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救國陶

科學救國陶

發布時間: 2021-03-25 20:04:06

⑴ 陶行知生平事跡是什麼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191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後赴美留學。1917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庄師范。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庄學校。陶行知受到通輯,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九.一八」事變後,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毛澤東主席復信表示支持。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託,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世界青年大會」,「世界反侵略大會」,當選為世界和平大會中國執行委員。為光大中華民族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38年8月,陶氏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余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聖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1945年,陶行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准備,一面繼續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終因「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於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塗炭,國家多難、民族危急之秋度過的,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與共產黨人親密無間,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鞠躬盡瘁,奮斗終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陶先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與當前的社會主義教育學息息相通,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⑵ 為什麼陶行知的教育救國理念在近代中國行不通(求具體點的原因)

近代中國內憂外患,外國侵略與不平等條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緩慢,農業仍在版人民生產生活中占很大地權位,外國資本主義抑制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抵制先進思想,普通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封建勢力的阻撓。

⑶ 陶行知的愛國行為有哪些盡量詳細的。

生於1891年10月18日(清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縣的一個清苦農家。他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他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1906年,他進入本縣的教會學校崇一學堂免費讀書,在這里學習英文、數學、理化等課程,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新教育。但由於他一直生活在中國社會的底層,所以從童年時代起就對民間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關注中國的農村,立志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和廣大中國農民受剝削壓迫的悲慘處境去奮斗。因此,在崇一學堂讀書的時候,就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來」的座右銘。 當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優異成績在南京金陵大學文科畢業後,便遠渡重洋赴美國留學。最初攻讀市政,後來覺得沒有真正的大眾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於是便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主攻教育,期望通過教育來救國救民。 當陶行知於1917年學成歸國的時候,正值國內發起了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陶行知滿懷熱情地在這場運動中奔走呼號,積極提倡新教育,改革舊教育。為此,他一方面介紹西方的教育理論,另一方面也反對盲目「儀型他國」,提出要以科學方法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為實現中國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條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從事平民教育。這期間他深切感到中國教育改造的根本問題在農村。他說:「中國以農立國,住在鄉村的人佔全國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間去的運動,就是到鄉下去的運動。」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須使平民教育下鄉,開展鄉村教育運動。 但是,開展鄉村教育決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為之奮斗。因此,陶行知號召人們加入這個運動,「一心一意地為中國鄉村開創一個新生命。」他還立下宏願,要排除各種困難,籌措一百萬元基金,徵集一百萬位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他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鄉村師資隊伍,1926年與東南大學教授趙叔愚等人一起籌建鄉村師范學校,校址選在南京遠郊偏僻荒涼的曉庄(原名小庄)。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曉庄師范,由陶行知親自擔任校長。 曉庄師范誕生於北伐戰爭節節勝利的炮火聲中。在曉庄師范,陶行知脫去西裝,穿上草鞋,和師生同勞動、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國教育的新路。也就是在曉庄師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論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論。其要點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在做中學」。根據生活教育的理論,曉庄師范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開荒,自己建茅屋,做什麼事,就讀什麼書,還走出校門參加村裡的農協會和打倒土豪劣紳的斗爭。這樣就把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及生產勞動結合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實際才乾和創新能力,把學生培養成有農夫的身手,有科學的頭腦,有改造社會精神的鄉村教師。由於生活教育理論基本符合中國國情,所以在當前我國進行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可以作為借鑒。 1932年,陶行知通過總結曉庄師范的經驗,在上海創辦了上海工學團。工學團是一個社會教育組織,它既是學校,又是工廠,也是一個小社會。它制定了「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的宗旨,招收當地農民子弟入團,上午學習文化知識,下午參加生產勞動。晚上由兒童團員請當地農友到工學團辦的茶園里談論天下大事,還由兒童團員講故事,當小先生。後來這種「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在全國的二十多個省市中廣泛推行,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掃除文盲運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二九運動的爆發,標志著抗日救國新高潮的到來。這時候,陶行知以飽滿的愛國熱情參與發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國難教育社,還與宋慶齡、鄒韜奮等著名人士發起成立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1936年7月,他受救國會的委任,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亞非二十六國,爭取各地華僑和國際友人支持中國的抗日救國斗爭。出國前夕途經香港時,與沈鈞儒、章乃器等聯合發表《團結禦侮宣言》,贊同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呼籲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這個宣言震動國內外,對全國人民是極大的鼓舞,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熱情支持。 抗戰開始後,陶行知發現,許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因為陷於貧困和屈辱的境地得不到培養的機會。在周恩來和許多共產黨員的支持下,1939年7月他創辦了育才學校。這所學校設在重慶附近,學生都是擇優選拔的有特殊才能的優秀兒童。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條件,聘請大批專家學者擔任教師,對學生因材施教。他們不僅教學生學習文化課,而且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和革命的思想教育,使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革命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就把生活教育的理論運用在培養「人才幼苗」的實踐中,使育才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株奇葩。 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以更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反內戰、爭和平、反獨裁、爭民主的群眾斗爭。他在重慶創辦的社會大學成了一座民主革命的堡壘,成為在國民黨統治區向青年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他作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民主教育委員會的主任,發表了《實施民主教育的提綱》、《民主教育之普及》、《社會大學運動》等文章,無情地揭露和抨擊國民黨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針,這就是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創造的教育。 1946年4月,陶行知來到上海,繼續奮不顧身地進行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並為在上海創辦社會大學和育才學校的遷址問題多方奔波。不久,著名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的消息傳來,陶行知異常激憤,他到處演講,發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號。後來聽說國民黨特務已經把他列為下一個暗殺對象,他無所畏懼,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准備,仍然勞累過度和受刺激過深,突發腦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逝世後,全國開展了廣泛的悼念活動。今天人們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學習他的品德。目前,已經在北京成立了中國陶行知研究會,他的著作也被輯為《陶行知全集》出版,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專著和論文已大量涌現。事實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已經成為建立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礎之一。陶行知貢獻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對我國的教育建設和教育改革是參考

⑷ 陶行知的平生事跡

陶行知生平: 1891年10月18日(農歷9月16日)生於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 1908年 17歲:赴杭州擬入廣濟醫學堂學醫,因不滿學堂對非基督教徒的歧視,三天後憤而退學。 1911年 20歲:辛亥革命爆發,思想發生變化,信仰孫中山,主張民主共和、讀書要與國家大事結合。 1912年 21歲:在金大,熱心愛國社會活動。組織愛國演講,舉辦愛國捐,熱心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9年 28歲:5月9日,在南京小營演武廳6千人大會上發表演說,痛斥袁世凱「二十一條」賣國條約,13日,南京學界聯合會成立,選舉陶行知為會長。20日南京各校學生自行罷課。南京高師代校務的陳容反對罷課而離校,陶行知暫代理校務,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 1921年 30歲:12月,新教育共進社、《新教育》雜志社、實際教育調查社合並,成立中華教育改進社。以「調查教育實況,研究教育學說,力謀教育改進」為宗旨。 1923年 32歲:與朱其慧、晏陽初、朱經農、黃炎培等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與朱經農合編《平民千字課本》。到南京、安慶、南昌、上海、杭州、武漢等地推廣平民教育運動。是年,拒絕北洋政府任命為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武漢大學前身)校長,又謝絕母校金陵大學聘為校長。專心致意於中華教育改進社工作及促進平民教育運動。 1926年 35歲:倡導鄉村教育運動。擬定推行鄉村教育計劃。籌設試驗鄉村師范學校。 1927年 36歲:南京試驗鄉村師范(即曉庄師范)正式開學。陶行知談到「曉庄精神、樂觀精神、革命精神和團結精神」。最後指出:「我們要辦好鄉村教育,要改造鄉村社會,總須有寬闊的胸懷,奉獻精神。」 1929年 38歲:由於領導曉庄科學社在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12月14日,上海聖約翰大學授予陶行知科學博士榮譽學位(現譯為理科博士,或理學博士),以表彰他對科學教育事業的貢獻。 1930年 39歲:4月3日,針對南京英商和記洋行工人被毆事件,抗議日艦停留南京江面。同情和支持曉庄師生參加全市學生示威遊行。5日,支持曉庄參加全市學生反帝愛國遊行。 1932年 41歲:創辦兒童通訊學校,普及科學教育,任校長,10月1日,在上海市創辦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等,主張「以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開始推行普及教育運動。 1933年 42歲:3月14日,馬克思逝世50周年。與蔡元培、章器、李公朴等公朴等學術界100餘人發起紀念會。9月28日,組成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10月25日,新安旅行團7個小朋友抵滬。熱情關懷,具體指導。 1935年 44歲:參加創立中國新文字研究會,起草中國新文字宣言。10月10日,資助電影器材,「新安旅行團」從江蘇淮安出發,赴全國各地宣傳抗日救國。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爆發,與宋慶齡、何香凝、馬相伯、沈鈞儒等800餘人聯合發表〈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 1936年 45歲:開展國難教育運動。宣傳抗日救國。5月21日,上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陶行知被選為常務委員和執行委員。7月初,全國各界救國會決定委託陶行知前住歐美亞非各國宣傳抗日救國,發動僑胞共赴國難。以「國民外交使節」的身份,出訪28國和地區向華僑及國際友人宣傳抗日救國的正義主張。 1937年 46歲:抗戰全面爆發,出版〈戰時教育〉。在墨西哥、美國及加拿大多次演講《禁運和抵制日貨》,發動華僑獻金救國,得到廣大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1938年 47歲:在倫敦與中共代表吳玉章一起出席世界反侵略大會,並再次謁馬克思墓。5月4日,在洛杉磯發表演說:日本在中國殺死100萬人時,有50多萬人是美國提供給日本軍火幫助殺死的。引起美國的震驚,促進禁運和抵制日貨。9月為甘地重寫的《中國人民教育運動》英文稿,甘地作了按語:「這本小冊子在印度對我們是非常有用的。」11月創立中國戰時教育協會,起草戰時教育方案。12月15日,在桂林正式成立生活教育社,當選為理事長。 1939年 48歲:7月20日,育才學校開學,後遷至合川劃街子古聖正式上課。分文學、音樂、戲劇、舞蹈、繪畫、社會、自然科學6個組,學生百餘人。 1940年 49歲:4月,參加國民參政會第一屆第五次會議。提出:政府應規定教育為人民之義務和權利。26日,在重慶主持育才學校音樂組演出的音樂晚會。周恩來為音樂組題詞:「為新中國培養出一群新的音樂天才。」 1941年 50歲:4月,提出「跟武訓學」的口號,要求大家做「集體的武訓」,艱苦辦學。並定4月6日為「育才興位元組」。9月,試驗「育才幼年研究生制」,選拔了27名少年研究生進行專門培養。使全校學習風氣推向新的高潮。 1942年 51歲:2月,組織育才師生舉行戲劇公演、繪畫展覽、音樂會,向社會匯報辦學和創作成果。 1943年 52歲:帶領育才師生學習「南泥灣」精神,自力更生,戰勝困難,開荒30畝,建立了育才第一個農場。 1944年 53歲:致力於和平團結民主運動。 1945年 54歲 :5月,在《在戰時教育》上發表《實施民主教育的提綱》。9月9日,與馮亦代、倪斐君籌辦的國際難童學校開學。又稱培才小學。10月18日,發表英文論著《全民教育》提出:「民主第一」、「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終身教育」等指導原則。11月1日,《戰時教育》改《民主教育》。在創刊號上發表《民主》、《民主教育》兩文。 1946年 55歲 :較場口慘案」郭、李被打傷。陶即帶領育才師生上街遊行,抗議示威。6月23日,在上海北站十萬群眾歡送赴京請願代表大會上,擔任大會主席,發表著名演說,要求和平,反對內戰。7月,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先後被害。陶行知說;「我等著第三槍」。12日,在滬江大學最後一次講演:《新中國之教育》。16日,給育才學校師生寫了最後一封信。21日,又寫下了最後一首詩《祭鄒韜奮先生文》他面對敵人威脅,無私無畏,視死如歸。在上海最後三個月里作了百餘次演講,充分表達了廣大人民反內戰、反獨裁、要民主、要和平的意志。7月24日連夜整理歷年詩稿。7月25日突患腦溢血逝世,終年55歲。 臨終前,周恩來、鄧穎超等趕來。周恩來握著陶的手說:「朋友們都要學習你的精神,盡瘁民主事業直到最後一息。」 8月11日,延安各界代表二千餘人,舉行「陶行知先生追悼大會」。毛澤東親筆題寫悼詞:「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9月23日,重應各界在滄白堂舉行追悼陶行知大會,到會的文化教育界代表及各界人士二千餘人。 10月27日,上海各界追悼陶行知大會在震旦大學禮堂舉行,到會有工人、農民、學生、文化界及外國友人五千餘人。宋慶齡題詞:「萬世師表。」何香凝題詞:「行知先生精神不死。」 12月9日,美國教育界名流和中國留美人士三百餘人,在紐約舉行追悼大會。杜威和馮玉祥擔任大會名譽主席。杜威、克伯屈等介紹陶行知的生平。在國外,新加超、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的華僑及香港同胞,也都舉行了追悼會。世界著名教育杜威、克伯屈、羅格等發來唁電:「陶博士致力於中國大眾教育建設的功勛與貢獻是無與倫比的,我拉後死者必定永遠紀念他,並貫徹他的事業。」 12月1日,陶行知安葬在南京勞山下曉庄。全國53個人民團體代表及二千餘人參加了葬禮。從此,陶行知和父母、前妻、妹妹一起長眠於曉庄勞山之麓。 具體見: http://www.taoxing.org/list.asp?level1=2&level2=1&lm= 了解行知——陶行知年譜參考資料: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網

⑸ 請簡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並談談為什麼他的教育救國思想

(一)愛的教育 陶先生認為,人的價值始終 是社會的核心價值、

生命的尊嚴才是至高無上的,在 神聖的生命面前,沒有任何世俗 之物稱得上高貴。任何世俗之物 都應匍匐在生命之靈光之中。他 所理解的現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 的權利和尊嚴、服務於人的自由 和幸福。因此,先生以一顆廣博 的愛心愛國家,愛人民,愛師

「愛滿天下」,「情滿人 間」,「情至真,愛至深」,是我 們做人的典範。他指出,作為一 名教師,不僅要樹立」愛滿天 下「的寬闊胸懷,更要以自己的 言行感召學生,培養學生的一顆

(二)「教學做合一」思想 陶先生指出:「教學做合 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 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 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 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是生活的 三方面,並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 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 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 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 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他看 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 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 應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 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 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 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 能算是學。

(三)創造性教育 創造性教育是陶先生教育思 想的精華,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是 其創造教育的核心。他認為,人 生的價值在於開拓和創造。他以 人生要「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 去」自勵和勉人。他指出「第一流 教育家」的特徵是:敢探未發明 的真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主 張教育的目的在教人發明工具、 製造工具;在培養人們具有徵服 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本領。他形象 地在《三代》一首詩中寫 道:「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 子,創造是孫子。

行動中獲得知識,再用知識去指 導行動。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社 會不斷進步。

⑹ 陶行知的教育救國理念為什麼在近代中國無法實現

教育救國要通過教育學習來開化國人,國人開化必然會動搖封建統治階級,這是統治階級不願看到的,沒有統治階級的支持,所以在中國處於半封建半殖民主義社會大背景下從根本上陶行知的教育救國理念在近代中國無法實現。

⑺ 關於陶行知的主要事跡

由於國民黨反動派阻撓和迫害,育才學校已難以在四川重慶附近生存。1946年4月,陶行知風塵赴赴來到上海。

一方面尋找新的育才學校地址,一方面為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奔走吶喊,他在三個多月內演講一百多次,並積極籌組「中國國際人權保障會」。

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萬國殯儀館擠滿了前來悼祭的群眾。中共代表團的輓聯是:「中國人民教育旗手,民主運動巨星」。1946年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禮堂也舉行陶行知追悼會,毛澤東送的輓詞是:「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7)科學救國陶擴展閱讀:

陶行知的主要貢獻:

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對我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不僅創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而且進行了大量教育實踐。

細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創新猶如一根金線,貫串於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個部分。創新在這里指革除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舊」,創立與社會、歷史進步相符的「新」。

創新還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掙脫教條的束縛,從僵化習慣性思維中走出來的含義。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創新,也表現在培養目標上。

他針對舊教育把培養「人上人」作為目標的現象,指出新教育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創辦南京安徽公學時就為這所學校提出三個教育目標:研究學問,要有科學的精神;改造環境,要有審美的意境;處世應變,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

⑻ 陶行知的四塊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長時,一天,在校園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磚頭砸另一個同學。陶行知及時制止同時令這個學生去自己的辦公室。

在外了解情況後他回到辦公室,發現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顆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准時,比我先到了。」接著又掏出第二顆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該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

這時那名男生已經已經泣不成聲了:「校長,我錯了。不管怎麼說,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

陶校長這時掏出第四顆糖:「你已經認錯,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所以,教育學生或者孩子時不應用訓斥、苛責、打罵等傷人自尊的方式,而應平心靜氣,換位思考,旁敲側擊,對比設喻,導化對方心理。很多時候,微笑比嚴酷更有力量,賞識比批評更具激勵。滴水穿石,勝過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潛移。

(8)科學救國陶擴展閱讀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

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 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⑼ 陶行知的教育救國思想在當時為啥行不通~一千字

因為當時處於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力量。。。。。。。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