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內科研究課題
① 請給我介紹一個腸胃病的專家
凌紅
基本檔案
姓名: 凌紅 性別: 女 從醫年限: 20
治療疾病: 肝膽、胰、胃腸疾病
所屬專科: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消化系內科
畢業學校: 廣州醫學院
教學職稱: 臨床職稱: 主任醫師 研究職稱:
聯系電話: E_MAIL: 個人主頁:
聯系地址: 廣東省惠州市鵝嶺北路41號
專家簡介
現任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1988年在中山醫學院學習胃鏡、腸鏡及消化內科專業一年,92年及2001年分別到北京協和醫院及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學習十二指腸技術(ERCP)擅長肝膽、胰、胃腸疾病的診治及消化內鏡的臨床應用,公開發表本專業論文10多篇,其中「胃良惡性潰瘍組織中Hip感染與端粒酶的關系」,發表於中華消化內科雜志,「縮血管葯與硬化劑聯合應用於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發表於中華消化內鏡雜志。參與單克隆抗體與碘油混懸物經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原發性肝癌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近幾年來,在有關胃癌的研究方面,獲得廣東省醫學科研資金資助及惠州市科委科研基金資助課題二項。任廣東省消化內鏡學會委員,是十五期間廣東省醫學專家庫成員。
張亞歷
基本檔案
姓名: 張亞歷 性別: 男 從醫年限: 25
治療疾病: 胃腸疾病 消化道出血
所屬專科: 南方醫院消化內科
畢業學校: 第一軍醫大學
教學職稱: 教授 臨床職稱: 主任醫師 研究職稱: 博士生導師
聯系電話: E_MAIL: 個人主頁:
聯系地址: 廣州市廣州大道北1838號
專家簡介
張亞歷 男,1961年出生。第一軍醫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全軍消化研究所副所長、科室副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華醫學會消化學會常委、廣東省醫學會常務理事。曾在日本醫科大學研修。長期從事胃腸疾病的臨床、內鏡和病理診斷,專長於胃腸早期癌、胃腸炎症性疾病和出血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擅長對疑難疾病的診療分析和治療。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研究課題多項並受國家優秀骨幹教師基金資助。
張振書
基本檔案
姓名: 張振書 性別: 男 從醫年限: 30
治療疾病: 胃腸道疾病 炎症性腸病 消化道腫瘤
所屬專科: 南方醫院消化內科
畢業學校: 第一軍醫大學
教學職稱: 教授 臨床職稱: 主任醫師 研究職稱: 博士生導師
聯系電話: E_MAIL: 個人主頁:
聯系地址: 廣州市廣州大道北1838號
專家簡介
張振書 男,1951年出生。第一軍醫大學醫學博士畢業。全軍消化疾病研究所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委保健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及中央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全軍消化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及消化學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消化學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國內外多家雜志編委。主攻消化系腫瘤及消化道運動功能障礙性疾病防治。對慢性胃腸病、慢性肝病及動力障礙性疾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大腸癌的生物學特性及臨床相關性的系列研究、癌基因和TGF-β1、IL-6對大腸癌的診斷與調控、胃癌術前超聲內鏡診斷分期及其分子病理學基礎的研究、大腸癌高危易感因素與靶向篩檢指標的研究。
周殿元
基本檔案
姓名: 周殿元 性別: 男 從醫年限: 50
治療疾病: 消化病 消化系腫瘤
所屬專科: 南方醫院消化內科
畢業學校:
教學職稱: 教授 臨床職稱: 主任醫師 研究職稱: 博士生導師
聯系電話: E_MAIL: 個人主頁:
聯系地址: 廣州市廣州大道北1838號
專家簡介
周殿元 男,1925年12月出生。全軍消化研究所名譽所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專業技術1級,暫緩離退專家組成員。享受國務院津貼。全國著名消化病及內鏡專家。54年建立消化病專業組,是國內最早開展胃鏡的先驅者之一,也是國內纖維結腸鏡插鏡技術及治療技術的開拓者。曾受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委員;中華消化學會、中華消化內鏡學會、中華微生態學會常委;軍隊消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消化雜志等三家雜志副主編。現被聘為廣東醫學會名譽會長,廣東省、廣州市及廣州軍區保健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在內科疾病,特別是消化病、消化系腫瘤及內鏡診療方面有較深的造詣,是著名胃葯「三九胃泰」的主要研製者。長期從事大腸癌早期診斷、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幽門螺桿菌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均取得顯著成果。先後榮立三等功6次、江主席通令榮記二等功1次;獲總後伯樂獎、廣東省優秀園丁及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姜泊
基本檔案
姓名: 姜泊 性別: 男 從醫年限: 30
治療疾病: 消化道腫瘤 大腸疾病
所屬專科: 南方醫院消化內科
畢業學校: 第一軍醫大學
教學職稱: 教授 臨床職稱: 主任醫師 研究職稱: 博士生導師
聯系電話: E_MAIL: 個人主頁:
聯系地址: 廣州市廣州大道北1838號
專家簡介
1956年12月出生。第一軍醫大學博士學位。科主任,全軍消化內科研究所副所長,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消化學會常委,全軍消化內鏡學組副組長。 曾師從世界著名的大腸癌專家日本學者工藤進英教授研修腸鏡單人操作法和早期大腸癌診治,學成歸國後致力於在全國推廣這兩項新技術,在國內講學達20餘次,並多次在國內學術會議上進行腸鏡單人操作法表演,目前處於全國領先水平。擅長消化道腫瘤、大腸疾病的診治。主攻大腸癌早期診治和艱難梭菌性腸炎的診治。在國內首次報導了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和大腸鋸齒狀腺瘤兩種新的腫瘤類型,建立了大腸粘膜腺管開口分型的新的診斷標准,對於鑒別大腸腫瘤性病變和非腫瘤性病變及早期大腸癌具有重要意義。對消化內鏡下診治造詣深厚,尤其擅長大腸粘膜微小病變、大腸平坦型腫瘤的診斷及內鏡下治療。榮立三等功2次。
② 請把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介紹一下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作為首批5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之一,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在醫院的大力支持和精心組織下集全科之力,歷經評估標準的建立、醫院申報、北京市初評、衛生部評估等程序,順利完成了評估工作,成為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有以下幾方面經驗和優勢與大家分享。
1.優良的歷史傳統與完善的制度建設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有著悠久、輝煌的歷史,1933年張孝騫教授創建了消化專業,20世紀70年陳敏章教授創建了消化內鏡中心,繼20世紀60年代成立碩士生培養基地,先後成立博士生培養點(1982)和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以單學科(16醫生)挺進/榮獲教育部重點專科(其中消化領域共5家,其餘4家均為聯合申請)至今,2006年仍然以單學科成功衛冕教育部重點專科;2011年再次成為衛生部重點學科之一。
協和消化內科有完善的科室發展規劃,在臨床工作中嚴格執行醫院ISO9001質量認證。依託醫院綜合平台,在大內科、免疫內科、基本外科、內分泌科、放射科、病理科、核醫學科、超聲科等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使得該科醫療水平、診治能力進一步向前推動。
2.遠見卓識的學科帶頭人與完善和諧的學科梯隊
在學科帶頭人-消化內科主任錢家鳴教授的帶領下,不斷完善與豐富了胃腸病、肝膽胰和內鏡三個亞專科人員以及臨床、科研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相繼成立了胰腺疾病診治中心、炎症性腸病中心、消化內鏡中心、胃腸動力中心、成人遺傳中心、疑難疾病會診中心、臨床葯理基地、臨床實驗室等;這些中心分別由6名學科骨幹——各自引領消化科亞專業的臨床和科研工作,並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良好完善的學科梯隊。在消化內科開放和諧的氛圍內,實現資源共享、技術共享,推崇科室整體前進,杜絕技術壟斷和人員壟斷。
消化科共有醫師28人,副教授以上職稱佔50%,護士和技術人員34人,中級以上職稱26.5%。近5年科室人員擔任中華醫學會全國副主委1人,全國常委3人次,地方/省級主委1人,省級副主委1人,擔任中華系列雜志副主委5人次,中華系列雜志編委7人次,其他雜志主編、副主編8人次,其他雜志編委18人次。
3.重視臨床工作與醫療質量
北京協和醫院是全國疑難病診治中心,消化內科尤為重視日常臨床工作和醫療服務質量。目前消化內科東西兩院病區共有床位60張,年出院人數平均700人次,其中疑難危重症比例平均達92.14%,該科先後診治並報道了多例罕見病:包括C1酯酶抑制物缺乏症、腹繭症、變應性血管性肉芽腫、免疫相關胃腸道疾病、肝澱粉樣變、蛋白丟失性腸病、神經內分泌腫瘤、腹膜假黏液瘤、先天性淋巴管發育畸形等。在所謂疑難病中,協和醫院消化內科診治的患者往往更「難」、更「重」。多年來始終堅持每周四下午的專業組查房,上到退休的老教授,下到初進臨床的見習學生,所有人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臨床病例討論中,有相當部分門診患者亦可以在專業組查房中解決臨床問題,使患者更方便,獲益更多。該科門診工作量也很大,除普通門診、特需門診、夜間門診外,還開設了專病門診:炎症性腸病門診、胃早癌門診、消化心理生理門診、胰膽疾病綜合門診,還有堅持了30年每周四下午的ERCP討論會,實現了「專病專治」,在「廣」的基礎上體現了「精」。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也很重要,病房管理始終堅持主治醫負責制,護士管理也堅持責任制護理,使患者更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為方便「老」患者就診和隨診,該科堅持這部分患者預約就診,在細節中體現關愛。
4.強調技術創新與推廣
消化科是內科中的「外科」,操作多,風險大。該科除了能開展常規技術:胃腸鏡、EUS、ERCP+EST、內鏡下擴張、靜脈曲張內鏡下治療、消化道動力檢測等,近年來還不斷地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包括膠囊內鏡、雙氣囊小腸鏡、ESD、EUS+FNA、EUS囊腫穿刺引流、自主神經功能檢測、鉻粒素檢測等,均已達到國內、國際領先水平,對疾病認識和診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為了響應公立醫院改革和加強先進技術推廣,近5年來培養了117名來自全國各醫院的進修醫生,合格率100%,並承辦了消化系統疾病及消化內鏡高峰論壇5屆及北京協和醫院功能性胃腸病和心理障礙研討會5屆,受訓人員達5000餘人。
5.醫療、科研、教學齊頭並進
在確保醫療質量和安全的基礎上,消化內科在科研和教學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該科有自己獨立的臨床實驗室,能開展胃泌素、鉻粒素、肝纖維化三項、D-木糖實驗、幽門螺桿菌銀染檢查等項目,並在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骨乾的帶領下完成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5年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國家科技支撐十一五項目2項、教育部基金6項、衛生部臨床重點項目1項、衛生部行業基金1項、北京自然科學基金3項、北京市科委基金1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同時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北京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次,國家教委科學技術獎1次。並撰寫了論著200餘篇;主編書籍7本,主譯書籍4本,副主編及參編書籍16本。
消化內科歷來重視教學,承擔著醫大八年制、研究生、進修生等教學任務,在歷年的教學評比中均名列前茅;首屆院級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中獲一等獎1人、二等獎1人及最佳科室組織獎;獲第五屆醫科院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中獲一等獎1人,二等獎1人;第四屆北京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二等獎1人,第五屆北京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三等獎1人;獲院校級優秀教師3人,北京協和醫學院教學名師獎1人。5年來共培養博士後2人,博士研究生30人,碩士研究生26人,學生畢業後分布在全國各級醫院,繼續傳承著協和的優良傳統,成為各專業的醫療骨幹。
6.積極投身/參與公立醫院改革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是該領域臨床路徑的起草與定稿的單位,按時、保質完成衛生部下達起草工作。2006年始與平谷縣醫院建立了對口支援,一直有一名副教授協助完成醫療工作,同時協助平谷成功舉辦了消化疾病國際研討會,和以平谷縣醫院為中心的多學科研討會。2007年以衛生部臨床重點課題為引導,在大慶的10個社區進行消化道腫瘤的普及教育和對口支援工作。2008年、2010年派出一位副教授對西藏(3月/年)進行援建工作;2010年派出兩位副教授到內蒙(5月)進行援建工作。消化科在歷次各種重大事件面前,都積極承擔並優質完成任務,僅2010年,無論是在雲南旱災、山西礦難以及玉樹地震的醫療隊/會診均可見到消化科醫生。
昨天的消化科是一支優秀和輝煌的團隊,今天的消化科更是一支能肩負重擔、團結、積極、向上的團隊,在衛生部和醫院優良政策的指導下正大踏步向前發展。
③ 十堰市太和醫院消化內科童強主任,2012年招收碩士研究生的課題是什麼著急報,大家幫幫忙,跪謝
這2個完全不可直接比
前者輕快特性是雨天隊用的(還一個雨盤沒人用...),後者葉綠素特性顯然是晴天隊用的...
當然如果常規直接用,荷葉的作用
④ 西南醫院消化內科
西南醫院消化科是集醫、教、研於一體的臨床科室,由劉為紋教授於上世紀50年代創建。1958年組建消化實驗室,為國內最早的專科實驗室之一。1978年成為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1986年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1988年為第三軍醫大學首批重點學科,1995年為四川省重點學科。1998年獲批為博士後流動站。1998年為國家臨床葯理研究基地,1999年為重慶市首批重點學科,2000年為全軍消化病專科中心,2001年為重慶市消化病研究所,2005年成為全軍消化病研究所。 擁有2個病區、1個消化內鏡中心和1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展開病床80張,總面積共2500平方米,年門診量23775人次,年收治病人1851人次。2006年本學科內鏡中心成為國家衛生部西南片區唯一的內鏡培訓基地。實驗室設有分子生物學室、細胞培養室、生化室、病理室、免疫組化室、放免室、胃腸動力學室、胃電圖室等,開展細胞培養、蛋白質純化、PCR檢測、Southen雜交、Northern雜交、原位雜交、基因轉染、DNA測序、放免測定及胃腸功能檢測等多項實驗技術。 本學科針對胃腸道腫瘤和慢性肝臟疾病,從胃癌及癌前病變的分子遺傳機制及消化道腫瘤的針對新靶位治療研究、慢性肝病並發症的機體適應性的分子機制、胃腸道的黏膜保護機制和內鏡下消化道早期腫瘤的診治為研究方向。「十五」以來,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項、省部級(軍隊)課題5項,科研經費420萬元;發表論文457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4篇;主編專著10部,獲得實用型專利1件。1987年以來共獲得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科技成果獎2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軍隊)二等獎19項。 本學科地處我國西南地區,為西南地區培養和輸送大量消化病學的高層次人才,為提高本地區消化系疾病防治水平,改變西南地區消化系疾病發病率高、醫務人員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匱乏的狀況作出了貢獻,「十五」期間,共招收博士後2名,博士研究生67名(畢業56名),碩士研究生92名(畢業74名)。舉辦了「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新進展學習班」、「全國消化內鏡學習班」、「全國消化病學院巡迴教育培訓班」3期,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1100餘人參加培訓;培養了來自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的進修生184名(32人來院進修時即具有高級職稱),目前受訓人員已有50名成為二甲以上醫院內科的學科學術帶頭人。 作為全軍消化病研究所,堅持為軍服務的主體思想,旨在提高部隊在戰爭應急、胃腸功能疾病的紡織及科研水平,提高我軍戰鬥力,已成為我軍高層次消化系疾病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和消化系疾病的防治中心,我科在「十五」已向軍隊各級醫院輸送畢業生35人,均已成為各單位的業務骨幹。 人才結構: 科室人才梯隊合理,形成了以中青年為骨乾的優秀科技幹部隊伍,主系列人員全部具有博士以上學位,十五」期間,新增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3名;現有工作人員82人,主系列人員51人,留學歸國人員6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3人。在編高級職稱8人,正高5人,副高3人,平均年齡40.5歲;中級職稱7人,平均年齡29歲;初級職稱13人,平均年齡24歲。主系列在編人員博士後4人,博士12人,碩士6人,本科生6人。業已形成一支由中青年專家領銜、結構優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學術梯隊。 徐采朴教授:消化內科知名專家、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第三軍醫大學專家組成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50年從事消化內科臨床工作,具有豐富的消化內科疑難復雜病症的診療經驗。曾為軍委首長和省、市首長診療疾病,療效良好,深受好評。悉心研究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內鏡下胃癌早期診斷。在國外發表論提出慢性良性胃潰瘍癌變新觀點,受到國際醫學界關注,近百位國外專家來信交流。 房殿春教授:博導,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和美國匹茲堡大學訪問學者,為國內著名的消化病學專家。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30餘年,具有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消化病學專業理論和相關知識,掌握本專業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在消化病臨床基礎研究有很深造詣。
⑤ 武漢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專家有幾位
協和醫院消化內科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末。在國內率先引進纖維及電子內鏡檢查及版治療,出版權全國第一本內鏡檢查著作,張錦坤教授帶頭創建中華消化內鏡學會,生前任全國消化內鏡主任委員。現有病房(住院部二區六樓) 、門診(門診三樓)、消化內鏡中心(門診七樓)、胃腸動力中心(門診七樓)、消化病研究室(門診十樓)、衛生部臨床葯理研究基地、臨床消化病雜志社、中華消化內鏡學會內鏡培訓中心等部門。擁有病床數45張及各種先進的消化內鏡和胃腸功能檢查設備,特別是超聲內鏡 、膠囊內鏡可以解決許多其他醫院無法診斷的消化道疑難疾病。現有境外客座教授3人(美國2人,日本1人)及2位香港教授, 醫護人員3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10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6人,獲博士學位10人,留學歸國7人。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60餘人,各級學會任職16人次, 各種雜志編委任職20人次,主辦《臨床消化病雜志》,編寫專著(主編,副主編)7本,90年代以來發表論文400多篇,各級課題18項。1996年再次被評為校級重點學科。
⑥ 消化內科實習臨床技能項目
啥玩意
量血壓測毛堂做心電圖、插胃管、腹部、胸穿
吧
⑦ 消化內科常見的操作有哪些
到同濟醫院看消化內科的話肯定是找尹朝禮教授列,他可是治療胃病的專家我舅伯就找他看的他一個星期有五天在門診坐診分別是星期一下午,星期二上午,星期四
⑧ 我現在是消化內科的碩士,想考博轉專業,但是不知道腫瘤內科和內分泌科哪個更適合女生,發展前景更好
腫瘤內科 風險小 就業率高 收入高 很少有糾紛 除非你人品特別不好
研究潛力大 課題也多
⑨ 考研准備考重醫附一院消化內科,想了解導師情況。謝謝!重賞!!
1.據個人的接觸,你上面所列的八位老師對學生都很好,會不時開開玩笑,人很開朗,符合你的「容易相處」;
2.建議你選擇導師時再結合如下考慮:
你報考當年,研究生院公布的該導師招生的課題研究方向,畢竟這可能將是在未來3年中天天讓你頭痛的大事;
該導師當年是收專業型的還是學術型的(比如專業型周一到周五上臨床,周末上課;學術型畢業時要求發表論文比同級別的專業型明顯更高,上臨床時間有限等,根據自己喜好吧);
你如果想讀專業型(臨床型)的,可能你選個在臨床工作時間較多的導師,對你更有指導作用;
如果讀學術型(科研型)的,可能你查詢下該導師最近未結題的自科等基金項目以及前期發表的論文,會有助於你最終下決定報考誰;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