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革命的背景

科學革命的背景

發布時間: 2021-03-28 23:04:25

A. 近代科學誕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近代科學技術的興起

15世紀中葉是歐洲歷史上的重要轉變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為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提供了社會條件。於此同時,科學本身為爭得自己的獨立地位,擺脫宗教的桎梏,也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實驗科學的興起,更使自然科學有了獨立的實踐基礎。

2、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主要原因或政治前提在於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逐漸建立並日益加強;英國通過圈地運動,產生並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國內市場; 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了原始資本,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場。

3、科學的世紀

科學的世紀是指稱近代科學全面繁榮的19世紀。19世紀科學發展的規模和成熟遠遠超過17世紀的科學革命,熱力學、光學、電磁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等學科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並大都進入到理論綜合的新階段。

(1)科學革命的背景擴展閱讀

在自然科學為爭取獨立而同神學的斗爭中, 有兩個突出的事件: 一是哥白尼的 《天體運行論》 的發表, 二是血液循環理論的提出。

前者在對大宇宙———天體結構的解釋上, 把天地翻轉過來, 用太陽中心說推翻了被宗教奉為神明的托勒密地球中心說, 被稱之為近代科學史上的第一次科學革命———天文學革命。

後者在對小宇宙———人體結構的解釋上, 沖破了神學所說的人體內部不會有循環運動的信條, 使生理學、解剖學、醫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這兩個事件作為劃時代的標志而載入史冊。



B. 簡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科學革命誕生的背景。

肇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現代科學革命,是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為主要標志。這次革命初期主要在物理學領域發生,到20世紀中葉在各個領域得到迅速發展。其發生發展有著復雜的背景。(1) 19世紀6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大工業開始建立,自然科學在工業生產中有了廣泛應用的必要和可能。電力技術的發展,明顯地表現出技術對科學的依賴性、科學理論對技術的指導作用。經過第二次技術革命以後,人類仍然面臨著生產過程和工藝復雜,操作繁重,難以控制掌握,材料有限,動力和能源緊張,生產和經營中經驗性的組織管理日益失靈等種種矛盾,迫切需要加以解決。(2) 科學在日益分化和深化的基礎上,趨向綜合化、理論化、系統化和技術化方面發展。(3)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內各壟斷集團之間、發達國家之間爭奪地國內外市場加劇,科學技術成為競爭的最重要的商品。為了戰勝對手,圍繞尖端技術,展開了激烈角逐。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以圖奪取優勢;發展中國家為求獨立和經濟的發展,要求提出高科學技術,進行綜合國力的較量。這些都是現代科學革命產生的社會經濟、政治和科學的廣闊背景

C. 科學革命的概述

科學革命
scientific revolution
歷史上徹底的科學革命都是以科學觀的變革為先聲和途徑。當代世界科學革命已經逐步展開,中國現在迫切需要實現科學觀的轉變——即是以能夠融匯東西方科學的革命性科學觀替代狹隘的小科學觀(指以西學為唯一科學範式的科學觀),沒有這種觀念的轉變為基礎,中國不可能進入科學革命時代,只能再次成為西方科學革命的追隨者和小學生。那樣中國只能在追隨西方完成科學革命後再進行科學觀轉變的補課,那樣中國將再次喪失進入發達國家的歷史機會。
科學觀變革對於當代科學革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中國繼續認同小科學觀,那麼只能走技術進步的發展道路,永遠不可能成為世界科學革命的領跑者,但最終在科學革命之後仍然會追隨科學革命成功者改變科學觀;如果中國自己首先改變狹隘的小科學觀為容納東、西方科學的大科學觀,則中國就可以率先發動並領跑世界科學革命,並促使其它國家以及世界盡快實現科學觀的轉變和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往往是社會變革的先驅,推動著社會進步。科學革命可能涉及到整個科學知識體系,也可能涉及廣泛的科學領域,或者只涉及到某一學科。當原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科學概念和理論體系在新的事實材料面前 ,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無法圓滿地說明和解釋新的事實的時候,預示著理論上的突破。這種理論的危機正是科學革命成熟的標志。
新的科學基本概念及理論體系的建立,並替代了原有的概念及理論體系,這是科學革命的內容。因此,科學革命是對科學體系的根本改造。新舊概念、理論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有時是新的概念和理論推翻和完全替代了原有的概念和理論;有時是新的概念和理論把原有的概念和理論包含在其中,作為一種特例,對原有的概念和理論的適用范圍和界限加以嚴格限制和新的界定;也有時表現為新的概念和理論對原有的概念理論的重大修正、補充和發展。科學革命表明人對客觀世界認識的質的飛躍。與新的科學理論的建立相伴隨,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圖景,即所謂自然觀也會發生相應的重大變化。哲學是靠科學所提供的知識把握世界的,因此,每次重大的科學革命都導致自然觀的變革。
大多數科學史家所指的科學革命大約於1543年開始,那一年尼古拉斯·哥白尼出版了著作《天體運行論》(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安德烈·維賽留斯出版了《人體構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與《生物進化論》等。盡管科學革命的具體時間仍有爭議,比如有人認為科學史的萌芽開始於14世紀,也有人認為化學和生物學的革命開始於18、19世紀。公認的是在16至17世紀之間,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醫學以及化學的思想都經歷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中世紀的觀點轉變為現代科學的基礎,不論是在各個獨立的學科內,更是在對整個宇宙的認知中。

D. 近代科學革命產生的原因、標志和意義

一、近代自然科學興起的背景原因:

1、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生產經驗的積累,技術能力(如觀測技術)的提高,也為科學研究創造了條件。

2、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使人們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認識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面向現實世界,注重實踐的時代精神,激勵人們以科學的態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釋自然現象。

3、科學家們的個人天賦和不懈努力

(二)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與發展(重要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天文學――近代科學的誕生( 近代科學革命產生的標志)

近代科學革命產生的意義
①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科學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總結。②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時代——電氣時代。③達爾文創立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根本上推翻了「神創說」,將「發展」和「變化」等觀念引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促進了人類思想認識的飛躍。④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和質能關系公式,深刻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是物理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質能轉換原理成為研發原子能的理論基礎。

E.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是什麼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於19世紀中葉,它以電機的發明為起點,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不僅推動了生產技術由一般的機械化到電氣化、自動化轉變,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的條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實現了工業生產的全面機械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但也有它難以克服的缺點,如產生和使用不方便、長距離輸送困難等等。所以社會對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19世紀初電磁學領域的一系列發現,引發了新的科技革命。
發電機的發明
1819 年由丹麥科學家歐爾斯德(Hans Christian Oersted)在教室里偶然發現放在電線下之指南針不再指南,而與電線成垂直方向。經此之後,他便發現了電與磁之間的關系。次年法國人安培(Andre Marrie Ampere) 根據歐爾斯德之報告,對磁場與電流間之關系作一整理與研究,並提出認為兩條電線平行置放時,電流流動之方向相同時會相排斥;而相反時會相吸。若將電線繞成線圈並行通電後,則如自然之磁石一樣。現在,『安培』的名字已家喻戶曉,成為電流強度單位之名稱。
1830年英國有一位學者名叫法拉第(Michael Farady) ,發現當一塊磁鐵放入電線圈中時,會使電流流入線圈;拿出磁鐵時,電流則反方向流動。為使所發生之電能連續流動,法拉第用一隻十二英寸的銅盤裝在架子上,盤中央安置一曲柄,以手搖曲柄轉動銅盤,整個銅盤置於一馬蹄型磁鐵內。將電線一端接於銅盤軸上,另一端則以接觸器接出。當銅盤轉動時,電線會不斷切割磁力線,並產生連續性電流。
麥克斯韋完成了電磁波理論,讓人們認清了電磁波的本質
赫茲首次用試驗驗證了電磁波的存在
電力應用中的重大發明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展,使電力的廣泛應用由可能變為現實,而在電力的應用中又產生了一系列對人類社會生活具有重大影響的技術發明。
電報
1838年摩斯(Samuel Morse)發明電報接收機,利用電流交替地通電和切斷產生不同的信號,即點、劃和空白,他以這三種不同訊號的組合造出表達26個字母和數位的電碼,這就是以後全球通用的莫爾斯電碼。
電話
1876年美國青年貝爾發明了靠簧片振動傳聲的第一具電話,他利用聲音振動簧片,簧片附近的電磁鐵隨即把振動變成強弱變化的電流。電流經電線傳到受話器,再利用電磁鐵振動另一簧片,把電信號重新變成聲音,從此人類的聲音可藉由電線傳到遠方。
電燈
大發明家愛迪生在 1877 年開始對電產生之光進行研究,他發現電阻會發熱,發熱後會產生光,因而發明了電燈泡。
無線電通訊
1864年劍橋大學科學家馬克士威結合了電和磁的知識,在理論上證明了無線電波的存在。1894年義大利人馬可尼製作了第一架電波發射機。他的設計可以凌空發送一連串無線電波的信號。由於發送和接收設備之間不需用導線相連,這項技術就變成著名的無線電通訊。
礦石接收機
內燃機的發明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除了電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之外,另一項有代表性的技術成就是內燃機的發明。內燃機是燃料在汽缸內直接燃燒,由燃燒時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推動活塞或轉子做功的動力機。廣泛應用於卡車、拖拉機、公共汽車、船舶及機車,成為運輸工具的主要動力機

F. 簡述古代科學技術革命形成背景、特點及主要成就。

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除了舉世聞名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及火葯的四大發明外,中國古代在天文歷法、建築、醫學、數學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這些發明和成就對其後整個世界面貌的改變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明清時期中國科技文化開始落後於西方。
3、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A、與西方近代科技相比:
(l)中國古代科技重經驗,西方近代科技重實驗。
中國古代科學從內容上看主要是應用科學,經驗的終結,缺乏理論探索還處於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描述階段即感性認識階段,缺乏理性認識。而西方近代科學把系統觀察和實驗同嚴密的邏輯體系結合,形成以實驗事實為根據的系統的科學理論。
(2)中國古代科技重綜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國古代科技直接從現象中進行整體理論綜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於分析法,把分析的實踐上升到科學方法論的高度加以闡明,從而給近代科學理論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確方向。

(3)中國古代科技重實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學重理論。
中國古代科技實用性強,一般能直接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卻很少能用邏輯方法對這些經驗材料進行整理,作出理論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學重理論。
4)中國古代科技服務於農業,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務於工業。 B、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實用性;經驗性;封閉性;片面性。

G. 20世紀初科學革命的產生背景,影響及意義。要全面點的。

你去找政治課本好啦。

H. 請分別說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社會背景、革命標志、時期、內容以及含義。

  •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1、時間:18世紀60年代開始 2、條件 ①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②資本-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③勞動力-圈地運動;④技術-國外市場不斷擴大;⑤市場-先後打敗西、荷、法,國外市場不斷擴大 3、主要成就 ①棉紡織:哈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1765年);克隆普頓-騾機(1779年);卡特萊特-水力織布機(1785年) ②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的) ③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1814年) 4、特點 ①首先發生在英國,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到機器生產機器,最終大機器生產代替工場手工業; ②開始於輕工業(棉紡織)部門,發明機器者大多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人和技師,新機器的科技含量不高; ③英國一花獨放,絕大多數發明都出自英國,英國成為世界發展的核心. 5、影響 ①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 ②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 ③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④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東方從屬於西方 ⑤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時間:19世紀70年代開始 2、條件 ①政治保障-資本主義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②生產技術-自然科學的突破性進展; ③資金-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 ④市場-德、意、日等國的統一開辟了國內市場;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3、主要成就 ①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 ②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 ③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4、特點 ①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科學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與技術結合. ②同時在幾個國家發生,發展迅速; ③有許多國家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④側重於基礎工業、重工業、能源工業等部門,有巨大的能力改造和武裝各輕工業部門並使農業機械化,從而使發達國家首先實現了工業化. 5、影響 ①生產力迅猛發展; ②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帝國主義階段; ③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世界,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 ④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

  •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1、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 2、條件 ①政治保障-資本主義發展相對穩定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②先決條件-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③必要手段-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④推動力-社會需要(二戰中的軍事需求、戰後軍備競爭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3、主要成就 以原子能(1945年美國-原子 彈爆炸、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建成)、航天技術(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空)、電子計算機的應用(1946年美國-電子計算機誕生、1964年美國-集成電路計算機問世等)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1973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創成功)等高新技術. 4、特點 ①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③科學技術各個領域間相互滲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 5、影響 ①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造成第一、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發展迅速.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變了變革); 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們日益重要.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同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每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1、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棉紡織業、金屬冶煉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出現了以曼徹斯特為中心的棉紡織工業區與以伯明翰為中心的鋼鐵工業基地,工業布局的趨勢是生產由分散走向集中,輕工業發展迅速. 2、第二次科技革命產生了電力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汽車製造業、造船工業,出現了德國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原蘇聯以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為中心的歐洲工業區.工業布局進一步趨向集中,重工業突飛猛進. 3、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了電子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激光工業、信息產業等,出現了美國西南部的斯坦福工業區(矽谷)、日本九州島(硅島)、英國蘇格蘭電子工業基地、德國慕尼黑工業中心.工業布局總體趨勢是分散,發達國家以分散為主,發展中國家以集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資料來自網路。

多一句嘴,作業自己做。

I. 西方科技革命的社會文化背景

(一)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性 人的自然屬性中包含有動物的攻擊性,人的攻擊性可以表現為野蠻的、暴力沖突的方式,如侵佔、搶奪、殺戳以至軍事沖突等形式;也可以表現為文明的、非暴力的方式,如游戲、娛樂、體育等形式。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由野蠻到文明的過程,也就是荀子所說的「化性起偽」。相應地,人類的攻擊性也就越來越多地通過和平的游戲形式釋放和體現出來,體育的重要性在社會中也就愈加凸顯出來。就此而言,無論東方體育方化,還是西方體育文化,都是這樣的,即講技巧、講規則、講道德、求友誼、求和平、求快樂。但是因為環境、人種、傳統等因素的不同,中國體育文化與西方體育文化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形成了兩種特色鮮明的體育文化。 第一,兩種體育文化的背景差異。西方體育文化以整個西方文化為背景,中國體育文化以整個中國文化為背景。西方文化以古希臘文化為源頭,經歷文藝復興、產業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為核心、以追求個人自由、崇尚個人奮斗為特色的海洋型文化;中國文化則是以個體農業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大陸型文化,不崇尚競爭與冒尖,缺少對自由與平等的尊重,人們追求的是安穩平靜的田園生活。 第二,兩種體育文化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不同。西方體育文化體現出的人文精神是「個人中心」、「崇尚競爭」。拿美國來講,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簡直成了美國體育精神乃至美國民族精神的象徵,美國體育文化的價值觀是個人主義的,充分肯定運動員個人的頑強奮斗及其價值,崇拜力量、技巧、拼博、競爭;拿美國NBA兩支勁旅而言,單從其名稱--芝加哥「公牛」和休斯敦「火箭」上,我們不難體會出美國的體育精神。西方體育文化有別於中國體育文化的突出特徵是,認為體育對個體的價值在於,在體育運動中強身,在體育競技中爭勝,追求「更快、更高、更強」,不斷挑戰與超越人體的既有生理限度,不斷挑戰和超越於其他競技者之上,在競爭與挑戰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奧運史專家約翰·拉卡斯(John A. Lucas)指出,「更快,更高,更強」,這句奧林匹格言「對於20世紀後斯的奧運參與者來說,意味著以死相賭,根本就不是體育。任何身體活動,包括體育,當它超越極限威脅生命時,就是對個人道德與人性的拋棄」。 中國體育文化體現出的人文精神是「天人合一」、「崇尚和諧」、「恪守中道」。中國傳統體育的典型項目是太極拳、射箭、舞劍、棋類等,人們練習這些項目的目的就是健身、養生、益智。中國傳統養生理論所遵從的最根本的法度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應」,認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運行、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的身體,人的生命活動必須要與自然變化的節律相適應,取法於自然,順乎自然之道。中國傳統養生理論所遵循的另一根本原則就是陰陽調和,要把握好「度」。人體要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就必須使人體內外、表裡、上下各部分保持好一定的陰陽協調關系,如果陰陽失調就會發生疾病。傳統養生理論認識到身體運動對健身的意義,如《呂氏春秋·盡數篇》中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行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但是,傳統養生理論強調運動必須適量,不可過大或過小,過小了對身體器官起不到鍛煉作用, 過大了不僅對身體無益,反而有害,即「過猶不及」。要達到健身養生的目的,不僅運動要適量,還要做到飲食有節,營養平衡,起居有常等。 第三,與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文化精神相適應,中國體育文化與西方體育文化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中國體育文化注重養生,通過體育活動達到身心的平和狀態;西方體育文化強調競技,在體育運動中不斷實現身心的超越。中國傳統體育重在健身、養生,是重在通過外在的形體鍛煉而達到內在的精神修養,是內外俱練,形神兼顧,身心合一;西方體育重在競技,在體育競技比賽中取勝對手,獲取桂冠,贏得榮譽。西方體育競技項目主要以田徑、體操為主,比賽表現出激烈的對抗性;中國傳統體育以武術、棋類等健身活動為主,重「雅戲」而非「陳力之戲」,排斥激烈的對抗競爭,鍛煉方法以模仿動物動作的功操為主。 中國體育文化缺乏競技性,或說競技性很弱,主要表現在競技體育項目較少,沒有全國性、綜合性、長期存在並形成制度的體育比賽,有些本來競技性較強的項目,後來也變成了非競技性項目;幾十種常見的項目中,相當一部分沒有或少有競技性,主要是鍛煉養生,或表演給人看的,如全部的養生體育、田獵、武舞、劍舞、鞦韆、風箏、全部的武術武藝、踢毽子等。射箭、騎馬、跑跳、游泳、劃船等競技性項目很少比賽,主要是自我練習。漢武帝、隋煬帝時曾有過兩度全國性的角抵大會演,並進行評比,但這些比賽缺乏具體嚴格的規則,存在時間不長,規模水平遠不能與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相比。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就實行「興文教,抑武事」的國策,以穩定其統治。這一國策在體育上的結果就是,軍事性體育項目、競技對抗性體育項目衰退,娛樂性的體育項目盛行。北宋王朝正是在倡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文人皇帝宋徽宗那裡覆亡的。《三朝北盟匯編》中說,偏安杭州的「南朝人只會文章,不會武藝」,這句金人對南宋的評價正是長期重文輕武的結局。 (二)中西方體育文化匯合的必然性 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就是不斷擺脫民族性、地區性而走向世界性、全球性的過程,資本主義建立以來的歷史就是全球化的歷史,全球化進程中自然也包含了文化的全球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體育文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交流與融合,越來越呈現出世界性的色彩,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統一的形式,融入世界體育文化的主流。因此,中西方體育文化匯合具有必然性。 中國體育文化與西方體育文化盡管有如此大的差異,但是並非格格不入。我們在看到二者存在較大差異的同時,也要看到二者的相通之處。第一,西方體育文化在奧林匹克運動的推動下呈現出世界性和開放性,中國體育文化是中華各民族、中國各文化區域的體育文化匯合與交融的結果,盡管會表現出一定的排他性,但從本質上講也是開放的,中國體育文化必然會同西方體育文化相結合,從西方體育文化中吸取營養。我們可以接納西方的籃球、乒乓球,西方人同樣可以練習我們的太極拳術。第二,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史,中國人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自強觀念,迫使中國體育文化去接納西方體育文化,實現兩種體育文化的結合,通過強身健體達到強盛民族的目的,以摘除「東亞病夫」的恥辱稱號。第三,中國體育文化與西方體育文化同樣是優秀的,沒有絕對的孰優孰劣之分,中國體育文化之所以呈現出某種弱勢,原因並不在於其本身,而是在於近代中國國運的衰敗。我們相信,日益強大的中國一定會以其獨特的體育文化對世界體育文化產生積極深刻的影響。第四,從根本上講,兩種體育文化都是「以人為本」的,都是為了強健人的身體,提升人的精神,追求人們之間的友誼與人世的和平。在此基礎上,兩種體育文化自然可以求同存異,揚長避短,在交流與融合中共同發展。

滿意請採納

J. 20世紀初科學革命的產生背景,影響及意義。

背景:1、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認識.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2世界各國的科學探索使得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