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中國經濟論文

中國經濟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05 19:35:52

A. 關於中國經濟問題的論文

給你找一篇吧
20年間中國的經濟政策

對經濟史學家來說,搞不懂的並不是中國在過去20年裡為什麼成長這么快,而是首先她為什麼這么窮。二戰後追趕上西方的每一個國家都是東亞國家和地區——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只有兩個國家例外,那就是中國和朝鮮。也就是說,在20世紀早期的時候,中國的很多工作機會都流向了那些現在抱怨中國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的地區,比如南卡萊羅納的紡織廠或者義大利的皮革業,因為中國選擇了擁抱計劃經濟和經濟自給自足等不好的政策。目前這種工業資源重新布局的加速顯示了這些錯誤所帶來的巨大成本。盡管這些分析不能緩解調整帶來的陣痛,但確實闡明了為什麼現在西方的工人,而不是他們的父母們,正在承受由中國崛起帶來的成本調整。

第二個合理的觀點是,中國的崛起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由於中國飆升的需求帶動了日本經濟的復甦。但由於某些原因,西方的媒體和政策圈把中國的崛起固定在負面影響上。

造成對中國的這種顛倒看法的原因之一是,中國選擇了用最不被人看到的方式給世界帶來好處,而以最能讓人看到的方式從世界獲利。就拿貿易來說,美國對中國有巨大的貿易逆差,這點被商業媒體和政策分析師廣為傳播。先別說貿易逆差是否真的對美國有傷害,就說中國把貿易順差中的大部分又用來購買美國的國債,這就給美國帶來了低利率環境。但是,西方卻很少有買房者因為低利率受益而向中國的崛起乾杯,可他們中的很多人在說起中國貿易政策的不公平上卻毫不猶豫。

第三個觀點是,中國的崛起,本質上和西方的利益是互補而不是競爭。中國不像七、八十年代的日本、韓國、台灣地區和香港地區,而是選擇了更多地依靠FDI而不是培育國內的民營企業作為發展和貿易的一個來源。2003年的前三個季度,美國公司在大中國區的全部利潤超過了從日本這個大得多的經濟體中所獲得的利潤。2002年,中國前15大出口企業中,有5家,包括第一和第二家,都是外國公司。摩托羅拉、羅技和戴爾分別排名第二、第十和第十一,為常常被稱為「中國的出口奇跡」做貢獻。因此,「中國製造」本質上是誤導的,「中國加工」更准確。

西方國家應該用合理的分析,而不是歇斯底里和誇張來面對中國的崛起給世界帶來的影響。這種態度在美國進入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總統大選季時更加需要。
中國經濟在過去20年中,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今天中國經濟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GDP總值是2.2兆美元。若以PPP(購買力評價)來計算,中國GDP實際上已經名列世界第二。到2013年,我們認為,中國經濟以美元計算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今天中國股市在世界排21位,但到2013年,中國股市應該是世界上三大股市之一。

但中國經濟又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銀行體系盡管得到國家大量注資,不良資產比例出現明顯下降,但是銀行體系的商業運作模式還沒有達到世界標准,新的不良資產隨時可能出現,可能危及到中國的長期繁榮和穩定。中國至少還有2億人處於失業或就業不足狀態,就業壓力會在今後相當一段時期持續下去。人民的收入差距,包括城鄉之間和城市之間,都在急劇擴大。今天的中國人基本上沒有社會保障體系,我們進入老年後,指望的不是國家福利而是自己的錢包和子女的錢包。

但是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12年前的中國。1994年,香港所有的投資銀行都有一個香港經濟分析師,而這些分析師只花他們10%的時間順帶研究一下中國經濟問題。今天,幾乎所有的投資銀行都有中國經濟分析師,他們大部分人同時也是區域的首席經濟分析師,手下有一個團隊專門研究中國經濟問題。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不過是美國經濟的20%,;但換個角度看,去年世界經濟的增長為4.9%,其中1.4%來自中國,美國的貢獻為0.7%,日本的貢獻僅為0.2%。換句話說,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牽引力,超過了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牽引力的總和。中國的城鎮化勢頭,在以每年建造兩個波士頓城的速度進行;世界上每年生產鋼鐵的40%和每年生產水泥的60%,被使用於中國這片土地上。中國需求是刺激德國、日本經濟復甦的主要拉動點。可見,中國需求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火車頭。

中國經濟是怎麼崛起的?有些因素是大家熟悉的,但有些因素未必很清楚。

中國神話中講得最多的是工資。中國製造業的工資,大約是馬來西亞的1/3,而馬來西亞是日本的1/10;中國工資是墨西哥的1/3,而墨西哥是美國的1/10.換句話說,中國製造業工資與世界一流發達國家的差距,大約是1:30.工資優勢是外界對中國經濟騰飛歸結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很少被人提出,那就是中國的資本成本非常低。中國的利率水平很低,我們今天放在銀行的儲蓄只拿百分之二點幾的利息。除去通貨膨脹和利息稅,錢幾乎是白白地放在銀行里。從銀行角度看,大量的資金貸給了不應該貸給的企業、項目。且不說貸款利率與風險之間不成比例,很多的貸款項目虧了,項目主管人走了,銀行的不良資產也就不了了之了,最終還是納稅人來買單。換句話說,中國的資本成本非常低,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基本上是「儲蓄人資助投資人」的過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在工業上的過度投資、產能過剩才從一個產業向另一個產業、再向下一個產業轉移。資金過度便宜,是中國工業化快速前進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基礎設施的變化。在過去幾年原材料價格大漲,但中國出口商的出口價格漲得有限。當然中間有一部分是出口商用自己的利潤頂替掉了,但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基礎設施的增加、通過生產力的提高來解決的。五年以前,在東莞一批貨從出廠到裝上前往美國西海岸的貨輪,整個過程需要12-15天的時間,而現在只需要3-5天時間。我認為,基礎設施的大幅度改善,道路、港口、電力供應效率的提高對中國生產力的提升、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第四個原因是,中國有一個非常濃厚的「以GDP為中心」的政治文化。地方官員如此注重GDP,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幾乎是看不到的。GDP本位的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的官員們就非常有興趣、有積極性去發展GDP.上述這4個因素,都是中國經濟過去20年發展的重要貢獻因素。

下一步會怎麼走

我認為有下面三個比較大的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農村的發展。今天中國城鄉之間的差別,對經濟發展來講,猶如一條長腿、一條短腿一樣,已經開始拖中國經濟整體發展的後腿。同時,它對中國社會的整體安定帶來了直接威脅。因而,現任領導人把「三農問題」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關注程度。

第二,資產升值在中國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在過去20年,經濟的增長和生產力的提高在資產價格上沒有完全體現出來,但在今後十年,資產價格會出現噴泉式的上升。

第三,金融改革進入一個全面攻關的階段。今後5年,銀行的改革、資本市場的發展、匯率改革、資本項目的開放,應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也是經濟長期繁榮穩定的關鍵。

根據我們的研究,從以美元計算收入分配來看, 1999年時,中國人均收入大概有10%在1200美元左右。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中國的人均收入大概就有4000美元左右。

從消費來看,今天美國佔世界消費的32%,中國僅佔3%;而到了2014年,美國佔世界總消費的28%,而中國能佔到11%。換句話說,美國基本維持了一個相對強勁的增長,但是由於中國需求的逐步擴大,尤其是個人消費的增長,中國會成為世界總消費的第二大國。如果從當年的增長來看, 預計2014年——2015年世界的訂單中有22%是來自中國。到時候跨國集團所收到訂單的中,5000多億美元來自中國,美國大概是2600多億。到2014-2015年時,中國不僅是世界的生產大國,同時也成為世界消費大

B.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論文(1000左右)

內容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對外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零售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隨著外資的大舉進入,零售業發展表現為規模迅速提升、新舊業態並存發展、市場集中度和零售業現代化水平提高。但是,中國零售業仍然存在規模偏小、快速膨脹式擴張等問題。今後,中國零售業的發展趨勢體現為走規模化經營道路、新型零售業態進一步發展等。
關鍵詞:對外開放特點問題發展趨勢

中國零售業發展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流通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零售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到2003年,批發零售業商品零售額達到37693億元,比1991年增長5.5倍,年平均增長15%;到2003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842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5倍。在行業規模迅速提升的同時,中國零售業的業態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單一的百貨商店為主導的業態結構,發展為百貨商店、超級市場、倉儲商店、專業商店並存的多元化業態結構。自2004年12月11日開始,我國零售業市場全面開放,這也使得外資零售企業大量進入我國,這直接影響著中國零售企業積極引進、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治理方法和經營理念,使中國零售業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具體看來,中國零售業的特點表現為:
零售業規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842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9777億元,年均增長17%;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6065億元,增長1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7693億元,增長15%;餐飲業零售額6066億元,增長123%;其他行業零售額2083億元,增長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步增長,部分商品的零售額增長十分迅猛,成為零售市場上的一些亮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銷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8.5%,通信器材類增長70.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8.3%,傢具類增長28.2%。
從零售百強企業來看,商品銷售額和商品銷售的平均規模快速增長。與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強零售企業的商品銷售總額增長23.6%,商品零售額增長26.8%,零售增長速度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6.3%。2002年零售企業百強平均每家企業商品銷售總額為28.95元人民幣,零售額為24.13億元,比2001年分別高5.53億元和5.1億元。
新舊業態並存發展
對外開放以前,中國零售市場長期保持著百貨商店一統天下的單一格局,百貨商店的市場份額達到60%以上。對外開放以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零售市場競爭的加劇,大型綜合超市、超級市場、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家居中心、倉儲商店等新型零售業態得到快速發展,成為中國零售業規模擴大的主要動力。在2003年零售企業百強中,以超級市場、專業商店等新型零售業態為主的零售企業已佔47%,其商品銷售總額同比增長42.2%,比以百貨店業態為主的零售企業的增速高24.4%。
盡管受到新型零售業態的巨大沖擊,百貨商店並沒有消失,而是進入了一個調整和轉型期,並繼續保持著中國零售市場的主要業態地位。百貨店將原有的中低檔商品和五金家電等商品會分流出去,專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轉的百貨,體現百貨公司的層次感、時尚感,引領時尚變化的潮流。百貨零售企業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仍在穩步增加,其發展的絕對速度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在200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中,百貨類企業仍佔53%,百貨商店仍然是中國零售業的重要力量。
市場集中度提高
對外開放以來,中國零售百強企業迅速成長,市場份額逐步向優勢企業集中。2001年,零售百強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5.06%,2002年提高了0.87個百分點,達到5.93%。200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實現銷售額達4129.8億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比2002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業商品銷售總額佔零售企業百強商品銷售總額的比重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個百分點。零售行業市場集中度的提高,不僅發揮了穩定市場的作用,還將帶來工業、商業、消費者三者關系的調整。
零售業現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來,中國零售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除了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業態發展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進流通經營與治理技術得到快速推廣。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推廣先進流通經營與治理技術,發展現代流通,大中型商場90%以上都建立了銷售時點治理系統,50%以上大中型商場應用了條形碼技術,一大批零售企業建立了治理信息系統,積極應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和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治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費用。一批現代化水平較高的零售企業應運而生。
外資大舉進入
據統計,從1992年開始,截至2003年9月,全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約30億美元,批准設立外資商業企業264家,分店2200多個,分布在國內20多個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數已在中國佔領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業巨頭如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德國的麥德龍、日本的伊藤洋華堂等,已經逐步在我國形成了一定的網路規模。1998年,外資零售企業的零售額佔全國零售總額的比重大約為1.5%,2000年增長至3%左右。

C. 幫忙找個關於《中國經濟》的論文 3000字 謝謝了

|中國經濟現狀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7-8-21 16:01 | 提問者:金79 | 檢舉
下面是我偶然看到的對2005年中國經濟的一篇文章的一些部分.且不論積極或者消極,就一事實的角度.誰有沒有對於現在的2007年的經濟情況的文章?很想知道中國經濟現狀,就在物價飛漲的現在

幾點評論是:1、這無非是說,世界人口第一、國土面積第三、礦產資源第三的國家,總產值不過名列第7,比義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資源、環境成本,實際居於世界後列;3、所謂綜合國力指針與人民福祉無關,僅能滿足統治者的霸權慾望和民眾的大國心態;4、增長速度存在統計上不實;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式的高速增長得不償失,除了維持就業換取政權穩定外,實為中國經濟之痼疾。在內部,控制速度一直是歷屆政府的努力目標,對外宣傳時才變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絕望的數字卻很關鍵:1、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遞減。200年前,大清帝國極盛時期(1800年),中國的產品佔全球總量的33%,歐洲佔28%,美國只佔0.8%;100年前清朝崩潰前夕(1900年),中國佔全球生產總量的6.2%;經歷二戰、內戰、韓戰連續破壞之後,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佔世界總數4.7%;97年,佔全球GDP的比例跌至3.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幹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GDP佔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遠不及衰敗的晚清。數字傳遞的信息是,趕超半世紀,與先進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國經濟效益極差,無論是與世界橫比,還是與不同時期的縱比,無論實物、資金、還是勞動力等各方面,投入產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來越差。

2、人均財富居於世界後列:人均所得為世界第81名,以購買力計算,也只佔第65名,比拉脫維亞少、牙買加多。用聯合國「人發展指針」綜合比較,中國落到107名,在阿爾巴尼亞之後。據WB研究,全球參加評估的120個國家中,中國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經費和第三產業產值佔GNP比例分別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國家財富的新計演算法(把自然資源貨幣化列入財富總量),中國的人均財富僅名列世界第162,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組數字說明,中國人仍是當今世界的窮人;後一組數字說,由於資源奇缺,中國人未來可能更窮。

把以上數字綜合起來,可歸結為三句話:1、中國是一個處於世界後列的貧窮大國,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因而後勁嚴重不足的貧窮大國;2、經過長達半世紀的高速趕超,中國和自己所曾達到過的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越拉越遠;3、如果再考慮到人口、資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國將永無出頭之日。問題補充:

崩潰,要怎麼做啊

最佳答案 2005年---中國經濟之現狀

--------------------------------------------------------------------------------

近年來,至少在中文媒體上,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似乎已成為唾手可得的現實。這種使中國人熱血沸騰的預言,不完全是出口轉內銷式的炒作。中國的經濟改革20多年來在西方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國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93年5月10日《時代》在《中國:下一個世界強權》總標題下的14篇文章。周刊總編熱情洋溢地寫道,艾默生曾稱中國為木乃伊與紀念碑,而今天,這一古跡正顯示出震撼世界的活力。

可以說,20世紀最後的10多年間,中國崛起的論調席捲世界。在這只開始起跳的超級老虎(德國《趨勢》雜志語)面前,許多對*****政治和自由市場保持堅定信念的人士大惑不解,緘口難言。

官方經濟學界更是一片樂觀。權威的中科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預測,2020-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達到世界第一;2040-2050年,人均GDP將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21世紀末,人均GDP和人均社會發展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報告作者以堅定而豪邁的口吻宣告,21世紀將是中國興起和騰飛的世紀。

只有少數研究者指出:中國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虛假繁榮。事實上,一個問題就令人看法實質所在:能源、資源與環境容量能否支撐起一個中國世紀?

中科院的預測是,2050年GDP為89萬億,是90年的50倍。但難以逾越的障礙是資源不足。權威人士證實,建國後40多年來,GNP增長10多倍,礦產資源消耗量卻增長40多倍。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模式可謂舉世無雙,假設GNP再增長50倍,就必須消耗200倍的資源。

中科院學者的預測全部建立在資源低耗型的國民經濟體系之上,這當然不是事實,而像是一道命令。退一步講,即便發生某種奇跡,真的建立了資源低耗型經濟,但中國,甚至全球的資源能否支持中國的經濟規模再增長50倍?最深刻的悲劇可能是---中國進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試驗之後,驚駭地發現本國的資源已接近枯竭,而且,全球經濟總規模不斷擴大,世界的資源總量已所剩無幾。據「世界觀察環保組織的《1998年世界現狀》報告指出,如不改變目前的發展模式,全球的土地及水資源將不敷中國對穀物的需求,石油資源也不夠用。世界再也無法依目前的發展腳步繼續走下去了。

再談談中國日趨緊迫的環境容量和超高速增長的污染。學者證實,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間,社會總產值增加了15倍,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即是說社會總產值增長1倍,污染量就要增加6-7倍。按此比例算下來,中國經濟總量再增長50倍,污染要增長300倍。就算污染率隨經濟發展而減輕,GNP增長50倍污染量僅增長100倍,中國也絕不是人類可以存活的國度。或者,奇跡般地趕上高科技列車,經濟結構轉型,污染再增加10倍,地球環境也不再適宜人類生存。

簡化地說,如果超過了幾個主要的生態指針---森林覆蓋率警戒線20%、人均淡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警戒線0.8畝等,生態系統便可視為突破了生態環境容量,超載運行,趨於崩潰---這正是中國面臨的噩夢。

事實上,中國的當務之急並非討論如何趕超,實現強國夢,而是如何挽救。官方經濟學界常誇耀的數字有兩個---GDP名列世界第七,GDP增長速度世界第一。

幾點評論是:1、這無非是說,世界人口第一、國土面積第三、礦產資源第三的國家,總產值不過名列第7,比義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資源、環境成本,實際居於世界後列;3、所謂綜合國力指針與人民福祉無關,僅能滿足統治者的霸權慾望和民眾的大國心態;4、增長速度存在統計上不實;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式的高速增長得不償失,除了維持就業換取政權穩定外,實為中國經濟之痼疾。在內部,控制速度一直是歷屆政府的努力目標,對外宣傳時才變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絕望的數字卻很關鍵:1、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遞減。200年前,大清帝國極盛時期(1800年),中國的產品佔全球總量的33%,歐洲佔28%,美國只佔0.8%;100年前清朝崩潰前夕(1900年),中國佔全球生產總量的6.2%;經歷二戰、內戰、韓戰連續破壞之後,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佔世界總數4.7%;97年,佔全球GDP的比例跌至3.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幹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GDP佔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遠不及衰敗的晚清。數字傳遞的信息是,趕超半世紀,與先進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國經濟效益極差,無論是與世界橫比,還是與不同時期的縱比,無論實物、資金、還是勞動力等各方面,投入產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來越差。

2、人均財富居於世界後列:人均所得為世界第81名,以購買力計算,也只佔第65名,比拉脫維亞少、牙買加多。用聯合國「人發展指針」綜合比較,中國落到107名,在阿爾巴尼亞之後。據WB研究,全球參加評估的120個國家中,中國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經費和第三產業產值佔GNP比例分別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國家財富的新計演算法(把自然資源貨幣化列入財富總量),中國的人均財富僅名列世界第162,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組數字說明,中國人仍是當今世界的窮人;後一組數字說,由於資源奇缺,中國人未來可能更窮。

把以上數字綜合起來,可歸結為三句話:1、中國是一個處於世界後列的貧窮大國,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因而後勁嚴重不足的貧窮大國;2、經過長達半世紀的高速趕超,中國和自己所曾達到過的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越拉越遠;3、如果再考慮到人口、資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國將永無出頭之日。

對洋溢於官方媒體上的樂觀,有經濟學家如此解釋,少數經濟學家與權力資本和外國資本結合,獲得了特殊地位,在中國繁榮(不管是真繁榮還是假繁榮)時可以分享大份額,在危機發生時卻不必分擔成本。他們樂觀得很,並為人民描繪了一幅玫瑰色的圖案---增長速度就是一切,經濟發展可以自動解決一切社會矛盾。 經濟學家海耶克曾說,他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忽視了時間因素。他認為,學術界對時間的領會遲鈍,遠不像政客、運動員和演員那樣深知適當的時機就是一切。他的很多經濟學著作都試圖引入時間的因素,而一般經濟學著作中,時間的關鍵作用卻完全被忽略了,事情何時發生?因果之間可能有多長時間?

這同樣是中國人將深感痛切的教訓。我們知道,許多事情可能會發生,如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可能到來之類,但卻忽視了時間---我們還有多長時間?夢想成為現實之際,我們還剩下什麼?以沉船為例,到全體乘客可以投票表決、立即搶修之際,我們還剩下多少船板?挽救生態崩潰的關鍵同樣是時間---在國土承載力耗盡之前,我們能否扭轉資源與環境容量急速枯竭的大趨勢?

從資源超載的角度看,國土承載力的最大極限大約為15-16億人,沒有官員或學者提出更高的上限。按人口增長趨勢,距離這一經濟-生態總崩潰的臨界點還有15年。就限制人口增長而言,政府採取了世界上最嚴厲的政策,今後怕已無能為力了。

從污染超載的角度,美國派駐北京的環保官員估算,如果96年開始投入巨資,04年前須緊急投入3萬億美元,才能徹底解決環保問題。數字相當於建政後前40年財政收入總和的7-8倍。分10年投入,每年要投入3000億美元---這種規模的投入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考慮到每年國有資產加速外流,事情就更令人絕望。這也是在說時間---可能來不及了。我們甚至用不著去討論21世紀是否是中國的世紀,那是一種奢侈。我們可以把期望值降到最低:21世紀中國有沒有水喝?

中國人均淡水僅是世界人均值的1/4-1/5,江河湖泊全部污染,地下水嚴重透支。沒有爭議的事實是,半數以上城市缺水,缺水城市的半數以上嚴重缺水,特大城市幾乎全部缺水,50個城市已進入危機狀態,情況還在繼續惡化。
以中國人特別能忍受的國民素質,漸進、常規性的缺水可以一直維持下去,並非必定導致社會解體。而漸進災變中的急性爆發將是社會承受力崩塌的關節點。不必等到遙遠的未來,在今日的嚴重水危機上,只要加上一個持續數年的大旱,就可能導致社會解體。歷史上,1638-1641年發生在中原地區的持續三年大旱,致使流寇蜂起,社會動盪不寧,飢民組成軍隊,終於推翻了強大的明朝政府。

如果發生一個持續三年的大旱,其打擊點正好在承受力最低的華北地區,後果難以設想,京、津、唐、保等地區是貧水中國的特貧水區。外來觀光者只看見高樓大廈林立,卻不知道這片城市群的淡水量人均已不足300立方米,在國際人均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的1/3以下,為世界人均數的1/30,比世界著名的乾旱區阿拉伯半島還要低,也低於以色列(人均水資源370立方米)---可以這樣概括,以北京市為圓心,800公里半徑之內(200萬平方公里,超過1/5國土)已沒有一條常流河,地表水基本枯竭,地下水全部嚴重超采,最深的水井已達300-400米。早在10年之前,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國昌就發出警訊:如果供水問題未有改善,只要再來一次大的旱災,華北地區的經濟都可能崩潰。目前,大北京地區完全具備了被水危機摧毀的必要條件;為使首都脫離險境,專家正在緊張討論從1000公里之遙的南方調水的種種應急方案,甚至會遷都。為數眾多的生態學家是悲觀的:一切應急的工程措施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危機,21世紀將是中國無水可喝的世紀。水僅僅是資源環境災難的一個側面,21世紀將是中國走向崩潰的世紀。大難臨頭之際,就可能爆發實行世界范圍內資源再分配的戰爭。

難道沒有挽救之途了嗎?當然有,比如盡快實行私有制,讓每一塊土地、每一片森林、每一座礦山都有自己的主人;比如盡快實行市場經濟,用市場的力量限制資源(包括環境資源)無節制的揮霍;比如放棄狂妄的趕超戰略,從人口基數過於龐大、人均資源極為貧乏、環境容量極為窄小等國情出發,走一條有限增長的道路等。

但問題仍然是:還有時間嗎?也許還有一點時間,也許一切都太晚了。任何一個中國政府都很難在這種創造性的毀滅之上重組社會,重建家園。退一步講,即便奇跡式的完成較為徹底的制度轉型,生態災難也有其巨大的慣性。如俄國、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交替時期,生態加速惡化。而且,生態平衡的恢復也需要漫長的周期。

更何況,我們所談到的僅僅是水資源危機、能源危機和環境容量危機。而中國早已陷入全面危機:腐敗、資源枯竭、環境惡化、通貨膨脹、股市畸形、泡沫經濟、國企破產、工人失業、農民貧苦、金融混亂、治安失控;在社會的大系統中,任何一環都脆弱到可能猝然斷裂。任何一環的斷裂都可能引發整個大系統的雪崩,堵無可堵,防不勝防---一些中國人已預感形勢危如累卵。

21世紀夢精神勝利的另一面是,官宦豪強早已把不義之財轉移國外,外國護照在手,隨時准備開溜。知情有限的升斗小民則把血汗錢存入早已資不抵債的國有銀行,以備大難臨頭時保命之需。大船將傾人人都想搶塊大點的船板,只苦了那些什麼都搶不到手的黎民百姓。看今日之中國,短視氣息彌漫,人們及時行樂,無一不創當今世界之最。這是末日之前最後的盛宴,是災難的直覺。

公有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兩權分離制(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是毀滅中國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制度性根源。公有制使山河土地失去了守護者,給破壞性使用大開方便之門。在完全公有制下,勞動者沒有生產的動力,一般也沒有破壞的動力。 以種種承包制為代表的兩權分離制不僅同樣剝奪人民對山河土地森林礦山的所有權,還為破壞性使用注入了內驅力。正如公用的自行車,註定損壞最嚴重、最迅速。鄧小 平創造的史所未見的公有私營制,自行車仍然公有,不同者是使用者可以合法地帶私貨。這樣一來,可以想見破壞性使用之烈!帝王時代,江山社稷為帝王所有,傳之萬世,無人敢破壞,每一具體的土地森林作坊工場,也有具人格的主人守護。經典社會主義時代,資源財產完全公有,雖然難以避免經濟學上公有財產悲劇,但勞動者沒有破壞性使用的動力。最壞的是公有私營制,山河無主且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這樣的制度條件下,增長就意味著破壞,高速增長就意味著高速破壞。
既然損失巨痛,何以還要不惜代價地追求高速增長?政府和經濟學界並不弱智。雖然在公開宣傳中對高速增長沾沾自喜,私下卻不斷要求控制速度。官員早就明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式的高速增長不是好事,而是經濟的災難,因此並非一味追求高速,而僅僅要求適當的高速---速度越高,損失越慘重;速度不高,優越性則無從體現,且失業激增,政權不穩。看來,其中的秘密是,高速增長是政權穩定的唯一可能。

經過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後,經濟學界摸索出一條規律,必須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解決每年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因此,6%以上的高速增長就成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證明,現在更成了政權穩定的保證。速度問題不光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尖銳的政治問題。只能高速度,才能戰勝資本主義;只能高速度,才能在新的基礎上加強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不過,優越性的論證似乎開始受到普遍懷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推動經濟繁榮,花錢買穩定。這種局勢下,人民和政權之間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可以放棄長子繼承權,但總得給碗紅豆粥。新的實踐證明,只能維持(統計意義上的)8%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緩解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和維持繁榮景像,8%增長率又成了死守必保的生命線。
經濟學家深諳個中的奧妙。楊帆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一定要達到8%?經濟學家說是為了保證就業、維持信心。經濟增長速度在國際上本來一個預測數字,到中國竟然不可更改、不可懷疑,因與現實反差太大,反而強化到人人談論的程度。這也證明,經濟增長速度已成為政權穩定的主要源泉。

經濟學家程曉農說,經濟效益每況愈下,國家還鼓勵企事業單位一味增加工資獎金、擴大福利,掏空國家財政和企業的積累,旨在用高收入、高福利來換取民眾的支持。為維持一個政府的穩定,我們所付出的成本是否過於高昂?誰能告訴我,代價是必須支付的?令人倍感沉痛的是,為產生合法性而投入的高昂成本,並非人民幣、美元或黃金,而是我們民族的基本生存條件。

D. 如何看待中國未來經濟形勢論文

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約在6.9%,從物價走勢看處於比東亞危機和次貸危機之後更為嚴峻的通貨緊縮中,其間還有股市異常動盪,以及外圍局勢不穩的困擾。前瞻2016年,中國經濟可能出現怎樣的趨勢?我們的猜測如下:
經濟下行壓力可能略有緩解。
在2015年9~10月份,CPI和PPI之間的差異達到7.2個百分點以上,這顯示了201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加深的不景氣狀況。目前,令CPI下行的因素在於農產品價格和食品價格,令CPI回升的因素在於基數效應和服務業用工成本的推升。令PPI下行的因素在於美元指數的持續走強,令PPI有所改善的因素在於基數效應。
綜合權衡,從2015年11月份開始,中國CPI和PPI之間的差異可能溫和縮小。從物價的搭配看,可能暗示2016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會略有緩解。同時,在2015年餘下的兩個月時間內,央行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也會減弱。
2.增速將跌破10%。
2014年和2015年中國固定資產增速分別為20%和17%,預期2016年中國增速可能跌破10%。支持的三大因素中,工業有好轉的可能性很弱,房地產增速將僅在0~3%之間,關鍵因素在於主導的基建。2015年基建規模可能在13.5萬億元,即便要維持12%的基建增速,也意味著2016年基建規模要維持在15萬億元以上,這極具挑戰。即便財政政策將赤字率放鬆到3%甚至3.5%,也難以支撐基建持續膨脹,更何況財政發力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供給側政策的減稅,而非基建。
3.實體經濟利潤率會有輕微改善。
2016年,從工業、增加值和利潤總額這些總量指標看,要觀察到中國實體經濟的改善是比較困難的。但也許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的稅後凈利潤率會有所改善,這個凈利潤率在2014和2015年分別在5.5%和5.2%,到2016年工業利潤率也許會輕微回升到2014年的水平。原因有二:一是市場利率保持在穩定低位,改善了財務成本,並且債務成本的重置定價可能持續3年以上;二是PPI也許存在改善的可能。因此對2016年實體經濟的狀況可能會出現判斷分歧,關注總量指標者傾向於認為實體經濟仍在惡化,關注邊際指標者也許會認為出現改善的跡象。
4.中國銀行業利潤增速將進入零時代。
這並不令人奇怪,利率市場化接近完成,影子銀行重新萎縮,實體貸款需求不振,中間業務收入渠道枯竭,這些都迫使中國銀行業從2016年開始進入利潤零增長時代。2015年銀行業可能出現約3%的賬面利潤增速,之後2~3年中銀行業的大致格局是,整體利潤零增速,業績分化加劇,不良資產雙升,資本補充困難,行業並購重組提速,銀行控股漸成主流。如果說產能過剩行業大多屬於干預下在次貸危機後三年擴張過快的行業,那麼符合干預和急劇擴張的銀行,主要是中小城商行。
5.人民幣匯率日趨靈活。
目前看來,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可能性很大,2016年也許是人民幣國際化逐漸加速發力的一年,央行的可能姿態是減少匯市干預,擴大匯率波幅,引導人民幣匯率走上均衡可持續的水平。因此2016年即便美元保持強勢,人民幣匯率的最大特點也並非貶值,而是波動區間的靈活擴大,市場自我調節能力持續增強。如果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最終圍繞6.35上下波幅達到4%左右,也並不令人意外。
6.消費增速可能提升至11%甚至更高。
導致消費持續較強的因素有二:一是涉房。存量住宅和商品住宅交易活躍,目前中國房地產已不太具備對鋼材水泥等端的拉動能力,但仍具備對家居家電等消費端的拉動能力,2015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金額可能同比分別增長8%和15%,創造超越2013年的歷史峰值,明年地產情況和今年持平的概率較大;二是涉車,尤其是成品油銷售金額的改善。
「啃老」現象的普遍化,使居民收入增長放緩和就業困難並未直接沖擊消費。2016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能上升至60%,而工業的貢獻率則持續縮減。
7.A股市場加速常態化。
回顧2013年以來的中國A股市場,融資功能時斷時續,監管力度或松或緊,市場熱度忽冷忽熱,始終不是一個具有融資、重組和者保護的常態化、多層次市場。經歷了2015年7~8月間異常動盪之後,A股市場正從救市後的非常態加速向新常態回歸。IPO的重啟、注冊制的落地、新三板的分層、股指期貨交易的常態化都指日可待,甚至戰略新興板、國際板也並不遙遠。在人民幣加入SDR之後,2016年回歸常態的A股如果被納入到MSCI指數也並不會令人驚訝。
迄今為止,權益資本在中國居民的財富配置中不足5%,而該比率在美國為20%。此外,非居民對中國證券市場的佔比不足3%。2016年中國股市加速常態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改革不可避免。
8.低利率終於姍姍來遲。
中國從2011年開始就呈現出增長持續放緩,但利率水平卻和增長放緩背道而馳,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影子銀行系統的不斷膨脹,加杠桿加風險的影子銀行提高的名義利率水平充實了銀行盈利,但目前影子銀行在中國已重新萎縮,銀行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額中的佔比重新回到決定性地位;二是利率市場化不可避免地推高利率,縮小利差和迫使中國經濟承受去杠桿壓力,目前利率市場化已近尾聲。
因此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利率水平呈現和經濟增長放緩逐步一致的狀態。如果未來數年中國經濟增長不太可能強勁復甦,那麼低利率也將持續。影響未來中國利率的因素有三個:一是國內物價的總體走勢,二是央行持續寬松的意願和手段,三是美元指數和美國國債收益率的變動。總體而言,至少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中國利率水平將平穩,和債務重置致使債券供應端壓力沉重,信用債打破剛兌的陰影不散。
9.中國外貿將受煎熬。
中國外貿增長在上世紀90年代和新世紀的前10年年均增速分別高達15%和20%,但這種高增長已逐漸遠去,因素有三個:一是全球化在倒退,而不是加速。新興國家無法再依賴外需型增長,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已從一度高達GDP的5%~10%萎縮到目前的只略高於2%。二是區域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抬頭,美國推行的TPP/TTIP都偏離了WTO框架,巴黎恐怖襲擊也會迫使歐洲更為右傾和保守,中國也許會盡力推動和相關經濟體的自由貿易和協定,但難以扭轉大局。三是人民幣匯率和出口退稅等不太可能再用以刺激貿易,中國外貿的增長將越來越依賴中國ODI(對外直接)的增長。2016年中國外貿仍將和全球貿易一同處於煎熬狀態。
10.中國金融改革將呈現新格局。
這種新格局具有兩種特點,一是金融改革快於實體經濟轉型的節奏,二是金融對外開放和國際化快於對內開放和市場化。「十三五」規劃給出了中國金融改革的清晰框架,監管框架的變革、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成為硬通貨都是「十三五」期間金融變革的應有之果。但實體經濟要實現去產能化、戰略轉移和實現新興產業的崛起仍然艱難。同時,以亞投行、「一帶一路」戰略和人民幣國際化為核心的金融開放布局,比國內金融改革市場化、私有化的阻力可能小一些。
總體上看,從2016年開始,金融變革新格局可能逐漸清晰。日美等國的歷史均顯示,一個國家主動引導儲蓄和產能的海外布局,是錢、產業和就業都向外走的過程,將對本國資產價格帶來長期抑制。

E. 當代中國經濟 論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需要計劃
當前,國內有一種錯誤的認識在廣為流傳,那就是把「計劃」一詞完全貶義化。有些人主張什麼都應該市場化,根本不需要計劃,不需要宏觀調控,政府只要充當「守夜人」就可以了。這種過度摒棄計劃的泛市場化觀念,很不正常,也是錯誤的。
關於計劃和市場,其實在鄧小平那裡就早已經有定論: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也可以用,資本主義也可以用。
強調「計劃」,並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我所指的「計劃」,是在堅持市場取向改革的同時,必須有政府的有效調控干預,對市場的缺陷加以糾正,有必要的計劃協調予以指導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方式和主要手段,那就是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制度來看待。那麼,「計劃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制度,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方式和主要手段,是否就不能再起作用了。至少在社會主義整個初級階段,不能起決定作用,那是再也明顯不過的道理。但作為經濟制度的「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制度前提下的「計劃調節」,卻是不能混為一談的。這里說的計劃調節包括:戰略性指導性計劃,必要的政府對經濟的管理和調控等等。
計劃經濟不能完全解決微觀效率和企業激勵問題。在感受了計劃經濟的種種問題之後,我們開始逐漸嘗試搞市場經濟,那時主張的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以後經過對中外經驗的反復思考和研究,逐漸看到了市場經濟的作用,形成市場取向改革的信念,這差不多是上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期的事情了。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歷史的必由之路。
有人評論說,那個時期,我國一批經濟學家「皈依」了市場經濟。但在「皈依」市場取向改革信念的同時,不能迷信市場。應當重視價值規律,但不要認為價值規律本身就能把一切事情管好,並把一切事情交給市場去管。
有幾類事情是市場所不能解決的:
第一是經濟總量的平衡———總需求、總供給的調控。如果這完全讓價值規律自發去調節,其結果只能是來回的周期震盪和頻繁的經濟危機。
第二是大的結構調整問題,包括第一、二、三產業,消費與積累,加工工業與基礎工業等大的結構調整方面。我們希望在短時期內如10年、20年、30年內,以比較小的代價來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現代化、高度化。通過市場自發配置的人力、物力,財力不是不能實現結構調整,但這將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要經過多次大的反復、危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實現。我們是經不起這么長時間折騰的,也花不起這沉重的代價。比如一些影響比例關系的重大工程規劃必須由政府來做,反周期的重大投資活動要由政府規劃,等等。
第三是公平競爭問題。認為市場能夠保證公平競爭,這是一個神話。即使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也不可能保證公平競爭,因為市場的規律是大魚吃小魚,必然走向壟斷,即不公平競爭。所以,現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也在制定反壟斷法、保護公平競爭法等。
第四是有關生態平衡、環境保護以及「外部不經濟」問題。所謂「外部不經濟」,就是從企業內看是有利的,但是從企業外看卻破壞了生態平衡、資源等,造成水、空氣污染等「外部不經濟」。這種短期行為危害社會利益甚至人類的生存。對這些問題,市場機制是無能力解決的。
第五是社會公平問題。市場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市場只能實現等價交換,只能是等價交換意義上的平等精神。這有利於促進效率、促進進步。但市場作用必然帶來兩極分化、貧富懸殊。
在我們引進市場機制的過程中,這些苗頭已經越來越明顯,有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引起了社會不安,影響了一些群體的積極性。對此,政府應該採取一些措施,防止這種現象的惡性發展。現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政府對市場缺陷的彌補作用,更不能少。

F. 關於中國當前經濟形勢的論文

下面是一篇會議論文,參考一下吧中國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改革問題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楊啟先教授

今天,我講兩個問題:一是當前經濟形勢,二是當前改革情況。純屬個人的一些看法,供同志們研究參考。

一、當前經濟形勢與發展前景

中國經濟,在連續三年實施積極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來,出現了不少新的可喜的變化,總的形勢比較好。具體表現如下:

1.經濟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國經濟年最高增長率曾達14%以上。由於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從1993年下半年起開始實行宏觀控制,速度隨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個百分點,到1999年最低只有7.1%。2000年以來,已經扭轉了這種減速運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長8.2%,比上年全年高一個多百分點。
2.國內需求全面回升。針對連續幾年需求不足,市場疲軟的情況,從1998年起政府採取了增發國債,擴大基礎設施投資。提高職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數。實行消費信貸。完善社會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國內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歷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8%,增速加快了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達1.8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7%,增速加快了4.9個百分點。
3.進出口貿易大幅增長。2000年以來,進出口貿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長,1一11月累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3.4%,其中出口增長30.1%,進口增長37.4%,分別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個百分點。4. 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3700多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盈利增長了1.4倍,虧損下降16.3%。
5.通貨緊縮局面有了緩解,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增加。從1997年下半年起,中國開始出現通貨緊縮,消費價格絕對水平下降,1998年為1.8%,1999年為1.6%。2000年已基本扭轉了這種趨勢,1一11月轉為上升0.2%。按可比價格計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2.5%,城鎮居民收入增長8.4%。

上述情況,不僅證明我們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增速回升,已經取得明顯成效,而且標志著我們已經成功地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出現了重要轉機。不足之處是,目前的經濟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響較大,有礙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依然沒有根本解決。為此,我們決定在第四季度增發500億元國債,以繼續擴大投資和內需,促進市場旺銷;加之國際經濟看好,出口仍將保持一定增長,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長基數較低等因素,將使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全年增長速度有可能達到8%,比上年上升一個百分點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個五年計劃可以全面完成,達到五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8%,國內生產總值全年達到1萬億美元,每人平均超過800美元的既定目標。

對於下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和目標重點,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共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上,已經提出了一個輪廓的建議。現在,有關部門正在著手制定具體規劃,准備在明年初舉行的全國人代會上通過後實施。其主要的任務和發展趨勢是:

1、堅持繼續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要求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即每年平均增長達到7.2%左右,其中前五年可能略高一些,後五年可能略低一些。以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在國際間的經濟競爭力,拓寬就業渠道,擴大居民收入,使城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有較大提高。

2、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重點是: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實施西部大開發,合理調整生產力布局,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加快城市化發展步伐,逐步解決城鎮化水平長期過低問題,努力實現城鄉經濟良性互動,有效提高農村居民的勞動生產率和收入水平;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實現社會生產力既迅速而又持續的發展。
3.深化經濟改革,搞好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這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關鍵。重點是:進一步放開市場,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強化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進一步精簡行政機構,轉換政府職能,盡可能減少對經濟事務的行政性審批,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消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種種體制性障礙。與此同時,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科技進步與人才培養,積極推進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新技術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航天航空技術等領域取得突破,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不斷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4.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改善外商投資環境。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面臨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要把吸收外資同產業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和西部大開發結合起來,有步驟地推進銀行,保險、電信、外貿、內貿、旅遊等服務領域的開放。逐步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大膽吸收借鑒一切符合社會化生產要求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抓緊清理、修訂和完善有關經濟法律法規,依法保護外商合法權益,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國際規范和我國國情的對外法律體系與對外經貿體制。

可以預見,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中,中國經濟將一定能夠在新的起點上以更大的規模向前發展。

二、當前經濟體制改革情況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實際上從1957年就開始了,當時主要是在行政管理許可權上放放收收,調整隸屬關系,雖然經過二十年的探索,但由於方法不對頭,沒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開放以後,經過總結經驗,才認識到主要應解決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看清了計劃經濟的諸多弊端,提出來要以市場為取向進行改革,逐步擴大市場的比重,縮小計劃的比重,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進。但是,社會主義究竟能不能搞市場經濟,或者商品經濟,在理論上存在著很大的爭論,改革也就不可能邁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視察南方講話以後,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還是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但小平同志明確提出來,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調節經濟的手段,不是區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准。這樣,1992年黨的十四大會議上,才把這個理論問題最終突破,明確提出來,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究竟要幹些什麼?黨的十四大規定得很明確,主要要進行四個方面的改革。從現在來看,這四個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第一個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發展一個真正的市場,作為整個經濟運行的機制。搞市場經濟就必須有市場,沒有市場就不能成其為市場經濟。而且這種市場不僅僅是一般的市場,必須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不僅僅是商品市場,而是包括各種生產要素在內的全面的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市場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也可以說是在經濟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進展,商品市場現在已基本建立了。因為有沒有市場,最主要的衡量標準是價格,即價格究竟是由國家規定,還是由市場根據供求關系來浮動。由國家來規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場,而是一個模擬市場,所以不能單純以有沒有東西賣來作為衡量市場的標准。過去較長時期甚至最困難時期也有東西賣,有的地方甚至擺得琳琅滿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場,而是模擬市場,因為價格是國家規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目前變化是相當大的。如消費品價格,在改革開放以前,95%以上是國家計劃規定的,現在95%以上已變為由市場決定。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采購價格,過去幾乎百分之百由國家計劃規定,現在大約80%(有說85%)以上由市場決定。這說明商品市場已經基本形成。當然,價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開,任何國家也沒有百分之百放開,有少數價格如公用設施。能源價格等一般仍應由國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變。

要素市場主要有兩個,一是資金市場,一是勞動力市場,現在看來差距都還很大。資金市場衡量標準是看利率(包括匯率)是否放開,現在看還沒有。勞動力市場衡量標準是就業和工資是否由市場決定,這方面目前有兩種情況,非國有企業的勞動就業和工資基本上已經市場化了,國有企業的勞動力還沒有走上市場。

第二個方面的改革是企業體制和機制的改革,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場,但市場是否能很好地運轉,取決於市場運行的主體,即企業的體制和機制能不能與市場相適應。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基本上是兩種情況:非國有企業的體制和機制與市場經濟已基本上相適應,所以發展得很快,發展得很好,而且是當前經濟的最主要的增長點;國有企業的體制和機制與市場經濟至今還不相適應,盡管國家給了許多優惠政策,但困難還很大,已成為影響整個經濟發展。影響整個改革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第三個方面的改革是宏觀管理。基本上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宏觀調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說是新的宏觀調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新的宏觀調控手段的改革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過去宏觀調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計劃和行政命令,採取直接調控的辦法。搞市場經濟就不能採取直接調控了,要運用經濟手段進行間接調控。有一部分帶強制性的,也只能採取法律手段,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以財政、稅收、特別是金融手段為主的新的宏觀調控體系已基本建立起來,並在宏觀經濟調控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進展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簡機構。職能轉換進展比較緩慢。

第四個方面是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特別是在分配製度和分配原則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過去的分配,說是按勞分配,但實際上是平均主義的分配,鐵飯碗,大鍋飯,沒有大多的差別現在在理論上已經明確:分配製度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但是又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效益對,有可能分配,沒有效益就沒有東西分配。同時還進一步明確提出,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但生產要素如資本、技術、管理等也要參加分配。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進。分配製度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這是能不能達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會穩定、保持群眾團結的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問題。這方面過去做得不夠,現在正在推進。

從以上四個方面,說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績。正因為改革取得進展,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的經濟面貌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問題主要是發展不平衡,各個領域的改革有的進展快,有的進展慢。比如市場這個環節,商品市場的建立進展後面貌改變不了,而且還影響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響金融體制和勞動體制的改革等。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黨的十五大已經明確就是要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具體組織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條是調整完善所有制結構,實質是一部分要轉讓和退出;一條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即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組。有了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從現在進展情況看,調整所有制結構快一些,真正按規范的公司制改組慢一些,因為對怎樣搞好規范的公司制改組,包括:如何做到股權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經營者激勵和制衡機制等,還沒有找到一種切實可行和比較成熟的經驗,可能還有個探索過程。第三個方面是宏觀調控體系要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財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但最為關鍵的是要加快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即政府機構精簡和職能轉換。現在,大家對機構精簡都比較重視,但職能轉換很不理想,往往是變了一種形式來控制企業,控制經濟。比如過去搞計劃經濟,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計劃來控制,現在這方面確實是少了,指令性計劃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利益,想方設法製造了各種各樣的審批項目,干什麼都要經過他審批。這是絕對不行的。現在中央很重視這個問題,必須想辦法解決。深圳對這個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大多數審批項目都已取消。因為這個問題不解決,企業還是活不起來。而且審批經濟比計劃經濟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帶來的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等問題會更多。所以,職能轉換一定要徹底,絕不能改頭換面,把原來的計劃權變成審批權。第四個方面就是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當前最突出的是由於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推進不快,已經影響和制約著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因為國企改革必然要進行職工下崗分流,但又沒有人「兜底」。當然,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難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退休養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費醫療制度改革方案等,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實起來比較困難。最大的困難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保障基金欠賬無法解決。據說這筆欠賬至少有3萬億元,要解決困難確實不小。但社會保障制度是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是廣大勞動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須想辦法抓緊解決這個問題。

總起來說,我們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發展很不平衡,有的快有的慢,落後的主要是要素市場、國有企業改革、政府職能轉換、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必須下決心加快推進這些方面的改革,使其與其他方面的改革大體相銜接。因為體制就是一種制度,作為制度就應該是規范的和互相之間大體平衡的。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當前經濟生活中的許多混亂現象就很難解決,不正之風、腐敗現象也很難根除。而且,解決這些問題最終還要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法制,使各方面都依法辦事,這是實行市場經濟所絕對不可缺少的。所以,我們必須加快改革,爭取再用10年左右的時間,在我國建成一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本文是作者在中國糧食經濟學會第四屆會頁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學術報告)

G. 如何正確看待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寫一篇一千字論文,跪求啊

倡導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就是試圖通過資本市場,讓存量財富創造更多收益。資本市場是對存量資源進行配置的機制,它通過對資產進行估值,通過證券化,讓資產流動起來,讓存量財富升值。這樣,社會就處在一個很良性的狀態:一方面,現期經濟增長了,收入水平提高了,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過去創造出來的財富也在增值,兩種收入加在一起,這就是小康社會的財富形成方式。經濟增長的目標,是要讓全體中國人民生活得舒適。我經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點,非常辛苦;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賺錢。我們也要休息,要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模式。要讓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讓過去買的那些資產通過增值來保障未來的生活。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已經從貧困、落後、封閉的國家,邁向正在現代化的小康國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三十年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世界矚目中國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對中國的崛起心懷嫉妒。中國的崛起的確正在改變全球的經濟格局,所以有人會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誰也阻擋不了中國前進的步伐。

盛唐時期,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當時中國的GDP比今天美國的GDP在全球所佔的比重還要大得多,約佔全球GDP的40%以上。時隔一千年,中國終於又迎來新的強盛時期。這完全得益於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走的正確道路。我們現在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但成為經濟大國還不是我們的目標。我認為,中國一定會成為一個經濟上強大的國家,甚至在各個方面都非常強大的國家。我們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智慧。在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型過程中,我們當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的調整時期,我們將面臨更加復雜的矛盾,有些矛盾是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沒有遇到的。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我國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把握大局,審時度勢,不斷調整政策,化解矛盾,所以我們的經濟社會仍然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一、中國正處在經濟快速增長期

今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仍然非常快速。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2008年經濟增長率保持在8%,CPI(消費物價指數)上漲控制在4.8%。這是非常穩健的,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能會超過這個指標,這是可以理解的。從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看,我們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在10.4%,比去年11.4%有所滑落。CPI上半年上漲了7.9%。物價上漲從總體上看正在得到遏制,經濟仍然在高速狀態下運行。

中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中期。要成為現代化國家,一定要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工業化過程。對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沒有工業化,就不會有現代化。沒有現代製造業、現代核心裝備企業,怎麼可能成為一個經濟強國?我們一定要推進工業化,補工業化這一課。我國是從一個農業社會,或者說農業經濟佔主導的社會走過來的。總體上看,我們的工業化水平還是落後的。工業化水平落後會帶來很多問題,包括社會秩序、現代倫理等,都是欠缺的。所以,工業化是一個綜合指標,它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而且能帶來社會的全面進步。社會進步是我們的根本目標。現在我們仍處於工業化的中期,或者說中後期,這一時期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經濟高速增長。日本、韓國的現代化過程,經歷了長達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沒有這十年二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就沒有今天的日本和韓國。中國也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而且中國的經濟體量要比它們當年大得多。從2000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起飛階段,我們經濟的高速增長將維持到2020年。到那時,中國將超過日本,和美國的經濟規模應該不相上下。我們大概在2012年就要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將再用8年的時間從經濟總規模上接近美國的水平。當然,也有個別美國經濟學家認為,到2028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這比較樂觀。所以,我們的經濟仍會持續增長,在持續增長過程中,我們要適時調整經濟政策,提升經濟結構和產業競爭力。

二、中國宏觀經濟當前面臨的核心問題

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到今年底,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一般說來,特別是對於一個經濟體量很大的國家來說,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著這個國家的經濟結構需要升級,產業結構需要進行重大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就業、中小企業發展等相互之間的關系,是必須正視的問題。這就如同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第一次經濟結構調整、市場經濟大發展時,給當時很多國有企業帶來沖擊一樣,由於方向正確、政策適當,我們非常幸運地渡過了難關。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我們的中小企業該怎麼辦?政策如何在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之間尋找平衡?

經濟結構的調整包括兩個方面,就是結構升級和產業轉移。中國的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應該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地方,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地方。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提高,這給勞動密集型產業帶來挑戰。

由於我們處在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期,所以面臨的問題很多,也很復雜。但其中最核心的問題,還是維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與控制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適度的通貨膨脹可以帶動經濟增長,但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使經濟進入滯脹。我認為,當通貨膨脹超過7%的時候,我們應該把控制通脹作為經濟政策最重要的目標。但是,控制通脹不能過度損害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維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仍然是我們頭等重要的事情。千萬不要認為中國是一個高收入國家,一個發達國家,發展可以歇一歇了,可以考慮其他問題了。

要充分認識到中國今年的通貨膨脹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通貨膨脹是不同的。今年的通貨膨脹有兩個重要特徵:第一,它是輸入型通貨膨脹,主要是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特別是石油價格的上漲對物價全面上漲產生了重要影響。石油價格是能源價格的標桿,石油是資源之王,其價格攀升當然會傳遞到中國。中國是一個開放國家,我們對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國50%的石油依靠進口。最近石油價格從每桶147美元下跌到120美元左右。石油價格大幅波動,使世界經濟進入一個大幅度波動的時期,風險急劇加大。雖然現在石油價格出現下跌,但是高油價仍是基本趨勢,而且這種高油價是同美元有關系的。我們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比如說緊縮人民幣、緊縮流動性,是難以讓石油價格跌下來的。教科書上說通過緊縮流通中的貨幣,可以減少對商品的需求,從而使價格回落。教科書還說通貨膨脹是一個貨幣現象,說到底是貨幣發多了,引起價格的上漲。但就石油價格上漲而言,不是人民幣發多了,而是美元發多了。所以全球經濟動盪,美國負有重大責任,特別是在衍生品金融市場。為什麼中國要崛起?中國的崛起將改變全球的金融秩序和貨幣體系。現在全球都用美元做結算貨幣、儲備貨幣,所以美國就不斷發貨幣。如果二十年後,人民幣成為可以與美元相互替代的國際性儲備貨幣,這對維護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全球經濟體系都有重要作用。

中國崛起的核心標志是中國金融的崛起。中國除了產業要崛起、要有強大的製造業外,還必須有金融業的崛起。中國金融的崛起可以改變全球的金融秩序,有利於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沒有獨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強大的金融體系,中國是成不了經濟強國的。

目前通貨膨脹的另一個基本特徵,是這次通貨膨脹屬於成本推動型。所謂成本推動型有兩點含義:第一,勞動力成本大幅提升。勞動力成本的提升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所有勞動者都應該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得到他應得的福利。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生活水平。通過什麼方式實現這一目標呢?第一,通過提高勞動力的收入。沿海很多地方,企業為什麼出現勞工荒?是因為勞動者的收入沒有得到足夠的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中國邁向現代化的一個標志。

第二,資源價格上漲。鐵礦石、各種有色金屬礦,甚至包括淡水,都會漲價。價格的上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利益關系的調整,它在動態地尋求利益均衡點。30年前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改革僵化的價格體制。計劃經濟時期,價格管制把經濟管死了,沒有利潤,也就沒有經濟發展的動力。價格如此之低,也會使很多人耗竭式地使用短缺的資源。實際上,我們現在要更多地關注供給。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就在於中國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市場化的供給體系。抗震救災顯示了我們強大的供給能力。如果退回到三十年前,汶川地震這么大的災難,不要說三個月,就是三年也難穩定當地人民的生活。直接受災人數400多萬人,間接受災3000萬人,我們三個月就穩定下來,我們靠的是強大的供給體系,這就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再加上我們的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中國很難出現惡性通貨膨脹。

提高存貸款利率被看作是收縮流動性的一個手段。在目前條件下,提高存貸款利率,有可能創造更大的流動性,從而可能推動通貨膨脹。為什麼呢?這就涉及到匯率機制與國際游資問題。中國經濟越來越開放,也越來越復雜,不像20年前經濟活動非常簡單,那時通貨膨脹一來我們就知道是什麼原因,採取什麼措施。今天的經濟結構太復雜了。如果提高存貸款利率,在不考慮匯率預期情況下,是可以收縮流動性的。但在目前的匯率機制下,會帶來更多的國際游資,即熱錢。

為什麼熱錢想方設法要進入中國市場呢?因為人民幣正在升值。我們今年已經升了6.3%了,也就是年初1美元換成人民幣,現在經過匯率變動已經賺了6.3%了,同時我們的存款利率是4.14%(一年期定期),這兩個加起來,大約是10.5%。也就是說還沒有到年終,收益已經達到10.5%了,這是無風險的。

關於熱錢,首先要清楚它從哪些渠道進來。我們不能因為熱錢的進入,就試圖把大門關起來。開放是當今中國的主旋律,中國永遠不能回到封閉的時代,只有開放才能使中國強大起來。如果因為怕一隻蒼蠅進來就把大門關上,這是非常錯誤的。熱錢有各種管道進入。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是一個很重要的管道,還有外商直接投資,經濟貿易誇大價格等,還有很多個人自己帶進來。國際游資,或者短期資本流動,時機一旦成熟,它肯定會流出去。如果流量非常大、非常急,就會對我國的金融體系特別是貨幣體系帶來沖擊。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最終會演變成貨幣危機。

對於熱錢,我有以下看法:第一,我們不要害怕熱錢,中國有這么多外部資本進入,是因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環境穩定,人們有良好預期。實際上,我們將和熱錢相伴而存在,把熱錢消滅掉是不可能的,問題在於適時疏導。同時,我們要通過改革,把熱錢變成正常的短期資本流動。為此,要著力推進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現在是央行和個人、企業進行交易,未來的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應主要是企業與企業的交易,把風險分散給企業。

第二,我們要從技術層面採取措施,防止這些以班排連營方式進來的熱錢在未來某個時候以集團軍形式出去。游資大規模流出將給一個國家的貨幣體系帶來非常大的沖擊。我們現在有一萬八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按照一定的結構分布在不同資產上,我們不可能把這些儲備以現金的方式擱在賬上。如果熱錢以集團軍方式出去,負債和資產的結構就可能不匹配,危機就會出現。韓國當年的金融危機與資產負債的結構性失衡是有關系的。在一國金融體系內,如果單一銀行出現由資產負債結構嚴重失衡導致的支付危機,通常央行會提供流動性幫助其渡過危機,但在國際范圍內,如果一國金融體系出現危機,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會提供幫助,但這個幫助要以付出巨大代價為前提。

我們要從政策和技術上防止熱錢以集團軍形式出去。在外匯管理上要做很多細致工作,要不斷調整外匯資產結構,以防範未來的金融風險。

三、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環境和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性,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也可能是一個長期問題。首先是有害氣體減排與工業化的關系。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整個大氣環境被破壞,南極和北極的冰川都在融化。工業化加大了溫室氣體排放,使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我們在這方面做了與我們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減排承諾。美國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最近幾年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增長較快。但是,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國家,中國與美國不能承擔相同的義務。盡管如此,我們仍要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因為地球只有一個。

其次是生態環境的惡化。從南到北,我們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別是比較發達地區的水污染更是嚴重。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要讓人民生活美好,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這個最終目標。如果人均GDP達到一萬、兩萬美元時,水都不能喝,GDP還有什麼用?所以對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對水資源的保護,應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環境已經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難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價。

再次,是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我們現在的經濟增長方式很令人憂慮。資源匱乏了,環境污染了,我們的後代該如何生存?對石油、煤炭、水以及各類礦產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美國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美國近海油田不開發,煤礦基本上也不開發,資源得到了很好保護。美國不開發其地下資源,主要是買其他國家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們不學,但保護環境的一面我們要學,要借鑒。我們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資源。我們現在也要學會保護資源。我們要學會資本運作,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全球資源的配置。我國外匯儲備的應用,相當大部分應該放在這方面。中國這樣的大國,沒有海外資源做支持,經濟增長是難以為繼的。

最後,是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和勞動力就業問題。我們給中小企業的支持不夠。應該更多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

四、我們應該制定什麼樣的宏觀經濟政策

我們應該在解決上述問題之間找到一個深層次的平衡點。現在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單一政策目標是不夠的,必須統籌兼顧,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

如前面所說,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與控制通脹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我們要控制高耗能企業。我國的經濟增長,還需要通過內需的增長來拉動。中國這樣的國家試圖長時期通過出口,靠外部需求,靠美國、歐洲的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是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缺陷的,這種增長模式肯定有問題。我們要靠內需來拉動,必須完成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靠內需拉動,首先要提高與內需有關的經濟主體特別是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這涉及到另一個重要問題:收入分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政策要更多地關注民生。能不能調整收入分配結構,適當降低稅賦?中國特別需要從經濟發展角度靈活地運用稅收政策。從目前看,稅收政策運用的重點在降低稅率或提高稅基。對於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由於中國社會發展太快,建議把起征點進一步加以提高。這樣把錢留下來,人們才會消費,才會拉動經濟增長。

要努力提高群眾的財產性收入。這實際上是在說,要充分重視存量財富的增長,重視存量資源的再配置。我們的文化有一個負面因素,就是不重視存量,只關心流量、增量。這實際上就是不尊重前人的成果、不尊重歷史。我們現在經常看到很多樓被炸掉,這些樓不少是10年前建成的,它們構成了當年的GDP。10年前建成的樓實際上是很新的。我到歐洲大學訪問,我要他們讓我看一下最新的樓。他們最新的樓就是10年、15年前建的。歐洲人對歷史、對前人的物質財富和非物質財富非常重視,盡最大努力去保護它。而我們卻沒有做到。這種不尊重歷史的行為在學術研究中也經常存在,抄襲就是一種蔑視前人成果的行為。寫一篇論文洋洋幾萬言,沒有一個注釋,說這些都是自己的創造。難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沒有對你產生任何影響?沒有一個注釋,沒有一句話來自於前人?作為一個研究生導師,我在評判研究生論文時首先就要看論文的注釋,看學生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很尊重。我們一定要尊重過去,尊重他人的成果。在學術研究中要這樣,在經濟發展、財富創造中也要有這樣的傳統。

我在很多場合倡導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就是試圖通過資本市場,讓存量財富創造更多收益。資本市場是對存量資源進行配置的機制,它通過對資產進行估值,通過證券化,讓資產流動起來,讓存量財富升值。這樣,社會就處在一個很良性的狀態:一方面,現期經濟增長了,收入水平提高了,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過去創造出來的財富也在增值,兩種收入加在一起,這就是小康社會的財富形成方式。經濟增長的目標,是要讓全體中國人民生活得舒適。我經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點,非常辛苦;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賺錢。我們也要休息,要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模式。要讓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讓過去買的那些資產通過增值來保障未來的生活。

在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矛盾時,要善於運用財政政策包括稅收政策。中國財政收入的增長很快,我們能不能把這個錢的一部分留在民間呢?中國經濟增長要靠民間需求來拉動。我們要向靠政府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告別。民間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是持久的。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