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教學思想

科學教學思想

發布時間: 2021-03-30 17:31:53

❶ 小學科學課教學理念是什麼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應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和有利於為他們的人生建造知識大廈永久基礎最必需的內容。這些內容需加強科學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系,強調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應該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新的空間,使得課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這種開放性還表現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並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評價指標應該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評價方法應該是多樣的;評價主體則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網上找到的,或許不全。

❷ 什麼是科學教育的理念

科學教育的理念
在第三次全教會上,我國政府更為明確地提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立足於提高全民族科學素質的大目標,加強中小學生科學素質的培育。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學階段科學教育的目標也都被確定為提高人的科學素質,即培養具有科學素質的人。
科學素質有四個核心因素,即:其一,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包括理解科學技術的性質、概念、原理、過程;其二,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關系的理解;其三,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其四,運用科學技術解決日常生活及社會問題的能力,包括運用科學方法的能力、判斷和決策的能力、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我補充和繼續學習的能力。
筆者認為,科學素質的培育是教育的整體行為和系統工程,它需要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貫徹在教育的整體系統中,並在這一觀念和目標的前提下調整結構,以使教育在整體上實現素質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科學教育作為教育整體系統中的組成部分之一,承載著科學素質教育的理念和理解科學的具體目標。
理解科學是科學素質的基礎組成部分,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對科學的理解是由四個部分組成的,包括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對科學過程的理解,對科學方法的理解和對科學對象的理解。
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有助於區別科學與非科學、科學與偽科學,是科學素質的基礎組成部分。科學的劃界標準是意在把科學與非科學或反科學,科學與形而上學區分開來,其劃界標准顯示了科學與非科學或反科學,科學與形而上學的本質區別,成為科學判斷的重要依據。在邏輯經驗主義看來,科學是使由觀察和實驗中得到的經驗事實邏輯系統化的語言系統或命題系統。命題是否有意義確立了一種界限,凡是能夠最終訴諸經驗的、被經驗所證實的命題就是有意義的,否則就是無意義的。邏輯經驗主義用這一標准把科學與非科學區分開來。邏輯經驗主義之後,英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波普爾用證偽替代了證實。可檢驗性是科學的必要條件,不具備這個條件就不是科學。但是,單單具備這個條件還不能成為科學。科學之所以為科學,不僅僅是在於其具有經驗上的可檢驗性,還在於科學形成了內在一致的邏輯上完備的理論體系。相比之下,社會歷史學派倒是更加看重後者。例如該學派的代表人物庫恩就曾提出,有無範式是科學與非科學、前科學的劃界標准。範式是科學成熟的標志,任何一門學科在它尚未形成共同的範式之前,它並不是科學的,而只有形成統一範式之後,方由前科學發展成為科學。庫恩的範式,其核心就是科學理論。由此可見,科學作為對自然界的現象——本質結構的反映,其知識系統具有經驗知識——理論的結構,而科學判據則具有經驗——理論的二元結構。對科學本質的正確認識是理解科學的首要條件。
對科學過程的理解展開了三個維度,首先知識是個過程,真理也是過程。其二,這個過程是個探索的過程,沒有必然的成功之路,沒有程式化的科學發現的邏輯。其三,通過科學史案例的教學可為學生「再現」從科研選題開始的科學研究的全過程。理解科學的過程有利於培育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科學方法有兩類:經驗方法和邏輯方法。按層次可劃分為一般方法(原則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具體科學方法。科學方法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科學的重大進步往往是來自研究方法的創新,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是能力素質培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理解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自然界是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也是學習的根本目的。人類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獲得對自然界的總體理解。自然界是個整體,它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和被認識的。自然的齊一性決定了人類認識的整體性,不從整體上來理解自然,或者沒有獲得對自然的整體性觀點,就達不到對自然的真正認識。自然科學是一個整體,限於人類自身認識能力的不足和對自然認識的局限性,才形成了各分支學科。由於各分支學科都是從各自不同的側面形成的對自然界的認識,因此,它們所提供的自然圖景是孤立的、不完整的。要使學生形成對自然界的真正理解,就要培育整體的自然觀,而科學教育的綜合課會承擔起這一使命。
科學教育的目標構成了科學素質培養的核心,而且有著更加具體的內容,這門學科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理應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範式的轉變

科學教育目標的實施導致了教育範式的轉變,這種轉變是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首先是理解科學的角度發生了變化,其二是理解科學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現代科學教育是指以物理、化學、生物學和地質學等自然學科為主體構成的並涉及技術、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及科學史在內的綜合性科學技術教育體系。從科學和技術的整體出發,理解科學,認識各分支學科。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隨著系統科學的興起和發展,使人類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變化,也使人類理解科學的角度有了轉變。西方科學是現代科學的楷模,它不僅帶來了科學認識的宏大成就,更以其貫穿的方法、精神和思維方式影響著人類。古希臘以來,西方科學鮮明的分析式的思維方式是從局部出發,尋求對局部的詳細、精確的認識,並期待在充分認識局部的基礎上形成對整體的認識。這種思維方式帶來了西方科學研究的精確性和嚴密性,達到了極高的成就。但是,隨著20世紀人們對復雜性客體的研究,這種分析式的思維方式的局限性開始顯露出來。

隨著系統科學的建立,系統方法作為一種新的思想方法隨之確立起來。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用系統的眼光來看待科學。科學社會學的興起使人們開始在更廣闊空間——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大系統來研究科學、理解科學。從系統角度來看科學,注重的角度是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要素的相關性。與分析的思維方式相比,整體的思維方式更具有辯證性。

現代科學的發展也導致了人們理解科學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從關注科學的靜態結構到關注科學認識的過程。

自然科學確立以來,科學觀問題的研究經歷了靜態結構觀——動態發展觀——合理進步觀的變化過程。從培根以來,一直到邏輯經驗主義,科學觀的研究主要是集中於對科學活動的「已完成的產品」從事靜態的分析。邏輯經驗主義從理性的視角出發對科學給予靜態的描述,並以歸納法為基本方法對科學知識的增長作出了說明。在這樣一幅科學的圖景中,科學知識一經證實即成為真理,知識是真理的集合,知識因積累而變得豐富,科學猶如支流匯成江河,是以連續的方式、積累的模式進步的。在科學觀的核心問題由科學知識的靜態結構轉向科學知識的動態發展的過程中,波普爾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他第一個提出了科學發展的動態模式,為科學觀的研究指出了不同於邏輯經驗主義的新方向。波普爾的工作,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正如圖爾敏(S.Toulmin)所指出的,「什麼時候真正以發展的態度對待不斷變化的科學理論組織問題,什麼時候哲學探索就有某種新方向。這一步,將迫使人們從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上看待一切關於科學的理論結構和命題系統問題。在這種新關系中,自然科學不再是靜態的形式結構,而是具有某種標准思想程序或動向的理性事業。」對什麼是科學以及科學結構的理解構成了科學靜態研究的主要內容,考察科學的演變和進步則構成了科學動態研究的主要內容。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對於理解科學來說都是必需的。科學的靜態研究通過結構從形式上描繪出科學的某些重要特徵,而科學的動態研究則從其結構關系的變化上展現出科學演變的某些規律性。

科學教育的目標是理解科學,20世紀以來科學的迅猛發展使得我們理解科學的角度和方式都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了原有教育模式和觀念的變化,不僅使教育的范圍由限制在單一的科學范圍內的知識和方法的培養,逐漸轉變為多學科的高度融合,而且從動態角度展現的科學,極有利於學生探究意識、探究能力的培育和創新潛能的激發。

❸ 小學科學常用的教育理論有哪些

小學課程無論是教材的編寫,還是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的確立,都是有其理論依據的。盡管理論有其的局限性,理論也是相對的,但在新的理論誕生之前,找到這些教學資源(教材、教法、學法等)可能的、現存的理論依據,仍然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至少可以加快我們成為研究型、學者型科學教師的步伐,使我們的教學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可以使我們明明白白教書、清清楚楚育人;可以使我們好的教學行為有了可持續的力量而得到強化,促使不好的教學行為慢慢地被這些理論開導而削減。
1.為什麼要強調科學探究
科學課強調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的過程,不僅僅是因為「三維」目標只能在探究中才能實現「合三為一」的目標,更因為探究有其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建構主義教學論。當今世界非常盛行並得到廣泛認同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科學中怎樣才能實現讓學生自我建構的目標呢?最好的辦法就是促使學生親身經歷大量的有意義的探究過程 不論是我們強調的經歷、經驗、體驗或者是至今興盛不衰的「探究——研討」教學法,其理論基礎都是建構主義教學論。
正因為科學探究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那麼必然的教師就只能是處於一個組織者、引領者和合作夥伴的角色地位,只能是教學環境的營造者、建構者。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探究過程中自己的角色位置。其重要的理論基礎都可以說是建構主義教學論。
2.為什麼要強調結構
整個科學教學系統都十分強調結構,包括材料的結構、活動的結構、知識的結構、教學過程的結構、學生的認知結構等,追根溯源,這些「結構」的理論來源都是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論。對教材、活動、教學過程等科學教學的任何一個子系統進行深入研究,我們都不準發現結構的重要性。優化結構,可以提高效率;改變結構,可以改變事物的性質。當我們知道為什麼要優化課堂教學(科學探究)結構的時候,我們優化課堂數學結構的行為就會更加自覺。下面以教科版科學四上教材為例(以下均同),單純地談一談教材的編排結構。
布魯納認為,教材的呈現順序要與學生的認知發展相適應。教材是怎樣做到編排順序與學生的認知發展相適應的呢?先看一篇課文,即《分離鹽和水的方法》的編排順序:上節課研究一杯水裡溶解多少食鹽,杯子里都會有一些怎麼攪拌也不溶解的鹽——怎麼使這些鹽溶解呢——最簡便的方法是加水(這就是教材的第一個活動)——加水後鹽溶解了——如果把這些鹽水再弄出來(蒸發)會怎麼樣——不溶解的鹽又重新離析出來——如果將水全部蒸發掉呢——鹽全部呈現出來(也就是課文中的第二個活動:減少鹽水的水分)——怎樣減少鹽水中的水分——引出多種方法(曬、加熱、蒸發等)——聯想到夏天出汗等生活經驗。可以看出,教材的編寫順序是完全與學生的認知程序相吻合的.有行雲流水、水到渠成之感。再看一個單元,即第四單元《磁鐵》是以怎樣的順序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概念的:首先引導學生認識磁鐵的最基本的性質即磁性;然後發現同一磁鐵的各部分磁性強弱是不同的;進而認識磁鐵有兩極、能指示南北方向;接著探究磁極問的相互作用,做小磁鐵,感知磁化現象;最後利用磁鐵指南北的性質製作指南針。教學拾級而上,步步推進,學生的認知隨著發展,對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入。這就做到了教材的順序與學生的認知同步協調發展。從整冊教材看,同樣是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收集大量的事實,對事實進行加工、整理、抽象、概括,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探究的要求逐步提高,對科學探究本質的理解逐漸深入,這些無不與本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相適應。
要注意的是學生對同一問題的認知程序不是惟一的,往往有多種認知程序與方式,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問題的認知程序也可能是不同的。但教材必須遵循簡略原則,對同一個問題的研究不可能採取多種方式,只能提供一種供我們的、編者自己認為不錯的認知方式,那麼也就是說除教材提供的認知方式(研究程序)外,必然還存在其他的適應學生認知特點的研究程序。這就給我們優化教材結構提供了空間,也就給我們「優化」了的教材結構更能適應「本鄉本土」學生的認知方式提供了可能。我們應該去研究、去優化教材的結構.讓它最大限度地適合自己的學生。
教科版科學教材還有一個很突出的結構特點,就是很注意將探究程序通過先扶後放、扶放結合的方式去順應學生的認知。比如:教材第8頁中間一段「選擇一棵帶根的植物,一支裝有水的試管」這是扶,是方法的提示;後兩句「設計一個實驗,證、明我們對要的猜想」就是放。
3.為什麼不排斥講授
動手探究在教學中確實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但我們也必須明白它並不是惟一的教學方式,實際上我們的教學方式是豐富多彩的。比如說閱讀、研究資料、觀察、討論等等。還有,科學探究並不排斥教師的言語講授,我們不能「談講色變」。為什麼呢?一個重要的理論根源就是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他認為衡量學習是否有意義不在於它是用語言接受還是用自己的經驗去獲得。關鍵之一就是看學習材料是否有意義。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材料呢?凡是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或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的聯系的材料就是有意義的材料。那麼也就是說,只要教師的語言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或認各結構建立實質性的聯系。這個時候教師的語言就是有意義的材料。所以可以這么說,只要教學存在教師的語言講授就可以而且有必要存在。
4.為什麼必須重視學生已有經驗
不論是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論,還是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還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就是新的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這足以說明「新知以舊知為基礎」的重要性,所以我們的科學教材的編寫也就「不得不」充分體現這一理論。每一篇課文對每一個問題的研究都是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步步推進,前一步總是後一步的基礎,後一步總是前一步的比如《磁鐵的磁性》首先就是「我知道的磁鐵」,這就是學生已有的經驗……每一篇課文都遵循了這樣的編寫原則。單元的整體構架同樣遵循了「新知以舊為基礎」的原則,前一篇課文是後一篇課文的認知基礎,後一篇課文是前一篇課文的提升發展。比如《動物怎樣生活》中分小組對6類動物進行研究,後一篇課文《形形色色的動物》就是分別找出與這6類動物相似的動物,達到給動物分類的目的。我們的教學過程也就必須遵循這個原則,否則就可能是空中樓閣了。
總之,我們找到了這些重要的理論淵源,科學就會更加科學,更為自覺,更有底氣。

希望能夠幫到您!

❹ 概括科學教忘思想的基本觀點

科學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
科學教育目標的重點是通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所謂科學素養,是指人們身上與科學活動有關的一種綜合素養,它包括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方法與能力、科學行為與習慣以及科學態度與精神等.各種具體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是構成科學素養最基本的成分,是科學素養賴以形成的基礎.科學素養的其它成分--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行為習慣、科學態度等,很大程度上是在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科學知識與技能涉及數學、自然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等廣泛領域.科學方法與能力是科學素養的核心,它直接決定人們的科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一個不掌握科學方法、不具備相應科學能力的人,即使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技能,也不可能獨立從事科學探究活動.科學方法與能力包括:搜集資料、觀察、分析、假說、實驗、表達與交流、實際操作與製作等.科學行為習慣是科學素養的外部行為表現,也是進行科學活動的行為保障.良好的科學行為習慣包括勤動腦勤探究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生活習慣、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習慣等.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是科學素養的靈魂,是科學素養在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層面的體現.良好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不僅可以使個人的立身處世更加自覺、更加高明,而且對於破除迷信、推動社會風氣的進步也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包括:崇尚真理、注重效率、嚴謹認真、客觀公正、敢於創新等.另外,科學素養包含著技術素養,比如技術意識、技術應用、製作技術等.

❺ 《科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論反映了怎樣的教學思想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從科學知識目標、科學探究目標、科學態度目標、科學技術環境與社會目標四個方面具體闡述課程目標。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並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樂於探究、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系,具有創新意識,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❻ 淺談科學課如何滲透思想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謂「正確的世界觀」就是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未成年人的世界觀尚未形成,或者還不成熟,需要教育的干預。正確的世界觀的核心是實事求是。而科學的本質是求真,教師引導學生學科學的時候,要把學生扎扎實實地往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上引。科學要尊重事實,來不得半點臆想和虛假。只有這樣,才會得出科學的結論。 在教學《熱水變涼》一課中,學生連續測量杯中熱水的溫度,每兩分鍾記錄一次。有個別小組在實驗過程中由於操作不當,導致了最終從數據記錄中發現熱水變涼的過程是沒有規律的,但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小組的實驗記錄出現了問題,於是,就修改自己小組的實驗記錄來進行匯報。這樣匯報出來的數據對於這個小組來說必然是假的,還有個別小組,由於自己的疏漏導致了某一時刻的數據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為了能夠完成實驗記錄就編造一個數據進行填寫。此時,即使學生得出了正確的結論,也是不真實的。因此首先應當引導學生說實話,這樣學生在以後的實驗中才能養成好的習慣。然後,幫助實驗失敗的學生尋找原因,並讓他們重新實驗,讓他們體驗實驗成功的樂趣。這樣學生才會明白說實話的重要性,才能體會到科學的嚴謹。當然,在實驗的過程中,有的小組沒能將實驗數據完整地記錄下來,但在匯報的過程中卻能實事求是,對於這樣的小組,老師應當充分地肯定,讓他們繼續保持這種好的品質,然後分析原因幫助學生再做一次實驗。學生失去的是一個數據,但獲取的卻是影響自己一生成長的好品質。 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要敢於向權威挑戰,敢於向前人的既成定論挑戰。科學是經得起檢驗的。湖北監利縣12歲的小女孩聶利在養蜂場發現,蜜蜂不振動翅膀也能發出「嗡嗡」的聲音,於是對《十萬個為什麼》中「蜜蜂的聲音來自於翅膀的振動,如果翅膀停止振動,聲音就立即停止」這一權威理論產生了懷疑,大膽推斷蜜蜂可能還有未被發現的發音部位,提出「蜜蜂到底靠什麼發音」這樣一個問題,並進行求證。在教學《各種各樣的葉》一課時,碰到了這樣一個結論:書本上說,世界上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葉子。學生不相信,提出疑問,在此後的一周內,我和學生一同研究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他們搜集了許多葉子,兩張兩張地比,比了一千多張!最後得到的結論跟書本上的一樣。以上兩個結論是屬於孩子們的真正的科學結論。本來是書上現成的知識,現在變成了孩子自己得到的,通過自己探究得到的真正的科學結論。這個結論所蘊含的價值遠遠超過書上的知識!這個結論包含著科學的思想、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態度,這個結論保護了孩子的科學質疑精神和探索精神這一寶貴的素質。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要尊重學生幼稚、膚淺、甚至是錯誤的探究結果,重在鼓勵學生經歷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探索過程。美國著名科學教育專家蘭本達教授在上《沉與浮》一課時,最後,有位學生整理出的結果是重的物體是浮的,輕的物體卻是沉的。為什麼呢?一塊木頭500克,浮上來,一顆釘子3克,沉下去了,那不是重的浮輕的沉嗎?蘭本達教授卻大大鼓勵了他,肯定了他。作為一個教育專家,他給孩子留下了一個一生難忘的經歷,留下了一個由膚淺到深刻、由錯誤到正確的探索過程。這個孩子在第二節課就發現了自己的錯誤。 二、 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需要整個未成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實現,小學階段要從基礎做起,就是從「增強愛國情感、確立遠大志向、規范行為習慣、提高基本素質」做起。課程總目標明確提出要「保持和發展孩子們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形成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能夠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科學教材中有許多課文蘊含著這些思想教育因素,我們要善於挖掘這些潛在因素。科學課教學具有空間的開放性,不要拘泥於課堂內,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去進行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如教學《我的大樹》時,我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將課堂搬到了大樹林中,讓學生與樹木零距離的接觸。學生用眼去觀察,用手去摸,不斷地猜想並向老師發問,伴隨著師生間情感的互動,學生饒有興趣地完成了探索學習,萌發了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 向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教育離不開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在現行《科學》教材中有70%的內容與環境保護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科學教師就要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人與環境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了解污染的原因,造成的後果以及如何保護環境,環保工作的重要意義,養成保護環境的道德責任感。如教學《家鄉的水資源》一課時,我讓學生調查了學校附近被紙廠嚴重污染和街道附近被生活用水嚴重污染的河流的水質,學生通過採集水樣,觀察比較,了解到企業為了節約治污資金向河流里大量排放污水,致使污水變壞,魚類大量死亡,行人掩鼻而過等,活生生的事實激起了大家的公憤,知道這樣做只是贏得了一時的經濟利益,而不利於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並嚴重污染了地下水,貽害子孫萬代。在教學《空氣和我們的生活》時,學生閱讀完空氣的成分後,我問:工廠煙囪排出的煙霧,汽車尾氣對人有好處嗎?它們到哪兒去了?通過分析,學生認識到大氣的污染源,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環保教育。 三、 培養學生互相合作的探究精神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對於形成師生平等協作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起到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根據興趣選擇合作探究內容 探究內容進行合作探究,並做好探究記載。由於充分尊重學生,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合作的團隊中。 2、 相信學生,給學生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 教學《稱空氣》一課時,怎樣設計實驗才能知道空氣有沒有質量,我讓小組合作探究,自行解決問題,學生興趣盎然,小組間展開了激烈的計論:選擇什麼樣的材料,怎麼實驗……方案設計好後,小組成員又分工合作:有的實驗操作,有的記錄,有的觀察實驗現象……當實驗失敗時,他們互相討論,找出改進意見,再實驗,直到滿意為止。在合作探究中,他們不僅認識了集體的力量是多麼大,集體的智慧是多麼重要,還學會了分工合作解決問題的方法。 3、 創造交流平台,體驗合作的快樂。 合作學習有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於思想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有利於思維的發散性、求異性。從而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學生交往與合作的能力。 此外,結合教材內容還可以向學生進行熱愛小動物、珍愛生命的教育,細心認真、持之以恆的研究習慣。 在科學課上滲透思想教育,不是要我們用思想品德代替科學課,而是要真正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讓學生學習科學資源的同時,也成為思想道德建設的資源,這樣才可以說真正完成了科學課的任務。

❼ 小學生科學的教育理念包括有哪些理念

《科學課程標准》中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在整個的探究活動,學生經歷了猜想-設計-探究-驗證這個完整的探究式學習過程,教師注意自始至終都以一種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欣賞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選擇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與交流,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生的匯報雖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對學生的回答適時補充,並善於及時捕捉學生隨時閃現的智慧火花,給他們以肯定,給他們以激勵。通過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學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自主設計實驗計劃、選擇實驗材料、開展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論。在探究活動中,注意了小組內的相互合作和觀察研究。在實驗的現象分析和總結中,知道用三棱鏡、水棱鏡分解太陽光形成彩虹,牛頓盤能把多種顏色光混合成白光。知道了人工製造彩虹的方法,知道了彩虹多形成於夏天雨後的原因。

《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這也是《新課標》所要求的。「你們真棒!」。「你們真像一個小科學家!我都要向大家學習了,希望同學們能在今後的學習中發現更多的問題,提出更多的問題,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更多的自然科學問題」......這些語言的肯定與鼓勵,體現了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在課上時,我經常說:「你們真棒!」,這不僅使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更進一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既做到關注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又關注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並在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基於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讓學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達成共識,形成結論。對於學生的評價既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能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評價以師生評、生生評、自評等多種形式進行,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為科學課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以契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科學課教學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❽ 現今的科學教育新理念是什麼與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有什麼區別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對科學素養是這樣描述的:「所謂„有科學素養‟是指,了解和深諳進行個人決策、參與公民事務和文化事務、從事經濟生產所需的科學概念和科學過程。」
「有科學素養」還包括一些特定門類的能力:對日常所見所歷的各種事物,能提出、發現和回答因好奇心而引發出來的一些問題;能描述、解釋甚至預言一些自然現象;能讀懂通俗報刊刊載的科學文章;能參與就有關結論是否有充分根據的問題所作的社交談話;能識別國家和地方決定所賴以為基礎的科學問題並提出有科學技術根據的見解;能根據信息源和產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來評估科學信息的可靠程度;能提出和評價論點,並且能恰如其分地運用從這些論點得出的結論。
在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標准》對我國公民所應具有的科學素養是這樣描述的,每一位中國公民,尤其是正在成長的新一代公民,應該具備的科學素養主要有如下方面:
1、對待事物的科學態度 科。
2、理解和掌握科學方法,形成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 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理解科學知識及其與周圍各種事物之間關系的能力;對信息搜尋、理解和判斷的能力;運用已有知識開發新知識、新產品的能力;主動吸收知識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3、合理的科學知識基礎。

❾ 19世紀科學教育思想述評

19世紀科學教育思想是大發展時期,因為這個時候科學在發展,思想也在發展

❿ 關於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這就很多了,主要有蘭本達的「探討研究法」、建構主義教學觀、多元智力理論、……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