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經絡外治課題

經絡外治課題

發布時間: 2021-03-27 19:32:54

1. 藏腑治內,經絡治外。治是什麼意思


主宰的意思。

2. 有關經絡方面的知識在什麼地方可找到

經絡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經絡是什麼,存在於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盡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製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並用微針對經脈進行治療。《黃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經》對經絡作了系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面揭示古典經絡概念的內涵,是中醫研究者的任務。

循經感測探經絡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經絡問題進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古人所說的經絡是否真實存在。當時,有人認為古人所說的經絡就是現代解剖學中的血管,並不存在一套獨立的經絡系統。另一方面,國外有人聲稱發現了經絡的實體,結果被我國學者證明是一種假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在針刺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人接受針刺治療時,會產生一種沿經脈路線移動的感覺。後來正式命名這一現象為循經感傳現象,能產生這一現象的人稱為「經絡敏感人」,但這類人只佔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經感傳現象的發現扭轉了人們認為經絡就是血管的觀點,因為血管顯然無法形成這種感覺循經移動的現象。另外,人們還發現循經脈路線的皮膚電阻較低,這些現象為驗證經絡的客觀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到了七十年代,人們對循經感傳現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循經感傳的一些奇異特性:

●速度較慢,為每秒厘米量級。

●可被機械壓迫和注射生理鹽水及冷凍降溫所阻斷。

●可出現迴流和乏感傳。

●可繞過疤痕組織及通過局部麻醉區,可趨向病灶。

●循經感傳的路線上有時出現血管擴張、輕度水腫並可測出肌電發放。

●發現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現幻經絡感傳。

這些現象使人們對經絡的認識走向復雜化,因為單純的神經傳遞或血液流動均無法解釋上述特點。不過,由於循經感傳的這些特性主要依賴病人的主觀感覺和描述,其直實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進行的一些可見經絡現象和經絡客觀檢測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時循經出現的皮膚過敏、色素帶,沿經檢測到微小聲波(循經聲發射)、隱性循經感傳(一種90%以上人都存在的經絡敏感現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經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經絡的研究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誕生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經絡課題,即「七五」國家攻關課題——「十四經循經路線的客觀檢測」。這時,科學家們已不滿足於通過主觀感知等簡單的手段說明經絡的存在,而是試圖通過更科學的手段證明經脈路線的客觀存在。這期間的最重要發現莫過於用γ照相機拍攝到同位素循經脈路線運動的軌跡。使用生物物理學手段對經絡進行研究成為經絡研究的一大特點,研究者先後發現經脈路線上具有低電阻、高聲振動和較好的聲光熱傳導以及同位素遷移等物理學特性。這些工作被總結在一部重要經絡研究著作——《針灸經絡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觀證實經絡存在的一個里程碑。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和「九五」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劃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3. 經絡通治療儀外用葯水

各家的葯液都不同,最簡單的就是用酒精泡點活血化瘀類中葯就可以了,不過要注意預防過敏。

4. 中醫經絡中的經絡是否就是西醫中的神經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經絡是什麼,存在於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盡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製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並用微針對經脈進行治療。《黃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經》對經絡作了系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面揭示古典經絡概念的內涵,是中醫研究者的任務。 循經感測探經絡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經絡問題進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古人所說的經絡是否真實存在。當時,有人認為古人所說的經絡就是現代解剖學中的血管,並不存在一套獨立的經絡系統。另一方面,國外有人聲稱發現了經絡的實體,結果被我國學者證明是一種假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在針刺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人接受針刺治療時,會產生一種沿經脈路線移動的感覺。後來正式命名這一現象為循經感傳現象,能產生這一現象的人稱為經絡敏感人,但這類人只佔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經感傳現象的發現扭轉了人們認為經絡就是血管的觀點,因為血管顯然無法形成這種感覺循經移動的現象。另外,人們還發現循經脈路線的皮膚電阻較低,這些現象為驗證經絡的客觀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到了七十年代,人們對循經感傳現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循經感傳的一些奇異特性: ●速度較慢,為每秒厘米量級。 ●可被機械壓迫和注射生理鹽水及冷凍降溫所阻斷。 ●可出現迴流和乏感傳。 ●可繞過疤痕組織及通過局部麻醉區,可趨向病灶。 ●循經感傳的路線上有時出現血管擴張、輕度水腫並可測出肌電發放。 ●發現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現幻經絡感傳。 這些現象使人們對經絡的認識走向復雜化,因為單純的神經傳遞或血液流動均無法解釋上述特點。不過,由於循經感傳的這些特性主要依賴病人的主觀感覺和描述,其直實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進行的一些可見經絡現象和經絡客觀檢測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時循經出現的皮膚過敏、色素帶,沿經檢測到微小聲波(循經聲發射)、隱性循經感傳(一種90%以上人都存在的經絡敏感現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經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經絡的研究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誕生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經絡課題,即七五國家攻關課題十四經循經路線的客觀檢測。這時,科學家們已不滿足於通過主觀感知等簡單的手段說明經絡的存在,而是試圖通過更科學的手段證明經脈路線的客觀存在。這期間的最重要發現莫過於用γ照相機拍攝到同位素循經脈路線運動的軌跡。使用生物物理學手段對經絡進行研究成為經絡研究的一大特點,研究者先後發現經脈路線上具有低電阻、高聲振動和較好的聲光熱傳導以及同位素遷移等物理學特性。這些工作被總結在一部重要經絡研究著作《針灸經絡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觀證實經絡存在的一個里程碑。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和九五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劃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5. 被國際認可的中醫經絡是什麼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經絡是什麼,存在於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盡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製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並用微針對經脈進行治療。《黃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經》對經絡作了系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面揭示古典經絡概念的內涵,是中醫研究者的任務。
循經感測探經絡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經絡問題進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古人所說的經絡是否真實存在。當時,有人認為古人所說的經絡就是現代解剖學中的血管,並不存在一套獨立的經絡系統。另一方面,國外有人聲稱發現了經絡的實體,結果被我國學者證明是一種假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在針刺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人接受針刺治療時,會產生一種沿經脈路線移動的感覺。後來正式命名這一現象為循經感傳現象,能產生這一現象的人稱為「經絡敏感人」,但這類人只佔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經感傳現象的發現扭轉了人們認為經絡就是血管的觀點,因為血管顯然無法形成這種感覺循經移動的現象。另外,人們還發現循經脈路線的皮膚電阻較低,這些現象為驗證經絡的客觀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到了七十年代,人們對循經感傳現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循經感傳的一些奇異特性:
●速度較慢,為每秒厘米量級。
●可被機械壓迫和注射生理鹽水及冷凍降溫所阻斷。
●可出現迴流和乏感傳。
●可繞過疤痕組織及通過局部麻醉區,可趨向病灶。
●循經感傳的路線上有時出現血管擴張、輕度水腫並可測出肌電發放。
●發現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現幻經絡感傳。
這些現象使人們對經絡的認識走向復雜化,因為單純的神經傳遞或血液流動均無法解釋上述特點。不過,由於循經感傳的這些特性主要依賴病人的主觀感覺和描述,其直實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進行的一些可見經絡現象和經絡客觀檢測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時循經出現的皮膚過敏、色素帶,沿經檢測到微小聲波(循經聲發射)、隱性循經感傳(一種90%以上人都存在的經絡敏感現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經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經絡的研究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誕生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經絡課題,即「七五」國家攻關課題——「十四經循經路線的客觀檢測」。這時,科學家們已不滿足於通過主觀感知等簡單的手段說明經絡的存在,而是試圖通過更科學的手段證明經脈路線的客觀存在。這期間的最重要發現莫過於用γ照相機拍攝到同位素循經脈路線運動的軌跡。使用生物物理學手段對經絡進行研究成為經絡研究的一大特點,研究者先後發現經脈路線上具有低電阻、高聲振動和較好的聲光熱傳導以及同位素遷移等物理學特性。這些工作被總結在一部重要經絡研究著作——《針灸經絡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觀證實經絡存在的一個里程碑。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和「九五」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劃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6. 我想參加中醫方向的科技創新大賽,可是不知道什麼課題比較好,希望得到一些建議,謝謝

中醫方向的科技創新大賽課題:用科學的方法解釋中醫。
中醫與西醫比較發展速度太慢,主要是對中醫是否符合科學沒有一個好的解釋,學中醫的不精通有關物理知識,物理學家不了解中醫,因為無知打口水戰已有百年的歷史。
如何解釋中葯能治病?思路:中葯材與陽光有關,植物吸收的光能主要是紅、橙、黃、綠、藍、靛、紫中的橙、黃、綠、藍、靛五種光,其中黃、綠、藍吸收的比例最大。如何能夠成功的解釋橙、黃、綠、藍、靛五種光與金、木、水、火、土的關系,創新大賽的名次將靠前。
如何用科學方法解釋經絡的本質?具有內視功能的人觀察到,人體有病與光的顏色有關,紅光在人體內表示上火或高血壓,經絡不通火氣無法排出體外,在人體內就會產生病灶。光是一種電磁波,解決好電磁波與經絡的關系,是找到有關經絡的本質是什麼的一把鑰匙!
解決中葯與經絡的本質問題,基本上是解決了中醫存亡的百年之爭。

7. 經絡是什麼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經絡是什麼,存在於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盡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製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並用微針對經脈進行治療。《黃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經》對經絡作了系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面揭示古典經絡概念的內涵,是中醫研究者的任務。 循經感測探經絡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經絡問題進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古人所說的經絡是否真實存在。當時,有人認為古人所說的經絡就是現代解剖學中的血管,並不存在一套獨立的經絡系統。另一方面,國外有人聲稱發現了經絡的實體,結果被我國學者證明是一種假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在針刺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人接受針刺治療時,會產生一種沿經脈路線移動的感覺。後來正式命名這一現象為循經感傳現象,能產生這一現象的人稱為「經絡敏感人」,但這類人只佔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經感傳現象的發現扭轉了人們認為經絡就是血管的觀點,因為血管顯然無法形成這種感覺循經移動的現象。另外,人們還發現循經脈路線的皮膚電阻較低,這些現象為驗證經絡的客觀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到了七十年代,人們對循經感傳現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循經感傳的一些奇異特性: ●速度較慢,為每秒厘米量級。 ●可被機械壓迫和注射生理鹽水及冷凍降溫所阻斷。 ●可出現迴流和乏感傳。 ●可繞過疤痕組織及通過局部麻醉區,可趨向病灶。 ●循經感傳的路線上有時出現血管擴張、輕度水腫並可測出肌電發放。 ●發現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現幻經絡感傳。 這些現象使人們對經絡的認識走向復雜化,因為單純的神經傳遞或血液流動均無法解釋上述特點。不過,由於循經感傳的這些特性主要依賴病人的主觀感覺和描述,其直實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進行的一些可見經絡現象和經絡客觀檢測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時循經出現的皮膚過敏、色素帶,沿經檢測到微小聲波(循經聲發射)、隱性循經感傳(一種90%以上人都存在的經絡敏感現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經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經絡的研究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誕生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經絡課題,即「七五」國家攻關課題——「十四經循經路線的客觀檢測」。這時,科學家們已不滿足於通過主觀感知等簡單的手段說明經絡的存在,而是試圖通過更科學的手段證明經脈路線的客觀存在。這期間的最重要發現莫過於用γ照相機拍攝到同位素循經脈路線運動的軌跡。使用生物物理學手段對經絡進行研究成為經絡研究的一大進步。

8. 中醫外治有哪些療法

中醫外治法是運用非口服葯物,通過刺激經絡、穴位、皮膚、粘膜、肌肉、筋骨等方法以達到防病治病為目的的一種傳統醫學療法。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醫學的瑰寶。

外治技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用砭石放瘀血、草莖敷裹創傷、乾草烤石禦寒等,被認為是針法、敷貼、熱熨法的雛形。《內經》記載的外治法有砭石、九針、導引、按摩、灸、熨、漬、浴、蒸、塗、嚏等,並開創了膏葯的先河。《傷寒論》還創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葯、潤導、粉身等外治方法。《太平聖惠方》則記載有淋渫、貼爝、膏摩等法。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用的外治技術,就有27種之多。明清時期,外治技術開始趨於成熟並泛化。如清代醫家吳謙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言:「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補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無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由此可見,外治的應用頗為廣泛。清代吳尚先所著《理瀹駢文》,集《黃帝內經》至清朝時外治技術之大成,是一部劃時代的實踐總結。它對外治方葯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性的探討,初步完善了外治理論,申明了內治外治的意義,為外治理論的系統化和完善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吳尚先大力推崇外治,曾熱情洋溢地指出「世有博通之醫,當於此見其才」。吳氏在《理瀹駢文》中以敷貼(膏劑)為主,不僅創制了數十種膏葯方劑,還總結出敷、熨、罨、塗、熏、浸、洗、擦、搭、抹、眩、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華清出浴圖刷、攤、點、滴、燒、照、縛、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八九十種不同的外治療法。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醫外治技術這門最古老而獨特的學科又增添了新內容,外治技術已由原創的自身領域,迅猛地向當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皮膚科和五官科等多學科領域延伸;由對局部體表病變的治療發展到了對全身性疾病的治療,並且一直朝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現代中醫外治法已包括葯敷、葯結、葯熏、葯貼、葯擦、葯枕、葯罩、葯撲、葯滴、探吐、吸入、針刺、艾灸、按摩、牽引、氣功、刮痧、穴位注射、足底外治、人體白肉際全息診療、中葯離子導入、頻譜照射、超聲霧化、超短波療法等60多種,可謂百花齊放、百草爭鳴。在此,我們將幾種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外治療法向讀者作以簡單介紹。

敷貼——神奇的自然療法

敷貼是一種將葯物敷於體表某特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其療法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就已學會用泥土、草根、樹皮外敷傷口止血。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有許多外敷方劑,用以治療創傷等疾。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載用雞子、白醋、豬脂、水、蜜、酒等作為外敷葯和調和劑。清代的《理瀹駢文》則標志著本療法的臨床應用達到了更為完善的水準。由此可見,敷貼療法在古代就已廣泛應用於臨床了。

穴位敷貼的葯性或直接作用於病所,或通過經絡氣血的傳導到達病所,具有溫通經絡,散寒去濕,理氣活血,調整臟腑,補養陽氣,增強體質等作用。由於該法操作簡使,費用低廉,內病外治,又無副作用,連「良葯苦口」的程序都免了,所以深受患者歡迎,最易為兒童所接受。可見敷貼將成為人們日益喜愛的外治療法之一。

熏洗——風靡全球的一枝獨秀

熏洗療法,是利用葯物煎湯趁熱在皮膚或患處進行熏蒸、淋洗的治療方法(一般先用葯湯蒸氣熏,待葯液溫時再洗)。它是藉助葯力和熱力,通過皮膚、作用於肌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清代民間療法大師趙學敏在《串雅外編》中專立了熏法門,詳細介紹了熏蒸洗滌等療法。清代吳尚先還提出,熏洗、熨、敷諸法即使是虛弱的病人也能接受得了,不會產生虛虛實實的禍患。現代醫學實驗證實,熏洗時濕潤的熱氣能加速皮膚對葯物的吸收,同時皮膚溫度的升高,可導致皮膚微小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因此有利於血腫和水腫的消散。此療法是藉助葯力和熱力,通過皮膚、粘膜作用於肌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其療法有局部熏洗法和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又有手熏洗法、足熏洗法、眼熏洗法、坐浴熏洗法等多種方法。

葯浴可以認為是全身熏洗的外治法,是中醫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選配適當的中草葯,利用經煮沸後產生的蒸氣熏蒸,或葯物煎湯取液進行全身或局部洗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手臂浴等,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的殷商時期,宮廷中就盛行用葯物進行沐浴,以防治疾病,至清代其治療范圍已遍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科疾病,在葯浴種類上有洗、沐、浴、浸、漬、澆等法。熏洗法在現代仍被人們寵愛有加。

刺血——嶄新的世界奇葩

刺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在現代醫學診療中仍應用極為廣泛。它是一種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刺血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後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放血治療的「鋒針」。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絡利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近代,放血療法仍為人們廣為使用,其價值可見一斑。

現代臨床上刺絡放血的方法多種多樣,代表性的刺血手法有點刺法、散刺法、瀉血法、挑刺法、叢刺法、順刺法、逆刺法等。其治病安全可靠,危險性極小。針刺放血療法不僅對許多常見病、多發病有效,而且對某些疑難病症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血療法不僅是中醫葯學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而且也是其他民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法也是藏醫、蒙醫、苗醫、維醫等在治療學中極具特色的一種治療技術。在公元1世紀前後成書的古代傳統醫學巨著《月王葯診》中,就有專章論述了藏醫的放血療法。《四部醫典》的問世使放血療法的理論進一步完善、經驗進一步豐富。

放血療法法不僅在國內針灸界有一定影響,在國外也備受重視。

我國的中醫外治法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醫術,然而卻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起源於我國而傳向世界,隨著整個人類科學的進步和中醫外治法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同其他學科的日益結合,中醫外治法將會更加造福於人類。

9. 研究經絡看什麼書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作用講的較詳細。
中醫的經絡理論,對於經絡的本質的看法,現在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論,各種論點不能圓滿的說明問題。
我對經絡本質的看法:(部分內容)
有人說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堅信宇宙中一切物理現象的背後都蘊藏著完整的統一性。最求大統一理論的理想是現代物理科學家的夢想。大統一理論好比是一顆大樹的主幹,中醫就好像是主幹上的枝條之一,經絡學說是中醫枝條上的分支,針灸就像一個葉片一樣存在於經絡學說枝條上。
研究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從樹干到葉片;另一種是從葉片到樹干。我從針灸『葉片』開始研究,順藤摸瓜直到物理學中講的大統一理論,不單明白了針灸能夠治病的原因,還知道了現代中醫學急需需要解決的有關經絡的實質是什麼的問題,更加可喜的是在理論上解決了大統一理論的問題。
經絡的實質是什麼?
定義:在人體內,光粒子的定向移動形成經絡。
經絡是針灸學的核心理論,從古至今一直有效的指導針灸臨床實踐。經絡以十二經脈為主,有一定循行路線,像網路一樣遍布全身的一個復雜系統。它具有行氣血,通陰陽,內通臟腑,外達表皮四肢,具有定生死,治百病的功能。經絡系統是通過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但現在還沒有經過現代科學驗證,所以無法講清經絡的本質是什麼。因此對於經絡的研究一直是國家視為重點的攻關項目。
經絡的實質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人們總是習慣於按照水或空氣在管道內運行的方式來解釋經絡的運行問題。實踐證明,這樣的努力的結果是勞而無功的。
經絡是怎樣發現的有許多解釋,我的觀點是:現代人不知道經絡的本質是什麼,說明不知道經絡是如何產生的。古人沒有現在的科學儀器,在沒有解剖的情況下,能夠發現人體內部的經絡,一定是具有一種功能,這種功能就是內視功能。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修煉氣功達到初步內視功能,觀察到了與經絡有關的現象。
我的愛好之一是針灸,在自學針灸中,遇到的問題就是有關經絡的本質是什麼?針灸為什麼能治病?穴位為什麼有的有確定的位置,有的沒有確定的位置?
我的愛好之二是氣功,多年的修煉初步達到具有內視功能的水平。觀察的人體在不同健康情況下,輻射不一樣顏色的光。局部病灶輻射的光,與整個身體的光的顏色有所不同。
我的愛好之三是在有能力的情況下能夠堅持長時間思考同一個問題,對於經絡與光之間的關系的探索,到圖書館借有關物理學方面的書,約5-6年的自學學習,終於明白了有關經絡的本質是什麼的原因。
這三個愛好的合力是,用內視功能發現經絡與光有關系,可以用現代物理知識科學的解釋經絡的本質問題。
一 初步探索
人類成長的歷史是對各種自然現象的探索認識的歷史。對很多自然現象的了解,有許多不同的解決方法。如修煉氣功時,有人按經絡的運行軌跡,引導真氣運行。當經絡不通時就想到用針灸的方法疏通經絡,達到真氣運行暢通無阻的效果。
遲某某練功多年,為了提高功力,提出用針灸的方法疏通經絡。1993年12月初,在此人的曲池穴下了一針。下針後,用意念將空中氣場接通並罩在針上。閉目後觀察到,針的上方出現一個透明的黃白色光柱,針的四周出現八個金黃色氣針,針隨光柱旋轉,氣針向外彎曲,中間排出黑光。光柱的直徑按意念的變化可大可小。當氣針變直時,黑光同時消失,針灸結束。第二次,第三次下針時,氣針不彎曲,也沒有黑光排出,只見無數金黃色氣針在透明的光柱邊沿旋轉。
針灸治病時是否與光有關系?在以後的針灸治病過程中,用內視功能發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
我治病的方法很簡單,看到患者有病部位放的光不同於健康人放的光,用針在光的中間扎一針,排出紅光等病氣,就可以把病治好了。如劉某某,98年夏天因胃痛找我下針,穴位中脘,20分鍾時我說好了,你的胃不疼了。他感到奇怪,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其實很簡單,下針時,我看到針的上方有有一個透明的黃白顏色的光柱,針的周圍有磁場隨著透明的黃白顏色的光柱旋轉,並排出病氣(黑色)。透明的光柱按我的意念變化大小和旋轉速度。病氣排出直到看不見了,患者的病也就好了。
如何看這些光呢?科學家研究證明,不論什麼光都是一種電磁波,但各種光的波長是不同的,所以光的顏色也不同。光是一種能量,並有一定的穿透力,不同波長的光穿透力是不同的,可見光能夠穿透玻璃、水等透明物體。而不可見光卻能穿透木材、人體的纖維組織。健康人身體的光是淺藍白顏色與黃光,病氣顯示的光的顏色是紅色、綠色、黑色。
通過光的顏色變化來診治疾病,它的理論核心是新陳代謝中的能量代謝。能量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能量的交換和生物體內能量的轉變過程。現代科學證明人類活動的能量95%來源於細胞中的線粒體。線粒體運作的能力的大小受神經和體液的調節控制。線粒體的運作、神經指揮、體液的營養物質的運作的能量代謝都有相應的關系。其中以神經指揮為主導作用。這三方面有一點故障都能導致人體某一部位能量代謝受損。而能量代謝中有50%以上的能量是以光的形式從人體輻射出去。這就是人體哪兒有病,輻射出去的光就會有區別於健康人體輻射出去的光。發生病變的光流通的能力減小或停止,此現象就是中醫講的疼則不通的原因。人有病時,能量代謝就會受阻,有病部位的神經指揮不靈,養料和廢物不能及時運進和排出,病情就會加重。用針灸的方法刺破肌肉處的細胞,能夠釋放大量能量並引起其它細胞的連鎖反應。能量(各種顏色的光)同時向體外排出,看不到病氣(紅、黑光)時,人的病就好了。能量代謝正常,神經和體液都有動力,加強對人體進行調節功能,保證人體健康成長。
2011.3.25. 王xx因上火進行針灸治療。用內視方法發現,全身都是紅光,紅光的顏色主要在肝經的經絡線上的顏色最深,以經絡線為中心,橫斷面的顏色是逐步向外遞減到表皮處最淺。這說明了病氣並不是沿經絡單純的一條運行路線排出體外,而是全身各處都可以排出病氣,因經絡線的位置線粒體較多,產生的電阻小,病氣的流通量大,在人體經絡圖上畫出來就是一條線。後人不知其中奧妙,誤認為經絡是管道形式的路線了。阿是穴分布於全身各處,都可以排出病氣,就可以證明經絡不是單純的線,而是一種『能量流』(包含真氣、病氣等)。能量流在人體內的最大流通量的路線就是中醫經絡圖上的經絡線。能量流是何種物質需要好好探索,最少是包含有電磁波。
經絡中講的能量流是什麼物質?解決此問題是有關經絡本質到底是什麼的關鍵問題。
此能量流的性質應該符合的條件:
1人體與光有關系:1911年的一個晚上,英國倫敦一家醫院的理療室里漆黑一片。一位叫基爾納的醫生正透過雙花青素染料刷過的玻璃屏觀察病人的治療情況。突然,一個奇怪的景象出現在基爾納眼前:一名裸體病人的體表出現了15 毫米厚的模糊光圈。這個模糊光圈色彩瑰麗,忽隱忽現,使人感到神秘莫測。後來,基爾納有意識地開始觀察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果然他又看到了這種情景,於是他宣稱:人體能夠放射類似月暈和日暈的光圈,並把它稱為「人體輝光」。
20世紀4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基利安夫婦在一次電學試驗中,驚奇地發現人體的各部位發出的光有不同的顏色:手臂是藍色,心臟是深藍,而臀部是綠色。更有趣的是,人體相對發光半徑明顯的一些部位,恰好與古代中國人發現的700(應改為365)多個穴位相對應。這一發現引起世界許多科學家的注意,並相繼對「人體輝光」現象作了探索和研究。前不久,一位美國學者在一家照相館利用一種高科技微光檢測儀對一些拍攝訂婚照、結婚照的男女進行觀測,發現情侶手挽手拍照時,女性指尖上的光暈特別亮,並向男方指尖延伸過去;而男子的指尖則略微後縮以順應女性的光圈。當情侶擁抱接吻時,彼此的輝光還會奇妙地交織在一起,並且變得分外明亮。
在腦電圖上,大腦可產生四類腦電波。
人體心臟跳動、大腦思維、刺激反應均與生物電有關。心臟跳動時會產生1-2毫伏的電壓,眼睛開閉產生5-6毫伏的電壓,讀書或思維問題時大腦產生0.2-1毫伏電壓。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後,感覺器官就會產生興奮,興奮沿著傳入神經到達大腦,大腦便根據興奮傳來的信息發出指令:然後傳出神經將大腦的指令傳給相應的器官,從而產生相應的動作。這一過程的信息---興奮,就是生物電。
用內視功能也可以觀察到人體內有不同顏色的光。有病時人體會出現紅光或黑光,健康人體表輻射的光類似於月暈輝光。深深相愛的兩個人,能夠感覺到對方的愛意。具有一定功能的人可以看到他們的百會穴輻射出來的電磁波,成為兩束光線進入對方的腦內,光的顏色是黃色的,是表示相愛的意思。這些都是證明人的大腦有接受腦電波的能力。
以上信息說明人體確實能夠產生和輻射各種不同的光。
電流:高中物理書介紹,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要形成電流,首先要有自由移動的電荷——自由電荷。金屬中的自由電子,酸、鹼、鹽的水溶液中的正離子和負離子,都是自由電荷。有人誤認為電子定向運動的速度一定相當快,其實這個結論是錯誤的。在直徑是1mm的銅線中通過1A的電流。可以計算出自由電子定向運動的速度約為0。01cm/s.以這個速度計算,電子通過1m長的導線,大約需要3h!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物理學家對研究最深透的電學理論中出現了一個漏洞。既然電子是一種電荷,而且電子還是一種物質,同理自由電荷也是一種物質。按物理書講的就是電子或自由電荷的定向移動產生了電流,人人都知道電流的速度相當於光速,現在知道能夠達到光速的物質只有電磁波。實際上電子或自由電荷的移動速度卻是大大低於光速。說明了電流是由兩種物質組成,一種是金屬中的自由電子,酸、鹼、鹽的水溶液中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另一種物質就是電磁波。正好說明了《懸浮場》理論假說的正確性。《懸浮場》理論假說認為,懸浮場由兩種物質組成,一種是由原子分子等粒子組成的物體,另一種是電磁波。粒子與電磁波相互作用產生了懸浮場。粒子運動時速度較慢,但帶動的電磁波波動速度卻是光速,這樣就可以更好的解釋導體內的電流現象,解決了為什麼電子速度較慢而電流速度是光速的問題。
光粒子是人體內某些電子、離子、原子與電磁波相互作用產生的懸浮場。有關《懸浮場》內容http://blog.sina.com.cn/u/1974603065 中有介紹。
人體內光粒子的作用就像導體內的電子作用一樣。光粒子中的粒子運動速度較慢,既經絡的運行速度,速度較慢,為每秒厘米量級。光粒子的電磁波運行的速度是光速。
其它內容正在編輯中。如:為什麼解剖人體找不到經絡的存在。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