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家澍

科學家澍

發布時間: 2021-03-25 17:17:18

『壹』 求一部小說的名字,主角是教授,還被國家保護著,很牛逼,還有微微一笑很傾城的內容

《娛樂圈裡的科學家》。

「老何,管管『賈無敵』吧,又在瘋狂帶一個回小鮮肉的節奏答。」「你二大爺的,我哪裡是帶節奏,我是弘揚正能量,提升凝聚力。」「你一個人工智慧,口吐芬芳把一群人懟的瑟瑟發抖,抱團取暖,能不提升凝聚力嘛。」

何昱作為一個科學家,面對著一個會口吐芬芳的人工智慧,本身就很苦惱,當這個人工智慧當了娛樂圈紀檢委的時候,他才發現,之前的都是小兒科。



(1)科學家澍擴展閱讀:

《娛樂圈裡的科學家》的簡介:

《娛樂圈的科學家》是作者,自在核桃所寫,網路小說作家。代表作品有《網游之強化大師》《娛樂圈的科學家》。

《娛樂圈的科學家》是正在連載的一部小說作品,截止2020年8月14日已經更新到「第一百零二章 上下樓,全靠吹」。

『貳』 在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上簽字的11位科學家分別是誰

羅素首先尋求愛因斯坦的支持。1955年2月11日,他給愛因斯坦寫信討論此事,2月16日愛因斯坦回信表示贊同,並於4月11日在宣言上簽名。愛因斯坦簽名後幾天,因腹部主動脈硬化腫瘤破裂而與世長辭。愛因斯坦的臨終簽名,被視為「來自象徵人類智力頂點的人的臨終信息,懇求我們不要讓我們的文明被人類的愚蠢行為所毀滅」。由羅素起草的這份文件原先叫做《關於核武器的聲明》,後改為《羅素—愛因斯坦呼籲》,通稱為《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兩位偉人的名字賦予了這份文件特殊的魅力。
後來加入簽名的科學家包括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理論物理學家玻恩,194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高氣壓物理學的奠基者布里奇曼(P. W. Bridgman),愛因斯坦—英費爾德—霍夫曼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波蘭物理學家英費爾德(L.Infeld), 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194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遺傳學家穆勒(H. J. Muller),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化學家鮑林(L. Pauling),195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物理學家鮑威爾(C. F. Powell),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澍(Hideki Yukawa),199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英國物理學家羅特伯拉特(J. Rotblat)。參與簽名的科學家人數並不多,但是他們來自東西方國家,包括左派和右派,宣言沒有意識形態的偏見,不偏袒政治對立的任何一方。

『叄』 獲得最多諾貝爾獎的亞洲國家是哪個國家

獲得最多諾貝爾獎的亞洲國家是是日本。迄2018年,已有26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

日本舊帝國大學的畢業生或教職人員占據了亞洲地區超半數的諾貝爾獎。其中,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誕生了日本乃至亞洲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最早被提名諾貝爾獎的日本人,是北里柴三郎和野口英世。但1901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只單獨頒給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而忽略一同開發血清療法、主導抗毒素研究的北里,使得諾貝爾獎自始帶有歧視現象。

1926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約翰尼斯·菲比格的錯誤學說,忽略世界最初人工誘發癌症的山極勝三郎、市川厚一。因評委主張「別讓黃種人太早獲獎」。如今,在大英網路全書介紹的「諾貝爾獎癌症研究」中,只提及山極的成就,菲比格被完全刪除。

1929年的化學獎忽略世界最初成功提取硫胺的鈴木梅太郎,因為鈴木論文的德文翻譯沒有標榜「世界首例」。

1951年至1963年間,有6人被提名物理學獎、化學獎。其後,1969年的物理學獎單獨頒給默里·蓋爾曼,忽略共同提出蓋爾曼-西島關系的西島和彥。1996年的化學獎忽略世界最初預言C60分子存在的大澤映二,因為大澤論文沒有翻譯,評委不懂日文。因1998年發現中微子振盪被視為「必將獲獎」的戶冢洋二,終生沒有獲獎。

時至21世紀,諾貝爾獎仍多次遺漏日本人。由於日本科學實力被長期低估 ,造成許多日本人未被提名或失之交臂。

『肆』 誰有《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原文

在現代科學與國際政治糾纏的歷史上,1955年是一個很特殊的時間坐標,這一年有三個著名的科學家宣言相繼發表。4月12日,18位聯邦德國的原子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聯名發表《哥廷根宣言》。7月9日,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B. Russell)在倫敦公布了由他親自起草、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其他10位著名科學家聯名簽署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7月15日,52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德國博登湖畔聯名發表《邁瑙宣言》。

三個宣言的宗旨和語氣非常相似,都警告使用氫彈的核戰爭將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敦促各國政府放棄以武力作為實現政治目的手段,表達了科學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它們的影響卻不相同,有的熱鬧一時,並未引起公眾注意就銷聲匿跡了。唯獨《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發表後,促成了一個國際性會議——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引發了一場著名的科學家國際和平運動——帕格沃什運動。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的發表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起源於羅素對原子彈和氫彈爆炸後的深邃思考和思想轉變。他最早意識到,核戰爭不再像克勞塞維茨(K. von Clausewitz)在《戰爭論》中所宣稱的那樣,是政治通過其他手段的繼續,而是導致人類同歸於盡的苦葯。1954年6月中旬,羅素主動給英國廣播公司寫信,希望能夠喚醒公眾,呼籲人類在為時還不太晚的時候將自己從全球性的自我滅絕中解救出來。英國廣播公司於12月23日播出了羅素著名的「人之禍」演講。羅素在演講中警告,在一場使用氫彈的世界戰爭中,朋友、敵人和中立者都將被消滅,並呼籲所有具有良知的人,牢記自己的人性,忘掉其他東西。

羅素在聖誕節前夕人們最喜慶之際發出全球面臨核戰爭毀滅的警告,對世界各國的政府官員、科學家和普通民眾產生了強烈的震撼。1955年初,他根據德國理論物理學家玻恩(M. Born)和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J. F. Joliot-Curie)的建議,著手將「人之禍」演講改寫成一個宣言,並尋求其他科學家簽名支持。

羅素首先尋求愛因斯坦的支持。1955年2月11日,他給愛因斯坦寫信討論此事,2月16日愛因斯坦回信表示贊同,並於4月11日在宣言上簽名。愛因斯坦簽名後幾天,因腹部主動脈硬化腫瘤破裂而與世長辭。愛因斯坦的臨終簽名,被視為「來自象徵人類智力頂點的人的臨終信息,懇求我們不要讓我們的文明被人類的愚蠢行為所毀滅」。由羅素起草的這份文件原先叫做《關於核武器的聲明》,後改為《羅素—愛因斯坦呼籲》,現在通稱為《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兩位偉人的名字賦予了這份文件特殊的魅力。

後來加入簽名的科學家包括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理論物理學家玻恩,194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高氣壓物理學的奠基者布里奇曼(P. W. Bridgman),愛因斯坦—英費爾德—霍夫曼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波蘭物理學家英費爾德(L.Infeld), 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194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遺傳學家穆勒(H. J. Muller),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化學家鮑林(L. Pauling),195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物理學家鮑威爾(C. F. Powell),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澍(Hideki Yukawa),199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英國物理學家羅特伯拉特(J. Rotblat)。參與簽名的科學家人數並不多,但是他們來自東西方國家,包括左派和右派,宣言沒有意識形態的偏見,不偏袒政治對立的任何一方。

1955年7月9日,羅素在倫敦卡斯頓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羅素從現實和理性出發,拋開了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地域、國家和人種的偏見,保持公正與平衡,站在整個人類的立場,維護全人類的安全利益。他在宣言中所表明的中立立場得到了東西方科學家的認可,也逐漸得到了各國政府的信任,而這種認可和信任是冷戰時期東西方會議能夠在各國輪流舉行並影響各國政府裁軍政策的前提。

帕格沃什會議的召開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發出的第一個呼籲是針對各國科學家的。宣言開篇指出:「在人類所面臨的悲劇性的情況下,我們覺得科學家應當集會對這種由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所引起的危險做出估計,並且按照所附草案的精神進行討論,以達成一項協議。」宣言所指的科學家會議是由東西方科學家參加的國際會議。面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給全人類帶來的危險,需要來自不同陣營的科學家保持客觀中立,共同探討對策。在政治關系緊張的冷戰時期,召集科學家會議是一個比較現實可行的計劃。

由於美國工業家伊頓(C. Eaton)主動資助於1957年7月7日—10日在帕格沃什舉行的首次《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倡導的科學家國際會議,因此之後舉行的會議一直稱為「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簡稱「帕格沃什會議」,這個科學家運動即稱為「帕格沃什運動」。

首次帕格沃什會議由鮑威爾和羅特伯拉特主持。來自10個國家的22位科學家在第一次全體大會一般性討論之後,分成三個委員會進行分組討論。第一委員會評估在和平和戰爭中使用原子能導致的危險,得出結論:核試驗塵埃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影響所有國家的公民;一定數量的核試驗塵埃將對基因產生影響,導致基因突變,其影響將延續好幾代人;一場核大戰的災難性影響將比核試驗塵埃大幾千倍,數以億萬計的人將被爆炸、高溫和電離子放射一下子殺死,全球放射性塵埃將導致大范圍的基因和其他傷害。東西方科學家之間首次就核試驗的放射性危險達成一致意見。

第二委員會討論核武器控制,很快得出結論,問題太復雜、爭議太大,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出具體建議,但勾畫出裁軍的總目標:所有國家必須廢除戰爭,廢除戰爭對人類生命的威脅;停止軍備競賽,馬上暫停原子彈試驗;用政治解決的辦法,消除小國之間爆發局部戰爭的風險,防止大國介入導致核戰爭。

第三委員會專門討論科學家的責任,在公共政策、人類安全、青年教育、國際合作、思想自由等方面達成11點共識,得出結論:科學家在他們的專業工作之外最重要的責任是盡力去阻止戰爭,幫助建立一種永久而普遍的和平;他們可以通過向公眾宣傳科學的破壞性和建設性潛力來做貢獻,也可以利用幫助制定國家政策的機會來發揮作用。

最後一天,每個委員會准備了一個報告在全體大會上討論,並附在最後發表的聲明中。會議閉幕時,成立了一個五人常務委員會,負責指導繼續組織類似的會議,羅素當選為委員會主席。會後,許多科學雜志轉載了會議發表的聲明全文,其觀點為許多國家的其他科學家團體和人民所接受。在蘇聯和中國,會議聲明被廣泛宣傳,得到了許多科學家的贊同。在西方,會議的主要觀點逐漸為許多科學家所接受。

1957年12月18日—20日,帕格沃什常務委員會在倫敦開會,確定今後會議採取三種形式:舉行大規模會議,討論普遍性的問題,公布針對世界大范圍問題的解決辦法;舉行小規模的會議,澄清科學家自身的思想,研究科學發展的社會含義;舉行小規模會議,討論直接的政治問題,主要是針對影響國家政府的問題。按照多數科學家的建議,第一種會議偶爾舉行,第二種會議後確定為帕格沃什年度會議,第三種會議為小型專題研討會,每次都與一個特定的議題相關。會議還確立了帕格沃什的三個目標,即影響政府、建立科學家之間的溝通渠道和教育輿論。

從召開首次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至今,總共舉行了55屆帕格沃什會議年會。帕格沃什會議早就發展成為經久不衰的科學家國際和平運動。帕格沃什會議的基本原則是:科學家僅僅作為個人參加會議,既不代表某個組織,也不代表某個國家和政府,以利於參加者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地交換思想,彼此達成理解和信任;自然科學家、人文社會科學家與政府決策人密切合作,從多學科、跨專業的角度探討如何解決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的復雜問題;遠離新聞媒體的視線,以保持會議的非正式與非官方性,為會議參加者營造一種有助於互相信任和坦率對話的氣氛;尋求贊助多元化,由各國帕格沃什小組輪流主辦會議,防止在經費上受制於人,以保持獨立性和客觀性。

敦促各國政府放棄核戰計劃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發出的第二個呼籲是針對各國政府的。宣言結尾寫道:「鑒於未來任何世界大戰必將使用核武器,而這種武器威脅著人類的繼續生存,我們敦促世界各國政府認識並且公開承認,它們的目的決不能通過世界大戰來達到。因此,我們也敦促它們尋求和平辦法來解決相互間的一切爭端。」宣言發表後,羅素將其副本分別送給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六國政府首腦。敦促各國政府放棄戰爭手段解決爭端,比呼籲科學家參加會議、評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給人類造成的危險來,難度要大得多。科學家們沒有讓這個呼籲完全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採取一系列實際行動,以防止核戰爭的爆發。

最初的行動是通過舉行一系列科學家會議,客觀深入地評估核戰爭對人類的危險,得出東西方科學家都認可、有科學根據的結論和建議,影響各國政府的戰略決策。在帕格沃什專題研討會上,各國科學家與軍控專家對核軍備競賽和核武器攻擊的可能結果作出科學客觀、坦率明了的分析和評估,有助於敵對陣營保持戰略平衡,放棄先發制人的戰略企圖,尤其是勸阻政治領導人不要做出輕率的冒險決定。科學家們還直接參與幕後調解,幫助化解戰爭危機,盡快結束武裝沖突。帕格沃什常務委員會直接給政府首腦寫信、發電報或與其面談,調解地區武裝沖突。

冷戰結束後,參加帕格沃什會議的科學家們繼續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核戰爭的爆發。2002年8月,第52屆帕格沃什年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舉行,在全體會議上通過了第十個五年計劃(2002~2007)的總目標,其中目標之一就是要繼續把屬於安全理念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利益矛盾、宗教敵對的國家或國家集團的科學家、技術專家和決策人召集到一起,商討對策和措施,避免那些擁有或可能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捲入武裝沖突或緊張局勢中。

今天,在有關中東安全、恐怖主義、克什米爾、北朝鮮和伊朗核問題等專題研討會上,來自敵對雙方的自然科學家、人文社會學家和前政府高官參加帕格沃什會議的辯論和研討,增加交流、理解與信任,緩和對立情緒和緊張局勢。

促成一系列軍備控制協定

倡導核裁軍協議,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是《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提出的第三個呼籲。這個呼籲是第一個呼籲——召集科學家會議的直接結果,同時是第二個呼籲——敦促政府放棄戰爭手段的預防措施。不過,由於裁軍協定和其他協議最終需要各國政府去簽署,裁軍措施也需要各個政府去具體落實,科學家們如果要落實這個呼籲,首先必須設法說服各國政府接受科學家的科學分析和合理建議。

科學家們在促成裁軍條約和軍控談判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舉行一系列專題研討會、專家小組會和秘密會議,科學分析,客觀探索,辯論停止和緩和軍備競賽的具體措施,在官方談判之前首先在科學家之間達成一致,為官方談判和政府級的官方協定鋪平道路。隨著一些與政府有聯系、對局勢發展有影響的科學家和學者,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官方科學家和政府顧問參加帕格沃什會議,帕格沃什會議討論的觀點更容易接近官方制定政策的水平。

此外,帕格沃什的議程還包括全面和徹底裁軍、全面禁止核試驗、禁止導彈飛行試驗、無核武區、切斷核原料的生產、反潛戰、反擊力量戰略、限制戰略武器會談等。帕格沃什會議一直提供論壇,促進東西方之間的理解,幫助澄清問題,提出各種新思想和新方案,為政府級的談判打基礎。官方談判越是陷入僵局,甚至破裂,東西方關系越緊張,科學家們就越抓緊時機開會,反復探討解決難題的對策。

冷戰時期,科學家們在其中或多或少貢獻了智慧的國際條約主要包括《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核武器不擴散條約》和《反彈道導彈條約》。這些國際條約和軍控措施並沒有提供最終的解決辦法,但是在冷戰時期對不斷升級的核軍備競賽起到了「剎車」作用。

冷戰結束後,帕格沃什會議繼續致力於防止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建議採取具體的步驟,消除所有核武器、生物和化學武器;加強針對平民的常規武器的發展、生產和轉移的國際監測和限制;把戰爭本身的發生率減到最少,並最終消除戰爭;尋求創造性的方法,趕在武裝沖突爆發之前解決爭端,並很快結束已經發生的武裝沖突,使其破壞最小。

盡管核裁軍條約的締結和其他軍控措施的談判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參加帕格沃什會議的科學家們在其中發揮了特殊作用。1995年12月10日,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塞傑斯特德(F. Sejersted)在授予羅特伯拉特與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典禮上說:「帕格沃什運動在導致諸如1963年禁止核試驗條約、1968年禁止核武器擴散條約、1972年限制戰略武器第一階段會談和生物武器協定的軍備控制協定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容忽視的角色。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它也一直是自冷戰結束以來如此從根本上改變核裁軍思想的主要貢獻者……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因為那樣的工作要給他們頒獎,同時表示希望工作繼續進行下去,以便業已開始的裁軍在將來某個時候真正帶來一個沒有核武器、更加安寧的世界。」帕格沃什科學家們長期為裁軍與和平做出的獨特貢獻贏得了世界的公認。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五十年後的意義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發表五十年後的今天,世界並不比冷戰時代更安全,人類仍面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危險,特別是國際恐怖主義組織謀求核武器的危險。這個時代更需要《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來作為人類行動的指南。

當今核大國仍把核武器當作保障國家安全的法寶。盡管美、俄之間簽訂了削減戰略核武器的協議,但是,兩國武器庫中儲備的核武器數目仍然驚人,雙方的戰略核武器一直處在戰備值班狀態,還不時舉行核戰演習,研製新式戰術核武器,強化核威懾戰略。從里根政府流產的「星球大戰」計劃到小布希當局極力推行的「國家導彈防禦」(NMD)系統與「戰區導彈防禦」(TMD)系統,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制定國際戰略的基點,仍未脫離「核威懾」這一冷戰思維的巢臼。不甘心在軍事上淪為二等強國的俄羅斯則通過不斷更新「白楊」(SS)系列戰略導彈,試圖形成反制約力量,同美國相抗衡。2002年12月13日,美國宣布單方面退出美、蘇兩國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從而使美、蘇幾代領導人和無數科學家、軍控專家在上個世紀達成的限制軍備競賽的努力付諸東流,世界有可能倒退到無序而危險的核武器競爭時代。

同時,核武器早就擴散到了其他國家,公開宣布進入核俱樂部的成員包括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擁有核武器則是一樁路人皆知的秘密。此外,還有一些潛在的核國家正致力發展自己的核軍備計劃,某些非國家集團可能或已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材料的失控與流入非法分子之手的危險始終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生化武器作為「廉價的原子彈」,很容易被一些不負責任的利益集團或政治狂人掌握。

與此同時,世界范圍的經濟剝削、環境惡化、貧窮飢餓、資源短缺和分配不公,容易成為絕望、怨恨、敵意和暴力的溫床,來自文化、宗教和種族方面的偏執導致不寬容,對極端行為提供精神上的誤導,也增加了地區性沖突和局部戰爭擴大化的可能性。「9·11」事件之後,國際恐怖主義已經成為威脅全人類福祉的最危險敵人,企圖依靠武力威懾和基於先發制人的戰略思維在新的國際政治格局與國際反恐斗爭中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面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各種危險和潛在的不利影響,科學家們仍需要開展國際合作和跨學科研究,通過科學分析和理性探討,積極影響大眾媒體、國際科學共同體和政府決策者,為廢除核武器和消除一切戰爭、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維護整個人類的生存與安全貢獻新的智慧。促進科學技術用於人類的福利而不是毀滅,是各國科學家永恆的社會責任。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殃及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的種種危險,任何負責任的政治家仍需像宣言所呼籲的那樣,採取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政治問題,防止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演變成核災難;即使擁有科學技術、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的優勢,政府領導人也不應該優先考慮採用戰爭手段,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以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

建立一個沒有核武器、沒有戰爭、永久和平的美好世界,是各國自然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社會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和工業家共同努力的最高目標,也是以「和平崛起」為戰略目標的中國人民義不容辭的使命。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向全人類發出的呼籲「記住你們的人性,忘掉其他」,是人類永恆的格言!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有鑒於在未來的世界大戰核子武器肯定會被運用,而這類武器肯定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威脅,我們號召世界各政府體會並公開宣布它們的目的不能發展成世界大戰,而我們號召它們,因此在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爭執應該用和平手段。」
英文版的是: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in any future world war nuclear weapons will certainly be employed, and that such weapons threaten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mankind, we urge the Governments of the world to realize, and to acknowledge publicly, that their purpose cannot be furthered by a world war, and we urge them, consequently, to find peaceful means for the settlement of all matters of dispute between them."

『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歷任領導

黨委書記 王建朗(2010年9月任職)
黨委副書記 趙葛田
所 長 步 平
副所長 王建朗 趙葛田 汪朝光(2010年9月任職)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歷任領導簡表
1950年5月至1969年
所 長 範文
副所長 劉大年(1954年任職) 張維漢(1958年任職,1961年調離)
黎 澍(1960年任職) 張崇山(1962年任職)
1978年4月至1982年7月
所 長 劉大年
副所長 黎 澍 李 新 余繩武
唐棣華(1979年4月任職) 郭 沖(1980年7月任職)
劉大年於1982年7月至1999年12月去世任名譽所長
1982年7月至1985年7月
所 長 余繩武
副所長 郭 沖 李宗一
1985年7月至1988年8月
所 長 余繩武
副所長 王慶成 李宗一 郭永才(1985年12月任職)
1988年9月至1994年1月
所 長 王慶成
副所長 李宗一(1988年11月病逝) 張海鵬 張友坤
1994年1月至1998年
所 長 張海鵬
副所長 王慶基 耿雲志 齊肇業
1998年至2000年
所 長 張海鵬
副所長 李 利 張世生(1997年11月任職) 虞和平
2000年—2004年7月
黨委書記 張昌東
黨委副書記 張世生
所 長 張海鵬
副所長 張昌東 張世生 虞和平
2004年7月—2005年11月
黨委書記 張昌東
副 所 長 步 平 張昌東 虞和平 王建朗
2004年11月—2010年9月
黨委書記 步 平(2005年8月任職,2010年9月離職)
黨委副書記 李樹東(2005年8月任職,2008年9月離職) 趙葛田(2008年9月任職)
所 長 步 平
副所長 李樹東(2005年8月任職,2008年9月離職) 趙葛田(2008年9月任職) 王建朗 虞和平(2009年7月離任)

『陸』 tvb 創始人個人資料

利孝和(1909年——1980年),男;漢族,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人雙水嘉寮廣府人。1909年生於香港,利希慎的第三子;香港著名「利希慎家族」的核心成員。
曾出任聯合汽水廠有限公司及美都有限公司主席,還擔任香港英美煙草有限公司、國泰航空公司及上海商業銀行的董事。1967年創立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成為第一任董事局主席。1980年因心臟病逝世。

祁德尊,英國人。1917年出生於非洲羅德西亞南部。畢業於英國文島的威廉王書院。1940年,他作為一名於香港服役。日本攻陷香港後,他被關進了日軍集中營。1942年,他成功地從深水埗集中營逃出,在惠州擔任前方司令一年半,負責情報工作。之後又到印度、緬甸,泰國、香港和中國服役,官至上校。1947年退役後加入怡和洋行,並移居香港。1954年,他購下擁有「和記」洋行逾半數股票的「會德豐」。1964年以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名義收購和記洋行,1965年改名為和記企業有限公司。在他掌管的10年裡,「和記」所控制的公司從30間發展到200間以上,與港人生活息息相關。又不斷為香港的未來作投資,如倡建和融資興建海底隧道,創辦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等。1975年,「和記」陷入困境,他被迫下台,由匯豐銀行接管,後轉售給李嘉誠。 他熱心社會事務,曾多次擔任香港家庭福利會和房屋協會主席,還在香港皇家輔助警察隊任指揮官達18年之久。1956年被委任為立法局議員;1961年被委任為行政局議員,並獲多項獎章及被封為爵土。1981年在英國伯克郡度假時病逝,享年63歲。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鎮,祖籍浙江寧波。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香港上海商會成員,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多年來,邵逸夫捐助數以百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1977年獲英女王冊封為爵士。美國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2003年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進行獎勵,2011年退休。
2014年1月7日早上8時,邵逸夫爵士被發現昏迷在西貢嘉澍路清水灣大廈住所內,救護車到場將昏迷的邵逸夫送院搶救,最終搶救無效,享年107歲。

最有名的創始人就是這三個了,望接納,謝謝~

『柒』 醴陵從古至今出了哪些名人

古代名人:
1,鞭炮祖師--李畋 。
隋末唐初人,原名李世宗,避太宗皇帝諱改名李畋。富里鎮麻石人。唐貞觀年間發明鞭炮,被唐太宗御封「鞭炮祖師」,是萍瀏醴三市鞭炮產業的最初起源。

2,南宋三名臣--皮龍榮 、楊大異和吳獵。
皮龍榮(?~1265),南宋淳佑四年(1244)進士。景定元年(1260)拜端明殿學士,封醴陵伯。後得罪宰相賈似道,貶衡州,在途中自盡。文天祥評價他:「晏殊之學問,楊億之文章,仲淹之聲名,器之之氣節」。 楊大異,生卒年不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官至秘閣修撰大中大夫,封醴陵縣開國男;吳獵(1142~1213),北鄉擂鼓橋人,為湖湘學派巨子。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賜同進士出生,管至敷文閣學士。三人既是醴陵籍理學名家,又是朝廷重臣。同樣不畏權貴,敢於直言陳諫。後人在西山建有宋三公祠,祭祀這三位名臣。

3,西山四俊傑--寧太一、文斐、傅熊湘、陳盛芳。
寧太一(1883-1913)醴陵東富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驅,在獄中尚積極參加「南社」活動;文斐(1872-1943)醴陵東堡人。畢業於東京鐵道學校。回國後,積極維護湖南路權,關心家鄉建設,著有《醴陵瓷業考》;傅熊湘(1882-1930)醴陵八步橋人,職業報人,1906年加入「南社」,積極為革命鼓與呼;陳盛芳(1847-1946)白兔潭黃甲人。砌匠。在安源礦務局成功建築20丈高煙窗致富,後回醴陵三次組織捐款修建淥江橋,幾乎破產。四人均為民國時期醴陵才俊,死後歸葬西山。
現代名人:

1、程 潛
(1882-1968) 湖南醴陵人。早年入湖南武備學堂,後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歷任湖南省軍事廳長、護國軍護法軍湖南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國民政府參謀總長、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等職。1949年與陳明仁共同宣告起義。建國後歷任湖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省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
2、寧調元
(1883~1913)字仙霞,號太一。醴陵人。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7月入長沙明德學堂師范班,後加入華興會。1905年赴日本留學,參加同盟會。次年回國,參與創辦中國公學。後至長抄,與禹之漠等主持陳天華、姚宏業安葬儀式。因遭緝捕逃往上海,主編《洞庭波》雜志,宣傳革命。因策應萍瀏醋起義被捕,囚禁長沙獄中三年。獄中以書信方式參與籌建南社。出獄後於19l0年(宣統二年)赴北京,主編《帝國日報》,抨擊時政。民國成立後在上海創辦《民聲日報》。後至廣東,任三怫鐵路總辦。19l3年3月「宋案」發生後到漢口,與熊拋山等密謀討伐袁世凱,事泄被捕犧牲。著有《寧調元集》。
3、湯飛凡
(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25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深造。回國後,先後擔任上海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細菌學系主任、上海醫學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設計的簡陋設備製造出我國第一批青黴素。他是我國第一個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黴素生產車間、第一個實驗動物飼養場和第一個正規卡介苗實驗室的創辦人。1948年,在第七屆國際微生物學會上被選為常任理事。 曾任衛生部中央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離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稱為「湯氏病毒」。1957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4、李立三
(1899-1967)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之一。湖南醴陵人。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期任中共中央工人部部長。「六大」後,任中央常委。後去蘇聯,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建國後,任勞動部部長。「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80年平反。著有《中國職工運動簡論》等。
5、陳明仁
1903-1974) 湖南醴陵人。愛國民主人士。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參加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曾任國民黨第七兵團司令員、第一兵團司令員。1949年與程潛通電起義,所部改編為解放軍二十一兵團,任司令員,後任五十五軍軍長。1955年授上將。
6、左 權
(1905-1942)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軍事家。湖南醴陵人。黃埔軍校一期畢業。1925年加入共產黨。歷任紅軍第一軍團代理軍團長、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參謀長。在對日軍作戰時犧牲。著有《埋伏戰術》等論文40餘。
7、蔡申熙
(1906-1932)湖南醴陵東鄉花麥沖人。原名蔡升熙,字旭初。1924年春入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後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1928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吉安東固地區游擊隊第1路總指揮。1932年7月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時,任第25軍軍長。10月9日在湖北黃安(今紅安)河口鎮戰斗中壯烈犧牲。
8、耿 彪
(1909-1998)湖南醴陵人。1928年加入共產黨。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紅四軍參謀長。參加長征。歷任三八五旅參謀長、晉察冀野戰軍參謀長、十九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建國後,歷任外交部副部長、對外聯絡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秘書長、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是中共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顧委常委。
9、楊得志
(1910-1994 ) 湖南醴陵(今屬株洲)人。1928年加入共產黨。歷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第十九兵團司令員等職。建國後,任志願軍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等職。1955年授上將軍銜。
10、黎 澍
(1912-1988) 歷史學家。湖南醴陵人。1936年加入共產黨。抗戰時期創辦《 開明日報》任總編輯。1940年後,任國新通訊社經理、《華西晚報》主筆、上海《文萃》周刊主編、香港新華通訊社總編輯等職。建國後,歷任《歷史研究》主編、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現代史學會會長等職。著有《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政治》、《論歷史的創造及其它》、《再思集》等。

『捌』 求《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的原文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有鑒於在未來的世界大戰核子武器肯定會被運用,而這類武器肯定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威脅,我們號召世界各政府體會並公開宣布它們的目的不能發展成世界大戰,而我們號召它們,因此在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爭執應該用和平手段。」
英文版的是: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in any future world war nuclear weapons will certainly be employed, and that such weapons threaten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mankind, we urge the Governments of the world to realize, and to acknowledge publicly, that their purpose cannot be furthered by a world war, and we urge them, consequently, to find peaceful means for the settlement of all matters of dispute between them."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