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史的論文
Ⅰ 中國新聞事業史的論文可以寫什麼
zi考365網上有論文免費指導
Ⅱ 關於新聞的論文
新聞媒介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很大。其中既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的影響。特別是在新聞媒介過度追求經濟利益,而社會大眾對新聞媒介的依賴又日益加深的時候,這種消極影響就愈加明顯。因此新聞媒介必須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加強社會責任感,才能保障媒介本身的健康發展。
新聞媒介具有選擇信息和解釋信息的權力,因而也就獲得了控制社會的能力。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新聞媒介的權力還將得到進一步的增強。面對媒介日益增強的權力,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就表示出極大的憂慮,他們認為「大眾媒介是一種既可以為善服務,又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而總的說來,如果不加適當的控制,它為惡的可能性則更大」。
新聞媒介在一定程度上被新聞來源所利用,比如很多的娛樂休閑、房地產信息、飲食旅遊等類的新聞稿件,就是由企業機構、經營銷售部門提供,略經記者潤飾加工的公關文稿;而一些關於影視訊息、文化動態、服裝展示一類的稿件則往往直接被當作新聞刊發。商業影響公眾輿論,最終目的當然在於促銷產品。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監控,他們的行為很容易淪為惡性的新聞「炒作」,即利用新聞媒介對新聞事件進行缺乏客觀公正性的報道。
製造新聞和炒作新聞並非公關人員的專利,能夠嫻熟地使用這一利器者,大有人在。如廣州一名自稱影視歌三棲明星的女子推銷自己也有高招,先是自曝拒拍三級片的新聞,隨後又花10萬元在報紙上登出整版的徵婚啟事,強力「轟炸」傳媒,一時之間成為粵港傳媒競相追逐的目標。就連惡作劇也能利用新聞媒介取得轟動效應。
新聞事業是社會公眾的事業,某些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製造和炒作新聞,利用公眾對新聞媒介的信任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實際上是對社會准則和公眾利益的踐踏,也是對新聞事業的破壞。但是,就此將一切歸罪於新聞來源顯然是不合理的。對於新聞事件,新聞媒介應該向公眾提供完整、公正、真實、准確的報道和評論,這是新聞媒介的責任所在。畢竟,新聞來源沒有責任對公眾負責,受眾可能得到什麼樣的新聞信息,這是由媒介「把關人」決定的。既然如此,新聞媒介能如此輕易地被新聞來源所利用,就必須對媒介把關人提出質疑:新聞媒介的媒介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何在?新聞媒介分析和甄別新聞事件的原則是什麼?
作為社會雷達的新聞媒介,人們賦予它的首要職能就是監視環境,即要求新聞媒介必須全面、准確、客觀地反映現實社會的真實情景,再現周圍世界的面貌及其重要發展。當今世界越來越紛繁復雜,人們已經很難直接去感知、理解和把握周圍的現實世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實性世界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觸、不可見、不可思議的」了;只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人們才能感受到這個「不可觸、不可見、不可思議的」世界。新聞媒介給廣大受眾提供的是一個可知可感而且彷彿也能夠親身經歷的實性世界的投影———虛性世界。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人們把新聞媒介看作是自己的眼耳舌鼻身的延續,將媒介對新聞事件的報道視為耳聞目睹的親身經歷,如同信任自己的耳、目一般信賴新聞媒介。人們把新聞媒介當作自己的代言人,相信新聞媒介能夠忠實行使監視環境的社會職能。
但是新聞媒介並不完全等同於人們的眼耳舌鼻身。受眾不可能如同控制自己的耳、目一樣約束新聞媒介,人們通過新聞媒介所感知的,終究也不過是無法親歷的虛性世界。而新聞媒介倒是可以利用這個虛性世界控制對新聞事件的傳播和對新聞事件的解釋,進而左右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和判斷。從這個角度看,新聞媒介又不簡單地是人體的延伸。這個虛性世界是否能夠成為實性世界全面、客觀、真實的投影,並不是由廣大受眾的意願決定的,它完全取決於由實性世界向虛性世界轉化的最重要的中介環節,即我們所講的媒介把關人。當媒介利益與公眾利益發生沖突時,如果可以允許把關人將媒介利益置於公眾利益之上,實際上就等於允許把關人利用新聞媒介,從媒介利益出發來解釋世界和反映社會,操縱社會大眾服從於媒介的需要;實際上等於允許把關人假借公眾利益的名義謀求媒介利益。這樣,對於廣大受眾,新聞媒介必然成為濫用社會所賦予的權利為媒介本身謀利的欺騙者,而不可能是准確客觀地反映現實世界的社會雷達。
媒介組織同時也是一個營利機構,也要遵循以最少的投入,贏得最多的受眾,獲取最大利潤的商業經營原則。但是媒介的活動不能完全等同於商業行為,媒介組織的經濟利益不應該成為衡量新聞價值的最高標准。
由於新聞媒介的商業利益主要來自廣告收入和商界贊助,新聞媒介的經濟活動能力全都表現在是否能將最大多數的觀眾帶給廣告客戶,如果媒介組織把商業化作為其原則基礎,以提高收視(聽、閱讀)率為媒介活動的中心,那麼面向受眾就成為迎合受眾、面向市場、面向經濟效益的代名詞。如果完全按照市場的需求傳播新聞信息,媒介所反映的現實世界必然是片面而扭曲的。
如果媒介組織完全把媒介活動看作商業行為,以提高收視(聽、閱讀)率作為媒介活動的絕對中心,以媒介組織的經濟利益作為衡量新聞價值的標准,那麼媒介組織完
全有可能根據市場的需求製造出有市場價值的新聞信息,從而創造一個脫離現實、迎合受眾的虛幻現實世界。如果信息可以當作一種商品製造出來,這種信息只能是傳染傳播環境的噪音。如果新聞媒介的社會職能不是傳播新聞事件而是製造新聞事件,新聞媒介實際上就混淆了自己的社會角色,使新聞信息成為隔絕現實世界和新聞受眾的阻礙,不可能客觀、公正、真實、全面地反映現實世界。如果新聞媒介可以根據自身的意願創造出一個媒介世界,那麼,新聞媒介就已不再是純粹為受眾所利用的傳播工具了,相反,受眾卻處在被利用的位置上。
新聞媒介具有選擇信息和解釋信息的權力,因而也就獲得了控制社會的權力。它不僅可以左右人們的行為,而且可能控制人們的思想。因此,新聞媒介的「強權」必須得到有效的監督和約束,新聞媒介應當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首先,媒介要自律。我國有關部門制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對此有明確的規定,指出中國的新聞事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守憲法、法律和紀律;維護新聞的真實性;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二,要加強媒介管理。世界上任何國家和政府,不論其代表哪一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都會對新聞媒介進行管理和監督,要求新聞媒介為社會主流文化和統治集團的意識形態服務。政府對新聞媒介的管理手段,一般是制定政策法規、建立新聞檢查和分級審查制度、國家財政撥款等等。政府管理應該以不觸犯和干預新聞媒介應具有的社會輿論監督功能為前提。
新聞媒介更需要法律來規范。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對新聞實行法治,以法律的形式監督新聞媒介,制定專門的新聞法或散見於憲法和各種法律中的條文可作參照。總的來說,世界各國有關新聞的法律都體現著保護新聞自由和限制濫用媒介權力兩方面的內容。近些年來我國新聞立法逐漸得到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持。我們應該盡早制定新聞法,把新聞媒介的一切活動納入有法可依的軌道。
第三,要加強媒介的教育和公眾對媒介的監督。公眾要對新聞媒介進行監督,首先需要的是社會對公眾的媒介教育。媒介教育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新聞媒介有責任允許公眾接近媒體,並且應該向公眾解釋新聞采訪與報道的方式;另一方面,公眾有責任了解新聞媒介的動作程序,打破對新聞媒介的神秘幻想。面對新聞媒介的「強權」,社會大眾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私而自負的媒介工作者、惟利是圖的媒介機構和不負責任的新聞來源,都有可能影響新聞媒介的客觀與公正。對於新聞媒介違背社會責任和侵犯公眾利益的行為,社會大眾要勇於表達意見,提出批評。
最後,還要加強對媒介的批評。新聞媒介也需要專家的批評和理論的指正。媒介批評是政府管理和法律監督的有效補充,在那些行政力量和法律手段難以企及的領域發揮作用,利用批評和否定的武器對新聞媒介進行監督和制約。專家的批評和理論的指正能隨時給廣大受眾提供某種忠告,提供一種理性的思考,使他們在媒介的擺布之下找回自己的頭腦。媒介批評的基本任務是給媒介以壓力,給受眾以理性,給政府以補充。
新聞事業是社會的事業,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服務的事業。新聞媒介在行使監視環境的社會職能的時候,不能把自己排除在被監視的范圍之外,新聞媒介應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同時,也只有合理約束新聞媒介的「強權」,才能真正保證新聞自由。
Ⅲ 急求!跪求!美國新聞史論文+份!!!
美國新聞史上的「扒糞運動」2007年09月14日 星期五 22:33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把當時從事揭露新聞寫作的記者們挖苦為「耙糞男子」,記者們卻把它接收下來,自稱「黑幕揭發者」(muckraker,直譯為扒糞的人)。這也是這場運動之名的由來。當時的揭黑幕斗推動了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給後世留下深遠的影響。今天,眾多記者、編輯仍遵循著先驅的腳步,為改良這個社會不懈地努力著。
[黑幕揭露運動的背景]
南北戰爭之後,被解放的黑奴和數百萬移民投入到機器化大生產中,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經濟的發展卻未惠及大眾,財富高度集中,資本家壟斷市場,還與貪官污吏沆瀣一氣。美國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似乎正面臨失去靈魂的危險。
工業化促使大量農村勞動力湧入城市,舊城市管理體制無法適應大型城市的發展,帶來許多新的問題。當時鬆散聯邦政府體制下的中央政府軟弱無力,對州政府和大型工業企業聽之任之,企業糾紛、勞資糾紛、城鄉矛盾得不到解決,最後,是那些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對這些社會問題進行了無情的揭露。
報刊業給這些人創造了寬廣的舞台。低廉、通俗的大眾雜志報紙具有廣泛的讀者群,揭露黑幕的文章與民眾休戚相關,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普通公民的關注、黑幕揭露者自身的責任感以及大眾雜志所提供的寬松平台,催生了1903年至1912年這十年間轟轟烈烈的黑幕揭露運動。
Ⅳ 求關於外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的論文,2000字
好的,我幫你
Ⅳ 中國新聞史論文,非專業出身覺得好難啊。請問有沒有比較合適的論文題目,沒人寫過,但是又不太難寫的
評述和研究有史以來人類新聞活動的歷史,重點是新聞事業產生、發展的歷史。他提供理論科學的歷史材料,可為當前的新聞工作者作借鑒。
中國新聞事業史的研究幾乎是與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的誕生同步起始的。最早的文章應是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1838年寫的《京報分析》。較早對中國新聞事業進行專門研究的文章有:王韜的《論日報漸行中土》、1873年《申報》上的《論中國京報異於外國新報》等。這些文章中只有相關的一些文字論及中國新聞史,既不全面更不系統。較為系統地論述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的是1895年李提摩太的《中國各報館始末》,1901年梁啟超的《中國各報存佚表序》以及1917年《上海閑話》一書中姚公鶴所寫《上海報刊小史》一節。這些文章都注意到了中國古代報刊與近代報刊的本質差別,啟發人們去思考中國古代新聞事業的起源與變遷,關注尚很年輕的近代新聞事業的發展歷程,由此而產生了中國新聞事業史的研究。不過,作為起步階段的中國新聞史的研究很粗糙,線索模糊,史料單薄。就是具有中國最早的新聞史專著之稱的《上海報刊小史》,整篇文章很難找到報刊的確切創刊日期、發行數量等,大量使用的是似是而非的模糊語言。而李提摩太和梁啟超的文章則更為簡約,主要是提供了一些線索。總的來講,1927年前中國新聞史研究尚處於零碎的非系統狀態。
新聞學教育的興起1920年以後,中國的高等教育中開始設置新聞學專業,最初叫做「報學系」。伴隨教學活動的開展,作為新聞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中國新聞事業史的研究,理所當然地受到了人們的重視。這期間,雖然沒有專著和代表性的文章問世,但新聞史的教學活動在客觀上卻明顯地促進了新聞史研究的系統化發展,使之邁出了新聞史研究的史前期,而跨上了積累資料、總結規律的新台階。
第一部新聞史專著的出版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可以說就是這一階段的歷史積累所結出的碩果。在《戈公振年譜》中有這樣一段記載:「(1925年)上海國民大學開設報學系,戈公振任教《中國報學史》……根據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資料,戈公振開始撰寫《中國報學史》,將我國新聞史的研究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戈公振付出巨大而艱辛的勞動。為了證實史料的可靠性,他多次寫信虛心向別人求教。為了覓得第一手報刊資料,除了在《時報》刊登『訪求舊報』廣告外,還不辭辛苦地在上海徐家匯藏書樓等處消磨了大量的時光。10餘年來,他一直不停地廣泛搜集史料,致使擺設在他那書房兼卧室的4張高大的書架上,全部堆滿有關新聞書籍和各種稀有報刊與剪報。他那如痴如醉的治學精神,使同事和朋友們都大為驚嘆。」〔1〕
完成於1926年底的《中國報學史》於1927年11月出版了。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新聞史專著,「系統全面地介紹和論述了中國新聞事業發生發展的歷史」。〔2〕《中國報學史》匯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本勾勒出了中國新聞事業產生發展的大致脈絡,確定了中國新聞史研究的內容。它的出版標志著中國新聞史系統研究的開端,這在我國新聞史學史上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此後,中國新聞史的研究至少在形式上展現出全面鋪開之勢,通史、地域史、斷代史、人物史、專題史等方面的專著紛紛問世。據統計,解放前,我國出版的新聞史專著不下50種,絕大多數是1927年後的作品。「這一時期的新聞史研究,在新聞史的各個領域都有所開拓,取得了不少成果,初步奠定了我國新聞史研究的基礎。」〔3〕
Ⅵ 請給一個世界新聞史論文題材。
伊內政部稱涉嫌復辟薩達姆政權的安全官員已獲釋
中國網012月20日訊,據阿拉伯半島電視台報道,伊拉克內政部宣布,因涉嫌策劃薩達姆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重新掌權而被捕的20多名安全官員已獲釋。
伊拉克內政部長布拉尼19日對美聯社稱,19名官員已獲釋,針對另外四名官員的指控也已被撤消。一位法官已下令釋放這些官員,因為他們是無辜的,沒有證據證實他們密謀讓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重新掌權。他沒有披露進一步的信息。布拉尼19日早些時候在新聞發布會上稱,針對這些官員的指控是毫無根據的,是那些試圖破壞內政部的人士出於政治動機而策劃的。
伊拉克內政部發言人卡拉夫稱,在收到一些官員是奧達黨(意為「回歸」)成員的線報後,政府逮捕了這些官員。奧達黨是一個遜尼派地下組織,成立於2003年,致力於復辟薩達姆政權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他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他們提出指控,為保衛國家安全而拘留人員是很正常的。這種行動不僅只發生在伊拉克,它可能在世界各地發生。當出現威脅國家安全的情況時,政府就會採取像我們這樣的行動。」
二十多名官員在五天內因策劃陰謀罪名而被逮捕,其中包括數位高級官員。不過,另外一些伊拉克官員堅決否認,被逮捕的人士在策劃政變陰謀。內務部公共關系司負責人塔伊准將稱,被捕人士並沒有被控策劃政變陰謀,他們策劃燒毀內政部,企圖銷毀針對他們的證據。(蕭熙)
Ⅶ 跪求新聞系高手!!!外國新聞事業史論文!!!求資料求思路!!!!!!
1、指說大眾傳播媒介上的新聞報道。大眾傳播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傳播,進入這一領域的新聞應該稱為新聞報道,不過人們通常簡稱之為「新聞」。這種新聞報道,比一般人際傳播活動中所傳播的新聞,經過了更多的篩選和加工,因而具有更高的質量、更完備的形態。有些人設計新聞定義時往往加上「為公眾所關心的」、「具有重要價值的」、「廣大公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等等限制詞,其實他們所設計的不是一般的新聞定義,而是專指這些用於大眾媒介上的新聞報道的定義。作為一般的、能夠涵蓋各種傳播活動中的新聞的定義,是不應該加上這些限制詞的。在一般人際交往中傳播的新聞,只要是傳受雙方都感興趣的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是「廣大公眾所關心的」呢?
2、指說特定的報道體裁。人們常常把新聞媒介上的作品,分為新聞、通訊、評論、廣告等,其中的「新聞」指的是一種特定的報道體裁。這種體裁也稱為「消息」(為了避免混淆,稱之為「消息」實際上更加妥當),通常由導語和主體兩個部分組成,在內容和寫法上都有一定的規范。
3、指說新聞事業。如「中國新聞史」、「外國新聞史」,指的便是「中國新聞事業史」、「外國新聞事業史」。
4、指說新聞活動或新聞工作。如「新聞競爭」指的是新聞活動的競爭,「新聞道德」指的是新聞工作(及其主體)的道德,「新聞自律」指的是新聞活動(及其主體)的自我約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