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課題組
㈠ 王煒的科研項目
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凝聚態物理、統計物理學和軟凝聚態物理系統中的動力學特性。近年來重點研究蛋白質分子體系的折疊、聚集、功能運動動力學和各種相互作用下的生物大分子組裝微結構特性以及生物網路系統信號傳導動力學特性相關問題。在國際重要學術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主要工作發表在PRL、NSB、PNAS和JACS等重要學術雜志上。目前承擔科技部973項目「非線性科學核心問題及其重要應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等。
㈡ 怎麼寫畢業論文的致謝部分
例1、華南師范大學化科院04級師范生麥裕華同學的本科論文答辯致謝 只是自己不再彷徨,反而像那些存在主義者們那樣,開始思考那些看似庸人自憂但與生命真正相關的問題。擺脫夢寐恐怖,走出疑忌歧路,逐獲正當尊榮,這不僅是一向的希冀,也是持續不斷的努力方向。值得慶幸的是,一路之上得到多位師長和同學的幫助。 首先感謝的是導師李景寧副教授。李教授淵博的知識和對教育教學的熱情讓我感受到大學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這在師德逐漸消解的當下社會是難得一見的。李教授讓我參與她主持的一項教育改革研究項目,提供大量的研究資源和各種學術活動機會。這些難以尋覓的良機使得我認真省思自己原本膚淺的教育認識,在實踐中提升有限的水平。這一艱辛而收獲豐富的過程將對我在日後的工作崗位上進行教育活動建立了必要的基礎。 肖信老師和羅秀玲老師在我開始接觸教育學時給與指導,陳徽師姐和甘秋玲師姐對我的學習和成長一直給與關心。我難以忘懷吳全華教授和劉良華教授的講課,如果說一位是批評家,另一位則是詩人。難以忘懷的,還有錢揚義教授的親切期盼和那些煙,汪朝陽教授的快人快語,王輝博士對集郵的長年堅持,以及許多師長的印象。 我和許多人一樣,在大學里尋找理想、學術道路和愛情,最後只能帶著理想和學術信念離去。我不聰明,但是自我感覺頗是勤奮。自大學三年級開始堅持寫作,作為表達自己思想和教育立場的方式;發表的多篇文章未必對學術有所助益,但是較能清晰地呈現自己的思想發展脈絡。每當徘徊在圖書館的時候,絕不敢奢望自已有什麼傑出的學術成就。只是越到畢業的時候,越有孤獨寂寥的感嘆。雖然還有很多遺憾,也知道這些遺憾一直存在,我還是走著自己的這些路。只是路途漫漫,現在只能說聲: 再見,廣州大學城!再見,華南師大!終有一天,我會卷土重來。 例2、南京曉庄學院04級師范生張麗娜同學的本科論文答辯致謝 寫到這里已是論文的結篇之詞,我突然沒有了之前流暢的思路,敲擊鍵盤的手指變得有些沉重起來,總結與回首總是令人感慨萬千。翻看著這厚厚一疊的數萬文字,想起曾經為了要寫六千字的論文而發愁,我不禁對自己微笑了。四年的大學時光轉瞬即逝,十六年的學子生涯亦將揮手告別。這一路走來的點滴片段,此時此刻如同影像般在心底回放,無論快樂、憂傷、收獲還是挫敗,都是那樣的珍貴與溫暖。能端坐於課堂,凝聽老師的諄諄教誨;能留連在圖書館,啃讀冊冊文獻;從一門門課程的學習到一行行論文的撰寫,能擁有這段學習的機會,我有著難以言表的珍惜與努力,惟恐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對學業有絲毫的懈怠,盡其所能不辜負老師、朋友和家人的期望與關懷。 感謝化學系的各位領導,感謝龍琪、陸國飛、宋怡三位化學教學論的老師,感謝你們在學業上的指導和生活中的關心,你們學者的睿智和師者的風范,讓我在熱愛的化學教育領域的領悟更深一層!感謝張鳳、胡應傑、鮮華、劉少賢、陳昌雲等老師在實驗場地、實驗器材和葯品上的幫助和實驗技術方面的指導,畢業論文期間得到了你們太多的幫助,尤其是胡老師那一句實驗要深入被奉為我設計實驗的關鍵原則。 陳博同學的淵博學識、教育理想和扎實的專業基礎,朱子豐同學的深厚科學素養、敏銳實驗洞察力和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能,以及他們共有的執著、熱情,都是我學習的典範,也給予我投身實驗研究的極大動力。他們在畢業課題實踐過程中的交流、指導,使我獲益匪淺,在這里誠摯地感謝他們。尤其是陳博同學在我實驗失敗時給予我巨大的精神鼓舞,讓我更有信心站在今天的講台上。 江虹、王煒祺、趙鈞若、范淑平、蔡敏堯、馬曉雯等學妹都是在相同課題組共同奮斗的成員,本篇之成文與她們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文中部分還參考了她們發表的部分成果。 青春靚麗、才華橫溢的你們讓我對曉庄的校園更加留戀。 謹以拙文向她們表示謝意。 例3、網路搜索結果1 本研究及學位論文是在我的導師鄭建立副教授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鄭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兩年多來,鄭教授不僅在學業上給我以精心指導,同時還在思想、生活上給我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此謹向鄭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本論文的所有研究工作從論文的選題、實現條件到論文的寫作等階段都是在簡棄非副教授和張勇副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兩位導師在作者研究生學習期間在學術和生活等方面的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指導。兩位導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學術知識、誨人不倦的敬業精神以及寬容的待人風范使作者獲益頗多。謹向兩導師致以最衷心的感謝。 感謝我認識的師兄弟、師姐妹們。需要一一感謝我的同學們,有幸與你們同學是我讀研的最大收獲:感謝給我帶來的不一樣的體驗的李國超、孫紹雲兩位軍隊的老大哥;感謝陳會平,本論文撰寫得到你不少幫助,從你身上學到不少東西;感謝我的合作者胡永飄;感謝給我幫助的葉子波;感謝雙重校友劉海燕;感謝帶給我多彩生活的梁立明;感謝關心和幫助我的馮長溪。同時還要感謝宿友葉艷輝。 願把我的幸福和快樂都送給關心和支持過我的人,也願他們一切如意。 例4、一個博士的論文致謝詞 我出生的時候是一個下雪的深夜,我的父親在床邊生了一堆柴火,我的母親躺在四周漏風的那間破屋角落的床上,咬緊牙關,生下了我。27年後,也是在一個下雪的深夜,我完成了我的博士論文。當我打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我站起來,拉開窗簾,打開窗戶,白天還吵吵鬧鬧、喧囂的世界變成一片潔白,讓人頓感清凈。 我從進入大學到博士畢業整整十年。在這十年中,我過得渾渾愕額。十年前,我身高170cm,十年後,我身高還是170cm;
㈢ 梁治平的人物經歷
1959年,生於湖北孝感
1975年7月-1978年9月,工人
1978年9月-1982年7月,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本科
1982年9月-1985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外國法制史專業研究生
1984年,加入「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編委會,該編委會由甘陽任主編,蘇國勛、劉小楓任副主編,成員還包括有王煒、王炎、趙越勝、周國平、陳嘉映、陳平原、徐友漁、陳來等
1985年7月-1993年6月,執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
1986年-1988年,為《讀書》雜志撰寫專欄文章
1988年9月-1989年1月,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紐約),訪問學者
1989年2月-1989年4月,哈佛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1992年9月12-14日,赴哈佛大學東亞系作研討會報告「文化中國:詮釋與溝通」(Culture China: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1993年6月-1998年9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專職研究,並任該所研究員至今
1995年12月,赴香港大學法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行政法學系中國法課題組訪問並講演
1995年-1998年,創辦並主持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任該中心主任至今;在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等機構輪流組織學術研討會、國際學術會議(清華大學)、系列講演(政法大學)
1996年,《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中國政法大學版,1996
1996年2月,赴澳門作大會報告「走向法律全球村?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西方法」(Towards a Legal Global Village? Western Law in Non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s)
1996年10月9-11日,赴日本東京、京都作大會報告「第4次神戶講座暨第1屆亞洲法理學研討會:變化世界中的法律:亞洲的抉擇」(The Fourth Kobe Lecture being The First Asia Symposium in Jurisprudence:「Law in Changing World: Asian Alternatives」);13日,赴日本九州大學法學部講演
1996年-2002年,與賀衛方主編「憲政譯叢」,11種,北京三聯版。詳見下文「作品提要」
1996年至今,主編「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叢」,已出10餘種,中國政法大學版。詳見下文「作品提要」
1997年,《梁治平自選集》,廣西師范大學版,1997
《法律解釋問題》(編),法律版,1997
《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校),北京三聯版,1997
1997年11月13日,赴葡萄牙里斯本獨立大學(Universidade Autonoma de Lisboa)作講演會報告「中國法律發展趨勢」(Trends of evolution of Law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5日,赴西班牙巴塞羅那獨立大學(Universitat Autonoma de Barcelona)作同一主題的講演會報告
1997年-1998年,編「法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 (《法學》雜志);為《南方周末》報撰寫專欄文章
1998年,《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合編),法律版,1998
《書齋與社會之間》,法律版,1998;第二版,2002
1998年4月,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訪問教授。8日,14日,25日,在該院中國中心講演
1998年6月14-17日,赴北京作研討會報告「儒學論人性與人類尊嚴」(Confucianism on Human Nature and Human Dignity)
1998年7月10日,赴義大利Salerno-Ravello作大會報告「法的概念與人權:東西方比較」(Concept of Law and Human Rights:Comparis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1998年9月-1999年6月,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紐約),訪問學者。1998年10月1日,在該院中國法律研究中心與張偉仁教授對話並撰文「中國法律傳統與法律文化:與張偉仁教授對話」[Conversation on China's Legal Tradition and Legal Culture (with Professor Chang Weijen)]
1999年,《大自然的權利》(校),青島版,1999
1999年3月-10月,赴美數所高校巡迴講學。3月23日,赴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法學院中國法研究中心講演;3月27-28日,赴哈佛大學法學院東亞法律研究中心作大會報告「當代中國法律發展」(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Legal Development);4月13日,再赴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法學院中國法研究中心講演;4月30日,赴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國際關系學院作研討會報告「當代中國憲政主義研討會」(Symposium on the Constitu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5月10日,赴加州大學洛杉璣校區中國研究中心講演;8月8-22日,赴加利福尼亞州Santa Cruz,受邀參加「技術與人類發展研討會」(Workshop on Technology and Human Development);9月21日赴耶魯大學法學院作課堂講演「中國法」(Chinese Law);10月18日,赴紐約大學法學院作大會報告「中國法律與發展50年」(Timothy A.Gelatt Dialogue on Law and Development in Asia:「50 Years of Law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1999年10月-2000年7月,高等研究院社會科學部(美國,普林斯頓),研究員。1999年10月21日,在該部作「午餐講演會」;1999年11月16日,在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院(Woodrew Wilson School)作課堂講演「中國政治」(Chinese Politics);1999年12月1日,在高等研究院社會科學部的人權研討會上作主題報告;2000年2月24日,赴華盛頓大學(美國,西雅圖)東亞系講演;2000年3月27日,赴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法學院中國法研究中心講演;2000年4月12日,在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講演;2000年4月20日,赴Rowan大學(新澤西州)法律系講演;2000年5月22日,赴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作會議報告「中國憲政的本土根源」(The Indigenous Roots of Chinese Constitutionalism)
2000年9月-2001年6月,哈佛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2000年10月26-28日,赴義大利佛羅倫薩作大會報告「法典:世紀末的反思」(Codes: A Reflection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2000年10月30日,赴紐約大學法學院,受邀出席 「中國法的現代化」(The Modernization of Law in China)研討會;2000年11月9日,在哈佛大學法學院作課堂講演「法律在中國社會中的作用」(Role of Law in Chinese Society);2001年3月1日,在哈佛大學法學院講演(Ritholz講座)
2002年2月-5月,香港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2002年4月1-4日,赴香港城市大學作論文報告「社會網路與市民社會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Networks and Civil Society)
2002年5月13日,赴香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暨香港大學法學院作學術報告「一港兩制:新界的土地、人民與法律」
2002年5月18-19日,赴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應邀評議「德沃金教授法律哲學研討會」
2002年7月,與吳敬璉、江平等成立上海法律與經濟研究所,任該所所長至今
2002年-2003年,赴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制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而召開的多次政府間專家會議
2003年11月28-30日,在上海法律與經濟研究所主持「國家、市場、社會:當代中國的法律與發展」學術研討會
2004年至今,《洪範評論》(雜志執行主編),中國政法大學版,詳見下文「著、編、譯」
2005年10-11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訪問學者
2006年7月22日,赴北京作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合聚講壇」第二講主講嘉賓發表講演
㈣ 怎麼寫畢業論文的致謝部分
例1、華南師范大學化科院04級師范生麥裕華同學的本科論文答辯致謝
只是自己不再彷徨,反而像那些存在主義者們那樣,開始思考那些看似庸人自憂但與生命真正相關的問題。擺脫夢寐恐怖,走出疑忌歧路,逐獲正當尊榮,這不僅是一向的希冀,也是持續不斷的努力方向。值得慶幸的是,一路之上得到多位師長和同學的幫助。
首先感謝的是導師李景寧副教授。李教授淵博的知識和對教育教學的熱情讓我感受到大學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這在師德逐漸消解的當下社會是難得一見的。李教授讓我參與她主持的一項教育改革研究項目,提供大量的研究資源和各種學術活動機會。這些難以尋覓的良機使得我認真省思自己原本膚淺的教育認識,在實踐中提升有限的水平。這一艱辛而收獲豐富的過程將對我在日後的工作崗位上進行教育活動建立了必要的基礎。
肖信老師和羅秀玲老師在我開始接觸教育學時給與指導,陳徽師姐和甘秋玲師姐對我的學習和成長一直給與關心。我難以忘懷吳全華教授和劉良華教授的講課,如果說一位是批評家,另一位則是詩人。難以忘懷的,還有錢揚義教授的親切期盼和那些煙,汪朝陽教授的快人快語,王輝博士對集郵的長年堅持,以及許多師長的印象。
我和許多人一樣,在大學里尋找理想、學術道路和愛情,最後只能帶著理想和學術信念離去。我不聰明,但是自我感覺頗是勤奮。自大學三年級開始堅持寫作,作為表達自己思想和教育立場的方式;發表的多篇文章未必對學術有所助益,但是較能清晰地呈現自己的思想發展脈絡。每當徘徊在圖書館的時候,絕不敢奢望自已有什麼傑出的學術成就。只是越到畢業的時候,越有孤獨寂寥的感嘆。雖然還有很多遺憾,也知道這些遺憾一直存在,我還是走著自己的這些路。只是路途漫漫,現在只能說聲:
再見,廣州大學城!再見,華南師大!終有一天,我會卷土重來。
例2、南京曉庄學院04級師范生張麗娜同學的本科論文答辯致謝
寫到這里已是論文的結篇之詞,我突然沒有了之前流暢的思路,敲擊鍵盤的手指變得有些沉重起來,總結與回首總是令人感慨萬千。翻看著這厚厚一疊的數萬文字,想起曾經為了要寫六千字的論文而發愁,我不禁對自己微笑了。四年的大學時光轉瞬即逝,十六年的學子生涯亦將揮手告別。這一路走來的點滴片段,此時此刻如同影像般在心底回放,無論快樂、憂傷、收獲還是挫敗,都是那樣的珍貴與溫暖。能端坐於課堂,凝聽老師的諄諄教誨;能留連在圖書館,啃讀冊冊文獻;從一門門課程的學習到一行行論文的撰寫,能擁有這段學習的機會,我有著難以言表的珍惜與努力,惟恐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對學業有絲毫的懈怠,盡其所能不辜負老師、朋友和家人的期望與關懷。
感謝化學系的各位領導,感謝龍琪、陸國飛、宋怡三位化學教學論的老師,感謝你們在學業上的指導和生活中的關心,你們學者的睿智和師者的風范,讓我在熱愛的化學教育領域的領悟更深一層!感謝張鳳、胡應傑、鮮華、劉少賢、陳昌雲等老師在實驗場地、實驗器材和葯品上的幫助和實驗技術方面的指導,畢業論文期間得到了你們太多的幫助,尤其是胡老師那一句實驗要深入被奉為我設計實驗的關鍵原則。
陳博同學的淵博學識、教育理想和扎實的專業基礎,朱子豐同學的深厚科學素養、敏銳實驗洞察力和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能,以及他們共有的執著、熱情,都是我學習的典範,也給予我投身實驗研究的極大動力。他們在畢業課題實踐過程中的交流、指導,使我獲益匪淺,在這里誠摯地感謝他們。尤其是陳博同學在我實驗失敗時給予我巨大的精神鼓舞,讓我更有信心站在今天的講台上。
江虹、王煒祺、趙鈞若、范淑平、蔡敏堯、馬曉雯等學妹都是在相同課題組共同奮斗的成員,本篇之成文與她們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文中部分還參考了她們發表的部分成果。
青春靚麗、才華橫溢的你們讓我對曉庄的校園更加留戀。
謹以拙文向她們表示謝意。
例3、網路搜索結果1
本研究及學位論文是在我的導師鄭建立副教授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鄭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兩年多來,鄭教授不僅在學業上給我以精心指導,同時還在思想、生活上給我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此謹向鄭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本論文的所有研究工作從論文的選題、實現條件到論文的寫作等階段都是在簡棄非副教授和張勇副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兩位導師在作者研究生學習期間在學術和生活等方面的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指導。兩位導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學術知識、誨人不倦的敬業精神以及寬容的待人風范使作者獲益頗多。謹向兩導師致以最衷心的感謝。
感謝我認識的師兄弟、師姐妹們。需要一一感謝我的同學們,有幸與你們同學是我讀研的最大收獲:感謝給我帶來的不一樣的體驗的李國超、孫紹雲兩位軍隊的老大哥;感謝陳會平,本論文撰寫得到你不少幫助,從你身上學到不少東西;感謝我的合作者胡永飄;感謝給我幫助的葉子波;感謝雙重校友劉海燕;感謝帶給我多彩生活的梁立明;感謝關心和幫助我的馮長溪。同時還要感謝宿友葉艷輝。
願把我的幸福和快樂都送給關心和支持過我的人,也願他們一切如意。
例4、一個博士的論文致謝詞
我出生的時候是一個下雪的深夜,我的父親在床邊生了一堆柴火,我的母親躺在四周漏風的那間破屋角落的床上,咬緊牙關,生下了我。27年後,也是在一個下雪的深夜,我完成了我的博士論文。當我打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我站起來,拉開窗簾,打開窗戶,白天還吵吵鬧鬧、喧囂的世界變成一片潔白,讓人頓感清凈。
我從進入大學到博士畢業整整十年。在這十年中,我過得渾渾愕額。十年前,我身高170cm,十年後,我身高還是170cm;
㈤ 提出著名論斷「自行車的污染比汽車更大」的王煒教授還在東南大學任教嗎
對啊 ,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國家「暢通工程」專家組組長、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王煒教授
㈥ 王煒的研究課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葯物單-混-譜模式及TNF-α/NF-κB信號通路探討土家葯血筒抗RA葯效物質基礎研究」(81374062)70萬 主持 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主題項目「海洋傳統葯源生物(中葯)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海洋生物來源中葯材質量標准研究」課題子課題八-海洋中葯瓦楞子的質量標准研究 (SS2013AA09002) 33萬 主持 長沙市科技局重點項目「六味地黃丸多指紋圖譜質量控制體系構建研究」 (K1205019-31) 15萬 主持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課題(20134323110004) 12萬 主持 湖南省高校創新平台開放基金項目(13K077) 6萬 主持 湖南省中醫葯管理局(201215) 3萬 主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2013693) 3萬 主持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美國USDA):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Proct-Based Insect Management Compounds for Medical, Veterinary and Urban Concern (58–6408–7–228)$507,319 參與 9.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美國FDA):Science Based Authentication of Dietary Supplements (U01FD 002071-09)$552,000 參與
10. 「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創新葯物和中葯現代化」博士基金 抗病毒葯物奧芬奇的臨床前實驗研究(2003AA2Z3522)20萬 參與
11. 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 口瘡寧含片的開發研究(2002-k3-76)60萬 參與
12. 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 中國內地與香港醫葯行業項目評估的研究 (990268) 20萬 參與
㈦ "中國城市環境污染不是由汽車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車造成的。自行車的污染比汽車更大",是誰說的
中國城市環境污染不是由汽車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車造成的。自行車的污染比汽車更大。
—— 王煒
國家「暢通工程」專家組組長、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王煒教授的研究成果。
第一這是由一家汽車公司資助研究機構搞環境研究,最後得到的結論。
第二,他的理由是「因為自行車引起交通不暢,導致汽車停滯,排放更多廢氣」。
王煒大教授的研究成果「自行車過多是道路擁堵根本原因,自行車是城市交通污染的主要原因」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騎自行車出行是綠色交通,既沒有污染,又安全。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 「暢通工程」專家組組長、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王煒教授認為,自行車作為一類交通工具是綠色的,但它不是一種綠色交通方式。相反,正是因為自行車太多,影響了城市的道路交通,致使道路的利用率不高,機動車運行緩慢,尾氣排放量增加,城市空氣污染加劇。
王煒教授認為,影響南京城市交通進一步改善的原因是摩托車、自行車太多,(難道現在的汽車不多嗎?)應該對摩托車的發展加以限制,嚴格控制自行車的數量(如果城市交通中有自行車、摩托車,仍然需要保留非機動車道,因此即使機動車道增加也不會有太大的空間,不知道王煒大教授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的?)。王煒大教授介紹,發達國家的道路行駛速度在50至60公里,道路利用率很高,而我國的城市道路行駛速度一般在20公里左右,道路利用率只有發達國家的30%。當汽車以時速20公里左右的速度行駛時,其消耗的功能最多、排放的尾氣最多、佔道面積最多。機動車已經成為城市污染最主要的來源。而道路行駛速度緩慢的根本原因,就是摩托車、自行車佔道擠道,因此是污染的主要原因。
王教授說,摩托車與自行車行駛在一起,自行車不安全;與機動車一起行駛,摩托車不安全。如果從安全得到保障的角度考慮,摩托車與機動車應該佔有同樣的道路面積,這就存在很大的浪費現象。(請問王煒大教授,目前摩托車和機動車佔用了同樣的道路面積嗎?)
王煒大教授認為,要緩解城市交通的壓力,應強化以公交出行為主體的交通方式,少騎自行車,不騎摩托車。南京的公交出行率大約在24%,離最佳城市交通狀態尚有很大的距離。王教授說,當選擇公交出行達到50%的時候,城市道路的利用率最高,污染最少。
㈧ 徐新生的2001年主要研究方向簡介
蠕變粘彈性問題的辛系統研究
本系統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以原變數及其對偶變數 (混合變數) 為問題的基本變數,代替傳統的單一變數方法;將辛系統引入到粘彈性力學中,在辛幾何空間中研究正則問題;而在時域利用展開等化粘彈性力學諸問題為系列具有初應力或初應變的彈性力學問題。這樣在時域空間兩個方面力求創新,開闊粘彈性力學問題的求解思路。使求解體繫上從傳統的歐幾里德幾何形態進入到辛幾何的形態。而計算方法上採用了滿足守恆律的辛結構數值方法。使粘彈性力學問題解題方法和思路出現一個新的面貌。
力學中的Hamilton體系研究
哈密頓(Hamilton)體系是在拉格朗日體系的基礎上引進對偶變數,利用哈密頓函數和拉格朗日函數的特殊關系導向哈密頓體系連續介質力學中的正則方程。由於哈密頓體系採用了混合變數並且系統具有守恆性,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些優勢。引入了哈密頓體系後,力學問題可以在一個新的平台上進行研究,如彈性力學、結構的振動與波動以及結構的穩定性、流體力學、水波問題、復合材料力學、斷裂力學等。從拉格朗日體系向哈密頓體系的換代,其意義在於從傳統的歐幾里德型的幾何形態進入到了辛幾何的形態之中,突破了傳統觀念,從而可使混合變數方法進入到應用力學的廣大領域。
力學中的Birkhoff體系研究
力學中的Birkhoff 體系所研究的問題,包括保守系統問題和非保守系統問題。Birkhoff體系下仍保留了辛的性質。由於在Birkhoff體系下也可將研究的問題在辛幾何空間加以討論,因而許多辛正交,歸一及展開等數學工具就可以充分利用。用全狀態空間變數概念討論振動諸問題是一個新的設想,更適合由於計算機的發展對其理論和計算方法的需要。構造諸問題的Birkhoff基本方程,然後建立辛幾何空間進行求解方法,進一步藉助於辛幾何理論的數學工具,與辛矩陣所伴隨的守恆性,形成一套計算方法。將其應用到工程問題中。
非線性淺水波理論及辛數值方法研究
在理想流體非線性淺水波理論中,波高與速度勢恰好為一對對偶函數,因而哈密頓體系可以引入到非線性淺水波問題中。這樣一類變數的范圍內以高階偏微分方程為標志的拉格朗日體系方法可以由全狀態空間變數表示且具有守恆律的正則性控制方程辛方法代替。建立一種一般性的理論方法、實驗方法和辛數值方法。進一步解決流固耦合問題,並應用到工程實際中。如三峽工程升船機船廂的穩定性,中國文物力學的「龍洗」機理研究等。向流體力學其他問題滲透並建立求解基本體系和數值方法。
應力波傳播過程中的前屈曲和後屈曲研究
結構的動態屈曲是系統運動失穩的主要形式。人們通常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是以結構整體振動觀點採用相應的方法。而課題組認為 1) 當結構受到沖擊載荷時發生屈曲現象應該是從一個局部開始的,而不是整體的屈曲,因而以有局部效應的應力波傳播過程中發生局部屈曲的觀點更能揭示發生屈曲的關鍵所在;2)用分叉觀點可確定臨界載荷及屈曲模態是理想的方法;3)結構動態的前屈曲是零本徵值問題,而後屈曲是非零本徵值問題。基於上述出發點可以研究彈性和彈塑性梁、板、圓柱殼等端部軸向受到沖擊時發生局部屈曲的一系列問題和對稱彈塑性桁架結構稱沖擊載荷作用下出現非對稱失穩等問題。這些研究結果可以直接應用與工程實際問題。
近期主要部分學術論文
[1] Wang Minzhong and Xu Xinsheng, 1990, A generalization of Almansi's theorem and its application, Appl. Math. Modelling, Vol.14, No.5, 275-279
[2] Xu Xinsheng and Wang Minzhong, 1991, General complete solutions of the equations of spatial and axisymmetric Stokes flow, Q. JI. Mech. Appl. Math., Vol.44, Pt4, 537-548
[3] Xu Xinsheng and Wang Minzhong, 1993, On the completeness of solutions of the generalized axisymmetric Stokes flow equations,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Vol.13, No.4, 222-228
[4] 徐新生、蘇先樾、余同希,1993,縱波在率相關塑性軟化材料中的傳播,中國科學,(A輯),23卷10期,1062-1069
[5] 徐新生、王敏中, 1993,關於彈性力學中Boussineq-Galerkin解和胡海昌解的等價性,力學學報,25卷2期,237-241
[6] 王煒、徐新生、王敏中, 1994,橫觀各向同性彈性體軸對稱問題的通解及其完備性,中國科學,(A輯), 24卷6期,586-598
[7] Xu Xinsheng, Zhong Wanxie and Lu Yulin, 1995, Study of nonlinear long wave approximation in uniform channels via Hamiltonian structure, J. Hydrodynamics, (Ser.B) Vol.7,No.1, 66-76
[8] 徐新生、蘇先樾、王仁,1995,彈塑性圓柱殼在軸向應力波下的動態屈曲,中國科學,(A輯),25卷2期,166-173
[9] 徐新生、鍾萬勰、呂玉麟,1995,Hamilton 體系下的二維非線性淺水波,大連理工大學學報,35卷6期,796-800
[10] 鍾萬勰、徐新生、張洪武,1996,Hamilton 體系與彈性力學Saint-Venant 問題, 應用數學和力學, 17卷9期, 781-789
[11] 徐新生、鍾萬勰、張洪武,1996, 彈性曲梁問題的直接法,工程力學,13卷4期, 1~8
[12] 徐新生、劉書田、劉凱欣、李雲鵬,1997,彈性圓柱殼在軸向應力波傳播過程中的非對稱屈曲,爆炸與沖擊,17卷3期,249-253
[13] 徐新生、呂玉麟、鍾萬勰,1997, Hamilton 體系與多層流體中的非線性淺水波,水利學報, 21卷 增刊, 127-136
[14] 徐新生、張洪武、齊朝暉、鍾萬勰,1997,關於彈性回轉體問題的直接方法,大連理工大學學報,37卷5期,683-687
[15] 徐新生、劉書田、劉凱欣、郭杏林,1997,在軸向應力波傳播和反射過程中彈性有限長圓柱殼非對稱動態屈曲,計算力學學報,14卷5期,383-388
[16] Xu, X.S., Zhong, W.X. and Zhang, H.W. ,1997, The Saint-Venant problem and principle in elasticity, Int. J. Solids Structures, Vol.34, No.22, 2815-2827
[17] Xu, X.S., Xu, J.Y., Liu, S.T. and Liu, K.X.,1997, Dynamic axisymmetric and non-axisymmetric buckling of finite cylindrical shells in propagting ang reflecting of axial stress waves, J. Phys iv France, 7, C3-617 - C3-622
[18] Xu Xinsheng, Yu Tongxi, Su Xianyue , 1997, Propagation of wave in rate-dependent plastic softening rod and beam,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123, No.3, 190-195
[19] Xu, X.S., Zhang, H.W. and Zhong, W.X.,1998, A Direct method for the problem of the solid cylinder in elasticity, Q. J. Math. , Vol.11, No.2 454-465
[20] 徐新生、鄭新廣、張洪武、哈密頓體系與彈性楔體問題,應用力學學報,1999,16卷2期,140-144
㈨ 廣州農林下路北京同仁堂王瑋教授的簡歷
醫生名字: 王瑋
醫生職稱: 副教授
所在醫館: 廣州中醫館
醫生介紹: 曾任中國高教學會理事,中華中醫葯學學會委員
六十年代畢業於中醫葯大學醫療系本科,學制六年。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四十五年。八十年代曾師從江南祖傳四代名醫何氏婦科,甚得真傳,並得到過中醫泰斗何任、朱良春、焦樹德教授們的臨床指導。九十年代曾被國家教委、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省委作為業務骨乾重點培養。經過多年努力,在中醫葯理論和實踐方面造詣深厚,尤以診治內科、婦科病症最為盛名。
主治:中醫內科、婦科、男科、兒科、皮膚科及疑難雜病
擅長診治:
內科: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病、心律失常、痛風、肝膽病、呼吸道疾病
、胃腸病、腎病、風濕病、中風後遺症、腫瘤術後綜合症、頸腰骨關節病、
亞健康、疲勞綜合症等。
婦科:月經失調、子宮出血、痛經、閉經、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習慣性流產、
乳腺病、人流術後諸症、產後諸症,及婦科養顏保健等疑難雜病。
男科: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男性性功能障礙(遺精、陽痿、早泄、陽強)、
不育症。
兒科:小兒咽炎、扁桃體炎、氣管炎、鼻炎、肺炎、厭食、疳積、遺尿、腹瀉、
發育不良等。
皮膚科:帶狀皰疹、濕疹、銀屑病、痤瘡、蕁麻疹等。
第2診室 應診時間: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30
逢星期四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