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真理科學哲學

真理科學哲學

發布時間: 2021-03-27 19:02:10

A. (高中政治) 哲學中真理與科學理論的區別

嚴格地說,即使缺少與科學理論的兼容,信仰就是可以成立的。因為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否符合事實並不是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是否符合我們的利益,或者說,是否有利於我們的願望的滿足,是否能讓我們感覺更加快樂。
這兒的「利益」、「願望的滿足」、「快樂」,也許很容易讓您聯想到「發財」、「得到一億美元」、「吃飯睡覺」、「嫁個好老公」、「和美女做愛」什麼的,這些當然是快樂或滿足的一部分,但您也許可以再想得更廣泛些,比如說:內心的寧靜和歸宿,自我實現的感覺,愛人和被人愛的感覺,純凈祥和聖妙快樂的感覺……或者更美滿一些,比如說:我要永遠處在快樂無憂自在圓滿的狀態中。
宗教要求人拋棄利益么?從最深遠和廣闊的角度講:不是的。准確的說它通常只是要求人不要太過追求世俗的利益,而要追求更長遠的利益,比如說:在天堂享受長久的、無憂無慮的快樂。當我們以宏大的宇宙觀科學系統的考察包括我們人類可見的一切和不可見的一切在內的宇宙一切的時候,我們將發現宗教和科學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我們生命的快樂。
我這本書的目的無非也是這個。
這也正是「科學歸科學,宗教歸宗教」的邏輯得以成立的基礎:我只要能得到好處,管它真不真呢!
這個邏輯的主要問題在於:如果它本身不真的話,那麼信它是否真能得到好處就很成問題。另一方面,您是否仍然有好奇心,比如說:為什麼信神能得到好處呢?
這兒我可以先直截了當的回答你:您所信仰的神靈,比如說耶酥基督,或者阿彌陀佛,是真實存在的,信他們是能得到相應的好處。
這下也許又有人得問了:有嗎?他們在哪兒?
的確,這樣的反應是符合真正的科學精神的。但是如果我不能立刻讓你看到,比如說讓你看到阿彌陀佛出現在你的面前,你就說他並不存在,卻同樣是完全背離科學精神的。
或者我另外舉個例子吧。比如如果有人對你說:1萬億光年外有一塊5公斤重的石頭(目前人類觀察到的最遠星體距離我們約130多億光年),那麼你所能作的回答只能是:我沒有能力觀察到一萬億光年外的事物,我無法判斷你的話是真是假。當然也許你可以反問:那塊石頭的存在與否,與我們人類有什麼關系么?
這才叫真正的科學精神。
讓我們再來詳細談談什麼是科學理論。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他著名的《時間簡史》中對此有精確的論述:
「為了談論宇宙的性質和討論諸如它是否存在開端或終結的問題,你必須清楚什麼是科學理論。我將採用頭腦簡單的觀點,即理論只不過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聯結這模型和我們所觀察的量的規則。它只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不管在任何意義上)不再具有任何其他的實在性。如果它滿足以下兩個要求,就算是好的理論:它必須在只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個模型的基礎上,准確地描述大批的觀測,並對未來觀測的結果作出確定的預言。例如,亞里士多德關於任何東西是由四元素,土、空氣、火和水組成的理論是足夠簡單的了,但它沒有做出任何確定的預言。另一方面,牛頓的引力理論是基於甚至更為簡單的模型,在此模型中兩物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和它們稱之為質量的量成正比,並和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然而,它以很高的精確性預言了太陽、月亮和行星的運動。
在它只是假設的意義上來講,任何物理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另一方面,哪怕你只要找到一個和理論預言不一致的觀測事實,即可證偽之。正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帕所強調的,一個好的理論的特徵是,它能給出許多原則上可以被觀測所否定或證偽的預言。每回觀察到與這預言相符的新的實驗,則這理論就倖存,並且增加了我們對它的可信度;然而若有一個新的觀測與之不符,則我們只得拋棄或修正這理論。至少被認為這遲早總會發生的,問題在於人們有無才幹去實現這樣的觀測。」(摘自《時間簡史》第一章)
這兒我們可以看到,理論只是用來描述觀測到的事實,以期對未來的觀測結果有能力做出一定程度的預言,觀測和事實本身才是唯一重要的,以科學理論來否定觀測和事實,才恰恰是徹底的反科學態度。這可以被稱為是「科學迷信」,即過多相信科學理論,不明白科學理論從根本上講仍然只是些假設而已。「迷信」的反義詞不是「科學」,而是理性,反對迷信,重要的是發揚科學理性。
換個角度講,這其實也說明,我們人類正是生活在信仰當中:我們相信很多科學理論的成立,並用它們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而事實上這些科學理論從來沒有被「證明」過,也將永遠無法被「證明」。
我可以再舉個具體的例子來進一步說清這個概念:
我們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恆定不變的近30萬公里/秒,但即使是這個簡單的物理學概念也從來沒被「證明」過,因為我們所知道的只是現有的實驗結果發現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近30萬公里/秒,但我們永遠無法斷定下一次測試的結果也是近30萬公里/秒。我們只是相信下一個時刻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原先那樣的近30萬公里/秒而已。所以說,我們對科學的相信也是一種信仰。
如果你確實是以這樣真正的科學精神來信仰科學的,那麼你就可以信佛,並容易接受本書中依據釋迦牟尼佛的論述而構成的宏大宇宙模型。相對而言,信基督則確實會有一定的麻煩,因為你可以看到《聖經》的一開頭就和現有的科學理論不大符合:
「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神看是好的。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於是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神看著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於是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晝夜,分別明暗。神看著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裡面說是先有大地和菜蔬果子然後再有太陽、月亮、眾星,和現代人觀測到的明顯不合。信仰,確實是沒有證明就可以信,但自相矛盾總不是回事吧。你到底是信先有太陽再有地球還是先有地球再有太陽呢?你總不能兩個都信吧?
當然,《聖經》創世紀的不成立並不意味著《聖經》其他內容的不成立。如果您已皈依基督,我樂意看到您還是繼續信,我也將在下面為您解釋這個矛盾之處,並希望您的信仰更加虔誠和富有意義。
至於尚未有宗教信仰的讀者,我還是向您推薦佛教,這也是我的信仰。
也許我們可以先把釋迦牟尼看成一位大科學家,當然「大科學家」的稱號相對於「佛」、「世尊」或者「正遍知」、「世間解」(這些均同「佛」一樣是「佛」的別稱)這樣的稱號而言是遠遠低了,但請允許我為了把佛教理論更通俗易懂的講清楚,先這么說吧。釋迦牟尼作為大科學家,他的出發點與現代物理學家並沒有什麼不同:同樣是為了揭示宇宙真實狀況。他的科學實證主義精神與現代物理學家也沒有什麼不同,其實佛教里對真實、實證的要求甚至遠高於世俗的科學家團體。釋迦牟尼與現代物理學家的區別主要在於具體的研究方式上:他是以精神修行調整個人的身心,達到能夠遍知宇宙無窮真相的;而物理學家們則以實驗觀測加理性推導為主要方式。在結果方面,兩者驚人的兼容,並且釋迦牟尼所看見和指出的遠遠多於和高於目前物理學家們所看見和指出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沒有任何實驗,單憑精神修煉就能知道那麼多?對此我只能說:這是宇宙真實狀況本身所決定的。科學家們的研究方式對不對?也對。有沒有意義?有意義。能不能適用於人們生活?能。但是由於宇宙的復雜度和真實屬性遠遠超過一般人所能感知的程度——不管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感知還是物理學家在物理實驗中的感知——只有通過深度的精神修煉才能感知宇宙更深遠的真實。
這正是古代東方三聖的另一位聖賢李老君所說的:「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道德經》第47節)
李老君也可稱得上是一位大科學家,他在2500多年前的遠古時代就已指出太陽與地球人之間的准確空間關系,這在他唯一流傳於世的《道德經》中隻字未提,我們是從古代東方三聖的另一位聖賢孔子的故事中了解到的:
「孔子東游,遇兩小兒辯。一小兒曰:日出於山東是以屬東;一小兒曰:日歸於山西是以屬西。孔子不能決,以之求老子,老子笑曰:日本無根基,何以算東西。」(《列子·兩小兒辯日》)
科學家們必須深刻注意到這意味著什麼。2500多年前的人,完全背離當時一般人的經驗,憑空就指出太陽在宇宙空間和地球人位置關系的准確狀況,是多麼了不起的科學成就!而這還很可能只是他看到的很小一部分,我們可以注意到他只是在被別人問到的時候,簡單的回答了一句,而顯然對被後世稱贊毫無興趣,他的《道德經》據說還是在出函谷關飄然消失之前應太守尹喜力邀才寫下的,並且《道德經》隻字未提這些驚人的科技發現。
如果他提了,比如說,給出一個太陽系的真實模型,結果會怎麼樣呢?我們現代人當然會更加相信他。但在他之後的一、兩千年內,人們卻反而會更不容易相信他言說的真實性,以致也許是否能流傳至今都成問題。
我相信當時的釋迦牟尼佛也面對著同樣的問題。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優勢在於,他在世時就深受信仰,信徒眾多,所以即使說些當時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話,也仍然可預期被人相信。再加上他看得極其全面和真實,所以盡管他的本意在於引導人心,很少描述宇宙物質世界的客觀狀況,但這少量的描述整理下來,也已經極其驚人了。
虔誠的佛教徒通常會把釋迦牟尼佛看成絕對真理的化身,我也這么相信。——盡管我到現在都還不能算是佛教徒,至少從世俗的儀式上講還不是:我沒有到寺廟里受過三皈五戒,不是出家僧,也沒有「居士證」。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清楚的知道:「理論只不過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型」,「在它只是假設的意義上來講,任何物理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所以對於科學家來說,您也可以先認為,我這兒根據佛經整理出來的整套理論也只是一個物理模型,一個由一系列假設構成的理論體系。
我以前曾經寫過一篇哲學論文,叫做《真理是絕對的》,而我現在又贊同任何物理理論都是假設,都是臨時性的,這是否有所矛盾?對此我的回答是:NO!沒有矛盾。
我這兒關於真理的定義與亞里士多德相同,即「真理就是符合事實的描述」。我在《真理是絕對的》一文中指出,任何一個判斷,或者符合事實,或者不符合,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就不是,並不存在既符合又不符合的情況。唯一的「例外」僅僅是「不知道是不是符合事實」,但這不能成為否定真理絕對性的理由。
需不需要我舉出些絕對真理的例子?沒問題。請看下面幾句:
「世界上曾經存在過人。」
「如果1+1=2,那麼1+1=2。」
「你在過去的10年之內未曾把太陽永久毀滅過。」
那麼物理理論呢?物理理論,作為對事實的描述來看,它當然也是個判斷,只是它作為理論與一般的描述不同的是:它一般應該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以及人們所希望的未來永久適用性。你總不能說「我吃過飯了」,或者「那邊有條河」,「世界上曾經存在過人」是物理理論吧?那未來永久適用性,就只能在往後的時間里不斷證偽了。也即是說,物理理論,就是上面「不知道是不是符合事實」的判斷。我不贊同「真理只能被證偽而永遠不能被證明」的說法,准確的說法只能是「被期望擁有未來永久適用性的科學理論只能被證偽而永遠不能被證明。」只有在這個意義上「真理相對性」的說法才能夠成立。
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判斷都不像科學理論那樣無法分辯真偽,所以我仍然主張真理絕對性的說法。「真理相對性」的概念小而且缺乏意義,並且作為一個深層的哲學概念,容易成為歪曲事實、混淆視聽、粉飾丑惡的幫凶。因為反正真理是相對的嘛,那就不要去管是非善惡了!「真理相對性」的概念很容易被人這么引用。看過這兒分析的讀者以後可以用這句話來徹底否定「真理相對性」:「具有相對性的是科學理論,不是真理。真理是絕對的。」
中國文化有個特點,就是一「大染缸」,什麼理論都能有個說法,是非善惡真實虛假不易辨清,那麼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尤其要積極提倡真理絕對性,徹底否定真理相對性。
關於「真理」和「科學理論」的概念分析到這兒,應該足夠清楚了吧。之所以在講正題之前要講這些,是因為我現在要講述的是宇宙的一系列根本屬性,涉及一系列新的、乃至不可思議的重要理念,那麼幫助讀者建立什麼是科學理論的清晰概念,就成了我不得不先做的事情了。這大概也是霍金在《時間簡史》的開頭覺得自己有必要深刻講述什麼是科學理論的原因吧。

B. 真理就是哲學嗎

真理是永遠不變的東西,而哲學是是以辯證的方法看問題,一般人看來是錯的,在哲學里可能是對的;一般人認為是對的,在哲學里可能是錯的;而真理,不管對誰來說,都是一種不變的定理

C. 真理和科學有區別嗎是什麼,在哲學的角度上。

這要了解一下科學哲學的基本觀點:
1、科學的局限性:科學是研究物質世界,無法深入人的內心世界,因而無法解決人類的根本問題:諸如人是什麼、人生的意義、人生的目的、人類的苦難、人類的慾望之類的問題。
2、科學的哲學性:科學只能研究物質世界的現象是什麼,而無法回答為什麼是那個樣子。當科學家對現象進行解釋時,就進入哲學范疇了,因為一切從現象到對現象的解釋中間都有一個抽象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都有主觀的成分。因而,科學家在解釋物質世界時是總是受其世界觀、哲學觀的影響。
3、科學的歷史性:科學都是不斷演進的,歷史的許多科學被現在的科學家否定,一樣的,現在的許多科學也會被將來的科學家否定。假科學、錯科學總是多過真科學。

D. 哈佛校訓中「以真理為友」的「真理」是指哲學還是具體科學

一切為真理的真理 不分哲學或是具體科學

E. 哲學、真理、科學 三者之間的關系拜託各位大神

三者之間的關系並不是很密切。真理就是共識,共識,即共同認可。真理可以是宗教的,也可以是某種哲學觀念的,當然科學理論也是一種共同認可,也是一種真理。

科學是科學理論及其延伸的總稱。科學理論是在已知信息的基礎上,通過認知方法論(包括數學、邏輯學、其他驗證過的方法論如還原論)獲得未知,然後再通過感知信息驗證的整個過程。科學,或科學理論,當然,是普遍承認它是正確的。

哲學的本質在於人類以抽象思維作為結構化意識來映射人類的歸納信息,即邏輯是哲學的本質,哲學的關鍵可以說是科學的方法論邏輯。

(5)真理科學哲學擴展閱讀:

有些人沒有真理,那就是不可知論,其實根本就不存在「非共識」的信息,不同群體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就有不同的概念真理。

即使在科學理論中,也有不同的共同認知,科學理論並不都是固定的、絕對的,我們知道牛頓力學、相對論,恐怕外星人也不一定是相同的理論。

它也是建立在「已知信息」+認知方法論的基礎上的,這種方法論包含了人類抽象思維的一部分。很可能外星人並不像我們一樣使用結構化的意識映射來感知信息,這對外星人來說可能不是真的。所以真理不是絕對的。

F. 哲學與科學意義上「真理」的區別

從哲學意義上講,真理是有價值的,這說的是對人類社會有利、有意的或善的真理(事物客觀規律),而不是純粹的自然界的事物客觀真理(或無善、無惡的、中性的客觀規律)

G. 真理的哲學概念

融貫論
一般而言融貫論認為,真理是整個信念或命題系統內各部分的一致。盡管如此,通常融貫意味著某些超出簡單邏輯一致性的東西。例如,概念基本集合的完全性和廣泛性是判斷融貫系統效用和有效性的關鍵因素。融貫論貫徹的原則是以下觀念,真理根本上是整個命題系統的性質,個別命題只因與整體相融貫而衍生地被賦予真理的性質。在通常被視為融貫論的各類觀點中,理論家們在究竟融貫論帶來許多可能為真的思想體系還是只有一個絕對體系是真的問題上並不一致。
一些融貫論的變體被認為描述了邏輯和數學形式系統的內在本質特徵。而進行形式推理的人樂於思索並列的、在公理方面獨立而又相互矛盾的系統,例如各種可供選擇的幾何學。大體上,融貫論被批評為在將它應用於真理的其他領域時缺少適當的理由,特別是涉及大部分關於自然世界、經驗予料的斷定以及關於心理和社會實際事件的斷定,尤其當融貫論沒有其他主要真理理論輔助的情況時。
融貫論可分為大陸理性主義哲學家的思想,特別是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和黑格爾的思想,與英國哲學家布拉德雷的思想。在一些邏輯實證主義支持者,最著名的有紐拉特和亨佩爾中,融貫論獲得復興。
符合論
符合論符合論主張,真信念和真陳述在於與真實事態相符合。 這種理論本質上試圖在思想或陳述與事物或客體間建立關系(真理關系),該關系理論上可以獨立於涉及該關系的人,並獨立於其他真理關系而存在。這是一個傳統模式,至少可以追溯至一些古希臘哲學家。這類理論認為陳述的真或假原則上完全取決於它如何關聯於客觀實在,它是否准確地描述(換言之,符合於)實在。
康德以下述態度評論真理符合論:
真理被認為在於知識與客體的一致之中。按照這一純粹的語詞定義,那麼,我的知識,為了是真的,必須與客體相一致。既然,我只有用這種方法,即通過認識客體的方法,比較客體與我的知識。那麼,我的知識便為它自己所證實,對於真理來說這遠遠不夠。因為正如客體外在於我一樣,知識在我之中,我只能判斷我對客體的知識是否與我對客體的知識相一致。這樣一個解釋的循環被古典作家稱為Diallelos。而且邏輯學家被懷疑論者批評犯這種謬誤,懷疑論者評論道這種對真理的說明就像一個上法庭的人為支持他的陳述而訴諸無人認識的證人,但該證人卻通過陳述召喚他為證人的人是可敬的來為他自己的可信度辯護。(康德,45)按照康德的說法,符合論的真理定義是純粹的語詞定義,這里運用了亞里士多德名義定義和真實定義間的區分,前者引入新的術語,而後者顯示了事物真正的原因或本質,術語已經被先行定義了。從康德對歷史的記述來看,符合論的真理定義從古典時代起已處於爭論之中,懷疑論者批評邏輯學家採用循環推理的形式,雖然邏輯學家實際所認為的符合論涉及的范圍被未被適當評估。
符合論傳統上基於以下假設才能成立,即客觀的真理關系是存在的,站到真理關系一邊來只是人類的任務然而實際上,更多的理論家已清晰明白地表明如不對附加因素加以分析,這一理想不可能達到。例如,在特定語言內對符合論的分析被迫承認,在理論工作的開端,正被探討的特定語言是個附加的限制因素,只有通過精心論述不同語言間翻譯的理論,才能逐漸構造語言中立的真值謂詞。強有力的理論局限限制了這一工作的完成。評論家們和下面所介紹的一些理論的支持者們普遍宣稱符合論忽略了真理關系中人的作用。
冗餘論
按照真理的冗餘論,斷定一陳述為真完全等價於斷定該陳述本身。例如,斷定語句「『雪是白的』是真的」等價於斷定語句「雪是白的」。冗餘論者從下述前提中推斷出他們的觀點,即真理是個冗餘的概念,換言之,它只是在某些談話語境中方便使用的語詞,並不指向任何實在。該理論通常歸功於蘭姆賽。他認為使用語詞「事實」和「真理」不過是斷定一命題的迂迴方式,將這些語詞視為隔離於判斷之外的單獨問題來處理不過是語言混亂。
冗餘論的一個變體是消除引號論,它運用塔斯基模式的修正形式:說「P」是真的,就是說P。而緊縮論的另一個版本是真理的代語句論,由格羅芙、坎普、貝爾納普首先提出,更詳細地闡明了蘭姆賽的主張。他們認為當語句「這是真的」作為對「正在下雨」的響應時,它就成為一代語句,亦即一復述其他表達式內容的表達式。在語句「我的狗餓了,所以我喂它」中,「它」與「我的狗」意義相同,同樣地,「這是真的」被認為與「正在下雨」意義相同——如果你說後者,而我說前者的話。這些變體並不必然遵循蘭姆賽而斷言,真不是性質,相反它們會主張,比如,斷定「P」可能涉及實質真理,既便如此理論家們會盡可能最小化,使只有冗餘或代語句與語句「這是真的」相關。
緊縮原則並不適用於與常見語句不相似的表述,也不適用於許多其他一般被判斷為真或假的事物。試考慮,語句「雪是白的」與人名Snow White間的類比,在某種意義上兩者都能是true。對最小論者來說,說「『雪是白的』是真的」(「『Snow is white』is true」)與說「雪是白的」等價,但說「Snow White是忠誠的」(「Snow White is true」)與說「Snow White」並不等價。
構造論
社會構造論認為真理由社會過程所構造,帶有歷史和文化特質,並認為真理某種程度上體現於共同體中的權力斗爭中。構造論將我們的知識視之為「被構造的」,因為它並不反映任何外在的超越的實在(純粹的符合論會抱有此觀點)。真理觀念更應被看作隨習俗、人類的感受和社會經驗而定。構造論者相信對人類體質和生物學事實的表述,包括對種族和性別的表述,是由社會構造的。維柯、黑格爾、Garns和馬克思是這一雄心勃勃地擴展社會決定論的先驅。
共識論認為真理是任何被某特定群體一致同意的東西,或者在其他版本中,是特定群體可能就此達到一致同意的東西。共識論的標簽以不同的名稱被貼在許多在其他方面非常不同的哲學觀點上。某些實用主義理論的變體被包括在共識論中,雖然實用主義理論范圍十分廣泛而應有它自己的分類。共識論作為一種有益的對真理概念的說明,哈貝馬斯是它的當代倡導者。哲學家雷謝爾則是當代強有力的批評者。
履行論
履行論被歸功於斯特勞森,該觀點認為說「『雪是白的』是真的」即履行一種言語行為,發出同意雪是白的這一斷定的信號(與點頭表達贊同十分相似)。某些陳述履行超出言語交流以外行為的思想並不像表面看上去那麼古怪。試考慮,例如,當新娘在婚禮的適當時候說「我願意」,她在履行接受身邊的男人為合法丈夫的行為。她並不是在描述自己接受他為合法丈夫。以同樣方式,斯特勞森認為:「說一個陳述為真,並不是就該陳述作一個陳述,而是履行了同意、接受或贊成該陳述的行為。當一個人說『正在下雨,這是真的』,他斷定的只是『正在下雨』。而陳述『……,這是真的』的功能是同意、接受或贊成陳述『正在下雨』。」 一般而言,在實用主義思想中意義並不僅僅在語詞中表達,還在行為中表達。沒有任何陳述不被直接限定也能成立,必須首先定義它的術語,然後詳述不同作者賦予每個術語的不同意義。這一做法使實用主義對意義和真理的理解產生分歧,關於這一做法的問題甚至導致了古典實用主義者的第一次分裂,而原本皮爾士、詹姆斯、杜威在他們共同的哲學的出色觀點上有一致意見。最關鍵的分歧來自於唯理論和實在論在實用主義中所扮演的角色。
皮爾士將真理定義如下:「真理是抽象陳述與理想極限的一致,無盡的探究將帶著科學信念趨於真理,抽象陳述通過承認它的不準確和片面性而擁有與理想極限的一致,這種承認是真理的本質要素。」這一陳述強調了皮爾士的觀點,即有限的探究所獲結論是不完全的、有偏見的,但探究活動會使信念逼近真理,在別處他表述為可誤論並指向未來,這兩者構成了恰當的真理概念的本質內容。盡管皮爾士使用一致這樣的詞語描述符號間關系的一個方面,他同樣頗為直率地說僅僅基於符合論的真理定義不過是個名義定義,他認為名義定義次於真實定義。
詹姆斯版本的實用主義理論,通常經由他自己的陳述概括為:「真的」不過是有關我們的思想的一種方便方法,正如「對的」不過是有關我們的行為的一種方便方法一樣。通過這句話,詹姆斯意味著真理是一種性質,其價值由在實際實踐中運用概念所得的效用來確認(因而,稱為實用主義)。杜威對真理的定義比皮爾士廣,但狹於詹姆斯,他認為為了澄清、證明、改進並且/或者反駁已提出的真理而將它提交到探究者共同體公開檢驗,如果這樣做,探究無論是科學的、技術的、社會學的、哲學的還是文化的,都會隨時間而自我更正。 將真這個概念或術語歸之於語句或命題的實在性質,這個議題被許多哲學家所拒斥。這些哲學家對真值謂詞的通常使用(「…是真的」,或其等價表達),至少在其主要方面,作出回答,該回答在20世紀上半葉對於真理的哲學探討中顯著流行起來。按這一觀點,斷定命題「『2+2=4』是真的」邏輯上等價於斷定命題「2+2=4」,而且短語「是真的」在這一語境和在其他語境中一樣完全是不必要的。這一觀點被普遍表述為:
真理的緊縮理論,因為他們旨在縮小概念「真」被假定具有的重要性。消除引號論,關注於如上述例子的情形中消去引號。 真理最小理論。無論使用何種術語,緊縮理論被認為共同相信真值謂詞是為了表達的方便,而非一種需要深入分析的性質的名稱。
除了強調謂詞「是真的」的形式特徵外,某些緊縮論者指出概念使我們能以簡略的方式表達事物,否則將需要無限長的語句。例如,一個人無法表達相信邁克爾所言正確,通過斷定如下無盡的語句:
邁克爾說,「雪是白的」,且雪是白的;或者他說,「玫瑰是紅的」,且玫瑰是紅的;或者他說……但它能被簡潔地表達,通過說:「白雪」,「紅玫瑰」......
無論邁克爾說什麼都是真的。 一旦我們識別出真值謂詞的形式特徵和功用,緊縮論者主張,我們所說的一切就是關於「真」我們能說的全部。該觀點的主要理論關注點是消除悖論,悖論發生時概念「真」具有奇特而令人感興趣的性質。 克里普克主張事實上自然語言能包含對自身的真值謂詞而不引起矛盾。下面顯示了他是如何構造的:
從一個自然語言語句的子集開始著手,它不含有任何錶達式「是真的」(或「是假的」)存在。所以,「谷倉是大的」包含於該子集中,但「谷倉是大的是真的」被排除在外,使人困惑的語句如「這句話是假的」同樣如此。僅對該子集中的語句定義真。 其次,擴展對真的定義以包含新的語句,它們斷定原初子集中語句的真或假。於是,「谷倉是大的是真的」被包含了進來,但不包括「這句話是假的」和「『谷倉是大的是真的』是真的」。然後,對斷定第二個集合所包含句子真或假的所有語句定義真。設想這一過程無限次重復,那麼對於「谷倉是大的」定義真,而後對於「谷倉是大的是真的」定義真,再對於「『谷倉是大的是真的』是真的」…… 注意對於語句「這句話是假的」,「真」從未得到定義,因為它不在最初的子集中,也不斷定最初或所有後繼集合中的任何語句的真值。在克里普克的術語中,這稱為「無根」。即便定義真的過程無限進行,這些語句也決不能指派為真或假,克里普克的理論意味著某些語句既非真也非假。這與二值原則相抵觸,該原則認為所有語句或者為真或者為假。由於這一原則是推出說謊者悖論的關鍵前提,因此該悖論被解決了。
真理語義學理論真理的語義理論主張,對於給定語言,任何可接受的真理定義應該以下述模式的全部實例作為後承:
「P」是真的,當且僅當P 當「P」是語句的指稱(語句的名字)時,P正是語句本身。
邏輯學家和哲學家塔斯基發展了對於形式語言(比如形式邏輯)的理論。這里,他以如下方式約束該理論:語言不能包含對自身的真值謂詞,換言之,表達式「是真的」只能被應用於其他語言中的語句。後一種被談論的語言他稱之為對象語言(繼而,對象語言可能包含應用於其他語言中的語句的真值謂詞)。這種約束的原因在於,包含對自身真值謂詞的語言會包含悖論。因此,塔斯基認為語義學理論不能被應用於任何自然語言,如英語,因為它們包含對自身的真值謂詞。戴維森將該理論作為他的真值條件語義學的基礎,並以融合主義的形式將其與徹底解釋相聯系。
注意到這些悖論甚至存在於最符號化形式化的數學之中,要歸功於羅素在他年輕時期的工作,特別是由他名字命名的羅素悖論。羅素和懷特海試圖在《數學原理》中通過將陳述分為不同類型層次來解決這個難題,在類型論中陳述不能指稱自身,只能指稱層次較低的陳述。這繼而導致新的困難,如關於類型的准確性質,關於概念上可能的類型體系結構,時至今日它們仍有待解決。
馬克思主義真理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真理理論認為,真理即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
在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人們對於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正確認識,他是對客觀世界近似的、不完全的反應。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是辯證統一的,絕對真理寓於相對真理之中,在相對真理中包含有絕對真理的成分,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合就是絕對真理。 客觀性
(1 )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人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 )真理是某一時空的同一個客觀的世界在跨越時空的不同的主觀的世界的同一認識,在客觀條件滿足的情況下表現為反復出現與必然出現。實踐的過程是把主觀世界與某一時空的客觀世界接軌的過程。
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因為真理屬於認識范疇。不能把真理等同於客觀實在。
②真理在內容上是客觀的, 客觀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屬性。因為:第一,真理的內容來自於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 真理的內容不依賴於人和人類的主觀意志;第二,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 3 )堅持真理一元論,反對真理多元論
①由於真理是客觀的, 有其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內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說, 不論人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可能得出多少種結論,但只有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 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以人的主觀意志、 不以階級的主觀願望為轉移,從這個意義上說, 真理沒有階級性。
③真理多元論主張不同的人、不同的階級可以有不同的真理, 真理因人而異。真理多元論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真理觀。
(4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真理問題上的對立
唯物主義主張真理是客觀的,世界上不存在著任何主觀真理。唯心主義則主張真理是主觀的。主觀唯心主義把真理看做是純粹主觀自生的東西, 客觀唯心主義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識和「客觀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真理問題上的對立,取決於雙方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對立。唯物主義從「物質第一性, 意識第二性」出發,必然堅持真理是客觀的;唯心主義從「意識第一性, 物質第二性」出發,必然堅持真理是主觀的。
( 5 )批判實用主義真理觀
實用主義真理觀把「有用」作為真理的根本屬性,主張「有用就是真理」。實用主義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個流派。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於抹煞了真理的客觀性, 混淆了真理和謬誤的界限,並會導致真理多元論。按照這種觀點, 謊言也可以成為真理,因為它對騙子是有用的;按照這種觀點,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因為不同的理論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都是有用的;按照這種觀點,某一理論今天對我們有用, 今天它是真理,明天對我們無用或者有害, 明天它就是謬誤。
真理的確是有用的,因為真理具有價值性, 它能夠滿足人的需求。但是,價值性並不是真理的根本屬性, 真理的根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的價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觀性為基礎的。
「真理是有用的」是一個正確的命題, 但是不能把它換位成「有用的就是真理」。顯然,並非所有「有用的」理論都是真理。
( 6 )真理與謬誤
①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的: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歪曲反映。
②真理和謬誤又是統一的:真理和謬誤相互依存。真理和謬誤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沒有真理, 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真理戰勝謬誤的過程也就是發展自己的過程。
相互轉化
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向謬誤的轉化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其一, 真理是具體的,總是適用於一定的條件和一定的范圍。如果條件發生了變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圍, 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其二,真理是一個過程。真理必然要隨著客觀事物和社會實踐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如果人們的認識不能及時地反映事物在發展變化過程中所出現的新問題、 新情況、或者超越歷史發展, 就會造成主觀和客觀由相符變成不相符,從而使真理轉化成謬誤。其三, 真理是全面的,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來, 把它加以絕對地誇大,真理也會變成謬誤。
在一定條件下謬誤向真理的轉化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其一, 條件和范圍發生了變化,謬誤可以變為真理。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是謬誤的東西, 在另外的條件下和范圍內則可以轉化成真理。其二,失敗往往是成功之母, 謬誤往往是真理的先導。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是通過許多的失誤獲得的。其三,批判謬誤能夠發展真理, 這也屬於謬論轉化為真理的一種特殊情形。
辯證關系
(1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含義
①絕對真理(或真理的絕對性)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 都有不依賴於人和人類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 絕對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承認了客觀真理, 也就等於承認了絕對真理。其二,人類的認識, 按其本性來說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每一個真理的獲得, 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也是無條件的、 絕對的。
②相對真理(或真理的相對性)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的,它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 從認識的廣度來看,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對整個客觀世界某些領域、某些事物和過程在一定范圍內的正確反映。其二, 從認識的深度來看,任何真理性的認識也只是對特定的具體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層次上的近似的正確反映。
( 2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真理的兩個基本屬性,它們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①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對立的。(詳見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含義)
②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統一的。其一,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的。一方面, 相對之中有絕對,任何相對真理都包含著絕對真理的成分、 顆粒,絕對真理寓於相對真理之中;另一方面, 絕對之中有相對,絕對真理要通過相對真理表現出來, 無數相對真理之總和,構成了絕對真理。其二,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辯證轉化的。真理的發展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轉化和發展的過程。人類對於客觀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屬於由相對真理轉化為絕對真理的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③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絕對和相對的統一, 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的一個環節。
(3 )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從兩個極端割裂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關系
絕對主義誇大了真理的絕對性,否認了真理的相對性。絕對主義認為人們所獲得的真理都是絕對真理, 真理不可能是相對的。人們所獲得的真理具有永恆不變性,它窮盡了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一切認識。絕對主義否認了真理的發展。
相對主義誇大了真理的相對性, 否認了真理的絕對性。相對主義否認了絕對真理,必然同時否認了客觀真理, 從而把真理變成了主觀隨意的東西。相對主義抹煞了真理的客觀標准,必然混淆真理和謬誤的界限。
實踐標准
( 1 )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真理標准
①唯心主義否認真理標準的客觀性。它們提出的真理標准有:其一,以聖人之是非為是非。其二, 以大家公認或多數人的意見為真理標准。其三,以「有用」為真理的標准。其四, 以「上帝」為真理的標准。其五,以「理論」或者「絕對精神」等客觀精神為真理的標准。
②舊唯物主義承認真理的客觀性, 主張把客觀事物本身作為真理的標准。
③無論唯心主義還是舊唯物主義,都不懂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 2 )只有實踐才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①所謂真理,就是主觀符合客觀的認識。要判定主觀是否符合客觀, 就必須對主觀和客觀進行比較,這也就是說, 作為真理的標准,必須具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結起來的特點。
②在人的主觀認識范圍內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標准, 我們不能用主觀檢驗主觀,用認識檢驗認識。客觀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准, 因為客觀事物也不能把主觀認識和其自身加以對照。
③實踐是精神見之於物質、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實踐除具有普遍性的優點外, 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優點。所謂「直接現實性」,是指實踐可把正確的認識變成直接的現實。這樣, 實踐就成為溝通主觀和客觀之關系的橋梁。
④這樣,人們在實踐過程中, 能夠以一定的認識作為指導改造世界,並直接引出現實的結果。如果人們達到了目的, 就證明了這種認識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它就是正確的,反之, 就是不正確的。
(3 )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既確定又不確定。
實踐標準的絕對性、 確定性表現在:其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客觀標准。其二, 人類的認識歸根到底都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從長遠看, 實踐可以檢驗一切認識。一切正確的認識終將被實踐肯定,一切錯誤的認識終將被實踐推翻。
實踐標準的相對性、 不確定性表現在:其一,實踐檢驗認識是一個過程, 每一個歷史階段的實踐不能完全證實或駁倒所在時代提出的一切學說,同時, 已被實踐所證實的某種正確認識,也要繼續接受實踐的檢驗。其二, 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實踐所證實的某種認識的正確性, 是相對的、有限度的。
堅持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是在堅持真理標准問題上的辯證法。只看到實踐標準的絕對性而否認其相對性,會導致絕對主義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實踐標準的相對性而否認其絕對性, 會導致相對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
(4 )實踐標准與邏輯證明
邏輯證明在認識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①為實踐提供理論指導,使實踐檢驗由特殊提高到普遍。②為實踐檢驗提供理論依據, 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然而,邏輯證明不能成為同實踐標准相並列的第二條真理標准, 它是不能離開實踐的。邏輯證明所遵守的規則是在實踐中產生的。邏輯證明所依據的前提是否正確,要由實踐來檢驗。邏輯證明的思維過程和結論是否正確, 還必須回到實踐中去,由實踐來做最後的檢驗。

H. 科學和哲學哪個更接近宇宙的真理

我的觀點是,無法比較二者何接近真理。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緒論中提到,哲學是連接科學和神學之間的一座橋梁;科學研究已知的事物,神學想像未知的事物。
只研究科學會讓人類過於自高自大,而只研究神學,就會被框架鎖住無法自拔。
所以我們需要哲學,不是因為它比科學更接近宇宙的真相,而是我們需要這樣一個東西,它可以連接我們知道的/想知道的,和我們精神上需要的,讓我們活得更好。

某些人啊,總是擺出一副自然科學至高無上的樣子,可是沒有哲學研究的邏輯演繹,哪裡有
「實驗」的海島理性,哪裡有「演繹」的大陸理性,哪裡有近代科學呢。

I. 從語言,真理的性質看科學,哲學,宗教的關系

http://hi..com/jdj8/blog/item/911cebed7910414e79f05539.html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