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課題辛亥革命
① 辛亥革命研究的理論成果
首先從辛亥歌名的歷史意義來說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3,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4,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其次從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來看可以分為三點
1.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帝綱領。三民主義沒有提出反對中華民族的主要敵人帝國主義。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還幻想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持。沒有認清真正的敵人,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終歸失敗的原因之一。
2.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封建綱領。三民主義沒有徹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資產階級革命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因此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沒有農民的支持就無法戰勝強大的敵人。
3.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武裝斗爭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國民黨人雖然掌握了一些軍隊,但並不是統一的革命力量,護法運動則依靠軍閥的力量,因此每當遇到強大的反革命武裝就不能不失敗。
4.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政黨也是鬆散的。同盟會建立後缺乏嚴密的組織和紀律,武昌起義爆發前實際上已名存實亡,沒有一個堅強的革命政黨,就不能使革命者緊密地團結起來形成堅強的戰鬥力。袁世凱能夠竊取辛亥革命果實,也與同盟會的渙散、領導成員政見不一有關。
----------------------------------------------------------------------------------------------------------------------
附:
從側重單個革命到著眼於整個社會研究:辛亥革命研究進入新階段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張肖雯 明海英 2011年10月18日09: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本報訊(記者張肖雯 明海英)10月12—15日,以「辛亥革命與百年中國」為主題的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湖北武漢隆重舉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承辦。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陳奎元出席開幕式。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學部主席團主席王偉光,湖北省省長王國生出席並講話。湖北省政協主席楊松,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武寅等出席開幕式。
辛亥革命開創中國歷史新篇章
談到辛亥革命的深遠歷史影響,王偉光認為,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奮斗目標: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它不只是一次簡單的歷史上曾發生過若干次的改朝換代。辛亥革命之後,任何想在中國重新建立或復辟帝制的主張和行動都以失敗告終,被歷史唾棄。這說明辛亥革命帶來的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任何想開歷史倒車的行為都不能被社會所接受。
辛亥革命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覺醒。與推翻君主專制相伴而行的是,人們的思想獲得前所未有的解放。曾經至高無上被視為神聖的皇帝都倒了,再沒有什麼不可打破的東西。新文化運動繼之而來,思想解放的潮流席捲而至,人們放眼世界,從各種舶來的理論中比較著、尋找著救國救民的真理,最後終於找到了適合中國的革命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道路。可以說,由辛亥革命所開啟的思想解放深刻影響了其後中國歷史的演進與發展。
辛亥革命還產生了重大的國際影響。100年前,世界上實行共和政體的國家屈指可數,亞洲則沒有一個共和國。辛亥革命在亞洲建立了第一個共和國,它廣泛影響到亞洲和世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成為鼓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爭取獨立、建立民權的奮斗榜樣,從而也使辛亥革命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事件。
王偉光強調,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完成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歷史性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但是,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歷史的閘門,提供了廣闊的可能性。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三次歷史性巨變中的第一次。
辛亥革命研究成果豐碩
作為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大事件,辛亥革命早已成為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王國生表示,此次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學術研討會,無疑將進一步推動辛亥革命研究的擴展和深入,進一步深化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認識,進一步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諧與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進一步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與會學者認為,經過最近30年的發展,辛亥革命史研究已經成為中國近代史學科最受重視、學術成果最多的研究課題之一。國際間的學術交流互相促進,對我們的學術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辛亥革命史的學術研究,嚴格說來,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開始的。出於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喜悅和興奮,新中國的歷史學者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克服舊史學研究的偏頗,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辛亥革命研究與時俱進
開幕式上,中國史學會原會長金沖及、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陳鵬仁、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濱下武志和法蘭西學院院士巴斯蒂等與會學者先後致辭,對推動辛亥革命研究的深入發展提出獨到見解。
金沖及表示,作為50年來辛亥革命研究進程的親歷者,有兩點需要與大家分享。第一,我們今天對辛亥革命歷史地位和深遠歷史意義的研究,較之過去有很大的變化和進步。第二,研究的視野、方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和進步。有關辛亥革命的研究,開始時多側重於辛亥革命作為一個革命運動所發生、發展、取得勝利、遭受挫折的過程。而今天,學者們著眼於整個清末民初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對外關系等各種社會力量的表現和變化以及辛亥革命發生的原因。
巴斯蒂認為,過去學術界對辛亥革命的研討,主要是注重考證事實、熟悉資料。今天,我們應該嘗試建立「辛亥革命記憶」,就辛亥革命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意義進行探討。
② 中國近代歷史有哪些值得討論的課題
1,民主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社會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中國社會的一大轉變,一大進步!這次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為以後新的革命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2,北洋軍閥的統治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前舉行示威遊行。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在這次運動里,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現了偉大的力量;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五四愛國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是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對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推動作用。
3,解放戰爭
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期間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2)近代史課題辛亥革命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史從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
明確中國近代史包括了1840—1949年的中國歷史,是時代前進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歷史實際相結合的結果,是中國近代史學者運用唯物史觀觀察全部近代中國歷史所得出的正確結論,是中國近代史學科成熟的表現。
這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近代史學科取得的重要成就,值得充分肯定。
③ 大學歷史:《中國近代史綱要》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孫中山先生所創立的「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它以民族主義為基礎,以民權主義為核心,以民生主義為歸宿,反映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特點,符合當時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爭取民主權利和改善民生的願望,對推動革命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列寧曾經高度評價說:「孫中山綱領的每一行都滲透了戰斗的、真誠的民主主義。它充分認識到『種族』革命的不足,絲毫沒有對政治表示冷淡,甚至絲毫沒有忽視政治自由或容許中國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改革』、中國立憲改革等等並存的思想。這是帶有建立共和國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義。它直接提出群眾生活狀況及群眾斗爭問題,熱烈地同情被剝削勞動者,相信他們是正義的和有力量的。」
民族主義是孫中山的戰斗旗幟。它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滿族貴族為首的清朝統治集團同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清朝統治集團正日益勾結起來。「非革命無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須「先倒滿洲政府」,民族主義的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的意義蘊涵於此。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又一個主要矛盾,即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民權主義的基本內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專制主義,指出封建的社會政治制度剝奪了人權,因而,決非「平等的國民所堪受」;必須經由「國民革命」的途徑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憲」的共和制度,結束「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的嚴重狀態。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的「社會革命」綱領,它希望解決的課題是中國的近代化,即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使中國由貧弱至富強;同時還包含著關懷勞動人民生活福利的內容,以及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潰瘍的批判和由此產生的「對社會主義的同情」。
「三民主義」成為了革命民主派和君主立憲派斗爭的有力的思想武器,成為動員人民群眾推翻清王朝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旗幟。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指導下,開展了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特別是在辛亥革命前,以同盟會為核心,革命黨人廣泛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擴大了民主革命的基礎,壯大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力量。特別是在新軍中開展革命宣傳,直接促進了辛亥革命的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帝制,從此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縱觀以上所述孫中山先生在救國救民道路上的不斷探索,我們不難發現,中山先生以及他的「三民主義」思想,是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礎,對整個革命的進程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④ 近代史有關的辛亥革命論文/有木有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較早見諸記載的「辛亥革命」一詞,出自署名為渤海壽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記》。此書出版於1912年6月,收錄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間的各報章事關革
命的報道。同年,以「辛亥革命」為書名的,還有署名草莽餘生編輯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錄》,張紹曾為該書作序,指出草莽餘生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間奔走南北議和,閱歷廣泛,「特就昔日所歷之境,所與之役,與夫見聞……抄集成冊。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1]其起止時間換算成公歷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時限與《辛亥革命始末記》基本相合。上述兩書所載事實,都發生於農歷辛亥年,稱之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國初年,辛亥革命一詞使用並不廣泛,稱呼辛亥年武昌起義至清帝退位這段史事的詞彙,名目繁多。民初的報章,如《申報》、《大公報》以及政府公報中,「武昌首義」、「共和成立」、「民國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詞連篇累牘,而「辛亥革命」極為罕見。即便是孫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時所用名詞也沒有一定之規。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以孫中山名義發布的公文中,有「武漢首義」、「民國締造」、「民國光復」、「革命」等說法。1917年孫中山在汕頭各界歡迎會上,追述革命歷程,稱「一次革命,起於武昌,為推翻滿清之專制。二次革命,則在南京,為袁世凱暗殺宋教仁而起。」不見直書「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說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後,「辛亥革命」的使用開始升溫且影響日廣。1919年8月,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中連載《民眾的大聯合》政論長文,使用
了「辛亥革命」一詞,並就其內涵有過精煉的闡述。1921年10月梁啟超以《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為題,發表演講,詮釋了辛亥革命內涵。第一次國共合作初始,陳獨秀撰寫《辛亥革命與國民黨》,專門探討革命失敗的原因,「辛亥革命」漸成專有名詞。
隨著北伐的節節勝利,在有關紀念中,「辛亥革命」字樣出現得特別頻繁。1927年雙十前夕,中國國民黨中央制定了宣傳大綱,第一條就是「繼續辛亥革命的精神,矯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00次常務會議通過了《革命紀念日簡明表》和《革命紀念日史略及宣傳要點》,以制度的形式明確規定了對辛亥革命的紀念,此後「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詞彙,以迄於今。[2
] 革命背景
變革之道
立憲運動是中國清朝政府繼自強運動(洋務運動、1861年-1895年)、維新運動(1895年-1898年)之後推動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1911年5月8日(宣統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廢除軍機處,發布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成員名單中過半數為清宗室(皇族)與滿人,被譏嘲為「皇族內閣」。立憲派、輿論對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滿,認為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憲政,乃逐漸同情、傾向革命。清政府遂於是年(1912年)垮台,中華民國就此誕生。在推翻清朝的斗爭中,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海外華僑的大量經濟支援,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海外華僑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爭中的作用,孫中山曾經用這樣一句言語表達:華僑是革命之母。
政治影響
辛亥革命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此之前的中國的歷次起義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結束,但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並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盡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帝制的復辟,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當時成功的中國革命黨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盡管因為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和統治者們對約法的蔑視,例如孫文為約制袁世凱而隨意更改《民國約法》,袁世凱後來又因稱帝而中止了約法,民國初年民主共和體制並未真正貫徹實施,但這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使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在辛亥革命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二千餘年的帝制、專制思想都沒有在中國完全消除,而且還一度具有相當的社會基礎。盡管中國共產黨聲稱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但一些人則認為,在實際運作上,所謂「真正的民主共和」還從來沒有得以在中國全面實行——無論是北洋政府、國民黨的南京國民政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思想影響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中,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沖擊,致使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一度出現打倒孔孟、「全盤西化」等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尤以具有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成為了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的新信仰。
經濟影響
此外,從辛亥革命各省獨立響應開始,中國進入長期的分裂混亂之中,除了袁世凱曾在二次革命之後曾短暫大致統一全國之外,其他中華民國的政權都未能直接統治整個中國(如號稱統一的國民政府只能收到五個省的稅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國共產黨使中國大陸再度統一。長期的分裂及戰亂,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及現代化建設造成很大的阻礙。
社會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大。辛亥革命雖然常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其實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轉投向革命而獲得地位,反而更加鞏固他們的地位。
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新建構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軍人,舊式官僚,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雖然其主要領袖孫中山出身平民知識分子,但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辛亥革命後的軍閥割據,大量戰亂及軍人政治才使傳統擁有知識和功名的士紳官僚力量漸衰,代之而起的是具軍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惡霸。
辛亥革命對於十八世紀後的人口劇增,清末的土地兼並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和經濟侵略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改觀。
生活文化影響
「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
海外華人的影響
馬來半島和新加坡華人介入中國的革命活動是史無前例的,雖然革命活動主要在於挽救中國,但這一行動已對當地華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為:馬新華人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 ,馬新華人團結力量的增長 ,新思想的涌現 ,政黨政治的影響。
孫中山於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臨時總統後,許多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轉而支持孫中山。武昌起義後,馬來亞和新加坡各地華人剪掉辮子,另一方面,在同盟會和孫中山的號召下,當地華人也積極捐款支持革命運動。
當孫中山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展開革命之前,當地華人是不團結的,常有幫派和籍貫的斗爭。不團結阻礙了革命思想的傳播,幫派斗爭影響華人社會的經濟成長並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團的合作。
1906年,孫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會支會成立儀式時發出警告說:當地華人的不團結最終將導致整個華人社會的崩潰。因此同盟會展開各種宣傳活動,如閱書報社、夜校、戲劇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團為孫中山的革命而在一起工作,這使得不同籍貫的華人有機會學習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決共同的難題。通過不間斷的聯系,華人的團結精神和國民意識逐漸被加強和發展起來。1909年,在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輸團結思想的組織。
另一項最主要的發展便是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學校傳播標准華語,主要目的在於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學。這使得不同籍貫的華人間有了共同的媒介語。
孫中山的革命思潮帶為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帶來了新的思想,沖擊了華人傳統的舊社會和舊傳統。利他主義,舍己為群,平等和自由之觀念因此不斷傳開。鼓勵設立女子學校,女人被允許加入社會活動和參加孫中山革命。
編輯本段革命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代長達270多年的腐敗屈辱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前後的一系列事件對此後中國憲政與法治發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與地方關系等都起到了關鍵的影響,對中國的外交,中國的邊防形勢都有重大影響。辛亥革命後,南北議和後,產生的北洋政府,在堅定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條約和提高國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在亞洲的歷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
編輯本段革命評價
在民國前 ,幾年,知識分子們和革命的參與者尚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滿清而興奮不已,對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較高的評價。不過,由於共和民主並沒有在辛亥革命後得到真正的實施,因而人們也從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孫中山在1921年給俄羅斯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的信中提到「現在我的朋友們都承認: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孫中山在遺囑內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20年代以後的國共兩黨,則對於辛亥革命有了較高的評價。國民黨視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的國父,視辛亥革命為其所領導成功的革命,賦予辛亥革命有極高的評價,辛亥革命是現代中國史的起點,是中國能發展成民主及現代的國家最重要的關鍵。
⑤ 關於辛亥革命100周年 歷史研究課題
http://www.xhgm100.com/
(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100周年)
http://news.ifeng.com/special/history/xinhaigeming99/
辛亥百年倒計時一周年_資訊頻道_鳳凰網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99周年紀念日,距離百年還有整整一年的時間,我們開始為期一年的紀念辛亥革命報道。
⑥ 近代史論述題:辛亥革命對中國新民主主義的影響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和基本經驗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會議推選林伯渠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會議責成他們從速組成政府機關,開始執行各項政府工作。同時,會議還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惟一合法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
10月1日下午,首都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隨即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中國革命的勝利,有著極其偉大的歷史意義。
首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數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是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近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又憑借堅船利炮,把中國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卻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為了自由、民主、獨立和統一整整奮鬥了一個世紀,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十月革命勝利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使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擊,從而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的後方基地變成了反帝斗爭的前哨陣地,大大增強了世界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大大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遭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斗爭的信心和決心;它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爭也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最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奮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人民才順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舊中國的統治。由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所形成的這些基本結論,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
中國革命的勝利,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首先,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是由於她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方向。這是黨的一條最基本的經驗。自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近80年的時間內,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的。但是,中國人民沒有什麼思想武器來抵禦帝國主義,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起來,中國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它的生命力正是在於它是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在於它能夠在實踐中為人們認識真理開辟道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採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獨立自主地來思考和解決中國的問題,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為中國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民族風格和民族形式。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深深地紮下根來,並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轉化為對中國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偉大的物質力量。可以說,沒有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就不會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其次,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時刻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的先進政黨的堅強領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在長期斗爭的實踐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並且把被人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和凝聚成萬眾一心的任何反動勢力也沒有可能戰勝的偉大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盡管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也經歷過重重的挫折,走了許多彎路,但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依據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所得出的一個科學的結論,是他們基於自己的切身體會所確認的偉大真理。
再次,建立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革命對象是極其殘暴和凶惡的,同時,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佔人口的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因此,無產階級如果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爭取和聯合廣大的中間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這一點,並且堅持了在革命統一戰線中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原則,從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把全國各族和各階層人民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歷盡千辛萬苦,戰勝了許多艱難險阻,最終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另外一條重要的經驗。
最後,在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必然。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曾經實驗過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但是,它們最終都失敗了。事實證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資產階級民主,以人民共和國代替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斗爭28年來的經驗時,所指出的:「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武器,團結全國除了反動派以外的一切人,穩步地走到目的地」。這是對中國共產黨近百年來革命斗爭經驗的深刻總結。
⑦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2012年是中華民國建立100周年,100多年來,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史
(1)辛亥革命時期提出民族統一(「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有利於化解民族矛盾、團結各民族進行革命。國民革命時期提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謀求中華民族解放。 (2)答案一 武漢。辛亥革命首先從此開始。答案二 南京。 臨時政府所在地(或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壯大了工人階級;其失敗促使先進中國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4)原因:新三民主義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基本一致;擔負反帝反封建的相同任務。表現: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實現了民族平等;建立了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實現了普遍平等的人權;完成了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 |
⑧ 中國近代史的課題討論
更正下,建國後的是現代史!
中國近代史是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間!
如果作為課題討論的 話有很多的事件可過選擇!不過,要選一個好的課題,首先應該是要明確你們開展課題討論的初衷,明白了這個再根據歷史事件的影響就不難選擇了,應該是和寫論文差不多吧,緊扣主題和論點就ok了!
僅供參考的 課題:
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運動 戊戌變法。。。。還有清末簽署一系列賣國條約
辛亥革命 五四及中共的建立 國內革命戰爭(註: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哦,還有中共成立以來在發展成長過程中所召開的幾次會議 像 八七會議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都可以最為課題來探討!
近代史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288560.htm
如果你說的是現代史的話我就不多說了,這里有個資料你看下,裡面有 建國後的中國現代史綜述,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如果你們要研究 四人幫的 話最好你們,搜集下他們的成為「四人幫」的原因 背景以及他們和「文革」的關系。。。。
以下的資料對「文革」的原因有一定的介紹!
現代史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926006.htm
⑨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2012年是中華民國建立100周年,100多年來,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
(1)辛亥革命時期提出民族統一(「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有利於化解民族矛盾、團結各民族進行革命。國民革命時期提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謀求中華民族解放。 (2)答案一武漢。辛亥革命首先從此開始。漢口、漢陽、武昌。答案二南京。臨時政府所在地(或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漢口、漢陽、武昌。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壯大了工人階級;其失敗促使先進中國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4)原因:新三民主義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基本一致;擔負反帝反封建的相同任務。表現: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實現了民族平等;建立了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實現了普遍平等的人權;完成了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