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課題6
① 淺談如何做好教改教研
1、加強以備課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制度。集體備課要做到「四定三統一」,即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統一進度、統一教學內容、統一練習。全期要做到五統一,即另增統一計劃、統一檢測。
2、進一步加強以教研組為單位的教學研究制度,改「公開課」為「教學研究課」,課題及上課方式、手段、藝術由備課組集體討論確定,再由一人主講,最後由全教研組綜合評價。全期教學研究課控制在6節左右,力求高質量,出精品,主講教師年終考核加0.5分。
3、加強對備課組和教研組活動的考勤管理。考勤實行簽名制和教科室檢查登記制,考勤表和集體備課登記表當天上交教科室,凡有請假現象一律報經教科室批准、登記,否則一律按曠會處理。
4、積極推行校級優質觀摩課和優質示範課活動,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效應。積極推行青年教師「五項全能」教學競賽和師徒結對制度,促進青年教師的健康、快速成長。
5、科研立校,科研興校,廣泛開展以校本教研為主的群眾性課題研究活動。每個備課組至少要有一個校級及其以上的研究課題,鼓勵個人或小組開展課題研究工作,為造就一支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隊伍,建設一所研究型的學校而努力奮斗。
6、進一步規范教師教改教研論文的管理,對於非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業務部門頒獎、不在刊號為「CN」的刊物上發表以及沒有署有「永州一中」名的論文一律不予認可。每個教師每期必須上交一篇教改教研論文(不論獲獎、發表與否),否則年終考核不予評優,獎金計算按學校有關規定執行。
7、加大教師培訓及管理力度,積極組織教師的外出觀摩和交流活動。
8、組建兼職教研員隊伍,建立正常的教學督導制度。
9、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以學生課題研究為主的研究性學習的管理,教師指導數量高一年級每人不超過3個,高二年級每人不超過2個,高三年級每人不超過1個,確實沒有指導而掛名的一經查實即予處銷,合格課題及優秀課題的獎金一半歸學生,沒有指導過研究性學習的教師當年年終考核不予評優。
10、加強教研組的網頁建設,積極開展優秀教研組、優秀備課組及課題課改先進個人的評選活動。
② 課題研究形式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觀察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1.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3.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4.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五、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經驗的先 進性(觀念必須更新) 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六、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七、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八、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關於案例含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現為一個事件。但是能夠作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須要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為案例;二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帶來若遇到同樣或類似事件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案例。案例講述的肯定是一個故事,並且許多情況下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會有一些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作為案例的故事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兩個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不能是編制者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出來的,沒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不能作為一個案例;二是這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片段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不能成為一個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某一個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 除了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敘寫上,要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沖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體、明確,不應是對事情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對事情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發生的特定的背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於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它們並不能稱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礎,都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在實際情景中所面對的事實,若把虛擬的材料、沒有任何問題或疑難包含在內的材料也納入案例的陣營,案例的主要特徵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結構(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復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教學事件)、面對的問題;當然,具體情節要經適當調整與改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緊緊環繞主題並凸顯了討論的焦點。 ③問題討論——首先可設計一份案例討論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法和情境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然後提了建議討論的問題,如學科知識問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和情境問題、擴展問題。 ④詮釋與研究——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結論可在這一部分展開。這里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基本面的探討才能展現案例的價值。最後,案例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例如橫向的差別比較,縱向的改變和進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九、實驗法: 1.什麼是「實驗法」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 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 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復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復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 3.什麼叫「假說」? 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 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 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 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里,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 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對象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 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 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系,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 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形成假說 ——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 —— 按照方案實施實驗 —— 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 —— 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 教育科研的方法當然不只是上述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③ 李國華的科研項目
(一)、科研課題
1.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深層障礙與現實途徑研究,主持,200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項目,資助經費9萬元;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主持之一(排名第二,實際主持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委託項目,項目經費:6.5萬;
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專題教學研究,主持,湖南省教育廳「2011年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研究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委託項目」, 重點委託項目, 資助經費5萬元;
4.破解人們的思想理論困惑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系研究,主持,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2009年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委託項目」,資助經費1萬元;
5.經濟全球化、網路化、數字化時代人的發展問題研究,主持,2001年湖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廳重點項目,2002年獲湖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廳「優秀課題」獎;資助經費1萬元;
6.經濟全球化時代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研究,主持,2003年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經費0.3萬元;
7.信息化、數字化時代人的發展研究,主持,2004年湖南省教育廳劃塊項目;資助經費0.5萬元;
8.社會發展論,參與(排名第2),1997年湖南省「九五」社科規劃課題;資助經費5萬元;
9.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的文化誤讀研究,參與(排名第3),湖南省社會科學規劃(2000-2001)項目;
10.西方哲學對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參與(排名第2),1999年湖南省教育廳劃塊項目;
11.中西啟蒙運動比較研究,參與,1999年湖南省教育廳劃塊項目。
12.「自由」的觀念━━現代西方政治哲學方法論研究,參與(排名第2)。
(二)、教研課題
1、湘潭大學「兩課」復合教學模式及具體實施方案,主持,2003年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資助經費1萬元;。
2、政治理論課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參與(本人排名第4),2001年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資助經費1萬元;。
3、兩課教學內容的整合與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主持,2001年湘潭大學教改重點項目,資助經費4萬元;。
4、多媒體教學的課堂效果研究,主持,2004年湘潭大學教改項目,資助經費0.8萬元;。
5、哲學專業教學計劃的研究與實踐,參與(排名第3), 1999年湘潭大學教改項目(湘潭大學第二批教改研究資助項目),經費0.45萬元。
6、湘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主持,2007年湘潭大學教改項目,重點項目,經費1.4萬元。
④ 如何寫初中學校教研教改實驗記錄表及填寫內容
實驗課題名稱為:動腦、動口、動手,以練為主。
實驗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遵循「三個面向」的原則,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地位;「教師要朝著學生『反三』這個目
標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呂叔湘語)。
一、實驗內容:
1.課堂教學六課型。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核心,共有六種課型:總覽課、導讀課、自讀課、擴讀課、自結課
和作文課。
(1)總覽課:(一課時)即單元預習課。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單元提示及各課的訓練重點、預習提示,掌
握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和訓練重點。預先下發預習表格,學生完成表格中的各項要求,有困難的部分可讓學生討
論解決,解決不了的部分可填入表格中「疑難問題」一欄中。教師匯集學生疑難問題,進行備課,做到心中有
數。
(2)導讀課:一般是一課時,共分為五大環節。
內容安排
時
間
活動形式
課前五分鍾口頭訓
5分鍾左右
動口說
練
基礎知識部分
5~8分鍾左右
動腦記,動筆寫,動
口說
閱讀分析部分
20~25分鍾左
動腦分析,動口說
右
知識遷移部分
8分鍾左右
動腦想,動筆寫,動
口說
A.口頭訓練:授課前5分鍾,讓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口頭訓練做到有計劃、有目標、定內容。各年級根據
學生實際訂好訓練計劃,要求學生口頭表達觀點明確,語言通順流暢,詞語運用正確,敘事完整,聲音洪亮,
內容可配合教材確定,說一個故事,刻畫一個人物,寫一段風景,說明一個道理都可;還有學習古詩、文言文
、警句,讓學生背一背,說說含義。形式多樣,可分小組談,也可個人說。對於說得好壞師生都可評論,對於
學生口頭訓練情況,小組長做好記錄。
B.教師指出課題後,可提出學習目標,或指導學生找出本文的學習目標。(動腦的訓練)
C.基礎知識:學生拿5~8分鍾時間自己完成下列內容:①寫出作者、主要作品、出處、文章體裁,並通過
默讀記住(動手寫的訓練)。②默讀課文提示,了解寫作背景(動腦的訓練)。③運用字典或其他工具書給生
字注音,解釋生詞。個人解決不了的,可小組討論解決(動手、動口訓練)。
這樣,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全由他們自己解決,真正「物」歸原主,教師絕不包辦代替。
D.閱讀分析部分:
①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找出課文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大體了解課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從課文內容
中體會作者的態度和觀點。
②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生動形象的字、詞,並說出「好」的理由。
③分析文章結構、中心的表達、運用手法等。
以上幾個問題都屬引導學生動腦、動口的訓練,可採用教師設計思考訓練題的方法,然後,小組討論,做
出解答。
一堂課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設計的思考訓練題質量的高低。「討論要點或討論提綱都得在事
前有充分的准備」(葉聖陶語)。討論提綱,像一條線索,既要貫穿教材,又要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它要突
現教材的訓練目標和各知識點,具體見下表:
體
裁
訓練題設計要點
訓練題設計依據
記敘文
文章的選材、布局謀篇、運
1.課文前面的訓
用的主要手法
練重點
議論文
中心論點、運用論據和論
2.課後的思考練
證方法與過程等
習題
說明文
事物的特徵、說明方法、說
3.課文的教學目
明順序等
標
訓練題設計的難度以中等生為著眼點,三個左右題目為宜。如為《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設計的訓練
題:
①作者表明觀點提出主張的是文中的哪句話?(即文章的中心論點)②作者為什麼會提出這個主張,應從
幾個方面理解?(即道理論據)③文中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什麼?(論證過程)
問題提出後,小組討論,合作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巡迴檢查,或蹲點包組,搜集各種信息,教師及
時反饋糾正。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一般性的問題,學生自己做。
②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討論做。
一篇課文,一般就一個(在設計上統攝全文,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師可完全讓學生八仙過海,各抒
己見。「撒得開」,但一定要找准時機「收得攏」,畫龍點睛,確能收到「柳暗花明」「茅塞頓開」的效果。
③難度大的問題,學生課後做。
如《一面》,學生提出:「從魯迅的一生來看,為什麼說他是越老越頑強的戰士?」教師一時難以完整解
答,可留下鼓勵性的語言。
以上做法,改變了教師在課堂上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做法:如劃分層次,分析段意,講析課文,總結
主題,歸納寫作特點等等。條條框框式的教學沒有了,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對教師千變萬化的教學方
法有一種新鮮感,懷著極大的興趣進行學習,思維始終處於興奮狀態,學生腦、口、手並用,這樣就會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當然,以練為主,並不否認教師的「講」,這種講要少而精,所起到的作用是「點撥」、是啟
發,而不是面面俱到,只有如此,才算是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E.知識遷移能力訓練部分。
緊扣教學目標,進行能力訓練,可用類比的方法,系統梳理所學知識。由學生完成下列內容中一項或幾項
:
①與學過的課文相比較,找出異同點;
②說出對本篇課文的看法和學習收獲;
③運用本文或本單元的一組優美的詞句,說出一個小片斷;
④運用本文的主要表現手法或結構框架說一段話;
⑤說出自己是運用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學習的,自我表現如何?
總之,以上三大部分總的要求是,基礎知識:教師提示,學生練習;閱讀理解;師生質疑,討論解答;知
識遷移:扣緊目標,集中訓練。
(3)自讀課:(一課時)首先指導學生學習課前的自讀提示,
弄清學習目標及重點、難點,然後放手讓
學生讀讀、說說、寫寫、議議,完成教學目標,最後做課後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4)擴讀課:(一課時)每上一篇導讀課文後,加4~6
篇閱讀文章,主要是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自讀課本。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運用精講課文時獲得的種種知識和能力,舉一反三,擴大閱讀量。這不但
可以鞏固和擴大所學的東西,而且可以充分發展自學能力,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初中階段擴讀篇目可選500篇
。
(5)自結課:(一課時)針對總覽課提到的目標,如知識點、
重點、難點等,讓學生通過動腦、動口、
動手,查缺補漏,復習鞏固,並通過填知識網路圖表,使所學內容系統化。還應運用訓練題組,進行單元檢測
,由學生交換批閱,反饋存在問題,師生共同訂正,完成本單元的教學任務。
(6)作文課:我們認為:「作文」主要是由學生「讀」出來的,「寫」出來的,教師的「批」只是起了「
導」的作用。指導課做到指導、寫作、批改一體化。
①每學期開始,教師根據大綱要求及教材內容,制定作文教學計劃,指導學生作文要求做到「序列化」,
擬定作文題目應有針對性,學生運用相應的寫作套路。
②根據作文題目,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寫作目標。學生口頭談文章大體框架、內容,
十五分鍾左右。
③學生作文約五十分鍾。
④作文的批閱,一改過去全批全改的做法,採取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20分鍾),把學生的習作人手一
本,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統一指導下批閱。為了統一標准,可先由教師讀一篇習作,師生商討打好分
數,然後小組內互相批閱,寫好批語,打好分數。第二種方法,教師先瀏覽全部作文,有目的選出其中一兩篇
,師生一起共同批閱;最後請學生對照別人的文章說出你認為自己的文章好在哪裡,差在哪裡,哪個地方你認
為怎麼改會更好。
⑤教師小結,總結成績,指出存在問題。學生重新整理自己的文章。
這樣,學生互相學習,共同前進,寫作水平和鑒賞水平不斷提高。
2.加大訓練力度,提高學生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不斷
學,不斷練,才能養成良好習慣,才能真正學到本領。」為此,學校制定了閱讀及訓練計劃,整個初中階段,
每個學生在課堂上要做80小時「說」的訓練,除教材外,要閱讀800篇文章(約一千五百字為一篇);除正常作
文外,要抄或寫25
萬字的文章;硬筆書法練習近十萬字;自辦手抄報80期(版面為8K紙一張);學習古詩240
首,文言文80篇;警句160條;閱讀《語文周報》和校報《向陽花》;參加朗誦會、口頭作文比賽等。其具體實
施辦法是:
(1)學校設語文實驗室,每周學生在實驗室學習兩節課。
旨在有計劃地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大學生的
知識面,並通過摘抄、仿寫、談體會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選取學習內容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與教材的課文相結合,選取所學作家的其他作品;二是與寫作相結合,
根據不同的年級選取與教材對應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三是與知識積累相結合,優美的詞語、精當的
修辭方法、豐富的風土人情等都是學生涉獵的對象。
學習方法以自學為主,適當組織交流;以寫讀書筆記為主,適當進行仿寫或寫讀後感。
(2)學校在校園里設壁報欄,各班皆有自己的園地。
每生每兩周寫一期手抄報,選好的張貼在自己的園
地里。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覽,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學校定期進行評比,表揚先進。
通過自辦手抄報,學生進行了各種技能的訓練:要發表直抒胸臆的文章,要選登必要的警句,要介紹各種
小知識,這就「逼」著學生進行選材、進行構思;為了搞好版面,學生得設計報題,得裝璜版面,甚至為了安
排好版面還得進行字數、版面面積的計算;當然,給人第一印象是字寫得如何,一定要把字寫得端端正正、清
清楚楚……辦好手抄報,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3)為了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語文教師推薦硬筆書法字帖,
讓學生臨摹。每周寫400字,學校專門印刷
硬筆書法紙,每張100字。年級、學校定期進行評比、經驗交流和優秀作品展覽。常言道「字無百日功」,通過
持之以恆的書法訓練,一年下來,學生的書法水平大有長進,我校陳嬌等5
位同學在高密市教研室舉辦的初中
學生硬筆書法比賽中獲一等獎,學校獲優勝單位獎。
(4)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靠什麼?靠知識的積累與寫作訓練。
我們充分利用到實驗室讀書、課外讀書、
課堂上學習等機會讓學生多讀多寫,要求學生每天抄或寫四百字左右的文章,文體不限。低年級一入學,在讀
書時讓他們多摘抄、縮寫、擴寫,年級高一點了可多進行作文訓練,學習讀過的文章的寫法。1995年開始進行
實驗的班級,現在是初二年級了,學生的口頭作文、寫作水平明顯高於以往年級同期的水平。
1996年我市舉辦的初中生口頭作文競賽,我校杜聰同學獲一等獎。在高密市國稅局與高密市教委聯合舉辦
的「稅收連著千萬家」徵文中,我校王曉林等四名同學獲獎。在高密鎮教委組織的《我與三刊三報》徵文中,
趙曉華等五名同學獲獎。
(5)為了有效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充實課堂五分鍾的訓練內容,學校補充了部分學習內容:古詩100首
,古文100篇,警句100條。
要求學生每周學兩首古詩、一條警句,每兩周學一篇文言文。對古詩、文言文的學
習,要求學生認識生字,理解詞義,掌握文章大意,背誦其中一部分。學習警句,要求學生能理解含意,能背
誦,在口頭作文或寫作中正確引用。
二、實驗效果:
本課題的實驗從1995年1月開始在我校實驗。1995年10
月高密市語文教改現場會在我校召開,語文教改已
具雛形;1996年6
月山東省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在我市召開,我校為大會提供了現場,並做了經驗介
紹,受到了與會專家、領導的好評,
並指出了今後努力方向;1996年10月,我校又作為語文教改實驗單位,參
加了濰坊市綜合文科研討會,並向大會提交了書面材料;1996年12月又被評為「高密市語文教改特色學校」。
現將實驗效果總結如下:
1.通過改革實驗,老師們徹底地改變了舊的教學觀念,培養、鍛煉了一批語文骨幹教師,他們在教育教學
思想與理論、教法改革、自身的業務素質等方面均有很大的進步,為下段深化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以練為主」的改革,老師們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上大做文章,加
大了聽、說、讀、寫訓練的力度,讓學生從讀中學讀,從寫中學寫,從聽中學聽,從說中學說,在嚴格的語文
基本訓練中,提高語文能力。
實驗班的一次口頭作文課上,作文題目是《談寫作》,老師要求學生用課文《說勤》的寫法寫一篇議論文
,十分鍾後學生爭相發言,他們的觀點明確,而且勞征博引,論據確鑿有力,充分顯示了良好的閱讀修養和活
躍的思維素質,獲得好評。
3.通過改革,老師們為了發揮「教為主導」的作用,全面落實語文教學大綱的各項要求。「以訓練為主」
是新教學大綱的要求,大綱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有明確的要求,並且還特別指出:「讀寫聽說之間的
關系密切,互相促進,教學中可以進行單項訓練,也可以結合起來訓練。」「字要規規矩矩的寫,話要清清楚
楚的說,課文要清清楚楚的讀,練習要踏踏實實的做,作文要認認真真的完成。」為完成以上任務,老師們在
備課時將聽說讀寫的內容列為訓練重點,付諸實施。
「動腦、動口、動手,以練為主」的語文教改實驗,大大促進了我校的語文教學工作。在1995年全鎮的五
處中學的期末考試中,我校的語文成績列全鎮第一;1996年4月初三全市教學質量檢測,
我校的語文成績仍列
全市第一;1997年1月初三全鎮五科競賽,
我校的語文還居榜首。當然,素質教育是不能僅靠考試成績來衡量
的。1994年,學生獲市縣級獎勵的僅有3人次,1995年學生獲市縣級以上獎勵的達15人次;
范圍涉及寫作、書
法、演講等,其中,程曉艷寫的《開門官的苦與樂》獲第七屆全國中學生作文比賽一等獎,藏坤獲山東省中小
學師生書法作品「初中組學生書法一等獎」。1997年,校報《向陽花》被全國中語會評為最佳校報。
⑤ 李斌的科研課題
課題總數:20餘項. 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項,中國博士後基金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1項,湖南省重點課題1項,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項。
1. 200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城市住房制度改革與城市社會分層體系變遷研究」,批准號:04BSH019,完成日期:2007年4月。
2. 中國博士後基金資助項目:「世界城市網路中的中國城市住房」,批准號:中博基字2004第13號(2004035273)。
3. 2005年度中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資助:「住房變遷中的民俗研究」,資助項目編號:0502027。
4. 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後資助基金:「民俗學與社會發展研究」,2004-2005。完成日期:2006年3月。
5. 2005年中南大學法學院教改重點資助項目:「高校研究型教學方法的場域」。完成日期:2006年5月。
6. 2006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一般課題):「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研究」,批准號:XJK06CGD017. 完成日期:2008年5月。
7. 2006年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城市社區型住宅——以社區為單位的研究」,批准號:06YB59。完成日期:2007年12月。
8. 2006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編號:NCET-06-0693,資助時間:2007年-2009年。
9.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國城市居民居住階層化研究」,批准號:07JA840017,完成時間:2010年12月31日。
10. 湖南省統計局民意調查中心:「湖南省組織工作及組工幹部形象民意調查」,編號:043010100,批准時間:2008年6月5日。完成日期:2008年7月1日。
11. 200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研究》(項目編號:09BSH062),完成時間:2014年8月。
12. 2010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和轉立項目:《民生視角下湖南省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0ZDB03)。完成時間:2012年12月。
13. 中南大學2010年本科生教學改革課題:「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創新」。
14.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0年度調查》,。
15.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1年度預調查》。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1年度調查》
17.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2年度調查》。
18. 清華大學「中國城鎮化與勞動移民研究」調查,2012年度。
19.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3年度調查》,
20. 民進湖南省委2013年重點調研課題:湖南省流動人口現狀與需求調查研究。
21. 中南大學教師研究基金2013年度:城鄉居住空間變動與醫療服務體系調整研究。(編號:20130018040004)
22. 城市安居工程配套基礎設施項目社會風險評估(108301006),湘潭市城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2013.06-2014.06。
23.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4年度調查:老年追蹤調查》.
24. 2014年中國宗教調查(CRS)項目,執行時間:2014年7月15日-8月20日。
⑥ 湖南農業大學工學院的教研教改
先後承擔國家、省、校級教研教改項目50餘項,完成的國家教育部世行貸款21世紀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農業工程大類本科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 踐」, 2004年獲學校教學成果特等獎和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完成的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深化專業改造,培養適應農業現代化的寬口徑農業工程技 術人才」2002年獲湖南省「九五」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優秀成果一等獎。
公開發表教研教改論文47篇,主編國家級教材6部,參編教材26部。
⑦ 在教育教學中如何進行教研教改的
教研教改活動方案
為更新教師教育理念,提升教師理論素養、專業水平和教學實踐應用能力,加強教師之間相互合作、交流,探討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總結和推廣先進教學經驗,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特製定我校教研教改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深化教育科研,狠抓教學管理,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努力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實施以研促教,以研興教,為廣大教師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活動原則
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是教研活動的宗旨,充分體現全體性、導向性、操作性、發展性、激勵性。
教研活動要立足我校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以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總結和提升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教研能力,逐步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並通過教研活動的開展,創設一種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文化氛圍,使教研組成為一個促進教師不斷成長與提高的學習化共同體。
三、活動形式
1、個人、集體備課相結合,關注每一節課,幫助教師解決課堂中出現的問題。
2、教師教學活動中遇到的重難點等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依託學科組,校際間合作,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討論解決的策略,多人實踐體驗,深入研究。
3、開展示範課、優質課、研究課等教學觀摩活動,讓有經驗的老師,充分發揮其輻射帶頭作用。
4、開展「一師一優課」研究活動,組織全員教師開展好上課、創課、亮課、觀課、評課等活動。
5、加強校際交流學習:到外校聽課、學習考察的老師,要把外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引進來。
6、教學研討、經驗總結、撰寫教學論文、案例反思等。
四、具體措施
1、加強理論學習,樹立課程觀、教學觀、質量觀。
2、建立學科備課組,實行在教師個人備課基礎上的集體備課制度。個人備課做到「六備」,實行超周備課,教師應有教案上課。集體備課主要在組內進行,集體備課的內容可為一個學期或一個階段中較難把握的內容。活動前組長確定備課內容和人員,活動時重在分析教材設計意圖和討論課堂教學設計,形成相對成熟的備課資料。
3、以教研組為單位,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教研活動。每次活動應有過程、人數、具體內容等記錄和資料,教導處要參與指導,起專業引領作用。
4、教研活動應全員參與,積極圍繞活動主題內容發表個人見解、展示自我。
5、以學校為基地開展各種校本教研活動,如理論學習、教學研討、課題研究、教學觀摩、教學競賽、成果展示、校際交流等一系列活動。
6、參加縣級及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培訓或研修。
五、教研活動要求
1、每學期初,教研組長根據教導處統一部署和本組實際情況,訂好本學期教研活動計劃。
2、在教導處統一領導下,各教研組由教研組長組織本組教師按計劃進行教研活動。
3、教師應准時參加教研活動,不得無故缺席。在活動時,教師應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努力形成爭鳴、探究、團結的教研氣氛。認真記錄,並寫好心得體會。
4、積極參加教研課題的研究工作,積極撰寫相關的論文。
5、學期結束時,教研組要把本學期在活動中產生的各種資料交教導處,教研組長還應提倡和支持教師及時總結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點滴經驗。
2020.3
⑧ 課題研究方法有哪些
:問卷調查法、訪談、個案研究、實驗法、觀察法、文獻研究等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4、教育實驗法:立足於自己的所在的教學班級,通過實驗前、後學生科學學習的變化,找到適合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方案。5、個案研究法:結合課題研究目標,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制定學習計劃,針對個性發展的需要,進行有效指導。6、文獻法:廣泛收集整理文獻資料,如經典書籍,名人格言,以及課程標准推薦的書目,為學生閱讀提供具有時代性,創造性的正面教材。7、教育調查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就學生課外閱讀現狀進行調查,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進行縝密分析,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觀察法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3)確定觀察對象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1.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3.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4.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五、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要注意經驗的先進性(觀念必須更新)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六、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七、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八、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關於案例含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現為一個事件。但是能夠作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須要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為案例;二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帶來若遇到同樣或類似事件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案例。案例講述的肯定是一個故事,並且許多情況下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會有一些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作為案例的故事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兩個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不能是編制者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出來的,沒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不能作為一個案例;二是這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片段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不能成為一個案例。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某一個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除了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敘寫上,要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沖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體、明確,不應是對事情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對事情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發生的特定的背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於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它們並不能稱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礎,都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在實際情景中所面對的事實,若把虛擬的材料、沒有任何問題或疑難包含在內的材料也納入案例的陣營,案例的主要特徵也就幾乎不存在了。案例的結構(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復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教學事件)、面對的問題;當然,具體情節要經適當調整與改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緊緊環繞主題並凸顯了討論的焦點。 ③問題討論——首先可設計一份案例討論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法和情境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然後提了建議討論的問題,如學科知識問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和情境問題、擴展問題。 ④詮釋與研究——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結論可在這一部分展開。這里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基本面的探討才能展現案例的價值。最後,案例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例如橫向的差別比較,縱向的改變和進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九、實驗法:1.什麼是「實驗法」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 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 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復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復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3.什麼叫「假說」?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 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里,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 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對象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 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 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系,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形成假說 ——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按照方案實施實驗——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教育科研的方法當然不只是上述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