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我們

科學我們

發布時間: 2021-03-25 21:58:49

科學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

科學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就像空氣一樣,像是電器啊,在停電是得發電機,在冷時的電熱墊,在想外出時的汽車飛機火車。。總之它,科學無處不在

⑵ 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改變

1、科技培育新的習慣

通過科技,採用了新的習慣。父母擔心他們的青少年穿著不雅的衣服,並在錯誤的朋友社交圈中移動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些事情今天仍然發生。

但是,社交媒體和互聯網的使用是當今大多數父母最關心的問題。許多青少年和年輕人沉迷於他們的智能手機,沒有移動設備可能會導致即時的無聊。

2、科技改變了教育

學生接受導師指導的方式已經改變。即使是導師也經歷過這種變化,因為他們更容易接觸到他們的學生置和他們想要的時間學習。任何人都可以去在線學校並獲得普遍認可的證書。電子書和 PDF 文檔也簡化了閱讀。

3、科技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

今天有許多設備通過其他科技進步來實現,這些科技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大多數人擁有 PC 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可以輕松地跨不同平台進行通信。

在過去,你必須寫一封信與某人溝通。這封信甚至可能需要幾天才能交付。必須跟蹤該信件,看它是否已被相應人員發送和接收。錯誤也並不少見。

4、科技改變了我們如何支付賬單和轉移資金

不必再進入銀行取款或轉賬給某人。甚至可以在沒有進入銀行的情況下生活。許多銀行已經可以在線進行注冊,並且可供人們訪問。

像 PayPal 這樣的公司創建了一個平台,人們可以使用互聯網從任何位置發送和接收資金。由於科技的原因,支付賬單也得到了簡化。購物時,必隨身攜帶現金。使用手機和銀行應用程序,可以在線完成所有必要的賬單支付。

5、科技改變了我們如何看電視

科技改變了今天看電視的方式。可以暫停直播電視,如果錯過了某些內容,可以回放它,並控制希望如何關注實時體驗。藉助科技,電視行業正在發生的事情令人難以置信。使用移動設備,可以隨時隨地觀看想要的內容。

⑶ 科學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人類發展到今天,科學的作用越來越舉足輕重,但科學的發明物對人類也造成巨大的危害性,如原子彈的發明,如人類環境的劇烈惡化,如地球生態的失衡等等,難以盡數。因此,有許多人開始抱怨科學,認為這些都是科學的發展造成的。我在這里就以此問題簡單的給大家做一些解析。
辯證法家智慧精靈認為:人類作為智慧的生物,是具有兩面性的,或者說是辨證的高等動物。而科學作為人類的意識創造物,也是具有兩面性的,所以說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當我們在享受他的高超與美妙的時候,必然也可能給我們帶來不利的一面,關鍵是我們人類應該用自己的智慧與理智去識別與消除這些對我們人類不利的因素,而只推崇與發揚他的正面的一面。
如果我們因為科學的一些負面作用,而放棄對科學的追求,我們必然會得不償失的,我們不但可能退回到原始社會,而且還可能丟掉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本原。那我們就會陷於茫然與無知。
戰爭的存在不是科學的結果,而是人類生存競爭的結果;原子彈的發明不是科學的目的,而是人類能源發展的一個附屬品,只是我們人類因為利益關系將之繁衍與擴大化,最終成為我們自己的一個難以解除危險根源。
朋友,不管你反對什麼,你都不應該反對科學,因為你現在正在享受它給我們人類帶來的一切便利,我們人類只有真正的認識到科學的美好與完善,優秀與和諧,我們才能用我們的理智去除掉它產生的負面作用-----包括人類現在正面臨的環境惡化。

⑷ 科學是我們時代的什麼補充名言

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進一步的觀察材料會使這些假說純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後純粹地構成定律——恩格斯
2、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愛因斯坦
3、科學決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馬克思
4、一個涉及一切其他科目的科目,而因此是在教育中應該占最高地位的科目,就是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斯賓塞
5、真正的科學研究者對他所從事的工作完全舍棄了功利觀點——佚名
6、感謝科學,它不僅使生活充滿快樂與歡欣,並且給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巴甫洛夫
7、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列寧
8、如何辨別有希望的線索,是研究藝術的精華所在。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並能按其本身的價值而不是根據主宰當時的觀念去判斷佐證的科學家,最有可能認識某種確屬新東西的潛在意義。——貝弗里奇
9、沒有想像力的靈魂,就像沒有望遠鏡的天文台。——愛因斯坦
10、思想永遠是宇宙的統治者。——柏拉圖
11、科學是為了那些勤奮好學的人,詩——歌德
12、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對我怎樣評價。我卻這樣認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時而發現了一個光滑的石子兒,時而發現一個美麗的貝殼而為之高興的孩子。盡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還神秘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牛頓
13、要學會做科學的苦工。其次,要謙虛。第三要有熱情。記住,科學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巴甫洛夫
14、有了精神的實驗和觀測作為研究的依據,想像力便成為自然科學理論的設計師。——廷德爾
15、科學是到處為家的,不過只是任何不播種的地方,它是不會使其豐收的。——赫爾岑
16、科學的真正的與合理的目的在於造福於人類生活,用新的發明和財富豐富人類生活。——培根
17、短淺的眼光限制了我們,使我們不相信重力、化學及植物等科學的法則——愛獻生
18、我們所能經歷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藝術和科學的源泉。——愛因斯坦
19、無論鳥的翅膀是多麼完美,如果不憑借著空氣,它是永遠不會飛翔高空的。事實就是科學家的空氣。——巴甫洛夫
20、科學性的語言游戲希望使其說法成為真理,但卻沒有能力憑自己的力量,將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利奧塔
21、哲學是理性和科學的朋友,而神學是理性的敵人和無知的庇護者。——狄德羅
22、道德應當成為科學的指路明燈。——布夫勒
23、真正的科學不知道同情,也不知道厭惡,它的惟一目的就是真理。——格羅夫
24、科學的事業就是為人民服務。——列夫·托爾斯泰
25、科學研究能破除迷信,因為它鼓勵人們根據因果關系來思考和觀察事物。——愛因斯坦
26、在重視勞動和尊重勞動者的基礎上,我們有可能來創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勞動和科學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兩種力量。——高爾基
27、數學家毫不顧及聲明或猜想,他們僅僅根據定義和公理,並用論證和推理來演繹每一件事。事實上,現在把那些僅由猜想或假說建立起來的理論稱之為科學事不正確的,因為猜想往往求助於某種見解或主張,因而他不能由此而產生知識。——Reid,Thomas
28、要想獲得科學知識,就得從字母學起。——(法國)諺語
29、教育的事業並非使年輕人能完美地從事科學研究,而是要開闊年輕人的心胸,使其能盡力運用自己之所長。——洛克
30、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恩格斯
31、科學是我們時代的神經系統。——高爾基
32、當你看到不可理解的現象,感到迷惑時,真理可能已經披著面紗悄悄地站在你的面前。——巴爾扎克
33、教育學——不是一門科學兩是一種學藝——是一切學藝中最廣泛、最復雜、最崇高和最必要的一種。教育學藝是以科學為倚靠的。作為一門復雜而又廣泛的學藝,它依靠著許多廣泛而復雜的科學:作為一門學藝,它除了知識以外還要求才能和愛好,同樣,作為一門學藝,它追求一個永久要求達到而從來沒有充分達到的理想,即近求一個完人的理想。——馬申斯基
34、如果沒有系統的知識的幫助,先天的才能是無力的。直觀能解決很多事,但不是一切。天才和科學結合後才能得到最高的成功。——斯賓塞
35、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法朗士
36、科學失去道德標准,接著就會喪失認識力量和實踐活動,於是科學就變成偽科學。——皮薩爾日夫斯基
37、「問號」,是打開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諺語
38、科學的進展是十分緩慢的,需要爬——烏納穆諾
39、我們的教育應該使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
40、數學方法滲透並支配著一切自然科學的理論分支。它愈來愈成為衡量科學成就的主要標志了。——馮紐曼
41、科學的進步取決於科學家的勞動和他們的發明的價值。——巴斯德
42、科學不是為了個人榮譽,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人類謀幸福。——錢三強
43、哲學是科學中的科學——柯爾律治
44、攀登科學文化的高峰,就要沖破不利條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條件,並去創造新的條件。——高士其
45、藝術屬於古老的世界,科學屬於現——弗希特
46、沒有疑問,哲學與科學在許多方面是互相促進的。——羅蒙諾索夫
47、對科學家來說,不可逾越的原則是為人類文明而工作——李約瑟
48、學會集體工作的藝術。在今天的科學中,只有集體的努力才會有真正的成就。如果你一個人工作,即使你有非凡的能力,你也不能在科學上做出巨大的發現,而你的同事將始終是你的思想的擴音器和放大器,正如你自己——集體中的一員——也是別人的思想的擴音器和放大器一樣。——澤林斯基
49、反復地推斷,無休止地修正,就能在科學上取得勿容置疑的進步——杜克洛克斯
50、科學給予人類最大的禮物是什麼?是使人類相信真理的力量。——昆布頓
關於科學名言
科學名人名言
科學的名言
關於科學的名人名言大全
科學家說過的名言
關於科學精神的名人名言
關於科學的名人名言集錦
化學科學家名人名言
科學家名人名言
科學家的名言

繼續閱讀
找手工?就上阿里

⑸ 科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70字以上)

隨著科學發展,人類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18,19世紀的人無法想像咱們現在享用的設備.比如醫葯,農業,都經歷了科學帶來的改善.
然而,也有人抱怨科學帶來的災難.很多非法科學家利用他們做一些勾當.各類武器在戰爭中摧毀成百上千的生命,毒品麻痹人類攫取錢財.
總的說來,科學帶給我們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但是一旦被錯誤使用,就會導致致命傷害.人類要討論的問題在於,如何高效的控制並使用科學,使其為我們發揮最大作用

⑹ 現在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全是好處嗎

現代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並不全是好處。

科技發展進步的現在,每個人可以享受到哪些歷史人物所享受不到東西,每個人對這個科技的發展、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時,大大地忽略了科技給我們帶來的種種危害。

科學的進步總是伴隨著相應的弊端危險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這些負面影響否則我們人類可能最終會毀滅於自己的手中。

(6)科學我們擴展閱讀:

1、原子物理:

原子物理學的發展使人類掌握了核能技術,但也帶來了廣島、長崎的核災難,帶來了大約50年的「可怕的和平」。人類第一次有了毀滅自己的能力。

還有無數的核事故,最著名的是蘇聯的切爾諾貝利(你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具體的數據)。化學的發展賦予了我們改變自然的前所未有的能力,但我們的火葯和炸葯也傷害了數以千萬計的人類同胞。

2、化學合成技術:

我們的化學合成技術是的我們創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東西,但現在我們也被白色垃圾,有毒的化學污染,為什麼我們國家有這么多的孩子患有白血病,現在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裝修中使用的化學粘結劑,氟利昂破壞臭氧層。

3、石油勘探技術:

石油勘探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加快了人類進步的步伐。我們已經能夠以超過音速的速度旅行,但它也造成了太多的戰爭,太多的干擾,並導致地球變得寒冷和炎熱。生物技術的發展賦予了我們創造以前被上帝壟斷的生命的權利,但它也帶來了倫理上的混亂。

⑺ 科學在我們生活中有什麼影響

用電話加快通訊,用汽車、摩托車加快了生活的節奏,用電飯煲、煤氣做美味可口的飯菜……

電視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可以看新聞,了解國內外的事;可以看動畫片,放鬆一下;還可以不去現場看節目、表演;比如說,這次奧運會吉祥物揭曉,就可以在家看轉播。

電腦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更廣泛,我們在海寧發一封信到巴西,只要幾秒鍾對方就能收到。我們可以在英特網上和天南地北的親朋好友聊天、游戲;可以在網上讀新聞、看電影,聽音樂;可以聽老師上課,查找資料,還可以足不出戶購物、醫療、急救……

不管人們有沒有意識到,科學技術已經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在經濟社會發展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從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網路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手機、電腦那些昂貴的奢侈品步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想像一下,如果沒有手機,我們如何隨心所欲地與親人保持聯系呢;如果沒有網路,我們又如何與遠在異國他鄉的朋友談天論地;如果沒有高清晰的電視技術,我們又如何享受華麗的好萊塢電影呢?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時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著我們的文化。現在,更多的年輕人接受了電子商務,遠程教育等時尚的生活方式,甚至於網戀也成為現在的一種潮流。

⑻ 科學給予我們人類什麼

科學給了我們生存的機會,給了我們創造改造的開始,科學是我們不可離開的力量!!

⑼ 以"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寫一段話

現代科技已經和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對現代科技發展的一些冷思考



總有人在不斷地取笑一些文學藝術家的憂慮,你看看我們的作家詩人,都寫了些什麼?他們住在裝有高級抽水馬桶,豪華沐浴裝置,靜音冰箱,無聲空調,自動調節床墊,24小時恆溫,一切都由電腦操控,充分享受著高科技生活的房間里,卻總是忘情地歌頌著小溪旁浣紗洗衣的農婦,吟唱著古時田園的牧歌,懷念著刀耕火種年代的鄉情。那就讓他們回到那個時代去吧,再讓他們接受一次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讓他們重受二茬罪,再吃二遍苦,到了那時,看他們還能寫出什麼樣的詩歌來。准會嚇破了他們的膽!
這樣的景象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地發生著,即使是一些極其細心,謹小慎微,小心翼翼,旁徵博引,已經找到了無數論據論證的憂慮和警示,也常常被這樣那樣輕率不屑而又居高臨下的嗤笑和嘲諷給代替了。當我們說到城市的千篇一律的所謂現代化高科技建築破壞了舊有的城市風格和文化韻味時,也總有人會說,那就讓這些人再住進那種耗子成群,蠅蟲遍地,潮濕陰暗,四處散發著霉味的住宅里去吧。看看那些住進新房的戶主們臉上歡天喜地,感激涕零的表情,你就知道你們的說法多麼的迂腐陳舊,荒謬可笑。
於是,面對現實和未來,時時忐忑不安,心存憂患的人們,就常常成了偏執乖戾,不合時宜的代名詞。



不可否認,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已經極大地改善了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存方式。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的科學發現,新的技術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創新不斷涌現,學科交叉融合進一步發展,科學與技術不斷更新,科學傳播,知識轉移和規模產業化速度越來越快。當代科學技術作為改變世界的主導力量,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發揮了日益明顯的巨大作用,科學技術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也同樣發揮了更加明顯的基礎性和帶動性作用。
科技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廣泛應用,導致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極大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促使社會生產關系也發生重大變化,全球格局重新調整,給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但是,讓我們深感憂慮的是,隨著時代的快速前進,現代科技與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的關系也日益緊密。科技步伐的不斷加快,經濟的飛躍發展,也引發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特別是這些問題的日益嚴峻和已經和即將引發的全球性的重大災難性後果,已經遠遠超出了自然科學技術能力能夠解決的范圍。
一個嚴酷的現實是,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行為方式的改變的同時,給我們帶來的問題似乎同樣越來越讓我們難以承受,越來越讓我們陷入一種難以自拔的生存困境,甚至不得不讓我們付出成倍的代價和加倍的回補,才能平復那些提高和改善提高背後的塌陷和毀損。
我們不得不一再地自我追問,迅猛發展的現代科技,已經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又將要給我們帶來什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真的是越來越快樂,越來越滋潤了?
詩人們憂郁絕望的吟唱,真的是迂腐偏執,杞人憂天?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u/556c86be010001i4

⑽ 科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我們熟知一句老話:「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在今天,科學家經常跨國工作,成為人類社會最國際主義的一個群體,全球化的先鋒隊。那麼,科學家還需要祖國認同嗎?

科學工作者的國家認同

科學家是否需要祖國認同,這要看是哪個國家的科學家。在這個西方人佔主導地位的時代,生為中國人的科學家,即使想忘掉祖國,也不容易。

我在美國讀書時有個中國同屋,讀材料學博士,是教育部最早的公派留學生之一,尖子里的尖子。但在共和國前30年,他的家境很苦,父親靠拉板車養活妻子和6個孩子。赴美不久,他就信了基督教,而且開始激烈批評自己的祖國,那個管理不善,而且不信上帝的祖國。他的博士論文研究尖端的陶瓷材料,可畢業後卻長期找不到工作。在美國,尖端陶瓷材料的應用屬於與軍事科技相關的「保密行業」,不容外國人插足。所以,盡管他不喜歡中國,卻無法通過美國政府的安全檢查(security clearance)。後來,他在一家公司做實驗員,工資每小時不足10美元。再後來,他放棄自己心愛的專業,轉行去做晶元質量檢查員。雖然工資隨著IT業水漲船高,但那是一種普通而平靜的生活。作為美國名牌大學的材料學博士,在自己的祖國從事尖端陶瓷材料研究,沒有security clearance問題,他可以成為最出色的材料學專家。

不是大陸人的華人又如何呢?1964年,年輕的李文和離開了令他失望的台灣,去美國讀博士。畢業後,他成為一名核專家,在美國能源部所屬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工作,是那裡受擁戴的精英科學家之一。李文和認同美國,熱愛這個給了他機會和富足的新家園。他踢足球,喜歡野外活動,還是個好丈夫、好父親。他經常參加學術活動,甚至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來中國進行學術交流。每次北京之行,他都和美國情報機構配合,了解中國核專家和核研究進展。有報道說,他的夫人早就是美國情報機構的合作者。然而,1990年代後期,因為中國的快速崛起,美國右派掀起了反華浪潮,其中主要的指責是中國竊取美國的核武技術。美國情報機構斷定,中國偷了美國的核彈頭微型化技術。但他們找不到根據,於是,華裔核專家李文和成了情報機構邀功請賞的替罪羊。

1999年底,並非武器專家的李文和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捕,從他工作了20多年的實驗室被除名,還喪失了退休金。美國聯邦調查局威脅用電椅處死他,就像當年用電椅處死向蘇聯泄漏核技術的羅森伯格夫婦。李文和被獨自關押在一個牢房裡,沒有窗戶,燈永遠開著,日夜不熄。他被戴上手銬腳鐐,還經常挨餓。世紀之交的2000年元旦,他獨自一人在囚室中挨過。李文和感到,美國政府明知他不是間諜,卻要逼他自殺,把案子作實。在被關押了9個月後,他被迫「認罪」,承認曾把一些毫無敏感性的公共信息數據下載到個人電腦里,以表明美國政府抓他有理,這才換取了釋放。現在,李文和依然認同美國,但他在新近出版的自傳里這樣寫道:

在被囚禁的無比孤寂的日子裡,我經常想,我也許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錯誤,不該在1964年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使自己淪落到了今天的局面。獄中面壁,我不得不得出一個慘痛的結論:無論多麼睿智,無論如何勤奮工作,像我一樣的亞裔,像我一樣的華裔,永遠不會被美國社會所接受,永遠是「外國人」。

對於美國人而言,李文和是美國公民,卻是中國人。對於中國人而言,他是美國人。科學無國界,但對於來自被壓迫民族的科學工作者來說,他們註定有祖國,不管他們自己承認還是不承認。

在悲劇的祖國

在悲劇的祖國,成功的科學家依然是悲劇。

今年2月,美國《時代》周刊載文,抨擊巴基斯坦的「核彈之父」卡迪爾汗。1953年,17歲的卡迪爾汗入讀位於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的D.J. 理工學院,不久又去歐洲學習,獲得博士學位後在荷蘭從事原子學研究。1976年,當印度開始原子彈項目,40歲的卡迪爾汗回國,領導巴基斯坦的原子彈研究。20多年後,巴基斯坦擁有了原子彈,「核彈之父」卡迪爾汗成為國家英雄,兩次榮獲國家最高勛章。學校的教科書里記載著他的故事,全國各地的汽車上都印著他的肖像。他成了巴國知名度最高的人,比國家總統的知名度還高。

然而,在美國和西方看來,穆斯林國家是不能擁有核武器的,所以對巴基斯坦實行「制裁」。卡迪爾汗大概相信,原子彈能減輕穆斯林世界受到的壓迫和屈辱,試圖向其他穆斯林國家出售一些核技術設備。他顯然過於天真了,美國中央情報局早已盯上了他,在他的寓所和工作場所里都安插了間諜,甚至收買了他最親信的助手。現在,卡迪爾汗已被自己國家的政府逮捕,而且受美國情報人員的訊問。重壓之下,他不得不招供一切真相,甚至編造一切美國所需要的謊言,供其要挾伊朗等其他國家。
這就是「巴基斯坦國」。很幸運,中國不是這樣的。所以說,在悲劇的祖國,成功的科學家也是悲劇。

在成功的祖國

「科學無國界」的先決條件是祖國的成功。祖國是科學工作者成功的依託。

1996年,在北京中關村西北方,矗立起一座航天城。那裡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是僅次於美國休斯敦宇航中心、俄羅斯宇航中心的世界第三大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三年前,我在互聯網上讀過一篇文章,寫北京航天城的故事。

1998年11月21日,中國第一艘航天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發射中心升空,從點火升空到返回著陸,成千上萬條調度命令均由北京控制中心發出。擔任總調度的是年輕的申勁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神舟一號升空的那天,剛好是他25歲生日。一年後飛船返回時,申勁松發現飛行狀態有些不對。但他只有20秒鍾的時間決定如何處理,而決定的後果卻是巨大的。他作了決定,而且作對了。返回艙落地的一刻,申勁松失去了感覺,腿發軟,汗水從緊攥的拳頭中流出。這天,是他26歲生日—他已經在機房中呆了整整一年。到2002年神舟三號升空時,這個1973年出生的大男孩才不過28歲,卻已經連任三屆總調度。

事實上,整個北京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員都是青年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全部是中國自己培養的。與高能物理及原子彈不同,中國載人航天沒有經驗豐富、胸有成竹的專家領軍,就靠這些剛出校門的年輕人。現在已經成為控制軟體專家的歐余軍,1995年畢業於長沙國防科技大學,1998年開始負責遙控保障軟體的編寫。那是個決定飛船能否安全返回的關鍵性軟體,包括所有指令、指令鏈和注入數據,但卻沒有任何現成的資料可供借鑒,一切要從零開始。中國飛船能否安全回來,就全看這個25歲的小夥子了。整整兩年零八個月,歐余軍沒白沒黑日夜苦幹,終於把軟體做了出來。結果發現有問題,被推翻,全部的心血付之東流。小夥子傷透了心,一個人躲在機房裡失聲痛哭。中心的領導堅信哀兵必勝,堅持不換人,讓他繼續干。離飛船上天只剩下幾個月時間了,歐余軍成了拚命三郎,不管什麼時候,人們走進機房,都見他端坐在那裡冥思苦想,像個活菩薩。任務完成了,他的身體也垮了,得了腎積水,經常疼得滿頭是汗。這時,中國第一次飛船發射開始,一切全新,有許多軟體只有他一個人會發送指令。醫生護士把他從醫院抬到指揮大廳,邊輸液邊打鍵盤,在擔架上堅持了幾天幾夜。直到飛船返回後,他才被送回醫院做手術。

為什麼要講他們?因為在航天中心旁邊的中關村科技園區,他們的同學、朋友月薪上萬元。可在飛航中心,申勁松的月工資只有人民幣1300元。申勁松是這樣說的,「如果單從掙錢的角度,很多事情都幹不成了。外面的誘惑確實很大,但我既然幹了這個,就要認認真真地干。這個機遇不是每個人都能遇上。對一個人來說,一輩子能趕上一次就非常難得了。」

在那篇文章後面,有個跟帖:

1992年畢業前,酒泉來人,希望我們這些學控制的人去那裡工作,並且明確說是為了宇宙飛船工作。可我們當時想的都是出國、考研,對此漠不關心。在動員大會上,許多人插科打諢,胡言亂語,嘲弄帶隊的軍官。學校也沒起正面作用,只是應付了事,找了幾個拿不到學位的差生和來自邊疆地區的學生糊弄軍隊。十年了,我們這些人出了國,成了所謂洋博士、土博士,可老實說,都是行屍走肉,所學所用都在為外國人牟利,而且我們的所謂成果在他們面前是如此的淺薄、渺小、微末。是那些當年被我們嘲弄和不理解的同學們真正在為祖國奉獻著,我真不知道將來見面時如何面對他們。我們是逃兵,受良心的譴責。

為中國航天事業獻身的這群年輕人「成功」嗎?也許成功,也許不成功。也許有些將來成功,也許有些將來也不算成功。中國「兩彈一星」的元勛之一任新民院士早年在美國任教,如果沒有新中國的建立,他也許會留在美國過平靜的生活。1949年,34歲的任新民回到祖國,成為遠程導彈的材料專家,負責設計製造了發射中國第一顆衛星的「長征一號」火箭。1985年,任先生年已70,因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貢獻才為人所知。而在此前,並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所謂「成功」。他85歲時,國家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和「航天獎」。然而他說,「航天事業是集體的事業,個人的作用很小,很小。」

其實,這些成功的或者所謂「不成功的」的科學工作者都獲得了成功,因為他們的祖國成功了,祖國是他們成功最堅強的後盾。他們推動了共和國的進步,與共和國一道前進。人民會忘記很多事情,但將永遠尊敬和記住這樣一群人:他們為祖國生死攸關的重大事業當了螺絲釘。這些人不屈不撓,忠貞愛國,延續了關於中華民族的偉大神話,成為中國精神遺產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們從此懂得,即便是那些所謂「不成功」的科學工作者,他們與共和國重大進步聯系在一起的業績,也會博得同胞們永恆的紀念,為世世代代的中國科學工作者樹立榜樣。

科學工作者的祖國

祖國是個抽象概念,比起薪水、工作環境、僱主的招牌,乃至城市戶口、居住條件,祖國似乎是虛無縹緲的。

然而,中國的科學就是為「祖國」而興起的,是為挽救國家危亡而興起的。「科學救國」是中國第一批科學家的願望和動力,中國科學界向來有愛國主義傳統。國家的進步依賴科學。沒有科學,沒有現代科學精神的普及,沒有用科學精神取代迷信和蒙昧,沒有普及科學精神的現代教育,就沒有我們國家從貧弱走向強大富裕的今天。祖國依靠科學工作者,科學工作者背靠祖國,於是撐起了中國這棟大廈,這大廈也給科學工作者帶來了榮耀。數學家陳省身和物理學家楊振寧落葉歸根,就是這兩者之間相互依存關系的寫照。世界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以千百計,但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贏得諾貝爾獎,那榮耀屬於一個復興中的古老文明,屬於中國民眾億萬雙期待的眼睛。

祖國在哪裡?祖國就是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和這土地上的人民。祖國就在你面前,就在你的學位論文里,就在你的實驗室里,就在你每天就餐的食堂,就是你每天面對的同學、老師、同事。祖國的興亡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的行為積累起來的。當我們未來的科學家工程師們去廟里算命,買飯不排隊,甚至加塞兒,那就是國家落後的原因。如果念書只是為了出人頭地,不惜踩著別人往上爬,就不善與人合作,就會偷懶,走歪門邪道,就抄襲、剽竊、造假數據,甚至會把國家的科研經費「洗」出來給自己買汽車房子。這樣,我們的國家就落後,就貧困。

的確,中國仍然貧窮落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家,很多地方不如別人的家。在一個遍地小農的國家,我們好不容易建設起強大的工業,卻發現夜晚的天空沒有了閃亮的星斗,城市裡的空氣骯臟得令人窒息,茂密的森林變成了荒原,遼闊的草原變成了黃沙。空氣臟了,水不夠了,能源枯竭了,生物多樣性正在被迅速扼殺。綠色的中國變成了黃色的中國,黃色的中國又正在變成灰色的中國—到處都是扼殺生命的工業化學污染。於是,工業化了,我們的國家卻還是發展中國家,看不到成為發達國家的希望。不僅如此,我們的制度不合理,腐敗官員貪贓枉法,而給國家帶來光榮的宇航科學家卻只得到勉強糊口的工資。我們還有很多公民蒙受冤屈,卻投訴無門,正義不得伸張。

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們全體公民,特別是肩負著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科學家、工程師們,要一起來努力,用我們大家的手把這座房子撐住。

別人的房子再好,是別人的家;我們的房子再破,是自己的家。我們的家是我們乃至我們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的依託,能給我們遮風擋雨,給我們一份終極的歸屬感。為了撐住我們的這座簡陋的房子,為了把這座房子變成堅固舒適的廣廈,為了一個工業的而且是綠色的中國,科學工作者要時刻准備著,准備吃虧,甚至做出犧牲,正如北京航天城裡的那些年輕人。

我們不如別人,我們承認。但知恥而後勇。我們勇敢,我們不屈不撓,如愚公挖山不止,前赴後繼,世代努力,把國家建設成最好的家。這就是祖先留給中華精英們的忠誠精神。

忠誠是什麼?忠誠是:成不了一顆引人注目的茂密大樹,就成為樹底下的一粒泥土。這不是中國普通民眾所固有的精神,這是精英才有的精神。正是這種精英文化孕育了我們民族的希望和未來。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你的國家落後、貧困,所以出色的你在外不受尊重。你的國家先進、富裕、強大,你沒有成名成家,但永遠不敗,因為這國家的成功有你一份,你與國家共同進步。

中國的進步屬於世界

有人會說,畢竟「科學無國界」啊。你這不是狹隘民族主義嗎?不是的。第一,中國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強,加上海外的華人,大概接近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國的進步是對全人類進步的巨大貢獻。中國的貧困落後問題解決了,解決第三世界貧困落後問題的能力就會有決定性的提高,全世界的貧困落後問題也就接近於解決了。第二,科學無國界,但高科技有國界。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封鎖高科技,以保持他們對落後民族的壓迫、剝削。中國的進步,中國的科技進步,就是打破高科技的國界限制,就是對「科學無國界」的真正實踐,就是給全世界被壓迫、被侮辱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希望。因此,祖國的進步是中國科學工作者的神聖使命,這使命屬於世界,屬於全人類,是人類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講一個故事作為結尾。有位國民黨將領,從大陸敗退到台灣後,因為是敗軍之將,不被重用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他辭職去了南非,做點小生意過日子。那時南非與台灣關系密切,都自稱是反共的堅強堡壘。與美國一樣,那時候的南非還奉行種族隔離政策,比美國還嚴格。黃種人是有色人種,在公共汽車上必須坐後排座,前排的座位屬於白種人。四十年前的1964年10月17日,這位先生乘公共汽車,上車後,他習慣地往車後面走。司機對他說,你可以坐前排了,不用去後面了。老先生非常詫異,說:「我是中國人。」司機說,「我知道,我看出來了。」老先生說,「那,我不就應該坐在後面?」司機說,「難道你沒看今天的報紙?昨天中國爆炸了原子彈。能造出原子彈的民族當然是優等民族。從今天起,中國人都可以坐前排座。」老先生一下子就愣住了。過了一會兒,他淚流滿面地說,「這車我不坐了,我下車走路。」

是啊,對這位老先生來說,認同祖國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情,那裡面摻雜著無數個人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委屈與失望。紅色中國的強大為他掙來了前排座位,掙來了一個民族整體的尊嚴,掙來了世界的進步,卻也斷絕了他跟著蔣介石反攻大陸回家鄉的希望。

我們的家或許很醜陋。但那是我們自己的家。

(本文系作者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開學典禮上的演講,本刊略作刪節)參考資料: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946033792909312/20050705/579968.shtml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