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教育是科學還是藝術

教育是科學還是藝術

發布時間: 2021-03-29 06:00:37

1. 教育是科學還是藝術

沒有科學,教育不能成其真,沒有藝術,教育不能成其美。有科學,才有教育的神聖和庄嚴,是藝術,才有教育的靈動和活潑。拋棄功利目的,年輕教育者首先要鑽研教育科學,努力求真,達於嫻熟,然後才能變化無端,臻於藝術之巔。但這並不意味著求真之時不能求美,求美之時無須再求真,實際上,真和美都是無止境的。年輕人的靈機一動,也許更能體現教育藝術的創新之美。 教育藝術要富有激情的活動,別讓教室的四壁把兒童與斑斕絢麗的世界隔開。我們應當經常關心,別讓兒童的思想從入學伊始就塞進教學黑板和識字課本的框框,別讓教室的四壁把他與斑斕絢麗的世界隔開,因為大千世界的奧秘是思想和創造力取之不竭的源泉。 青少年課堂的激情活動,感情的積極流露,可以形成一定的觀點和信念,也逐漸變成激勵他們心靈達到從事道德高尚活動的積極力量。所以應引導孩子們進行積極活動。實踐告訴我們,為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所選擇的方法應能引導他們進行積極活動,能在他們面前展現出戰勝困難的吸引人的前景,能喚起他們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活動本身還應包括克服困難和障礙的可能性,但應適合學生的年齡。重要的是,從孩子們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要用克服困難的社會意義和智力創造來吸引他們。要使藝術珍品成為少年們的精神需求,藝術對於塑造少年時期的人具有特殊的意義。我認為,要使藝術珍品成為少年們的精神需求,使他們努力用最感到幸福、最生氣勃勃的心靈勞動――接觸美的東西――來充實自己的空餘時間。這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膩的教育任務。活動使少年的稟賦得以展現和發展。獨特個性和飽滿的精神生活及幸福的個人才能、意向與天才,只有通過活動才能被揭示出來並得到發展。正確地組織少年時期的教育,意味著努力使每個兒童恰恰是在同他的稟賦最相適應的活動中把自己展現出來。 教育是藝術,不外乎說,教育給人以美的愉悅,給人一種心靈契闊的神靈之會,真正達到這種境界,恐怕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藝術作品具有強大的教育力量,這種教育力量表現在審美觀、道德觀和政治思想都藝術地融為一體。一個班主任,無論他教的是什麼學科,都應當善於通過論述文藝作品的機智的、有趣的談話,用藝術作品中反映的當代青年的理想來吸引自己的學生。 教師應引導孩子們進行積極活動,實踐告訴我們,為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所選擇的方法應能引導他們進行積極活動,能在他們面前展現出戰勝困難的吸引人的前景,能喚起他們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活動本身還應包括克服困難和障礙的可能性,但應適合學生的年齡。重要的是,從孩子們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要用克服困難的社會意義和智力創造來吸引他們。活動使少年的稟賦得以展現和發展。如何才能使少年對積極活動的自然追求服從於道德的發展?這種積極活動應當包含什麼?那些決定以後(青年和成年時期)人的獨特個性和決定人的飽滿的精神生活及幸福的個人才能、意向與天才,只有通過活動才能被揭示出來並得到發展。正確地組織少年時期的教育,意味著努力使每個兒童恰恰是在同他的稟賦最相適應的活動中把自己展現出來。 要力求使每個少年都有自己鍾情的工作,我們力求使每個少年都有自己喜愛的、感興趣的和使他們激動的工作;要他們把在這項工作中產生的感情轉到學習中去,轉到自己在集體中的道德態度上去。 要教孩子敢於去做聰慧的冒險,如果我的每個學生在童年時期不敢爬上樹頂,不敢游泳過河,不敢深更半夜到森林中去找回需要的一根木棒或者在行軍時某位同學丟了的指南針,不敢從屋頂上把過早爬出鳥窩的並卡在瓦縫中的雛鳥捉回來,不敢在暴風雪中護送很小的、無自衛能力的孩子回家,那我就把這種教育說成是溫室里的培育。只有學生敢於去做那些事,才能教育出英勇果敢的學生。在那些勇敢行為中永遠會有冒險,但是,沒有聰慧的父親般的冒險,談及教育一般是不可能的。 教師要十分謹慎地掌握對良好行為的表揚,對良好行為的表揚,教師必須十分謹慎。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在學生那裡形成這樣的看法:完成本當完成的一般良好的、正確的行為,是為了得到表揚。孩子們把自己的良好行為不應視作特別了不起的行為。「矬子里拔將軍」式地去表揚某些學生或某些集體,是萬萬使不得的。向學生提出一條禁律的同時要提出十條鼓勵。 一個人能理解「應當」、「不許」和「可以」這些道德准則的含義並能身體力行,這就說明他有了高度的道德修養。要使自己的學生提高到道德發展的這個高度,教師就應當懂得和實施教育上一條簡單而明智的真理,這就是:你向自己的學生提出一條禁律,就應當同時提出十條鼓勵――鼓勵他們從事積極的活動。不要因為一個學生做了點好事就備受感動 我們成年人應當懂得,當兒童和少年對自己所為的意義還不甚了解,可又期望著邁出善心的每一步都能得到表揚的時候,他反而可能成長為一個斤斤計較和愛戴高帽子的偽君子。所以,不要因為一個學生為他人做了點好事就備受感動。對一個正在成長著的人說來,為他人做好事的最高獎賞應當是良心的召喚,是內心裡的歡悅和滿足。 教師要講究教育的科學性,在教育學生和處理問題時,能實事求是,做到分析中肯,判斷恰當,結論合理,對學生要求適當,說話有份量,使學生口服心服。無論表揚,還是批評,能估計情勢,考慮學生年齡、經驗、認識水平、以及學生性格、脾氣等,並選擇恰如其分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實踐證明:對學生過分贊揚,會使他們驕傲自滿;過度的批評,會使他們自卑失望;過分愛撫,會消磨他們的意志;過分嚴厲,會養成他們性格上的盲從或固執;過分遷就,會形成他們的鬆懈和放任;過分苛求,會因吹毛求疵而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過高要求,會使他們望而生畏;過低要求,會使他們失去教育意義……。因此,善於掌握教育分寸,是教育機智的一種重要標志。 總之,教師具有教育機智,掌握教育的藝術,是發揮其教育教學才能的最基本的途徑。一個優秀的教師是教育的藝術家,他的成就,主要不是來自天賦,而是在實踐中經過長期的勤奮磨煉的結果。 5、教學的科學性 教學的科學性是指教學內容的真理性和教學方法的正確性,它與教學的思想性是相互統一、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6、教學的藝術性 教學的藝術性一般是指教學手段的藝術性,即藉助某些藝術的手法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調動他們的想像能力,在他們的頭腦中造成鮮明的形象,從而使他們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提高他們的興趣,鼓勵他們發揮創造性 事實上,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要看從哪個角度來看教學這個系統,來看教學這個系統之中的各要素,不能一概而論。教學的科學性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回答對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屬於關於教學中的『真』的方面;而教學藝術在教學中要回答怎樣教,如何學,屬於關於教學中的『美』的方面。教學的科學性反映著教學中的普遍的、必然的共性,而教學藝術則是具體的和明顯因人而異的個性;教學藝術可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而教學的科學性卻不能用風格來標稱。誠如朱德全教授所說的那樣,各要素之間結構合理,組成一個良好系統,教師們不斷地從這系統的角度和高度來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那麼定會有利於完成教書育人的工作,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在教學相長中師生雙方都可獲得精神滿足和藝術享受。 另外,教學的雙邊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人,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教師的教學也決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著什麼既定的規則,他們都有各自的個性,並在教學中體現出來,在教學中也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動,教學方法、技能是無法,至少是很難傳遞和復制的,而情感、興趣、需要、價值等因素或過程,也完全是在科學把握之外的,這樣就導致了教學的復雜性。從具體的教師行為看起來,經過科學總結的教學技能確實並不總有效,而且某一教師的有效技能難以用現有的科學方法明確說明,即使說明了也不大可能完全轉化為另一教師的有效工具。但不管怎樣,可供分享的有效教學技能畢竟越來越多,而且這些可供分享的教學技能也在總體水平上提高了教學質量。有沒有意識到教學的一些特殊性質,或者說,現有的科學成果有沒有完美地解決問題是一回事,而要不要科學的基礎則是另一回事。「科學也好,藝術也好,都反映同一個現實世界,而所使用的手段卻各不相同。科學用概念、規律和理論反映現實,而藝術則用形象反映現實。這兩種反映手段能夠互相補充,互相豐富,它們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這兒也可見,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藝術,我們所要做的是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改變和充實其內涵,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不同的對象,來完善其規律。 總之,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抬頭看天,天還很高,低頭看路,路還很長,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只有了解教育的規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堅實的教育理論知識和科學的教育方法,講究教育的藝術性,不斷地前行,不斷地前行,才能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才能完成好這項系統工程。 可見,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是相輔相承的,一個為教學鋪好了路,另一個則為教學增添了無上光輝,他們構成了一個良好的系統。 另外,我們也知道,教學是豐富的,它的豐富性不僅表現在它是一門科學,更表現在它是一門藝術。作為科學,它要求教育者善於發現和利用教育教學規律;而作為一門藝術,它要求教育者要以人為本,善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啟迪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探索興趣,幫助學生通過學校生活構建起屬於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世界。 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2008-01-15 06:44 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一直眾說紛紜,有的人說教學是科學,因為它要發現規律並遵循規律,實現最好的教的效果;有人說,教學是一門藝術,因為要有藝術的美感,教學要變成易於人們接受的形式,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有人說,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還有人說,教學既不是科學也不是藝術。 最初把教學說成科學或藝術是西方人的創意,從此,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遂成為一個讓人們感興趣的問題。當極端的爭論勢均力敵時,中庸之道顯示了強大的威力,有人尋找到折中的道路,策略地認為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但我認為,這樣的認識並沒有任何意義。 把教學是科學或是藝術,轉化為教學要講科學,講藝術,或許更為恰當。既然有了關於教學的科學,我們的教學就不能僅憑本能,經驗以及有限的常識,而應該遵循一些規律,如知識的組織規律,學習者的認知發展水平等等規律;既然教學不是刻板的循規蹈矩,更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像比利時羅汶大學的雕塑所表達的意思一樣是一種知識的灌輸,那麼一切的機制和靈性可以盡情地在教學中展演。人在愉快的氛圍中享受知識大餐,享受學習的愉悅感。 教學要講科學,教師就要學科學,教師要學的科學是教育的科學。教育的科學基於人的心理和社會的規則,為教師提出行動的原則或建議。這些建議,必然是善意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建議通常是理性的,它連接著教師的經驗,又超越了教師的經驗,是引領教師提升的精神性的箴言。教育的理性是指向未來的智慧之光,不是束縛教師的法規和教條。教育的智慧之光在與激勵教師的精思和激情,照耀著教師從教學的奴隸成為教學的主人。當教師成為主人,教學的法則就成為他們的手中的鞭,成為他們駕馭教學的有力工具。這樣,教師才有條件在教學中講藝術。 執教學之法為鞭,然後講藝術,講藝術就成為教序的最高境界。教學的藝術不是教學技巧的組合,教學的技巧只是教師走向藝術境界的階梯。弄巧者易拙。只有基於科學和技藝的教學藝術境界才能感染人,感動人,穿透人。 教學雖然不是科學,也不是藝術,但教學需要科學,也需要藝術。教學需要科學為自己服務,教學需要藝術作為自己的理想。教學有了科學的基礎,就會逐漸成為專業化的勞動;教學有了藝術作理想,就會具有一種詩意的浪漫。科學求真,藝術求美,教育求善。求美因真而神聖,因美而靈異;教學會因科學而堅實和規范,會因藝術靈動並浪漫。規范和浪漫,堅實和靈動,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原則。作為教師,要本著講科學,講藝術的態度對待教學。這樣,教學之業順矣。 然而,現實讓我產生一種感覺,中國目前大多數教學既沒有達到科學的水平,也不能謂之為藝術的行為,或許,這是應然狀態和實然狀態的差距。但,這種差距不能不被努力填平。 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 ■孫志勝 教學究竟是一門科學,還是一種藝術?這是一個事關教育根本目標和任務的大問題。弄清這個問題,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學的科學與藝術之爭 就世界范圍而言,從古代到歐洲的文藝復興,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時間內,教學基本上被看作一種藝術。到17世紀,這種觀念和認識,因其影響之大之廣之深從而達到頂峰,標志這一頂峰的代表性人物和理論成果,是捷克的大教育家誇美紐斯和他的《大教學論》。他對教學本質的闡釋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 此後幾百年,這種觀念發生了變化,代之以教學是一門科學的理論觀點。並且,心理研究的深入發展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開展,為教學作為一門科學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這樣,教學的科學理論框架和體系逐漸成熟並建立起來,教學作為科學的觀念逐漸為人接受,並越來越受到重視。相比之下,教學作為藝術的研究被沖擊,被冷落。 到19世紀中葉,情況又出現了反復。正當教學的科學化研究大張旗鼓、大有進展、大有成就之時,德國的教育學家第斯多惠,這位被認為是繼誇美紐斯之後西方最偉大的教學論專家,又重新舉起教學藝術的旗幟,再一次闡述了關於教學的藝術性本質的深刻見解:「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能激勵,沒有主動性怎麼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麼能鼓舞人呢?」他在其代表作《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一書中,曾這樣論述教學的本質,強調並堅持教學是藝術而不是科學的觀點,並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教學的本質究竟是藝術還是科學的論爭。 20世紀初,美國著名的現代教育學派代表、近代教育思想家杜威,對教育本質的闡釋是「教育即生活」,但同時他還指出:「教學藝術,一大部分在於使新問題的困難程度,大到足以激發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帶來的疑難,足以使學生得到啟發性的立足點,從此產生有助於解決問題的建議。」教育教學藝術是「一切人類藝術中最困難和最重要的一種藝術」。顯然,他繼承、發展了第斯多惠的理論。到了20世紀中葉,美國另一位教學研究專家海特的《教學藝術》專論於1951年問世,標志著教學藝術成為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引起教學研究領域中眾多研究人員的重視和關注,從此,教學藝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海特更加明確地回答,教學主要是人與人(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一種互相交流和影響,而這種交流和影響,更多地依賴於情感、興趣、需要和價值等因素,而這些因素是完全在科學把握之外的,如果只是運用科學來把握,就會使它們受到抑制而不能自由地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這是當時美國科學熱、實驗熱背景下發出的另外一種聲音,因為其特立獨行,因而也就格外引人注意、發人深思,於是吸引了許多教學研究的人員轉而探討教學的藝術性問題。 教學既是藝術又是科學 然而,在國內,關於教學的本質是藝術還是科學的問題,始終沒有出現過討論和爭辯。一直以來,教學是一門科學,似乎是不言而喻、無可爭議的定論;而教學的藝術性特質,只是隨著改革開放和教育教學改革,對國外的有關研究成果才開始有了介紹、宣傳和評述,並有部分學者、教育教學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一種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在教育領域,專門研究人員,還有我們的廣大教師,對教學的藝術性研究不足、關注不夠、認識不到位,倒是一些科學家,卻深深感到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並由此反思我們的教育,對我們教育教學中科學與藝術、文和理相隔的狀況以及藝術教育的缺位,表示了深深的不滿和憂慮。 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幾乎每年兩次回國,參加「科學與藝術」討論會。他認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們的關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關聯。偉大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偉大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隨後的感受升華又是和情感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的道路嗎?沒有智慧,情感能夠達到完美的成果嗎?它們很可能是確實不可分的。如果是這樣,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李政道先生的科學與藝術不可分之論,啟發我們去思考教育教學問題,思考對教學的本質認識。如果,只是單方面地強調教學是科學或藝術,都是片面的、絕對的、不完全的。教學,其所傳、所授、所解,是各種學科的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經驗的總結與提煉,要求准確無誤、嚴謹細致,從這個角度講,它是科學。同時,它的傳授和解疑之術之方,要有情感和美感,要有感染力,要求生動形象、靈活而富有變化,從這個角度講,它又是藝術。 教學之美與教師之美 我們尊崇那些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果優秀的名師。而這些名師,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他們各自具有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這種風格和特色的形成,要求教學要有情感的投入,並以此感染、調動、激發學生的情緒,使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心靈的接觸和融通中完成教學任務。它要求教學要有形象性,要求教師在講台上要有演員意識,它要求教學具有審美價值和意義,教師形象要美,授課語言要美,書寫文字要美,教態要美,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組織設計要美。教師的機智靈活、幽默風趣、人格境界,也都是一種美,能對學生產生特別的魅力。所以說,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就是一種教學藝術,而且是一種成熟的、富有創造性的藝術。 同時,這種教學風格和特色,又是一種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是對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它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因此,它又是一種教學科學研究,是一門學問。 作為教學藝術,風格和特色本身是綜合性的,對它的研究,也同樣是綜合性的。毫無疑問,教學風格和特色,首先需要深入細致研究本學科的知識和理論,並做到精熟通透、融合貫通,這是一種系統的、整體的、綜合性的把握。同時,還需要博聞廣識,了解和熟悉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理論,比如,心理學的、語言學的、美學的,等等。在一個寬厚而扎實的科學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教學才會厚積薄發,得心應手,收放自如。這樣,教學風格和特色才有知識之源、科學之壤,才會使教學藝術之花開得更加鮮艷,更有魅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學院經濟管理系)

2. 為什麼說教育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朋友:這個問題是個不錯的問題,很值得去研究!教育學傳統意義上講更注重的是「科學」二字,也就是學問,理論上的知識;而並沒有去精心關注是否學生們都能很好的掌握這種「科學」!也就是強調更應該去重視關注的其實應該是:學生們是否真正的掌握了相關的技能,也就是能否用這些科學去解決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這就是藝術(也就是是否能把學生們引導到掌握相關技能上來)。因此得出如上答案,教育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3. 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談談你的看法

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
教學,無論教什麼學科首先是教,它是工作,是科學性的工作;但教的方法是有藝術性的,又是集多種藝術於一身的,如:語言學、心理學、邏輯學、管理學、哲學、演講學等等。
教學,這項科學性的工作,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藝術的再創作。
所以說:教學,是科學藝術。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

4. 你認為教育是科學還是藝術 是教育學的作業不知道怎麼回答!請懂教育學的高手幫幫忙

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教學,其所傳、所授、所解,是各種學科的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經驗的總結與提煉,要求准確無誤、嚴謹細致,從這個角度講,它是科學。同時,它的傳授和解疑之術之方,要有情感和美感,要有感染力,要求生動形象、靈活而富有變化,從這個角度講,它又是藝術。

5. 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

教育即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人們說,教育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我更覺得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雖然也有規律,教育活動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但教育的對象是人,人的一個特徵是多樣性、差異性|個性化

6. 求問教育是科學,還是藝術

教育即是科學,也是藝術。
教育也要講究科學和藝術。

7. 教學是一門藝術還是科學

可能還是屬於科學,不過是科學中的藝術。因為數學如藝術一般,只有思想,沒有實驗。主要是平面幾何實在是太美了!!!

8. 教學是一門藝術還是科學

教育即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人們說,教育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我更覺得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雖然也有規律,教育活動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但教育的對象是人,人的一個特徵是多樣性、差異性|個性化,對不同人的教育要採用不同的方式,因而教育有法,沒有定法,需要因人而異,隨機應變。教育更像藝術,藝術也有法則,但不拘泥於法則,更多的是創造……看了「名師成長詭計訪談錄」,更堅定我認為教育是一門藝術的信念。林良富老師是一位智慧型的教師,既能宏觀把握又能腳踏實地,處處顯示出他的教育智慧;劉永寬老師瀟灑大氣,在不懈的追求中推陳出新;俞正強老師在平淡中顯心智,在朴實中表現美;金瑩老師喜歡琢磨,把每一堂課都上得完美;邱向理老師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總能捕捉到教育的細節,關注學生。他們中,有的老師以嚴肅認真見長,有的老師以詼諧生動見趣,有的老師以細膩關愛感人,個個老師的風格都不一樣,就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這不是藝術是什麼?教育是藝術,有無盡的創造力在吸引著教師。我們每一個人只要走進藝術的殿堂,總會被一件件藝術品所吸引,被他們的藝術創造所震撼。學校就是藝術殿堂,兒童就是一件件藝術品,他們吸引著我們去創造。 周玉仁(著名小學數學教育專家):他們並不特殊,很普通,很平凡。他們大多是農家子弟,有的從小立志當教師,而更多人「從教」之理乃是——無奈選擇、機緣巧合、子頂父職。但是一踏進校門,他們就被這些天真無瑕的孩子們所吸引,愛上了這個事業,一干就是幾十年,而且樂此不疲。對課改,他們首先是認真學習,接著是積極實驗,但不跟風,保持了這個年齡段和層次的人應有的理性態度。他們知道,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渠道,學生的教學才能是要通過多少個40分鍾一點一滴地培養出來的,自己必須上好每一節課。隨著教育觀念的更新,課堂教學也必須與時俱進,即使是同一位教師教同一個教學內容,前後的教學設計與構想也往往不同。他們在不斷地否定自己,挑戰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他們的課堂教學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實(扎實)、活(靈活)、新(新穎)、厚(厚重)。更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情境怎麼設計,學習方式怎樣改變,在40分鍾里都緊緊地突出教學的本質東西,把數學的「根」留住。以平常心對待課改,按教育規律辦事,課堂教學講求實效,這就是數學名師的素養。他們的課,有的是樸素平實,平實中見功底,大氣瀟灑,大氣中透靈氣,真是留有尾聲聽餘音,使人回味無窮;有的是清晰而細膩,流暢而完美,恰似師生合奏的樂章;有的是簡潔嚴謹,絲絲入扣,含而不露,引而不發,達到與學生思維共振、情感共鳴之效;有的時而奇峰突起,引人入勝,時而妙趣橫生,扣人心弦,頗有無限風光在險峰之勢……他們的教學風格各異,卻都能把數學課上實、上活,教得輕松,學得愉快,使聽課的同行感到是一種美的享受。

9. 求問教育是科學,還是藝術

事實上,這一問題涉及到教育界由來已久的爭論:教育是科學還是藝術。如果是藝術,就要天賦、靈感、直覺和創造性,這些都是不可言傳的;如果是科學,就得掌握某些知識和技能,這些都只能通過學習而獲得。人們能從某些教師的經驗中尋找規律性的東西,並反過來把它應用於課堂。如果?quot;教育是科學"這一觀點推向極端,教師充其量不過是為每種課堂情景選用了正確的公式而已。
一些教育家採取了非此及彼的極端立場,認為教學要麼完全是藝術,要麼只能是科學。教學藝術論者堅信,好教師是天生的而不是造成的,他們認為行為的基礎是直覺。教學科學論者認為,有效教學的基礎是教學科學,教師能從教學科學中學到有效的教學行為。當然,大多數人一致認為教學既是科學的又是藝術的。有人曾把教學比作看病,說他們既有科學的一面、又有藝術的一面。說是藝術,是因為他們天賦、需要創造性的反復實踐;說是科學,是因為他們都包含一套技術程序,都能系統的加以描述和研究,都能傳授和改進。一個優秀的教師正如一個優秀的大夫,能把創造性和靈感建立在基礎的專業知識上。時至今日,這一比擬仍不過時,現代醫學科學雖然說建立在科學理論的研究之上,當一個醫生治療一個病人時,還需要應用判斷、直覺和創造性來解決許多醫學問題,這些問題並沒有必然的正確答案。當然,醫生也決不能置生物化學原理而不顧。同理,在教學中,教師不知道教育家已經發現的學習和教學規律,就像醫生不知道生物化學原理一樣,他們所做出的決定都將不可避免的失敗。
今天,有關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的爭論已發生了新的轉變。人們越來越關心:教師是應當掌握許多教學技能、還是能面對變化莫測的科學環境進行不斷的思索和創造。大多數人一致認為教師應當同時具備技能和反思能力。他們必須能夠運用己有的策略,並能發明新的策略。他們必須掌握一些管理班級的常規方法,當然能在情景發生變化時打破常規。一個教師如果不具有計劃、講演、指導、組織管理和編寫試題等方面的技能,他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但是,一個優秀的教師也要懂得,教學必須因時因地因人而宜。新的問題會不斷產生,當舊的答案行不通時,就要尋找其他方法,甚至一些業已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面對新學生、新情景和新材料時,也要做出相應的改動。如果一個教師只學習科學和技能,他就永遠不會成為一個藝術的、自我教育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教育家。因此,很顯然,教師必須既能運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環境下進行思考。
誠然,某些教師是有些天賦,但對於一個新教師而言,學習一些主要的教學技能對提高教學效果還是有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