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華裔科學家自殺

華裔科學家自殺

發布時間: 2021-03-25 16:35:22

㈠ 愛好藝術的科學

盡管科學和人文在某些方面格格不入,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也存在著巨大的沖突。如斯諾所說,「一方是文學知識分子——另一方是科學家,並尤以物理科學家最為代表性。雙方之間存在著一個相互不理解的鴻溝—有時(尤其在年輕人中間)還存有敵意和反感,但大多數是缺乏理解。他們對對方都有一種荒謬的、歪曲了的印象。他們處理問題的態度是如此不同,以至於在情感的層次上,也難於找到很多共同的基礎。」

其實科學家隊伍中,愛好文學和藝術的人為數不少。愛因斯坦、普朗克、哈恩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可以組成一支水平很高的室內樂演奏小組:愛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彈鋼琴,哈恩進行伴唱;伽利略是天文學家、詩人與文學批評家;開普勒是天文學家、音樂家、詩人;巴斯德是生物學家和畫家;諾貝爾是化學家、詩人、小說家;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和畫家,俄國的羅蒙諾索夫(1711~1765)是科學家、詩人;發明莫爾斯電報碼的莫爾斯(1791~1872)原是一個職業風景畫家;國生理學家、191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里謝(1850~1935)寫過詩歌、劇本、小說,他寫的情詩艷麗動人,寫的劇本經常在歐洲各地上演,寫的小說由於借用了自己對心理學的研究也無不扣人心弦。美國科學家羅斯(1857~1932)因揭示了瘧疾的奧秘而榮獲1902年諾貝爾醫學獎,他的愛情小說《奧莎雷的狂歡》是當時美國十大暢銷小說之一;美國科學家、口服避孕葯發明人傑拉西寫過詩歌、小說和戲劇,他的小說曾在BBC向世界廣播;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霍夫曼出版過3本詩集,與傑拉西合作寫過劇本。

不過,這里所說的文學家型或者藝術家性科學家,不是指具有一般的文學藝術素質和愛好的科學家,而是在文學藝術領域的建樹不亞於那些職業的文學藝術家的科學家,甚至他們本人的科學技術成就常常因為文學藝術的成就而被掩蓋了(如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德國詩人歌德)。

1、科學與藝術的關系

很多科學家都認為,科學與人文科學只是在表現形式上不同,在創造性方面是相似的。傑拉西認為「不論你從事的是藝術還是科學,你所要做的都是前人未曾做過的,你自認為是某一領域的開先河者,或以新的方式看待問題」。霍夫曼認為「詩歌與許多科學,如理論構建、分子合成等都是創造。要完成這些創造活動,需要技藝精湛、思想活躍、專心致志、超然物外和簡潔的陳述」。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埃德爾曼學習過15年音樂,但他最終放棄音樂是因為「我並沒有音樂天賦,我有這方面的常識和經驗,但沒有天賦和靈感。」

關於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可以引用華裔科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的一段簡潔而精闢的描述:

「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他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貴,喚起越強烈,反響越普遍,藝術就越優秀。

科學,例如天文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新的准確的抽象。科學家抽象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創造就越深刻。盡管自然現象本身不以來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屬於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

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類特定的抽象和總結,適用於所有的自然想像,它的真理性根植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夜市外在的,它根植於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科學和藝術都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2、羅蒙諾索夫:贊詩頌彼得

羅蒙諾索夫是俄羅斯的第一位傑出科學家。他是一個全能型科學家,精通多門學科,包括化學、物理學、采礦技術、金屬學和光學。1960年以前的蘇聯文獻,往往對他的成就大肆誇張,說他比拉瓦錫更早發現了質量守恆定律,比本傑明·倫福德(1753~1814)更早發現了熱的運動論,比托馬斯·楊(1773~1829)更早了發現光的波動理論。雖然在整個科學史上的地位還有待評價,但他在俄羅斯科學史的突出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在科學領域之外,羅蒙諾索夫對俄國教育、語言學、歷史和文學作了同樣重要的貢獻。他創辦了俄羅斯最古老的大學——莫斯科大學。他寫了第一本語法書,從而使俄語系統化。他寫的《俄國古代史》在1766年去世後出版,這是第一部俄國史。在文學方面,羅蒙諾索夫寫有長詩、贈詩、悲劇及諷刺文章,創造富有哲理和崇尚激情的頌詩,主要作品為《伊麗莎白女皇登基日頌》和《晨思上蒼之偉大》,長篇敘事詩《彼得大帝》未能完成。

《伊麗莎白女皇登基日頌》從表面上看是頌揚彼得大帝的女兒伊麗莎白的,但實質上是頌揚彼得大帝、頌揚科學的,因為女皇批准了科學院的新章程,為科學院增加了撥款。提到彼得大帝促進科學的引進和發展,詩人這樣寫到:

「於是各種神奇的科學

越過高山、大海和江河,

把手伸向俄羅斯,

對偉大的君主說:

我們願意竭盡全力/把純粹智慧的新成果

交給俄羅斯人民。/君主它們前來作客,

於是俄羅斯已經期望/看到它們的辛勤勞作。」

3、伊拉司馬斯·達爾文:詩歌與論文合一

伊拉司馬斯·達爾文是提出現代進化論的查爾斯·達爾文的祖父。伊拉司馬斯·達爾文在當時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生物學和生理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從其祖父吸收了豐富的營養。

與那些把藝術生活和科學生活截然分開的科學家不同的是,伊拉司馬斯·達爾文則把詩人的角色和科學家的角色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他的所有關於生物學和生理學的作品都是用敘事詩的形式寫作的。

伊拉司馬斯·達爾文廣學博覽,知識淵深。他曾在劍橋的聖約翰學院攻讀過古典作品、數學和醫學,對詩歌頗感興趣。他在愛丁堡大學學完了醫學教育課程後,就在諾丁漢開業行醫,由於一開始就受到挫折,遂遷居利奇菲爾德。1777年,伊拉司馬斯對植物學特別感興趣,並且建立了專門的利奇菲爾德植物學協會。該協會專門翻譯林納的著作《植物的系統》和《植物的分科》。在這個時期,伊拉司馬斯在利奇菲爾德郊區買下一小塊土地闢作植物園。由於這種興致,他開始寫他的第一部敘事詩。直到晚年他才開始發表這些詩。

伊拉司馬斯·達爾文最初發表的是敘事詩《植物園》的第二集,標題是《植物之愛》,後來發表第一集《植物經濟》,兩部集詩都博得了讀者的好評。這完全是一種獨特的詩種——它把古典的、很有特色的古希臘羅馬的形象(愛羅斯神、赫刺克勒斯神、山林水澤女神、繆斯神、古希臘羅馬女神),以及後來的英國民間文學中諸如地精等的形象同一些嶄新的科學概念,同含有唯物主義哲學味道的思想,同反映當代技術進步的成果結合起來。而對詩的注釋,則可以看成是一篇篇科學論文或者科學評論。在敘事詩第一集里,詩人描寫在原始之火女神參與下創造宇宙的情況。敘事詩第二集描述植物之愛,與詩文並列的也有自然歷史性質的注釋。敘事詩《植物園》及其知識性很豐富的注釋和對植物的酷愛符合當時時代的胃口的,因此該書一版再版,共出了四版。

他的作品中最成功的要算《動物生物學,即生命的規律》一書。這是一部醫學著作,它談的是疾病的理論。《動物生物學》在7年內出了3版,並翻譯成法文、德文和義大利文出版。

在《動物生物學》里,伊拉司馬斯·達爾文列舉了五條使他承認物種進化的理由。一是生物在個體發展歷史的過程中發生的那種變態;二是人類使家畜發生的那些變化;三是畸形的出現和後代對畸形的繼承;四是所有溫血動物—四足動物、鳥、兩棲動物以及人類在構造上驚人的相同之處;五是一切生物從它生命的開始到結束都在變化著,並把已具有的特徵遺傳下去。他還認為性感、飢餓和追求安全是導致動物的變異的三種原因。

伊拉司馬斯·達爾文的最後一部敘事詩是《大自然的神殿》,這是在他去世之後,查而斯·達爾文誕生之前六年,即1803年出版的。在這部詩作里,他又一次研究了生命的起源,即生物有機體的起源及發展;研究有機體的性生活,性生活使它們自己得以繁殖,以不斷恢復因死亡造成的減員;研究心理方面和智力方面的發展狀況。在敘事詩的結尾部分,研究世界上存在著的善與惡的問題。

以下是伊拉司馬斯·達爾文在《大自然的神殿》中一段談語言的產生的詩,他用詩的語言描述了動物的感覺的表現。

「每當感情迸發或思緒激盪的時候,/智慧為愛情或仇恨所包圍,/滿腔熱血沸騰,整個身心激動百感紛呈,/雙頰緋紅,目光晶瑩,笑中春風生,/而模仿,在親屬的意識之中,/很快就創造一模一樣的思想過程,/外露的面部表情引起許多想法相同,/語言也就從此產生。/ 好鬥的雄雞或者好妒的鵪鶉,/豎起羽毛把敵方死盯;/盛怒的雙方氣勢洶洶,盡管一聲不吭,樣子已是最明確的威脅行動。/飢餓的狼群深夜哀鳴,/蛇聲噝噝,兇殘鬣狗鳴鳴抖威風。/雄獅一聲怒吼,抖起長鬃,/用尾巴拍打自己的前胸。/野人鬥士雙眉緊鎖怒目圓睜,/攥緊拳頭,威脅敵人似驟雨狂風,/抖擻精神目光炯炯,掄起拳頭伺機行動,/看打擊敵人哪裡才能致命。/就是這樣,聯想力把全部激情流露在表現於外的特徵。/就是這樣,獸、人、鳥的啞語首先從手勢交換中產生,/今日舞台上的啞劇也全由這種交換構成。/熱情滿懷的雄辯家,/要用手勢彌補他太無分量的談話內容。/就是這樣,由模仿產生的語言,/與我們的幸福和苦難一同發生。/就是這樣,為表達事物本質的每一概念,/相應的單詞隨之形成;/口中舌與唇逐漸配合發出響聲,/語句按成分斷開,喉頭產生振動,/在那裡,聲音帶有如下色彩:愛情、威嚇、惋惜、贊許和懇請,/這一切,全是氣浪發生的振動。」

4、諾貝爾:文學的理想主義

諾貝爾的主要興趣是科學和文學。他認為,對自然科學的征服,是為子孫後代創造幸福的材料;而文學的理想主義使命,也能在這方面起著它的作用。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諾貝爾在遺囑中把文學作為獎項之一。

諾貝爾寫有一些小說草稿,但從未沒有發表過。例如1861年寫的《在最明亮的非洲》和1862年寫的《姊妹們》這兩部抒發他對社會改革觀點的作品,或者在相當後期的1895年寫的喜劇草稿《桿菌發明專利權》,盡管它們的確包含著對於人物性格的敏銳觀察,但卻有點天真和造作。他對一般生活越來越多的批評態度,使得這些作品充滿了挖苦和奇妙的內容。

盡管諾貝爾肩負巨大的工作負擔,但他保持了自己對詩的喜愛。他注意跟蹤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在內的文學潮流,並且從中看到了它在他所夢想的人類向更好的生活發展中,能夠成為一種使人振奮精神的源泉。

在諾貝爾的信件里,他經常引用莎士比亞和其他英國作家的話,並使之變得滑稽風趣;這些信件還流露出他曾仔細讀過並且珍惜與他同時代的一些哲學著作,例如赫伯特·斯潘塞,他的思想在很多方面與諾貝爾自己的思想相吻合。

諾貝爾在詩歌方面的嘗試,是模仿拜倫和雪萊的。他對古今著名和無名作家的基本思想傾向相當熟悉,喜歡那些帶有理想主義傾向的作品,而不喜歡當時的自然主義作品。諾貝爾曾把托爾斯泰的作品翻譯成瑞典文,也曾在晚年寫過一部悲劇《復仇的女神》。

在1890年寫的題為《擬論述的哲學反映》這份目錄中,諾貝爾用十二個標題涉獵天下萬物非常深遠的思想。例如,互相作用的原子、大腦思維和記憶的功能、以太和可衡量的物質、各種宗教滲透、經濟和稅收研究、化學新的簡化體系、以新思想為基礎的政府組織、爆炸學科的工作;細胞與宇宙的哲學。

另外一份目錄的題目是《已經寫完的文學與詩歌》,共14部(首):三姊妹、背負死亡、疾病與醫療、她、一則謎語、我是否曾經愛過……、給與的夢想……、森西、精神撫育、訓誡、相信與不相信、雙上鞍、驚奇、我看到兩朵玫瑰蓓蕾。

在這些詩作中,現在保存下來的有第一、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首。從這幾首詩中,可以看出阿爾弗里德·諾貝爾具有相當多詩的靈敏,雖然在晚年由於他所遭受的沉重打擊,這種靈感變得比較遲鈍,但它卻伴隨了他的整個一生。下面是迄今尚不為人們所知的第六首詩《我是否愛過?》的從瑞典文翻譯出來的一段摘錄:

「啊,你的質問,/多我記憶的旋渦/喚醒了一幅甜蜜的輪廓,/那夢寐以求的幸福呵,/生活不肯將它賜給我;/那滿腔熱忱的愛情呵,/不待成長就已經凋落。/你不會懂得,/一個年輕心靈的理想世界,/是怎樣遭到現實的折磨,/挫折、幻滅與憂思,/是怎樣捉弄那歡樂的生活,/使一切都喪失燦爛的光澤。/你那年輕的靈魂,/在如意寶鑒中/只看到世界純潔無濁,/呵,但願你永遠不要/看到它的面目赤裸。」

5、歌德:科學思想被遺忘

眾所周知,歌德(l749~1832)是德國著名詩人,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他1749年生於法蘭克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

歌德的文學創作囊括了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他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和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

《少年維持之煩惱》寫一個反對封建習俗,憎惡官僚貴族,跟鄙俗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在愛情上更遭封建勢力摧殘打擊的少年維特憤而自殺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享有世界聲譽。

《浮土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把浮士德寫成一個不斷追求、進取的理想人物;把他的知識、愛情、政治、藝術、副業等五大發展階段,都寫成以封建政體腐敗、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滅和「理性王國」藍圖之虛妄為主體內容的悲劇階段;成為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

這部著作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系,作品也因而跟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邁斯特》分《學習時代》和《漫遊時代》兩部,內容寫主人公走出家門尋求人生意義的故事,肯定實踐的重要意義,認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專業技能力社會造福。

歌德的這些文學成就明顯地掩蓋了他在科學研究方面的貢獻。歌德大概是在1780年左右進行科學研究的。1790年他出版了《植物變態學》一書。有人比喻這本書對18世紀以前的生物學猶如化學對煉金術。1810年歌德出版了長達1400多頁的兩卷本著作《顏色論》。顏色論曾長期受到物理學家的非議。但在20世紀,不少著名物理學家如海森伯、玻爾等人對此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6、莫爾斯:半路棄畫從文

莫爾斯出生於1791年,是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的長子。莫爾斯從小就喜歡畫畫,14歲進入耶魯大學學習美術,開始在象牙上畫纖細畫,1810年畢業後去英國倫敦學習具有英國藝術風格的歷史畫,1815年學成回國後以畫肖像畫為生,並開始在新英格蘭、紐約、南卡羅來納州當巡迴畫家。

莫爾斯以技法見長,結合英國的浪漫主義,對所畫人物的性格加以鮮明的描繪。莫爾斯最著名的兩幅繪畫作品是拉菲德和W.C.布萊恩特的肖像,還有雕塑《垂死的赫丘力士》。

莫爾斯對美國繪畫的最大貢獻是他發起倡議,在1826年建立了美國國力藝術設計院,成為第一任院長,主持院的常務工作一直到1845年。他曾舉辦過美國首次的系列藝術講座。1829年莫爾斯開始漫遊歐洲,1832年在由法國返回美國的遊船上,一位年輕醫生對電磁鐵的講解使莫爾斯的興趣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莫爾斯回到美國後,41歲的他開始致力於研究實現電報通信的裝置,歷經3年夜以繼日的研製改進,並耗盡了一生的積蓄,1835年得到初型。為了解決生計和研究費用,1936年他又回到紐約大學擔任繪畫雕塑教授職務。1837年後他只畫過一幅肖像畫,這時他已經把全部興趣都轉移到了發報機的發明上。

莫爾斯在1837年完成了自己的電報裝置,並在大學進行演示,1938年莫爾斯申請了專利;1938年他發明莫爾斯電碼,這種電碼通過點、短線和間隔的不同排列來表示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1844年莫爾斯建成了實驗性電報線路,並完成了電報通信的重大實驗,他發出的第一封電報的信息是「這是上帝的傑作」。

12年的艱辛換來了成功,但有人使用莫爾斯的系統缺不肯付費,因此他又不得不為維護自己的專利進行數件訴訟。1854年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確認了莫爾斯作為電報發明家的法律地位,從此他的聲譽和財富大增。晚年的莫爾斯從事慈善事業。

7、薩根:肩負科普使命

薩根(1934~1996)於1934年11月9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市,於1955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6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60年獲得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博士學位。從60年代早期他就在哈佛大學執教,1971年任康奈爾大學教授。1996年12月20日薩根去世,年僅62歲。

卡爾·薩根一生研究成果驚人。他的研究重點為金星上的溫室效應、火星上的季節變化、原子戰爭所造成的長期環境影響、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外星智能生命探索等;他是宇宙生物學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之一;他直接領導了美國行星探索計劃,以及「水手號」、「海盜號」和「旅行者號」宇宙飛船的發射;他還擔任過美國天文學會行星分會會長,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天文學分會會長,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行星分會主席。

薩根是一個著名的科學家,也是一個著名的科普作家。薩根認為科學家普及科學是科學家的一項神聖使命。科學家從事科普的原因不只是為了向資金提供者如納稅人解釋自己所做的工作,而主要是因為科學是知識的本體,是一種思維方法,在試圖解決人類的每一個深奧的問題方面科學都提供了近似的答案。因此科學不只是專業人員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學,而是整個人類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學。

薩根以滿腔的熱情,流利的文筆,寫出了10多本受人贊賞的暢銷書,包括《宇宙中的智慧生命》、《伊甸園的飛龍》、《地球的嗡嗡聲》、《布魯卡的腦——對科學傳奇的反思》、《魔鬼出沒的世界》。1980年他的一部長達16集的電視連續劇《宇宙》,在美國公共廣播社播放並傳遍世界各地。其中,《伊甸園的飛龍》獲得1987年美國普利策獎。

8、傑拉西:用文學註解科學活動

卡爾·傑拉西出生在奧地利的維也納,1945年在美國的威斯康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在科學方面的最大的貢獻是第一個人工合成了類固醇避孕葯,為此他獲得了除諾貝爾獎之外的大多數科學獎,如美國國家科學獎、沃爾夫化學獎、美國國家技術獎,是美國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有近20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進入60歲以後,傑拉西真正地開始了詩歌、散文、小說等的藝術創作。他不需要以寫作來謀生,因為他在科學研究中已經有足夠的收入。傑拉西認為自己從事文學創作的原始動機之一是來自於他對遭受一段感情創傷後的情緒表達的需要;動機之二是對未曾涉足的領域的嘗試,因為文學是區別於科學的完全不同的智力活動。

傑拉西在文學雜志上發表了大量詩歌和短篇小說,結集為《未來主義者及其他故事》;他出版過多部自己稱為「幻想中的科學」(science-in-fiction)的小說,如《坎特的困境》、《布爾巴基的賭局》等5部小說,1部詩歌《時鍾回轉》,1部散文集《從實驗室進入世界:一顆為人民、寵物和臭蟲的葯片》。他用小說來表達自己對科學家、科學界的思考。

傑拉西獨創了一種自己稱為「戲劇中的科學」(science-in-theatre)的多部劇,如「完美的誤解」、「氧」(與霍夫曼合寫),已在劇院上演。劇作"氧"描述了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准備給百年前的科學發現頒發諾貝爾獎,在對都宣稱發現了氧的法國科學家拉瓦錫、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和瑞典科學家謝利進行選擇的過程中遇到的緊張與沖突,討論了科學上的多重獨立發現的優先權問題。

傑拉西還建立了一個藝術庄園,每年為近70名藝術家提供工作場所和住宿,已經有超過千名從事視覺藝術、文學、舞蹈術、音樂的藝術家接受了贊助。

9、薛定諤:抒情詩人

薛定諤不僅是奧地利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分子生物學的奠基人,而且還作為一個抒情詩人在語言的藝術中展露鋒芒。

薛定諤生於維也納,1910年取得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維也納,蘇黎世等地任教。1926年將法國人德布羅意的物質波觀念用數學表示,得到量子力學中最基本的薛定諤方程式即著名的波動方程,因而獲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4年,薛定諤以廣博的知識作基礎和敏銳的洞察力,將物理學新理論應用到生物學中,出版了通俗讀物《生命是什麼》。書中用新觀點解釋復雜的生命現象,開創了物理學和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新天地。由於薛定諤在物理學界的巨大影響,這本書受到廣泛的關注,被譽為「喚起生物學革命的小冊子」。沃森、克里克正是在這本書的影響下開始進行DNA結構研究的。

薛定諤1949年曾出版過一本詩集,在這本詩集種,除了他自己用德文和英文寫的詩之外,還編入了英國抒情詩的譯文。從下面一首詩可以看出薛定諤的風格和才華 。

「葡萄飽含著汁液鮮美而香甜,

在那山前,它現出目光深沉的容顏。

太陽在八月蔚藍色的天空里,

發熱、燃燒著,讓冷颼颼的山風消散。

紫色的野果把紅日引到身邊:

請嘗一嘗串串的果兒饋贈的香甜。

汁液沿太陽的血管緩緩流動,

它蘊藏著給你和他人的歡樂無限。

啊!已臨近歲暮,那成熟之年,

夜晚降臨了,帶來的是凜冽嚴寒。

雲兒在高空飄浮,在那日出之前,

寒霜覆蓋網一般的別致的藤蔓。」

㈡ 為什麼中國的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 都是

霍金去世,中國網民紛紛刷屏悼念,然而他們大多不知道《時間簡史》是什麼。
說來實在可悲,幾千年過去了,一個十幾億人口的民族,為什麼象樣的科學家這么少?近代的科學家幾乎都是外國人培養的,就是中國人引為自豪的三錢,也都是外國人培養的。幾近土生土長的華羅庚,他的導師還是要將他送到英國泡幾年洋水。中國一流的科學家幾乎都是外國培養的,而外國的科學家沒有一個是中國培養的,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檢討嗎?
更可悲的是: 在中國,象樣的思想家也很少。科學家也是思想家,而思想家則包涵了所有領域的專家。哲學界,文學界,藝術界,教育界,社會學界,林林總總所有的領域,幾乎沒有一個象樣的專家。像董仲舒、朱熹那樣跪舔皇權的人,說他們是思想家太抬舉了;李贄也算是思想家吧,可惜他因為獨醒被迫自殺了;幸運的王陽明,也曾經因為得罪權貴被發配貴州。北大校長林建華讀錯字,人們立即把現代的北大教授和民國的北大教授作對比。就連中學生也知道,讀錯字是水平問題,把責任全推給環境推給別人是人品問題。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培養出一個一流的科學家,必須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與傳承,中國近代的科學家傳承了外國科學家的精神遺產,這種精神遺產包涵科學家的專業知識和科學家的治學精神,也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可惜……他們還可以唯心一點,說自己生不逢時命不好。然而還有另一個問題:三流的專家,有可能培養出一流的科學家嗎? 難不成大家要拿「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聊以自慰?
說到科學家,當然要扯到諾獎,中國人對此又愛又恨。外籍華裔科學家得獎,免不了沾沾自喜;可是中國本土也就只有莫言(吻合西方想像的中國屁股——引者注)
和屠呦呦(歷史的真相是,青蒿素可以治療瘧疾,是印度人首先發現的。大約在1921年,一位在印度行醫的英國醫生知道了這件事,後來回到英國,就開始和一家葯物研發機構合作研發,他們基本上搞清楚了青蒿素的提取技術,葯理效果。
但是,由於二次世界大戰,以及英國本土沒有瘧疾,所以,後來就束之高閣了,……
屠呦呦只是重復了英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實驗。——引者注)拿到諾獎,又讓中國人心裡忿忿不平; 所以有人認為諾獎評選委員歧視我們中國人。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平心問一問自己: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評委成員為什麼要歧視我們中國人呢?一是從歷史的淵源來看,瑞典人應該要恨法國人俄國人,歷史上他們敗於這兩個國家,而中國人與瑞典人無冤無仇,中國人最掛嘴皮的就是八國聯軍,也沒有瑞典的份;二是從獲獎科學家的分布來看,瑞典人不歧視法國人俄國人,也不歧視日本人,更不歧視猶太人,為什麼唯獨歧視中國人?如果歧視,為什麼高鯤、錢永健這樣的外籍華裔科學家也能拿諾獎?三是從我們自己國家的科學家水平看來,能像莫屠二人那樣牛逼的科學家有多少?有的人會舉出袁隆平,舉薦袁隆平的人,對諾獎的宗旨還不了解,只要細讀一下諾獎的宗旨,就不難明白袁的成就不能入選的原因。
沒有牛逼的科學家,將導致國家的科學發展失去領頭的動力,導致生產力失去創造性的能力,所以我們只能靠山寨,我們只會製造,而不會創造。沒有牛逼的思想家,將導致這個民族失去創建新思想新思維的能力,變成一個呆滯守舊的民族,甚至變成一個沒有思想的民族,一個只有慾望而沒有思想的麻木不仁的民族。思想家是民族的精英,沒有思想家的民族,也就是沒有精英的民族,沒有精英的民族,永遠都不可能走在時代的前沿。反觀世界民族之林,猶太民族,只有幾百萬的人口,思想家一代接一代,因為智勇雙全,所以猶太人能經歷納粹滅族的考驗成功復國;德國的日爾曼民族敢於痛定思痛,人類哲學發展的引頭人多半都來自於德國。
傳說有一個法國社會學家提出問題。他假設法國突然遭受一場災難,如果導致50名部長以上的官員死亡,國家會變成怎麼樣?如果導致50名一流的專家死亡, 國家會變成怎麼樣?他的結論是: 前者會導致國家陷入一時的混亂,但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 而後者不會導致國家混亂,但會導致法國陷入長期的衰退。再選50名部長,對法國來講,那是易如反掌的事,可是要培養50名一流的科學家思想家,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這種思想其實代表了西方人的人才觀:真理十分重要,專家比官員值錢。
古代中國人的人才觀是: 學而優則仕,當官比什麼都重要,要當官就得先學會做人,朝廷宣揚的倫理道德就是做人的標准。這樣的人才觀,只能培養順民和鷹犬。方孝孺明哲保身不敢救父在先,官癮過了,連累十族也就無所謂了。直到現在,有些人只講倫理不講真理,有人說方孝孺威武不屈骨鯁千秋,有人說江歌作為獨女為了救閨蜜而犧牲是不孝,如此顛三倒四反復沖突,不把人性折騰犬儒了變態了,那就怪了。

㈢ 哪些詩人是死於自殺的

古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然而古今中外無數著名詩人、作家先後自殺,噩耗比比,中國當代詩壇青年詩人海子卧軌、顧城吊頸……嗚呼,哀哉!

清王國維早年稱:「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學家」。當他真的成了一大文學家之後,卻於1927年4月某日自沉頤和園之昆明湖,並留下遺墨:「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朱湘,曾把「咬得菜根,百事可作」成語作為座右銘,以勉勵自己,卻於1933年12月某日在揚子江輪船上投水自盡。
日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1968年得獎後欣喜若狂, 4年後用放煤氣自殺身死。
另一位日本作家多次獲諾貝爾獎提名的三島由紀夫,自以為「文武兩道」的化身, 每日通宵達旦寫作,周周練劍術,結果於1970年11月切腹自殺。
《對生命的熱愛》小說作者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在《海狼》中創造了一系列「超人」形象,可是在1916年12月他剛滿40歲時服用了大量嗎啡拋棄了生命。
海明威因創作《老人與海》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這位性格象作品中的老人,也是「勇敢的水手」的他,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女作家卜拉斯認為:寫作是一種孤寂的事業,是高風險的活動,不幸,她最富於創意的作品竟是一手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女詩人塞斯頓於1963年得知卜拉斯自殺的消息,彷彿自己也經歷了死亡,這個念頭一直纏繞著她,結果11年後,她也絕望地自盡。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高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英勇獻身在為自由而戰的戰場上;
文天祥長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容就義於異族的屠刀下;
拜倫變賣了自己的庄園,購一艘戰艦,去支援希臘人民的獨立戰爭,染病死於途中;
屈原抱著「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貞理想懷沙自沉;

劉楨堅守「松柏有本性」的人格,平視貴妃,不肯低頭而受戮。
幻想「雲游」的徐志摩在九天之上化作輕煙;
至於哀嘆「眼前是空虛/身後也枉然」的日本詩人北村透谷、
「倦於作勇者」的美國詩人塞斯頓則都是自己結束了生命;
台灣女作家三毛自殺,
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自殺……

著名詩人、作家自殺的現象很多;而自然科學家則極為罕見。作為人文社會科學探究的作家、詩人們刻意於人類良知、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與崇高,與特定時代政治的權宜之計其距離顯而易見,並在某些時候形成強烈反差。這種反差容易造成詩人的暴躁或抑鬱,使之退隱於自我批判或某種深邃思索中,從而對現實世界深感絕望,最終導致自殺。有雲海明威有自殺遺傳、三毛晚年大陸之行情鍾王洛賓不逮而尋死;或曰海子因昔日情人、初戀女友已建立家庭,對他很冷淡,當晚喝了許多酒,講了許多傷害對方的話,深感內疚,罪不容恕,遂卧軌自殺......此誠文學陌路!--

年輕的海子去了,僅僅25歲。他的自殺神話為彷彿高僧的坐化

㈣ 兩彈一星科學家小傳(除了鄧稼先)

錢學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錄取後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㈤ 楊振寧首席弟子張首晟跳樓自殺,到底是怎麼回事

美國華裔科學家、斯坦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2017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得者張首晟張首晟被曝於12月1日去世,終年55歲。據斯坦福校友告知,「從9樓還是19樓跳下來的。前一天周五還在和丹華的律所fund組開會。」

在張首晟生前演講中,張首晟多次提及量子世界的完美。


張首晟突然離世和有限的信息令種種謠言和「陰謀論」甚囂塵上。謠言一:張首晟離世與晶元產業爭斗有關;謠言二:張首晟因不堪301調查的壓力自殺;謠言三:張首晟在斯坦福大學跳樓自殺。

隨後,張首晟的家人與丹華資本已經一一辟謠,具體死因尚未公開。

㈥ 誰有古今中國詩人自殺的案例

屈原、北島、海子...... 補充: 屈原,海子和顧城,不是北島,錯了,不好意思,o(∩_∩)o... 追問: 我要他們自殺的原因,最好還有絕命詩,這些自殺的詩人基本上我都清楚有那幾個了,就是對他們自殺的原因不清楚,我的論文要5000字,麻煩你把你了解到的資料都告訴我。萬分感激! 回答: 1、據說,海子的最後一年,困於情,困於詩,基本上處在錯亂的精神里。 在春天,野蠻而悲傷的海子就剩下這一個,這一個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不能自拔,熱愛著這空虛而寒冷的鄉村。 ------《春天,十個海子》這首詩可以說是海子的絕命詩。果然在1989年的3月26日,山海關上傳來一聲呼嘯,完成了一次現實與理想,詩歌與死亡的殉禮。 2、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由於他過於追求完美,對世界充滿了不滿,而世界又不是他想要的要那樣完美,所以,他的精神日益衰落,1993年,他在紐西蘭殺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後又自殺,年僅37歲!「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中國詩人顧城這首隻有兩句話的短詩之所以傳誦一時,令無數國人熱淚盈眶,是因為它道出了經歷了文革、飽受苦難的國人的心聲。在漫漫長夜,顧城這首詩是掠過長空的閃電。有著黑而明亮大眼睛的顧城最終沒能尋找到光明。惶恐之中,他比凡人更明智地選擇了放逐與死亡。然而,貌似自我放逐與自殺身亡的詩人臨終前卻留下了令人駭異的絕筆:「我把刀給你們,你們這些殺害我的人。」詩人是人類的良心,詩人之死無疑給人類敲響了警鍾 小結:顧城是一個極具天賦的詩人,他多愁善感,擁有孩子般的純真,永遠散發著憂傷而又近乎神經質的氣息。在他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另一個詩人——海子的影子,他們有著相似的經歷:同樣才華橫溢,最後都選擇了自殺。也許詩人都是任性而脆弱的孩子,他們整天做著不切實際的夢,與塵世絕緣,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又讓他們一下子從天堂墜入地獄,難以從容。因此,敏感的詩人在所有的夢都破碎的時候,在做完所有的夢的時候,在夢醒了無路可走的時候,常常會把自己引向死亡的深淵。 補充: 屈原的死你應該很熟悉了。說完「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就跳進了汨羅江。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㈦ 介紹科學家的演講稿

潘維:科學工作者的祖國
——2005年2月26日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碩士開學典禮上的演講

● 潘維

面對這么多自然科學領域的青年精英,我不知道講的話會不會對大家有益,感到非常惶恐。可我並不因此怯場,因為我不過想講出內心的一個感受,題目是:「科學工作者的祖國」。 ( http://www.tecn.cn )

沒有什麼「美國特色」或者「中國特色」的科學知識。科學沒有國界,科學知識是人類共享的。在今天,科學家經常跨國工作,成為當前人類社會里最國際化的一個群體,是全球化的先鋒隊。如此,科學工作者的祖國認同似乎應當逐漸淡化。然而,大家熟悉一句老話:「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那麼,今天的科學工作者還需要祖國嗎? ( http://www.tecn.cn )

一.科學工作者的國家認同

科學工作者需要祖國認同嗎?這要看你是哪個國家的科學工作者。在我們這個西方人佔主導地位的時代,只要是生為中國人的科學工作者,即使自己主動想忘掉祖國,也很不容易。 ( http://www.tecn.cn )

我在美國讀書時有個中國大陸去的同屋,讀材料學博士,是教育部最早的公派留學生之一,是尖子里的尖子。然而,在共和國前三十年他的家庭生活非常艱難,是那時少見的城市貧民。他父親靠拉板車養活妻子和六個孩子。孩子里只有他一個念了大學。他赴美不久,就信了基督教,而且很快開始激烈批評自己的祖國,批評那管理不善,而且不信上帝的祖國。他的博士論文研究陶瓷材料,那是最尖端的材料,可他畢業後卻長期找不到工作。尖端陶瓷材料的研究,用我們的話說,是「保密行業」,不容外國人插足。盡管他不喜歡祖國,卻無法通過美國政府的「安全檢查」(security clearance)。後來,他給一家小公司做實驗員,掙的是在大學里當助教的工資,每小時不到十塊錢。再後來,他放棄了自己心愛的專業,轉行去做晶元工廠的質量檢查員,工資才隨著IT業水漲船高。那是種普通而平靜的美國生活,他卻永遠不會成為陶瓷材料專家了。 ( http://www.tecn.cn )

作為美國名牌大學的材料學博士,他若回祖國研究陶瓷材料,沒有security clearance的問題,他可以成為我國最出色的陶瓷材料專家。 ( http://www.tecn.cn )

不是大陸人的華人又如何呢?四十年前的1964年,年輕的李文和先生離開了當時令人失望的台灣,去美國讀博士學位。他很出色,畢業後在美國找到了工作,成為核專家,在美國能源部所屬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工作,而且成了那裡受擁戴的精英科學家之一。那是美國最高級的實驗室了。李先生認同美國,熱愛這個給了他機會和富足的新祖國。在這個新的祖國,他踢足球,喜歡野外活動,還是個好丈夫,好父親。他還經常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甚至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來中國做基礎科學的學術報告,進行學術交流。他是美國人,但畢竟也是中國人。希望在自己母國的文化圈裡獲得認同和尊敬,是人之常情。他的每次北京之行,還都和美國情報機構配合,肩負了解中國核專家和核研究進展的任務,每次返回到美國都向情報機構匯報。還有報道說,他的夫人早就是美國情報機構的合作者。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後期,因為中國的快速崛起,美國右派掀起了反華浪潮,其中主要的指責之一是,中國竊取了美國核武器的技術。美國情報機構斷定,中國顯然已經把核彈頭微型化,而中國人不可能發明這種技術,除非是從美國偷。可他們找不到中國偷竊技術的根據。於是,華裔核科學家李文和先生就成了美國情報機構邀功請賞的替罪羊。李先生並不研究武器設計。就武器設計而言,他是個外行。在1999年底,他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捕了,而且立即被開除出了他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實驗室,還喪失了退休金。美國聯邦調查局威脅說,如果他不「承認」為中國做間諜,就要像處死羅森伯格一樣用電椅處死他(羅森伯格夫婦1951年因向蘇聯提供美國核技術機密而被捕,1953年被雙雙處死)。李文和被關押在一個單獨的牢房,牢房沒有窗戶,燈是永遠開著的,夜裡也不會熄滅。他在牢里還要戴上手銬和腳鐐,還經常挨餓。李文和自己感到,政府知道他不是間諜,也無法接觸敏感信息,所以想逼他自殺,把案子坐實。他因此早就提前聲明,自己絕不會自殺。新世紀更替的那2000年元旦,他是獨自一人在囚室度過的。在被關押了九個多月之後,他終於被迫承認一些輕微的過錯,說明美國政府抓他有理,這樣才換取了出獄。他的「過錯」是什麼?就是把一些數據下載到個人計算機里。那些數據是公共信息,絲毫沒有敏感性,不過代表一個程序員的正常工作,實驗室里人人都這么做。現在,李先生依然認同美國,在個人網站上發起了簽名運動,期待美國總統向他道歉,期望美國政府向他道歉,從而能賠償他失去工作的損失。然而,在他新出版的自傳里,他卻這樣寫到: ( http://www.tecn.cn )

「在被囚禁的無比孤寂的日子裡,我經常想,我也許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錯誤,不該在1964年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使自己淪落到了今天的局面。獄中面壁,我不得不得出一個慘痛的結論:無論多麼睿智,無論如何勤奮工作,像我一樣的亞裔,像我一樣的華裔,永遠不會被美國社會所接受,永遠是『外國人』。」 ( http://www.tecn.cn )

是的,對美國而言,你李文和雖然是美國公民,卻是中國人。對中國呢,李文和是美國人。科學無國界,如果華裔科學家沒有祖國,他就痛苦如李文和先生。除非他不想成功,不想成為科學家。 ( http://www.tecn.cn )

二.在悲劇的祖國

大家可能會認同「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這種說法。我想進一步說,在悲劇的祖國,成功的科學工作者也是悲劇。 ( http://www.tecn.cn )

大前天(2月23日),《參考消息》用一整版轉載了美國《時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文章抨擊巴基斯坦的「核彈之父」卡迪爾汗。卡迪爾汗生於1936年。他13歲時,印度獨立了,祖國卻被英國分裂成了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作為穆斯林的卡迪爾汗遷至巴基斯坦,但他的家鄉卻是印度的博帕爾。博帕爾是印度中央邦的首府。順便提到,二十年前的1984年,博帕爾市發生過一起著名慘案。那裡的一家美國工廠泄漏了40噸劇毒氣體,導致3150人立即死亡,5萬人失明,8萬人終身殘疾,150萬人受影響接受治療,占博帕爾市總人口的一半。1953年卡迪爾汗17歲,去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的D.J. 理工學院學習,不久又去歐洲學電氣工程和冶金。獲得博士學位後在荷蘭工作,從事原子學研究。1976年,當印度開始了原子彈項目,40歲的卡迪爾汗回國了,帶著他的核能知識。在他的領導下,巴基斯坦努力了二十多年,也擁有了原子彈。1998年,巴基斯坦在印度之後進行了5次公開的地下核試驗,卡迪爾汗從此成為巴基斯坦的「核彈之父」,成為祖國教科書課文里的英雄,兩次被授予國家最高勛章。而且,巴基斯坦全國各地的卡車、公共汽車背面都印上了他的肖像,他是全國知名度最高的人,比總統的知名度還高。巴基斯坦人口與俄國相當,是美國的一半,是英、法任何一個國家人口的一倍。但美國、俄國、中國、印度、可以有核武器,英國、法國、甚至以色列可以有核武器,巴基斯坦卻遭到了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制裁。卡迪爾汗大概相信,原子彈能減輕穆斯林世界受到的壓迫和屈辱,所以試圖向其他穆斯林國家出售一些核技術設備。他顯然沒有成功,美國中央情報局早就盯上他了,在他的寓所,工廠和房間里都安插了間諜,甚至收買了他最親密的助手。這就是「巴基斯坦國」。很幸運,中國不是這樣的。現在卡迪爾汗已被自己國家的政府逮捕了,而且受美國情報人員的訊問。在壓力下,他不得不招供一切真相,或者編造一切美國所需要的謊言,使美國得以要挾其他國家,比如伊朗。 ( http://www.tecn.cn )

是的,在悲劇的祖國,成功的科學家也是悲劇。

三.在成功的祖國

1996年,在中關村的西北方向,矗立起了一座航天城。那裡有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是僅次於美國休斯敦宇航中心、俄羅斯宇航中心的世界第三大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三年前,我在網路上讀到了一點北京航天城裡的故事,很感動。1998年11月21日,中國的第一艘航天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發射中心升空,飛船的一舉一動都由北京中心遙控,從點火升空到返回著陸,成千上萬條調度命令要從這里發出。任總調度的是一個北航畢業生,名字叫申勁松,當時只有25歲。神舟一號升空之日是他的25歲生日。一年後飛船返回時,他發現狀態有些不對,可他只有20秒鍾的時間作決定,而且決定的後果是巨大的。他作了決定,而且作對了。返回艙落地之時,申勁松沒了感覺,就是腿軟,汗從握緊的拳頭中流下來,這一天是1999年11月21日,是他26歲生日。他已經在機房中待了整整一年。到2002年神舟三號發射升空,這個1973年出生的28歲大男孩已經連任三屆總調度了。他的工資只有1300元。事實上,整個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員都是這樣的一些青年學生,全部是我國自己培養的。到神舟三號升空,他們的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與高能物理及原子彈不同,中國的載人航天沒有胸有成竹,滿腹經綸的專家領軍撐腰,就靠剛從學校出來的這些年輕的本科生和碩士生。現在已經成為飛船軌道專家的曹雪勇是1995年北師大天文系的碩士畢業生。一進來就做軌道設計軟體。可飛船還在製造中,飛船數據還不明確。他對整個任務系統一無所知,而且沒有任何參考方案,沒有一個可用的程序、文檔。他拚命了,日以繼夜閱讀國外資料,希望能發現一點漏網的蛛絲馬跡,而且他用天文學知識來啟發自己的思路。他幾乎沒離開過機房,怕思路中斷就難以續上,每天靠方便麵填肚子。經過半年沒日沒夜的工作,他成功了。北京飛航中心這樣的例子並不少。控制軟體專家歐余軍是1995年從長沙國防科技大學畢業的,1998年開始負責遙控保障軟體的編寫。那是個決定飛船能否安全返回的關鍵性軟體,包括對飛船發送的所有指令、指令鏈和注入數據。沒有任何現成的資料可借鑒,要從零開始。中國飛船能否回得來,就全看這25歲的小夥子了。 整整兩年零八個月,沒白沒黑,他把軟體做了出來。結果發現有問題,近三年的勞動成果全被推翻。他傷心得一個人躲在機房裡放聲大哭。中心的領導人認為哀兵必勝,堅持不換人。只剩下幾個月了,歐余軍成了機房裡的拚命三郎,不管什麼時候,人們走進機房都見他端坐在那裡冥思苦想,像個活菩薩。任務完成了,他的身體也垮了,得了腎積水,經常疼得滿頭流汗。這時,中國第一次飛船發射開始,一切全新,誰也不是內行,有許多軟體只有他一個人會發指令。醫生護士把他從醫院抬到指揮大廳,邊輸液邊打鍵盤,在擔架上堅持了幾天幾夜。飛船返回後才被抬回去做手術。 ( http://www.tecn.cn )

我為什麼要講他們,因為北京飛航中心就在中關村科技園區旁邊,他們的同學、朋友在那裡每個月掙萬元以上。可在飛航中心,申勁松一千多元的工資還意味著日以繼夜的辛勞。甚至一個月才能和在城裡工作的妻子見一面。申勁松是這樣說的: ( http://www.tecn.cn )

「如果單從掙錢的角度,很多事情都幹不成了。外面的誘惑確實很大,但我既然幹了這個,就要認認真真地干。這個機遇不是每個人都能遇上。對一個人來說,一輩子能趕上一次就非常難得了。」 ( http://www.tecn.cn )

在這篇網路文章之後,有個跟貼,也很有意思。跟貼的作者回憶說:

「92年畢業前,酒泉來人,希望我們這些學控制的人去那裡工作,並且明確說是為了宇宙飛船工作。可我們當時想的都是出國,考研,對此漠不關心。在動員大會上,許多人插科打諢,胡言亂語,嘲弄帶隊的軍官。學校也沒起正面作用,只是應付了事,找了幾個拿不到學位的差生和來自邊疆地區的學生糊弄軍隊。十年了,我們這些人出了國,成了所謂洋博士,土博士,可老實說,都是行屍走肉,所學所用都在為外國人牟利,而且我們的所謂『成果』在他們面前是如此的淺薄、渺小、微末。是那些當年被我們嘲弄和不理解的同學們真正在為祖國奉獻著,我真不知道將來見面時如何面對他們。我們是逃兵。」 ( http://www.tecn.cn )

為中國宇宙飛船事業獻身的這群年輕人「成功」嗎?也許成功,也許不成功。也許有些將來成功,有些連將來也不算成功。我想起了我國兩彈一星的元勛之一任新民院士。他生於1915年,是安徽人。他在美國讀了機械工程學博士,然後去一所美國大學當講師。如果沒有新中國的建立,他也許就這樣生活下去了,過一種平靜的美國生活。1949年,像那個時期的許多留美學生一樣,34歲的任新民先生也趕回來建設新中國,為祖國出力。他很快就成為我國遠程導彈的材料專家,負責設計製造了「長征一號」,就是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衛星的那枚火箭。1985年,任先生70歲了,因為得到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他的貢獻才為人所知。1995年,他80歲了,得到了「全國優秀工作者」稱號。在他85歲時,國家向他頒發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和「航天獎」。然而,他說,「航天事業是集體的事業,個人的作用很小,很小。」是啊,我記得其他著名的兩彈一星元勛也說過類似的話,而且舉出了很生動的例子。任新民院士今年90歲。在他70歲以前,沒什麼人知道他的所謂「成功」。 ( http://www.tecn.cn )

成功的或者所謂「不成功的」,他們都獲得了成功,因為他們的祖國成功了,祖國是科學工作者們最堅強的後盾。他們推動了共和國的進步,他們與共和國一道前進。人民會忘記很多事情,但將永遠尊敬和記住這樣一群人:他們為祖國生死攸關的重大事業當了螺絲釘。這些人不屈不撓,忠貞愛國,延續了關於中華民族的偉大神話,成為我國精神遺產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們從此懂得,即便那些所謂「不成功」的科學工作者,他們與共和國重大進步聯系在一起的業績,也會博得同胞們永恆的紀念,為世世代代的中國科學工作者樹立榜樣。 ( http://www.tecn.cn )

四.什麼是科學工作者的祖國?

我今天談的題目是「科學工作者的祖國」。祖國是個抽象概念,比起薪水,工作環境,僱主的名聲,乃至北京戶口,祖國似乎是個虛無縹緲的概念。 ( http://www.tecn.cn )

然而,中國的科學界向來有愛國主義傳統。中國的科學就是為挽救國家危亡而興起的,「科學救國」是中國第一批科學工作者們的動力。我國的進步依賴科學。沒有科學,沒有現代科學精神的普及,沒有用科學精神取代迷信和蒙昧,沒有普及科學精神的現代教育,就沒有我們貧弱的國家今天走向強大、富裕。祖國靠科學工作者,科學工作者背靠祖國,於是撐起了祖國這棟大廈。這大廈也給科學家們帶來榮耀。數學家陳省身和物理學家楊振寧的落葉歸根,只是這兩者之間相互依存關系的象徵。世界上得到諾貝爾獎的人有數百成千,但做為中華民族優秀分子的代表而贏得諾貝爾獎,那榮耀屬於一個復興中的古老文明,屬於億萬中國老百姓那期待的眼睛。 ( http://www.tecn.cn )

什麼是祖國?祖國就是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是每一個中國公民,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祖國是我們大家的家。祖國在那裡?祖國就在你面前,就在你的學位論文里,就在你的實驗室里,就在你每天就餐的食堂,就是你每天面對的同學、老師、同事。祖國的興亡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的行為積累起來的。當我們未來的科學家工程師們去廟里算命,買飯不排隊,甚至加塞兒,那就是國家落後的原因。如果念書只是為了自己出人頭地,不惜踩著別人往上爬,就不善與人合作,就會偷懶,走歪門邪道,就抄襲、剽竊、造假數據,甚至會把國家的科研經費「洗」出來給自己買汽車房子。這樣,我們的國家就落後,就貧困。 ( http://www.tecn.cn )

的確,我們的家,我們的國家,落後、貧窮,很多地方不如別人的家。在一個遍地小農的國家,我們好不容易建設起了強大的工業,實現了工業化,卻發現我們夜晚的天空沒有了閃亮的星斗,我們城市裡的空氣骯臟得令人窒息,茂密的森林變成了荒原;遼闊的草原變成了黃沙。空氣臟了、水不夠了、能源枯竭了、生物多樣性正在被迅速扼殺。如此,綠色的中國變成了黃色的中國,黃色的中國又正在變成灰色的中國――到處都是扼殺生命的工業化學污染。我們終於有了充足的食物,卻沒有了任何可以稱為「安全」的食品。於是,工業化了,我們的國家卻還是發展中國家,看不到成為發達國家的希望。不僅如此,我們的制度不合理,給國家帶來光榮的宇航科學家卻只得到勉強糊口的工資。豈止是這樣,我們還有很多普通公民受了很多委屈,冤屈不能改正,正義不得伸張。 ( http://www.tecn.cn )

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們全體公民,特別是肩負著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科學家、工程師們,要一起來努力,要用我們大家的手把這座房子撐住。 ( http://www.tecn.cn )

別人的房子再好,那是別人的家。我們的房子再破,也是我們自己的家。我們的家是我們的依託,也是我們父母和兄弟姐妹們的依託。這房子再簡陋,也能給我們遮風擋雨,給我們一份終極的歸屬感,給我們溫暖和安全。為了撐住我們的這座簡陋的房子,為了把這座簡陋的房子變成堅固舒適的廣廈,為了一個工業的而且是綠色的中國,科學工作者們要時刻准備著,准備吃虧,甚至做出犧牲,正如那些航天城裡的年青人。 ( http://www.tecn.cn )

我們不如人,我們承認,我們沒有必要否認。但知恥而後勇,我們勇敢,我們不屈不撓。我們如愚公移山,前赴後繼地努力,努力把國家建設成最好的家。這就是祖先留給我國精英們的忠誠精神。 ( http://www.tecn.cn )

忠誠是什麼?忠誠是:成不了一顆引人注目的茂密大樹,就成為樹底下的一粒泥土。這不是中國普通民眾所固有的精神,這是精英才有的精神。正是我國的這種精英文化孕育了我們民族的希望和未來。 ( http://www.tecn.cn )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你的國家落後,貧困,所以出色的你在外不受尊重。你的國家先進、富裕、強大,你沒有成名成家,但你永遠不敗,因為這國家的成功有你一份,你與國家共同進步。 ( http://www.tecn.cn )

然而,畢竟「科學無國界」啊。人們會說,你潘維講的這許多,不是狹隘民族主義嗎?不,不是。我講兩個道理。第一,中國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強,加上海外的華人,大概接近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國的進步是對全人類進步的巨大貢獻。中國的貧困落後問題解決了,解決第三世界貧困落後問題的能力就會有決定性的提高,全世界的貧困落後問題也就接近於解決了。第二,科學無國界,但高科技有國界。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封鎖高科技,以保持他們對落後民族的壓迫、剝削。中國的進步,中國的科技進步,就是打破高科技的國界限制,就是對「科學無國界」的真正實踐,就是給全世界被壓迫、被侮辱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希望。因此,祖國的進步是中國科學工作者的神聖使命,這使命屬於世界,屬於全人類,是人類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 ( http://www.tecn.cn )

今天,我講了許多,概括起來有四個內容。第一,來自被壓迫民族的科學工作者註定有祖國,不管他自己承認還是不承認。第二,在悲劇的祖國,成功的科學家依然是悲劇。第三,祖國的成功,是科學工作者成功的依託,是科學無國界的真正希望。第四,在你們這些年青的科學工作者身上,全體中國老百姓寄託了熱誠的期待,期待著你們勤奮、誠實、忠誠。 ( http://www.tecn.cn )

五.作為結尾的四個故事

我想講四個故事來結束我的發言。至於解讀這些故事與科學工作者的關聯,那就請諸位年青的科技精英們見仁見智吧。 ( http://www.tecn.cn )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19世紀美國的Sacramento市。那裡是加利福尼亞州的首都,是淘金熱的中心,也是華人聚居的地方,有很多華人到那裡去淘金。那裡有一條大河,叫Sacramento River,河上有橋。一天,滿清政府有位領事,是一位武官,正在過橋。他身後有兩個美國農民,或者美國礦工,也在過橋。兩人看著這個中國官員穿著滿清花花綠綠的官服,腦後拖著長辮子,很好玩,打賭這個中國外交官會不會游泳。於是兩人一使勁,就把這位官員扔進了Sacramento 河。他不會游泳,淹死了。然後,什麼也沒有發生,也不會發生什麼,就像這件事從來不曾發生一樣。那個時候,中國人並不認同「中國」。 ( http://www.tecn.cn )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1900年。八國聯軍只有兩萬個士兵,卻打敗了中國軍隊,佔領了北京城,太後逃到西安去了。結果是,中國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這個數字是按照當時中國戶部的人口統計得來的,也就是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幼,一人賠一兩白銀。這筆錢摺合成八國各自的貨幣支付。八國之中,美國「損失」(出力)較小,僅分得賠款中的7.3% ,即四億五千萬兩中的三千三百萬兩,估算為美元兩千四百五十萬元。後來,美國政府方面承認,其半數賠償要求屬於「虛報」,故將該款之近半,即一千二百萬美元,交還中國,條件是用於興辦西學。那時的一千二百萬美元是很值錢的。今天在美國買棟房子要五十萬;那時候,只要幾百元。1867年,美國僅支付了七百二十萬美元就從俄國買下了阿拉斯加。國會當時還嫌貴,差點就否決了。四億五千萬兩白銀能買多少個阿拉斯加?能買46.4個。 阿拉斯加比整個中國東北還大,是美國最大的黃金、石油、和魚產品生產基地。庚款自1902年起付,38年後的1940年付清,其間年利率為4%,總共支付了將近十億兩。在1900年之前,中國剛剛賠完日本,是甲午中日戰爭的賠款,兩億兩白銀,價值20個阿拉斯加。到了這個時候,中國人想不認同中國也難。 ( http://www.tecn.cn )

第三個故事大家都熟悉。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之後半個世紀,到1950年,我國人口依然是四億五千萬,但是把美國軍隊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了。這是中國自1840年以來打贏的第一場對外戰爭,而且是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作戰,而且是在外國的領土上作戰。那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最明顯標志。為了別人能平等地對待自己的民族,為了一份尊嚴,這就是像任新民院士那樣的科技精英們回歸祖國的理由。 ( http://www.tecn.cn )

第四個,也是我要講的最後一個故事。有一位國民黨將領,從大陸敗退到台灣後,因為是敗軍之將,不被重用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他辭職去了南非,做點小生意過日子。那時南非與台灣關系密切,都自稱是反共的堅強堡壘。與美國一樣,那時候的南非還奉行種族隔離政策,比美國還嚴格。黃種人是有色人種,在公共汽車上必須坐後排座,前排的座位屬於白種人。四十年前,1964年10月17日,這位先生乘公共汽車,上車後他習慣地往車後面走。司機對他說,你可以坐前排了,不用去後面了。老先生非常詫異,說:「我是中國人。」司機說,「我知道,我看出來了。」老先生說,「那,我不就應該坐在後面?」司機說,「難道你沒看今天的報紙?昨天中國爆炸了原子彈。能造出原子彈的民族當然是優等民族。從今天起,中國人都可以坐前排座。」老先生一下子就愣住了。過了一會兒,他淚流滿面地說,「這車我不坐了,我下車走路。」紅色中國為他掙來了前排座,掙來了一個民族整體的尊嚴,卻永遠斷絕了他跟著蔣介石反攻回到大陸的希望,也就永遠斷絕了他回歸故鄉的希望――至少在那個時候他是這樣理解的。 ( http://www.tecn.cn )

是啊,認同祖國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情,那裡面摻雜著無數個人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委屈與失望。是啊,家很醜陋,但那是我們自己的家。 ( http://www.tecn.cn )

㈧ 求物理學家認真嚴謹的事例!

中國的「居里夫人」

1957年1月4日, 美籍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博士、以她經過無數次實驗證實的數據, 驗證了一個使許多科學家感到震驚的事實: `宇稱守恆只是部分的物理現象, 在更多的弱相互作用中, 宇稱是不守恆的.'吳健雄博士因為這一著名的實驗, 而獲得了與諾貝爾獎金相當的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獎.

1912年5月29日, 吳健雄出生在江蘇太倉縣.中學畢業後, 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1936 年大學畢業後赴美國加州大學深造.1940 年獲得博士學位.1942 年與著名物理學家袁家騮結為伉儷.

吳健雄長期從事核物理學研究, 取得許多重大的實驗成果.1956 年, 楊振寧和李改道提出`宇稱不守恆'這一大膽的預言之後, 吳健雄就開始著手用實驗來驗證這一假設.經過半年多艱苦的努力, 她終於用實驗事實向物理學界投入一顆重磅炸彈, 頓時物理學家們震驚了!

由於她的出色貢獻, 她成了一位舉世矚目的著名物理學家.美國授予科學家的每一項重獎, 她幾乎都得過: 1958 年美國科學研究院給她頒發了`科學研究基金獎';1959 年獲得美國大學婦女聯合會`成就獎學金';1962 年美國大學婦女聯合會紐約分會提名為`今年最優秀婦女';196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授予她`康多士'獎;1974 年美國科學界授予`今年最優秀科學家'稱號.1975 年吳健雄被美國物理學界一致擁戴為美國物理學會主席.福特總統授予她國家科學勛章.1986 年5 月7 日, 74 歲的吳健雄被授予紐約市每年一次的科技獎.

美國科學家稱她為`物理女王'、`中國的居理夫人'.她在伯克利時的老師、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雷是這樣評價她的:

`她的毅力和對工作的獻身精神使人想起了瑪麗·居里, 但她更成熟、更漂亮、更機靈.

㈨ 名人的故事

讀書的名人故事:

聞一多醉書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裡捧著一本書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華羅庚猜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像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