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黃春輝課題組

黃春輝課題組

發布時間: 2021-03-26 08:17:44

1. 陝西中晨春輝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是否中標改造電梯項目

眾誠春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沒有中標改造電梯項目

2. 西安舊樓改造項目中晨春暉中標是真的嗎

答:西安舊樓改造項目中晨春暉中標事實應該是真的。

3. 黃春輝的人物簡介

黃春輝 ,女,漢族,中共黨員,1933年5月出生於河北,祖籍江西省吉安縣,無機化學家。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同年留校工作至今,黃春輝作為訪問學者於1981-1983年間在美國能源部Ames國家實驗室和Arizona大學化學系進行合作研究。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現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教授。
黃春輝教授主要從事稀土配位化學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方面的研究。前者內容涉及稀土元素的萃取分離、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設計、合成、結構及性質研究,特別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發光及電致發光性質的研究。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將二階非線性光學材料分子設計的原理引入到光電轉化材料的設計中,發現了兩者在構效關繫上的相關性,開發了一類新的光電轉化材料。
黃春輝教授著有《稀土配位化學》(1997)、《光電功能超薄膜》(2001)和《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導論》(2005)。此外,還參加編寫了《無機化學叢書第七卷 鈧及稀土元素》、《稀土》等專著。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J. Am. Chem. Soc., Adv. Mater., Science in China B等發表論文300餘篇,他引1800餘次。
黃春輝教授先後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子課題、中國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863子課題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她200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現兼任《中國稀土學報》常務編委、中國稀土學會常務理事。
科研成就
稀土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方面,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稀土配合物的光學微腔中同時觀察到熒光增強和壽命縮短這兩個介觀物理現象;以鋱配合物組裝成的電致發光器件,其綠光亮度達到目前同類工作已知的最高值——920坎德拉/平方米。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將二階非線性光學材料分子設計的原理引入到光電轉化材料的設計中。在具有二階非線性的半菁染料體系中,發現了兩者在構效關繫上的相關性,開發了一類新的光電轉化材料。在對二氧化鈦納米晶體進行表面修飾後,提高了染料敏化納米晶太陽能電池的一些重要指標。主要研究稀土配位化學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前者內容涉及到稀土元素的萃取分離、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設計、合成、結構及性質研究,特別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發光及電致發光性質的研究。 70年代後期,黃春輝開始從事稀土分離化學和稀土配位化學的研究。由黃春輝主持研究的「稀土萃合物和萃取機理的研究」於1988年獲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作者)。該項研究的特色在於按照萃取體系的分類系統研究了5個類型的萃取體系的萃取絡合物結構,配合宏觀熱力學研究從分子水平上開展了萃取機理的研究。例如二乙基己基磷酸酯(HL)是稀土分離中常用的萃取劑之一,當稀土與HL的比例大於1:3時,萃取體系發生乳化,在過去的文獻中對此現象有過一些定性推測。黃春輝由模型分子出發,得出只當烷基磷酸酯中的烷基為甲基、稀土:HL=1:3時,萃合物為三維網狀結構;當烷基長度大於乙基時,萃合物為准一維鏈狀高聚結構,從而為生產工藝的控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又例如,在一般情況下,體系確定之後分離系數可近似視為常數;但在環烷酸萃取分離釔時,釔與其他稀土,特別是鑭,按通常測定的分離系數去設計流程時偏差很大。種種跡象表明,其間發生了帶同萃取,帶同萃取的可能性之一是有異雙核配合物的存在。黃春輝由熱力學數據確定了在該體系中異雙核配合物比同雙核配合物更穩定,同時也用模型分子得到了鑭釔雙核配合物的單晶。這一研究結果從理論上指出,在用環烷酸從稀土混合物中萃取高純氧化釔之前,有加入重輕稀土分割程序的必要性。直至目前為止,生產中一直沿用這一研究成果。
此外,黃春輝還參加了多種稀土萃取分離工藝的研究,作為主要參與者之一與其他同事一起獲得過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成果獎,1988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串級萃取理論及其在工業上的應用,第四作者),1989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四作者)。
自80年代後期,她在稀土分離化學及配位化學研究的基礎上又開展了分子基功能材料及其超薄膜的研究。在稀土光致發光材料的研究中,將熒光性能優越的稀土配合物製成兩親性分子,利用LB膜技術可在分子水平上精確控制膜厚的優點,成功地應用到光學微腔的組裝上,首次在稀土配合物的光學微腔中觀察到熒光亮度增強和壽命縮短這兩個介觀物理現象。在電致發光方面,以銪、鋱為發光物質,使鋱的發光在18V下達到920Cd/m2,這是目前同類工作的文獻的最高值。首次將稀土配合物大陰離子引入到二階非線性光學材料中,使染料分子的光學二階非線性系數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並對其機理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二階非線性及光電轉化材料的研究中,首次在染料體系中發現了二者在結構上的相關性。此外,還研究了一系列C60氨羧及多氨多羧單加成衍生物的光物理、光化學及表面化學行為。在單分子層修飾的電極上,獲得的光電轉化量子產率最高達到8%,是目前文獻報導單層膜的最高值。以上的部分內容獲1996年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作者)。
黃春輝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她熱愛教育事業,熱愛自己的學生,富於奉獻精神。她認為教書育人是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今天的學生就是明天的棟梁之才,導師的責任就是要將自己的學生帶到學科領域的最前沿,這就要求導師不僅要傳授自己所熟悉的知識,而且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只有這樣,在21世紀的科學舞台上,學生才有可能具備與國際同行對話的能力和合作的基礎。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黃春輝以其新穎的研究方向,深深地吸引著年輕人,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勤奮努力,思想活躍,在一個寬松活躍的氣氛中得到了嚴格的科學訓練。黃春輝在指導研究生時,在強調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同時,更強調調動學生自身的創新精神。在指定論文題目時,從不將指標定死,而是留有餘地,給學生以自由發揮的足夠空間;這樣,她的研究生在學習和研究工作中不但能夠得到嚴格的實驗技能訓練,而且可以得到科研思維及自主安排工作的鍛煉。她的研究小組成果豐碩,當學生們畢業離開這個集體時常常留下了許多催人淚下的肺腑之言。黃春輝前後共培養碩士生11名、博士生19名,其中一名博士生獲1996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並獲得1997年首屆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另一名獲得1999年中國大學生「五四獎學金」;一名年輕教師獲1998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並獲1998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黃春輝本人也於1996年和1998年兩度獲得北京大學優秀博士生導師獎勵。
截止到1999年12月,黃春輝先後共發表論文250餘篇,其中進入SCI源期刊的有130篇。她著有《稀土配位化學》(科學出版社,1997年)。參加編寫了《無機化學叢書第七卷——鈧與稀土元素》(科學出版社,1992年)並負責全卷統稿,《稀土》(冶金出版社,1995 年第二版),《高等無機化學實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生平經歷
1933年5月4日 出生於河北邢台,祖籍江西。
1951年9月至1952年夏 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2年夏至1955年夏 因院系調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大學本科畢業。
1955年夏至1976年 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助教。
1976-1978年 在北京大學生化學系任講師。
1978-1986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任副教授。
1981-1982年 在美國能源部Ames國家實驗室做訪問學者。
1982-1983年 美國Arizona大學化學系做訪問學者。
1988-1990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
1990年至今 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作
1. 黃春輝,李富友,黃岩誼,《光電功能超薄膜》,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 黃春輝,李富友,黃維,《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 Efficient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a New Terbium Complex, H. Xin, F. Y. Li, M. Shi, Z. Q Bian, C. H. Huang, J. Am. Chem. Soc., 2003, 125, 7166-7177
4. Room Temperatur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continuous Cubic Mesoporous Silica by Hemicyanine Dye/Surfactant Blends, K. Hou, L. Shen, F.Y. Li,* Z.Q. Bian, C.H. Huang*, J. Phys. Chem. B, 2006, 110 (19): 9452-9460
5.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ophosphorescence of New Iridium(Ⅲ) Complexes based on Quinoline Derivatives, Qiang Zhao, Chang-Yun Jiang, Mei Shi, Fu-You Li, * Tao Yi, Yong Cao* and Chun-Hui Huang*, Organmetalics 2006, 25, 3631-3638
榮譽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各1 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 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黃春輝教授已培養出20 余位理學博士,其中兩位博士生獲全國百篇優秀論文(1999, 2003)。三位青年教師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研究領域和興趣
1.熒光功能配合物:設計、合成、表徵具有熒光性質的配合物,研究它們在有機電致發光、光學微腔、光化學感測器中的應用 。
2.光電轉化膜材料:設計、合成、表徵具有光電轉化性質的分子基材料,研究它們的光化學及光物理性質,將它們修飾到寬頻半導體上,研究它們在太陽能轉化中的應用 。
小傳
作為為數不多的女科學家,黃春輝沒有大科學家的架子,她的目光隨和、溫暖,針對問題,娓娓道來,讓人感覺「如沐春暉」。
可是一說到科研,她的性格中又突現出堅強、不服輸的勁頭來。這和她的家庭有關,她的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所以青少年時代在黃春輝的記憶中是經常搬家。她祖籍江西,出生在河北,雲南讀的小學,卻在上海度過的中學時代。
高中時代黃春輝隨家搬到上海,就讀一所普通高中,可是就在這里,她確定了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並於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
黃春輝1955年畢業後,一直從事有關稀土分離、稀土應用方面的研究,所謂稀土就是稀有的一種土,是17種元素的總稱。稀土中的17個元素非常相似,很難分離,經過各國科學家的不斷研究,差不多用了150年才把它們分離開來。實際上各元素之間,它們的化學性質相似,但物理性質相差卻很遠,這樣才有利於我們的應用。
中國的稀土元素儲藏量居世界第一,世界上80%的稀土都在中國。但在過去,我們自己不能分離,只能把原料賣給國外,再從國外進口產品。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我國自己開始稀土分離,經過幾代科學家的努力,我國稀土的生產量達到了世界第一,同時也是稀土出口大國。
黃院士講,從幾個屋子大的計算機發展到今天的台式機,從酒瓶大的晶體管到如今針頭大的點,像這些解決物體體積小、重量輕、功能多的辦法,就是科學家不斷追求的目標:器件小型化,材料薄膜化。
材料薄膜化,讓電腦、電視隨身帶,看來不再是夢想。黃春輝院士一直選擇前沿課題,始終站在學科發展的最前列,她說,只有這樣,才能隨時知道國際舞台上發生的事情。科學需要積累,需要一步步向前,腳踏實地。這也正是她經常教育學生的話,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題質量。黃春輝就是這樣一步步走來的。

4. 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分配製度論文中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胡學軍;;解讀無人領會的語言——醫療侵權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規則評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2 陳小嫦;李大平;;論醫療訴訟中的證明妨礙[J];證據科學;2010年04期
3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的中國特色解讀[J];法學雜志;2010年02期
4 翟志文;薛振環;;醫患訴訟因果關系證明負擔的緩和——以日本判例的分析為視角[J];法學雜志;2011年03期
5 喬世明;;試論醫療侵權鑒定製度的完善[J];法治研究;2010年11期
6 彭浩晟;;醫療損害證明責任分配規則研究[J];證據科學;2012年03期
7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醫療損害賠償調研課題組;賀榮;周繼軍;張柳青;陳特;;新形勢下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的審理情況、問題與對策[J];證據科學;2011年03期
8 宋平;;我國醫療侵權舉證責任分配之反思與重構[J];河北法學;2010年06期
9 張新寶;明俊;;醫療過失舉證責任研究——比較法的經驗與我國的實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0 陳慧慧;;反思醫療侵權損害舉證責任的再分配——由《侵權責任法》第58條的法解釋延伸[J];中國衛生法制;2012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4條
1 霍娜娜;論醫療糾紛證明責任的分配[D];河南大學;2011年
2 彭秋紅;我國醫療侵權舉證責任分配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代全喜;醫療糾紛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4 陳今玉;論醫療糾紛損害賠償之訴的舉證責任分配[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周菁;王超;;我國法官在刑事證據法中的訴訟角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2 韋國猛;;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淺析——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為中心[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3 周阿紅;莫良元;;構建我國現代自由心證保障體系的路徑探討[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 尤佳;;《侵權責任法》第24條的性質及適用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5 潘善斌;醫療事故訴訟若干問題探討[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 楊錦炎;;論訴訟證明對象——以法律方法論為啟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郭瑋;;論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體系——以我國的立法為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潘善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釋評[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9 張剛;王成軍;;關於構建和完善我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法律思考[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張文英;;網路名譽侵權行為及其責任[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劉輝;鄭在義;;民事檢察中的若干證據問題[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趙海怡;;責任規則威懾與激勵效應的異化及矯正——兼評《侵權責任法》第七章[A];2012年度(第十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3 楊立新;王軼;王竹;王天凡;趙可;;中國民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張保生;王進喜;吳洪淇;;中國證據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肖剛;;我國民事訴訟中證明責任運行失范之反思與重構[A];全國法院系統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6 孫世光;;生產者責任延伸法律制度的正義性分析[A];2007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下卷)[C];2007年
7 陳勁梅;嚴瑛;張璦;;淺談醫患法律關系[A];第一屆航天醫院管理論壇論文匯編[C];2007年
8 陳宏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行政監督機制的完善——以行政訴訟視角的法律分析[A];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法律問題——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郭鋒;胡曉珂;;強制責任保險研究[A];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C];2007年
10 袁碧華;;特殊的普通合夥企業中的職業保險探析[A];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沈強;TRIPS協議與商業秘密民事救濟制度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高田甜;WTO爭端解決機制證明負擔規則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鄔先江;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4 陳琦;海上人身損害賠償制度論[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5 張偉強;法律制度的信息費用問題[D];山東大學;2010年
6 劉冬京;我國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7 田園;侵權行為客觀歸責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周瓊;論中國精神損害賠償的事實及相關基礎[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許俊強;目的港受領遲延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10 王錦;環境法律責任與制裁手段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滕雅婷;醫療損害賠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研究[D];南京醫科大學;2010年
2 張源;專利間接侵權理論在我國適用空間的探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傅學慶;醫療過錯的判斷標准——醫療水準說[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張玉英;商業廣告虛假薦證的民事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余暮;醫療糾紛中的侵權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葉傳祿;著作權侵權賠償責任及賠償數額的確定[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馬錦毅;論僱主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曹麟蔚;勞動爭議證明責任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夏路;論醫療損害責任歸責原則[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趙莉穎;論學校對未成年學生人身傷害之民事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霍海紅;;主觀證明責任邏輯的中國解釋[J];北大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2 肖建華;李志豐;;從辯論主義到協同主義[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侯利陽;舉證責任分配理論之重構[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包冰鋒;陳今玉;;醫療糾紛損害賠償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之比較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白鶴舉,李春榮;醫療訴訟中醫患雙方的舉證構成[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6 穆書芹;試論舉證責任倒置在醫療事故案件中的適用[J];當代法學;2002年07期
7 周團結,張建軍;論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與民事責任歸責制度的銜接[J];當代法學;2003年02期
8 蕭曉暉,喬寧;從舉證責任倒置談防禦性醫療[J];當代醫學;2003年11期
9 肖建國;論民事舉證責任分配的價值蘊涵[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10 胡永慶;知情同意理論中醫生說明義務的構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 前1條
1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利明;[N];人民法院報;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8條
1 江毅;中美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制度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丁春輝;醫患關系現狀及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3 寇娟;民事訴訟證明妨礙制度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4 孫麗華;關於民事訴訟中證明妨礙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建中;醫療糾紛中醫療機構舉證責任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6 高雲江;論醫療侵權舉證制度[D];山東大學;2010年
7 梁冬;論醫療侵權糾紛的舉證責任[D];吉林大學;2010年
8 宋萍萍;論民事醫療損害責任訴訟中的舉證責任之分配[D];復旦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李黎;於情;李雪梅;;淺談醫療糾紛中的舉證責任[J];北方經貿;2011年07期
2 王岳;;域外醫療損害之舉證責任分配比較與我國的策略[J];證據科學;2010年04期
3 王星星;;論醫療侵權糾紛的舉證責任分配[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7期
4 汪粼;;淺談民事訴訟舉證責任[J];台聲.新視角;2006年01期
5 尚江濤;;論民事訴訟舉證責任[J];法制與社會;2009年17期
6 陳建文;;論舉證責任倒置的適用[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年05期
7 彭鵬;陳三勇;伍永亮;;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探究[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7年08期
8 程春華;;舉證責任分配、舉證責任倒置與舉證責任轉移——以民事訴訟為考察范圍[J];現代法學;2008年02期
9 姚丹;;淺談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J];今日科苑;2008年11期
10 應魏;;論侵犯商業秘密案件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J];商場現代化;2008年2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李艷;;環境侵權案件中因果關系舉證責任分配[A];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環境、資源與能源法律實踐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馬東曉;;略論舉證責任的分配規則——以知識產權訴訟為例[A];規劃·規范·規則——第六屆中國律師論壇優秀論文集[C];2006年
3 梁梅;;論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倒置[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4 陳磊;周宏斌;;論醫療糾紛的舉證責任分配[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5 陳磊;周宏斌;;論醫療糾紛的舉證責任分配[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6 張桂香;郭唐軍;;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淺議[A];規劃·規范·規則——第六屆中國律師論壇優秀論文集[C];2006年
7 許永傑;賀寶健;;舉證責任的分配與證明標準的衡量[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8 吳毅;;論法官對舉證責任自由裁量權的行使[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4年
9 傅蕾;;試論專利侵權糾紛案前調解[A];專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10 孔俊偉;鄧曉敏;;環境損害民事訴訟中的證明問題——從兩份截然不同的判決談起[A];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環境資源法的熱點問題研究——2006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四)[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葛梅;行政不作為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N];江蘇經濟報;2003年
2 林操場 劉春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案件不完全免除受害人舉證責任[N];徐州日報;2006年
3 龔賽紅;國外醫療訴訟舉證責任分配[N];健康報;2003年
4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人民法院 仇慎齊郭輝;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舉證責任之認定[N];人民法院報;2007年
5 俞曉霞;特殊舉證責任分配方式運用三題[N];人民法院報;2004年
6 李燕;從一起牛官司看舉證責任分配[N];江蘇經濟報;2006年
7 崔頌文沈金汝;舉證責任分配在庭審中的運用[N];人民法院報;2007年
8 戚新明;確認勞動關系的舉證責任分配[N];江蘇經濟報;2010年
9 案例編寫人 雲南省巧家縣人民法院 周國祥;保險合同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及不利解釋原則的適用[N];人民法院報;2011年
10 劉雁兵 馬向征;簽名不被認可時的舉證責任分配[N];人民法院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曾冠棋;舉證責任法理探討與實證評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2 駱東平;論性騷擾糾紛的民事訴訟規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3 吳國喆;權利表象及其私法處置規則[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4 呂利秋;《行政訴訟舉證責任》[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5 宋平;醫患糾紛訴訟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6 倪靜;知識產權糾紛訴訟外解決機制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7 李新莊;我國土地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構建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0年
8 胡雪梅;「過錯」的死亡[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9 顏璠;知識產權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運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10 劉敏;當代中國民事訴訟調解率變遷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張冬雪;醫療損害案件中的舉證責任分配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2 姚旭斌;民事審判實踐視角下的舉證責任分配[D];蘇州大學;2003年
3 沈煜;論醫療侵權糾紛的舉證責任分配[D];蘇州大學;2013年
4 王曉明;試論我國醫療侵權糾紛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D];西北大學;2011年
5 陳鐳;我國醫療侵權糾紛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
6 孫衛國;論醫療糾紛中的舉證責任[D];鄭州大學;2007年
7 李瑞京;船舶油污損害賠償舉證責任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6年
8 曹開旺;論我國新聞侵權法律制度之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9 王永軍;論民事舉證責任分配製度[D];河南大學;2005年
10 劉佳;我國民事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5. 陝西中晨春輝建築公司是否在勞動局報備交安裝電梯保正金了

用人單位要求員工交安全保證金是違法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八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以擔保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6. 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中國科學院院士完全名單 (包括已故院士)
1 數學物理學部 (191)
艾國祥 白以龍 蔡詩東 陳 彪 陳和生 陳佳洱 陳建功 陳建生
陳景潤 陳木法 陳難先 陳式剛 陳希孺 程開甲 程民德 崔爾傑
戴傳曾 戴元本 鄧稼先 丁大釗 丁偉岳 丁夏畦 段學復 范海福
方 成 方守賢 馮 端 馮 康 甘子釗 葛墨林 葛庭燧 龔昌德
谷超豪 關肇直 管惟炎 郭柏靈 郭尚平 郭永懷 郭仲衡 郝柏林
何澤慧 何祚庥 賀賢土 洪朝生 洪家興 胡 寧 胡和生 胡濟民
胡仁宇 胡世華 華羅庚 黃 昆 黃潤乾 黃勝年 黃祖洽 霍裕平
江澤涵 姜伯駒 解思深 金建中 經福謙 柯 召 鄺宇平 李 林
李邦河 李大潛 李德平 李方華 李國平 李家春 李家明 李惕碚
李蔭遠 李正武 廖山濤 林 群 林同驥 劉應明 盧鶴紱 陸 埮
陸啟鏗 陸學善 呂 敏 馬大猷 馬志明 閔乃本 歐陽鍾燦 潘承洞
彭桓武 彭實戈 蒲富恪 錢臨照 錢三強 錢偉長 錢學森 曲欽岳
饒毓泰 沈 元 沈文慶 沈學礎 施汝為 石鍾慈 蘇步青 蘇定強
蘇肇冰 孫義燧 談鎬生 湯定元 唐孝威 陶瑞寶 田 剛 童秉綱
萬哲先 汪承灝 汪德昭 王 迅 王 元 王承書 王鼎盛 王淦昌
王乃彥 王詩宬 王世績 王綬琯 王湘浩 王業寧 王竹溪 王梓坤
魏寶文 魏榮爵 文 蘭 吳杭生 吳式樞 吳文俊 吳有訓 席澤宗
夏道行 冼鼎昌 肖 健 謝家麟 謝希德 熊大閏 徐敘瑢 徐至展
許寶騄 嚴濟慈 嚴加安 嚴志達 楊 樂 楊澄中 楊福家 楊國楨
楊立銘 楊應昌 葉朝輝 葉企孫 葉叔華 應崇福 於 淥 於 敏
余瑞璜 詹文龍 張 傑 張殿琳 張恭慶 張涵信 張煥喬 張家鋁
張仁和 張淑儀 張文裕 張鈺哲 張裕恆 張宗燧 張宗燁 章 綜
趙光達 趙忠賢 趙忠堯 鄭厚植 周 恆 周光召 周培源 周同慶
周又元 周毓麟 朱邦芬 朱光亞 朱洪元 庄逢甘 鄒廣田

2 化學部 (175)
白春禮 蔡鎦生 蔡啟瑞 曹 鏞 曹本熹 查全性 陳 懿 陳冠榮
陳洪淵 陳家鏞 陳鑒遠 陳俊武 陳凱先 陳慶雲 陳榮悌 陳茹玉
陳新滋 陳耀祖 程津培 程鎔時 戴安邦 戴立信 鄧從豪 鄧景發
方肇倫 費維揚 馮守華 馮新德 傅 鷹 高 鴻 高濟宇 高世揚
高小霞 高怡生 高振衡 顧翼東 郭景坤 郭慕孫 郭燮賢 何炳林
何國鍾 何鳴元 洪茂椿 侯建國 侯祥麟 侯虞鈞 胡 英 胡宏紋
黃 憲 黃 量 黃葆同 黃本立 黃春輝 黃鳴龍 黃乃正 黃維垣
黃耀曾 黃志鏜 黃子卿 嵇汝運 計亮年 紀育灃 江 龍 江 明
江元生 姜聖階 蔣麗金 蔣明謙 蔣錫夔 黎樂民 李 燦 李方訓
李洪鍾 李靜海 梁敬魁 梁樹權 梁曉天 林國強 林勵吾 林尚安
劉若庄 劉有成 劉元方 柳大綱 樓南泉 盧嘉錫 盧佩章 陸婉珍
陸熙炎 麻生明 麥松威 閔恩澤 倪嘉纘 彭少逸 錢保功 錢人元
錢逸泰 錢志道 任詠華 沙國河 申泮文 沈家驄 沈天慧 沈之荃
時 鈞 蘇 鏘 蘇元復 孫家鍾 唐敖慶 唐有祺 田昭武 田中群
佟振合 萬惠霖 汪 猷 汪德熙 汪爾康 汪家鼎 王 夔 王 序
王葆仁 王方定 王佛松 吳 奇 吳浩青 吳新濤 吳學周 吳養潔
吳雲東 吳征鎧 武 遲 肖 倫 謝毓元 邢其毅 徐 僖 徐光憲
徐如人 徐曉白 嚴東生 顏德岳 楊石先 楊玉良 姚建年 姚守拙
殷之文 游效曾 余國琮 俞汝勤 虞宏正 袁 權 袁承業 袁翰青
惲子強 曾昭掄 張 滂 張存浩 張大煜 張禮和 張乾二 張青蓮
張玉奎 趙承嘏 趙玉芬 趙宗燠 鄭蘭蓀 支志明 周其鳳 周同惠
周維善 朱道本 朱起鶴 朱清時 朱亞傑 庄長恭 卓仁禧

3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232)
鮑文奎 貝時璋 秉 志 蔡 翹 蔡 旭 蔡邦華 曹天欽 曹文宣
常文瑞 陳 楨 陳 竺 陳鳳桐 陳華癸 陳煥鏞 陳可冀 陳世驤
陳慰峰 陳文貴 陳文新 陳曉亞 陳宜瑜 陳宜張 陳中偉 陳子元
承淡安 戴芳瀾 戴松恩 鄧叔群 鄧子新 丁 穎 方精雲 方榮祥
方心芳 馮德培 馮蘭洲 馮澤芳 高尚蔭 龔岳亭 郭愛克 韓濟生
韓啟德 郝 水 賀 林 賀福初 洪德元 洪國藩 洪孟民 侯光炯
侯學煜 胡經甫 黃家駟 黃禎祥 蔣有緒 金國章 金善寶 鞠 躬
孔祥復 匡廷雲 黎尚豪 李 博 李朝義 李季倫 李繼侗 李家洋
李竟雄 李連捷 李慶逵 李振聲 梁 希 梁伯強 梁棟材 梁植權
梁智仁 林 鎔 林其誰 林巧稚 劉承釗 劉崇樂 劉建康 劉瑞玉
劉思職 劉新垣 劉以訓 劉允怡 婁成後 盧永根 陸寶麟 陸士新
羅宗洛 馬世駿 馬文昭 毛江森 鈕經義 潘 菽 龐雄飛 裴 鋼
蒲蟄龍 戚正武 錢崇澍 強伯勤 欽俊德 秦仁昌 邱式邦 裘法祖
裘維蕃 饒子和 沈 岩 沈其震 沈善炯 沈允鋼 沈韞芬 沈自尹
盛彤笙 施教耐 施立明 施履吉 施蘊渝 石元春 宋大祥 蘇國輝
孫大業 孫漢董 孫曼霽 孫儒泳 談家楨 湯飛凡 湯佩松 唐崇惕
唐守正 唐仲璋 田 波 童第周 童坦君 塗 治 汪堃仁 汪忠鎬
王大成 王德寶 王恩多 王伏雄 王家楫 王善源 王世真 王文采
王應睞 王正敏 王志均 王志新 王志珍 魏 曦 魏江春 魏於全
吳 旻 吳常信 吳建屏 吳階平 吳孟超 吳英愷 吳征鎰 吳中倫
吳祖澤 伍獻文 肖龍友 謝聯輝 謝少文 熊 毅 徐冠仁 徐國鈞
許根俊 許智宏 薛社普 閻隆飛 閻遜初 陽含熙 楊 簡 楊福愉
楊弘遠 楊惟義 楊雄里 姚 錱 姚開泰 葉桔泉 葉玉如 殷宏章
尹文英 印象初 於天仁 俞大紱 俞德浚 曾 毅 曾呈奎 曾益新
翟中和 張春霆 張廣學 張景鉞 張啟發 張樹政 張錫鈞 張香桐
張孝騫 張新時 張亞平 張永蓮 張友尚 張肇騫 張致一 趙爾宓
趙國屏 趙洪璋 趙善歡 鄭光美 鄭國錩 鄭儒永 鄭守儀 鄭萬鈞
鄭作新 鍾惠瀾 周 俊 周廷沖 周澤昭 朱 洗 朱既明 朱壬葆
朱兆良 朱祖祥 朱作言 諸福棠 庄巧生 庄孝僡 鄒 岡 鄒承魯
4 地學部 (192)
安芷生 常印佛 巢紀平 陳 旭 陳 顒 陳國達 陳俊勇 陳夢熊
陳慶宣 陳述彭 陳永齡 陳運泰 程純樞 程國棟 程裕淇 池際尚
丑紀范 戴金星 鄧起東 丁國瑜 丁仲禮 董申保 方 俊 馮景蘭
馮士筰 符淙斌 傅承義 傅家謨 高 俊 高由禧 高振西 谷德振
顧功敘 顧知微 關士聰 郭承基 郭令智 郭文魁 郝詒純 何作霖
侯德封 侯仁之 胡敦欣 黃秉維 黃汲清 黃榮輝 黃紹顯 賈承造
賈福海 賈蘭坡 金玉玕 金振民 樂森璕 李 鈞 李崇銀 李春昱
李德仁 李德生 李吉均 李曙光 李四光 李廷棟 李小文 李星學
林學鈺 劉寶珺 劉昌明 劉東生 劉光鼎 劉嘉麒 劉振興 盧衍豪
陸大道 呂達仁 馬 瑾 馬杏垣 馬在田 馬宗晉 毛漢禮 孟憲民
穆恩之 歐陽自遠 裴文中 秦大河 秦馨菱 秦蘊珊 邱占祥 任紀舜
任美鍔 戎嘉余 沈其韓 盛金章 施雅風 石耀霖 斯行健 宋叔和
蘇紀蘭 孫 樞 孫大中 孫殿卿 孫鴻烈 孫雲鑄 譚其驤 陶詩言
滕吉文 田奇 田在藝 童慶禧 塗長望 塗傳詒 塗光熾 汪集暘
汪品先 王 仁 王 水 王 穎 王 鈺 王德滋 王恆升 王鴻禎
王鐵冠 王曰倫 王之卓 王竹泉 魏奉思 文聖常 翁文波 吳傳鈞
吳國雄 吳汝康 吳新智 伍榮生 武 衡 席承藩 夏堅白 肖序常
謝家榮 謝學錦 謝義炳 徐 仁 徐冠華 徐克勤 徐世浙 許 傑
許厚澤 許志琴 薛禹群 楊 起 楊文采 楊鍾健 楊遵儀 姚振興
業治錚 葉大年 葉篤正 葉嘉安 葉連俊 殷鴻福 尹贊勛 於崇文
俞建章 袁道先 袁見齊 岳希新 曾慶存 曾融生 翟裕生 張本仁
張炳熹 張伯聲 張國偉 張彌曼 張彭熹 張文佑 張宗祜 章 申
趙柏林 趙金科 趙九章 趙鵬大 趙其國 鄭 度 鍾大賚 周立三
周明鎮 周廷儒 周秀驥 周志炎 朱 夏 朱日祥 朱顯謨 竺可楨
5 信息技術科學部 (82)
包為民 保 錚 陳桂林 陳國良 陳翰馥 陳俊亮 陳星弼 陳星旦
褚君浩 戴汝為 董韞美 馮純伯 干福熹 高慶獅 郭 雷 郭光燦
何積豐 侯 洵 侯朝煥 黃 琳 黃宏嘉 黃民強 黃緯祿 簡水生
匡定波 雷嘯霖 李 未 李啟虎 李衍達 李志堅 梁思禮 林惠民
林為干 林尊琪 劉盛綱 劉頌豪 劉永坦 陸汝鈐 陸元九 羅沛霖
母國光 彭堃墀 秦國剛 闕端麟 沈緒榜 宋 健 孫鍾秀 唐稚松
王 圩 王 選 王 越 王大珩 王家騏 王啟明 王守覺 王守武
王陽元 王育竹 王占國 王之江 吳德馨 吳宏鑫 吳培亨 吳全德
夏建白 夏培肅 薛永祺 楊芙清 楊嘉墀 姚建銓 葉培大 張 鈸
張 煦 張景中 張嗣瀛 張效祥 鄭耀宗 鄭有炓 周炳琨 周巢塵
周興銘 朱中梁
6 技術科學部 (204)
畢德顯 蔡昌年 蔡方蔭 蔡金濤 蔡其鞏 蔡睿賢 曹楚南 曹春曉
曹建猷 常 迵 陳 達 陳創天 陳芳允 陳能寬 陳新民 陳學俊
陳宗基 陳祖煜 程耿東 程慶國 程孝剛 褚應璜 慈雲桂 戴念慈
黨鴻辛 鄧錫銘 丁舜年 都有為 竇國仁 范守善 高景德 高為炳
高玉臣 高鎮同 葛昌純 龔祖同 顧秉林 顧誦芬 顧逸東 郭可信
過增元 韓禎祥 侯德榜 胡海昌 胡文瑞 胡聿賢 黃克智 黃文熙
姜中宏 蔣民華 金展鵬 靳樹梁 柯 俊 雷天覺 李 強 李 天
李 薰 李國豪 李濟生 李敏華 李述湯 李文采 李依依 梁守盤
梁思成 林 皋 林秉南 林蘭英 劉寶鏞 劉敦楨 劉高聯 劉廣均
劉恢先 劉仙洲 柳百新 盧 柯 盧 強 盧肇鈞 路甬祥 呂保維
馬祖光 毛鶴年 茅以升 孟少農 孟昭英 苗永瑞 閔桂榮 歐陽予
潘際鑾 潘家錚 彭一剛 齊 康 錢 寧 錢令希 錢鍾韓 邱大洪
任新民 邵象華 沈 鴻 沈志雲 沈珠江 師昌緒 石青雲 石志仁
史紹熙 宋家樹 宋玉泉 宋振騏 孫 鈞 孫德和 孫家棟 唐九華
唐叔賢 陶寶祺 陶亨咸 陶文銓 童憲章 屠守鍔 汪 耕 汪胡楨
汪菊潛 汪聞韶 王補宣 王崇愚 王大中 王淀佐 王景唐 王立鼎
王希季 王之璽 魏壽昆 溫詩鑄 聞邦椿 吳承康 吳良鏞 吳碩賢
吳學藺 吳仲華 吳自良 伍小平 肖紀美 謝光選 邢球痕 熊有倫
徐采棟 徐建中 徐士高 徐性初 徐芝綸 徐祖耀 許學彥 薛其坤
嚴 愷 嚴陸光 顏鳴皋 楊 衛 楊 槱 楊叔子 楊廷寶 姚 熹
葉恆強 葉培建 葉渚沛 余夢倫 俞鴻儒 張 維 張 澤 張楚漢
張德慶 張恩虯 張光斗 張沛霖 張興鈐 張佑啟 張鍾俊 張作梅
章名濤 章梓雄 趙淳生 趙飛克 趙仁愷 鄭時齡 鄭哲敏 支秉彝
鍾萬勰 鍾香崇 周 遠 周 仁 周本濂 周干峙 周國治 周惠久
周錫元 周孝信 周堯和 周志宏 朱 靜 朱森元 朱位秋 朱物華
庄逢辰 庄育智 鄒世昌 鄒元爔
7 外籍院士 (28)
巴 頓 伯奇費爾 陳省身 崔 琦 德 泰 丁肇中 馮元楨 傅睿思
高 錕 葛守仁 何毓琦 黃煦濤 霍克弗爾特 霍西金斯 簡悅威 傑 爾
井口洋夫 科 頓 克里斯琴森 庫 什 萊 恩 雷 文 黎念之 李約瑟
李政道 利翁斯 林家翹 林同炎 羅伯特.康 馬庫斯 毛河光 米歇爾
莫里茨 潘諾夫斯基 丘成桐 薩支唐 沈元壤 司馬賀 田長霖 威 利
威塞爾 吳健雄 吳耀祖 肖蔭堂 辛克維奇 楊振寧 姚期智 張立綱
張永山 朱棣文 朱經武 卓以和

7. 09國慶閱兵資料誰有啊快 快 快 快

2009國慶60周年閱兵時間在10月1日上午9點開始,按照以往的時間閱兵不會超過一個小時,國慶典禮上不止有閱兵,開始時有升旗儀式、主席致詞、軍委主席檢閱受閱部隊、然後是閱兵、閱兵完啦還有十萬人的群眾國慶大遊行,總計近三個小時,閱兵只不過是一個部分和亮點,個人認為,群眾國慶大遊行和閱兵一樣很精彩!

國慶60周年閱兵,這是中國在新世紀的第一次大型國慶閱兵活動。2009年國慶閱兵是一個很好的向外國展現自身實力的機會和舞台,軍隊在和平時代雖沒特殊戰功,但在雪災,四川地震中表現了軍人本色。為奧運及國家保一方平安,都應該嘉獎。展望2009年國慶閱兵,一定會是威震世界,耀我國威。

按照慣例閱兵時間可能在1個小時左右,凡遇國慶大典,閱兵式總是典禮中聲勢最大的一項活動。在這項極其隆重的儀式中,展現出一個軍隊的軍威、一個國家的國威和一個民族的浩然正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13次國慶閱兵,留下了我軍發展壯大和共和國成長的每一步足跡。

看國力軍威:展現中國力量

閱兵歷來被認為是展國力、揚軍威的最好方式。60周年國慶閱兵,既可以展示解放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和嶄新風貌,又可以展示中國軍隊維護國家安全與統一、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強大信心,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力量」。

看發展歷程:素質大幅提高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13次國慶大閱兵,刻下解放軍發展壯大和共和國成長的每一步足跡。1999年國慶50周年閱兵,高技術軍兵種已成為主戰力量。經過10年的高速建設與發展,可以預期,今年的國慶閱兵,解放軍武器裝備水平、整體作戰能力和官兵素質都將有大幅提高。

看力量體系:參閱要素更全

國慶60周年大閱兵,將是中國武裝力量體系的完整體現,不僅涉及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部隊,而且有武警部隊以及民兵和預備役部隊,還將展示一些新型武器裝備。

看武器裝備:「高精尖」亮相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解放軍發展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信息化武器裝備。根據慣例,各軍兵種先進的武器裝備都將會有所展現。屆時,除坦克、戰車、火炮、各種導彈以及空軍的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直升機等武器裝備外,一批高精尖的常規武器和小型化非常規武器有望精彩亮相。

看軍容軍姿:體現陽剛俊美

解放軍新式軍服是2007年開始更換的,這套軍服是解放軍軍服史上一次全面、系統的改革,適應軍服向識別、象徵、調節、防護等綜合性、多功能、系列化方向發展的潮流。今年國慶閱兵將是解放軍最新式軍服的全景展示。

看特殊方陣:航天人受檢閱

新中國成立後的13次閱兵,每一次閱兵都出現了一些新的或特殊的閱兵方陣。今年,為航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航天人可能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接受檢閱;特種武裝力量將以什麼樣的方式出現值得關注;由「80後」甚至「90後」擔綱的女民兵方陣可能是特殊的一景。

看改革創新:內容形式創新

今年國慶閱兵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非常注重創新,無論是閱兵式、還是分列式,與以往國慶閱兵相比,將集中從內容上、形式上、編排上、組織上進行創新。

看製造工藝:用紅旗車閱兵

中國製造工藝水平逐年提高,武器裝備不僅有優越的防護性能,隱身性、抗毀性及威猛的外觀都有大幅度提高。由中國自主研發的紅旗轎車將一如既往作為閱兵用車。據悉,紅旗的HQE車型已經被定位於「元首級」座駕。

看協同能力:協調諸軍兵種

閱兵部隊陣容龐大,涉及面廣,組織協調困難,閱兵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諸軍兵種的協同作戰能力。

看經濟效益:少花錢多辦事

今年恰逢金融危機,國慶閱兵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勤儉節約,少花錢多辦事。

近年來,中國軍隊走「節約型」道路,無論是閱兵整體的組織,還是相關建設,都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實現節約。

QQ愛好者為您服務

8. 求幫寫一篇檢測班長的優秀黨員先進事跡...最好是稀土行業的

稀土納米功能材料的領跑者
——中國科學院院士嚴純華先生訪談
來源: 本站原創 日期:2013-05-31 加入收藏

主持人:嚴院士,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中接受我們的采訪。2011年5月頒布了《國務院關於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到:「把稀土新材料對下游產業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得到明顯發揮作為目標之一」,嚴院士您對如何發展我國稀土科技事業有何高見?
從基礎研究的角度來說,有兩個方向最引人關注,一個是與能源相關,一個是與信息相關的產業和應用。在技術和產業發展中,我們更要有前瞻性,關鍵在於我們這些科技人員能否通過更為耐心的基礎研究發現機會,並引導企業家們在開發、生產和應用中把握機會,真正實現稀土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我覺得,跨越式發展更重要的是,打通「研究—開發—生產—市場」這樣一個研發鏈,建立產品和器件標准,培育和引導市場,最終引領未來的新科技、新產業;還必須做好科學家、企業家和管理者之間尚不通暢的銜接。
主持人:眾所周知,我國稀土萃取分離提純技術一直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七十年代,中國科技工作者在徐光憲院士的帶領下,提出了「稀土串級萃取」理論,隨後,您又進一步完善了該理論,請您談談稀土串級萃取理論對我國稀土產業發展做出了怎樣的巨大貢獻,稀土串級萃取理論在今後工業生產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首先,從舊石器、新石器、銅器、鐵器時代迄今,從人類認識世界、認識自然和認識元素本身的發展來說,稀土家族是最後一個被關注的元素家族;其次,過去幾十年間,幾乎每隔5至10年,稀土科技都有重大的發現和技術突破,這些發現和突破不僅促進了科學和技術本身的發展,也深深影響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再次,稀土與人類面臨的緊迫問題——能源、環境和信息等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目前稀土采選冶過程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挑戰,也是我們的研究機遇。」從稀土研究本身來講,人類發現稀土至今已有200多年,但真正系統地開展稀土本徵性質研究也不過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很多理論和技術問題都有待解決。
過去30年,因中國稀土分離技術和產業的快速發展,使發達國家依賴中國價廉物美的稀土產品,形成了稀土資源開采和分離方面的人才和技術斷層。目前中國在稀土采選冶技術上具有優勢,支撐了全球95%以上的需求量,但是在稀土的高、精、尖和特殊用途的材料方面,中國還依然與發達國家存在距離,這就要求我們要保持既有優勢,高效利用資源,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加快稀土研究的步伐,在稀土資源高效、綠色利用和高端應用的核心技術方面做出更具價值的探索和成果。
主持人:嚴院士,您帶領的團隊在稀土納米功能材料領域已經苦苦攻關了十幾個春秋,「稀土納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組裝及構效研究」研究課題榮獲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請您談談稀土納米材料主要應用領域及在這些領域的應用現狀。
經過10多年,稀土納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組裝及構效研究對我國稀土發光和永磁的功能材料開發和產業化起到了支撐作用,更加深化了對稀土本徵性質和化合物功能的認識,對於後一步的高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必要和有價值的依據。」
其中的部分研究內容,包括新型稀土分離技術、高性能永磁材料和發光材料,已經實現了產業化,對國家稀土資源有效利用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在繼續研究開發稀土納米功能材料的同時,我們的團隊也在思考:是否應該從源頭抓起,解決稀土資源利用中的高值化、綠色化難題,減少環境污染?
經過一年多的研討和組織,973計劃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稀土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分離的科學基礎」今年正式啟動,也是對這一問題的回應。資源的有效利用包含三個方面:是否能夠把稀土資源有效地提取出來;提取的方式要對環境沒有影響;提取的產品是國家所急需的。希望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為解決稀土資源和環境問題提供依據,建立新的研發思路和新的技術。
主持人:嚴院士,對我國包頭混合型稀土資源綜合利用您有什麼建議?
包頭礦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礦藏,屬於典型的含鐵、稀土、釷等資源的共生復雜礦,其中鐵、稀土和釷含量分別約為34%、5%—6%和0.02%。該礦自開采以來,始終以鐵礦需求量定產,原礦石年開采量已達1200萬噸,作為稀土主礦區的「主東礦」已開采過半;按目前開采量預計,其開采年限小於20年,稀土資源利用率不到10%,絕大部分稀土被排入尾礦庫,形成了一個規模與主東礦儲量相當、且賦存狀態和成分更為復雜的「人造稀土礦」。冶煉過程所產生的含氟、硫廢氣和高氨氮及高鹽鹼廢水以末端治理方式加以處理,成本較高,難以徹底治理。更為嚴峻的是,廢渣中的放射性釷未加回收和有效利用,形成了重大污染隱患。
南方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中重稀土(釤、鑥及釔)配分高達30%—80%,其中的銪、鋱、鏑等中重稀土元素配分遠高於氟碳鈰礦和獨居石礦,是具有絕對競爭優勢的戰略資源。目前該礦主要採用先進的原地浸礦技術加以提取和富集。然而,地質條件對稀土回收率影響明顯,導致稀土資源流失和環境污染嚴重。
稀土分離主要採用溶劑萃取工藝,隨著國家環保要求的逐步提高,現有流程存在的酸鹼消耗大、氨氮及放射性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開發可達到國家《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的新型萃取體系及高效清潔分離工藝勢在必行。
主持人:嚴院士2011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是對您在稀土科研和教學領域辛勤耕耘三十餘載的最高獎勵,也是對您在稀土分離和稀土功能材料應用等方面做出貢獻的高度肯定,面對這些榮譽您是怎麼看待的?
我很幸運,到北大34年,在徐光憲、李標國、吳瑾光、黃春輝、黎樂民等老一輩稀土科學家的無私幫助和精神感召下,我們的研究團隊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相互取長補短,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但未來的稀土研究及其技術競爭猶如不見血的戰場,我們必須加快步伐。
我們從老一輩科學家傳承的不僅是他們的知識,更是精神,是他們團結、敬業和嚴謹的精神,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意識,正如毛主席所說『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項目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因而項目完成得好與不好,是我的責任,但我更希望作為項目運行中的粘結劑,跑腿的組織者,組織大家干,干好了是大家的,乾的不好是我的,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作用,每個單位的優勢和團隊的整體力量。在榮譽面前保持一顆淡泊和謙和的心榮,譽歸於團隊。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