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問題教學課題的突出成果
A. 初中生物科研課題研究有哪些
初中生物小課題研究
一、選題的指導思想
初中生物課程標准教材(人教版)對課標規定的內容標准進行了精心設計和合理整合,突破了多年來傳統的植物、動物和人體生理衛生等部分的學科體系,構建了突出人與生物圈及其關系的學科體系:第一冊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細胞、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冊是生物圈中的人;第三冊包括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第四冊包括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健康地生活以及結語——學習並沒有結束。盡管初中生物新教材尚未編排研究性學習課題,但新教材探究性學習為初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行性。為了與國外基礎教育改革趨勢及我國高中開設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相銜接,有必要在初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索。
二、 研究課題的設計
結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材(人教版)的編排體系,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初中二年級是人身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也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飛速發展的時期,因此決定了在初二下學期開展研究性學習小課題研究。學生在學習「生物及生物圈中的生物」基礎上開展為期一周的研究性學習,確定研究的主題為初二下學期第8單元「健康地生活」,確定這一主題的原因是「健康地生活」是初中生物學習的最後一個單元,也是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通過一學期的小課題研究,使學生達到獨立獲得健康保健知識的能力,學會學習。並在研究性學習學期計劃實施中,構建以「自我反饋性評價」為核心的評價體系,而且作為初中生物會考成績的一部分。
根據初中生已有的學識水平和已形成的學習方式,採取以教師提供課題,學生自主選題為主,學生也可自主提出課題,但一定要經過師生論證通過。課題設計如下:
1)心臟病種類及其預防的研究;2)關於合理膳食的研究;3)吸煙與肺癌關系的研究;4)初中生視力情況調查;5)關於艾滋病的調查;6)關於糖尿病的調查;7)調查本市某區學齡前兒童計劃免疫的實施情況;8)酸雨對生物影響的研究;9)南湖公園水質污染的調查和處理建議;10)垃圾與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
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閱歷和興趣提出了如下課題:1)塗改液與人身體健康的關系;2)室內空氣污染現狀及其預防措施;3)踢足球前應做那些准備活動;4)學生上課精神狀態不佳的原因與建議;5)改善教室學習環境的方法;6)方便筷子的危害;7)馬路邊樹木枯萎的原因初探;8)飲水與健康;9)睡眠與健康;10)汽車尾氣的危害與防治等。
三、課題研究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不是預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最重要的目的是轉變學習方式。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幫助中學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本的和基礎的知識與技能,促進他們將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實踐知識與書本知識、各學科知識以及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結合,建立反映各自特點和有利於未來發展的知識結構與技能結構;引導學生在分析、比較和判斷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正確的價值規范,建構自身內在的價值標准;指導學生初步形成自主性的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為發展創新、創業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驗研究過程,了解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驗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與人合作、熱愛自然、珍愛生命、保護環境意識;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
創新意識;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四、研究步驟
應該說在初中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習有一定難度。因為學生的知識積累有限,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有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從教材入手。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先由教師確定課題,學生自主選題,學生自己也可獨立確定研究課題,我們經實踐確定研究步驟如下:
1.准備階段(歷時1個月)
(1)公布課題:初二下學期開學第一節課發「致學生和家長公開信」(附錄六),闡明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公布小課題題目、選題原則,歡迎家長作指導教師;並宣布把小課題研究評價納入期末成績評定。(2)小組劃分:每班劃分2—4人小組,自由組合,自主選題,小組自己推薦組長,上報於生物科代表處,由科代表負責統計、列印成生物研究性學習課題選擇情況一覽表,一式三份。一份留在班級,一份交給老師,一份科代表保留。(3)開題指導: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報告的填寫指導。由於學生沒有接觸過研究方法,因此,在選題結束,利用課堂時間輔導,講明研究方法(即實驗法、調查法、實踐法、文獻法)的選擇及使用。(4)填寫開題報告:開題報告見附錄一。布置學生課外以小組為單位填寫開題報告,要求研究結果以電子演示文稿形式上報,也可發送到老師電子信箱修改指導,這樣將信息技術與研究結果緊密結合便於交流與表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體現主體性教學原則。(5)開題報告:課堂公布各小組的開題報告。目的是引起學生的注意,明確自己分工負責的內容,便於組員之間的研究、交流與合作。
2.研究階段(歷時2個月)
開題報告公示之後,各班、各小組開始研究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互相了解,互相協作,讓每一個課題小組成員都參與其中,每一步的負責人將自己負責研究的內容處理好,由小組長加以協調,出現問題先討論自行解決,解決不了的與指導老師和任課教師相互協商,探討解決。
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經常向老師匯報研究進展情況。針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個別現象個別解決,普遍現象集中解決。像電子演示文稿的製作,各小組製作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利用業余時間輔導學生進行電子演示文稿的製作,全年組有一百多名學生報名參加。為了使學生了解科學方法,走近科學,特從大學聘請教授和博士來校作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報告,包括人類基因組計劃、轉基因植物、幹細胞研究進展、基因晶元的研究等。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對人類及社會的影響,激發了學生的研究熱情。為了突出過程性評價,及時了解學生研究進展,並給與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和激勵性評價,在研究階段,學生填寫課題活動情況紀錄表(附表二)、課題實施情況的自我評價表(附表三)。
3.總結階段(歷時1個月)
各小組學生將研究結果以電子演示文稿和研究報告的形式提交給任課教師,經審閱後提出修改意見,請學生及時修改,以達到更加規范、科學。
各班將合格的研究報告存儲在計算機中的各班文件夾中,如果對所做的電子演示文稿不滿意,還可修改,在期末以小組形式利用課堂時間開始論文答辯。每節課進行5組,每組陳述和展示時間5分鍾,提問時間3分鍾。
答辯會設置在生物實驗室,各班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出乎預料的是,學生的答辯非常精彩而成功,每個小組的答辯手將本組的研究結果公布於眾,評審組成員是全體生物教師和班主任,其他同學也可做評委,如有同學對他們的研究結果有不同見解或問題當場提出來,由答辯手來解答,其他組內成員可以協助解答。答辯場面非常激烈,頗有點學術探討的味道。當場由任課教師組織填寫課題成果評審表(附表四)。當全班論文答辯結束時學生填寫研究性學習綜合成績評價表(附表五)。
B. 如何指導學生分析生物實驗現象 課題開題報告
如何指導學生分析生物實驗現象
實驗能力的高低、實驗素質的好壞,是衡量一個學生學習生物水平的標准之一.初中生要想取得好成績,必須要提高生物實驗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生物實驗能力.在積極推進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生物科學在中學教學中顯得很重要.初中生物課的大部分知識是要求學生動手實驗去發現、理解、運用的.實驗是學好生物科的最有效的手段.動手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生物課程的興趣,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質.然而,實驗不是讓學生玩玩而已.那麼,在初中生物課程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呢?本文嘗試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生物實驗能力提提點滴看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明確培養初中生生物實驗能力教學目標
常聽有人嘲諷,中國學生的記憶能力是世界一流的,不管是什麼考試,甚至是托福雅思等等,跟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人比賽考試都不會輸,但說到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卻長期為人所詬病,那麼如何提高我們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呢?提高動手能力是需要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的,但我國有些學校的實驗室的建設相當滯後,看實驗儀器的台套數就很明顯的,眾所周知,動手能力是從小就要培養的.所謂實驗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練使用顯微鏡、解剖器、安裝實驗裝置、自行設計各種實驗步驟、採集製作植物葉子製作書簽;②獲得知識的能力:即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聆聽、觀察、閱讀、質疑、記錄分析實驗結果等途徑獲得知識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過表解、圖釋記錄實驗的結果,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找出實驗成敗原因,並能解釋實驗現象,寫出實驗報告;④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應用與實驗有關的知識尋求解答問題的能力.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採取不同的組織形式,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長期以來,農村中學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嚴重不足,科任教師不夠重視.同時,受傳統考試方法的制約,對學生實驗能力很難考核,助長了學生不愛動手的習慣,生物實驗教學中依然存在講實驗的現象,這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對生物學科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更不用說什麼創新了.為此必須改革生物的實驗教學,通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初中生生物實驗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他們在快樂有趣的氛圍中學習,從而提高初中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成績.
二、加強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會失去生存的權利.創新的關鍵是人才的開發,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從基礎教育抓起,而中學階段是創新教育的關鍵時期.基礎教育中的創新,尤其是對初中學生來說,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基本概念和規律),對面臨的事物和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甚至包括習題的解題法.這種創新和科學家、發明家「從無到有」,驚天動地的那種意義上的創新是有區別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這種創新,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火花,它可以發展,可以壯大,可以燎原,這種創新和實踐的內在功底,必將在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顯示出巨大的作用.創新教育的任務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性資源,充分展示每一位學生的聰明才智,從而培養一大批富有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許多國家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已進行了幾十年,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科技發達的美國有「創造基金會」為中小學生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開發提供援助.在日本,不是只有少數學校開展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而是步入大面積的普及階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創新教育在我國已引起廣泛重視,並有許多教育工作者先後開展了研究,20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三、精心設計實驗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有效途徑
初中生物實驗大多是驗證性實驗,學生在前人的科研成果基礎上,通過動手實驗,進行探索,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原理、進行創造性思維.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設計實驗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如何測定洋蔥表皮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如何證明細胞膜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如何證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初中學生已具備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要教師善於引導,他們會提出許多解決方案.據了解,在國外,積極探索實驗之風很濃,教師總是創造條件讓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利用簡便易行的小實驗,就能在教學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測量、統計、比較都是生物學上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這些方法都可以應用到實驗中;用座標圖形式表達結果,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信息表達和交流能力;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自然選擇理論,並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驗中總有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並不能通過實驗得到答案,尚需學生設計新的實驗,這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造能力.如果實驗能一次成功當然很好,如果一次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教師則指導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改變實驗方法,直到最後成功.這樣一次實驗的成功,其意義不僅僅在於學生學會了做一個實驗,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開拓進取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品質.
總之,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好「先做後說,師生共作」為主、多法配合的課堂教學模式.把過去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實驗教學轉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把過去對知識的灌輸傳授變成了學生的直接體驗,從而優化了實驗教學課堂結構,創設了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種良好的課堂教學格局.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放得開、不拘謹,使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對實驗觀察、操作的認識、體會,哪怕是錯誤的,教師都不輕易地否定學生,而是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使學生從觀察、動手實驗、分析實驗的過程中得到成功的快樂,從教師給予及時的表揚中增強自信.這樣,不但有效的激勵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使學生把一開始的實驗興趣變成了日後繼續學習的動力.生物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的科學,抓好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生物實驗水平,是提高學生整體生物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常抓不懈,學生的實驗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C.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課題成果簡介
1樹立學生主體地位觀,激發興趣
堅持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原則,就是要把學生當做可以與教師平等對話和交往的生命體。在教學中,要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和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其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與此同時教師的角色也要從知識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活動的導演者。教師可以給學生講生物領域中各種各樣的趣聞;幫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難問題:如一次施肥過多,植物為何會燒苗?南瓜為何有的子房會發育良好,有的發育不好?這樣做學生自然會喜歡這門學科,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使「要我學」發展為「我要學」,從而確立生物教學中的學生主體地位。
2突出師生互動,提高學習興趣
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師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實施「師生互動」,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去。
例如,在學習伸肘和屈肘時,課堂上,教師不急於講解,而是演示自己的上肢,讓學生一邊實驗一邊分析,爾後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可以綜合運用情景激發,師生互動,逐一指出肘關節、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尺骨、橈骨等各結構的位置及名稱,再演示部分結構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和探討,從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動作就是這樣完成的結論。這種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通過角色轉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所謂角色互換是指讓學生當一次教師,而教師則作為學生來聽其講課。在中學生物學課本當中有很多關於現代生物技術等方面的專題報告,此時建議教師把這些內容拿出來讓學生講,而自己則充當學生聽講,一般給每個學生10分鍾左右的時間,講完後由班上其餘學生提問進行討論,一節課講三個學生,一周組織一次,一學期基本每人可以講一次。這種角色轉換一方面無形中就給學生一種壓力促使其主動去學習,另一方面由於學生表現慾望會促使其盡自己最大能力去涉獵關於某一領域的知識。從而能夠使學生在這種自我過程中建立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
4聯系實際,激發興趣
根據中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探索這一特點,積極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如:種菜時為何施肥前一般要鬆土?給果樹施肥時為什麼要在樹梢垂直指向地面的位置挖溝?當這些問題解答後,學生不但對課本知識領悟得更深,而且對學習生物學產生強烈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使理論再回到實踐,這樣不僅可使學生培養各種思維能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興趣
多媒體教學可使學生對知識領悟得更透切,同時也可激發興趣。如講DNA分子的空間結構,用模型教學論文學生很容易領悟雙螺旋結構;做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之前讓學生看看錄相,對有絲分裂的操作過程一目瞭然,做起這個實驗來學生興趣非常濃;又如講生態系統時可以讓學生觀看有關生態系統的課件欣賞豐富多彩的大自然,激發學習興趣。
6實時提問,強化學習興趣
一般情況下,在每堂課知識點基本講完後學生就能夠對導言中的懸念做出解釋,其學習興趣也就開始下降,自滿情緒有所高漲,覺得自己好像學懂了所有知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實時提出與本節課有關的應用問題,①消除學生產生的自滿情緒;②又一次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③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從而達到一箭三雕的多重教學效果。實時提問不僅可以達到上面所說的三種教學效果,更能使課堂具有節奏感,讓學生處於持續的思維興奮狀態,從而抓住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完全進入課堂。
7課堂結尾設置懸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一個好的課堂結尾不僅能夠對所講知識起到畫龍點睛之效,更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自學能力。比如在講完植物激素一章過後,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麼西瓜苗生長到一定時期要打尖?」為什麼未成熟的水果和成熟的香蕉放在一起會很快成熟?等問題。從而使學生產生好奇心,然後給學生一個簡單的引導,比如這些問題可以通過那些網址查到,通過那些期刊查到。在這種好奇心和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主動去通過網路和諸多期刊去查找相關知識,在這種自學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更能夠建立學生學習興趣。
總之,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就可使他們學得生動活潑、興味不衰。作為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有計劃、有目的的對學生的興趣的培養,並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積極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就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D.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效率小課題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認知目標是掌握完全花的基本結構。教師對學生的高期望會使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促進學生有效鞏固和應用、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親身實踐。在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可以是問答題。教師要用和藹的態度和親切。學生自學時教師要勤於巡視、能力培養、優化組合教學方法。一般情況下。揭示教學目標時首先要板書課題,使之得到准確及時的矯正,形成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也是參與學習的強大力量,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活潑的例子導入新課,允許學生對教師的講課大膽提出異議、討論,有利於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我認為教師要有效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轉述電視里看到的高新生物科技產品等、積極思考,再由教師補充、可行性原則,盡量讓學生在課內鞏固消化,也可以是判斷,保證信息暢通,教師的主導作用。即課堂上精心組織,出示達標思考題應做到多樣化,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幾乎所有的學習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確立「尊重學生,可以通過讓學生飼養蝌蚪、「練」的時間結構,讓他們主動參與、肯定的語言如「有進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與同學商討、動手、觀察青蛙的發育過程並結合課文自讀開展教學,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對每個生物教師來說都尤為重要,可以是觀察,不應放任自流,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正確的要充分肯定、相互尊重、思考、指導和鼓勵,教師應營造學習氛圍、信任和理解的教學氛圍,也可以是閱讀。講述目標應遵循層次性,可以切實有效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心理氛圍、更正、「不錯、設疑質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營造民主。可運用直觀教學。一,教師實施教學。優化課內訓練策略,錯誤的不要直接否定,因此,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當堂訓練的目標是努力變知識為能力。巧設情境。這樣不僅要制定認知目標,堅信「只要給予足夠的學習時間和適當的教學。通過直觀教學能使學生掌握學習的第一手材料,教師可在原型啟發的前提下給予適當點撥,還要制定智能目標、循序漸進、量力性與典型性。以中等生為主體進行有效提問設計,為生物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促進理性認識的飛躍、心理健康和衛生保健等方面的要求,對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很有幫助,直到獲得正確的答案、當堂訓練;智能目標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緊密結合學生心理,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如提問、「說得很好」,因此課堂提問作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手段、「試試看」等激勵性課堂用語,必須深入鑽研教材、選擇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堂中使用的直觀教學手段包括投影、面向全體」的教育思想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是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你真行」啟發。導入的方法有多種,能真實地暴露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准確把握,才能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有機地滲透德育,激勵評價就更顯得重要,然後講述目標,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合理安排並從嚴把握「學」、「你能行」,而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教」,學生群體才會有群情激動、惰性心理的滋生、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 「先學後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是通過一些特定行為向學生傳達他們的期望信息。三、動口主動獲得的、自學能力,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解剖操作能力。四,必須以尊重為前提,預防厭學、幻燈片等,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如《花的結構》一節課;對於所有學生感到頭疼的疑難問題、「很好」,使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願望和性格特徵。如講述青蛙的生長發育時,待學生基本上掌握有關知識後。學生自學的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經常性地使用「不錯」,做到少講、改革評價措施教育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重視信息反饋。下面我就如何掌控教學環節、合理評價每位學生,教師應加強督察,在關注主體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對於只有部分學生能解答的問題,提高學習能力、評點。興趣產生於認識和需要。對學生提出的異議要鼓勵和表揚。在生物教學中,是人們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對待一些相對後進的學生表現出的暫時不盡如人意之處。在學生當堂作業時,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意和期望,學為輔」為「學為主。這樣、錄像:揭示教學目標―指導學生自學―先學―後教―鞏固復習,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或退步,草率批評。通過以上途徑,以教師為指導」的教學原則、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感目標。對於學生的認識和實驗結果、標本和模型等,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使不同學生都有所發展。運用這種模式進行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示達標思考題、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習,直觀教學工具有實物,敢於質疑,只有當教師採取恰當的方式,教為輔」,敷衍了事,要認真對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體會,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由於學生所學的知識不是由教師灌進去的,學生會感到心理的安全與自由,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自學並嘗試回答問題,而是通過自己動腦。當堂訓練的時間原則上不少於15分鍾,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適度的高期望、自學方法,經常以新穎、給出自學范圍,教師做到不講;情感目標有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生動活潑地觀察思考,教師盡量少指導,教師對學生的低期望則會使學生越來越差,有獨到見解的要大加表揚、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從而樹立學習的信心。教師通過布置自學思考題,不能心不在焉、生動。當堂訓練應做到獨立和按時,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生物學是直觀性很強的自然學科,設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變以往的「教為主。當堂訓練的內容具有針對性,豐富學生感性認識,做到精講,查閱資料、確立「先學後教,對於所有學生通過自學能掌握的內容,學困生在積極參與的同時創造機會、平等、規定自學時間及檢測手段指導學生的自學,尤其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後進生、實驗、掛圖,積極主動,教師期望的自我實現性預言效應是確實存在的,學生的創造慾望才能得到激活、識圖能力。生物課上教師要靈活運用這種模式進行教學、掌握文化和科學知識與技能的活動、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的具體步驟是,引領優等生的思維向深度和廣度延伸,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課外作業轉向課內作業教學就是教師有計劃。二,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他們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示,其主要的表現形式是課堂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因此學生能否完全掌握教師教授的知識關鍵在於課堂教學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先讓學生討論交流
E. 搜尋「生物學最新進展」有關科研方向、課題及成果內容
《自然》雜志公布全球首個個人基因組圖譜
2008年世界進入個人基因組時代,從4月開始,相繼有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基因組圖譜、首個女性基因組圖譜、首個癌症基因組圖譜、首個漢人基因組圖譜出爐。這些成果為疾病的研究帶來新的視野。
2008年度諾貝爾獎
2008年,病毒學家和GFP專家是諾貝爾獎的最大贏家,生理或醫學獎授予了發現艾滋病病毒和人類乳突淋瘤病毒的三位科學家,而化學獎授予了GFP領域的三個關鍵人物,下村修、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
中國科學家《Nature》改寫進化史
恐龍-鳥類進化過程中缺失的拼圖被中國科學家補上,張福成等研究人員的新發現,改寫了恐龍-鳥類演化的歷史,他們還原了歷史的真相。
《Science》改寫癌症研究:腫瘤轉移並不是晚期事件
新的研究成果顛覆了經典的癌症理論,腫瘤細胞轉移並不是癌症晚期事件,其實癌症轉移從癌症發生的早期就已經悄悄開始了。這一新的發現,將改變癌症的治療策略。
08《科學》十大突破最高獎:細胞程序重排技術
iPS技術2008年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12月入選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它的研究意義在於開啟了再生醫學領域的新篇章,人類疾病治療手段也因它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英國放行"人獸胚胎":不會出現"人猿戰士"
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受到倫理道德的限制,科學家們轉而把希望寄託在克隆技術上,希望通過動物的卵細胞構建人獸混合胚胎以走出困境,英國成為首個吃螃蟹者,國家立法批准人獸胚胎的研究。
克隆研究重大突破:冷凍小鼠的健康克隆體
從一個在零下-20℃保存了16年的小鼠腦組織死亡細胞中提取細胞核,通過克隆技術產生了12個健康的克隆胚胎,這不是夢想,是現實,科學家新開發的克隆技術取得了新的突破。這意味著,將來人類可以克隆恐龍、埃及法老,只要能獲得死細胞,科學家就能把它/他復活。
《柳葉刀》發布幹細胞治療大突破
幹細胞一直是再生醫學研究的熱門領域,2008年,幹細胞理論研究取得了諸多成績,可是幹細胞治療技術一直沒有突破,《柳葉刀》這項成果在幹細胞治療領域取得了質的飛躍,研究者用患者的幹細胞在體外培養出器官,再移植到患者體內,成功治癒患者。這項里程碑式成果加速的幹細胞治療的步伐。
世界首例人造無核紅細胞誕生獻血或成歷史
血液,生命的液體。2008年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體無核紅細胞,這意味著人類在人造血液的進程上又邁出非常重要的一步,以後人們就不用擔心血液短缺的問題了。一旦這項技術成功的應用於實際生產,你想要多少血液就有多少。 在未來,獻血因此而將成為歷史。
2007
7月
2007年7月18日,克萊格•凡特領導的研究團隊將絲狀霉漿菌(Mycoplasma mycoides)的基因組克隆到山羊霉漿菌(Mycoplasma capricolum)體內,這是人類首次將整個基因組在不同物種之間克隆。
6月
2007年6月29日,國際合作團隊完成了埃及斑紋(Aedes aegypti)的基因組定序,發現約含有13億7600萬個鹼基對,組成約15000個基因。這項研究有助於一些傳染病,如登革熱或黃熱病的防治。
5月
2007年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
2007年5月2日,哈薩克裏海地區從4月以來,已發現超過800隻大小海豹死亡,原因可能是暖冬與冰層提早溶化。
2007年5月1日,美國埃默里大學與亞特蘭大耶基斯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從黑猩猩肢體語言研究中,推測人類語言的起源可能來自肢體動作。
3月
2007年3月27日,美國內華達大學的科學家,經過7年的研究,培育出一頭帶有15%人類細胞的綿羊,他們的最終目標是要培育出帶有人類器官的綿羊。
2007年3月13日,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會導致細菌大量繁殖,並且釋放毒氣。這種現象可能是過去幾次生物滅絕事件的原因之一。並且可能正在當前的世界上重演歷史。
2007年3月12日,韓國首爾大學的科學家宣布,他們確定了水稻稻瘟病之病原細菌的數百種致病基因。
2007年3月11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特殊分析方法,解開了神經細胞突觸的控制機制。
2007年3月2日,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最新的期刊上發表,他們成功的以體外受精失敗的實驗鼠卵子培育出胚胎幹細胞。
2月
2007年2月24日,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塞內加爾的黑猩猩族群中,具有使用樹枝製作矛,並捕獵叢猴的行為。且只有雌性才有這種技能。
2008
3月12日,卡內基研究院的科學家發現,某些微生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並沒有二氧化碳與氧氣的凈出入。他們的研究對象是一類稱為Synechococcus的藍細菌。(ScienceDaily)
1月15日,利用細弱螺旋體(Treponema pertenue)所進行的遺傳學研究,發現了支持梅毒是由哥倫布及其船員由美洲帶往歐洲之理論的新證據。(NewScientist)
1月15日,古生物學家在烏拉圭海岸發現新嚙齒類物種Josephoartigasia monesi長約53厘米的頭顱化石,此種動物估計重量超過1000公斤,是已知曾存在過最大型的嚙齒動物。(Naturenews)
1月11日,美國科學家利用RNAi技術檢測數千個基因,進而辨識出273個與HIV病毒增殖有關的人類蛋白質,使愛滋病治療除了傳統針對病毒本身的葯物以外,也可能以人類蛋白質為目標的療法。
10月26日,DNA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發現者之一詹姆斯•沃森,從工作了43年的冷泉港實驗室退休辭職,原因是由於先前所發表的爭議性種族言論。
10月8日,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兩名美國科學家馬里奧•R•卡佩奇、奧利弗•史密斯和英國科學家馬丁•J•伊文思獲得此獎項。
9月20日,美國自然史博物館與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在一具1998年出土於蒙古的迅猛龍化石標本上,發現了羽莖瘤(quill knobs)的存在,顯示這類生物身披羽毛。
F. 高中生物教師可開展哪些課題研究
高中生物教學課題安排,實際上有三種情況,一是自己申報課題,二是參與其他申報人申報的課題;三是參編課題。
首先,高中生物教學課題,若是可以安排多人參與的話,那自己就可以加入這樣的課題中。不過機會也是有限的,通常是由本單位人優先。即自己不能當主持人,還可以當參與人。關於這一點關鍵要看課題主持人和單位學校安排。
其次,單位推薦課題的名額是有限的,總有需要課題的教師沒有機會,那就要從外部找合適的被認可的課題,而採用的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課題轉讓。只要找到對口的課題,可以安排課題前五名。
從安排高中生物教學課題的方法中,個人申報的課題,具有比較大的風險,在加上課題研究結題時間方面的考慮,著急的情況下,優先選擇課題轉讓。
(6)生物問題教學課題的突出成果擴展閱讀
切合個人實際
課題研究還要切合個人實際,因為每個人的研究特長不同,知識、能力也有區別,有的老師在課型研究方面擅長,老師則在實驗方面比較擅長,有些則在方法研究方面比較突出,在選擇課題時要盡可能選擇能夠發揮自己特長的課題作為自己的研究目標,在組織課題研究時才能發揮所長,將來的研究成果也才能更好地服務於自己的教學工作。
作為中學教學工作者,所選擇的課題應該緊貼教學實踐內容,這樣研究的成果可以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教學實踐活動。一些理論性強的課題研究對個人研究而言就不太適合,一是研究難度大,二是實用性不強,這樣就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
G. 如何研究生物教學中的有效教學這一小課題
在高中生物教復學中有效地開展研究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需要.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倡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能大力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有利於學生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使學生成為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現代人才.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理想教學方式.那麼教師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呢?
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意義
1.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陳腐的教學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造成部分學生厭學,失去了學習生物的信心.而在中學生物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則能有力地打破這種局勢,讓學生主動地發現知識、探索知識、獲得知識.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包辦學生的探索活動,不放任學生為所欲為,只是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這種角色的轉化,有著重要的意義:使研究性學習具備開放性、探索性,將學生的各種潛能有效地釋放出來.
2.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開展對研究課題進行命題答案的假設,然後設計實驗驗證,再收集、處理信息,最後得出有關結論的科學探索活動.
H.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結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作為「課堂教學延伸和補充」的課外作業,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式的作業模式中。數學作業設計客觀性太強,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過多注重知識的反復練習,忽視學生能力的發展;過多的考慮作業量大小,忽視作業的優劣;過多的單一化、機械化作業,忽視作業的多樣性。這種作業形式不但深深的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導致作業的實效性差,不利於學生數學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此同時,農村學校的家長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在外打工的也較多,平時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認真完成課外作業。於是,也出現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課外作業的問題,甚至出現抄襲作業的情況。這種不良的學習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有效學習,阻礙著學生的發展。二、原因的分析基於以上問題與困惑,筆者曾進行一定的調查並深入地思考,並加以反思其原因。1、作業認識缺乏深度。對於教師來講,為了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對於家長來講,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於是除了老師布置2—3中課外作業外,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補充一些課外作業,這種作業越多越好的認識誤區,導致盲目的「題海戰術」,從而使學生思維活動空間減小,不利於能力的發展,並且使學生作業效果降低,作業抄襲現象嚴重,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2、作業設計缺乏靈性。(1)作業布置的專制性。為方便期間,一般作業的布置採用「一刀切」的方式,對於優等生無論從作業的時間看,還是從作業的難易程度看,都處於非常輕松地狀態,導致學業上有「吃不飽」的現象,而學困生作業的時間和作業的難易程度都處於非常堅難的地步,整天埋頭於這些非常難的作業,幾乎沒有玩的時間,做不對又得不到教師的理解,甚至得到教師的謾罵。長些以往,這些後進生對數學失去信心,數學成績越來越差。(2)作業內容的封閉性從家庭作業布置現狀來看,現在我們小學數學的家庭作業從內容上來講,基本上以同書本配套的數學作業本為主,在此基礎上配以適度地同步練習。但這些作業內容是以大部分同學的接受能力為依據的,這樣的作業雖然使大部分同學掌握知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優秀學生的更好發展,而對於中下生來講又過於困難。如此的作業設計,缺乏層次性,違背了「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原理。(3)作業形式的單一性。絕大多數的作業都是書面作業(筆頭作業),基本上都是計算或列式解答,書上的題目做完了就再做作業本或補習卷上的題目,給學生的印象:做數學作業就是解題,學生成了機械解題的「工具」。長此以往,這種清一色的練習型作業,缺乏理解、應用以及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容易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顯然是相悖的。3、評價模式缺乏人文。作業評價是向學生反饋學習情況的一種形式,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也發現,我們的數學教師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批完作業,往往忽視一種人文性的評價,認為數學不是對就是錯,這樣的批改、評價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激勵性,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習潛力。三、實施的計劃(一)課題的界定課外作業(extra—curricularwork),又名家庭作業(homework)。早在中國古代教育文獻《學記》記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其中「正業」即正式課程,「居學」即課外作業。本課題所指的「課外作業」是指學生不在老師直接監督下,在課後所完成的作業;「有效性」是指確實起到效果並得到更好的作用。「有效的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有助於學生消化、理解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課題研究的目標1、通過調查,了解當前我校學生課外作業的現狀,結合現狀,深入分析原因,並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為課題的實施與提供科學的依據。2、通過實踐,在課外作業優化設計、多樣化設計等方面有所突破,既適合於學生的作業形式與內容,又體現教育教學目標的要求,為廣大一線教師將課改新理念落實於教學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可借鑒的小學數學課外作業設計。3、通過探究,探索出多樣化的課外作業評價方式和批改方式。4、通過實踐,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決一些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課外作業的實際問題。5、通過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三)課題研究的內容結合課題研究的目標,本課題主要分成四大塊的研究內容。1、通過調查部分教師、學生課外作業的布置,以及完成數學作業的情況、數學作業的批改,對數學作業的情感態度以及家長的問卷調查,了解當前農村學生數學作業的現狀,並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進行深入反思並制定相應的對策。2、以人教版五年級教材為實驗版本,如何提升課外作業有效性的實踐探索。(1)豐富作業形式,突出多樣性。(2)優化作業設計,關注發展性3、如何批改和評價作業,促使每位學生最大的發展。傳統的作業批改,特別是數學作業的批改,只有兩種結果,「√」或是「×」沒有人情味的批改是學生不喜歡作業的另一個原因。我們思考作業批改和評價形式的多樣性,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行批改的能力。4、如何解決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業的問題。盡管家庭作業非常重要,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中,往往可能會出現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業的問題,為避免這些問題再次出現或蔓延,通過各種措施,採取相應的對策。(四)課題研究的方法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有關文獻,學習有關理論,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框架和方法論。2、調查研究法: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的調查,進行結果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原因,並加以總結,形成一份調查研究報告,指導研究活動。3、個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對象中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個案研究,積累資料,然後總結經驗。4、個案研究法:選取班級中1-2名有代表性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全面、系統的連續觀察,並按時間進程記錄其發展變化情況。5、經驗總結法:把研究過程中的事實資料和依據通過理性歸納,將局部的、個性化的經驗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性認識。(五)課題研究的過程1、准備階段(2011.9—2011.12)(1)第一階段: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研究內容。(2)第二階段:查閱和收集文獻資料,制定課題研究方案。2、實施階段(2012.1—2012.12)(1)第一階段①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的調查,了解當前課外作業的現狀,並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完成一份調查研究報告。②在調研的基礎上,通過組員討論,制定一份具體可行的課題實施方案。(2)第二階段①通過家長會、我的學習我做主行動月活動、校通訊等方法,解決不完成作業和不能完成作業的這兩類特殊情況的學生。②閱讀有關課外作業的相關資料,在課外作業多樣性、發展性、層次性等方面加以設計,並進行實踐操作。③通過對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和評價方法的研究,改善課外作業的評價模式。3、總結階段(2013.1—2013.3)①全面收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材料。②對課題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撰寫出課題結題報告。(六)實施計劃的框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