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後感
⑴ 自然科學基礎的讀後感
科普讀物讀後感這本《基礎科學》共分為三章——自然探索、科學探索和歷史探索。三章的排版都做的很好,讓讀者很容易便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三章都按照各自的特點分為若干節,各節在結構設計上均採用場面宏大的主圖以及精彩紛呈的配圖以增強視覺沖擊力,讓讀者在准確的文字描述、嚴謹的原理揭示中愉快地踏上新奇的探索之旅,輕松地掌握的網路知識。
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對我帶來的好處。
首先我在第一章的自然探索中,我了解了來自宇宙深處的信息、漫長的生命之旅在第二章的科學探索中,我了解了無處不在的黃金分割、四色之迷、尋找「幽靈粒子」、我們能不能穿越時空……等等等等,這些知識又是我了解到了科學,學會了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理論,科學的發展,科學的分析這些重要的東西,並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奇聞異事我也可以通過科學說法來解答他,這些知識都豐富了我的生活經驗,讓我不斷的健康成長。
⑵ 求 自然科學類書的讀後感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動地開始閱讀一本書——《昆蟲記》,它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曰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法布爾窮其畢生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他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給後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了現代文明。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跡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跡;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跡中的奇跡。就是這樣一個奇跡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系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而且,這本書有很強的可讀性。它的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啊!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昆蟲記》也很有真實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臨其境。被我因為厭惡而忽視太久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昆蟲記》,讓我重新喜歡上了這些小生靈,發現它們並不討厭,相反,還有很多可愛之處;是《昆蟲記》,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同與小說,它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獨自的,安靜的,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和艱辛。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跡,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跡,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爾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爾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准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斗!
⑶ 自然科學觀後感作文
前幾天,我們去參觀了海洋科普知識館。
其實也有真的「美人魚」,那是儒艮, 因為其哺乳幼仔時, 形像和藹可親, 翻過肚皮, 像人一樣, 所以叫美人魚。
大家都說大海是蔚藍的, 其實它和淡水一樣, 是透明的, 只是因吸收藍光的能力強而看起來是藍色的。
人類大部分鹽是來自海, 把海水澇上來, 蒸發了水, 就有了鹽。
還有一張圖片看了真讓人寒心, 被人殘殺的打撈上來海豚屍體足足堆了一船, 鮮血染紅了海水, 倖存的海豚血海里哭泣。
這次去海洋科普知識館,我學了不少知識。
⑷ 自然科學史感想1000到2000字左右
自然科學史,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描述和解釋自然科學知識產生、發展和系統化進程的歷史學科,包括它的通史、斷代史、國別史和部門科學史。它以大量的經過考證的歷史資料闡明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歷史,研究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科學發現和發明、科學家的活動與成就、科學概念和科學思想以及科學學說的歷史演化、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與其他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科學發展的社會歷史背景等,並總結科學發展的歷史經驗,揭示科學發展的規律。 最早從廣闊的范圍接觸到科學史課題並推動這方面研究的是法國哲學家A.孔德,他的《實證哲學教程》涉及許多科學史問題。1837年,英國的W.休厄爾出版了《歸納科學史》,這是第一部系統綜合性科學史的著作。1841年,以J.哈利韋爾為首創立了第一個科學史協會。1913年,美國著名科學史家G.薩頓創辦的第一個權威的科學史雜志《愛西斯》在比利時開始發行。1929年,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國際科學史會議。到 20世紀 30~40年代,科學史已發展成為一個公認的獨立學科。 自然科學史作為一門歷史科學,首先要積累詳盡的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資料,並考證和辨別其真偽,還需對歷史資料進行系統分類。這一工作至20世紀上半葉已取得相當大的成績,獲得了大量的知識,總結出不少方法。諸如,各個國家在各重要歷史階段的科學發明創造的有關資料;對許多科學思想的繼承性和歷史命運的考察;各個時期和各國傑出科學家的活動和經驗;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建制的發展和演變的資料;通過對史實的分析和解釋所獲得的關於科學發展若干規律性的認識。在這些成就的基礎上,自然科學史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內容日益豐富。現在,自然科學史已發展成為一個十分復雜和規模龐大的研究領域。總括起來,它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即:自然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歷史;科學共同體和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建制的歷史;科學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包括科學與各種社會意識形式的相互關系)的歷史。在自然科學史的研究中往往有著不同的著眼點和側重方面,歷史學家常常是從文化史的角度把自然科學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探討一個民族和一個歷史時期的科學與文化的聯系;自然科學家側重於探索學科知識的起源和發展,弄清楚概念、理論和方法的演變;哲學家側重闡明自然科學事實的邏輯聯系,對科學發現作邏輯解釋,並從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揭示自然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性。從心理學角度研究自然科學史,主要是將興趣集中於科學活動的個人方面,研究科學家的成長過程、性格特徵、社會環境以及創造發明的心理過程;從社會學角度研究科學史,自然科學被當作一種社會現象,著重研究各歷史時期科學共同體和科學社會建制的發展以及科學與社會的相互作用。70年代以來,在自然科學史的研究中還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即制定科學發展歷史過程的數量分析方法,定量地把握科學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出現這種研究趨勢的客觀條件是,作為歷史研究的情報數量迅速增長,這種情報的內容不斷復雜化;制訂科學規劃和科學政策的需要對科學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那種只根據一般的推論和事例解釋歷史過程的種種嘗試已滿足不了科學發展的要求。 把各門自然科學作為一個完整的認識體系,以整個的科學知識體系為研究對象的有三門學科,即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學或科學社會學。80年代後,這三門科學有相互滲透和結合的趨勢。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自然科學史的研究已不僅僅限於已往那些單純的科學史問題,而愈來愈注意那些自然科學發展中的哲學和社會學方面的問題。這表明,自然科學史的研究已越過了「描述式的解釋」階段,越來越進入到從理論上探索科學發展規律的時期;科學史的研究也不僅僅限於科學的思想史方面,而日益注意到科學的社會史方面。這種趨勢很可能使科學史研究通過社會學對科學政策和科學管理產生根本性影響,並有助於解決科學史研究中的所謂「內史」與「外史」之爭,促使「內史」與「外史」界限的消失。 自然科學史的研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馬克思主義的自然科學觀為科學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並且為科學社會史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自然科學史的研究對於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那樣,「要繼承黑格爾和馬克思的事業,就應當辯證地研究人類思維、科學和技術的歷史
⑸ 科學與自然的讀後感
科學與自然的讀後感
《科學與自然》,蘊含豐富的家庭元素。對於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版孩子頭腦中總是充滿問號,這權本書會告訴他答案!
書里有四季的更替,有各種植物、鳥類、魚類和昆蟲的有趣現象,還有許多對整個家庭來說都簡單而有趣的科學實驗!
⑹ 寫一篇對自然科學課的收獲,意見和建議,還有感想
本學期學校給我們開了現代自然科學概論一課。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我了解了自然科學各基本科目的來源以及當下的狀況,並對它們對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利弊作用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在這學期將要結束的時候,我很高興可以談談學習後的一些感想。由於本課程內容龐雜,為了可以全面地反映自然科學發展的面貌,學校安排了多位老師給我們上課。雖然他們講課涉及的學科不同,但是他們講課都很投入,可以深入淺出地給我們敘述問題、闡明觀點、表達立場。老師們通過翔實的例子和嚴密的論證不斷給我們演繹著自然科學帶給全人類的巨大魅力,使得我們不禁常常被陶醉、被感染。這些老師確實很棒。說白了,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其實也就是人類不斷認識自然並且改造自然的歷史,只要人類存在一天,它就要發展一天,不會終結。現在屹立在我們面前的巍峨的科學大廈,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以及科技工作者嘔心瀝血的結晶之作。我們除了深深地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相信這座大廈會在後人的努力下更加熠熠生輝,它的光芒將可與日月爭光。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類的本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以及基本條件,它在人類出現的那一天起就沒有停止過。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可以很系統的說明這一現象的來龍去脈。雖然各個國家「各自為政」,發展自己的自然科學,有點缺乏溝通和交流,但是他們的成績卻都是不朽的、驕人的,這就說明人類的發現和探索是自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我們的祖先也是由於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創造了偉大的成就。縱觀整個世界歷史,取長補短、兼容並收的國家往往可以長盛不衰,而固步自封、閉關自守的國家則最終落後並遭受欺侮。古希臘文明得益於古埃及和兩河流域者甚多,到了古羅馬時期停步不前。善於學習的阿拉伯人在短短的三四百年間,從幾乎一無所有的境地追趕上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古希臘的科學文化得以延續和把古代最先進的中國技術傳到西方的主要也是阿拉伯人的功勞。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重新發展古希臘文化,又從他們那裡得到許多東方先進的技術,這才有近代科學的興起。應當認為,近代科學的形成包容了古代世界各地區人民的貢獻,只是所獻各有不同,程度也相異罷了。近代自然科學伴隨資本主義的誕生逐漸傳遍整個世界,由於各國經濟歷史政治背景各不相同,因此自然科學的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歷史是無情的,它不會偏愛於任何國家或者地區,只有某些國家某個時期走在前面,沒有哪一個國家永遠領先。科學沒有國界,科學的價值現在已廣為人識,科學競爭已成為世界競爭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其他方面競爭的基礎。競爭與交流並存。競爭對於科學來說是件好事,它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力量。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比起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有很多地方都是落後的。因此,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把握機遇,奮發圖強,認真學習和吸收一切先進和有用的東西,就不但有可能在競爭中跟上世界潮流,也完全有可能走到前列。過去如此,今後也必定如此,這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⑺ 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讀後感
自然科學是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 其認識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認識的任務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以便解讀它們,並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為在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開辟各種可能的途徑. 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在於發現自然現象背後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