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綜合課題研究
㈠ 初中研究性學習課題,急~~~
中日關系問題研究 好查資料 論文好寫 不到一個星期就可以完成
周恩來的外交成就 也很好寫
二戰後德國 的崛起
廣告的發展
曾國藩的功與過
這些都是我們學校的研究型學習的課題 只要是歷史方面的 都符合你的要求 我本人選的就是中日關系問題研究
㈡ 保護環境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題
一)我們身邊的「白色污染」
我校經常開展環保活動,學生對環境問題日益關注。一天,一位同學拿來一篇題為《下「雪」了,糟糕了》的文章,說:「看白色污染多可怕!」一句話,引起了其他同學的注意,一群孩子都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喊著:「讓我看看。」「是什麼?」並接二連三地提出了疑問:「什麼是白色污染呀?」「白色污染是怎麼產生的呢?」我見大家都很感興趣,便大聲說:「同學們,你們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嗎?我們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找到答案吧?」同學們聽了興奮極了,一致贊成。於是,我宣布,我們就圍繞「白色污染」這一主題展開一次綜合實踐活動。
2.活動前准備
(1)同學自由分組,討論研究制定活動方案。選定考察地點,進行實地考察,觀察哪些地方存在著「白色污染」的現象;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有關資料,調查「白色污染」的原因……。
(2)怎樣設計調查表成了擺在同學們面前的一個大問題。同學們首先是反復地研究分析一些從網上和書上搜集到的調查表,接著在教師的幫助下了解調查表的基本格式,最後經過不斷討論、修改,終於設計出了令大家滿意的調查表。
(3)教師搜集有關「白色污染」的視頻資料。
(三)活動目標
1.學生通過自行調查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的組成及其危害,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有效地預防「白色污染」的產生。從中獲得了親身參與、科學探究的體驗。
2.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引起自身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引起學生對環境污染現狀的關注,了解環保事業的意義,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養成自覺的環保行為。
3.學生通過自主參與調查工作,培養了自己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通過查閱、整理資料,培養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實踐。
(四)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同學們,前段時間我們對身邊的「白色污染」進行了調查,相信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收獲。今天,我們就來聽聽你們的調查匯報並對《我身邊的「白色污染」》作進一步的了解。首先請大家看一段畫面。
(1)多媒體展示「白色污染」有關畫面。
(2)同學們,看了這段畫面你有什麼感受呢?
生:我感到非常可怕!
生:我覺得非常吃驚,沒想到白色污染會造成那麼嚴重的後果。
生:我感覺到白色污染不僅破壞了我們的環境,更危害了我們的身體健康。
看了這段畫面,我也和大家一樣,深有感觸。隨著社會的進步,白色污染日益嚴重,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飄滿了白色飯盒;幽靜美麗的小樹林里,樹枝上掛滿了白色塑料袋…..我們的眼前到處是白色的垃圾,他們不僅大煞風景,而且對環境的危害還不小呢!那麼,對於白色污染你了解了什麼呢?
2.主動探究,交流信息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剛才我們所提出的問題,運用自己搜集的信息解決問題,交流各自的調查情況。
(2)每組派代表對本組調查情況進行匯報,展示所填調查表。
小組1:我們小組經過調查發現,白色垃圾給我們造成的最重大的三個危害是:第一,視覺污染,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清潔和美觀。第二,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白色垃圾中含有病菌、寄生蟲,如果直接用作農家肥料,人吃了施用過這種肥料的蔬菜、瓜果,就會得傳染病。如果將白色垃圾進行焚燒,就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對空氣造成污染。第三,對植物有危害,因為如果塑料袋和植物的根纏繞在一起,植物就無法吸收營養,就會死去。
小組2:我們組調查發現,大街小巷到處都可見塑料袋、一次性泡沫飯盒、飲料瓶、塑料餐具……這些都是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白色垃圾。而且,我們還了解到,這些白色垃圾在自然狀態下不容易分解,甚至到了上百年、上千年也不會有什麼變化。據說,有一個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一些白色垃圾放在一個玻璃容器里,然後用土掩埋起來。過了很長時間,當他再次拿出這個容器時發現,還是一堆和原來同樣的垃圾。
並且我們還發現,不同的白色垃圾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同。比如說,塑料袋會影響土質結構,若被焚燒則會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對大氣造成污染。而如果把食品包裝袋拋棄在陸地或水中,被動物吞食後將造成他們的死亡。方便筷的使用則會造成樹木的減少。
小組3:我想談談白色垃圾的組成。白色垃圾是以發泡聚苯乙烯、聚乙烯或聚烯為原料,分子量達2萬以上。只有分子量降低到2000以下,才能被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所用,變成水和其他有機質,而這一過程需要200年;如果將其掩埋,會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減產;對其焚燒會釋放出一種叫二惡英的化合物,毒性相當大,能使鳥類、魚類出現死亡,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小組4: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造紙廠的紙漿。我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造紙廠,我發現那裡排放出大量的紙漿。別看這小小的紙漿哦,它會釋放出多種有毒化學氣體,毒性相當巨大,即使攝入少量,也會使魚、鳥類等動物畸形、死亡。當然,對人類的危害也不小。
剛才有些同學談到的塑料袋,在這里,我還想補充幾點:如果小孩子在玩時罩在頭上,會因缺氧而死亡,死亡率達到80%,如果這些袋子纏在輪船的螺旋槳上,將會導致船不能正常前進,造成重大的安全隱患。
小組5:我現在想以北京市為例來談一談白色污染的危害。北京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達1.2萬噸,一年產生的生活垃圾約500萬噸,據統計:北京每天扔掉的廢料1500~2000噸,快餐盒80萬個……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13億人口一人一天用5個塑料袋,一月一年……那將是不可想像的數字。目前,我國每年只是扔棄在鐵路沿線的塑料快餐盒就達8億多隻,加上城市快餐業的發展,每年廢棄量達100億只之多!其中80%以上未經回收,被大量散落在環境中,重量在8萬噸以上。可見,白色污染帶來的危害是多麼的觸目驚心啊!
3.應用深化,提出建議
提建議:剛才有的同學已經發出了內心的吶喊,相信大家對改善白色污染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們就分小組討論一下,制定出一個比較合理的建議。
㈢ 初中課題研究怎麼做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觀察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四、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經驗的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五、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六、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七、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關於案例含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現為一個事件。但是能夠作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須要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為案例;二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帶來若遇到同樣或類似事件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案例。案例講述的肯定是一個故事,並且許多情況下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會有一些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作為案例的故事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兩個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不能是編制者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出來的,沒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不能作為一個案例;二是這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片段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不能成為一個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某一個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
除了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敘寫上,要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沖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體、明確,不應是對事情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對事情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發生的特定的背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於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它們並不能稱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礎,都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在實際情景中所面對的事實,若把虛擬的材料、沒有任何問題或疑難包含在內的材料也納入案例的陣營,案例的主要特徵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結構(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復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教學事件)、面對的問題;當然,具體情節要經適當調整與改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緊緊環繞主題並凸顯了討論的焦點。
③問題討論——首先可設計一份案例討論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法和情境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然後提了建議討論的問題,如學科知識問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和情境問題、擴展問題。
④詮釋與研究——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結論可在這一部分展開。這里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基本面的探討才能展現案例的價值。最後,案例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例如橫向的差別比較,縱向的改變和進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八、實驗法:
1.什麼是「實驗法」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
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
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復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復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
3.什麼叫「假說」?
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
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
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
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里,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
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對象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
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
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系,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
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形成假說
——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
—— 按照方案實施實驗
—— 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
—— 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
教育科研的方法當然不只是上述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網上查到的,這里左桐為您解答請採納謝謝
㈣ 中學生課題研究
有一些很老來套的,比如說廢舊源電池的回收,或者化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光對生物生活的影響等等都可以。不一定要多麼高深,反而是利用課本涉及到的知識好一些。
至於社會調查,可以對你所在城市的兩個經濟圈進行對比,或者探究一下養老院老人的生活,也可以在你的同學們當中進行一個關於名牌的調查等。
㈤ 初中研究性課題
我記得我初中時做的是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
這個東西范圍很廣的,什麼都可以,比如學生應不應該穿校服,初中生每天最關注的是什麼等等。
㈥ 中學生科學研究性課題選什麼好
科研課題即研究題目,是依據研究目的,通過對研究對象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而確立的研究的問題。一、選題的意義第一,是教育科學研究的起點。第二,是教育科學研究成功的必要條件。第三,能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能力。二、課題的類型教育是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蘊含著豐富的研究課題。教育科研課題從不同角度可以分為不同類型。1、從研究的性質看為:理論性課題。應用性課題。2、從資料來源和時間看:歷史性課題,現實性課題,3、從研究的內容看,綜合性課題。單一性課題。4、從研究的手段看:實驗性課題,描述性課題,5、從課題選定形式看: 新開課題結轉課題委託課題自選課題總之,對於教育科研課題可以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分類。不過各種類型的劃分都只是相對的,在現實的教育研究中的課題往往是幾種類型的綜合。三、選題途徑與方法(一)問題來源(選題途徑)1、從有關理論中演繹研究問題。2、從教育實踐中發現研究問題。(1)從如何提高本職工作的質量上去發現問題。(2)從工作中的困難與缺點中發現問題;(3)從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總結中發現問題;(4)在移植和借鑒其他領域先進經驗和方法中提出問題;(5)從教育實踐活動的觀察中去發現課題;(6)從平常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3、從過去研究中尋找研究問題。4、從各種信息交流中去發現研究問題。(二)選題的思維策略1、懷疑。2、變換角度。(三)選題的原則要求1、價值性原則。(1)理論價值(2)應用價值,(3)綜合價值,例如:「上海高中生思想狀況的調查報告」2、科學性原則。3、創新性原則。教育科研的創新重要表現在:(1)內容上創新,(2)方法上創新,(3)應用上創新,4、可行性原則選題不宜過大選題不宜過難。選題不宜過於專業化。 (四)選題的具體方法小題大做,即課題的切入口要小,但解釋面要大。小題大做的意思就是將課題做深做透。要注意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單項到綜合,步步為營、逐漸發展。
㈦ 介紹幾個適宜中學生研究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1
網吧對中學生學習生活影響調查與分析
2
民俗文化研究
3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4
全球定位系統(GPS)工作原理及應用
5
Pascal語言程序與設計
6
網路給青少年帶來的危害及防治
7
中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