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兩彈一星科學家有哪些

兩彈一星科學家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3-31 09:10:12

㈠ 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都有誰

「兩彈來一星」功勛科學家:

錢三強源、鄧稼先、何新民、趙九章、陳芳允、郭永懷、楊嘉樨、周光召、王淦昌、彭桓武、程開甲、姚桐斌、朱光亞、錢驥、陳能寬、吳自良、黃緯祿、屠守鍔、王希季、王大珩、丁敏、錢學森、孫家棟。

(1)兩彈一星科學家有哪些擴展閱讀:

我們要學習「兩彈一星」功臣們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

在「兩彈一星」的研製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高水平的技術跨越。

從原子彈到氫彈,我們僅用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比美國、前蘇聯、法國所用的時間要短得多。在導彈和衛星的研製中所採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案,在許多方面跨越了傳統的技術階段。

「兩彈一星」是中國人民創造活力的產物。

"兩彈一星"精神表述: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攀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兩彈一星

㈡ 兩彈一星中核科學家都有誰。

獲得「兩彈一星」的科學家有23位,他們分別是:

1、仍在世的元勛有5人,分別是:版程開甲、王希季、孫家棟、權周光召、於敏。

2、在世前授勛的元勛有11人,分別是:錢學森、吳自良、陳芳允、楊嘉墀、彭桓武、朱光亞、黃緯祿、王大珩、屠守鍔、陳能寬、任新民。

3、去世後授勛的元勛有7人,分別是: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2)兩彈一星科學家有哪些擴展閱讀:

1、23位「兩彈一星」元勛全部完成了大學本科學業。其中7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說明清華大學貢獻的「兩彈一星」元勛最多。

2、23位元勛中只有於敏和錢驥沒有留學經歷。從21位元勛的留學國來看,美、英、法、德、蘇是他們的主要留學地。其中去美國者最多,達11人,居半數以上。

3、「兩彈一星」最初指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兩彈」中的原子彈和氫彈後來合稱核彈,另一彈指早期研發的導彈。後來「兩彈一星」指導彈、核彈、人造衛星。

4、"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體現,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㈢ 兩彈一星的科學家是誰

兩彈一星元勛是指當年研製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國寶級科學家。歷史將永遠記住他們,他們分別是: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於河南開封,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是中國地球物理和空間物 理的開拓者,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

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空氣動力學家,生於山東省榮成縣。他是中國大陸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事業方面有突出貢獻。

錢學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錢三強(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3]。

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學專家,生於江蘇吳縣。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 導者。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國防光學工程事業。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論物理學家,生於吉林長春。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參與並領導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的研製計劃。

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安徽寧國人,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開創人之一,曾任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陳芳允(1916.04.03~2000.04.29)無線電電子學家,浙江黃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並參與研製出原子彈爆炸測試儀器,並為人造衛星上天作出了貢獻。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蕪湖人,自動控制和導彈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曾任中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總設計師。

屠守鍔(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曾任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遠程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吳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學家,生於浙江浦江縣。1948年獲美國卡內基理工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分離鈾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錢驥(1917.12.27~1983.08.28)江蘇金壇人。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學家、氣象學家、航天專家。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程開甲(1918.08.03~ 2018.11.17)江蘇吳江人,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4]

楊嘉墀(1919.07~2006.06.11)江蘇省吳江縣人,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和自動控制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 基者。領導和參加了衛星總體及自動控制系統研製。

王希季(1921~ )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生於昆明。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蘇省無錫人,導彈和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領導者。

陳能寬(1923~2016.05.27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生於湖南慈利縣。1960年以後從事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發展研製。

鄧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

朱光亞(1924.12.25~ 2011.02.26)核物理學家,湖北武漢人。1957年後從事核反應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光亞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長。

於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關鍵問題。2015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孫家棟(1929~ )遼寧復縣人,長期領導中國人造衛星事業,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上世紀60年代,孫家棟受命為衛星計劃技術總負責人,201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周光召(1929.05.15~ )湖南長沙人,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3)兩彈一星科學家有哪些擴展閱讀:

23位「兩彈一星」元勛全部完成了大學本科學業。其中7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說明清華大學貢獻的「兩彈一星」元勛最多。其他大學依次為西南聯大、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大學等[5]。

23位元勛中只有於敏和錢驥沒有留學經歷。從21位元勛的留學國來看,美、英、法、德、蘇是他們的主要留學地。其中去美國者最多,達11人,居半數以上。其次是英國,有5人。到德國留學的2人。到蘇聯留學的2人:周光召和孫家棟,都是新中國建國以後派出的。去法國的有錢三強1人。

從21位元勛所獲的學位看,16人獲得博士學位,2人獲得碩士學位。在西方國家留學而未獲得學位者僅陳芳允1人。這是因為陳芳允到英國後,直接進入了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沒有在大學注冊讀書。另外,建國後到蘇聯留學的周光召沒有獲得學位,是因為他在學習期間被調回國內參加原子彈的研製的緣故。

從「兩彈一星」元勛們的留學或在國外居留時間來考察,21位有留學經歷的元勛們平均在國外時間為7年,其中時間最久的是錢學森,1935年出國,1955年歸國,在美國整整20年。其次是郭永懷,在國外生活了17年。還有錢三強、陳能寬、姚桐斌,都在國外生活了10年以上。

「兩彈一星」元勛們的外語水平普遍較高。除了較長的國外留學經歷外,他們中的一些人在中學和大學讀書時,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

㈣ 獲得「兩彈一星」的有哪幾位科學家

獲得「兩彈一星」的科學家有23位,他們分別是:

1、仍在世的元勛有5人,分別是:程開甲、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於敏。

2、在世前授勛的元勛有11人,分別是:錢學森、吳自良、陳芳允、楊嘉墀、彭桓武、朱光亞、黃緯祿、王大珩、屠守鍔、陳能寬、任新民。

3、去世後授勛的元勛有7人,分別是: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4)兩彈一星科學家有哪些擴展閱讀:

1、23位「兩彈一星」元勛全部完成了大學本科學業。其中7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說明清華大學貢獻的「兩彈一星」元勛最多。

2、23位元勛中只有於敏和錢驥沒有留學經歷。從21位元勛的留學國來看,美、英、法、德、蘇是他們的主要留學地。其中去美國者最多,達11人,居半數以上。

3、「兩彈一星」最初指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兩彈」中的原子彈和氫彈後來合稱核彈,另一彈指早期研發的導彈。後來「兩彈一星」指導彈、核彈、人造衛星。

4、"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體現,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㈤ 兩彈一星科學家排名

兩彈一星科學家排名如下:

1、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



(5)兩彈一星科學家有哪些擴展閱讀

兩彈一星元勛是指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

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

授予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筆畫為序)。

㈥ 兩彈一星科學家排名是怎樣的

兩彈一星的科學家是鄧稼先,鄧稼先是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獲得「兩彈一星」的科學家有23位,他們分別是:

1、截至2019年4月,仍在世的元勛有3人,分別是: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

2、在世前授勛的元勛有13人,分別是:程開甲、於敏、錢學森、吳自良、陳芳允、楊嘉墀、彭桓武、朱光亞、黃緯祿、王大珩、屠守鍔、陳能寬、任新民。

3、去世後授勛的元勛有7人,分別是: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㈦ 23名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

1、於敏,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1926年8月16日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

2、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原籍江蘇吳縣(今蘇州市),生於日本東京。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光學之父」,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珩主持製成了中國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測裝備和許多國防光學工程儀器。

3、王希季,中國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1921年7月26日生於雲南昆明。1942年西南聯合大學學士。1949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碩士。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希季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顧問、研究員。曾任七機部八院總工程師、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及科技委主任等職。中國早期從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製和組織者之一。

4、朱光亞(1924.12.25~2011.2.26),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入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朱光亞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5、孫家棟,1929年4月生於遼寧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1948年 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1951年,孫家棟和另外29名軍人被派往蘇聯茹科夫斯基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1958年 畢業並獲得全蘇斯大林金質獎章,回國後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從事導彈原創工作。

6、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男,祖籍盛康鎮任家灣 ,出生於安徽省寧國市,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1940年畢業於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大學部。1945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7、吳自良(1917年—2008年),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浙江浦江人。1939年畢業於北洋工學院,1948年獲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從事蘇聯低合金鋼40X代用品的研究,對建立中國低合金鋼系統有示範作用。

8、陳芳允(1916.4.3-2000.4.29 ),浙江台州黃岩人,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陳芳允長期從事無線電電子學及電子和空間系統工程的科學研究和開發工作。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8年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9、陳能寬(1923.4.28--2016.5.27 ) 著名金屬物理學家。湖南省慈利縣人,男,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實驗部主任、副院長、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副主任等職。曾任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10、楊嘉墀(1919.7.16-2006.6.11)江蘇吳江人,空間自動控制學家。 航天技術和自動控制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中國自動化學科、中國自動化學會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創建人之一。1941年(民國三十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1、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生於湖南長沙,科學家、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942年,周光召進入重慶南開中學。1947年,便以優異的成績轉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58年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1980年,周光召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2、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13、屠守鍔(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總體設計專家。1917年12月5日生於浙江吳興。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1943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碩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是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14、黃緯祿(1916.12.18-2011.11.23)安徽蕪湖市人,中國著名火箭與導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有「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之稱。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電機系,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碩士學位,196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5、程開甲,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1918年8月3日出生,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6、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學家。1915年10月6日生於吉林長春,祖籍湖北省麻城縣王崗鄉(今麻城市鐵門崗鄉王崗社區)。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7、王淦昌(1907.5.28—1998.12.10),男,出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18、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1924年出生於安徽 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吳興人(今湖州市吳興區),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1] 中國著名大氣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的開拓者。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0月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

20、姚桐斌 (1922.09.03—1968.06.08),男,江蘇省無錫市人,祖籍安徽休寧,[1] 中共黨員,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勛。1945年,姚桐斌畢業於交通大學貴州分校(現西南交通大學)。

21、錢驥(1917.12.27—1983.08.18),男,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中共黨員,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

22、錢三強,1913.10.16-1992.06.28,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

23、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士),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7)兩彈一星科學家有哪些擴展閱讀:

「兩彈一星」元勛全部完成了大學本科學業。其中7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說明清華大學貢獻的「兩彈一星」元勛最多。其他大學依次為西南聯大、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大學等。

中國向二十三位科學家頒發「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他們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的突出貢獻。其中 十位科學家本人的回憶文章和楊振寧追憶鄧稼先的文章被收錄於《請歷史記住他們》一書。中國科學院策劃、科學時報社編、 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該書中,既有當年擔任「「兩彈一星」科技協作的傑出指揮員和承擔科研攻關的著名科學家親身經歷的 回憶,也有已故元勛錢三強、王淦昌等生前留給國家歷史和檔案部門的珍貴資料。

原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的一篇回憶文章《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在國內外引起 強烈震撼,一大批親歷當年「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科學家和科研管理領導幹部紛紛回憶當年史實,中國科學院軍工史辦公室 拿出多年來科學家們整理的內部史料,選出一部分經批准公開發表,使得《請歷史記住他們》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權威性。

㈧ 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都有哪些人

  1. 於敏(1926.8.16-)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