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角度議論文

角度議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09 02:57:46

㈠ 以 換一個角度為題的議論文500字

換個角度看冬天
冬天,一片衰敗的景象,乾枯的枝幹與夏日那飽滿的濃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沉悶、凋謝和夏日的鳥語花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切是悲觀者對冬天的感悟.而樂觀者帶上透視鏡,去領悟冬天展示給我們的生機,去感悟那些不為人知的生命力.
在厚厚的落葉下,冰冷的泥土裡,那繁密的根系依然存活著,正在努力收集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能源,最大限度地儲存著能量,上面的枯草是它最忠實的保護傘,為它抵禦著寒冷和冰雪的襲擊.
枯萎的花瓣和落地的干枝將自己最後的能量滲進泥土、傳給了根部,將自己今世的生命奉獻給了來年的繽紛,正所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冰雪覆蓋了整個大地,悄然無聲.雪花放棄了自己的多姿,化作雪水為每一寸乾渴的土地送去冬天最可貴的禮物.孩子們的笑聲打破了雪地的寧靜,五彩的棉衣是冬天最亮麗的風景.
地下的活動原來如此精彩,這一切能量的傳送、生命的延續正在地下激烈地進行著;而人們只看見了它表面的衰敗.換一種角度去看待冬天,它不再是休眠而是孕育新的生命;不是沉悶而是無聲的生機;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是生命的地下延續.
換一種思維去對待身邊的事物,生活不就需要我們這種思維轉換嗎?
像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冬天裡的一縷陽光,黑夜裡的一絲光明,它會給你更多的驚喜.
冬天在此,春天還會遠嗎?

㈡ 思維角度決定一切作文800字

改變不了過去,但是可以改變現在。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只要未來走得更好。拋棄了不必要的包袱,生活才會美好。人生如此短暫,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好真惜?有太多的事要你去做,有太多的人等待你去真愛。不要回頭看,前面的世界更精彩。

不能控制他人,但可掌握自己。走自己的路,縱然很崎嶇,縱然很陡峭,但依然要勇往直前。自己是自己的,誰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權利。

不能左右天氣,但可改變心情。你對生活微笑,生活也會對你微笑。讓我們的心不在壓抑,讓她解脫吧!讓心靈自由自在飛翔,去迎接那絢麗多彩的陽光。

在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要以一種「容」的心態對待別人,對待自己,對待世界。這個世界沒有「完美」,但有「完善」,達不到不代表不能做 ,我們必須以一中盡心盡責的態度做每一件事;不可能樣樣順利,但可以事事盡心。這樣才會實現自己的價值。

漫漫的人生路,波折和坎坷再所難免,跌倒過,失敗過,不應該影響我們對未來成功的希冀和堅定。對於已經過去的經歷,我們除了嘆息和悔恨外,則無力去改變。而對於未來,誰敢肯定,它就一定會比過去更糟糕,它就是失敗經歷的延續?

過去不等於未來。過去成功了,並不代表未來會成功;過去失敗也不代表未來會失敗。過去的成功或失敗只是代表過去,未來是靠現在的行動來決定的。失敗的人不要氣餒,成功的人不要驕傲。失敗和成功都不是最終的結果。它是人生過程的一個事件。因此,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永恆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無論過去怎麼不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未來充滿希望,只要對未來充滿希望,就會充滿力量。無論過去怎樣,它都已經過去了。只要調整心態,明確目標,樂觀積極的行動,那麼成功就是你的。

無論是光輝的過去還是不忍回首的昨天,都已經是逝去的過往,光榮不可重現,失敗不會持續,明天才是應該追求的。

㈢ 求助!!以「角度」為題的議論文

走出唯一的角度

面對掉落到頭上的蘋果,很多人都會抱怨:「為什麼蘋果偏偏砸到自己的頭上呢?真倒霉!」但牛頓並非如此,他換了一個角度想:蘋果為什麼會掉下來呢?異於常人的思維使他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
世界是多樣的,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往往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而這需要我們打破思維定式,走出唯一的角度。
走出唯一的角度,你會發現窗外的景色並不單調。我喜歡在閑暇時,到陽台上去看風景。可是,失望也隨之而來。我看到的總是一成不變的「景色」:滿牆的空調外機、五花八門的曬被、眼花繚亂的招商廣告……真掃興!而當我將平行的視角抬高時,你猜,我看到了什麼?是雲卷雲舒,是群鳥嬉戲,是紙鳶飛舞……我沉浸在這美不勝收的景色里。原來,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會發現意想不到的美。
走出唯一的角度,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開闊。在學習中,也同樣如此。那一次,我埋頭苦戰一道數學題,那道數學題彷彿已經「百煉成鋼」了,無論我怎麼努力都攻克不了。原來滿頁空白的草稿紙已被我畫得慘不忍睹。冥思苦想了一下午,還是無法算出來,我心中的煩躁不言而喻。最後,我把草稿紙推向了同桌,向他求助。同桌略微思考了一下,就在紙上刷刷地加了幾條輔助線,又著重加粗了幾根線條,然後把草稿紙推回給我。我見他這樣草率地應付了事,便生氣地說:「你怎麼能這樣見死不救啊?這張圖我已經研究很久了!」他笑著回答:「你先看看再說!」我半信半疑地看了看他畫的線條,剛剛冗雜的圖被他勾勒得立體了起來。而那幾條加粗的線,就是解題的突破口!哦,原來是這樣啊!我茅塞頓開,不好意思地朝他撓撓頭笑了笑。原來我只一門心思地想著分割圖形,卻忘了添加輔助線,看來走出自己的視角,打破思維的局限性,才能在焦頭爛額之時,清醒地找到正確的思路。
生活也是如此,換一種眼光去看,你會發現一切會美妙許多。春光已經染綠了大地,只差我們跳出圈子去捕捉綠意了。 不要一味地停留在自己的拐角里,走出你視線常駐的角度,用心觀察,你就會發現,當你換一個角度欣賞世界時,世界會呈現出另外一番與眾不同的模樣!
走出唯一的角度,用心去聆聽大自然別有一番韻味的樂章,用雙眼去發現悄悄隱藏在你身邊的美景,用雙手去觸摸詩意的美……走出唯一的角度,你的視角就不會被束縛,在目光所及之處,你能看到更多更多!

㈣ 什麼是論證角度(議論文)

所謂「角度」,就是任何一個東西都可以在平面內的360度及立體面的360度的各個方向版上去看權它,看的人在該東西的什麼角度上,就謂之觀察者的「角度」。
譬如,你站在開屏的孔雀的前面看,你看到的是美麗的「開屏」;如果站在開屏的孔雀的後面看,所看到的就是孔雀的很醜的屁股。之所以你所看到的景象不同,就是因為你的觀察角度不同所導致的。
所謂「論證角度」,就是讓你用事理去證明「角度不同則觀感也不同」的道理,「論證」的目的,就在於必須從多種角度去觀察、去分析事物,如此才能全面地了解該事物,否則便會發生一篇蓋全的錯誤。

㈤ 關於角度不同的議論文

面對同一棵樹,有人看到了毛毛蟲,有人看到了綠葉。真誠的人能夠感知到他人的真誠,而騙子總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說謊,善良的人會被別人的善舉感動,在缺乏善心的人眼裡善就是傻......從這個意義上講,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會有不同的結果,無論做什麼都換一種眼光去思考,會有更大的收獲,角度不同,世界不同。
十九世紀末,美國密蘇里有一個壞孩子,他偷偷地向鄰居家的窗戶扔石頭,還把死兔子裝進桶里放到學校的火爐里燒烤,弄得臭氣熏天,他九歲那年,父親娶了繼母,並對繼母說:「親愛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郡最壞的孩,他偷偷向鄰居家的窗戶扔石頭,還把死兔子裝進桶里,放到學校的火爐里燒烤弄的臭氣熏天,他9歲那年,父親娶了繼母,並對繼母說:「親愛的你要好好的注意他。他是全郡最壞的孩子,他讓我頭痛死了,說不定會在明天早晨以前就向你扔石頭,或者妯別的什麼壞事,讓你防不勝防」繼母好奇地走近這個孩子,有了了解後說:「你錯了,他不是全郡最壞的孩子,而是最聰明的孩子,只是還沒有找到發揮他聰明的地方罷了。」繼母很欣賞這個孩子,在她的引導下,這個孩子的聰明找到了以揮的地立,後來成為美國當代蓍名的企業家和思想家,這個人就是戴爾·卡內基。
是母以另一種欣賞的角度來看待孩子,引導他,才使他有如此大的成就,換個角度看待事物,很可能就必變了某個人的一生,當你灰心喪氣時,它使你重拾信心,在你落魄無依時,它也能讓你精神飽滿。
可從現實出發,似乎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偏向於固定式思維。約束了自己,緞想像的翅膀套上了鎖鏈,不留一絲餘地。
星子是一名三年級學生,他的老師是姓王,很漂亮,星子很喜歡她,那天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月亮,問同學們「彎彎的月亮像什麼?」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彎彎的月亮像小船!」星子沒說話,因為她覺得彎彎的月亮還可以像鐮刀,於是她站起來說了她想法,被王老師否定了,後來,星子也當了一名教師,那天她問同學們「彎彎的月亮像什麼?」答案依舊如此,「像小船」星子問道:「有沒有同學還有什麼別的看法?」一位女同學小心翼翼地舉起了手,「老師,我覺得彎彎的月亮像鐮刀」。「說得好,同學就該有不同的想法」後來星子老了,退休了,收到了一封信,那是一封當代著名女作家的來信,其中有這么一段:老師,謝謝你,是您給我機會,替我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讓我肯定自己的價值,才會有今天的輝煌,謝謝您!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想像的天空沒有稜角,正如思維的空間沒有天涯。

㈥ 求一從不同角度看差距議論文800字

換位思考,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思考方式。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在生活中,我們常會說到的一句話叫作「將心比心」,指的也就是換位思考。如果每個人能抱著這種心態去處理問題,現實中將會少了許多紛爭,多了許多美好,也會是我們的人際關系處理得更和諧。

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理由。不容我們有絲毫的忽視,生命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很可貴,這是要做到換位思考的前提。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制。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系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既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記得我曾經聽說過一個故事: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牧人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天,牧人將豬從畜欄里捉了出去,只聽豬大聲號叫,強烈地反抗。綿羊和奶牛討厭它的號叫,於是抱怨道:「我們經常被牧人捉去,都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的。」豬聽了回應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啊!」由此可見,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是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的。因此,進行換位思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對方、關心對方是何等的重要!

人際交往是一種心理上的雙向互動過程,一個人的行為,既是與之交往的他人行為之因(刺激),又是他人行為之果(反應)。因此,人和人之間能夠互相理解、信任,並且換位思考就能喚起交往對象積極的同類反應,能使彼此間隨著交換頻度和深度的增進而建立起越來越親密融洽的人際關系。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換位思考呢?

要從日常小事做起。例如為同學、社區做好事,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凡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去做,使自己成為一個熱心腸的人。每個人都有他的閃光點,有時別人的見解很獨特,你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可以獲取知識,取長補短。

要真誠地關心他人。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關注是人的一種正常需要。當一個人感到周圍的人對他十分關心時,他心中便會有一種溫暖、安全的感覺。一個人既然受到了別人的關心,他也會同樣會去關心別人。這樣相互之間就會有一種親密友好的關系了。我們要熱情地關心身邊的人。當別人有求於自己時,只要是正當的,就應盡自己所能滿足對方要求。幫助他人,不求回報。如果一個人不真誠,即使他精通許多交往的技巧,也不會受人歡迎。真誠是一種修養,「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要尊重別人的價值觀。人是復雜的,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也會各不相同,所以沒有必要千人一律。尊重對方的價值觀是交友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學會理解他人,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個讓人反感的人。
要努力理解對方的苦心。當觀點不一致時,應想辦法心平氣和地向他講明你的想法,增進互相理解,是彼此間的感情融洽。切記不可粗魯、頂撞,那樣會傷害周圍朋友的自尊心。凡事多從他人利益著想,自己有錯時應主動承認錯誤並道歉,對同學的缺點也要給予寬容。平時多參加集體活動,多和同學交往。「化干戈為玉帛」。
白居易有詩雲:「人生有情感,遇物牽所思。」這其中的含義是說,人之敬心、愛心、哀心和怒心種種,都是遇物而發,並非心中固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際交往就是一種心理交流過程,融洽的感情能促進交往。而要使交往的雙方感情融洽就要在人際交往中學會換位思考,讓自己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才能顧及到交往雙方的感受,才能夠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在人際交往中,做到有理有節,才能游刃有餘。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不能鑽牛角尖,這是徒勞的。這時,我們應該換個角度看事情。

換一種角度,換一種思維,難事變得容易。

昨天傍晚,我看到了一件趣事:我要去一個地下籃球場打球,走進停車場入口時,震耳欲聾的車笛聲從底下傳來,那聲音猶如游輪離岸時的轟鳴,我彷彿看到巨大的游輪正駛入蔚藍的大海。向聲源走過去,看到一輛汽車被堵在護欄後,護欄好像出了故障打不開,車主急得直按喇叭,希望有人聽見。這時後面有車來了,車上的人下來,問明了緣由,然後從那著急的車主旁邊經過,到了護欄前,按了個按鈕,護欄就打開了。急得直按喇叭的車主頓時目瞪口呆。看到護欄,就習慣性地認為需要保安來放行,殊不知,換個角度,問題迎刃而解。

歷史上,不少人就是因為換個角度看事情,換個角度處理問題而取得成功。高中作文

聽說過鄒忌這個人嗎?當時的齊王,聽不進別人的勸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並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誰勸諫,誰就死路一條。鄒忌就換個角度,給齊王講了以下的故事:清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哪個更美?」他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就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誰美?」妾說:「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邊來,鄒忌同他坐著談話,又問他:「我和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美麗;再照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自己遠遠不如徐公美。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畏懼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有求於我。」

他通過自身的經歷引申到國家大事上面,讓齊王像聽故事一樣把他的意見給聽了進去,並採用了他的意見。只過了一年,因為齊王採用了鄒忌的意見,齊國變得更加強盛,甚至「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而鄒忌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試想,如果鄒忌不換個角度看事情,他的勸諫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嗎?不換個角度,恐怕勸諫不能成功,自己的小名也丟了吧?

遺憾的是,很多人不善於換個角度看問題,縱使天資卓絕,依然落得悲劇的下場。就如漢朝賈誼吧,他是一個人才,學識淵博,寫出了《過秦論》這樣的著作,但是,他活著時日夜為小皇子操勞用心,費盡心力,當小皇子落馬而死時,他把這歸咎於自己失職,竟傷心而死。倘若他不鑽牛角尖,換個角度看待這件事,何至於落得如此結局呢!

朋友,當生活中的難事、壞事、傷心事困擾你的時候,請換個角度看事情,或許你的上空就是蔚藍的天空。

㈦ 議論文的論證角度有哪些

議論文的論證結構有那些?

如何快速形成一篇議論文的論證結構,這是很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辦法是有的,那就是在平時的訓練中掌握幾種有用的論證模式。文無定法,但亦有法。法,就是方法、技巧。這不是哪個人憑空杜撰的產物,而是千百年來無數人寫作實踐的結晶。有人擔心,學生掌握一點「方法」「技巧」,甚至「模式」,會束縛他們的思路,會寫出「千人一面」的八股文。這種擔心不能說沒有一點兒道理,但只要引導得當,「有法」而不死於法,「有法」而能變通,就不會有什麼消極的影響。如果從根本上否定「法」,還談什麼「變通」呢?事實上,我們的作文訓練之所以常常成效甚微,正是因為缺乏「法」的指導

我們這里所說的「論說結構的基本模式」,就是指論說文布局謀篇的基本「法」、基本套路。一篇文章先說什麼後說什麼,說完了一層接著說哪一層,總要有個次序;某種常見的次序又多是從實踐中選擇出來的,而選擇的標准又常是由效果好壞來定的。一種次序用久用多了,就成了傳統,成了「模式」。所以這「模式」是文章結構規律的反映,是幫助人寫得快、寫得好的工具。下面我們介紹兩種基本的結構模式:

一、起承轉合式

「起承轉合」幾個字受了「八股」的牽累,名聲不大好,實際上它反映了一種結構文章的規律。且不說相當數量的絕句、律詩,「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就是現在報刊上的論說文,運用「起承轉合」的也並不少見。比如韓愈的《師說》,開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點,這就是「起」。接著從「為什麼」的角度講從師的必要性:「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所以「必從師」;而且「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從師」應是以「道」為轉移的。——這就是「承」,是從正面承接而下,論述自己的觀點。接著一句感嘆:「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揭示種種恥於從師的行為和言論,以及由於恥於從師而造成的嚴重後果:所謂「君子」,其智乃反不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這就是「轉」,由前邊的正面論述「轉」到對錯誤言行的批評,是從反面來論述自己的觀點。最後舉孔子的言行為證,既扣住了開頭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又把正反兩面的論述綰結起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就是「合」,是總結,是綜合,是論證的結束。再如蘇洵的《六國論》,開頭便提出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並進一步加以申述,「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就是「起」。接著就是「承」,分別從「賂者」力虧而亡和「不賂者」失援而亡兩個方面論述自己的觀點,這兩段構成了文章的主體。正面論述之後,就此「打住」未嘗不可,但作者卻又「轉」出一層:「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這是假設句,是從反面設想「不賂」之策,抗擊之行。這一「轉」不僅使前面的論述有了襯托,更加有力,而且也為諷喻宋王朝統治者埋下伏筆。「悲夫」之後為「合」,把「亡」之教訓和「不亡」之出路總而論之,結束論說的過程。

「起承轉合」作為一種基本模式,有其共同特點。但它又不是僵死的,而是可以靈活變通的。首先,「起」就有不同的起法。直申觀點是「起」,提出問題也是「起」;像《師說》那樣「一言以蔽之」是「起」,像《六國論》那樣既有「總說」又有「分說」也是「起」。「承」,也有不同的承法。從正面展開論述是「承」,從反面展開論述也是「承」;從幾個方面、幾個層次去說是「承」,用不同的論證方法去展開也是「承」。「轉」也有不同的轉法。上面是「正承」就可以「反轉」,上面是「反承」就可以「正轉」;批評謬論是「轉」,從反面設想也是「轉」。「合」有不同的「合」法。側重點可以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腳點可以不同,可以止於認識,也可以落到實踐,等等。如此變通起來,不就豐富了嗎?而且,「起承轉合」四步,也不見得篇篇俱全,可以無「起」,也可以不「轉」,有時又不必去「合」。這正如使用比喻,典型的比喻結構是「本體像喻體一樣如何如何」,但在言語實踐中,本體可以不出現,比喻詞可以不出現,那表示相似點的「如何如何」也可以不出現。又好像使用三段論推理,完整的三段論是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三部分組成的,但在實踐中,人們常常可以省去其中的某一部分甚至兩部分。「模式」的使用,在於適應內容的需要,適應生活的需要。有了這種從實際出發的意識,「模式」就可大派用場了。

二、邏輯推理式

形式邏輯是研究思維形式的結構及其規律的。思維形式的結構並不是人們主觀創造的東西,而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固定下來的。形式邏輯的作用,主要是幫助人們正確地思維,但它同時也幫助人們表達。在議論文寫作中,形式邏輯所揭示的種種思維形式和規律都是很有用處的。而對「論說結構」來說,可直接移用的就是「推理」。

推理是一種思維形式,它由一個或幾個判斷推出另一個判斷。所根據的判斷叫「前提」,所推出的判斷叫「結論」,由前提推出結論要有一定的方式,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每一種推理的形式,都可以直接構成議論文的「論說結構」。

例如:

一切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都比泰山還重,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張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還重。

這是一個由三部分組成的演繹推理,所以又叫「三段論」。前兩段叫「前提」,第三段就是「結論」。第一個前提表述了一個進步的價值觀,第二個前提表述了一個客觀的事實,根據這兩個前提的內容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可以得出結論,這個結論是對個別事物——張思德的死作出的價值判斷。假如我們寫議論文,要對張思德的死發表見解,而這見解就是他的死「比泰山還重」,我們就不妨把這個推理結構作為自己文章的論說結構:第一層就闡述「一切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都比泰山還重」,第二層就說明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最後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稍加發揮,即可結束全文。

再如:

只有實事求是,才能把中國的事情辦好,我們是真心實意想把中國的事情辦好的,所以我們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這個「三段論」的第一個前提是一個必要條件的假設復句,表述了一個普遍的真理;第二個前提表達了一種意願,一種決心,肯定了第一個前提中的結果;由此推出結論,肯定了第一個前提中的條件。假若我們要提倡「實事求是」的精神,就不妨以此為文章的基本框架,形成論證結構。

再如:

對於青年人的求異思維有三種不同的態度:或者加以正確的引導,或者在一旁指手畫腳地批評,或者堅決反對,強行壓抑。我們不應該去指手畫腳地批評,也不應該去反對,去壓抑。所以,我們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

這也是一個「三段論」,不過它的第一個前提是一個選擇復句,提出了「三種不同的態度」(對待青年人的求異思維基本上也就是這三種態度了),這三種態度是彼此排斥的。第二個前提否定了兩種態度,從而推出結論,肯定了唯一可取的正確態度。如果我們想寫一篇文章,論述「對青年人的求異思維應取正確引導的態度」,就可以把這個推理結構作為文章的論證結構。

上面說的都是「演繹推理」,都是「三段論」。歸納推理形式也可用來作為文章的論證結構。和演繹推理不同的是,歸納推理不是從一般推出個別,而是由個別、特殊推出一般,是從特殊的、個別的事實中推出普遍性結論。鄒韜奮先生的《呆氣》一文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歸納推理」結構:

要鼓起勇氣和保持正氣,需要有呆氣;研究任何學問要求造詣深邃,需要有呆氣;投身革命事業以拯救同胞,需要有呆氣;欲能忠於職守,需要有呆氣;要交可靠的朋友,也需要有幾分呆氣。所以,呆氣好處極大,不可沒有。

從第一段開始,每層說一個方面,連續幾層已把人生的各個方面差不多都說到了;既然無論干什麼都非有幾分呆氣不可,「人不可不有幾分呆氣」的結論就不可動搖了。賈誼的《過秦論(上)》也是一個歸納推理的論證結構,且它不是分別列舉許多個別事實,而是對「秦」這一個典型事實進行分析,最後歸納出普遍性的結論。文章先用大量筆墨述說秦發展強盛以至統一天下而後暴亡的歷史事實(這敘事中已自有褒貶在內,即其敘事的角度是為自己的觀點服務的),然後對比分析(秦自身前後的對比,陳涉與山東六國的對比),指出其中的因果必然性,最後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這個結論的可信性不僅在於前面的敘事,而且在於後面的一段析理。文章使讀者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其說服力是很強的

㈧ 跪求一篇議論文的論點 論據 角度

論點:人在保持物質需求時,切不可讓心靈乾涸,就是人要有所追求,保持心靈的一片凈土內
論據:1、雨果容為了追求和維護自己的文學追求,毅然放棄貴族生活,流亡他鄉19年,只為與封建勢力抗爭,
2、李白的「安能崔么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具體的你在自己拓展一下,圍繞主題就行了
3、陶淵明甘心隱居田園,只為保持高潔品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㈨ 高中作文800字議論文不同角度看待問題

人生就像一朵鮮花,有時開,有時敗,有時微笑有時低頭不語
,其實生命就是這樣,無論當你是成還是敗時,都應打開心靈的另
一扇窗。
古之開窗之人甚多,大多乃聖人也,乃如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而作《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韓信困秦而
作《說難》《孤奮》;詩三百篇,大抵聖賢之所發憤所作也。
《史記》作者司馬遷因被小人殘害而受極刑,但他打開了自己
心靈的另一扇窗,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他享受到了寫成《史記》
一書後的喜悅,他拋棄了別人對他的種種不善看法,最終寫成了究
天人之際、通古今變的《史記》。所以當你困獲時,打開心靈的另
一扇窗,去換個角度看生命,生命是非常美好的,你也會因此而成
功的。
貝多芬一生貧寒,疾病始終困繞在他身邊打轉,但貝多芬成功
大開了自己生命中的音樂之窗,感受到了音樂之美,忘卻了自己的
種種不幸,最終以一首《命運》道出了他的心靈世界。
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凱樂從小就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之中,但
在她的老師蘇里文的指點下,凱樂心靈的美好之窗被點開了,海倫
。凱樂也因此以一種新奇的眼光去看世界,最終成了當代著名作家

世界上這樣的聖人有很多,他們都是克服了挫折,打開自己心
靈的另一扇窗,最終取得了成功,他們都是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
度去看世界的。
著名大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始終保持著樂觀的態度

,雖然在朝廷中不得志,但他仍對世界持有積極、樂觀態度,最終
生活安穩。
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王羲之深感時間流失沖
沖,對往事懷念,但他仍一篇<<蘭亭集序>
>道出了自己樂觀、積極的態度,與李賀則不同。
古之賢人,多遭難,但他們都在遭難時打開了自己心靈的另一
扇窗,去用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看世界,他們終成功了,最終成
就了大事業,站在了世界之巔。
人生之路就是一條曲折之路,當被拌倒時,我們應打開心靈的
另一扇窗,去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去站在人生道路的最前沿,
以另一種角度看生命。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