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課題研究實施
1.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怎麼寫啊
實施方案其中最常要用到是項目實施方案
[1]項目實施方案也叫項目執行方案,是指正式開始為完成某項目而進行的活動或努力工作過程的方案制定,是企事業單位項目能否順利和成功實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據。項目是指一系列獨特的、復雜的並相互關聯的活動,這些活動有著一個明確的目標或目的,必須在特定的時間、預算、資源限定內,依據規范完成。項目參數包括項目范圍、質量、成本、時間、資源。項目實施方案則將項目所實現的目標效果、項目前中後期的流程和各項參數做成系統而具體的方案來指導項目的順利進行。
項目實施方案的成敗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項目實施的成敗。項目立項之後,項目負責人要綜合項目的各個相關要素來制定一份詳實的項目實施方案。
研究內容
研究機構所提供的項目實施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程式,一般來說包括以下幾部分:
1、項目目標,說明本項目的指導思想、任務目標和年度階段目標;
2、項目詳細工作內容,說明項目的工作范圍、具體內容和技術要求等,在項目實施方案創建過程中,這一部分內容能量化的指標盡可能量化;
3、項目實施所採取的方法手段;
4、預期效果,說明項目完成時所達到的有形或無形的效果;
5、項目工作進度安排,詳細說明各階段工作安排的時間和項目工作內容完成的時間,這需要項目實施方案的負責人對項目有全方位的掌控和評估能力,盡力讓項目實施的時間進度與方案所計劃的時間吻合;
6、實施組織形式,詳細說明承擔單位、協作單位和各自分工的主要內容;
7、項目實施預算表,這是項目實施方案中很重要的一項,能夠評估項目的價值和項目所能為企業帶來的利潤。具體到每一項目,則要根據項目的特點來制定適合的項目實施方案。
2. 如何進行科研課題的研究
一、開展課題研究的意義
教育科研是指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種基本形式。其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推動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2、提高教育質量
3、豐富和發展教育理論
4、培養教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提高教師的素質
「在當前,從教師在教育體系中的作用看,教師與研究人員的職責逐漸趨向一致。」
教育科研的過程:
理論構思——獲得事實經驗——對事實經驗整理概括——廣泛應用,進一步提煉——建立教育科學的理論體系
教育研究方法的分類
(一)四種研究水平
直覺觀察水平(資料收集水平)
2.探索原因水平(內在效度)
3.遷移推廣水平(外在效度)
4.理論研究水平
(二)基本類型
1.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發展研究、評價研究、預測研究
2.按研究方法分:歷史研究、描述研究、相關與比較研究、實驗研究、理論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一般過程
第一階段:研究准備階段
(一)確定研究課題
1、研究課題的特徵
(1)屬教育科學領域和問題,問題的解決能推動教育科學的發展。
(2)必須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
(3)有明確集中的研究范圍和任務。
4)要有解決的可能性。
2、選題原則
(1)需要原則
(2)新穎原則
(3)可行性原則
3、選題步驟
(1)確定范圍,根據興趣和教育實踐需要。
(2)提出問題,確定研究方向。
(3)論證課題,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是否適宜作課題;是否有價值;是否可行。
4、發現問題——教育科研課題孕育的起點
A.問題的來源
從教育理論內部的邏輯矛盾中提出問題
從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矛盾中尋找問題
從教育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中尋找問題
從社會與教育發展的信息中提出問題
B.發現問題的策略
大膽懷疑
變換思考的角度
類比和移植
C.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善於發現問題的人
一是要有較好的專業理論基礎,並經常關注教育科研的動態和發展趨勢。
二是要有不滿於現狀、勤於思考、追求變革的意識
總之,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是進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並且是關鍵的一步,它不僅決定著研究者現在和今後的科研工作主攻方向、目標與內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規定了科學研究應採取的方法與途徑。能否確定一個有創見有意義的問題,對教育科學的發展也將起積極作用。因此,選定課題在所進行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必須認真對待。
(二)設計研究方案
課題研究方案是完成研究任務的總體謀劃,為課題研究和論證提供評價的依據,以及全面的、系統的工作程序。
1、課題的表述
主要是揭示課題的論點,是課題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要求題目能明確地表述出研究內容、課題任務和科研方法。如:《弱智兒童隨班就讀的實驗研究》。
2、課題的背景與目的意義的闡述
指課題的內外原因及要達到的目標、研究的宗旨及社會價值、理論價值等。
3、課題研究的范圍與對象
所謂研究范圍,有的是指課題研究的區域范圍,有的是指課題研究的內容範圍、對象范圍、時間范圍。
所謂研究對象,一種是教育中的問題,如學生主體性問題研究;一種是教育中的事件,如教材問題、教學方法問題;一種是教學中的具體對象,如學生、教師
4、課題研究中的假設與概念界定
一個好的假設,在內容與表達上應達到四條標准
(1)以陳述的方式表達
(2)一個假設一般只能陳述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
(3)假設是有待檢驗的,而且必須是可以檢驗的。
(4)假設應全面反映課題所涉及的的變數的不同值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
5、課題研究的方法
教育教學研究廣泛採用觀察、調查、實驗總結、比較、文獻等研究方法。
6、闡明實驗因子與無關因子的操縱與控制
實驗因子是指在實驗研究中要加以比較和研究的假定引起某種結果的原因,也稱自變數。
無關因子指不是實驗中要加以研究的,但也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某些因素。
在實驗設計中,應將實驗因子具體化,設計為可以執行和操作的東西。
控制無關因子的方法有三種:一是消除,二是平衡,三是抵消。
7、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的步驟的時間安排,是一項根據課題研究內容,統攬全局的創造性的整、分、合的工作。一般過程為:
(1)准備——實施——總結
(2)起草方案——前測試——實驗——後測試——撰寫報告
8、課題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
有研究報告、聲像資料、計算機軟體、教具、學具等等。
9、課題研究的組織形式
(1)統一課題,集體研究;
(2)統一課題,分散研究;課題負責人;子課題組;
(3)自選課題,獨立研究;
10、課題經費預算及來源
(三)選擇研究對象——取樣
1、什麼是取樣
在教育科研中,通常是從研究的總體中選取一部分作為研究對象,這個過程叫取樣或抽樣。選取研究對象稱為樣本。
2、取樣的意義
(1)是教育科研的入手點,對象眾多難以入手。
(2)使研究工作更經濟,節約人力、物力、費用
(3)能保持科研結果的准確性。
3、取樣的方法
(1)隨機取樣,每一個個體被抽中的機會均等。
A單純隨機取樣
B機械隨機取樣,也稱等距抽樣法。
C分類隨機取樣
(2)非隨機取樣
A立意取樣
B偶然取樣
C質量取樣
第二階段:研究進行階段
(一)實施科研活動的三個要素
1、必須要有明確的研究對象
2、要有縝密具體的計劃
3、要有科學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資料的收集
1、真實性
2、典型性
3、充足性
(三)研究資料的加工整理
1、核查
2、歸類
3、匯總
附:社會科學各項研究活動的時間比例
選題(7.7%)—情報搜集(52.9%)—科學思維與實驗(32.1%)—學術觀戰的形成與信息加工(7.3%)
第三階段:研究的結尾階段(處理研究成果)
(一)撰寫結題報告
立項課題應包括以下內容
1、課題研究概況
2、研究結果材料(報告、論文、專著等)
3、提請鑒定
(三)建立課題檔案
1、課題立項的文件。
2、研究方案、階段實施計劃。
3、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實驗記錄。
4、課題研究中經過整理的資料。
5、課題論證會、研討會的材料。
6、結題報告、工作總結等。
7、課題成果鑒定書或評獎結論、獲獎復印件。
8、課題經費計劃、經費決算表。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及方法
(一)原則
1、教育性原則
2、科學性原則
3、創造性原則
4、應用性原則
(二)方法
1、觀察法
2、經驗總結法
3、調查法
4、實驗法
5、歷史法
3. 如何進行課題研究
如何進行選題: 觀察你周圍的世界,尤其要留意構成本社區特色的東西 • 對平時非常熟悉的事務多問幾個為什麼 • 比較相互有關聯的事務,尋找其中的差異 • 想想平時和同學討論最多的是什麼 • 從最喜歡的書籍文章或教科書中找一些關鍵詞 • 最常用的方法是找一個「問題關鍵詞」 找出一個最感興趣的關鍵詞,圍繞這個詞,給自己提很多問題,然後,你會發現每一個問題都是可以研究的內容。如: 污染——種類——空氣、水、光、雜訊、海洋、土壤 范圍——某單位、某條河、某縣、某地市、某省、不同地域之間 原因——工業、戰爭、核武器、污水、浪費、人為破壞 如何把問題變成你的研究課題? • 不妨就下列疑問詞,自己對自己進行一次訪談,列出要問的問題: • 誰--誰做的?誰提出的?誰負責的?對誰說…… • 什麼--它是什麼?發生了什麼?什麼形狀、性質…… • 為什麼--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出現?為什麼這樣? • 什麼時候--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間發現?…… • 哪裡--在哪裡發生?哪兒能找到?…… • 怎樣--它是怎麼演變的?它是怎麼工作的?…… 在上述這么多問號中,選擇你最感興趣的,與你學過的知識有聯系的、研究條件比較充分的問題,然後把它轉化為你的研究課題。 • 我想研究: • 誰--我想告訴人們有關環境污染的問題 • 哪裡--本地區 • 什麼--確定研究水、空氣、光還是雜訊,其污染達到什麼程度 • 為什麼--導致這些污染的原因 • 什麼時候--酸雨、反常氣候、工業污染等最早從何時開始出現 • 怎樣--現在應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 找到你的關鍵詞和你的研究方向 你清楚自己想研究什麼問題嗎? 一個問題確定後,可供研究的內容非常寬泛,研究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 去研究這個問題。因此,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從不同的角度拆分你想研究的問題。如有關污染這一問題,你可以這樣拆分: • 從時間:過去、現在、將來、或進行不同歷史時期的比較 • 從種類:水、空氣、土壤、雜訊、光 • 從地點:地區、省市、國家、不同地域比較(橫向、縱向) • 從不同方面:社會、政治、環境、文化、軍事、經濟 現在,你可以問自己:我到底想研究么?你可以不斷縮小范圍,一步步將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凸現出來—— • 問題--污染 • 地域--本地區污染 • 種類--本地區水污染 • 目標--本地區某條河河水污染情況 • 具體地點--本地區某條河某段河水污染情況 • 時間--本地區某條河某段河水近五年污染情況 • 要點--本地區某條河某段河水近五年污染情況及對策 • 題目:《近五年來我市某某河某段水質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 怎樣表述你的研究課題? • 通常有兩種表述方式:陳述式和問題式。 • 陳述式是用敘述或描寫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表述。如: • 回族歷史與發展問題研究 • 銀川市水資源狀況調查 • 水火箭的研製 • 問題式是採用提問、反問、設問的方式來表述問題。如: • 我校學生喜歡哪些課外讀物? • 減肥葯品真的適合中學生嗎?]
4. 如何進行課題研究及注意事項
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前期准備階段,中期研究探索階段、後期成果處理階段,每個階段要做什麼?注意哪些事項?我們來看一看
第一階段:前期准備階段,包括「選擇課題」、「方案設計」、「立項申請」、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問題,要研究哪個問題呢?這就需要進行選擇,選擇是課題研究很關鍵的一步,選好題,起好步,課題研究就會順利很多啦。
第二環節,方案設計,它是課題研究的「施工藍圖」。這里要回答三個問題,為何做」、「做什麼」、「如何做」,它是課題申報書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三環節,立項申請。是課題主持人填寫課題立項申報書,提交相關的科研主管部們,通過評審,獲得立項。
第二階段:研究探索階段。
第一環節,開題論證,課題立項之後,需要對課題研究方案做進一步的深入論證,確保課題能順利實施。
第二環節,課題實施,在經過科學、嚴密的論證後,課題就進入實施階段啦。課題實施是課題研究的核心環節,這個環節決定了研究的好壞和成敗。
第三環節,中期檢查,在課題實施一段時間以後,就需要進行中期檢查,對課題研究加以診斷、指導,以便課題下一步能順利實施。
第三階段:結果處理階段。
第一環節:這個階段重要的任務就是撰寫報告,研究報告就是要將我們的成果科學、嚴謹地表達出來,可以給別人學習和借鑒。
第二環節:成果推廣,課題研究一段時間後,如果已經有了可以推廣的做法,那麼可以先進行推廣,因為如果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推廣應用,這樣結題鑒定會更容易通過,因為結題鑒定中成果的影響力,是佔有很大分量的。
第三環節:課題結項,也稱課題鑒定,課題組將完成的課題研究成果,按要求報送到批准立項的單位,最後由專家對我們提交的結題材料進行審核,審核通過,發放結題證書,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流程。
課題結題不代表著課題研究的結束,如果這個課題做得很扎實,提煉出來了很多好的方法或者策略,那我們就繼續推廣應用,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這個課題作為教育教學成果獎,繼續申報,進一步擴大我們的課題影響力。
課題研究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過程、有方法的科學探索過程。上述三個階段九個環節,它是環環相扣的,只有認真對待每一環節,才能做出一個好的課題!
5. 怎樣進行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先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目標、然後進行討論研究,最後做回出結論。
6. 請問怎樣做好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是一個厚重的話題,如何做好課題研究更值得我們去深思。追尋教育科研的根。從一個小學教師的角度去思考課題研究的意義。 把握課題研究的法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的研究課題, 從而凸顯教育人生的魂。如果將我們的教育生涯比作一次旅行的話,希望通過教育科研改變一個教師的行走方式。 根據學校這些年的課題研究和我自己的一點經驗、感受,我認為要想做好課題研至關重要的環節是做好課題研究過程中材料的收集。教科研課題一旦確定,就可著手撰寫課題研究方案,課題計劃的撰寫必須在收集一定的材料和獲得一些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如何有效收集和積累與課題研究相關的材料是做好課題研究的前提和保障。教師搞教科研課題研究,如果平時不注意積累材料,到結題時只有一份簡單的課題計劃作參考,致使課題的結題工作無法進行,而要求延期或放棄課題研究,這樣的課題研究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所以那麼材料的積累可以採用 課題材料檔案袋的辦法。課題材料檔案袋的材料,可以按以下的要求予以收集和整理。
一、要認真撰寫課題計劃。
課題計劃是課題研究實施的指南,課題計劃撰寫內容要具體、明確,有關條款要齊全,研究內容和方法的操作性要強。總之,要做到:要明確表述課題的題目;要闡述課題研究的背景;要確定好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要詳細指出研究中運用的方法;要設計好課題研究的步驟;要寫出課題研究的有利條件。
二、要收集和學習與課題相關聯的背景資料。
課題研究背景資料包括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或前測的統計數據,包括收集與課題相關聯的一些概念、收集和學習與課題相關聯的背景資料是課題開展者和參與者進行課題研究的前期准備工作,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通過收集和學習有關的課題研究材料,能使課題研究者深入理解本課題有關的研究問題和方法,能提高課題研究者的科研水平,能使課題研究工作更加明朗化和有序化。收集與課題相關聯的背景資料的途徑很多,可以通過圖書館的資料查詢,也可以通過網上的查找,還可以通過報刊雜志的收取等。教師要做課題資料收集和學習的有心人,時時留意自己研究課題所需的資料,並對自己收集來的資料進行分類、歸檔。
三、要經常撰寫課題研究過程中的體會和論文。
教師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往往會有許多感觸,如一次問卷調查;一次課題訪談;一堂課題實踐課;一次課題研討會等,教師會從這些課題研究活動中得到一些啟示。教師要像撰寫教研、教學日記那樣,記錄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將課題研究中的體會寫成訪談記錄式的報告;或寫成課題實踐課的教後感;或寫成課題研究討會的啟示錄等。經常撰寫課題的研究體會,會不斷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教師要將自己寫好課題研究體會放入課題材料檔案袋內,以備今後的使用。 如果是撰寫課題相關的論文,則應慎重選題,選一些具有新穎性、價值性和實踐性的論文題目進行撰寫。如在做《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時,可以聽聽教師的課題實踐課,聽課後感到數學課堂教學通過例題的多解教學,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那就可結合小學數學某一課的教學實例,寫一篇小論文。另外教師在做這一課題期間,學會了製作數學教學課件,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想到發揮課件的形象、生動和直觀性強的特點,來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探究能力。那就可選定《巧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這一論文題目,並可結合自己做課件、用課件的教研、教學體會,圍繞著數學課堂教學的復習導入、新知教學、鞏固練習、發展練習以及課堂小結這五個環節,巧制巧用多媒體課件,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探究興趣和探究能力。 教師進行課題研究過程中,善於思考,勤於動筆,是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關鍵所在。撰寫的論文若能得以發表,不但能激發自己進行課題研究的熱情,而且能充實和豐富課題研究的內容,從而增強研究者的自信心。
四、要及時積累課題研究過程中取得的成果。
教師認真按課題計劃的要求去實施課題的操作要素,課題通過一段時間的實施研究,會逐步顯出成效來的,這些成效主要體現在師生兩方面的變化上。一方面是學生由於教師對其施加了研究變數(或採取了一些措施),學生在認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變化,教師可通過觀察、比較和測量得出一些評價結論;也可通過一些統計數據來說明學生學業成績和情感態度方面的變化成效。另外,學生團體和個體在學科競賽和特長比賽中取得的獎次和各級各類參賽評比的獎勵,也可作為課題研究成果的體現。這些團體和個體的獎狀、評語和照片,課題負責人要及時復印,並裝入課題材料檔案袋中。另一方面是指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開展者和參與者自身
綜上所述,教師要過好課題研究的材料積累關,必須建立課題材料檔案袋,且檔案袋內必須有:①課題方案;②課題相關背景學習材料;③課題研究過程的體會及論文;④課題研究過程的典型個案;⑤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效憑證;⑥課題活動的大事記。這六方面內容是或多或少要具備的,當然還可放入其它的一些材料,如調查測驗量表、課題階段總結報告等。
實踐證明,教師通過建立課題材料檔案袋,使課題的研究能有條無紊地進行,使教師課題研究意識牢固建立,使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更加深入有效,使教師的教科研理論與實踐水平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7. 怎樣開展課題研究
一、教師為什麼要做研究 1、新課程的需要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說:「將教學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學校,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這是當前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的現實要求與緊迫任務,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點。」新課程呼喚小學教師要專業化發展,教師職業和醫生、律師一樣已經成為一種專業,那就要求我們教師變「教書匠」為「研究型」的教師,而教師專業化的核心是教師的教科研素養,「教科研素養」是一個教師成熟度高低的重要標志。 2、教師自身的需要 創名牌學校必須開展教育科研,同樣,要想成為優秀教師必須投身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依靠教育科研;要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還得依靠教育科研。教師職業專業化已經使越來越多的老師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不僅是承擔「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園丁」、「蠟燭」的角色,教師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斷的成長和發展。 首先,教師通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和能力,了解自己行為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只有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行為進行研究,才能夠了解自己在課堂上做了什麼,這些行為有什麼意義,反映了什麼樣的教育教學理念,對學生的學習有什麼影響。同理,教師只有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探詢,才有可能了解學生在做什麼、想什麼,他們到底學到了什麼,這種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有什麼作用。 其次,教師參與研究有利於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由於了解了自己的教學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教師才有可能了解自己的不足,進而採取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可喜的是近幾年來我們的向校長已經為大家營造了濃厚的科研氛圍)。不難看出,教師從事研究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改進教育實踐,還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中,教師能夠體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可以逐步實現教師的專業自主性發展。 3.評職、評優的需要。 二、教師怎樣進行課題研究 (一)正確把握教育科研在學校的定位 1、學校是以「應用型」研究為主,重在實踐,重在改造本校的教育現實,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本校教育工作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2、學校教育科研主要是一種教學研究(不是學術性的研究),要求教師結合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開展科學研究,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意識和教學研究的能力。 (二)學校教育科研的特點 學校教育科研有以下特點: (1)問題即課題。教育科學研究的對象是教育問題。教育問題決定了研究的方向,也決定了研究的方式。 (2)教學即研究。在研究狀態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研究。 (3)成果即成長。教師通過研究專業素養得以提升,使得課堂結構更優化,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4)全員參與。(5)全程參與。教師通過參與課題研究的全過程,演練研究的能力。 (三)什麼是課題研究:1、概念:課題研究是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教育的客觀規律的過程,也是通過認識教育規律來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過程。即教師以自身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的解決為研究目標的一種研究活動。2、作用:課題研究是校本教研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重要方式,更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形成學校特色、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渠道。3、類型①按研究目的分:理論性課題、應用性課題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屬於應用研究,應用研究是運用關於教育基礎理論知識,解決教育工作實際問題的研究。這一概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應用教育基礎理論知識;二是解決實際問題,產生實踐效益。②按研究深度分:描述性課題、因果性課題、預測性課題課題研究一般由淺入深,先從描述性課題入手,然後逐步進行因果性課題和預測性課題的研究。③按研究級別分:規劃課題、個人課題。規劃課題一般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門批准立項的課題,由教育行政部門委託各級教育科研部門進行規劃、申報、評審和管理。個人課題一般是指由教師個人獨立或教師小組合作承擔的課題。個人課題申報給各級教育研究部門得到批准後,也將成為規劃課題,通過統一管理,更有利於課題的開展。(四)課題研究方法:每個課題都需要有一定的研究方法。課題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之分,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問卷法等。常用研究方法及其步驟為:1、調查法:即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搜集研究對象的現實狀況的有關材料,以此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的方法。基本步驟為:選擇課題→確定調查對象→選擇調查方法→制定調查方案→開展調查→分析調查資料→撰寫調查報告。2、文獻法:文獻研究法就是對文獻進行查閱、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包括圖書雜志、電子資源、檔案文件、會議資料等。基本步驟為:確立課題→搜集文獻→閱讀文獻、做好摘記→分析文獻→得出結論、提煉觀點。3、實驗法:借鑒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在教育實踐中採取的「假設—求證」活動。基本步驟為:提出研究假設→選擇實驗對象→進行前測→開始實驗→進行後測→對檢測結果統計分析→撰寫實驗報告。4、案例法:以具體的事例、題例、課例為研究對象,在了解、認識、分析的基礎上,尋找出一些更為積極的教育方法的過程。基本步驟為:確立案例→呈現案例發生的過程→分析和診斷案例→歸納結論、得出啟示。5、行動研究法: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或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步驟:計劃→行動→觀察→反思。6、敘事研究法:所謂敘事研究就是抓住人類經驗的故事性特徵進行研究,並用故事的形式呈現研究結果的一種研究方式。其基本步驟為:確定研究問題→選擇研究對象→進行觀察訪談(記述事件)→整理分析資料→撰寫研究報告(教學反思)。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點與局限性,一般可採用綜合(多法並用、交替使用、各法互補)的方法、或以一種方法為主,其它方法為輔,這樣有利於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得到可靠的結論。(五)課題研究基本流程:課題研究的基本流程:選擇課題—確定課題—課題立項—制定研究方案—實施研究計劃—分析處理研究資料—總結研究結果—結題鑒定。在此過程中應重點把握以下方面:1、怎樣選題一切科學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實驗課題是實驗研究的題目,它明確而集中地規定了研究的范圍、目的和任務。課題的選擇是實驗工作的起點,它決定著教改實驗工作的方向、價值和成敗。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林崇德先生指出:教師參加教育研究的特點是「面向實際,重在應用」。其研究內容表現為「實踐性」特徵。所以中小學課題研究應從教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從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中、從教師自身課堂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等等方面進行選題。具體表現為:①從教育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中選擇課題。②從教育教學的困惑中發現課題。③從成功的教育經驗中提出課題。④在理論學習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啟發下形成課題。⑤從科研管理機構發布的課題指南中選擇課題。每位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教育情境的不同,用反思的眼光去研究自己的教學行為,用科學的思想指導和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並以此為基礎確立研究課題。選題時要學會「小題大做」,避免大題目小文章,並盡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2、怎樣制訂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對課題研究的總體規劃,是進行課題研究的具體設想,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框架。教育科研在完成選題後,如何把握研究問題,理清研究思路,合理規范地設計好課題研究方案,是目前中小學教師常常遇到的困難。研究方案主要解決以下四個問題:①研究什麼?當課題確定後,該課題要研究什麼,研究者必須要回答這個問題。主要對課題中的關鍵詞進行界定,使研究的問題更加明晰,更具操作性。②為什麼研究?首先要明確研究的目的、意義,揭示課題研究價值;其次,明確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階段性和最終目標。例如,本課題能解決哪些教育實踐問題?研究該課題對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中的作用是什麼?③怎樣研究?明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學校領導和教師在制定課題研究計劃時,要明確採用什麼方法?具體有個案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等。制訂哪些措施?具體包括活動的形式、時間的落實,可能的情況下還有經費的支出等。④預期研究成果是什麼?明確研究成果的預期成效、成果的表現形式等。比如:在課題研究中,經過認真學習、討論、反思後有所感悟,可以把感悟的東西通過「教研論文」、「教學案例」、「教育反思」、「教育日誌」等形式寫出來,促進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這些都屬於課題研究成果的呈現形式。呈現形式要形成系列,便於其他教師的學習借鑒。3、怎樣開展研究研究方案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設想,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創造教育實踐新形態的過程。落實好研究過程是課題能否成功的關鍵。課題研究中的形式主義。根本原因在於過程沒有得到落實,只注重立項和結題,卻沒有過程。①制定好年度研究計劃。每年研究的重點是什麼、將開展幾次研討活動、將形成什麼樣的研究成果、下一步該怎樣做等等。②尋找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關鍵。將重點和關鍵問題分解,從而降低研究的難度。③結合日常工作開展研討活動。如:課堂教學的觀摩與研討活動、教育理論與政策的學習活動、課題組內專題研討、外出學習與交流等,把日常工作與課題研究緊密結合,而不是把課題研究當作額外的負擔。④做好年度小結,邀請專家進行階段論證。⑤注意積累研究資料,如:會議記錄、教案資料、課例(案例)資料、論文資料、學習與培訓資料、研究數據、師生獲獎證書等。課題組要建立課題檔案。⑥經常發表成果,如:雜志發表、學術活動評選、網路發表等。4、怎樣總結成果這是整個課題研究的終結環節,主要是進行歸納、整理和提升。①把與研究問題有關的各種現象進行回顧、歸納和整理,其中特別注重具體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及其「情節」,使其成為教師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學案例,用以指導他們以後的教學實踐。②在回顧、歸納和整理的基礎上,對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釋,以揭示規律,提高認識,提煉經驗。③對課題實施中存在的各種偏差或「失誤」,以及新的感悟、新的發現、新的認識進行新的思考。從這個角度講,課題研究的總結,又意味著一個新的課題的開始。在此基礎上,最終形成一份研究報告。(主要格式:題目、摘要、研究問題、、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假設、研究意義、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及其分析、討論或小結、結論、參考文獻、附錄。)(六)結束語:教育有規律,科研有程序,只要遵循規律,按照一定程序,扎扎實實地進行研究,定能取得預期效果。 以純文本查看內容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8. 課題研究怎麼開展
如何開展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相關概念
1. 問題與課題
課例研究以課為載體,課題研究以問題為載體。何謂問題?陳桂生教授認為:「一是所『問』之『題』,或有疑問之事;一是指事物的嚴重性,如通常所謂『成問題』。」正是這些「疑問」之事和「成問題」的事情,引發了教育科學研究者的探究心理,推動了教育科學的深入發展,因此,問題是構成研究活動的核心因素,是推進科學前進的內在動因。但是問題本身又是怎麼來的呢?它來自研究者的詢問、發問與追問。教師只有養成向教育教學日常生活詢問、發問與追問的意識和習慣,才能不斷提出有意義的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學問題。但是教師職業本身的相對封閉特性和教師日常生活的重復性特徵卻容易使得教師對他自身所面臨的問題熟視無睹,當問題習以為常地不再被看作是問題,解決問題就無疑成為天方夜談或曰痴人說夢。課題研究更是無從談起。
從不同角度可以把問題分為不同的類型,從問題指向和層次來分,有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理論問題是關於「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即事實問題,價值問題;實踐問題是關於「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即操作問題,實證問題。
從問題性質和意義來分,有真問題和假問題,其區分維度在於事實——虛構、有意義——無意義。在教學研究中,真問題起碼應具有兩個方面的屬性:第一,客觀性。即所說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是教室里發生的「真實的問題」而非「假想的問題」,是教師(研究者)「自己的問題」而非「人的問題」。第二,價值性。即所說的問題對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來說是具有意義的。問題探究有助於提示教學規律、深化教學認識,或有助於解決教學問題、改善教學實踐。
課題的形成是一個由感覺到、意識到的問題經過概括、提煉、轉化到確定問題的過程,確定問題意味著該問題已經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思考的對象,對問題的探究已經成為研究者的行為和工作。從教師角度而言,研究課題的確立要基於以下五個方面的考慮:第一學科背景。課題要與自己任教的學科相關聯,從而使課題研究活動與日常的學科教學活動合二為一,體現「教學即研究」、「研究教學化」的理念。第二經驗基礎。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憑空進行,教師原有的教學、研究的經驗和基礎是開展課題研究的必備條件。第三,興趣愛好。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專業興趣點,有的教師喜歡探究學科本身的問題,有的教師樂意思考教學過程的問題,有的教師則對學生及其成長感興趣,課題研究要是能反映教師個人的興趣愛好,則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第四教學意義。教學意義是研究課題的價值定位。研究課題應該圍繞教學活動中重點、難點等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來確立,從而使課題的研究在化解教學難點、重建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式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有所前進。第五實際可能。課題研究對研究資料、人員素質、時間投入、學術環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一方面學校要積極營造研究氛圍、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研究課題的確立一定要從學校和教師實際出發,同時著眼於學校和教師最迫切解決的問題。
2. 規劃課題與個人課題
規劃課題一般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門批准立項的課題,分為國家、省、市、區(縣)級課題等,由教育行政部門委託各級教育科研部門進行規劃、申報、評審和管理。規劃課題具有較高的組織程度,並具有較強的宏觀性、前瞻性和理論性,其研究偏重學術性、政策性和普遍性,與基層教師的教育教學有一定距離,與他們的實際需要往往也不相吻合,因而缺乏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個人課題」一般是指由教師個人獨立或教師小組合作承擔的課題。它是一種切合教師自己教育教學實際的、對改進教師自己教育教學有用的、能夠促進教師自己專業發展的課題。
「個人課題」具有以下特徵:①從研究目的看,「個人課題」主要解決教師個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在研究如何讓不交作業的學生交作業,我們在研究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我們研究的都是真實的課題和有生命力的課題,都是發生在學生和前線的課題」。②從承擔者的角度看,「個人課題」由教師個人自己確立並獨立承擔,教師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專家進行研究。當然,教師在研究過程中需要專家的引領、幫助和指導。③從研究內容看,「個人課題」一般是小課題,小指的是研究內容和范圍,而不是指研究價值和意義。④從研究方法看,「個人課題」主要採用適合教師個人的敘事研究、個案研究和行動研究等方法。⑤從研究成果看,「個人課題」的研究成果強調「做得好」的基礎上「寫得好」,「做得好」表現在實踐上的創新和經驗的先進性,「寫得好」體現在研究報告的形成既具有個性意義的紮根理論,又具有教師自己的「話語系統」,它是質的研究中形成的、富有教師內心體驗的、情境性、過程性的描述。
規劃課題自上而下,個人課題自下而上。當然,規劃課題和個人課題的劃分絕不是截然的,規劃課題進入學校層面,就會轉變或分解為許多教師的個人課題;而個人課題經過發展、提煉、總結也可以升華為規劃課題。對中小學教師而言,重要不是課題的級別和類型,而在於課題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也是校本課題研究的靈魂。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個人課題的立項標准主要看:這是不是一個真實的實踐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對改進教學實踐和教師教學行為有無積極作用?作用有多大?
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
1. 界定研究內容
准確界定研究內容是課題研究的前提和關鍵,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不管大小,一般都是可以也應當進一步具體化的。研究內容的界定不但將課題分解為一個個可以直接著手的具體的問題,也規定了一定的范圍,任何一項研究不可能也不必要將課題所能涉及的所有問題進行全面研究。中小學教師開展課題研究首先必須明了研究的內容,否則,研究工作將無從著手。如對「中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課題,我們界定的研究內容是:第一側重理論方面的有,①自主學習的本質和特徵,②自主學習能力構成和表現,③中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第二側重實踐方面的有,①中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原則、教學策略,②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③各學科自主學習的特殊性。這樣的內容界定使課題具體化、明朗化,問題結構有層次也比較清晰,各科教師都可以選定其中的任一問題,作為課題研究的切入點、聚焦點和突破點,任何一個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必然會引申新問題,從而成為研究課題的派生問題。
2. 設計研究方案
研究問題明確後,就要進一步分析問題的成因,規劃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步驟。這里最重要的工作有二:第一,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學習相關理論。任何課題研究都不是從「零」開始,有效的研究都是以原有成果為起點的。教師要圍繞課題研究的問題,搜集相關的文獻,並對文獻進行認真閱讀和分類疏理,從而全面了解同類或相關課題研究現狀方面的信息,明確已有的研究結論和經驗,發現原有研究的不足,站在問題的前沿,尋找研究問題的理論支撐,保證研究工作在理論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開展。第二,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設,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個性化和創造性的部分。任何假設都具有假定性、科學性和預見性。所謂假定性是說它具有推測的性質,即這種假設是現實中暫不存在的或未被確認的,或雖見於彼處卻未見於此處的,它可能被實踐證實,也可能被證偽,因此,假設決定了研究的探索性。但是假設又並非臆斷,它以教育理論為導向、以經驗事實為根據、以原有研究為借鑒,又經過研究者的論證和交流,因此,假設又具有科學性,正是科學性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假設也是一種走在行動之前的思想、一種先於事實的猜想,是研究者從思想觀念上對未來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能使研究活動更富有預見性。事實證明:一個好的假設,是課題研究的關鍵。當然,一個好的有價值的研究假設的提出是經過一個過程的,研究者要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研究假設。
3. 開展行動研究
研究方案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設想,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但是這種行動不是一般意義的行為和動作,而是一種變革、改進、創新,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創造教育實踐新形態的過程,它具有以下特徵:第一,驗證性,檢驗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證實或證偽研究假設。這是課題研究的基本特徵。第二,探索性,發現和尋找各種新的可能性。行動絕不是按圖索驥的按部就班的機械活動,而是一種積極尋找和探索解決問題、達到目的的最佳途徑和最佳策略的過程。這意味著教師在行動時,不應拘泥於原有的假設和事先的設計,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對方案作出有根據的調整、變更。探索性是課題研究的本質特徵。第三,教育性,服從、服務於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任何行動都應該無一例外地遵循人道主義原則,體現教育活動的價值導向和人文關懷,無條件地有利於所有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這是行動的最高原則。驗證和探索只有在完整地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的前提下進行才是有價值的、符合教育道德的。[6]教育性是課題研究的靈魂。行動研究不僅需要行動,而且也要求「寫作」,教師應將行動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激發出的新思考、新創意忠實而全面地記錄下來,並形成改進自己教學行為的方案,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作新的嘗試,在嘗試過程中再記錄新發現,形成新思路,從而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處於不斷的重新建構之中.
4. 總結研究成果
總結在課題研究中既是一個研究循環的終結,又是過渡到另一個研究循環的中介。在總結這個環節中教師作為研究者主要要做以下幾件事:
第一,整理和描述,即對已經觀察和感受到的,與研究問題有關的各種現象進行回顧、歸納和整理,其中要特別注重對有意義的「細節」及其「情節」的描述和勾畫,使其成為教師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學案例。這是敘事研究在課題研究中的體現,它會給教師的研究帶來新的變化,教師作為研究者不再依賴於他人的話語而轉向直接講述自己的教育生活經歷和教育生活體驗,「做自己的事」、「說自己的話」。這是個人課題校本研究改變教師職業生活方式的關鍵。
第二,評價和解釋,在回顧、歸納和整理的基礎上,對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釋,探討各種教學事件背後的理念,揭示規律,提高認識,提煉經驗。
第三,重新設計,針對原有方案及其實施中存在的各種偏差或「失誤」,以及新的感悟、新的發現、新的認識和新的思考,修改原有方案或重新設計方案,並付諸予實施,進行進一步的檢驗、論證和改革探索。個人課題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改進和改正,它不可能停滯在一個凝固的「成果」上,而是一個不間斷的自我修訂、自我完善的「過程」。所以,任何總結,都只是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8]
在上述工作之後,教師應該撰寫一份相對完整的課題研究報告,其構成主要包括:①課題提出的背景;②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③已有研究成果;④課題研究的內容、目標;⑤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⑥課題研究的主要結論。這是一般的體例,切忌將其形式化和絕對化,寫作過程也要避免「科學化」、「客觀化」的純理性論述,要積極採用生活故事和經驗敘事來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突顯課題研究的人文性、個體經驗性,反映教師的個體體驗和個體實踐知識,使研究報告充滿生活氣息和人文氣息。
課題研究過程是一個螺旋上升循環發展的動態過程,它不是一個線性結構,而是一個不斷的趨進問題解決的復式循環結構。實踐證明,課題研究對於提升教師科學素養和理論水平具有特別重要的推進作用。
.
如何開展小課題研究:http://www.hnxxyz.com/jxky/kyktlx/2011-09-13/15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