作目前的軟肋。」區域經濟發展中所遇到的各類環保問題,通常都很難靠一地的政府來解決。要應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形勢,兩省一市的有關部門必須盡快建立起區域環境信息共享與發布制度,啟動區域環境監管與應急聯動機制,並在此基礎上加快區域環境保護相關法律規范的研究和制定,長三角土壤污染後果堪憂)。因此,在現行法的基礎上,有必要對土壤污染防治保護採取一定的法律措施,健全和完善環境相關法律法規。
其次,土壤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和執法混亂。依據我國現有的法律體制,對於土壤的法律保護,實行管與分管相結合的多部門分層次的管理體制,涉及多個行政部門對土壤污染的行政管理,在這種體制下,管理主體林立,權力和責任分散,不僅不利於集中、統一管理,而且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亂(淺析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問題)。由於土壤污染的來源多樣,情況復雜,所以除了職責最多聯系最為緊密的環境保護部門、農業部門有環境行政監管權力外,許多其他的部門如水利部、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等在特定的情況下也有管理許可權(我國農村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問題研究)。但是,由於法律並沒有賦予環境保護執法部門對其他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執法的監督權,同時對於各個執法部門之間在土壤污染處理上應當如何相互配合的重要問題也沒有做出規定,這就導致了在具體的土壤保護的執法當中多頭執法,交叉執法,執法不到位,甚至部門之間借執法來爭奪各自的利益,降低了土壤保護的整體實效,損害了土壤保護的整體利益,有關法律法規對部門之間如何監督協調沒有具體規定,並且在實際環境行政執法管理中地方情況差異較大,出現的許多污染問題無法很好的得到解決,從而導致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扯皮、爭權推責(淺析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問題)。可以說,這種多頭管理體制,不僅嚴重影響了治污的效率,也浪費了諸多的行政管理資源。另外,在我國大多數基層地區尤其是貧困的農村地區,由於經濟發展落後,擺脫貧困的願望強烈,大多領導幹部以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首要目標,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發生沖突的時候,就會犧牲環境來圖發展(防控農村土壤污染的迭律對策研)。因此,我國在對土壤污染管理及執法上也存在許多的問題。
最後,土壤環境保護的司法保障有待加強。目前,雖然我國土壤污染比較嚴重,污染情況時有發生,但涉及土壤污染訴訟的案例卻很少,從僅有的幾個案例中,不難發現我國農村土壤司法救濟中存在的問題。首先,我國至今沒有關於土壤污染修復和賠償的條例規定,對企業也沒有任何約束,即使土壤被污染了,也很難追究他們的責任。2006年8月,甘肅省徽縣發生的「鉛中毒」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當時,這個縣水陽鄉的兩個村莊共有368人查出血鉛超標,其中14歲以下的兒童149人。經環保部門調查發現,位於這兩個村莊附近的一家鉛冶煉廠是重要污染源,造成當地土壤、空氣和水體污染。雖然這家工廠後來被勒令關停,但如何給那些遭受污染損害的村民以有效的補償,如何從根本上轉變那種以群眾健康甚至生命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卻是一個難題。(邱林,中國1/5耕地受污染防治形勢嚴峻,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系國家行動。另外,在農村環境訴訟中,一個最現實的問題就是訴訟費用的負擔問題。我國農民是社會中最大的弱勢群體,他們是城市發展的犧牲品,長期處於經濟的困窘之中,他們的收入大多僅能勉強維持生計(防控農村土壤污染的迭律對策研)。與此同時,土壤污染對農民造成的損失是長期的也是巨大的。在我國司法實踐中 ,訴訟費用直接與訴訟標的額掛鉤 ,且實行訴訟費用預交制度 ,農民很有可能會因為交不起訴訟費用而無法得到司法保障(我國農村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問題研究)。1999年 12月 20 日大慶市紅崗區杏樹崗鎮民吉村十三戶農民向大慶市中院起訴 ,要求被告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賠償原告土地污染損害賠償518431. 06元。本案中十三戶農民的土地污染發生於1993年 ,但是當年只給付原告青苗補償款。由於農民對土地是否被污染不懂 ,在 1999年前沒有提起訴訟 ,但一直以上訪的形式找鎮政府、土地局以及被告單位要求解決 ,雖在 1999年 11月 4日達成協議 ,但未實際履行。1999 年 12 月 ,原告向大慶市農業局申請對受污染的農田進行取樣化驗鑒定。2000年 1月農業局進行了取樣 ,並由市農業局送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檢驗。2001 年 5 月農業局根據檢驗結果又組織五位專家現場勘查 ,做出鑒定意見:已造成受污染農田土坡次生鹽漬化 ,對農作物已造成嚴重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七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第四十三條第二款。該案件從 1999 年 12 月到 2003 年 12 月 ,經兩級法院長達四年的審理 ,最終法庭調解結案 ,被告賠償原告損失 159607. 38元 ,一、二審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大慶中院以原告超訴訟時效為由 ,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判後原告不服 ,但由於農民多年未耕種土地無收入沒有上訴費用 ,為維護原告人合法權益 ,由代理人交上訴費 10196. 00元 ,才使得農民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最終的保護(一件土地污染損害賠償案的艱難訴訟)。
因此,為有效防治土壤污染,應在現行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基礎上,細化、擴展土壤污染防治的制度,或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以加強對土壤污染的監督和管理。從法律上,對污染灌溉、工礦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化肥農葯等土壤污染物及污染行為作出明確規定,通過法律手段有效防治土壤污染。另外,在法律法規中應當理順土壤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體制,建立土壤污染的動態監測評價制度,制定相關土壤污染防治的具體規劃制度,確立土壤污染的環境標准,建立土壤污染應急措施制度和法律責任制度等相關的制度。
(淺析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問題(論文)。
3.土壤環境保護工作經驗和典型模式、政策建議
由於土壤污染的潛伏性、不可逆性、長期性和後果嚴重性等特點,土壤環境保護應遵循 「防重於治」的基本原則,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對未被污染的土壤採取預防措施,要控制或消除污染源;對已經污染的土壤則要採取積極治理措施 ,將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我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現狀與展望)。土壤一旦被污染,治理起來相當困難,相對於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統中含量、行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毒理、代謝模式和與重金屬有關的流行病等方面的研究,土壤污染的治理與管理研究要薄弱得多,大多數治理方法尚處在試驗階段,再加之考慮到治理費用等問題,能應用的成熟方法目前很少。總結出現的各類土壤污染治理方法,大體上可分以下四類:
1.工程措施(包括客土、換土、翻土、去表土、隔離、熱處理、電化學方法等)
此種方法效果好、穩定,是一種治本措施,適用於大多污染物和多種條件,但一般在小范圍內較實用,且代價昂貴,還可能造成地下水或其他介質的潛在污染。近年來,把污水、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引進土壤治理過程中,開辟了土壤污染治理新的途徑,如磁分離技術、陰陽離子代換法等(土壤污染治理方法研究)。
2.化學措施
施用改良劑、抑制劑等降低土壤污染物的水溶性、擴散性和生物有效性 ,從而降低污染物進入生物鏈的能力,減輕對土壤生態環境的危害()。例如:在某些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中加入石灰、礦渣等鹼性物質,使重金屬生成氫氧化物沉澱。或添加膨潤土、合成沸石等交換容量較大的物質來鈍化土壤中的重金屬等。
3.生物措施
生物治理方法有著物理治理方法和化學治理方法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其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處理費用低,其處理成本只相當於物化方法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②處理效果好,對環境的影響低,不會造成二次污染,不破壞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土壤環境;③處理操作簡單,可以就地進行處理。基於這些優點,應用生物修復已成為當今土壤污染治理技術研究的一大熱點(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生物措施是利用特定的動、植物和微生物吸收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與此措施相對應的新興學科「環境生物技術」方興未艾。應用現場污染治理的生物措施始於 1989 年 3 月,美國阿拉斯加海岸被石油污染,採用了兩組親脂性微生物後,使其凈化過程加快了兩倍。早期生物治理採用的主體生物類群多為微生物。最近,植物修復正成為生物治理措施中的一個亮點。植物對污染點的修復有三種方式:植物固定、植物揮發和植物吸收。研究表明,利用適當的植物不但可去除土壤環境中的有機物,還可以去除重金屬和放射性核素。超累積植物已成為環境保護工作者追尋、篩選的目標。我國對植物修復和超積累植物的研究已有良好的開端(我國土壤環境保護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例如,在土壤重金屬鎘污染的植物修復研究中,通過大量篩選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芸苔屬植物(Brassica spp.)中的很多種或基因型具有較強的吸收累積 Cd特性。我國廣泛種植的油菜(B.campestris)就是該屬植物,其中某些品種或基因型在累積 Cd 方面可能很高。篩選並種植可食部位低積累 Cd 作物品種(低吸收或低轉移),通過作物互做(間作、輪作)減少作物對Cd 的吸收等植物修復方面的研究也需做進一步研究(土壤鎘污染特徵及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機理)。
4.農業措施
包括增施有機肥提高環境容量、控制土壤水分、選擇適宜形態化肥和選種抗污染農作物品種等。
另外,國外發達國家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開展得較早 ,許多國家都已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污染土地識別、評價和處理體系 ,其中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土壤保護實踐在世界范圍內極具代表意義。
在國外,有關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保護的立法經驗很多。美國於1985年和1990年修訂的《農業法》希望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的同時保護資源與環境,實現「持續農業」的發展。另外,1990年在聯邦政府實施了「保護計劃」管理。1987年為了控制農業水源水質而制定了《水質法》。歐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土壤保護政策,但現有許多歐盟立法都與土壤保護有關。如《關於環境保護、尤其是污泥農用時保護土壤的86/278/EEC指令》對農用污泥作出了規定;《關於廢物的75/442/EEC指令》要求廢物在處置時不能污染土壤;2004年底前,提出《關於堆肥和生物廢棄物指令》,其目的是為了控制潛在的污染,並鼓勵使用被批準的混合肥料,等等。日本已經建立了由預防對策和治理對策構成的土壤環境保全體系。有《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律》(1970)、《市街地土壤污染暫定對策方針》(1986)、《土壤污染環境標准》(1991)、《土壤污染對策法》(2002),等等。《土壤污染對策法》的實施,使得污染治理由被動向主動轉化,以前無法計算的環保社會效益可體現為可以計算的經濟效益,此種趨勢表明日本的土壤環境保護已經呈現出新的階段特點[3]。這些國外的立法經驗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淺析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問題)。
「重視生態補償機制,是國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一大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虞錫君向記者介紹道,生態補償機制,又稱生態系統服務付費,主要原則就是「污染者付費」和「保護者受償」——由污染事故的責任方治理土壤污染、或者支付土壤污染治理的費用。國外在這方面有過不少成功案例——1972年,美國通過的《納稅人減稅法》,目的之一就是以稅收方面的優惠措施,來刺激私人資本投資於土壤清潔治理。根據美國政府的報告,其直接結果是吸引了34億美元的私人投資,8000個受到污染的棕色地塊恢復了生產能力。虞錫君表示,在區域聯動的基礎上確立土壤生態直接補償制度,或許是我們目前值得努力的方向(長三角土壤污染後果堪憂。)
鄭進華 彭 強 鄭曉琴.淺析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問題.[A], 環境法治與建設和諧社會——2007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2007.8.12~15•蘭州)論文集
高拯民.我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現狀與展望lJ1.土壤學報,1989,26
(3):262-272.
⑷ 有沒有專門研究化肥的書籍和論文
專著:
《農業化學》
《農業化學講義》 蘇聯季米利亞捷夫農學院X.K.阿沙洛夫(Acapoв)教授於1956~1957年受農業部委託,在北京農業大學組織的農業化學講習班講課時編寫的講義。尹崇仁等譯
《農業化學,1.肥料》 《農業化學,2.作物施肥法》 《農業化學(總論)》 《作物營養化學》 全國農業高等院校試用教材中國高等農業院校試用教材
《中國肥料概論》
《肥料手冊》
《農業化學手冊》
《農業化學研究法》
《植物營養元素的土壤化學》
《土壤農業化學常規分析方法》
《農田施肥原理與實踐》
《微量元素肥料研究與應用》
《肥料效應函數》
《作物營養障礙的診斷及其防治》
《植物營養原理》
《硼肥》
《植物營養原理》
《作物營養與施肥》
《土壤肥力物質基礎及其調控》
《植物營養與肥料》 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
《微量元素的農業化學》
《中國南方農業中的鉀》
《中國磷礦的農業利用》 《當代科技重要著作·農業領域》叢書之一,是集近半個世紀(1939~1988)有關磷礦粉直接利用的研究資料,經全面、系統的整理而寫成的專著。
外國出版的著作
《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應用》 原文為Die Chemie in Ihrer Anwenng Duf Agrikultur und Physiologie。農業化學創始人J.von李比希著,被譽為本學科的經典著作。
《農業化學》 原名為Агрохимия,蘇聯現代農業化學學派創始人Д.H.普里亞尼什尼柯夫院士的重要著作。
《氮肥的農業化學》 原名為Агрохимия АзотньIх Удобрений。全面介紹氮肥施用原理及技術的專著。Д.A.柯連科夫(Корeнькoв)編著,1976年由蘇聯科學出版社出版。
《植物的氮代謝》 原文為Nitrogen Metabolism in Plants。L.畢沃斯(BeeveIs)著,Edward Arnold出版(1976年)。全書共分9章,著重闡述了高等植物中含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降解過程;分別介紹了種子的氮代謝、植株整體的氮代謝和果實成熟時衰老葉子的氮代謝。中譯本由薛應龍、歐陽光察譯,1981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磷在農業中的作用》 原文為 The Role of Phosphorus in Agriculture。F.E.凱薩文(Khasauwneh),E.C.塞姆波(Sample)和E.J.凱姆普思(Kamprath)編,美國農學會、作物學會和土壤學會出版(1980年)。主要內容為:世界磷的貯備及資源,美國的磷酸鹽工業、原料及肥料,世界磷肥供需的展望;植物的磷營養,根際微生物在植物吸收磷中的作用,土壤中的磷與其它元素的關系;農作物、蔬菜、林木及牧草的磷營養及其與動物和人的磷營養的關系等。
《植物無機營養》 原文為Inorganic Plant Nutrition。A.拉魯斯(Lauchli)和R.L.比萊斯基(Bieleski)編輯,Springer-Verlag出版(1983年)。撰稿者大多是世界著名的植物生理學家和植物營養學家,E.愛普斯坦撰寫了前言。書中全面闡明了植物營養理論、植物營養元素的功能及其相互關系、養分的吸收及其在植物體內的運轉;分析了源—庫關系和產量形成的生理基礎;闡述了根際微生物及菌根在植物營養中的重要作用,現代溶液培養技術,營養診斷技術以及植物營養研究展望。中譯本是張禮忠、毛知耘譯,1992年由農業出版社出版。
《作物生產中的氮》 原文為Nitrogen in Crop Proction。R.D.霍克(Hauck)主編,美國農學會、作物學會和土壤學會出版(1984年)。系統地闡述了氮對作物生產的重要性、植物的氮源、作物在不同條件下對氮的利用效率、如何培育氮利用效率高的作物;分析了影響植物氮利用效率的限制因子和氮代謝與作物產量的關系;介紹了氮肥的施用方法及效率。
《農業中的鉀》 原文為Potassium in Agriculture。R.D.芒森(Munson)主編,美國農學會、作物學會和土壤學會出版(1985年)。系統地闡述了世界鉀礦資源、貯備和採集,精製技術;鉀肥的銷售與施用;土壤中的鉀,植物中的鉀,人類和動物體內的鉀;闡明了鉀的生理功能、鉀的吸收轉運、各種作物的鉀營養、缺鉀症狀與診斷;鉀肥的施用方法和獲得最高產量的需鉀量,鉀與其它營養元素的平衡等;還介紹了中國和日本施用有機和無機鉀肥的經驗。
《高等植物的礦質營養》 原文為Mineral Nutrittion of Higher Plants。H.馬斯納爾編著,Academic Press出版(1986年)。著重闡述了礦質元素的短距離運輸和長距離運輸、源—庫關系及植物—土壤的相互關系;強調了植物礦質營養的遺傳學基礎;介紹了共生固氮作用及其前景、植物必需營養元素和有益元素的生理功能、營養診斷以及礦質營養與植物抗逆性的關系等。中譯本是曹一平、陸景陵等譯,1991年由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
《植物營養原理》 原文為Principles of Plant Nutrition。K.門格爾和E.A.柯爾比(Kirkby)編著,1987年由國際鉀研究所出版第四版。
《土壤農化分析》
《化肥分析》
《中國化肥使用研究》 (全國化肥試驗網六五 試驗研究論文匯編)包括福建省鉀肥對水稻的增產效果及施用技術研究等70篇
《較量先較真》
《肥料質量鑒別》
《新型肥料無風險施用100條》
《主要肥料與施肥技巧》
《水溶性肥料生產與施用》
《西藏自治區肥料研究與實用技術/ 關樹森》
至於論文嘛,各個專業雜志及網站,還有網路文庫都有啊。
雜志:
《化肥工業》
《化肥分析
《化肥設計》—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中國土壤與肥料》
《中國化肥信息》是目前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唯一一份化肥信息類專業刊物,是化肥業界享有很高聲譽的《化肥導報》、《化肥市場周報》的整合、升級。
《中國農資》
《農資導報》
《科學》
《世界農化E周刊》(電子雜志)
《報告電子月報》(電子雜志)
還有網路媒體
中國化肥網,
中國化肥信息中心,卓創、中宇、……等等信息中心收費的。
最實惠的當然是中國農資人論壇了,自己搜索吧
⑸ 生活中的化學論文
1 、生活竅門:巧用牙膏6:若有小面積皮膚損傷或燒傷、燙傷,抹上少許牙膏,可立即止血止痛,也可防止感染,療效頗佳。
2 、生活竅門:巧除紗窗油膩3:可將洗衣粉、吸煙剩下的煙頭一起放在水裡,待溶解後,拿來擦玻璃窗、紗窗,效果均不錯。
3 、生活竅門:將蝦仁放入碗內,加一點精鹽、食用鹼粉,用手抓搓一會兒後用清水浸泡,然後再用清水洗凈,這樣能使炒出的蝦仁透明如水晶,爽嫩可口。
4 、生活竅門:和餃子面的竅門1:在1斤麵粉里摻入6個蛋清,使面里蛋白質增加,包的餃子下鍋後蛋白質會很快凝固收縮,餃子起鍋後收水快,不易粘連
5 、生活竅門:將殘茶葉浸入水中數天後,澆在植物根部,可促進植物生長;把殘茶葉曬干, 放到廁所或溝渠里燃熏,可消除惡臭,具有驅除蚊蠅的功能。
6 、生活竅門:夾生飯重煮法:如果是米飯夾生,可用筷子在飯內扎些直通鍋底的孔,灑入少許黃酒重燜,若只表面夾生,只要將表層翻到中間再燜即可。
7 、生活竅門:烹調蔬菜時如果必須要焯,焯好菜的水最好盡量利用。如做水餃的菜,焯好的水可適量放在肉餡里,這樣即保存營養,又使水餃餡味美有湯。
8 、生活竅門:炒雞蛋的竅門:將雞蛋打入碗中,加入少許溫水攪拌均勻,倒入油鍋里炒,炒時往鍋里滴少許酒,這樣炒出的雞蛋蓬鬆、鮮嫩、可口。
9 、生活竅門:如何使用砂鍋1:新買來的砂鍋第一次使用時,最好用來熬粥,或者用它煮一煮濃淘米水,以堵塞砂鍋的微細孔隙,防止滲水。
10 、生活竅門:巧用「十三香」:燉肉時用陳皮,香味濃郁;吃牛羊肉加白芷,可除膻增鮮;自製香腸用肉桂,味道鮮美;熏肉熏雞用丁香,回味無窮。
11 、生活竅門:和餃子面的竅門2:面要和的略硬一點,和好後放在盆里蓋嚴密封,餳10-15分鍾,等面中麥膠蛋白吸水膨脹,充分形成麵筋後再包餃子
12 、生活竅門:香菜是一種傘形花科類植物,富含香精油,香氣濃郁,但香精油極易揮發,且經不起長時間加熱,香菜最好在食用前加入,以保留其香氣。
13 、生活竅門:當進行高溫洗滌或乾衣程序時,不可碰觸機門玻璃,以免燙傷。拿出烘乾的衣物時,要小心衣物上的金屬部分,如拉鏈、紐扣等,以免燙傷。
14 、生活竅門:如果衣領和袖口較臟,可將衣物先放進溶有洗衣粉的溫水中浸泡15-20分鍾,再進行正常洗滌,就能洗干凈。
15 、生活竅門:如何使用砂鍋2:用砂鍋熬湯、燉肉時,要先往砂鍋里放水,再把砂鍋置於火上,先用文火,再用旺火。
16 、生活竅門:烹調蔬菜時,加點菱粉類澱粉,使湯變得稠濃,不但可使烹調出的蔬菜美味可口,而且由於澱粉含谷胱甘肽,對維生素有保護作用。
17 、生活竅門:米飯若燒糊了,趕緊將火關掉,在米飯上面放一塊麵包皮,蓋上鍋蓋,5分鍾後,麵包皮即可把糊味吸收。
18 、生活竅門:洗衣粉用量:若衣服不太臟或洗滌時泡沫過多,則要減少洗衣粉用量。避免洗衣粉使用過量,不僅省錢而且保護環境,可令洗衣機更耐用。
19 、生活竅門:煮餃子時要添足水,待水開後加入2%的食鹽,溶解後再下餃子,能增加麵筋的韌性,餃子不會粘皮、粘底,餃子的色澤會變白,湯清餃香。
20 、生活竅門:許多人愛吃青菜卻不愛喝菜湯,事實上,燒菜時,大部分維生素已溶解在菜湯里。比如小白菜炒好後,會有70%的維生素C溶解在菜湯里。
21 、生活竅門:白襪子若發黃了,可用洗衣粉溶液浸泡30分鍾後再進行洗滌。對於衣服上的奶漬,可用洗衣粉進行污漬預處理,然後再進行正常洗滌。
22 、生活竅門:如何使用砂鍋3:從火上端下砂鍋時,一定要放在乾燥的木板或草墊上,切不放在瓷磚或水泥地面上。
23 、生活竅門:燒葷菜時,在加了酒後,再加點醋,菜就會變得香噴噴的。燒豆芽之類的素菜時,適當加點醋,味道好營養也好,因為醋對維生素有保護作用
24 、生活竅門:麵包能消除衣服油跡:用餐時,衣服如果被油跡所染,可用新鮮白麵包輕輕摩擦,油跡即可消除。
25 、生活竅門:用殘茶葉擦洗木、竹桌椅,可使之更為光潔。把殘茶葉曬干,鋪撒在潮濕處,能夠去潮;殘茶葉曬干後,還可裝入枕套充當枕芯,非常柔軟。
26 、生活竅門:餃子煮熟以後,先用笊籬把餃子撈出,隨即放入溫開水中浸涮一下,然後再裝盤,餃子就不會互相粘在一起了。
27 、生活竅門:炒鮮蝦的竅門:炒鮮蝦之前,可先將蝦用浸泡桂皮的沸水沖燙一下,然後再炒,這樣炒出來的蝦,味道更鮮美。
28 、生活竅門:蔬菜盡可能做到現炒現吃,避免長時間保溫和多次加熱。另外,為使菜梗易 熟,可在快炒後加少許水悶熟。
29 、生活竅門:麵包能消除地毯污跡:家中的小塊地毯如果臟了,可用熱麵包渣擦拭,然後將其掛在陰涼處,24小時後,污跡即可除凈。
30 、生活竅門:男子剃須時,可用牙膏代替肥皂,由於牙膏不含游離鹼,不僅對皮膚無刺激,而且泡沫豐富,氣味清香,使人有清涼舒爽之感。
31 、生活竅門:風油精的妙用(1):在電風扇的葉子上灑上幾滴風油精,隨著風葉的不停轉動,可使滿室清香,而且有驅趕蚊子的效用。
32 、生活竅門:刷油漆前,先在雙手上抹層面霜,刷過油漆後把奶油塗於沾有油漆的皮膚上,用干布擦拭,再用香皂清洗,就能把附著於皮膚上的油漆除掉。
33 、生活竅門:豆腐一般都會有一股鹵水味。豆腐下鍋前,如果先在開水中浸泡10多分鍾,便可除去鹵水味,這樣做出的豆腐不但口感好,而且味美香甜。
34 、生活竅門:煮雞蛋時,可先將雞蛋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會,再放入熱水裡煮,這樣煮好的雞蛋蛋殼不破裂,且易於剝掉。
35 、生活竅門:手錶受磁,會影響走時准確。消除方法很簡單,只要找一個未受磁的鐵環,將表放在環中,慢慢穿來穿去,幾分鍾後,手錶就會退磁復原。
36 、生活竅門:豆腐性偏寒,平素有胃寒者,如食用豆腐後有胸悶、反胃等現象,則不宜食用;易腹瀉、腹脹脾虛者,也不宜多食豆腐。
37 、生活竅門:牙膏也有潔膚功能!洗澡時用牙膏代替浴皂搓身去污,既有明顯的潔膚功能,還能使浴後渾身涼爽,而且還有預防痱子的作用。
38 、生活竅門:用微波爐做菜時,首先要用調料將原料浸透。這是因為微波烹任過程快,若不浸潤透很難入味,且蔥、姜、蒜等增香的作用也難以發揮。
39 、生活竅門:葡萄汁送服降壓葯效果好!用葡萄汁代替白開水送服降壓葯,能使血壓降得平穩,且不會出現血壓忽高忽低的現象。
40 、生活竅門:煮飯不宜用生水。因為自來水中含有氯氣,在燒飯過程中,它會破壞糧食中所含的維生素B1,若用開水煮飯,維生素B1可免受損失。
41 、生活竅門:砧板防裂小竅門:買回新砧板後,在砧板上下兩面及周邊塗上食用油,待油吸干後再塗,塗三四遍,油干後即可使用,這樣砧板便會經久耐用
42 、生活竅門:風油精的妙用(2):洗澡時,在水中加入數滴風油精,浴後會有渾身清涼舒爽感覺,還有防治痱子、防蚊叮咬、祛除汗臭的作用。
43 、生活竅門:炸饅頭片時,先將饅頭片在冷水裡浸一下,然後再入鍋炸,這樣炸好的饅頭片焦黃酥脆,既好吃又省油。
44 、生活竅門:做菜或做湯時,如果做咸了,可拿一個洗凈的土豆切成兩半放入湯里煮幾分鍾,這樣,湯就能由咸變淡了。
45 、生活竅門:舒緩眼部疲勞小竅門:用水浸泡葯用小米草或母菊花,然後將毛巾浸濕,敷於眼部10到15分鍾,可有效舒緩眼部疲勞。
46 、生活竅門:夏日天氣炎熱,身上容易長痱子,可用溫水將長有痱子的部位洗凈,塗擦一 層牙膏,痱子不久即可消失。
47 、生活竅門:室內廁所即使沖洗得再干凈,也常會留下一股臭味,只要在廁所內放置一小 杯香醋,臭味便會消失。其有效期為六、七天,可每周換一次。
48 、生活竅門:如果用陳米做米飯,淘過米之後,可在往米中加水的同時,加入1/4或1/5啤酒,這樣蒸出來的米飯香甜,且有光澤,如同新米一樣。
49 、生活竅門:煮餃子時,餃子皮和餡中的水溶性營養素除因受熱小部分損失之外,大部分都溶解在湯里,所以,吃水餃最好把湯也喝掉。
⑹ 發酵工程論文怎麼寫
為溫室供能用沼氣發酵方法及發酵系統
摘要:介紹了一種能夠為溫室供能用的沼氣發酵方法及發酵系統的專利技術。發酵系統具體由生物酸化積肥裝置、緩沖調節池、高效沼氣發生裝置、出水沉澱池、出水暫存池和沼氣緩存裝置等依次經管道和閥門連接組成。發酵方法具體步驟包括生物酸化積肥裝置的啟動和原料的生物酸化儲存,高效沼氣發生裝置的啟動、沼氣生產供應、休停和再啟動等。該技術與傳統沼氣技術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根據溫室生產實際,及時把分散在全年產生的種植業有機廢棄物投加到產酸積肥池中,然後根據溫室供能需求,隨時通過發酵系統生產沼氣。發酵殘渣根據生產需要分批取出用於溫室有機肥。該技術實現了可以根據溫室需求對沼氣發酵靈活調節的要求。
關鍵詞:沼氣;溫室;供能;可調控性
1.引言
溫室是現代農業工程中重要的技術主題,溫室的發展使傳統露天農業轉化為保護條件下的可控制農業[1]。目前國際上,溫室已經廣泛應用於花卉、蔬菜栽培[2]。溫室栽培的最大優勢是通過溫室環境的控制,滿足作物的最佳生活條件,抵抗自然災害等,從而獲取最大的生產效益。在溫室管理中,溫室冬季加溫、補光和二氧化碳施肥是重要的環境調控措施[3]。這些調控過程都需要能源的消耗,目前的能源消耗以一次化石能源煤和二次能源柴油、電力[4]為主。這些能源的大量消耗一方面加重了全社會的能源供給負擔,另一方面也大幅度提高產品的生產成本。受能源價格影響,許多溫室不得不放棄溫室的冬季加溫、補光和二氧化碳施肥,這樣不僅不能充分發揮溫室的應有功能,甚至會造成溫室管理的失敗。
在溫室管理中,每年會產生大量的種植業有機廢棄物。目前,這些被隨意堆放的廢棄物,造成了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3,4]。然而,這些有機廢棄物本身富含大量有機質,是非常好的沼氣生產原料。如果能用溫室生產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有機廢棄物來生產沼氣,從而替代煤、石油、電力等不可再生能源用於溫室供能,不僅可以降低溫室供能成本,同時廢棄物中的營養物質又可以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改善農業環境。但是,迄今為止沒有沼氣在溫室供能領域應用的成功案例。
2.傳統沼氣技術與溫室供能需求的背離
沼氣發酵技術可以分為兩類,即傳統沼氣發酵技術和水溶性有機物高效沼氣發酵技術[5, 6]。這兩類技術應用於溫室沼氣供應都存在諸多技術難點。具體分析如下:
傳統的沼氣發酵技術,利用復雜性有機質發酵沼氣,沼氣產生具有非常大的周期性,往往開始投料時產氣慢,中間產氣旺盛,而且一旦沼氣發酵系統啟動,是否產沼氣和產生多少沼氣,要受原料特性和發酵規律的內在約束,很難調節。而溫室用能表現在取暖、二氧化碳施肥等方面,這些能源需求往往受天氣的控制,而天氣又變化無常。因此,往往是要氣時沒有氣,不要氣時產氣,如果滿足需求將要建立龐大的儲氣裝置,這在投資和佔地上是不允許的。如果根據長期天氣預報進行計劃式投料,在理論上可行,但在實踐上是難操作的。一方面,長期天氣預報目前的准確性較差,另一方面,關於復雜有機質的產氣規律不可能准確預測。同時,溫室產生有機廢棄物是分散在全年的各個時段,所產生的廢棄物大多易腐爛,很難儲存。因此傳統的沼氣技術基本不能適應溫室供能需求。
水溶性有機物高效沼氣發酵技術,利用可溶解的簡單微生物進行沼氣發酵,採用高效反應器可以實現較高的效率[7,8]。一是可溶性有機質非常容易反應,沼氣的產生量在反應器負荷允許的范圍內,基本決定於短期內的進料量,即進料多產氣量大,進料少產氣量小,停止進料短期即停止產氣。二是成熟反應器中的沼氣發酵厭氧微生物具有非常強的耐飢餓性,在長期不進料的情況下,反應器內的微生物能夠長期耐受,而且再啟動時可以迅速恢復正常高效產氣。水溶性有機物高效沼氣發酵技術的以上兩點技術特徵均符合溫室需能波動性的要求。但是,如果單獨為了溫室供能需要而刻意外購水溶性有機物作為發酵原料生產沼氣,不僅成本上與化石能源不具競爭優勢,而且也達不到生物質廢棄物資源就地利用、開展循環經濟和環境建設的目的。因此,水溶性有機物高效沼氣發酵技術也不適合溫室供能需求。
3.技術內容
本文提供一種可以根據溫室生產實際,把分散在全年產生的種植業有機廢棄物投加到發酵系統中,然後根據溫室供能需求,隨時通過發酵系統生產沼氣,能夠為溫室提供可用的沼氣發酵系統及發酵方法。其中,發酵系統由生物酸化積肥裝置、 緩沖調節池、 高效沼氣發生裝置、出水沉澱池、出水暫存池和沼氣緩存裝置依次經管道和閥門連接組成。其結構如圖1所示。其中,生物酸化積肥裝置和緩沖池設置主控制閥,緩沖池與高效沼氣發生裝置之間設置泵, 高效沼氣發生裝置、出水沉澱池出水暫存池之間通過水的重力自流完成連接, 出水暫存池同時與緩沖調節池和生物酸化積肥裝置相連, 中間依次設泵和配水器,高效沼氣發生裝置聯接沼氣緩存裝置。
為了保證沼氣發酵能夠滿足溫室供能需求,以上發酵系統按如下步驟管理
第一、進行生物酸化積肥裝置的啟動和原料生物酸化儲存,具體方法如下
(1)按相當於溫室平均每天產生量的2.5~3.5倍質量收集溫室種植業有機廢棄物或其他種植業有機廢棄物作為啟動原料,對啟動原料進行粉碎預處理;
(2)向步驟(1)所得預處理原料中添加含N元素物質,混合,控制混合料碳氮比為(20:1)~(30:1);
(3)將步驟(2)所得混合料投入到初次使用的生物酸化積肥裝置中,加入接種物進行接種,混合,得到發酵原料,接種物的加入量為啟動原料乾重的3%~5%;
(4)向步驟(3)中生物酸化積肥裝置中加水進行發酵,水的加入量為至少高於啟動原料平面10cm,發酵溫度控制在20~40℃;
(5)經過4~5天發酵後,發酵液pH值降到6以下,即完成酸化積肥裝置的啟動;
(6)按照步驟(1)~(2)的方法隨時收集處理溫室生產的有機廢棄物,及時投入已經啟動的生物酸化積肥裝置中,不需接種,直接加水至原料平面以上10cm;
(7)重復步驟(6)直至一個生物酸化積肥裝置投滿,重新啟用另一個生物酸化積肥裝置,重復操作步驟(1)~(6) ;
第二、進行高效沼氣發生裝置啟動,調控裝置運行滿足溫室用能與沼氣生產的協調,具體方法如下:
(1)高效沼氣發生裝置啟動:投入接種物進入高效沼氣發生裝置,用水或水與生物酸化積肥裝置中抽出的酸液混合物加滿沼氣發生裝置,靜止3~5d,接種物加入量為3~10kgVSS/m3;從生物酸化積肥裝置抽出有機酸液泵入緩沖調節池中,用出水暫存池中的系統出水或外來水調節,控制有機酸液的化學耗氧量(COD)濃度為2000~5000mg/L,作為沼氣發酵料;按0.5kg COD/( m3·d)~2kg COD/( m3·d)的速率階段式調整水力負荷,連續進料直到實現水力負荷為5kg COD/( m3·d)~10kg COD/( m3·d),即完成沼氣發生裝置的啟動,整個啟動大約需50~80d。啟動期間,溫度控制為25~35℃。負荷調整的原則為,每次水力負荷調整運行穩定後,才開始進行下一階段負荷的增加;沼氣發生裝置的出水經沉澱池沉澱後,流入出水暫存池,部分作為生物酸化積肥裝置液體補加,部分用於緩沖調節池酸液的發酵料調節使用
(2)沼氣生產供應:根據溫室生產實際預算沼氣需求的時間和數量,按1kg COD產 0.4~0.5m3沼氣折算有機酸液的需求數量和時間,並按時按量從生物酸化積肥裝置中抽機酸液進入緩沖調節池,按步驟(1)中所述方法調節成沼氣發酵料;按5kgCOD/( m3·d)~30kg COD/(m3·d)水力負荷的流量,採用間歇或連續方式向已經啟動好的沼氣發生裝置中進料進行沼氣生產,產生的沼氣進入沼氣緩存裝置備用;進料的流速控制、間歇或連續方式取決於每次沼氣的需求量和沼氣緩存裝置的體積。沼氣需求大、沼氣緩存裝置體積小時,採用大流量連續進料,反之,使用小流量間歇進料;當一個生物酸化積肥裝置中的抽出物小於800~1000mg/L時,即該生物酸化積肥裝置停止產酸,停止從該裝置繼續抽取發酵液。
(3)沼氣生產休停:對於啟動好而溫室不需要使用沼氣,或者一個沼氣使用周期結束,溫室很久不使用沼氣時,停止向高效沼氣發生裝置中繼續進料,裝置進入休停狀態。休停期間,保持每10~30d補加一次發酵料,保證系統內微生物的營養需求。補加發酵料的調節方法同步驟(1)所述;補加發酵料的量為反應器體積1~3倍,補加速度為2~5kg COD/(m3·d)。
(4)沼氣生產休停後的再啟動:對於步驟(3)中已經處於休停狀態的高效沼氣裝置,再進入新的用氣周期前必須進行再啟動;再啟動的方法是在新用氣周期開始前3~10d,按照步驟(1)中所述方法調節發酵料,按1.8kg COD/(m3·d)~2.2 kg COD/(m3·d)負荷向高效沼氣裝置進行適應性進料。
⑺ 關於水資源的大一的小論文
水資源的性質與特點
水和水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純凈的水是由H2O分子組成,而水體則含有多種物質,其中包括懸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基底等。水體實際上是指地表被水覆蓋地段的自然綜合體,包括河流、湖泊、沼澤、水庫、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資源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人類把水作為維持生活的源泉,人類在歷史發展中總是向有水的地方集聚,並開展經濟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類對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
水資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大的資源。水覆蓋著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總量達15億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開發利用得最多的資源。現在人類每年消耗的水資源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資源,全世界用水量達3萬億噸。
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很不均勻,各地的降水量和徑流量差異很大。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陸地少雨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在多雨季節易發生洪澇災害。例如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佔全國的82%以上,耕地佔36%,水多地少;長江以北地區,耕地佔64%,水資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黃淮海流域的耕地佔全國的41.8%,而水資源不到5.7%。
水資源的利用現狀
我國水資源總量雖然較多,但人均量並不豐富。水資源的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連豐連枯年份比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積嚴重。這些特點造成了我國容易發生水旱災害,水的供需產生矛盾,這也決定了我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務十分艱巨。
1.水資源的利用與供需矛盾
我國地表水年均徑流總量約為2.7萬億立方米,相當於全球陸地徑流總量的5.5%,佔世界第5位,低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和美國。我國還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億立方米的冰川,約8000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萬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我國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約1.1萬億立方米,而1980年我國實際用水總量已達5075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資源的46%。
建國以來,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較大的成績。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統,自來水日供水能力為4000萬噸,年供水量100多億立方米;城市工礦企業、事業單位自備水源的日供水能力總計為6000多萬噸,年供水量170億立方米;在7400多個建制鎮中有28%建立了供水設備,日供水能力約800萬噸,年供水量29億立方米。
農田灌溉方面,全國現有農田灌溉面積近7.2億畝,林地果園和牧草灌溉面積約0.3億畝有灌溉設施的農田佔全國耕地面積的48%,但它生產的糧食卻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4%。
防洪方面,現有堤防20萬多千米,保護著耕地5億畝和大、中城市100多個。現有大中小型水庫8萬多座,總庫容4400多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約150萬平方千米。
水力發電,我國水電裝機近3000萬千瓦,在電力總裝機中的比重約為29%,在發電量中的比重約為20%。
然而,隨著工業和城市的迅速發展,需水不斷增加,出現了供水緊張的局面。據1984年196個缺水城市的統計,日缺水量合計達1400萬立方米,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已成為某些地區經濟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
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資源數量、質量、分布規律及其開發條件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各部門對水資源需求的社會經濟因素的制約。
我國水資源總量不算少,而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卻很貧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我國人均佔有地表水資源約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佔有水資源量比較,加拿大為我國的48倍、巴西為16倍、印度尼西亞為9倍、前蘇聯為7倍、美國為5倍,而且也低於日本、墨西哥、法國、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亞等國家。
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地區分布差異很大。黃河流域的年徑流量只佔全國年徑流總量的約2%,為長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國年徑流總量中,淮、海河、灤河及遼河三流域只分別約佔2%、1%及0.6%。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別僅為我國人均值的26%、15%、11.5%、21%。
隨著人口的增長,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造成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劇。從本世紀初以來,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農業用水量增長了7倍,工業用水量增長了21倍。我國用水量增長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國總用水量為4700億立方米,為建國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長8倍,而工業用水量(包括火電)增長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業用水量,均為建國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國初期增長幾十倍,有的甚至超過100倍。因而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就異常突出。
由於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首先是對工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例如1981年,大連市由於缺水而造成損失工業產值6億元。在我國15億畝耕地中,尚有8.3億畝沒有灌溉設施的乾旱地,另有14億畝的缺水草場。全國每年有3億畝農田受旱。西北農牧區尚有4000萬人口和300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其次對群眾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對樓房供水不足或經常斷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採取定時、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難。其三,超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水資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現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2.水利建設與洪澇災害
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影響,我國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尤其是洪澇災害長期困擾著經濟的發展。據統計,從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洪水1062次,平均兩年即有一次。黃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僅1887年的一場大水死亡93萬人,全國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喪生370萬人。建國以後,洪澇災害仍不斷發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此,興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實為國家的一項治國安邦的大計,也是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
我國40多年來,共整修江河堤防20餘萬千米,保護了5億畝耕地。建成各類水庫8萬多座,配套機電井263萬眼,擁有6600多萬千瓦的排灌機械。機電排灌面積4.6億畝,除澇面積約2.9億畝,改良鹽鹼地面積0.7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1萬平方千米。這些水利工程建設,不僅每年為農業、工業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億立方米的用水,解決了山區、牧區1.23億人口和7300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而且在防禦洪澇災害上發揮了巨大的效益。
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利用,導致水環境的惡化,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特別是1991年入夏以來,在我國的江淮、太湖地區,以及長江流域的其他地區連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區出現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洪澇災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達到2.2億人,傷亡5萬餘人,倒塌房屋291萬間,損壞605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約3.15億畝,成災面積1.95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85億元。在這次大面積的嚴重洪災面前,應該進一步提高對我國面臨洪澇災害嚴重威脅的認識,總結經驗教訓,尋找防治對策。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尤其是濫伐森林,破壞水土平衡,生態環境惡化。如前所述,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建國以來雖已治理51萬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6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億噸,河流帶走的泥沙約35億噸,其中淤積在河道、水庫、湖泊中的泥沙達12億噸。湖泊不合理的圍墾,面積日益縮小,使其調洪能力下降。據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調查,70年代後期,我國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約有2300多個,總面積達7.1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0.8%,湖泊水資源量為7077億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億立方米,占我國陸地水資源總量的8%。建國以後的30多年來,我國的湖泊已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千米,占現有湖泊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長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減少,1954年以來,湖北、安徽、江蘇以及洞庭、鄱陽等湖泊水面因圍湖造田等縮小了約1.2萬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澇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佔,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積河道,使許多河流的河床抬高,減少了過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濫的機會。如淮河幹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擠占,束窄過水斷面,也減少了行洪、調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2)水利工程防洪標准偏低。我國大江大河的防洪標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黃河下游可預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餘長江、淮河等6條江河只能預防10~20年一遇洪水標准。許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差,經常處於一般洪水的威脅之下。廣大江河中下游地區處於洪水威脅范圍的面積達7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7.7%,其中有耕地5億畝,人口4.2億,均佔全國總數的1/3以上,工農業總產值約佔全國的60%。此外,各條江河中下游的廣大農村地區排撈標 准更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遠不能滿足目前防洪排澇的要求。
(3)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受災程度加深。一方面抵禦洪澇災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卻使受災程度大幅度增加。建國以後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東部地區人口密集,長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10倍。全國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僅466億元,至1988年已達24089億元,增加了51倍。近10年來,鄉鎮企業得到迅猛發展,東部、中部地區鄉鎮企業的產值佔全國鄉鎮企業的總產值的98%,因經濟不斷發展,在相同頻率洪水情況下所造成的各種損失卻成倍增加。例如1991年太湖流域地區5~7月降雨量為600~900毫米,不及50年一遇,並沒有超過1954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災害和經濟損失都比1954年嚴重得多。此外,各江河的中下游地區一般農業發達,具有眾多的商品糧棉油的生產基地,一旦受災,農業損失也相當嚴重。
3.水體污染及其危害
水是最重要的天然溶劑,因此極易污染。常見的水體污染有下列幾類。
(1)水體富營養化 水體富營養化是一種有機污染類型,由於過多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進入天然水體而惡化水質。施入農田的化肥,一般情況下約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體過肥。過多的營養物質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藍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時整個水面被藻類覆蓋而形成「水花」,藻類死亡後沉積於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導致魚類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水體富營養化會加速湖泊的衰退,使之向沼澤化發展。
海洋近岸海區,發生富營養化現象,使腰鞭毛藻類(如裸溝藻和夜光蟲等)等大量繁殖、密集在一起,使海水呈粉紅色或紅褐色,稱為赤潮,對漁業危害極大。近年來渤海北部和南海已多次發生。
(2)有毒物質的污染 有毒物質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指汞、鎘、鋁、銅、鉛、鋅等重金屬;另一類則是有機氯、有機磷、多氯聯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化工產品。許多酶依賴蛋白質和金屬離子的絡合作用才能發揮其作用,因而要求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錳、硼、鋅、銅、鉬、鈷等),然而,不合乎需要的金屬,例如汞和鉛,甚至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的量過多,如鋅和銅等,都能破壞這種蛋白質和金屬離子的平衡,因而削弱或者終止某些蛋白質的活性。例如汞和鉛與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酶類結合的趨勢十分強烈,因而容易引起神經錯亂,如瘋病、精神呆滯、昏迷以至死亡。此外,汞和一種與遺傳物質DNA一起發生作用的蛋白質形成專一性的結合,這就是汞中毒常引起嚴重的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這些重金屬與蛋白質結合不但可導致中毒,而且能引起生物累積。重金屬原子結合到蛋白質上後,就不能被排泄掉,並逐漸從低劑量累積到較高濃度,從而造成危害。典型例子就是曾經提到過的日本的水俁病。經過調查發現,金屬形式的汞並不很毒,大多數汞能通過消化道而不被吸收。然而水體沉積物中的細菌吸收了汞,使汞發生化學反應,反應中汞和甲基團結合產生了甲基汞(Hg-CH3)的有機化合物,它和汞本身不同,甲基汞的吸收率幾乎等於100%,其毒性幾乎比金屬汞大100倍,而且不易排泄掉。
有機氯(或稱氯化烴)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其中一個或幾個氫原子被氯原子取代,這種化合物廣泛用於塑料、電絕緣體、農葯、滅火劑、木材防腐劑等產品。有機氯具有2個特別容易產生生物累積的特點,即化學性質極端穩定和脂溶性高,而水溶性低。化學性質穩定說明既不易在環境中分解,也不能被有機體所代謝。脂溶性高說明易被有機體吸收,一旦進入就不能排泄出去,因為排泄要求水溶性,結果就產生生物累積,形成毒害。典型的有機氯殺蟲劑如DDT、六六六等,由於它們對生物和人體造成嚴重的危害已被許多國家所禁用。
(3)熱污染 許多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余熱散發到環境中,會把環境溫度提高到不理想或生物不適應的程度,稱為熱污染。例如發電廠燃料釋放出的熱有2/3在蒸氣再凝結過程中散入周圍環境,消散廢熱最常用的方法是由抽水機把江湖中的水抽上來,淋在冷卻管上,然後把受熱後的水還回天然水體中去。從冷卻系統通過的水本身就熱得能殺死大多數生物。而實驗證明,水體溫度的微小變化對生態系統有著深遠的影響。
(4)海洋污染 隨著人口激增和生產的發展,我國海洋環境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損害。
1980年調查表明,全國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有66.5億噸,每年隨這些污水排入的有毒有害物質為石油、汞、鎘、鉛、砷、鋁、氰化物等。全國沿海各縣施用農葯量每年約有四分之一流入近海,約5萬多噸。這些污染物危害很廣,長江口、杭州灣的污染日益嚴重,並開始危及我國最大漁場舟山群島。
海洋污染使部分海域魚群死亡、生物種類減少,水產品體內殘留毒物增加,漁場外移、許多灘塗養殖場荒廢。例如膠州灣,1963~1964年海灣潮間帶的海洋生物有171種;1974~1975年降為30種;80年代初只有17種。萊州灣的白浪河口,銀魚最高年產量為30萬千克,1963年約有10萬千克,如今已基本絕產。
水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
[編輯本段]
1.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建立節水型經濟
緩解我國水資源緊缺的局面,關鍵在於提高用水效率,建立節水型經濟。節水型經濟的主要標志應該是,發展素質好、產值高、用水少和排污少的產業,並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工業布局要適應水資源條件;要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發展用水少的作物;要使工農業產品用水定額與排水定額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普及先進的生活節水設備;加強水的多次重復利用,發展污水資源化等。搞好工業節水,既減少了新水取用量,自然也減少了工業廢水量。工業節水的指標通常用水的重復利用率來表示,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較低。在80年代初期,全國平均只有20%左右,僅有少數城市達到40%。我國農業用水佔全國取水量的88%,和美國49%、前蘇聯59%、日本46%、法國47%等相比差距很大,這同現代化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極不相稱。今後應該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發展符合水質標準的有機污水的農業灌溉,培育並推廣耐旱作物,以獲得穩產高產。
2.建立污水處理系統
建立污水處理系統,使污水資源化隨著工業三廢的治理和控制,重金屬對水體的污染將趨緩和,而有機污水的治理日益突出,在城市中更顯得重要。
利用污水處理廠是工業化國家治理有機污水的主要途徑。美、英、法、德國等,平均每1~1.5萬人就有一座污水處理廠。但是這些廠只能解決生物降解有機物,而不能去除氮、磷及非生物降解有機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轉向發展舊有的土地處理和生物塘(氧化塘)等自然凈化方法,利用生態系統對有機污水進行凈化處理。如美國密執安州馬基斯根的生態工程是由貯水塘、曝氣塘和灌溉田所組成,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威里比牧場則利用氧化塘、農田和牧場所組成的處理系統。通過環境生態工程使污水資源化而獲得再生水源,用於擴大供水,一定程度上能緩和局部地區的水資源緊缺的狀態。
3.開發和利用天空水資源
天空水(即空氣中的含水量)只有28萬億噸,僅佔全球總水量的0.002%,但是在天氣變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天空水中,95%為水汽,雲和降水雲層只佔5%。天空水總量雖少,但其循環很快,循環周期僅8.7天,而地下及地表水循環周期為400年,也就是說,一年裡天空水可以循環42次,一年中天空水量就有1176萬億噸,遠遠超過地表水的總量。
開發利用天空水資源首先是調查研究本地區的天空水資源狀況,包括天空水汽、雲和雨雪的時空分布,氣候特徵和變率,天空水資源的可用率等。其次是在用水緊缺地區開展人工降水,世界各國40多年來的試驗結果表明,在合適的雲層條件下,用正確的催化方法,人工增加降水一般平均可達10~30%。我國從1958年開始也進行了多次試驗,福建古田水庫1975~1986年的12年試驗結果,平均增加降水量為23.8%,僅以發電一項計算的投資效益比就達1∶50。
4.防洪減災的主要對策
洪澇災害是一種自然社會現象,其成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影響。作為一種自然災害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實力的增強,人類對災害的發生規律、演變過程的認識會不斷提高和深化,通過災前預報、預警和採取預防控制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災害所帶來的損失。為此,要把防治洪澇災害作為全國國土整治的中心任務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制定出全國的長期性洪澇治理總體規劃,並通過立法予以實施。同時有必要制定防洪法規,實行以法治水,強調實行統一管理。加速洪澇災害的預測預報、報警和災情評估的研究工作。產業布局要適應水環境的變化,通過各種措施,如保持水土、修建蓄水工程,建築堤壩,疏浚河道,灌溉排水,設立滯蓄洪區等,使水環境向有利的方向轉變,以獲得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國的三峽工程是一項以防洪、發電為主的大工程,如能建設成功,對防洪減災和經濟建設均有巨大的作用。
我國節約水資源現狀
[編輯本段]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資源量計量,人均佔有量為25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目前,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多億立方米。長期以來受「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價值觀念影響,水資源被長期無償利用,導致人們的節水意識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資源浪費和水資源非持續開發利用。水資源日益短缺,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共同的使命。
水資源危機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為了取得足夠的水資源供給社會,必將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水資源過度開發,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水污染的嚴重,既是水資源過度開發的結果,也是進一步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的原因,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通常認為,當徑流量利用率超過20%時就會對水環境產生很大影響,超過50%時則會產生嚴重影響。目前,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個別地區更高。如1995年松花江、海河、黃河、淮河等的開發利用率就已達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達98%。此外,過度開采地下水會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環境問題。
一、 我國節水現狀
在生活節水方面,目前全國所有城市和絕大部分市鎮,基本做到了安裝計量水表收費,基本取消了居民生活用水包費制。
在工業節水方面,目前全國用水重復利用率普遍比80年代初提高了40%以上,萬元產值取用水量比80年代減少5成,1983年到1995年累計節水量近200億立方米,減少排污量近150億立方米,沿海城市利用海水量近65億立方米。
在農業用水方面,近些年在全國建設了3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209個高標准節水增效示範區,並對99個大型灌區及40個中型灌區進行以節水灌溉為中心的續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建設了一批國家級節水示範區,1998年底,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2.285億畝,其中噴、滴灌和微噴灌面積2600萬畝,管道輸水灌溉面積7800萬畝,渠道防滲節水灌溉面積1.3億畝。另外,推廣非工程措施節水面積2.24億畝。
二、 我國節水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 節水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性和區域性的工作,搞好節水需要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特別是要通過節水來緩解華北地區和黃河下游斷流這類區域性缺水和水環境問題,更需要全區域(或全流域)社會成員和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見成效。而我國人民群眾對節水的認識普遍不高,節水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
2、投入不足 。節水工作面廣、量大,情況復雜多樣,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進技術,像工業用水,一般可分成冷卻用水、鍋爐用水、洗滌用水,工藝用水等等,其中節約冷卻用水相對比較容易,而節約洗滌用水、工藝用水則相對較難。但不管要節約哪種工業用水,都需要更新改造用水設備,有的甚至要更新改造工藝設備。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隨著節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復利用率的提高,單方節水投資會愈來愈大,技術要求也愈來愈高。目前我國從上到下工業節水尚無固定投資渠道,節水工程一般是爭取一個上一個。農業節水投入近些年有所加強,但力度不夠,投入不足與技術落後使我國工農業用水水平與國際差距拉大。
3、機制不力 。當前節水工作還沒有一套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水價太低是主要原因,許多節水工程直接經濟效益有限,更多地體現在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上,而國家又缺乏優惠發展政策。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許多用水大戶節水積極性不高,節水並沒有真正變成企業、農戶的自發行動,節水工作處於被動狀態。
4、法制不強 。節約用水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單靠政府行為,沒有市場推動,節水必然動力不足;單靠市場推動,沒有政府引導,節水也必然難見成效。抓好節水必須充分考慮節水工作的特點,既要靠市場推動,也要加強政府行為。強有力的政府推動和切實有效的廣大用水戶的積極自覺行動相結合,才可能促進我國的節水工作躍上一個新台階。
⑻ 關於保護水資源的文章
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沒有水,也就沒有生命的存在,可見水資源的重要性。
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其次,地球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而在這極少的淡水資源中,又有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 0.26%。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面臨這嚴峻的水資源形勢,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去保護水資源呢?
1、要有惜水意識。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水資源是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不知道愛惜水資源,有的甚至將水白白浪費。例如:洗手、洗臉、刷牙時,讓水一直流著;設備漏水,不及時修好等等。這使水資源越來越緊缺,自來水更加來之不易。愛惜水資源是節水的基礎,只有意識到「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才能時時處處注意節水。
2、不污染水資源。現在生活上總是存在著污染水資源的情況:如農葯、重金屬、化學物質、油類以及各種垃圾被人為的排入水中;大量的生活污水也被排入河流,造成水域的污染,就連地下水也難逃厄運,而且排放的生活污水還大大超出了水本身的自凈能力,於是水污染就越發的嚴重。因此,為了防止水污染,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使用無磷的洗衣粉、……當我們看見破壞水資源的行為時,還要積極的向有關部門舉報。
3、使用節水器具。家庭節水除了注意養成良好的用水習慣以外,採用節水器具很重要,也最有效。可是為了省錢,很多人寧可放任自流,也不肯更換節水器具。其實,據統計:一個使用節水器具的家庭,比不使用節水器具家庭平均一年內所節省的水,足夠1億個成年人喝2~3個月!所以,我們也應該盡可能的把家裡都換上節水器具!
4、多宣傳。長期以來,大多數人有節約用水的理念,但缺少具體的行動,大手大腳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因此,我們更要大力宣傳水資源的保護知識,並樹立起好榜樣,讓廣大市民都模仿去做!
保護水資源從我做起,因為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⑼ 化學與生活小論文
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處處都有化學的影子。首先,我們人活著,就離不開化學。舉最簡單專的例子,屬人們吃飯、喝水,從食物進入試管、胃部,到被胃酸消化,被毛細血管吸收,到最後的殘渣被排出體外,每一個過程都少不了要發生化學反應。
再說飲食。人們吃糧食是因為糧食有營養,而營養從何而來?植物接受陽光照射,然後經過光合作用,水分和無機鹽便成了澱粉儲藏於糧食中。而在今天,糧食從地里種出就少不了營養液和肥料。各種氮肥、磷肥、鉀肥和復合肥料的使用,使糧食的產量和質量都提高了。在蟲害季節,農葯也必不可少。加上人們醫病的葯品,這些都是化學為人類帶來的利處。
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識也和化學緊密相連。例如吃水果可以解酒。這是因為,水果里含有機酸,而酒里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機酸能與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類物質從而達到解酒的目的。還有,打開碳酸飲料的瓶子會有氣泡冒出。原因是,人們在制汽水時常用小蘇打(碳酸氫鈉)和檸檬酸配製,當把小蘇打與檸檬酸混溶於水中後它們之間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而瓶子已塞緊,二氧化碳被迫呆在水中,當瓶塞打開後,外面壓力小了,二氧化碳氣體便從水中逸出,形成氣泡翻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