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孢粉論文

孢粉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06 13:17:07

⑴ 破壁靈芝孢子粉,與未破壁靈芝孢子粉有什麼大區別嗎

1.氣味不同:破壁的靈芝孢子粉由於有效成分的充分釋放味道是苦的;未破壁的專靈芝孢子粉則不會屬具有苦味。

2.加水後現象不同:由於破壁後靈芝孢子油析出的原因,沖水的後上層會浮起一層油花;未破壁的靈芝孢子粉則不會有這種現象。

3.營養價值不同:破壁後孢子粉的脂肪及水溶性多糖的含量分別比未破壁的提高了38.95%和21.83%。破壁後的靈芝孢子粉更容易被子人體吸收到它的有效成分。



(1)孢粉論文擴展閱讀

靈芝孢子粉的有效成分有靈芝多糖、靈芝三萜等,在未破壁之前都被這層「幾丁質纖維素」的璧包裹著,如果直接服用,有效成分難以吸收,還可能會對你的腸胃產生副作用。破壁後人體對靈芝孢子粉的吸收率可提高45倍之多。

破壁後的靈芝孢子粉,其有效成分靈芝多糖的提取量更高了。相關實驗結果表明,破壁後靈芝孢子粉所提取的多糖是不破壁的1. 7倍,這意味著,破壁的靈芝孢子粉比不破壁的靈芝孢子粉,能釋放更多的有效成分,具有更強的抑制腫瘤、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⑵ 什麼是孢粉素

孢粉學是研究植物的孢子、花粉(簡稱孢粉)的形態、分類及其在各個領域中應用的一門科學。孢粉學可以分為兩個領域,現代孢粉學及古孢粉學。英國加的夫大學的海德和威廉斯於1945年最先創用孢粉學一詞。

孢粉學研究的基礎部分為植物學的一部分,主要為孢粉的形態、分類及生理、生化等方面。其應用部分則各有側重,古孢粉學或稱地質孢粉學主要為地層對比、尋找有關礦產,尤其是煤和石油以及其他陸相沉積礦產服務。還應用於古生態、古環境、古地理、古氣候學的研究。

考古孢粉學可以為考古學家對古遺址的研究提供氣候、植被等方面的情況。農業孢粉學用於土壤、養蜂、動物糞便等方面的分析,以解決土壤形成環境,蜜源植物的來源及尋找食草動物、食蟲動物間食物鏈的組成及其相互關系以及蟲媒花的媒介等。醫學孢粉學用來尋找某些致病孢粉及其治療和在法醫學中作為尋找罪犯、判定犯罪現場等的線索,以至作為判罪的重要證據。食物孢粉學是近來才興起的,人們可以通過對孢粉的成分的研究或研究對其有機質壁的破碎方法等,為人類食品提供重要的微量元素及有機化合物的補充等。

花粉有一層由孢粉素組成的外壁,它是一種復雜的碳、氫、氧化合物,它能耐酸、鹼,極難氧化,在高溫下也難溶解,因此可以保存成化石。孢粉粒的直徑一般在10~200微米之間,體輕,有些還具有氣囊,可以分布到較大范圍。如松、雲杉、椴等花粉均可飄飛1000多公里。這就使得孢粉化石可以在較大范圍內用於地層對比和古植被、古氣候分析判斷等。

不過在孢粉的研究方法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如對現代孢粉研究得不夠(僅約幾萬種,為現代植物20多萬種的1/3至1/4)。化石孢粉的分類則更困難。小而易飄飛,各種植物孢粉產量不一,大小各異、飄飛遠近不同,降落速度也不一樣,對於正確恢復某一特定植物群的面貌有一定困難。

孢粉學的發展簡史

孢粉學的發展是與顯微鏡的發明密切相關的。17世紀就有格魯和馬爾皮基對花粉進行過觀察。此後直到19世紀末,學者們主要致力於對孢粉進行形態及結構方面的觀察和描述,直到19世紀30年代人們才開始注意化石孢粉的研究。德國埃倫貝格最早涉及孢粉化石,而有關孢粉化石的第一篇論文是瑞士地質學家弗呂赫提出的。

拉格爾海姆在1905~1908年的著作中首先對孢粉化石屬種的百分含量進行統計。1916年瑞典學者波斯特在學術會議上宣讀了題為「瑞典南部泥炭沼澤沉積的森林花粉」的論文。除了計算孢粉百分含量之外,他創制了孢粉譜和不同植物花粉的代表符號。1923年格拉西莫夫發表了有關孢粉化石的文章,同年狄森和斯塔烏德描述了上石炭期的孢子。

1935年美國學者沃德豪斯在研究一種因花粉過敏而引起的鼻腔炎症(枯草熱病)而找出許多致病的花粉,出版了專著。1937年馬爾科夫首先用孢粉學方法解決列寧格勒地區第四紀地層問題。同年格里丘克發明了重液浮選孢粉的方法,解決了從岩石中提取孢粉的難題。

在孢粉分類方面有易卜拉漢、娜烏莫娃、肖夫、威爾遜和本扦爾等先後對化石孢粉的人為分類進行研究,並提出不同方案。同一時期埃爾特曼於1943年首先出版了《花粉分析入門》一書,同時他對孢粉形態學作了大量工作。蘇聯學者波克羅夫斯卡婭等集體合著的《花粉分析》和美國楚迪等合著的《孢粉學概論》,總結前人工作,全面介紹了孢粉學的理論、方法和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至今仍是較好的入門參考書。

孢粉學的研究內容

孢子是隱花植物單細胞配子體;花粉是顯花植物的雄形配子體,由兩個和兩個以上的細胞組成,它們是由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而產生的。各類植物產生的孢子及花粉的形態構造各不相同。

花粉多為兩側或輻射對稱的球體,外邊包一較硬的花粉壁,稱為外壁。在化石狀態中也只有外壁能保存下來,外壁分為兩層,外壁外層及外壁內層,外層又可分為覆蓋層,柱狀層和底層。外壁上具萌發孔是外壁變薄的區域,花粉萌發時花粉管即由此處伸出,不同植物花粉的萌發孔形狀與數量不盡相同,長形的稱為溝,短的稱為孔,它的數目可以從一個至多個,也有無萌發孔的花粉,如樟科植物。外壁外層常具不同的雕紋,如顆粒狀、刺狀、疣狀、網狀、條紋狀等。

孢子的外部常常被以一層薄柔的周壁,在化石狀態中很易脫落,孢子的外壁無結構,因而在光學顯微鏡下孢壁顯得緻密、堅實。孢子的萌發孔為呈「Y」型的三裂縫或呈「I」型的單裂縫,以此區別於花粉。

孢粉成熟時,孢子的近極面沿射線裂開,花粉粒遠極面上形成萌發孔。不同孢粉的萌發器官的數目、位置、特徵各不相同,是鑒定及分類的重要特徵。

裸子植物有具氣囊的花粉(松型)、有具單溝的船形花粉(蘇鐵型)、具乳頭突起的球形粉(杉型)、不具明顯萌發器官的球形粉(柏型)和橄欖形粉(麻黃型)被子植物花粉類型多,也更為復雜。首先,二粒以上花粉粒集合在一起的稱復合花粉,其中有二合、四合和多合花粉(4~16個花粉組合而成),許多花粉集合成塊狀的叫花粉塊。只具有一個單細胞花粉粒的叫單體花粉。可按其萌發孔及萌發溝的多少、大小、分布位置等分為許多類型。

由於孢子與花粉只是植物體繁殖器官的一部分。保存在孢子囊或花葯內的叫原位孢粉,它們可以援用植物體的分類和命名。一些化石孢粉由於多呈單粒孢粉形式存在,各分散孢粉,只能作為器官屬或形態屬進行分類,因為有一些不同植物其孢粉形態可能極為相似,而同一屬植物卻可產生不同的孢粉,再者一些已絕滅植物產生的孢粉至今也已完全絕跡。因此孢粉化石的分類與命名常常是多種分類系統並存,意見不一成為孢粉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之一。

在前寒武紀已經出現了孔型化石,但直至泥盆紀,化石孢子在地層中才豐富起來,原始的裸蕨化石花粉少量出現在泥盆紀,到早石炭世以後花粉大量出現。最早的可靠的被子植物花粉為單溝型的,出現於早白堊世的巴列姆期,到晚白堊世方成為孢粉組合中的主要成分。

化石花粉的研究工作要求特殊的采樣、分離、統計計算及解釋等一系列技術方法。

孢粉樣品可以采自天然剖面或鑽孔岩心,重要的是采樣要嚴格,避免上下層位及現代花粉的污染,天然剖面要除去風化的表面,採集應自下而上,岩心要去掉表層以免泥漿及其他污染。

要從採集的沉積物中將孢粉提取出來,要經過物理和化學的方法處理,去掉礦物質及孢粉以外的其他有機物,使花粉富集起來。

富集後的孢粉保存於酒精,叔丁醇、硅油或甘油等介質中。製片時取其一滴置於載玻片上加以硅油、甘油膠、中性樹膠等折光率高的介質,覆以蓋玻片即可以觀察。

孢粉的觀察通常在放大400~1000倍的光學顯微鏡下進行,也可將孢粉作超薄切片;用透射電鏡研究外壁的結構,用掃描電鏡研究孢粉表面紋飾及萌發孔的結構。

晚新生代孢粉的鑒定是通過與現代植物孢粉薄片的對比而完成的,近年來一些實驗室建立現代與化石花粉形態資料庫,用計算機來檢索,使孢粉的鑒定工作更加快速、准確。

晚新生代以前的孢粉中有許多是絕滅類型,因此不能與現代植物孢粉直接對比,而常採用器官屬和形態屬這種半人為或人為的命名方法。

孢粉鑒定完成後,還需要統計各類孢粉的數量並計算它們相互間的數量關系。每個樣品所需統計的孢粉數量與研究目的有關,一般從150粒至上千粒不等。

孢粉統計的結果通常是繪成花粉圖式來加以表達,即把各類花粉類型的百分比或濃度沉積率在一個地層序列或時間序列中表示出來。近年來計算及繪圖工作都可以用電子計算機完成。

為了便於花粉資料的解釋,一般將花粉譜劃分為若干個花粉帶,劃帶的主要原則是一個帶內的花粉譜應有一定的相似性,帶內花粉譜之間的差別應小於帶之間的差別。花粉帶的劃分可以憑直觀,也可以用多元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有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花粉分析的結果可以用於確定沉積年代,進行地層對比。由於植物界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可逆轉的變化,每一個地質時代都有著這一進化線上特定的植物群,由此就可以進行判斷。

花粉分析還可以用來推斷沉積時期的古氣候、古地理及應用於古生態古群落的研究等。這是採用「將今論古」的思想,使用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同類植物在地質歷史時期的生態要求大體與現代一致,因而不能用於太老的地層,一般用於新生代,特別是第四紀。

在石油鑽探中,大型化石不僅難以找到,而且易被粉碎。這時,體小、量多的孢粉就成為地層對比的重要手段,還能為尋找生油層及儲油層提供古生態及古地理的重要信息。從原油中分離出來的孢粉,可以指示石油生成的地層年代及其遷移的過程;分析岩心中的孢粉及海相化石,並計算其此值的變化,可以指示石油形成的地點及層位。當前根據孢粉的顏色來推斷石油的成熟度,並以指導石油勘探的方法被廣泛的應用於世界各國石油公司中。

⑶ 有家叫益韓庄的賣靈芝孢子粉的怎麼樣朋友托我賣破壁的靈芝孢子粉,網上搜了很多,都感覺不靠譜。

他家孢子粉靠譜,我之前一直在他家的實體店買,大概有一年多了。主要給我二舅術後恢復身體用,後來我二舅就一直吃,感覺挺好的,身體現在恢復挺好的!就是有點小貴,不過效果非常好,值得買!

⑷ 趙艷的博士

趙艷,女,漢族,1968年2月生,湖北人,博士,現任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古生態與古氣候研究。201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德國洪堡學者。「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及「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有男友趙艷教授圍繞全球變化區域響應的熱點問題,通過較為系統的孢粉現代過程研究,建立了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氣候重建孢粉指標體系;利用全新世氣候環境重建和孢粉記錄綜合研究,發現季風邊緣區、季風區與西風區植被與氣候變化的空間差異與規律性,提出不同於季風區植被變化的西風區全新世植被變化模式;此外,從更大空間區域對比的角度,通過與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國際合作研究,探討了不同區域植被和氣候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點及驅動機制。圍繞上述工作,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等國際有影響的地學刊物上。近年共發表SCI論文4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17篇。論文共被他引500餘次。部分研究成果獲2009年度甘肅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完成人),擔任國際第四紀研究會(INQUA)人類與生物圈專業委員會(HaB)副主席,中國第四紀研究會乾旱區委員會秘書長和中國孢粉學會理事等國內外學術職務。

⑸ 急需靈芝孢子粉臨床應用5000字論文!!!!!!!!!!!!!!!!

這樣很難有人會認真幫你寫,還不如聯系一下jour論文網。

⑹ 寫個科研論文

河北霧靈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評估

摘要:對霧靈山自然保護區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進行了評估,得出霧靈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 服務總價值 30 272 . 76 萬元/a,其中,間接經濟價值 28 144 . 82 萬元/a,占總價值的 92 . 97 % 。其直接經濟價值2 127 . 94萬元/a,占總價值的 7 . 03 % 。直接經濟價值與間接經濟價值的比值是 1:13 . 23 ,由此可見,霧靈山自然 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間接價值的重要性。因此,保存森林的價值,決不僅僅是木材價值上的保護,更重要的是森林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間接價值的保護。

關鍵詞:霧靈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霧靈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功能的直接經濟價 值主要表現在林產品價值和景觀遊憩價值。
2 . 1 林產品價值 林產品是指木材、果品、葯材及其它工業原材
料。對於霧靈山自然保護區來說,林產品價值應主 要計算森林生產活立木的價值。由於現在林區全面 禁伐,所以,此處的林木價值僅作為計算整個霧靈山 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總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可 作為林分的商業價值。
霧靈山自然保護區活立木蓄積1 060 831 m3 ,其 中油松林138 146 m3 ,落葉松林28 723 m3 針葉混交 林5 668 m3 ,針闊混交林129 265 m3 ,山楊林27 564 m3 ,樺木林110 727 m3 ,山楊樺木林259 329 m3 ,櫟林40 275 m3 ,落葉闊葉混交林321 134 m3 。活立木連年 生長率分別為油松 6 . 47 % ,落葉松 6 . 99 % ,針葉混 交林 6 . 45 % ,針闊混交林 5 . 89 % ,山楊 4 . 74 % ,樺木
4 . 92 % ,山楊樺木林 5 . 19 % ,櫟林 5 . 26 % ,落葉闊葉 混交林 5 . 68 %〔1〕。由以上可得保護區森林蓄積年均 增長59 497 . 43 m3 ,按 240 元/ m3 計算,保護區林產 品經濟價值增加1 427 . 94萬元/a。

2 . 2 景觀遊憩價值 根據對霧靈山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旅遊年收入
的統計,2001 ~ 2004 年的客流量達到 13 萬人次/a, 旅遊門票收入為 600 多萬元/a。近年來,霧靈山自然保護區的旅遊業發展很快,同時帶動周邊餐飲業、
小商品營銷業等快速發展起來,這些行業的發展,給 霧靈山自然保護區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達 100 萬元/a。可得霧靈山自然保護區遊憩價值為 700 萬元/a。 由以上計算可得霧靈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的直接經濟價值為 2 127 . 94 萬元/a。

3 霧靈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服務功 能的間接經濟價值
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的間接經濟價值為森林生態 系統的環境功能,主要表現在涵養水源價值、固碳釋 氧價值、保持水土價值、凈化環境價值等 4 部分,是其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主體,也是最難以進行評價而又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價值。

⑺ 什麼叫孢粉學

孢粉學
palynology

孢粉學是研究植物的孢子、花粉(簡稱孢粉)的形態、分類及其在各回個領域中應答用的一門科學。孢粉學可以分為兩個領域,現代孢粉學及古孢粉學。英國加的夫大學的海德和威廉斯於1945年最先創用孢粉學一詞。

孢粉學研究的基礎部分為植物學的一部分,主要為孢粉的形態、分類及生理、生化等方面。其應用部分則各有側重,古孢粉學或稱地質孢粉學主要為地層對比、尋找有關礦產,尤其是煤和石油以及其他陸相沉積礦產服務。還應用於古生態、古環境、古地理、古氣候學的研究。

⑻ 靈芝孢子粉

孢子粉來的功效當然不能和赤芝子實自體相比的。

赤芝的苦味來自於一類很重要的化學物質,那就是靈芝三萜,靈芝味苦,就是因為其三萜類物質含量高,包裝盒不苦,就是因為其三萜類含量幾乎為零。
從苦味上很簡單就可以判斷出靈芝的子實體和靈芝的孢子粉究竟哪一個含有的有效成分高,可笑的是還有許多人相信那些商家的虛假宣傳。
從不少的正規論文中看,孢子粉不僅是三萜類物質含量遠遠低於赤芝的子實體,而且靈芝多糖和有機鍺也顯著低於赤芝的子實體。但孢子粉中的蛋白質和油脂類成分卻顯著高於子實體,這兩種成分明顯沒有葯用價值。我們吃靈芝最該獲得的就是三萜類物質、有機鍺、靈芝多糖,而這三種成分孢子粉都含量極低,根本就達不到葯用程度,因此,現在任何商家生產的靈芝孢子粉都不可能是葯准字產品,而只能是食字型大小的產品,本質上就是毫無治療作用的食品,而靈芝子實體本身就是葯材。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2000版中記載收錄了赤芝和紫芝的乾燥子實體,不包括其他品種的靈芝,也絕對沒有記載收錄靈芝孢子粉,其原因就是因為孢子粉有效成分極低。
在我國的任何一種古籍中記載的靈芝都是指的是子實體,古籍中的靈芝都不是指的孢子粉。
望採納為最佳答案!

⑼ 科研科普

山東古生物化石科學研究歷史悠久。

(1)新中國成立前,調查研究成果零星

李希霍芬(1872)和維里士(1907)在淄博地區調查發現了石炭紀海相貝類化石並進行了採集和鑒定。

勃格魯(1899)、莫克(1903)、布萊克威爾德和維里士(1903)等對濟南張夏—崮山相繼進行了寒武系調查研究,發表了有關三葉蟲的文章。

1915年,早坂一郎研究了淄博地區石炭—二疊紀化石,發表了《山東淄博東方石炭紀腕足類之研究》。

1924年,孫雲鑄完成了《中國北部寒武紀動物化石》著作,是國內學者撰寫的最早一部古生物論著。

1902年,洛倫茲在濟南南部石灰岩中發現了奧陶紀化石。其後,弗里奇(1911)、孫雲鑄(1922)等先後對采自濟南、章丘、博山、青州、新泰和萊蕪等地的頭足類、層孔蟲化石進行了描述和鑒定。

1926年,我國地質學家趙亞增、李四光對章丘、博山地區進行了石炭—二疊紀地層調查、研究,採集了大量古生物化石並進行了描述和鑒定。

1923年,譚錫疇對山東中生代地層古生物進行了系統調查、研究,發現恐龍、魚類、哺乳類、昆蟲等大量化石。

(2)新中國成立後至20世紀80年代,調查研究工作系統,成果豐碩

1951年,盧衍豪、董南庭重新研究了長清、泰安一帶寒武紀地層及化石,1953年,發表了《山東寒武紀標准剖面新觀察》;1957年,張文堂詳細研究了博山寒武紀生物地層剖面後,發表了文章。

1975年,陳均遠、鄒西平對山東奧陶系進行了詳細生物地層研究。

1984年陳均遠在新泰汶南測制了奧陶系剖面,豐富了頭足類等奧陶紀化石的內容。

1957年,中國科學院丁培榛等在楊遵儀教授指導下,在淄博測制剖面、採集化石,釐定了晚古生代煤系地層。

1975年,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在淄博煤田選測了六條剖面,採集了動植物化石,由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張遴信進行了鑒定。

1981~1984年,游文澄、劉書才等開展了「山東寒武紀地層及沉積相特徵」研究,系統採集研究了三葉蟲化石。

1980、1983年,張文堂與劉懷書兩次深入研究了萊蕪九龍山生物地層剖面。

1986年,朱兆玲等發表了論文「魯東南地區上寒武統樹型筆石與三葉蟲帶的關系」。

1951~1958年,楊鍾鍵等對萊陽一帶的爬行類做過發掘與研究。

1961、1962年,地質部第一普查大隊、石油綜合研究隊對山東中、新生代盆地進行來了詳細的地層古生物研究。

1981、1982年,沈炎彬和陳丕基分別發表了論文「膠東白堊紀葉肢介」和「山東蒙陰侏羅紀葉肢介」。

1982年王開發等發表了論文「山東諸城晚白堊世孢粉組合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

1983年,潘華璋發表了論文「山東侏羅—白堊紀非海相腹足類」。

1990年,潘昭仁發表了論文「山東中生代地層及孢粉組合」,同年,省區調隊還編著了《山東萊陽盆地地層古生物》。

山東境內開展了石油地質科研工作,50多年來,勝利油田等單位古生物工作者完成的介形、孢粉、輪藻、小型腹足等鑒定成果,對渤海灣周邊的巨厚新生代地層對比起了支柱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在匯總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完成了《山東省古生物手冊》編制,對600餘個屬種進行了描述,製作化石圖版132個(未正式出版)。

1976年至20世紀90年代,山東全面開展了第二輪1∶20萬和1∶5萬區域地質調查,對山東地層進行了劃分並對古生物化石進行了系統調研,獲得了一批重要資料和成果。

(3)20世紀90年代至今,在古生物化石專業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20世紀90年代,張俊峰全面總結了山東山旺昆蟲動物群和蜘蛛動物群,出版了《山東山旺昆蟲化石》、《山東省山旺昆蟲與蜘蛛》等專著。在專著中,通過400餘個化石屬種的描述和生態分析,展示了堪稱動植物化石寶庫的山旺中新世生物群總貌;由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袁金良編寫的《山東及鄰區張夏組(寒武系第三統)三葉蟲動物群》專著也已出版。

2005年,武桂春、劉書才等在山東青州和萊蕪地區做了上寒武統—下奧陶統剖面研究,獲得了豐富的牙形石,發現了Cordylos lindstromi(林氏腫牙形石),這一成果為我省寒武系與奧陶系分界和國際層型接軌提供了依據,推進了我省牙形石研究。

2000~2011年,山東省及各地市、縣分別開展了「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工作,將古生物化石保護納入了規劃中,建立了部分古生物保護區。

山旺、長清、諸城、萊陽等地區,歷來是中外地質學家、古生物化石專家重要的野外考察和研究基地,科研、科普工作較為深入,成果也較為豐碩。

山旺的研究工作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教授首開研究山旺化石的先河,建立了「山旺系」,從此開始了對山旺發掘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現在由過去對地質古生物的研究,逐步擴大到對盆地沉積學、古埋藏學、古氣候、古地理、古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研究,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多次在山旺召開,研究成果不斷增多,已發表論文、專著、科教電影、電視片130餘篇部,其中《化石寶庫》(1984年)科教片在國際獲金獎,2003年CCTV-10《走進科學》欄目組拍攝了專題片《塵封的書卷》、2006年CCTV-4《走遍中國》欄目組拍攝了專題片《解密天書》,分別在中央電視台和地方電視台播放。

圖5.10 美國地學委員會哈克博士參觀山旺主剖面

圖5.11 在山旺組織的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

圖5.12 中央10套拍攝山旺地質公園專題片

圖5.13 中國科學院專家考查山旺國家公園地質構造

長清張夏-崮山地區每年都有許多中外地質學家進行科學考察,大中專院校學生來這里進行教學實習和科普活動。

萊陽、諸城一直是我國中生代陸相地層和恐龍學、古生物學研究的經典地區。其中,萊陽恐龍蛋化石的研究建立了目前國際公認和通用的恐龍蛋分類和命名系統。

諸城市聘請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等10名國內外知名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設立科研基地,加強對保護工作的技術指導。2009年,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簽訂協議,確定了鴨嘴龍類研究,角龍類、肉食龍類和甲龍類研究,翼龍類、蜥腳龍類研究,地層及古環境研究,綜合研究的五大科研課題研究工作。在專家們的指導下,先後出版了8期《恐龍研究》、1本科普書籍《巨大諸城龍》,在《中國科學》、《白堊紀研究》、《地學前緣》、《地質論評》、《地質通報》、《中國國家地理》、《化石》等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中國發現的第一個角龍科化石和它的生物地理學指示意義》、《山東諸城白堊紀一組不尋常的獸腳類足跡》、《巨型山東龍的系統分類、生活習性與生態環境研究》、《晚中生代地球表面重大地質事件的陸地環境巨變與生物群演替響應》、《魯東諸城晚白堊世Campanian階鴨嘴龍集群埋藏地層、沉積相與埋葬學研究》、《山東諸城盆地萊陽群下白堊統的非鳥恐龍與鳥足跡組合》、《山東「恐龍澗」創造三個「世界之最」》、《山東諸城恐龍化石發掘新成果》、《探訪山東諸城「恐龍墓地」》、《諸城角龍——我國首次發現的角龍科成員》等10多篇學術論文,拍攝製作《山東諸城恐龍探秘》科普片,聯合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在庫溝、臧家莊兩處化石點進行「中國恐龍大調查」現場直播活動,直播結束後據央視統計全球約有2億人收看節目。建設「中國龍城·諸城恐龍網」,編寫科普書籍《山東諸城恐龍之謎》、《諸城恐龍9999個為什麼》。2013年12月2日-5日召開了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諸城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白堊世陸相生態系統及生物群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0年8月29日,諸城市聯合中央電視台在諸城庫溝、臧家莊兩處化石點進行了「中國恐龍大調查」現場直播活動,該市還主辦了白堊紀陸相生態系統及生物群國際學術研討會,對化石資源的保護、發掘和科研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11年,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和「國土資源科普基地」。諸城重要化石產地制訂了《諸城恐龍科學普及三年規劃(2013—2015)》和《2013年恐龍地學科普行動方案》,每年組織開展青少年春秋遊、夏令營、冬令營活動。組織開展了「恐龍探秘游」、「恐龍知識競答」、「2013年暑期『歡樂龍城游』活動」等一系列針對中小學生和遊客的恐龍科普教育活動。

濟南張夏-崮山華北寒武系標准剖面和萊蕪市九龍山寒武系剖面是中國北方寒武系經典剖面。2005年8月18日—24日,第四屆國際寒武紀地質大會在南京召開,其中有6個國家共14位中外學者對這兩個剖面剖面進行了的地質考察和學術交流。

圖5.14 中外地質學家在山東長清饅頭山考察華北寒武系標准剖面

圖5.15 參加考察的地質學家在九龍山剖面採集化石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