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西遊主題

西遊主題

發布時間: 2021-03-05 08:56:12

⑴ 西遊記反映了什麼主題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現了人民群眾懲惡揚善的願望和要求。

現存最早的取經題材虛構作品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現在僅見於一份南宋印本,所以一般都說是南宋的書。這裡面已經有了花果山猴王猴行者、女人國、火類坳(火焰山,但只是描述火焰中的情景,沒有三借芭蕉扇等情節)、深沙神(沙和尚,但沒有成為唐三藏的徒弟)等故事。這書純粹是宣揚佛教的作品,而且帶有一定密宗色彩,比如以大梵天王(而非釋迦牟尼佛)為主要的佛,比如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等。

在孫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反抗專制壓迫、戰勝黑暗勢力和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孫悟空的積極樂觀、敢於斗爭的精神,是中國人民長期斗爭生活的藝術概括,是理想和現實相結合的產物。

作為孫悟空對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義的性質,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縮影;而取經路上妖魔的陰險淫惡則反映了社會上黑暗勢力的共同特徵。正由於有了這樣的對立面,孫悟空才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英雄人物。

對於唐僧這個人物,他恪守宗教信條和封建禮儀,迂腐頑固,不分是非,從而由一個被歌頌的人物變成一個被諷刺嘲笑的對象。這也是《西遊記》與傳統的取經故事的不同之處。

此外,書中還刻畫了豬八戒這樣一個既憨厚純朴、吃苦耐勞、對敵斗爭從不屈服、同時又貪饞好色、不能辨識敵我、以及嫉妒心強、斗爭不夠堅定的社會小生產者的形象、

作者正是通過書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歌頌了正義、無畏和勇敢的斗爭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惡勢力,勸戒人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敵要狠,除惡務盡。從而使這部書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1)西遊主題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1]。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⑵ 西遊記主題思想

主題思想:小說通過唐僧取經的故事,刻畫了孫悟空的形象。表現了他蔑視權威,不畏強權,除惡務盡的戰斗精神,形象鮮明地反映了人們戰勝邪惡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

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贊揚了以孫悟空為主的師徒四人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可貴精神。

(2)西遊主題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像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西遊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

《西遊記》的藝術想像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說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於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

《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⑶ 西遊記的主題50字

寫孫悟空、白龍馬、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故事。

⑷ 《西遊記》的作品主題是什麼

作品主題:通過孫悟空的大鬧大宮以及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通過孫悟空的種種行為和斗爭,以幻化的形式曲折反映現實,從而歌頌勞動人民反對強權、反對暴力、蔑視統治階級的權威。

堅決向統治階級作斗爭的反抗精神,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階級的丑惡本質,表現了勞動人民在斗爭中克服困難的堅強信心和征服大自然的偉大氣魄。

《西遊記》的內容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4)西遊主題擴展閱讀

《西遊記》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有別於其他三部,最大不同點就是《西遊記》整體故事背景是建立在神話的基礎上。人間、仙界、佛祖、神靈,這種種奇妙玄幻的概念被《西遊記》井井有條地歸納整理並形成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世界觀。

同時,《西遊記》並不像其他三部那樣限定閱讀人群,老少皆宜也是其特點之一。曾有外國的評論家稱《西遊記》是一部可以自行適應閱讀者的文學巨著,具體解釋起來就是,孩童可以體驗如童話般的冒險,年輕人可以從中感受人生勵志的激盪,中年人可以體會苦盡甘來的不易。

1986年,電視劇《西遊記》播出,中國人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了活生生的孫悟空、唐三藏、豬八戒、沙和尚,當那種震撼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成為了一代人成長歲月中根深蒂固的「西遊情結」。

⑸ 西遊記的主題是什麼啊

作品主題:

通過孫悟空的大鬧大宮以及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通過孫悟空的種種行為和斗爭,以幻化的形式曲折反映現實,從而歌頌勞動人民反對強權、反對暴力、蔑視統治階級的權威。

堅決向統治階級作斗爭的反抗精神,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階級的丑惡本質,表現了勞動人民在斗爭中克服困難的堅強信心和征服大自然的偉大氣魄。

《西遊記》的內容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

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5)西遊主題擴展閱讀:

西遊記寫作歷史背景: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

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 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

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

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

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

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作者介紹:

吳承恩喜讀稗官野史、志怪小說,「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髫齡,即以文鳴於淮」,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

《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做詩文下筆立成。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或野史。

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帖。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

受到人們的賞識。他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

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禹鼎志》,不過已經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吳承恩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然而科舉不利,至中年始為歲貢生。60歲時出任長興縣丞,又因與長官不諧,拂袖而歸。後又聘任過荊王府紀善。

《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覽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

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

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創作《西遊記》。

⑹ 西遊記的主題是什麼

《西遊記》的內容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掉書袋似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這種特點,無疑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西遊記》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臻於第一流的偉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長篇小說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說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說中的地位,相當於《三國演義》之於歷史演義小說。
神魔小說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叫做出身傳,另一個部分叫做靈應傳或降妖傳。《西遊記》的結構也是這樣。第一至十二回是全書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講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等故事,為他的神通廣大和後來追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則介紹小說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經的故事。
孫悟空出身傳中的大鬧天宮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機智的、堅強的孫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強烈的反抗性格,藐視腐朽無能的天宮統治者,喊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正像有人所說的,「如果沒有歷史上發生的許多次規模巨大的、猛烈地沖擊了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大鬧天宮的情節不可能想像得那樣大膽,孫悟空作為一個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樣光彩奪目。」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神魔小說的兩大主題:尋找與追求,斬妖與降魔。《西遊記》把二者巧妙地聯系和結合起來。它告訴人們:為了尋找、追求、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然會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必須去頑強地戰勝這些困難,克服這些挫折。

⑺ 西遊記上的主題是什麼

反映那時社會的黑暗。
同時作者想讓這世界擁有一個像悟空這樣的不怕天不怕地的人!
相信我,俺班老師教的。

⑻ 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的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有人懷疑《大話西遊》的內涵,而將其貶為一部無聊,庸俗的香港泛濫之作;有人否定周星馳的藝術價值,認為他不過是個開低俗玩笑,行為舉止猥瑣的香港演員。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以上這些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把周星馳看成與香港電影界其他俗人一樣的貨色;二是太自視清高,喜歡那些所謂的高雅嚴肅的藝術電影,而不屑與我們一般見識;三是根本就是太笨太呆,看不懂《大話西遊》,揣摩不透周星馳那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卻又相當深刻的藝術理念。我覺得真正的原因應該是第三個!!!

在我心目中周星馳是真正的藝術大師,或許他的表達方式還不能讓某些人接受,或許他的表現手法還被某些人斥之為低級趣味,但他是真誠不做作的,他是親切不疏遠的,他是卑微不高傲的,他是熱情不冷漠的,他是與我們這些下層人民是心心相映,水乳交融的。誠然在周星馳早期的作品中還充斥著大量的幼稚和低俗,但在他的後期乃至最近的一些作品中開始逐漸滲透著作為一位成熟的電影大師持的藝術意象,甚至是對生命,對世界,對愛情乃至對自身的深刻反思,更表達了他對生存本原的探尋與追求。這些都在其經典之作《大話西遊》中突出表現了出來!

我認為《大話西遊》提出了兩個命題:愛情與仇恨。關於愛情,我想人們已討論的夠多的了,《大話》中所體現的愛情是我見過的最奇怪的,也是最合理與最感人的。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至尊寶在戴上金箍圈時問觀音的那個問題:「我還是不明白,恨一個人可以十年五十年甚至五百年這樣恨下去,為什麼仇恨可以大到這種地步呢?」至尊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並不是出於偶然,而是當他超脫了一切,看穿了萬物時的頓悟,正如他所說的:「以前我看事物是用肉眼去看,但在我死去的那一剎那,我開始用心眼去看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真的可以看得前所未有的那麼清楚……」至尊寶看清了什麼?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才是編劇乃至周星馳最想向我們表達的,我想那就是關於仇恨的思考。其實在影片中並非愛情而是各式各樣關於仇恨的矛盾沖突占據主要位置,至尊寶始終陷入在各式各樣的仇恨交織的網中,並最終導致其愛情的悲劇性結局。眾多矛盾中白晶晶與春三十娘之間的沖突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片中並沒有交代原因卻相當著重渲染了她們間矛盾的嚴重程度,正像片中至尊寶所質問春三十娘的「有這么大仇嗎?這么多年來你還不肯放過你師妹!」因為她們的仇恨才有了白晶晶的中毒跳涯揮刀自殺,才有了至尊寶為救白晶晶而倒轉時空回到五百年前,更有了後來至尊寶被春三十娘所殺從而翻然醒悟了卻情緣變回齊天大聖。紫霞與親生姐姐青霞之間一開始更是充滿仇意,「前世跟我斗得太厲害了,所有佛祖就把我們兩個卷在一起變成一根燈芯,要我們苦練修行化解這段恩怨,可惜事與願違,現在比以前斗得更厲害了」,至尊寶夾在中間相當不好做人。唐僧的羅嗦使無論是至尊寶還是孫悟空都對他痛恨無比,最終孫悟空才幹出把唐僧送給牛魔王的弒師行為、至尊寶痛打高唱「ONLY YOU 」的唐僧,甚至連觀音都曾對唐僧起過殺意。牛魔王與原來是兄弟的孫悟空為了紫霞而反目成仇;就連豬八戒與沙和尚之間也是吵鬧不斷……

至尊寶雖然做的是山匪,但他是個善良的人,他對生活無所求,他不想做猴子不想當齊天大聖,他只想找到真正的愛人。因此他曾不顧一切地要拿到月光寶盒回去救白晶晶,卻由於陷入了各式各樣的矛盾仇恨中始終不能得到,甚至失去了真正是上天安排的愛人——紫霞,直到患難之交菩提子等人無辜被殺,至尊寶對這個世界失望了,對這個充滿仇恨的世界徹底地失望了。因此死後他向觀音問了那個問題,而觀音回答道:「所以唐三藏取西經他就是想指望這本經書去化解人世間的仇恨。」 這使至尊寶明白了一切,甚至明白了唐僧整天婆婆媽媽嘮嘮叨叨所要表達,也明白了唐僧之所以要捨生救他的意義,正所謂「 生亦何哀,死又何苦」。因此他戴上了金箍並不是像我的一些天真的朋友所想的僅僅是為了復活,而是他真正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艱巨的任務,從而拋開一切情慾去西天取經,為得就是感化世人消除仇恨,讓世界充滿愛!由此可見,周星馳在這部片子中呼喚的是愛的主題,想教育觀眾相互間不要充滿仇恨,應該相互理解、相互關愛,就像唐僧對待那些小妖一樣。:)

故事的結局也寄託了周星馳的美好願望:紫霞與青霞終究歸好,姐妹情深在關鍵時候表現了出來;白晶晶與春三十娘共伺一夫;唐僧不再 嗦,說話簡潔明了;甚至豬八戒與沙和尚也相敬如賓,友好禮貌……這些是《大話西遊》所向我們揭示的,只希望我們的世界也能少些仇恨,多一些愛!

影片劇情稍顯復雜,主要是因為月光寶盒存在的因素,一會兒回到過去,一會兒沖到未來,著實有些費解。而且幾次的移神大法,使我差點兒把劇中人物打亂。這也說明了劉鎮偉的剪輯技術還不夠高明,有一種故事情節脫節的感覺,但是脫節了還不算嚴重,差強人意吧。畢竟劉鎮偉面向的是廣大普通觀眾,笑料才是他的立根之本。

《大話西遊》里充斥了各種各樣的笑料,說的,唱的,喊的,熱鬧非凡。在笑聲中,我們體會到了周星星無與倫比的才華,吳孟達超乎想像的天才,還有配角們的敲鑼打鼓的技術。大概這就是我第一次觀看《大話西遊》所有的感覺。而今天的第二次觀摩,我已不再笑了,取而代之的是認真體會至尊寶的愛情觀。

在一部喜劇中,來剖析角色的內心,有些困難,因為主角們把渾身的解數都用在了笑料方面,而在感情這塊雖有表達,但差不多都是一筆帶過,寥寥數語。可是細細品味的話,《大話西遊》還是帶有一股濃濃的咖啡味,純厚,香甜。《月光寶盒》中,說的是至尊寶與白晶晶的戀愛故事。他們的戀愛著實簡單,一把烈火,一頓暴打,就把他們聯系在了一起。沙漠中,中毒了的白晶晶與至尊寶激情演繹的一幕,更加令他們的靈魂升華,從此兩人決定不再分離。再簡單不過的故事情節,很難令我們信服他們真的變成了戀人,但是我們卻相信了,而且還深信不疑。當我們滿懷希望的時候,白晶晶卻自殺了。我相信,看這部電影的男生,很多人都把自己當成了至尊寶,而把白晶晶當作了自己的初戀情人。當我們的初戀情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總會去盡力地幫助她,來使她重拾信心,回到自己的懷抱。至尊寶也是如此,帶著迫切的期盼,來到了第二世界,不幸地是,他遇上了第二個情人,因而他要經歷第二段的感情。

有人說,初戀是青澀的,初戀只是正式戀愛的一次預演。的確,至尊寶跟大多數的男人一樣,見到美麗動人的紫霞已經蠢蠢欲動了,只是他的思想還很壓抑,沒有迸發。這點又可聯繫到一群大男人的身上,用「衣冠禽獸」來形容是不是有些過分了?

紫霞非常地漂亮,而且有些野蠻,但是萬分的溫柔體貼,屬於美女中的上品。有這種情人的存在,令男人們覺得世界還是美好的,至少多看她們幾眼,就可以少看自己的「黃臉婆」幾眼,賺了。因而就會輕而易舉地拋棄自己的初戀,自己曾經的摯愛。這一點,影片所反映出來的信號,還是蠻有現實意義的。當然電影就不能拍得那麼直接了,要有深度,要有廣度。《仙履奇緣》里至尊寶先是對初戀的白晶晶萬分的思念,當碰到紫霞之後依舊是堅定不移地喜歡自己的初戀,但晚上做夢說胡話的時候,卻大發真實的感慨。這一幕,至尊寶其實早就把紫霞當作是自己的唯一了。印證了初戀比不過現成的美味,總之初戀是青澀的,是短暫的,男人也是多變的。

與之相反的女人的執著,白晶晶,紫霞,甚至是春十三娘都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型的代表,他們只愛自己的初戀,就跟紫霞手中的寶劍一般,只愛拔出劍的唯一一個人。正因為她們的存在,才令世界更加美好,令世界更加絢爛,缺少了她們,男人們還真的只是一個狗屁而已。大概電影在這時候,開始教導我們男人,要善待女人,要善待自己的初戀。但是回頭想想,我們做到了嗎?至尊寶做到了嗎?沒有,沒有,都沒有。就跟至尊寶留著淚對紫霞說的一番真情告白,全是假的,我也奉勸戀愛中的紅男綠女中,少說「一萬年」之類的話,否則受傷的只有你自己。

⑼ 求西遊主題小說

《黑暗西遊記》
《悟空傳》

⑽ 概括西遊記的主題思想

《西遊記》折射出先秦軸心文化衰微後華夏哲思的遞減式沒落和價值大廈坍塌後生活世界的混沌畫面和世俗化的享樂圖景。對於儒道釋三種價值體系的喜劇化的嘲笑和反諷,凸顯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晚期,隨著商品經濟萌芽和漸次,主流意識形態的解構和精神信仰的潰滅。

從文本的基本性質和藝術總體上判斷,《西遊記》是一部宗教與神話、迷信與魔幻等要素混合的漢族民間文學文本,是一個經歷漫長歷史時間的集體創作和最後的個體加工的文本形式。

《西遊記》的母題涉及自然、社會、歷史、政治、神話、宗教多種領域和對象,它展現一幅生動多姿的歷史風俗畫,一定程度上呈現人類的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理性傾向。

然而,遺憾的是這些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是不完整、不純粹和不徹底的,甚至是破碎的和含混的,有時表現出內在的困惑和矛盾,嚴重地削弱了小說文本的哲學意義和思想魅力。

(10)西遊主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參考資料:網路-西遊記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