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一詞來源
1. 科學一詞最早出現於什麼時候
中文的「科學」一詞第一次出現是在民國時期。
科學一詞,英文為science,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又演變為scientin,最後成了今天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瑜吉把「science」譯為「科學」。
但關於中國第一個使用「科學」一詞的人是誰一直存在爭議,目前流傳比較廣的說法是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用「科學」二字。此後,「科學」二字便在中國廣泛運用。
(1)科學一詞來源擴展閱讀
關於誰率先使用了「科學」一詞,學界提出了多種不同的看法。
《漢語大詞典》「科學」詞條的作者認為使用「科學」第一人是陳亮;袁翰青認為梁啟超最先使用「科學」;樊洪業認為康有為第一個使用「科學」;汪暉則認為嚴復有可能是中國最早使用「科學」之人;前不久,朱發建又提出近代中國最早使用「科學」一詞的人乃王國維之說。
1993年出齊的《漢語大詞典》「科學」詞條開頭處寫道:「科舉之學。宋陳亮《送叔祖主筠州高要薄序》:自科學之興,世之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後來發現,陳亮的《序》文中並未出現「科學」一詞,相應地方寫的是「科舉」,而非「科學」。
袁翰青1985年在《北京晚報》上發表文章指出,梁啟超於1896年在《變法通議》中第一次使用了「科學」一詞。後來,李華興和吳嘉勛在編輯《梁啟超選集》時找到了當年刊載該文的《時務報》,發現《時務報》上印的是「科舉不改」,因而斷定《飲冰室合集》排印時誤將「舉」字當成了「學」字。
楊文衡1981年著文指出,康有為在編輯《日本書目志》時,曾將兩本含有「科學」字樣的書籍,列入《日本書目志》一冊卷二理學門之中。另說在康有為1898年4月進呈給光緒皇帝的《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之中,康曾三度使用了「科學」一詞。這是現在流傳最廣的說法,當然也有人提出來質疑。
楊文衡1981年還指出:嚴復戊戌變法前後,在其早期譯著《國計學甲部》殘稿的按語中使用過「科學」一詞。但嚴復《國計學甲部》殘稿按語中的「科學」是否真的是1896年寫下的尚有待進一步考證。
朱發建認為王國維才是中國近代最早、含義明確地使用「科學」一詞之人。這種說法還沒能得到證實。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究竟誰在中國最先使用了「科學」一詞?
2. 「科學」一詞是怎麼來的
科學:分科而學的意思,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它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並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
科學的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
達爾文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至於規律,則是指客觀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因此,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3. 」科學「一詞的由來及其局限性
「科學」在今天是一個國人耳熟能詳的詞彙,但它的含義卻相當模糊。簡而言之,對於「什麼是科學」的問題,第一種理解方式是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把「科學」解釋為「科學家做的事」;第二種則是將「科學」一詞視作某種價值判斷的標准,用法是:「你這樣做不科學」。
為什麼指稱某種事業的用語同時擁有某種正面價值判斷功能呢?這是因為這項事業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正面印象。要講清楚這件事情,需要回到中國近代史的大背景中來。
科學觀的歷史背景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屢受西方列強欺凌。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不少中國人馬上意識到西方的「堅船利炮」是他們克敵制勝的法寶,而「堅船利炮」的背後是強大的工業以及現代化的科學與技術體系。所以,從1861年開始,清政府中的開明勢力在全國掀起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社會改良運動,史稱「洋務運動」。
林則徐在1842年的一封信中談到西人之所以戰勝的原因是兵器先進:「彼之大炮遠及十里以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炮,連聲不斷,我放一炮之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魏源於1844年出版《海國圖志》,書中說:「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正式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並且把夷之長技規定成「船堅炮利」以及軍隊建設管理之技。
對夷之長技的深信貫穿著全部的近現代史。這也是中國人民從血的教訓中總結出的真理:「落後就要挨打」。而所謂落後,在當時的人心中,就是軍事技術上的落後。對軍事技術的推崇,直到今天仍然支配著不少中國人的潛意識。如果做一個調查的話,人們可以發現,當代中國最標準的科學家應該是錢學森,因為他代表著強大的軍事能力。人們都喜歡傳播這樣的說法:一個錢學森抵得過5個師的兵力。
對西方軍事科技及其背後現代科技體系的推崇,是中國人「科學」觀念背後不可忽視的背景。
這一背景對今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在很多國人心目中常將「科學」與「技術」混為一談。普通中國人談科學不由自主地用「科技」一詞,可是一旦談起「科技」其實指的是「技術」。這樣的混用,反映出國人傾向於從實用、應用的角度理解「科學」,而對「科學」本身的深層意義缺乏理解。
日本引進的「科學」
在現代漢語中廣泛使用的「科學」一詞,來自日本人對西文science一詞的翻譯。
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不是直接向西方學習,而是「借道」日本。原因大致有三,一來中國缺乏西方語言的翻譯人才,加之傳統中國對文字過於講究,大量西文著作不能立即譯成中文出版發行。雖然有西來的傳教士,但他們的中文水平還不足以獨自擔當翻譯工作,所以,那時的翻譯都是傳教士與中國文人合作進行,這樣就極大地限制了西文著作的漢譯規模和進度。第二個原因是,日本引進西學較早,而且日文吸收外來語能力較強,西學日化工作既迅速又規模大,加上日本離中國近,留學生多,近代中國人都借日本向西方學習。第三個原因,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日語大量使用漢字,中國人閱讀起來較容易。但日語中所用的漢字發音與漢語不同,意思也相去甚遠。近代漢語大量引進日本語言,無疑產生了一定的局限性。
自明末清初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學問以來,中國人一直把來自西方的science譯成「格致」「格致學」。格致者,格物致知也,是《大學》裡面最先提出的士人功課,後人多用朱熹的解讀,認為它是指「通過研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20世紀頭10年,「科學」曾與「格致」概念並存,但前者逐步取代後者。1912年,時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的蔡元培下令全國取消「格致科」。1915年,美國康乃爾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任鴻雋等人創辦了影響深遠的雜志《科學》。事實上,從這一年開始,「格致」退出歷史舞台,「科學」成為science的定譯。《科學》雜志今天仍然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周光召院士主編。
把science譯成「科學」明顯沒有切中這個詞的原來意思,相反,用「格致」倒是更貼切一些。science本來沒有分科的意思,但自19世紀前葉開始,西方科學進入了專門化、專業化、職業化時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愈行愈遠,science逐漸被默認為「自然科學」(naturalscience)。日本的譯法就體現了西方科學的這些時代特徵。現代中國人也就由此接受了19世紀以來以英語世界為基調的西方科學觀念:第一,它是分科性的;第二,它首先指自然科學。而受歷史觀念的影響,現代中國人的科學觀念中還加上第三,它一定能夠轉化為技術力量從而首先提升軍事技術。毫無疑問,這樣的「科學」觀念只是西方歷史悠久的「科學」傳統的「末」而不是「本」。
4. 科學的由來是什麼為什麼叫做科學
在現代漢語中廣泛使用的「科學」一詞,來自日本人對西文science一詞的翻譯。
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不是直接向西方學習,而是「借道」日本。原因大致有三,一來中國缺乏西方語言的翻譯人才,加之傳統中國對文字過於講究,大量西文著作不能立即譯成中文出版發行。雖然有西來的傳教士,但他們的中文水平還不足以獨自擔當翻譯工作,所以,那時的翻譯都是傳教士與中國文人合作進行,這樣就極大地限制了西文著作的漢譯規模和進度。第二個原因是,日本引進西學較早,而且日文吸收外來語能力較強,西學日化工作既迅速又規模大,加上日本離中國近,留學生多,近代中國人都借日本向西方學習。第三個原因,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日語大量使用漢字,中國人閱讀起來較容易。但日語中所用的漢字發音與漢語不同,意思也相去甚遠。近代漢語大量引進日本語言,無疑產生了一定的局限性。
自明末清初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學問以來,中國人一直把來自西方的science譯成「格致」「格致學」。格致者,格物致知也,是《大學》裡面最先提出的士人功課,後人多用朱熹的解讀,認為它是指「通過研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20世紀頭10年,「科學」曾與「格致」概念並存,但前者逐步取代後者。1912年,時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的蔡元培下令全國取消「格致科」。1915年,美國康乃爾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任鴻雋等人創辦了影響深遠的雜志《科學》。事實上,從這一年開始,「格致」退出歷史舞台,「科學」成為science的定譯。《科學》雜志今天仍然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周光召院士主編。
把science譯成「科學」明顯沒有切中這個詞的原來意思,相反,用「格致」倒是更貼切一些。science本來沒有分科的意思,但自19世紀前葉開始,西方科學進入了專門化、專業化、職業化時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愈行愈遠,science逐漸被默認為「自然科學」(naturalscience)。日本的譯法就體現了西方科學的這些時代特徵。現代中國人也就由此接受了19世紀以來以英語世界為基調的西方科學觀念:第一,它是分科性的;第二,它首先指自然科學。而受歷史觀念的影響,現代中國人的科學觀念中還加上第三,它一定能夠轉化為技術力量從而首先提升軍事技術。毫無疑問,這樣的「科學」觀念只是西方歷史悠久的「科學」傳統的「末」而不是「本」。
5. 科學一詞源於何時何地
科學一詞,英文為science,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又演變為scientin,最後成了今天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瑜吉把「science」譯為「科學」。到了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用「科學」二字。此後,「科學」二字便在中國廣泛運用。
而世界上什麼時候有科學一詞那還是未解之謎吧!
6. "科學"一詞的由來
【科學】1.科舉之學。 宋 陳亮 《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學之內興,世之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容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2.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知識體系。 毛澤東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人們必須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質,因此需要有科學。」 公劉 《太陽的家鄉》:「這種悲慘的情況,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所能改變的,根本問題是要辦教育,叫人們接受科學。」3.特指自然科學。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白吃,白喝,白住,研究科學,研究美術,研究文學,研究他們每個人所喜歡的,為 中國 ,為人類謀幸福。」4.合乎科學的;合理的。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我不相信戀愛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學。」 柯岩 《奇異的書簡·船長》:「多麼精細,多麼科學!完全是科學家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