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題反饋
㈠ 小學生反饋範文
1、對於優等生
優等生一般團結同學,尊敬師長,學習刻苦,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成績優異,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接著寫缺點,優等生的缺點一般是不夠謙虛。缺點也可以不寫,真沒有的話就不寫了。讓人家看得心花怒放也好。
2、對於中間層學生
一般寫團結同學,尊敬師長,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表現良好,學習認真,學習有較大的進步空間。中間層的缺點一般都較多如自製力不夠強,學習積極性欠佳,情緒波動較大等等。寫完缺點之後就寫一句祝願的話如祝新學期學業進步。
3、對於後進生
一般來說是教師頭疼的學生,寫家長反饋書不要表現這種情緒盡量挖掘後進生的優點,避開學習來找。譬如說該生有禮貌,尊敬師長,交際能力較強,與同學相處融洽。當然寫完好的後就寫缺點了,缺點一句話帶過就可以了,家長其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怎麼樣的人,但是我想每個家長都希望別人稱贊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多麼地差。
㈡ 如何開展小課題研究學習心得
龍江中學黃衛國 小課題研究既是一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也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活動。作為教師,積極開展小課題研究,本著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原則,開展小課題研究,對於培養我們的研究意識和綜合能力,促進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有非常積極的現實的意義。 所謂小課題是與大課題相對而言的,指的是教師以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的解決為研究目標的課題。小課題研究屬於校本教研的范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教師個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困惑,並總結經驗。小課題的特點是小、近、實、真。 小就是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類似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科實驗習慣的研究、 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研究;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不好高騖遠,比如學科規律教學的研究,學困生轉化研究,提高學生對錯題進行自我診斷能力的研究;實就是實實在在,摒棄大而空的描述,多一點實實在在的關注,比如加強學生解題技巧指導的研究、習題教學研究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討論、真實踐。 一、小課題研究選題的原則 1、有價值。 課題追求有實用價值,這是第一原則。也就是解決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或為教學中的某個現象尋找答案。這種課題的針對性、時效性都比較強。往往隨問題而來,問題解決了,課題也就結束了。 2、有能力。有價值的課題,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能勝任,研究就會落空,結果就會華而不實,研究課題應該從生活現象入手,從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入手,從學生學習的思考入手,使選題與自己的能力相適應,不貪大求遠。 3、有興趣。這是課題研究的動力,感興趣,會信心十足,樂此不疲。 二、小課題研究選題途徑 選題的一般步驟是先發現和提出問題,再查找資料,分析問題,最後結合實際,確定研究課題。選題特點是熱中求冷,同中求異,小題大做。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途徑。 (1)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選題 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大家天天置身於教學現場,這是問題的原發地。比如: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如何讓課堂教學既開放又有序;如何對待學生間的差異實施分層教學等。我們可以從自己感到不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去選題,長期積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來建立自己的問題庫。教師關注、追蹤、分析某個教學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成為課題。如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實驗操作,主要表現在沒有掌握所學內容,解決的辦法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個課題:培養學生實驗操作技能的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發現課題 (3)在理論學習中反思出課題在理論學習中,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解讀和分析,使有價值的問題在反思中逐漸清晰起來。 (4)從學生的反應中尋覓課題 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反應,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與學生交流,更好地發現學生現實的需要,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5)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歸納課題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將他人研究的成果應用於自身的教育實踐。這類課題由於是學習、實踐他人的研究成果後,比較適合年輕教師。 (6)總結經驗形成課題 教師結合自己的興趣,對自己教學經驗進行系統梳理和理性分析,發現自己的教育教學的亮點、成功之處,促進個性化發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 三、小課題研究的一般流程 1、准備階段 明確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階段性和最終目標,制定研究方案定,選擇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等。 2.搜集資料 資料收集包括閱讀書籍、查閱歷史文獻等,還包括通過實地調研,訪談獲得直接研究材料,還可以通過體驗取得有關材料,並對材料進行整理歸納,為下一步研究做准備。 3.實施研究 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的過程。研究的過程性材料要充實,一手資料是撰寫論文最生動有力的素材。原始資料如果不及時記錄,到需要時再去追憶、收集,則為時已晚。因此,老師們要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做過的事情,要隨時注意記錄、反思和總結。小課題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實效,立足於個人的特點、興趣和愛好,著眼於解決問題。教師要注意與同事間的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尋求專家引領。 4.表達研究成果 成果表達方式很多,除了研究報告、論文外,還有教育敘事、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既是研究記錄,也是研究成果。
㈢ 如何對小學科研課題進行評價分析
一、小課題研究的意義:
1.開展小課題研究有利於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於「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它經常支配著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教育理念屬於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只有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形成,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檢驗。開展小課題研究,必然要有充分的依據,這個依據最根本的就是教育理念。開展小課題研究可以促使教師更清楚地意識並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並自覺地選擇更科學教育理念。
2.開展小課題研究有利於教育理論的學習和運用。小課題研究也是為了解決實踐中的熱點或難點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必須學習相關的教育理論,並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教育理論來分析和指導教學實踐。這種學習是基於教師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的,學習材料是自己選擇的,學習所得理解深刻,又能靈活地運用,因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3.開展小課題研究有利於消除對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小學教師搞教育科研,直接目的和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教育。開展小課題研究實際是在進行行動研究,這種研究獲得成果可以馬上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具有最為顯性的效果。這種研究具體實在,易於操作,運作起來困難較小,容易取得成功。
二、小課題研究與大課題研究的區別:
可以說,我們提出小課題研究,就是為了克服大課題研究中中小學教師無法參與到研究中來這一弊病。如果我們的小課題研究仍然與大課題一樣的去選題,去進行過程管理,我們就沒必要提出小課題研究這一概念。因此,小課題研究是在與大課題研究的區別中產生的。一般來說,大課題研究與小課題研究的區別如下表一所示。
1.目標與選題。大課題研究是為了解決學校乃至一個地區面臨的突出問題,這種問題比較宏觀,影響面大,更多偏重於教育管理,如學生評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家長與學校關系、考試制度改革、教師工作壓力等等。小課題研究是為了提高教師素質,使廣大教師成為研究者。因此,小課題研究與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緊密結合,是解決教師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如某一題目該怎樣講,某一節課怎樣進行設計,怎樣進行差生轉化等。
2.研究方法。大課題研究方法有行動研究方法、文獻法、教育實驗方法,一般是一個團隊進行研究,有學校的大力支持,甚至進行學校制度變革。而小課題研究則是教師個人行為,主要方法是讀書、行動、反思。它不強調一種研究方法的完整運用,而強調為解決自己教育教學困惑對研究方法的靈活運用。
3.研究步驟。大課題研究一般要經過課題立項、進行可行性研究、進行分工研究、實施大型活動或推行重大制度、中期檢查、課題結題等。課題管理要比較嚴格。而小課題研究則不必有這么嚴格的步驟,只要有問題意識,發現問題,然後讀書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驗證方法有效性,它不必有立項,不需要進行中期檢查,也不需要有結題報告,它更加強調教師的自覺行動。
4.研究成果。大課題研究最後要有結題報告,而小課題最後可能是自己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進。
當然,大課題研究與小課題研究的區別是相對的,他們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如通過小課題研究培養教師進行大課題研究的能力和思維方式,為進行大課題研究做准備;許多大課題研究都可以細分成許多小課題,通過小課題研究把大課題的研究具體化。
三、小課題研究的具體步驟 :
進行小課題研究一般有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發現問題。教師要有問題意識,這是進行研究的前提。實際上教師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是很多的,如一個題目的講解,差生的轉化,某節內容的課堂教學結構設計、學生上課不專心、作業安排等等。在教育教學中出現失敗的時候,一定要多想想是什麼問題造成的。要多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
第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問題之後,就要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關鍵在於你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法是靠拍腦袋想出來的,還是充分借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進行小課題研究就是要讓教師在充分借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個尋找方法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是小課題研究最關鍵的一步。借鑒別人經驗的方法很多,讀相關專業書籍,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或向老教師學習,然後通過分析與綜合,確定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用找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去解決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這是把理論運用到實踐。由於教育的特殊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因此,你尋找到的方法可能效果並不好,需要再返回到第二步。一定要有這方面的心理准備,既不要幻想馬到成功,也不要因為再一次失敗而沮喪萬分。
第四,要把自己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總結出來。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小論文,也可以是教育敘事,寫自己這一過程的心路歷程,談談體會,還可以寫成教育案例,形成典型經驗。這是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過程。一定要努力把它寫出來。斯騰豪斯指出,私下的研究在我們看來簡直稱不上研究。部分原因在於未經公開發表的研究得不到公眾批評的滋養,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將研究視為一種共同體的活動,而未發表的研究對他人幾乎沒有用處。
第五,把總結出來的方法運用到教育教學。這是第二次從理論到實踐。在這一過程中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顯著改進。
四、小課題研究的選題:
選擇教研課題的基本要求
1.前瞻性。21世紀是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時代,也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學校教育科研應充分領會、反映、適應這種變化的趨勢,做具有預見性和前瞻性的課題,突出和強化面向未來的意識。對於正在高速發展中的一些教育問題,我們要運用更多的前瞻性思維和系統性思維,經過認真思考、理性分析,提出應對的策略。教育科研的前瞻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未來某項教育的策劃(前景分析、預測和實踐);二是對教育現狀的改善。
2.應用性。主要是指研究這個問題,是否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能否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能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選定的課題要具有實用價值,能夠指導教育實踐。對於填補科研空白性課題,研究價值最大;對於一般性的課題,也可立題研究,最終定有收獲;對已解決或基本解決的課題,最無研究價值。所以,在立題研究前,要先了解課題研究的前沿信息,不要去做徒勞無益的工作。
3.科學性。科學性體現在研究問題的指導思想和研究目的的明確,立論科學合理,事實真實充分。具有科學性的課題既要有實踐基礎,又要有理論基礎。對於一線的教師來說,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容易使選題具有實踐基礎,但他們普遍認為最為困難的是自身缺乏理論基礎。所以,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要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在教育實踐中選擇好的課題。
4.創新性。選題不要趕時髦,人家搞什麼,我也搞什麼,全然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教育實驗是一種科學研究活動,它要求研究人員具備創新精神,要不同於前人、他人的眼光,研究沒有人做過或沒有人在做的課題,或者是別人做過卻未能解決或者未能完全解決的問題。這樣就做到了選題的新穎性和獨創性。
5.可行性。要求研究者不能脫離實際空想、幻想,只做所謂純粹教育的課題。我們要從學校的角度,充分考慮學校的人文環境、師資水平、實驗基礎、教學設備、教研經費等;要從教師的角度,從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能力的實際出發。如果自己擁有豐富的教育實驗經驗,可在理論領域作些研究;如果是實驗研究的新手,可研究一些具體的課題,著重掌握教育實驗方法。
6.方向性。教研課題要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和主攻目標。研究方向和目標不明確,涉及研究的層面過多,從而導致一些困難,不是課題進行不下去,就是每個方面都不能研究透徹,即使是選題很好,也做不出很好的成果,勞而無功。另外,課題明確與否,還在於課題是否有變革內容。通過某種變革以影響學生,從而獲得預想的結果,以解決某個問題,這正是教育實驗的基本精神。
7.操作性。由於教師教育教學任務重,工作繁雜,加上目前學校教育工作中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教師對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的可操作性要求十分強烈,所以課題研究的教育途徑和方法要增加可操作性。一旦教師根據特定教育變數選擇和掌握一種或若干種特徵鮮明的途徑和方法,就能靈活運用,付諸實施。實踐證明,教師最喜歡借鑒運用便於操作的研究成果。
8.適當性。課題的大小,是個相對的概念。我們要依研究力量而確定課題大小范圍。作為教師選題宜小不宜大。小課題涉及的范圍小,對主觀和客觀條件的要求不高,內容具體,方法簡單,難度不大,容易取得成果。如個案研究,研究的對象少、規模小,一般是在自然狀態中進行,不會影響教師的日常教育工作, 特別適合教師作課題研究。如果研究的范圍太大,容易大而空。大而無當、空而又虛的問題,無從下手,不適於作為課題。
課題的尋找途徑
1.從教學實踐中選取課題。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學實踐中的「教學問題」層出不窮,教師幾乎天天能遇到。這就需要教師獨具慧眼,善於從習以為常的教學現象中選取教研課題。如一個數學教師從學生普遍存在的厭學情緒中,認識到這是學生學習的最大障礙。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厭學情緒,她運用心理匹配原理,進行《注重心理匹配,迎合學生需要》課題實驗,從誘發認知、激活探究、展示自我、刺激感官、滿足娛樂等方面入手,恰當處理教材,優化教學過程,迎合學生需要,從而達到教學材料與學生需要之間的統一,有效調節了學生的學習方向,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顯著。
2.從班級管理中提煉課題。班級管理過程中,涉及諸多的教育因素,遇到眾多的實際問題,這是教育科研課題的重要來源。從日常工作遇到的實際問題中提煉出來的課題,往往具有實用性和操作性。如一所學校針對班級晨會教育存在著盲目性和隨意性的現狀,開展《晨會教育系列》的課題研究。組織有經驗的老師圍繞道德觀點、規范訓練、生活常識、心理輔導等方面編寫晨會系列教材,並在班級中組織實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該系列教材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實用性,又便於操作,很受班主任老師的歡迎。
3.從本地資源中挖掘課題。各地的人文環境、民風民俗、鄉土物產、英雄模範人物等各具特色,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只要精心挖掘,也能尋找出弘揚家鄉傳統文化的課題。如我縣是全國著名的茶鄉,是烏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一些學校以弘揚茶文化作為研究課題,充分挖掘、采擷、整合茶鄉文化資源,研發茶葉校本讀物,通過講茶事、建茶圃、唱茶歌、品茶韻、賽茶藝、游茶都等各種茶事活動,引導學生 體驗茶農勞動的艱辛,感受品茶會友的快樂,領略茶葉文化的魅力,激發熱愛茶鄉的情感。
4.從實驗改造中提取課題。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實驗。一項教育改革和實驗推開後,常常會暴露出實驗課題的某些缺陷。這時,人們便對原實驗課題加以深入的研究改造,不斷總結經驗,使之更加完善。在教育實驗課題改造的過程中,人們會提出多種方案,可以從中「擇優錄取」,形成新的實驗課題。如全國聞名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實驗,就是從當初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發展到其他學科的情境教學,而後順其自然地發展到整個小學的情境教育,現在的情境課程開發也隨著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實驗向前推進、發展。
5.從課題指南中選擇課題。教育科研課題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各級教育科研管理部門制訂的「教育科研規劃課題指南」。從國家教育部到各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每五年都要制訂一個規劃課題指南,提供多領域、多層次、多類型的科研系列課題,供各級各類學校及各教育科研部門選擇申報。圍繞這些研究項目,結合本地和學校的實際,可以分解出很多研究課題,教師可以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課題。
6.從理論學習中發現課題。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界常常會以某個專題為中心開展學習討論。通過學習討論,提高理論水平,更新教育觀念,教師也能從中發現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如「素質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等領域還有許多值得研究的課題。另外,現在國外不少關於教育改革實驗的理論傳入我國,對人們啟發很大,很多地方將這些理論與實際結合,吸收、遷移、改造、創新,從而提煉出不少實驗課題。
五、小課題研究過程:
1.選好課題
選題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研究課題要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來。研究是為了解決實踐中遇到的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選題切忌跟風盲從,見別人搞啥就搞啥,離開自己經營的土壤,架空種植,不可能有收獲。(2)課題涉及的范圍要小。課題只涉及一個學科,一個方面,一個環節;一種途徑,一種策略,一種方法,等等。比如,可以是語文教學,可以是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可以是閱讀教學中的句子教學,可以是句子教學中的長句子教學;可以是數學教學,可以是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題教學,可以是應用題教學中的行程問題教學,可以是行程問題中某種類型問題的教學,等等。切忌求大求全,好高騖遠。(3)課題涉及的內容自己比較熟悉的。研究需要的理論和實踐資源,自己有一定的儲備或者容易找到,這樣研究起來不會感到十分困難。不宜跟風攀比,勉強去搞那些自己非常生疏的的課題。(4)課題要有一定的價值。一是要有實用性,有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有利於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二是要有新穎性,課題是別人沒有研究過的,或者研究是不夠全面不夠深入的,你的研究有可能超越他人,因而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指導性;三是要有普遍性。小課題研究的可能是某個具體的實際問題,但研究不能就事論事,必須以小見大,在具體問題中包含一般規律。也就是說課題雖然具體,但能夠引伸出普遍原理來。
㈣ 全國教育科學重點課題學習方法介紹反饋表(小學)
、初中生最常見的四個寫作方向:(見學法指導DVD作文講解)
1 感恩; 2 感悟; 3 感受; 4 反思;
三、學法指導DVD里關於語文閱讀理解的答題方法介紹,您認為對孩子的幫助?
很不錯
四、初中生閱讀理解6大類難點:(見學法指導DVD閱讀理解)
1.讀懂作者的寫作目的; 2.看懂文章的結構; 3.分析文章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的運用; 4.分析、評價人物形象; 5.理解文中的文章語句; 6.根據文章談看法
五、學法指導DVD里針對使用《破題點》方法來提高數學解題能力,您認為對孩子的幫助?
很不錯
六、學法指導DVD里關於使用《篩查學習法》學習英語單詞及各科基礎知識,您認為對孩子的幫助?
㈤ 如何寫小課題評價標準的研究報告
「小研究」課題評價標准
1、實施方案設計科學合理,針對性強,具有可操作性。(30分)
(1)課題名稱;5分
(2)實驗目的;5分
(3)實施方法及具體措施;10分
(4)預期目的;5分
(5)階段計劃:5分
2、材料記錄真實、詳盡。(30分)共6周,每周5分。
(1)自己做了哪些事;2分
(2)做過這些事的發現或收獲;1分
(3)學生的變化;1分
(4)自己的反思與總結。1分
3、效果明顯。(30分)
主要看成果,以書寫的結題報告為准。
結題報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課題進展情況:主要談課題實施以來,是否按計劃順利實施,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和進度,是否能按計劃、目標完成或超額完成任務。(5分)2)課題實施取得的階段性成果。(10分)3)、存在的問題或建議。(5分)
4、學生調查。(10分)
(1)課題與學生調查相穩合 10分
(2)課題與學生調查不太穩合 過半為8分,不過半為6分
(3)學生不知道,但老師有做 辛苦分2分
㈥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反饋的實效性研究反思總結
一、研究的背景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教學有效性已成為課改深化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核心問題。但我們發現在目前的課堂上由於教師對反饋的理解不夠科學,缺乏反饋的策略,沒能抓住學生反饋生成的信息將教學推向高潮;很多教師在強調課堂生成的同時缺乏必要的預設,錯過了進一步挖掘的精彩,從而極大地降低課堂教學的實效。
二、研究的意義
課堂教學反饋是檢查教學效果、調整教學內容、組織後續教學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依據。把握課堂教學反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有效的課堂教學反饋,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三、課題的界定和解讀
所謂反饋就是教師輸出去的信息作用於學生後所產生的結果再輸送回來,並且對信息的再輸出產生新影響的過程。
反饋的實效性就是教師通過捕捉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各個環節反饋生成的信息,並通過對反饋信息的分析,准確找出現狀和目標之間的差距,及時的進行調控,採取多種方式方法,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不斷地了解師生教與學的狀況,實現數學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獲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本次課題研究中提高課堂反饋的實效性主要是通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思維的敏捷性等反饋信息及課堂練習、課後作業正確性來反饋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根據課堂活動中的反饋信息,教師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能了解學生的切實需要,從而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四、研究目標:
通過發現學生多種渠道的反饋,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與策略,使課堂教學做到真實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研究的重點:
教師能夠抓住有效的反饋信息,從而及時反思、總結,不斷改進教育教學策略,高效地地完成教學目標。
六、研究的內容:
1、對性地對幾個單元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思維的敏捷性等反饋信息進行收集,發現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瓶頸,及時反思、總結,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及時改變課堂活動的策略,找到適合學生實際的方法。
2、課上、課後作業及時批閱,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對知識的教學結果進行反饋矯正,並結合課堂教學活動不斷反思,不斷完善課堂教學。
3、上各環節的教學結果進行反饋,課後及時反思,找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優點與不足,及時調整與改進。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收集、分析、綜合有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及時反饋的科研文獻材料,獲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調查研究法:通過運用問卷、訪談等科學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收集有關問題或現狀的資料,從而獲得關於課題研究的相關事實,並形成關於課題研究的科學認識。
(3)行動研究法。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邊總結。
(4)個案研究法。對於值得注意的學生個體,詳細地描述個案,反映其研究前後的發展變化;對於一堂典型的研究實驗課,進行個案分析。
八、研究的步驟:
1.課題准備階段:2016.5-2016.7
確定課題,立項申請,設計方案,申請上級領導及專家指導課題。
2、課題前期研究階段:2016.8-2016.9
(1)加強理論學習,為課題研究找到恰當的理論支撐。
(2)對學生進行課堂活動後的問卷調查,並結合課堂教學後的反思,歸納出符合學生學情的學習模式,制定出實施方案。
3、課題中期深化階段:2016.10-2016.11
結合教學實際,以對課堂活動的觀察、反思為切入點,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在加強平時常態教學的基礎上,整理歸納出對課堂教學反饋問題的解決措施。撰寫相關反思、論文和中期報告。
4、課題深化總結階段:2016.12-2017.3
(1)分析、總結、收集有關資料。
(2)撰寫研究論文,編輯案例,完成結題工作。邀請專家評估、鑒定、結題。
㈦ 如何提高課堂反饋的時效性課題研究的幾點困惑
就如何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關注研究亮點,珍愛研究熱情。
我們教師是教科研的主體,是實驗研究的主要實施者。我們對專題研究的熱心程度,決定著實驗的成功與否。一個有極大工作熱情的教師。能夠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或思想都能轉化為課題,這也就是在找准自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建立課題。我們依據大課題,在實施大課題的同時,能夠發現許多小課題研究,小課題就是要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與大課題有關的各種具體問題。只要確定課題前,我們教師都要回顧反思,注重思考,把找准問題作為確定課題的前提條件,把立好課題作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在進行嘗試課題的教學實施中這些問題既是課堂教學的現實問題,也是需要教師研究的課題,把解決問題和課題研究緊密結合,既能提高我們教師的問題意識,也能提高教師的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注重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
1.我們每一位教師,對課題了解的同時,我們在每一節新授課的設計中,都要圍繞所研究的「嘗試教學法」去思考教學過程,能夠放手大膽讓學生嘗試的環節,教師不要包辦代替,這也需要,我們學校教研組多進行一些集體備課,相互聽課、相互評課的活動,互動中取長補短是重要的提高方式。
2.及時積累和整理有關課題研究的資料和檔案。如對每一課或每個單元實施嘗試教學法的教學設計、教學心得、學習心得、作業設計等,能夠及時的收集、記錄、整理出來,這就是我們實驗教師要手勤。
㈧ 教科研課題研究學生反饋意見怎麼寫
《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研究》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價值: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少年兒童身心的發展,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腐朽的思想給少年兒童帶來的消極影響;各種信息和各類思潮的交錯,對少年兒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長形成了諸多不利影響。加之現代家庭子女不多,家長寄予的希望極大,對孩子的溺愛多於教育,使不少孩子身上滋生了許多不良習慣,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造成了極大困難。
關於學生良好行為規范的培養和訓練,在國內外已有眾多的研究。美國在青少年「品質教育」研究活動中歷時10多年,旨在改正中小學生的不良行為與習慣,樹立青少年吃苦耐勞的精神,使他們成為遵紀、守法、勤勞的好公民,後來逐步拓寬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國內在「九五」、「十五」期間也開展過此類教育的研究。
要成才先成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必要保障。養成教育是一個亘古常新的話題,養成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少年兒童。國內外許多心理學家都提出過少年兒童個體發展的所謂「最佳期」理論,認為在這一時期少年兒童個體處在一種最積極的准備和接受狀態,正是人的潛能開發和社會性行為發展的最好階段。少年兒童自我意識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強。教育者若能給予恰當的帶有啟蒙性、准備性、基礎性的引導和幫助,少年兒童的行為能力就會迅速發展起來,並產生長久的影響,乃至影響其一生。因此,不管任何時代,任何學校都要把養成教育放在首當其沖的位置,來常抓不懈。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正是學知識、成品質、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學校應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環境,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鑒於以上認識,我們深感培養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所以決定申報全國少工委「十一五」研究課題《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里就對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作了系統的要求。
「教育是什麼?就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告訴我們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是人才成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三、課題的概念界定及理解:
(1)概念界定:
「行為」一詞是心理學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名詞,其含義是:內在的、外顯的意識與潛意識一切活動。即可以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或活動及內隱性的意識歷程。
「習慣」,其本質是「自覺自動」,是一種出於需要而自動出現的自覺的行為方式、傾向。也就是說,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
「養成教育」是培養小學生道德品質、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即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各種教育方法,促進學生道德行為、意志品質、情感意識等方面素質形成與提高的一種教育。
(2)對養成教育「三要素」的理解:
其一,「教育者」,勢必由主要施教的教師(思品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德育主任、校長)延伸到全體教師、家長、社會工作者和其他人。也只有以上對象都自覺充當好「教育者的角色」,並且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言行,進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其二,「受教育者」,因不是單一的學校教育,勢必延伸到家庭、社會、社區等,「受教育者」不僅是單純的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可能使「教育者」也同時成為「受教育者」,角色發生變化,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效果。
其三、「教育活動」延伸,第一,勢必拓展教育活動的「時空」,即以學校為教育的主陣地,家庭、社會為教育的「兩翼」,「三教」齊抓共管,克服「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想怎樣唱就怎樣唱」,甚至「互不搭調」等現象,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勢必拓展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要做到「有綱可依,有本可教」,力求「規范化」。
四、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研究,全面科學地構建豐富多彩、和諧統一的團隊文化,使它具有導向、啟迪、培養等功能。
2、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開展本課題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通過本課題研究,積極探索新時期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新內容、新途徑、新方法,拓展有利於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德育空間,促進我校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向縱深發展,使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實踐,在實踐中將認知轉化為態度行為。
3、通過本課題研究,進一步推進我校輔導員及家長隊伍建設,促進我校德育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在前期准備階段主要採用文獻資料、調查研究等方法,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和案例研究法,運用教育敘事等手段,進行實驗和經驗總結,成果呈現方式為行動研究報告,教育敘事,教育案例,實驗報告和論文。
六、課題側重點及實施措施:
(一)研究側重點設想:
課題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各項教育法規,圍繞《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內容,有重點、有目的分階段實施,切實將課題的研究重點內容滲透於各年級段學生日常學習及生活之中。
針對各年齡段學生生理及心理特點,我們以學習習慣養成教育為主線,採用遞進式研究模式,切實保障課題研究的可操作性。其中低年級側重學生禮儀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導學生做學習的小主人。中年級側重於學生生活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導學生做生活的小主人。高年級側重於安全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導學生做社會的小主人。
(二)實施措施:
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雖然本課題在實施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是,少年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還受家庭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所以,在本課題的實施過程中,要採取如下的一些措施保證課題的順利實施:
1、加強對課題教師的培訓
全體課題組教師理論素養的提高,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的持之以恆、創造性地開展研究工作,是本課題研究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所以,在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都要加強對課題組教師相關理論的培訓,強化教科研方法的指導,採取一定措施激發他們參與教科研的主動性、積極性。
2、轉變家長的人才觀
一些家長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偏頗,一味強調學習第一,而忽略或不太重視同樣影響學生一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所以,學校要以家長學校為平台,加強家校交流互動,切實轉變家長的育人觀念,提高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性的認識,為本課題的實施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3、優化社區環境
和諧、良好的社區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校將以課題研究為契機,充分挖掘社區豐富的教育資源,積極參與適合青少年成長的社區活動,建立並形成學生社區行為評價機制。
七、課題研究步驟:
1、2007年元月份為課題申報階段。
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填寫子課題研究申報表。
2、2007年3月—4月為課題准備階段
(1) 根據課題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組人員。
(2) 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相應理論和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3) 邀請省、市少先隊工作專家來校舉行開題論證活動。
3、2007年—2008年為課題研究階段
(1)2007年5月—6月為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情況調查階段
①設計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情況問卷調查表。
②對全校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情況進行學生、家長問卷調查。
③對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對各年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狀況作出評價。
(2)2007年9月—2008年10月為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實踐與探索階段
①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實踐與探索。
②定期召開課題研討會,及時總結課題研究成果。利用「家長學校」這一陣地定期舉辦主題培訓、經驗交流等活動,及時反饋課題研究成果,轉變家長的育人觀念。
③邀請省、市少先隊工作專家來校舉行課題中期成果匯報活動。
4、2008年11月—2009年4月為課題總結階段
(1) 對前一階段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工作進行總結,形成階段性成果。
(2) 根據前一階段的研究工作,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3) 整理課題材料,撰寫結題報告,向全國少工委申請結題。
八、課題研究預期成果及呈現形式:
《學生行為習慣調查》
《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研究》中期研究報告
九、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
(1) 組織保障
為了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學校成立課題小組,曹春生校長任課題組組長,趙明來副校長任副組長,德育辦胡王瑩 主任和錢君、高峰、洪慧琴、王冬生、王娟、薛梅六位中隊輔導員老師任成員。領導小組要定期了解課題研究進度,幫助解決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困難,保證課題研究有足夠的經費。
(2) 人員保障
課題組9位成員教育教學經驗豐富,均為大學本科學歷,具有國家、省、市課題的研究經歷,教科研功底扎實,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足夠的知識能力保障,
(3) 制度保障
由於課題研究工作科學性強,時間跨度大,規范化操作要求很高。因此,擬建立《課題研究檔案制度》,以此來規范課題研究行為,使課題研究活動能持續順利地開展,達到應有的研究目的,圓滿完成各項研究任務。
(4) 理論保障
為了保證課題的順利實施,也為了提高課題的研究質量,課題組將聘請總課題組負責人與有關教育專家作為本課題的研究顧問,在課題的准備階段、實施階段及總結階段進行跟蹤式指導。
(5) 經費保障
學校保障課題研究過程中一切必要的研究經費,確保課題研究順利實施。
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奮同樣能做到;靠天才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奮也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