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整合課題
❶ 國內有哪些比較好的融合式課程項目
共同點:三者都是以學科為中心的綜合課程。不同點:三者對學科之間知識回的綜合程度不同。答相關課程把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知識綜合在一門課程中,但不打破原來的學科界限;融合課程打破了學科界限,把有著內在聯系的不同學科知識合並成一門課程;廣域課程將各科材料依性質歸到各個領域,再將同一領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組織和排列,進行系統的教學,與相關課程、融合課程相比,其綜合范圍更加廣泛。 相關課程簡介:把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學科內容整合在一門課程中,加強學科聯系,但不打破學科界限。這種課程屬於相關課程。融合課程簡介:是指由若干相關學科組成的新學科,比如把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和遺傳學組合成生物學。融合課程比相關課程更進一步,把相關學科融合為一門學科,不再保持學科間的界限。廣域課程簡介:是關聯和融合的擴展,即把數門學科的內容加以合並,組合一門綜合性大學科,現在英美等國實行的「社會研究」的課程就屬於此種類型。
❷ 如何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課程整合
一、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背景、意義
改革學習方式,崇尚改造,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個性的解放,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為此,在基於新的學習哲學重建各學科領域的同時,新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學生變以接受學習為主體的學科學習方式為以自主探究為特徵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提供了獨立的實施領域。我們知道,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之間既有其相對獨立性,又存在緊密的聯系。綜合實踐活動中所需要的知識是以學科課程為基礎的,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綜合運用在學科課程學習中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自主獲得的知識以及問題解決的基本能力又促進學科課程的學習,有助於知識的整合。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可以在學科課程中產生,學科課程的知識又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和擴展。但由於綜合實踐課程沒有課程標准(只有指導綱要)沒有教材,沒有教參,沒有專職教師,沒有評價標准。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舉步維艱,難以得到全面實施,為了使綜合實踐活動課成為常態課,我們在實踐中積極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特別是生物教學如何相互滲透,再將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生物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更強有力的促進教育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與各學科課程有著本質區別的新的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結構性突破。《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在談到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的關系時提到:「各學科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延伸、綜合、重組提升;綜合實踐活動中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在各學科教學中拓展加深;在統籌規劃的原則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與學科課程相互滲透、有機整合,從而進行實驗研究。主要方式為:1.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綜合運用學科知識; 2.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運用學科知識解決;3.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中的活動整合;4.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理念滲透於學科教學。因此,求同存異,妥善處理綜合實踐活動與各學科領域的關系,既是一個意義重大的課題,又是一個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的課題。
正確把握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之間的關系,在實踐中,將學科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交融與相整合。整合各學科知識已成為現在和今後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的特點,而這種整合是「雙贏」的,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科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使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對學科知識學習的興趣。老師也可以更大限度的發揮創造性,設計出有趣多樣的教學活動,貼近學生在各科所學到的知識及生活經驗。總之課程整合就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獲得綜合知識、培養綜合能力的有效平台。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相互滲透的依據
第一,兩類課程在目標上的一致性。
作為學校課程體系的兩部分,活動課程和學課程都以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只是二者發揮作用的角度和側重點有所不同。學科課程的目標側重於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系統文化知識,具備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致力於學生基本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活動課程的目標則在於通過各類實際活動,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
第二,兩類課程在內容上的互補性。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不同內容的知識的互補。眾所周知,學科課程的知識內容是根據各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系統組織的,一旦確定,就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不宜隨時推陳納新。這在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替頻繁的今天,成為學科課程的一個明顯的不足之處。活動課程則不同,其內容的選擇有較大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可以根據需要因時因地迅速調整,納入一些有價值的「即時信息」,如在科技活動中介紹有關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團隊活動中收集介紹最近的國內外時事等。這樣,活動課程在較大程度上彌補了學科課程內容滯後的不足,保證了學生所學知識在時間上的完整性。
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識的互補。學科課程的組織形式決定了其內容側重於成鏈狀排列的分科系統知識、理論性知識,這些內容,從知行結合的角度講,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質的內容,學生從學科課程中學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對於操作技能的具體實踐和道德品質的行為表現則相對不足。活動課程的內容多是圍繞一個個問題或活動主題來組織的,呈立體狀的結構,側重於綜合性知識、應用性知識。而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知識並不像課程中的知識那樣以分門別類的形式存在著,它們是理論性與應用性、分類性與綜合性等多種知識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體。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識內容相互補充、有機滲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既可以系統地學「深」,又能聯系實際學「活」。
第三,兩類課程在學習活動方式上的互促性。
根據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學習分類理論,我認為,在學科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主要是接受學習,對於活動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有人認為主要是學生的自主活動。這一觀點做到了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習活動方式,但是沒有抓住活動課程的本質特徵,表述不夠恰當。考察杜威的活動課程和當前我國部分實驗學校的做法,可以看出,「從做中學」才是活動課程應採用的較合適的基本學習方式。離開了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從做中學的基本方式,活動課程將不成其為活動課程。
那麼,學生在學科課程中的接受學習和在活動課中的「從做中學」是如何相互促進的呢?兩種學習活動方式的互促關系是通過二者對學生產生的不同影響在彼此之間遷移而實現的。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一方面,學科課程中的接受學習適合於學生學習大量的間接經驗,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這為活動課程中的「從做中學」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基礎和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學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另一方面,活動課程中的「從做中學」方式強調學生的親自參與和自主選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主體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用於接受學習,有利於克服過去在接受學習中常有的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的弊病,達到對學習材料進行有意義學習的良好效果。其動手操作能力則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科課程中的活動的質量。
第四,兩類課程在功能上的整體優化性。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在功能上的區別是由二者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方式上的不同特點決定的。學科課程所選擇的知識內容使其成為學校完成傳遞和傳播人類文化遺產任務的最重要媒介。它採用的接受學習活動方式便於教師經濟有效地同時向許多人傳授知識,這決定了它在普及基礎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具體到學生個體,學科課程則有利於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培養抽象思維能力。但是,學科課程只能給學生提供很少的實踐機會,內容難以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在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動課程內容的即時性、實踐性和「從做中學」的活動方式則決定了活動課程具有可以彌補學科課程不足的突出功能:1.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經驗,並培養創造才能。3.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他們的特長。4.加強中小學課程的社會適應性。這是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補充,同時二者還相互促進。
三、目標
1、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生物學科教學的相互滲透。
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與生物教學內容的整合,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與教學方式的整合,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與培養創新能力的整合,在此基礎上構建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理論體系。
2、 用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探索綜合實踐活動在學科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規律、形式和方法,為學校培養創新人才提供理論和實踐的依據,建構開放的教育環境,探索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途徑,總結培養學生創新能斬的實踐經驗。
3、建構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根據各學科教學的內容、任務和綜合實踐活動教育的要求,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有關理論和規律,總結出一套符合教育規律的教學模式、教學技術和方法,從而提高教師的綜合實踐活動素養與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❸ 如何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各學科課程整合
1.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綜合運用學科知識; 2.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運用學科知識解決;3.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中的活動整合;4.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理念滲透於學科教學.因此,求同存異,妥善處理綜合實踐活動與各學科領域的關系,既是一個意義重大的課題,又是一個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的課題.
❹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選題的依據是什麼
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准確地鑒別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效益,對實現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各種信息技術教材編寫時著力貫徹這一教學方法。「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特徵。本人就如何優化信息技術課程談以下幾點思考。
一、更新觀念,明確目標任務
(一)信息技術教育不同於計算機教育
計算機是21世紀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質承擔者和技術支持者,沒有計算機及其網路技術,就沒有當今社會的高度信息化,因此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計算機、網路教育是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計算機教育不等於信息技術教育。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計算機學科比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涉及眾多的邊緣和基礎科學。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所謂計算機學科性,它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
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打破了只能講計算機的「學科」知識的「學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持學生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明確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培養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同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的課程。國家新的課程綱要已將它列為政、語、外、數之後的第五位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歸納為以下四點:
1.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計算機和網路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夠快捷有效地獲取信息;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准確地處理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
3.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獨立自主的學習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並且有意識的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三)加強對課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中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涉及了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的問題。
我們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各類課程的整合,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通常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把學科「任務」包含其中的真實性問題情景,使學生置身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學習過程中。例如,安徽省編寫的初一《信息技術》第3.3.1節中要求學生輸入的一段英文,取自初一英語課本第16單元第120課,第3.4.4節練習第4題使用了初一語文課本中的要求背誦的名篇《愛蓮說》。
在整合過程中,把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使用計算機獲取、處理信息就像使用電話、鉛筆、橡皮那樣自然。教師進行「任務」時,要盡可能體現學科整合的思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信息道德的培養
當今的社會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既有大量的、豐富的學科知識、動人事跡等信息,也泛濫著一些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計算機犯罪、計算機病毒肆虐、個人隱私遭到威脅等都是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消極後果,因此在進行信息技術課程中,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明確信息技術教師應充當的角色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知識「講述者」、信息「傳授者」、教學活動「領導者」的角色。教師特有的這種權威性,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置於中心位置,學生圍著教師轉。但現在社會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渠道,教師只有正確認識、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效益。因此,教師應確立「教即學,學即教」的觀念,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別人的過程,教師的角色應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導學者、合作者、評價者、「競爭」者。
1.設計者:通過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2.導學者:(1)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2)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3)指導學生區分好與壞的信息,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分辨能力;(4)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考,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習興趣;(5)身體力行,為學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師生間相互交流、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既密切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可在合作的環境中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4.評價者:教師可通過評價對學生具有導向、激勵作用,幫助學生確定努力方向,通過學生的自控,實現學習目標。這對學生樹立自信心,發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競爭」者:通過網路環境給教師學生一個平等的學習和展示的氛圍,建立了師生間的平等關系,使師生的作品或成果在這種和諧的環境中平等「競爭」,既促進教師終生學習的意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願望,形成「師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靈活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
現代教育引入了以計算機為主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提出了以「超媒體」方式組織教學信息,以「任務驅動」組織教學過程的思想。「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徵。
另外一篇:
怎樣理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呢?是不是在一節課里,你用了電腦,用了主題網站,用了多媒體,或者上了網就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其實不然,那至多也只能算是進行了淺層次的整合。我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在課堂教學中把信息技術、信息方法、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的一種新方式。整合是促進以下幾種方式的變革:一是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變革;二是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三是信息技術與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四是信息技術與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科教學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一樣自然流暢。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變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整合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各學科中,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那麼怎樣做才能讓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較好的整合呢?我認為功夫在課後。下面我就結合我自己的實踐跟大家談一談我的一些感悟。
首先是選好內容。並不是教材上的所有內容都用信息技術。以數學為例,很多老師選題就不正確。他們選擇多媒體的目的是為了加大上課容量或是為了公開課,把數碼投影儀當成一般投影儀來用。簡單的認為課堂容量越大越好,講得越多越好,而實際上課的效果確是事與願違,課上學生回應寥寥,老師急得跳腳。正確的選題應當是我們如果不用信息技術來呈現就達不到我們的教學要求的,比如數學中的動態問題,立體幾何,比較抽象的概念,真實環境下難以演示的實驗等我們採用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因此,不是每節課都要用多媒體,而是課程有需要才用。
第二是精心備好課,准備好腳本。確定內容後,我們就要備好課。備課不僅僅要備重點、難點,備學生,還要把知識呈現的方法、時間備進去(何時呈現,怎樣呈現)。因此,不是整堂課都要用多媒體。例如數學中的探索性問題,往往可以用演示實驗的方法來得到結論,這樣更直觀,便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第三是選擇恰當的媒體。不要盲目的追求好看,而要實用。目前很多老師都掌握了flash等較高級的軟體的使用,但在製作是往往要化大量的時間。准備一節課往往要花一、兩個禮拜的時間甚至更長。所以很多老師不願意上多媒體課。其實,FrontPage,PowerPoint等軟體的使用很簡便,花的時間也很少。所以不要盲目跟風做復雜的課件。
第四是要做好課件。好課件的標準是什麼?要滿足以下幾點:1、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2、要便於學生理解老師授課意圖;3、要有強大的交互性;4、要有拓展性。
第五是素材、積件的積累。1、新課程提供了很多課件資源,我們老師卻沒有很好的利用。如教師用書後的光碟里,就有很多小課件。2、網路上有很多好的課件可以下載,加以修改後就可以為我所用。同時,網上不僅僅有課件,還有很多試題,只有平時多積累,用時才能游刃有餘。所以老師們要在平時多積累。
最後,要加強學習,不但要向老教師學習經驗,還要學技術。多看一些信息技術方面的書籍,提高我們的信息技術素養,提高我們的信息技術運用的能力,才能在三尺講台上干出成績。
❺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哪三種模式
在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教學的總體能力目標是一致的,即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但對於不同學科定位,信息技術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為此可以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分為三種基本課程模式。
1.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
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這些任務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可以是社會性的問題。教師在任務設計時要靈活創新,對於相同的知識點,在完成所要求的學科目標的前提下,要根據不同的學校環境、教師特長和社會背景等,創設不同的情景任務進行教學,不能拘泥於教材或參考書所提供的材料。
2.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Learn from IT)。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在這種整合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分別進行教學和學習。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後,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Learn with IT)。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後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遊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後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❻ 如何將幼兒園主題教育與課程進行整合
為了進一步深入貫徹新《綱要》精神,我園於2001年起開展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的課題研究,該課程貫穿了綜合、主題、多元等思想來進行幼兒園教育教學,能進一步促進幼兒整體、和諧的發展,為新課程的研究和實踐提供有效的途徑,這是一個頗具理論價值、現實意義以及發展前景的課題。在三年多的時間里,我們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並將如何體現新《綱要》精神,探索融生活、游戲、學習為一體的整合課程做為課題研究的重點。 一、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的研究背景 第 一、順應國內外學前教育改革的潮流。 近十多年來,國外學前教育改革中,出現了許多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如美國的「早期開端」、紐西蘭「新課程方案」,特別是義大利的「瑞吉歐方案教學」,它強調的是從兒童出發,選擇符合兒童天性的主題來實施活動整合課程,並在預設的計劃中,根據兒童發展的需要允許生成課題。國內如南京、上海、台灣在幾年前就開展了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的研究,是以「活動」、「整合」來建構課程的主要形式,依據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主張尊重每一個兒童的獨特性,而不能將他們單一化。在新教材實施近兩年來,各地幼教研究會及幼兒園也紛紛對「主題活動課程整合」進行探討與研究,這些教育改革的共同點就是「以兒童發展為本」,將課程改革的研究視為教育研究、視課程為聯結實踐與理論的一個橋梁。偉大教育家陳鶴琴說過:「我們不能把幼稚園里的課程象大學的課程那樣獨立,什麼音樂是音樂、故事是故事,相互間不發生影響。應把幼稚園的課程打成一片,成為有系統的組織。」因此,為順應當今教育改革的潮流,立足於國際視野,推動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步伐,我園不失時機地提出「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的研究。 第 二、符合新《綱要》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啟蒙性的。各領域的內容應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各方面的發展。「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注重趣味性,寓教育於生活、游戲之中。以上論述反映了幼兒教育課程整體觀的導向。而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強調的是健康、語言、社會、認知、藝術五大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有機結合,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樹立一日活動都是課程的整合觀,將課程融入幼兒一日生活、游戲、學習之中,使幼兒在學習、生活、游戲過程中整體、和諧、全面的發展。
❼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化課堂教學
方法有如下: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1、信息技術整合於課程教學,不是被動地納入,而是主動地適應課程的發展,並與其和諧自然地融為一體。作為課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條件,它的飛速發展,必須引起一場學習的革命,使教師更新教學觀念,營造學習環境,完善教學模式,變革評價方法。讓課堂更精彩。
2、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融為一體。正因為信息技術既可以豐富視聽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為具體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圖像、聲音、文字與時代氣息為一體,教師使用這一媒體,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讓自己的課堂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整合中作為重要工具的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知識的分割和學科間的隔離,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識體系統一聯結起來。這種整合是一種和諧,一重互動,而不等於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其基本特徵是它具有學科的交叉性和立足於能力的培養。
二、優化課堂教學:
1、信息技術簡單地應用於教學,而應該創設主動學習的情景,創造條件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習者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2、信息技術與其主體是課程,而並非是信息技術。教學中不能為運用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甚至不惜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應以課程目標為根本出發點,以改善學習者的學習為目的,選擇適用的信息技術。
3、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更新,既要繼承、發揚優秀的傳統經驗,又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在整合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學習管理,加強課外輔導,重視學科基本素養的培養。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時候,不能否定傳統教學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
4、信息化時代的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素質。對教材的處理、學生的特點、教法的變革要能准確把握,同時,要積極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即獲取、選擇、加工信息的能力,由於信息的單一化轉變為多元化,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自由選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樣可能會使部分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課堂無法調控,完不成教學任務,導致學生成績兩極分化。
5、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中,切忌好高騖遠,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既要勇於創新探索,又要善於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既要學習了解信息技術,又要深刻認識學科教學的真諦。
6、說明: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整合不等於混合,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並了解學科教學的需求。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2)現代學習理論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教與學的層面上,每一種理論都具有其正確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沒有一種理論具有普適性,無論哪一個理論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論而成為惟一的指導理論。
(3)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對需要機械地記憶知識或具有操練和訓練教學目標的學習中突顯出來。
(4)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作用,則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控制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5)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給學生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環境和廣闊的建構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式地學習。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適當的內容重復,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通過信息技術設置情景,讓學生便於意義建構。
(7)課程整合課題擴展閱讀: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整合不等於混合,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並了解學科教學的需求。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2、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對於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不同的人來說,他們所處的學習環境和所選擇的學習方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如有的學生不能主動地對外來信息進行加工,喜歡有人際交流的學習環境,需要明確的指導和講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