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誕生科學
1. 《孫子兵法》的誕生地是哪
《孫子兵法》是春秋戰國時期孫武的作品。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縣)人,之後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幹,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後來著了這部作品。所以說《孫子兵法》的誕生地是齊國(今山東)。
2. 齊國的誕生與滅亡
齊國出現於西周時期,當時周武王為酬謝為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呂尚於齊(今湖南),後來由於三監之亂的發生周公被逼東征,最後將齊國遷到現今山東半島一帶。國君姜姓,故又稱姜姓齊國,史稱姜齊。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並於前386年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故又稱田氏齊國,史稱田齊。齊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直至前221年被秦國所滅。自此秦國統一天下,並建立秦朝。
漢王劉邦擊敗楚霸王項羽後,建立漢朝,封長子劉肥為齊王,亦置齊國,成為漢代諸王國之一。
3. 齊國的科技怎麼樣例如制陶、紡織等。越詳細越好!謝謝!~~~~
1、冶金(主要是煉銅、煉鐵)業
齊地是我國較早開始鑄銅的地區之一。春秋時期齊國制銅業進一步發展,《國語·齊語》載,齊國有讓犯人用銅兵器、鎧甲贖罪來減輕刑罰的制度,《管子·地數篇》載齊地「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都表明當時銅器的冶煉、使用相當廣泛。臨淄敬仲鎮白兔丘村出土的高子戈,為這一時期的代表銅器;戰國時期齊國制銅業更加繁榮,青銅器的使用范圍擴展到整個齊地,作坊規模擴大,出現了分鑄法和金銀錯等高超技術。臨淄聞韶街道辦事處商王村出土的戰國金銀錯鑲嵌銅犧尊,說明戰國時齊的制銅業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齊國是先秦諸國中最早生產和使用鐵器的國家。《說文》雲:「鐵或者作銕,古文鐵從夷。」說「鐵」的古文「銕」字是會意字,從金、從夷。金指金屬,夷指東夷人。鐵、「銕」的意思是說東夷人首先發明了人工制鐵。至遲在春秋管仲執政時期,齊國已用鐵器耕作了。《國語·齊語》說:「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夷斤劚試諸壤土。」所謂「惡金」就是鐵。這是我國關於使用鐵制農具最早的文字記載。春秋中期,隨著冶鐵業的發展,鐵制農具的使用逐漸得到推廣。齊靈公時期的《叔夷鍾》銘文中有「造徒四千」之句,表明齊國的冶鐵業規模已相當龐大。春秋晚期,《管子·海王篇》說,齊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足以證明那時鐵制農具在齊國已經得到相當廣泛的使用。戰國時,齊國出現了鑄鐵柔化、快煉鋼以及淬火工藝,冶鐵作坊的規模很大;西漢時,武帝在全國設置鐵官48處,齊地就有18處。
臨淄是著名的冶鐵中心之一,冶鐵遺址數量多,面積大;出土鐵器數量多,種類齊全,足可以證明當時臨淄冶鐵業的繁盛。目前臨淄齊故城勘探發現六處冶鐵遺址,其中兩處面積達40萬平方米,這在全國是罕見的;另外臨淄商王墓地三座墓中出土鐵器103件,臨淄窩托齊王墓五個陪葬坑,出土鐵器約401件,均是周至漢墓葬中早期鐵器出土量較大的。
2、紡織業
齊地的紡織業自遠古時代就異常發達。《尚書·高貢》載青州的貢賦里有「絺」,即夏布;還提到萊夷「厥篚檿絲」,植桑養柞蠶。西周時期姜太公「勸以女工,極技巧」,把發展紡織業作為基本國策;春秋時期紡織業已成為齊國主要的經濟部門之一,戰國時期齊國的絲織品更是「冠帶衣履天下」,所產紡織品數量多、質量好,據史載齊國的紡織品有冰紈,綺綉(即薄絹)、繒綢、絺、阿錫、綈等近20個品種。其中最精良的絲織品當屬「齊紈」和「阿錫」;齊紈是臨淄出產的細絹;阿錫是齊地東阿出產的細繒;西周時期即為名貴產品,不僅貢與宮廷,還成為贈賜、貿易的重要商品。漢朝,臨淄是全國紡織中心之一。中央政府在臨淄設三服官,專做天子之服;齊三服官每年進衣物十笥,但「作工各數千人」,齊國紡織業達到鼎盛。漢代開通的「絲稠之路」外運之絲綢,據推測三分之二產於齊地;故而齊都臨淄成為漢代「絲稠之路」最東端的重要源頭之一。
3、制車業
因為西周、春秋時期戰爭形式為車戰,所以一個國家所擁有戰車數量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軍事、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眾所周知,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千乘之國」、「萬乘之國」,車輛的數量和質量在先秦諸國中都遙遙領先,與之相應的,齊國的制車業也是中原各國中技術水平最高、產量最大的。僅舉一例即可證明。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後李春秋殉車馬坑,位於臨淄齊陵鎮後李官村。1號坑全長32米,寬5米,殉車10輛,馬32匹。車馬配套,擺放整齊,馬在車前,馬首向西。車輛木頭已朽,但痕跡清晰,馬骨架保存完好。其中6輛車前每車4匹馬,另4輛車前每車2匹馬。車分戰車、輜重車兩類,戰車車輿、車輪較小,4號戰車前有銅戈、矛出土。車輛有銅構件,馬身、馬頭有銅、角、骨、貝質飾件,馬飾精美,各具特色;2號坑長8米,寬3米,殉車3輛,馬6匹,葬式與1號坑不同,車、馬上下分葬,馬上、車下。根據出土器物及地層推斷,當為春秋中期或略早,國王或貴族之殉葬坑。後李春秋殉車馬坑其規模之大,時代之早,配套之齊全,馬飾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國內之罕見。
4、制陶業
齊地是我國古代陶器的發源地之一。早在北辛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分段手制、夾砂褐陶為主的陶器;
大汶口文化時期,開始使用先進的輪製法,以褐陶為主;龍山文化時期,以黑陶為主,其代表作品是黑色蛋殼陶。薄如蛋殼,漆黑發亮的蛋殼陶對工藝技術要求極高,皆為快輪製作,說明當時制陶技術相當嫻熟而高超;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制陶技術方面,是當時各國技藝最高的國家之一,陶器產量高,製作精美,陶窯規模大,陶器使用廣泛。臨淄郎家莊1號墓中出土的陶俑,齊國故城內出土的大量的錢范、瓮棺、瓦當、陶管,充分證明齊國陶器向娛樂品、規范物、葬器、建築構件、農田水利設施等發展,這在諸侯各國中也是不多見的。
戰國時期,臨淄制陶業盛況空前,有十多個鄉、五十多個里從事制陶業,分官窯和私窯兩類,從業者數百人。其中「繇」是臨淄周圍最大的一處制陶作坊,「蒦圓」又是繇鄉中最著名的制陶里名。據勘探,臨淄齊故城有邵家圈、西石橋、督府巷、長胡同四處制陶窯址。現在,我們從臨淄出土的數以萬計、近千餘種、紋飾多以樹木紋為主的齊瓦當上面,仍可約略看到當年臨淄制陶業的輝煌。
5、漆器製造
齊國的漆器生產起源較早,最遲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將漆器生產運用到制車方面。春秋戰國之際,齊國漆器業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墓出土地的一批珍貴的春秋時期齊國的漆木器殘片,圖案嚴謹規矩,有幾何形和寫實形兩類九種,用筆一絲不苟,線條純熟流暢,描繪生動活潑,充分顯示了齊國漆器製作工藝的精湛。最近,2000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濟南章丘洛庄漢墓,發現了幾百件北方地區比較罕見的、色彩鮮艷的漆器,這些漆器都是臨淄製造的。此前人們知道,成都是長江流域漆器製造中心,但洛庄漢墓發掘的資料表明,臨淄是漆器製造的東方中心。
6、鑄鏡
戰國西漢時期,臨淄的鑄鏡業十分發達。目前臨淄齊故城內劉家寨村東、蘇家廟村西有兩個鑄鏡遺址,還有戰國時期嵌金銀鑲綠松石大銅鏡(直徑29.8、厚0.7厘米,商王村出土)、西漢龍鳳紋矩形大銅鏡(長115.1厘米,寬57.7厘米,厚1.2厘米,重56.5公斤,窩托漢齊王墓出土,國內罕見)等形體巨大、鑄造精美的銅器精品。2004年到2006年,中日合作對臨淄齊國故城內78件出土鏡范(包括鏡面范和鏡背范)進行了考察。有專家稱,在一個地方出土數量如此眾多、種類如此豐富的鏡范,在全國范圍內是僅見的,此足以證明臨淄是戰國西漢時期鑄鏡中心的歷史事實。
7、鑄幣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鑄造的流通貨幣是齊刀幣。據考證,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已開始在國都臨淄或其他重要的城市由官方鑄造貨幣。臨淄地區目前已出土六種面文不同的刀幣,即齊之法化、節墨之法化、安陽之法化、譚邦之法化(春秋時期姜齊的鑄幣)和齊法化、齊建邦倀法化(戰國時期田齊的鑄幣)。這些刀幣做工精細,鑄造難度大,沒有相當成熟的技術是無能為力的。據考古發現,齊故城內有鑄錢遺址兩處:其一安合村南,曾出土過「齊法化」刀幣和鑄范;其二闞家寨村南,為西漢「半兩」錢鑄址,可見當時的鑄錢規模是很大,臨淄作為齊都,當為齊國境內最大的鑄幣中心。
8、手工業科技
齊地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最發達的地區。先齊時期,東夷人就較早發明了制陶術、冶銅術、農耕種作、原始建築術。春秋管仲時期,齊國已具有了明確的手工業專業分工和父子相襲的手工業職業技術教育模式。周至漢,齊國的冶鐵、冶銅術、建築術、制車術、制陶術、紡織術、煮鹽術都在諸侯列國中獨占鰲頭,處於領先和優勢地位。齊都臨淄是當時中國當之無愧的科技特別是手工業科技中心。僅舉誕生於臨淄的我國古代第一部手工業科技巨著《周禮·考工記》即可證明。
4. 齊國稷下學宮在當時產生了什麼影響,為何最後消失了
著名的『稷下學宮』,是一所官辦的高等學府和我國最早的社會科學院、政府智庫。它始建於齊桓公田午,位於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稷門附近。
田齊廢公十年,其弟午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殺死了田齊廢公及其孺子喜,自立為齊君,也就是田齊桓公。
田齊桓公的這場政變,使得田齊國內的政局一度陷入了混亂之中。鄰近的如燕、魏、魯、趙等國,趁此機會,紛紛出兵攻掠田齊國。幸虧田齊桓公素有韜略,手下又有一干能臣良將輔佐,再加上其他諸侯國之間也互有攻伐,田齊才得以安然度過了這次危機。
那時候,齊桓公受到了魏文侯尊禮子夏建立西河之學的影響,加上想要廣開言路,於是就設立了稷下學宮。
但是稷下學宮在齊國滅亡之後,隨著齊國的滅亡也消失了。
有人對稷下學宮滅亡的根本原因產生了疑問:雖然從表面上看是秦滅了齊才導致的稷下學宮滅亡,但是並不能說這就是齊國稷下學宮滅亡的根本原因。
齊宣王即位後,採取了比齊桓公、齊威王更加開明的政策,「趨士」、「貴士」、「好士」,除了官學黃老道家外,儒、名、法、墨、陰陽等各家學派林立,學者們聚集一堂,圍繞著禮法等話題,展開辯論,各家之間相互吸收,共同發展,使得稷下學宮的規模和成就達到了頂峰。
但是,也因為齊宣王開明的政策,有了個別濫竽充數之人,使得稷下學宮學者的質量下降。
稷下學宮是齊國君主咨詢問政場所。但是在齊閔王不聽諫言,使得鄒衍等學著離開了齊國,齊國也幾乎被燕國攻滅。
齊襄王重建齊國後,努力發展稷下學宮,但是稷下學宮仍恢復不到當年的鼎盛面貌。
之後,齊王建即位,稷下學宮得不到進一步的發展,在齊國被滅之後,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齊國稷下學宮滅亡的原因不能說只有秦滅齊這一方面,同時也有齊國內部的問題。如果要說齊國稷下學宮滅亡的根本原因的話,那麼便是齊國本身的原因。
5. 齊國歷史上有哪幾位皇帝
齊國歷史上共有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恆六位皇帝。
文宣帝高洋執政後期以功業自矜,縱欲酗酒,殘暴濫殺,大興土木,賞費無度,最終飲酒過度而暴斃,終年三十四歲。
廟號顯祖,謚號文宣皇帝。後主天統初年(565年),改謚景烈皇帝,廟號威宗。武平初年(570年),改回原謚。
北齊廢帝高殷(545年―561年):漢族人,字正道,小字道人。他是北齊第二任皇帝,559年―560年在位。北齊文宣帝高洋嫡長子,生母是北齊昭信皇後李祖娥。
自幼聰敏好學,其父北齊文宣帝高洋在位時本有廢太子之意,認為他「得漢家性質,不似我」但終於還沒廢太子,天保十年(559年)十月癸卯即位,時年十六歲,楊愔、燕子獻、宋欽道等一同輔政。
(5)齊國誕生科學擴展閱讀:
北齊王朝留給後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殘暴的皇帝以及著名的《北齊律》。高洋一向喜怒無常,荒淫殘暴,對於法律似乎興趣很大,在他執政期間制定了著名的《北齊律》。
高洋的大哥高澄在東魏掌權時,曾經主持東魏法典《麟趾格》的修撰。高洋稱帝後,認為《麟趾格》為「未精」,命令群臣討論制定齊律。
在編寫齊律過程中,高洋重用了冀州封氏家族著名律學家封述以及崔暹、李洋、魏收等數人,讓他們全面總結了漢魏以來歷代王朝的立法經驗。
簡化法典結構、提煉篇名,銳意創新,最後制定了《北齊律》12篇,949條。北齊律篇目依次為:名例、禁衛、婚戶、擅興、違制、詐偽、斗訟、賊盜、捕斷、毀損、廄牧、雜律等篇。
《北齊律》在中國法制史上實現了多個創新:首先是將法典結構科學化,將《刑名》和《法例》合並為《名例》,放在律典第一篇作為總則。
其次是確立了「重罪十條」,成為後世「十惡」的起源;再次規范了刑罰,確定了死、流、徒、杖、鞭等五刑體系,細化了其中的執行標准。
這是一部承上啟下的重要法典,以「法令明審,科條簡要」著稱;它吸收了前代的立法成就,是隋唐律典的藍本。
這部由高洋主導制定的法典,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立法成就最高的一部法律,對後世中華法系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6. 春秋時期什麼時候誕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代。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7. 齊國是什麼時代
春秋時期的霸業政治,是在以變求強的爭霸過程中實現的。各大國為謀霸政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強,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齊國和晉國都通過改革迅速致強,改革都涉及到內政、生產和軍事等方面內容。
管仲確實是一個匡世濟時的良才。他認為君主要創建霸業,首先要能識賢、用賢,要防止小人的滲入。
晉文公他大批啟用沉淪的舊族,同時又十分注意任用和提拔出身微賤而才能俊異
的人,團結了新舊貴族,為他建立霸業做好了准備
啟示:國家的繁榮要注重人才,人才是國家繁榮之本,告訴我們科學的發展觀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8. 《孫子兵法》的誕生地是哪
《孫子兵法》是春秋戰國時期孫武的作品。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縣)人,之後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幹,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後來著了這部作品。所以說《孫子兵法》的誕生地是齊國(今山東)。
9. 哪些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誕生於齊國
春秋戰國時期和齊國有關的成語故事有:
安步當車、雞鳴狗盜、濫竽充數、圍魏救趙、狡兔三窟、門庭若市
一、安步當車
【拼音】:ān bù dàng chē
【釋義】: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二、雞鳴狗盜
【拼音】:jī míng gǒu dào
【釋義】: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三、濫竽充數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釋義】:濫:失實的,假的。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出處】:《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四、圍魏救趙
【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釋義】: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五、狡兔三窟
【拼音】:jiǎo tù sān kū
【釋義】: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備好幾個藏身的窩。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兔其死耳。」
六、門庭若市
【拼音】:mén tíng ruò shì
【釋義】: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門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場一樣。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群臣進諫,門庭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