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聊齋科學文化

聊齋科學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3-25 14:19:51

❶ 《聊齋志異》里的鬼文化,鬼的形象分析

蒲松齡的同鄉好友王士禎則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時)。」士禎對《聊齋志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並為其作評點,甚至欲以五百兩黃金購《聊齋志異》之手稿而不可得。但此書也有不合常理之處如:《醫術》中載:「有病傷寒者,言症求方。張適醉,誤以瘧劑予之。醒而悟,不敢以告人。三日後有盛儀造門而謝者,問之,則傷寒之人,大吐大下而愈矣。」根據現代醫學,傷寒最忌腹瀉。
紀曉嵐:「留仙之才,余誠莫逮其萬一。」
馮鎮巒〈讀聊齋雜說〉:「聊齋非獨文筆之佳,獨有千古,第一議論醇正,准情酌理,毫無可駁。如名儒講學,如老僧談禪,如鄉曲長者讀誦勸世文,觀之實有益於身心,警戒頑愚。至說到忠孝節義,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為有關世教之書。」
陳廷機《聊齋志異》序:「亦以空前絕後之作,使唐人見之,自當把臂入林,後來作者,宜其擱筆耳。」
魯迅評:「《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該弦,別敘崎人異行,出於幻滅,頓入人間;偶敘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誕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處,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
魯迅曾經說過,《聊齋志異》是「用傳奇法,而以志怪」。細按原意,當是指用傳奇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志怪式的題材或內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這種文言小說的優點,所以魯迅把它列入了「擬晉唐小說」,正確地指出了它的淵源。
魯迅從12歲就讀這部書,1921年在《唐傳奇體傳記(下)》中寫道:「清蒲松齡作《聊齋志異》,亦頗學唐人傳奇文字,而立意則近於六朝之志怪,其時鮮見古書,故讀者詫為新穎,盛行於時,至今不絕。」
張愛玲早期以婚姻家庭為題材的作品也明顯受《聊齋志異》的影響。她在散文《天才夢》中說:「直到現在,我仍然愛著《聊齋志異》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便是為了這種有吸引力的字眼。」
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評價說:「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莫言曾說他的文學創作受《聊齋志異》影響很大,「我寫的《紅高粱》一書中,『我奶奶』這個形象的塑造其實就是因為看了《聊齋志異》才有了靈感。」其實,不獨莫言,許多文學大師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聊齋志異》的影響。

❷ 《聊齋志異》的藝術意義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有傳奇、志怪、軼事等,諸體兼備,為中國文言小說集大成之作。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魔、花、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系,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對如漆墨黑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宮污吏狼狽為奸的鞭笞,又有對勇於反抗,敢於復仇的平民的稱贊;而數量最多、質量上乘、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書中的作品情節離奇曲折,幻化形象刻劃得獨具特色。雖為文言,但凝練之外又極形象傳神,富有表現力。三百年來,《聊齋》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歷久不衰,先後被譯成十幾種文字,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說的珍品,這部短篇小說集在他創作之初便有人傳抄,成書之後流傳更加廣泛。十九世紀中葉傳播到國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聊齋志異》在敘述、描寫人和各種靈異之物的交往時,往往按照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節。同類相應、同氣相求是一種古老的觀念,指的是同類事物能夠彼此趨近,產生感應,實現生命層面的溝通。《聊齋志異》的許多故事,就是以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為契機而發生、延展的……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復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佔半數以上,主要傾向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從題材內容來看,《聊齋志異》中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是反映社會黑暗,揭露和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壓迫、殘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織》、《紅玉》、《夢狼》、《梅女》、《續黃粱》、《竇氏》等;

第二類,是反對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爭取自由幸福而斗爭的作品,如《嬰寧》、《青鳳》、《阿綉》、《連城》、《青娥》、《鴉頭》、《瑞雲》等;

第三類,是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制度的腐敗和種種弊端的作品,如《葉生》、《於去惡》、《考弊司》、《賈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類,是歌頌被壓迫人民反抗斗爭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類,總結生活中的經驗教訓,教育人要誠實、樂於助人、吃苦耐勞、知過能改等等,帶有道德訓誡意義的作品,如《種梨》、《畫皮》、《勞山道士》、《瞳人語》、《狼》三則等。

《聊齋志異》在進步的思想內容中也夾雜著一些落後的成分,如封建倫理道德觀念,鬼神迷信和因果報應思想,追求功名利祿的庸俗傾向等,是我們閱讀時應注意分析批判的。

❸ 《聊齋志異》的人文內涵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意思是在書房裡記錄奇異的故事,「聊齋」是他的書齋名稱,「志」是指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❹ 聊齋自志中需要積累的文化常識有哪些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❺ 聊齋園的文化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所謂「聊」就是在交談,話說蒲松齡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設一茶棚,凡是進來的人是不收銀子的,捧上一壺茶坐下來和客人閑談,他就專門問一些奇聞異事,蒲松齡的「聊齋」便由此而生。然後,蒲松齡就把聽來的這些事情經過自己的加工潤色後記錄下來。「志」便產生了(記錄)。「異」當然就是旨在說明自己所記錄的事情都是奇聞異事。「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蒲松齡:(1640--1715) 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葯等通俗讀物多種。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收集500餘篇,神神鬼鬼妖妖怪怪……
聊齋園就是以蒲學文化——蒲松齡《聊齋志異》為文化背景。採用園林這一古老藝術,結合蒲學文化為內容的景點組合,集需與實、真與假,立體形象地再現蒲公塑造描繪的狐仙藝術世界,集知識、娛樂為一體,獨具特色的旅遊景觀。聊齋園內奇石琳琅、異樹花草、亭台水榭、詩情畫意、獨具情韻,是一處具有北方藝術特色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大型園林。

❻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什麼

《聊齋志異》,清代文言短篇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
在文學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系,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蒲松齡的同鄉好友王士禎則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時)。」士禎對《聊齋志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並為其作評點,甚至欲以五百兩黃金購《聊齋志異》之手稿而不可得。但此書也有不合常理之處如:《醫術》中載:「有病傷寒者,言症求方。張適醉,誤以瘧劑予之。醒而悟,不敢以告人。三日後有盛儀造門而謝者,問之,則傷寒之人,大吐大下而愈矣。」根據現代醫學,傷寒最忌腹瀉。
《聊齋志異》完成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齡生前多以抄本流傳,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趙起杲在浙江嚴州刻印。
據說作者蒲松齡在寫這部《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講過後可不付茶錢,聽完之後再作修改寫到書裡面去,寫成此書。
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和孤憤。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
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評價說:「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一瓢兒侉子評價說:言鬼透入之深,可謂「鬼中少爺」
魯迅曾經說過,《聊齋志異》是「用傳奇法,而以志怪」。細按原意,當是指用傳奇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志怪式的題材或內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這種文言小說的優點,所以魯迅把它列入了「擬晉唐小說」,正確地指出了它的淵源。

❼ 從《聊齋志異》說起,淺談清朝「文字獄」對社會文化思想的統治有多厲害

清代文字獄是統治者為了強化思想壓迫,鞏固統治者的統治,加強文化控制而想出來的文化高壓政策。清朝「文字獄」對社會文化思想的統治有多厲害?



第三個就是利用選擇好的書本來控制人們的思想,以此來穩定統治。這樣的結果就導致了很多人思想僵化,只會死板呆滯的讀書,聊齋里很多的書生都是這樣的。這導致了我們近代落後於西方實在太多太多了,我們國家現在都承認落後西方數十年,這個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字!可見當年清代的這個文字獄是多麼的可惡!

你覺得文字獄還有哪些危害呢?

❽ 《聊齋志異》的社會意義(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有什麼呢

《嬰寧》是《聊齋》中的一顆明珠。嬰寧是蒲松齡著意渲染的寧馨兒。彷彿笑神似地,以歡樂的笑聲對待慘淡的人世,以吒吒叱叱應付世俗的紛紜。蒲松齡不僅寫出了她的天真嬌憨、「狂而不損其媚」的性格,而且著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環境。她誕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還要美艷的園圃之中。園外「亂山合沓,空翠爽肌」,園內「細草鋪氈、楊花糝徑」。她真有點像得山水靈秀之氣的精靈。這不僅是對於美的頌歌,也當然地是對於「子夜熒熒」濃黑悲涼社會的否定。然而,出人意外的是這個可愛的嬰寧,卻干下了一件令人發指的「缺德事」。彷彿《紅樓夢》里心狠手辣的王熙鳳毒設相思局害死賈瑞般,將一位羨慕她美艷的鄰人誘騙置之於死地。現代許多評論者因此說,這是蒲松齡一大敗筆,破壞了嬰寧的美(見黃秋耘《讀嬰寧》)。其實未必如此。

嬰寧是蒲松齡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們理想中的人物。她「出於幻域,頓入人間」(魯迅評《聊齋》語),是當時生活的反映。生活中的活人,藝術反映中真實的藝術典型,即使在現代,也都沒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正相反,《紅樓夢》脂評說得好:「真正美人方有一陋處。」嬰寧的形象,蒲松齡自指有兩特點,一是「孜孜憨笑,似全無心肝」,二是「牆下惡作劇,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齡對嬰寧的認識、對嬰寧的設計。狡黠是嬰寧的陋處,也正是嬰寧的真處和美處。嬰寧一方面出生於幽谷,受育於鬼狐,不審三從,不知四德,無視長幼之序,不用進退之儀,用笑聲蔑視一切,用笑聲動搖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間,依從文士,既畏獄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輕施顰笑,嚴懲意淫。她是無法跳出當時社會環境的,既有所突破又無法脫離的真正的美人。人狐交配而生的嬰寧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小翠幾乎與嬰寧一樣美貌絕倫、天真絕俗,然而不是也毫無怨言地聽憑母親之命送給了一個連人事也不知的痴兒么?這難道不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齡只能根據生活,根據生活給予的理想來塑造人物。他的傑出才能正表現在嬰寧的復雜性上。嬰寧形象的復雜性正是作家忠實於生活的創作方法的勝利。說嬰寧的「缺陷」應去除,不但是求全之毀,更是脫離歷史實際的要求。

嬰寧除了這件「缺德事」外,更有一次值得注意的悲啼——哭求丈夫為母遷葬的。這悲啼是我們了解嬰寧性格復雜的原因,認識嬰寧天真狡黠之間關系的鑰匙。我們容易被嬰寧的笑聲所迷惑,但她其實不僅是個天真嬌憨的姑娘,只把生活看成是歡樂,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笑是她試探人生、應付生活、取得勝利的手段。她自己解釋由笑轉為零涕時說:

曩以相從日淺,言之恐致駭怪。今日察姑及郎,皆過愛無有異心。直告恐無妨乎?妾本狐產。母臨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餘年始有今日。妾又無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無人憐合厝之。九泉輒為悼恨。君倘不惜煩費,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養女者不忍溺棄。

她對至親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對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輕易袒露,尚必待仔細審查後方傾訴內心的願望,嬰寧的心靈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細致,又何等的善於控制啊!蒲松齡說:「至凄戀鬼母,反笑為哭,我嬰寧殆隱於笑者矣。」嬰寧是位歲月雕成的「笑面人」。她獨居幽谷,披蘿帶荔,仍然拂不去社會中爾虞我詐的塵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紗。這可見社會摧殘人性的力量是多麼無孔不入,多麼強大。這正是其性格產生的社會根源,嬰寧天真狡黠的出發點。

盡管封建社會有如此強大的力量,但是嬰寧以一介弱女仍然獲得了勝利,這當然是由於蒲松齡熱愛她的原故。蒲松齡為什麼偏愛她,賦予她最長的篇幅?是由於她不僅是位天真可愛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願的奇女子。嬰寧對丈夫的哽咽陳詞實際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內心獨白。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齋》可以概括為「懲惡揚善」四個字,然而《聊齋》中懲惡更是為了揚善。一部《聊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孝是貫串於《聊齋》始終的,是至高無上的。嬰寧身為狐仙之女,卻生受父母的遺棄,長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層農民的凄苦無靠生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農民同情心的表現。她正是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棲才遠出踏青,才破愁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罵似賊、暗送秋波;引來了王子服後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寢,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說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正是這一點孝情,成為嬰寧一切言行的指南。但是應指出,嬰寧生於幽谷,實是農民的兒女,她的報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兩全」忠高於孝的孝道,而是農民的「養兒防老」理想的孝道。農民身處窮僻尤其重視勞動,非只為繼承香煙重視男子;嬰寧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當時農民,特別是勞動婦女理想的體現,也正是對當時農村中迫於生計溺棄女嬰的批判。這是嬰寧形象的光輝所在,也正是《嬰寧》這顆明珠的奪目之處。小翠幾乎與嬰寧一樣美貌絕倫、天真絕俗,然而不是也毫無怨言地聽憑母親之命送給了一個連人事也不知的痴兒么?這難道不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齡只能根據生活,根據生活給予的理想來塑造人物。 ...

❾ 聊齋研究歷史及現狀

《聊齋志異》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至今已走過了近30年的歷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筆者從評點文本的整理與考辨、評點的思想價值、小說理論價值、評點家、評點史等方面,對這30年的成果進行爬梳整理,力求作出客觀的評述,並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希望對《聊齋志異》評點研究有所推進。

古代的文人墨客,讀書時經常在句里行間,書頭文尾,加以簡要的評語或施以丹黃圈點,用以品藻詩文,抒發體會,人們把這種形式稱作「評點」或「評注」,是中國特有的文學批評形式之一。由於其表現形式零碎、不成系統、故一直以來被遺忘在歷史塵埃里。直至20世紀80年代,隨著思想的解放和認識的逐步深入,隨著對「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問題」的深入討論,人們才將關注目光投射到評點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上來。《聊齋志異》評點研究就是隨著這股思潮湧現出的新的學術課題

通行的是:將與作品連為一體的批評稱之為「評點」,其形式包括序跋、讀法、眉批、旁批、夾批、總批和圈點 [1] (P6)。可以看出,與文本緊密結合的批評是評點的主體,鑒於此,對於只以單篇形式獨立存在、沒有批語與之相呼應的序跋為對象的研究文章,本文暫不收錄。本文從評點文本的整理與考辨、評點的思想價值、評點小說理論價值、評點家、評點史、評點形式等方面,對近30年的《聊齋志異》評點的研究現狀進行爬梳整理,力求作出客觀的評述,並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希望對《聊齋志異》評點研究有所推進。

一、

在古代,小說地位無法與正統的詩文相比,因而依附於它的「小說評點」,其處境可想而知。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有大量小說評點者的真實姓名湮沒無聞,能夠刊刻隨原著一起傳播的評點本畢竟有限。未被發現的評點本尚且不論,就是被公認為《聊齋志異》評點大家的馮鎮巒和但明倫等評點本的相關資料也十分有限。因此,對評點本的搜集、整理、考辨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2] (P1-12)、[3] (P75-92); [4] (P78-87)雖然王漁洋在《聊齋志異》的傳播及評點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由於小說原著版本的復雜性及傳抄過程中的偏差,導致王漁洋評點也出現異文。如萬隆 [5] (P85-93)認為王漁洋批語為32條,而王清平 [6] (P111-115)則堅持是36條。後者立論翔實,論據有力,故較為可信。《〈聊齋志異〉「王評」考述》 [7] (P13-19)一文,對王漁洋評點寫作時間、蒲松齡抄錄王評的形式等加以考證。以上三篇文章無疑為我們認識王士禛評點之原貌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張菊如《王批〈聊齋志異〉評價》 [8] (P120-128)發現有正書局排印出版的《原本加批〈聊齋志異〉》的付排印本是《王批〈聊齋志異〉》,只不過被增刪篡改過。楊海儒 [9] (P136-155)亦對「有正本」提出了質疑,認為有正本已非蒲著之原貌,而是經過書商的篡改。這兩篇文章均是經過細心考辨得出的結論,對正確認識「有正本」之發展演變有指導作用。

總的看來,關於評點本的整理考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這只是冰山一角,有待解決的問題還很多,需要廣大學者同仁的繼續努力。

二、

該文將評點放到但明倫所處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其價值,無疑有新穎之處。汪慶元《〈聊齋志異〉方舒岩評點初探》 [12] (P85-98)認為方評多是觸時事而發,他以強烈的愛憎贊揚了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批判了封建統治勢力、封建知識分子的軟弱,小市民的虛榮及其封建道德觀念等等。可見方評的批判力度與廣度要超過其他諸家。該文持論中肯,論證嚴謹,具有參考價值和認識價值。

21世紀以來關於思想方面的學術成果雖然比較少,但研究視角有所拓展。如張稔穰《馮鎮巒、但明倫等對〈聊齋志異〉思想內容的評點》 [13] (P75-83)認為但明倫、馮鎮巒等人的評點與金聖嘆的小說評點比較起來,更重視對作品思想內涵的挖掘。他們評點的依據是儒家的倫理道德,評點內容涉及作者立言本旨、作品中人物言行心理、作品寫到的社會現象等許多方面。陳昌茂、毛翔《論〈聊齋志異〉但明倫評點本中的孝悌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14] (P72-77)一文,從對但明倫其名的闡釋入手,對「孝」和「悌」進行分類並加以評述。文章的可貴之處在於作者試圖挖掘但明倫關於「孝悌」思想的現代意義。另外何金文、董玉洪、張文、張四妮等文,王先霈等人的專著中間偶有涉及,茲不贅述。

三、

從文學理論的角度觀照小說評點,是當今小說評點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研究比較深入的部分。關注的焦點大致集中在評點包含的創作動機、篇章結構、藝術形象塑造等方面。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有利於深化《聊齋志異》的研究,對中國古代小說理論、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亦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們當下建設有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值得參考和借鑒的對象。如孫一珍 [10] (P282-310)總結出但評關於藝術創作的八大辯證關系、塑造藝術形象的十種筆法等,是較早進行《聊齋志異》評點研究的成果之一。盛瑞裕 [11] (P340-353)的《聊齋但評特色之我見》承襲了孫一珍的思路,他將藝術形式分為文法和章法兩種,與孫一珍的分法多有交叉。趙馥的《但明倫小說鑒賞體系之研究》 [15] (P93-98)一文,一改視評點零散瑣屑、無系統的觀點,從鑒賞家審美情感之再現、聊齋藝術美之升華、立體化的審美鑒賞體系、聊齋藝術客觀效應之反饋等四個方面闡述了但評的審美體系。這篇文章立論嚴謹,論據明晰,觀點新穎,深化了對但明倫評點的系統化研究。

《馮鎮巒評本〈聊齋志異〉初探》 [16] (P83-89)認為馮氏是把《聊齋志異》當作「小說」來分析和批評的,准確地把握到了生活真實與藝術虛構之間的關系,為馮鎮巒其人其事其評點的研究開了一個好頭。在《明清小說評點中的「另類」——馮鎮巒、但明倫等對〈聊齋志異〉藝術規律的發掘》 [17] (P123-130)中,張稔穰先生指出:在小說理論史上,馮、但等人對《聊齋志異》的評點第一次肯定了文言小說集體例駁雜的合理性及其審美意義。他們指出了《聊齋》故事的「虛構」特色,分析了「志異」產生的深層原因,挖掘出了蒲松齡塑造鬼狐形象的特點及主要方法,並對一些獨特的「文法」進行了分析和命名。該文材料豐贍,論述詳盡,是一篇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四、評點之傳播價值研究

小說評點的興起和發展是以推動小說的商業傳播為其主要目的,評點幾乎成了小說傳播的一種促銷手段。《聊齋志異》評點的繁榮也離不開這個原因。以往人們只關注評點的理論價值,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視野的擴大,研究方法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行除理論價值以外的其他價值的研究,如傳播價值。盛瑞裕 [11] (P340-353)先生獨具慧眼,他認識到了評點的傳播價值和商業價值,認為《聊齋》評點,往往能因評點家的真知灼見而一語中的,起到「傳作者苦心,開讀者了悟」的作用,成為溝通作者和讀者心靈的橋梁,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不容低估的存在價值。文章對這個問題雖著墨不多,但把握准確。這對《聊齋志異》評點的多視角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進入21世紀後,小說評點傳播價值的研究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時期。據譚帆先生認為,小說評點的傳播價值大致表現為內外兩端。就外在現象而言,表現為小說評點對小說的傳播和普及的促進;就內在形態而言,則表現為評點本身在欣賞層面上對讀者的閱讀影響和指導作用 [1] (P117)。張文 [19]主要著眼點是但明倫評點對讀者閱讀的影響和指導作用,是內在形態的研究。黃曉明 [30]則著眼於評點的外在現象,強調評點活動對《聊齋志異》的文本的改動,以及其地位的不斷攀升中所起的作用。

五、評點家研究

評點家研究是評點內容研究深化的表現之一。關於評點家的生平資料,疑問頗多,鮮有詳備者。故近年來,一部分學者致力於評點家其人其事的考證。八十年代,孫一珍和盛德瑞的文章中對但明倫其人其事有所涉及,但都未作深入考察。九十年代以後這種情況有所改變,如吳丕的《但明倫小傳》 [31] (P83-87)和寇金富的《著名聊齋評論家但明倫》 [32] (P35-37),就是專門介紹但明倫的文章。吳先生以歷史的眼光,重新審視但明倫其人其事,在肯定他文學造詣的基礎上,對歷史上把但明倫譽為「名賢」和「了不起的軍事家」這一觀點提出異議,並舉出大量的事實證明其「交易退敵術」的荒謬,目的在於讓人們了解真實的但明倫。寇金富則恰恰相反,他是以贊揚為基調,對其所犯過的歷史錯誤則一筆帶過而著重肯定其評點《聊齋志異》所作的貢獻。在繼承了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山東師范大學張文 [19]又向縱深挖掘,他根據《清朝貢舉年表》、《清朝御史題名錄》、《廣順州志》、《清史稿》等文獻資料,撰寫的《但明倫論》一節,論據充足、可靠,論證邏輯嚴謹,可以看作是關於但明倫比較詳細、客觀、公正的考述,顯示了較高的學術功底。

何金文、胡邦煒的《馮鎮巒評本〈聊齋志異〉初探》 [16] (P83-89)是研究馮鎮巒評點的早期成果。關於馮鎮巒其人其事其文,有簡短介紹,認為「在四川清代的學術史上,馮鎮巒無疑是一個值得發掘的人物。」關於馮鎮巒的籍貫,學者們一般根據其在《讀聊齋雜說》「涪陵馮鎮巒遠村氏」的落款以及《喻序》推出:馮鎮巒,字遠村,涪陵人。涪陵究竟何指?研究者一般認為是今四川涪陵。據李勝、張勤 [26] (P134-137)考,馮鎮巒之籍貫「涪陵」,乃用隋唐及宋時古稱,實為當時之合州即今日之重慶合川。材料有據,考辨有力,表現出了其相當的學術功力。

《聊齋志異》方評的出現比較晚,關於其作者方舒岩,後人知之甚少。汪慶元的《〈聊齋志異〉方舒岩評點初探》 [12] (P85-98),根據評點對其籍貫及其評點年代作出了初步推測:方舒岩,浙江淳安縣人,他評點《聊齋志異》應該是嘉慶十六年以後的幾年間中的事情。關於方舒岩的研究有待於史料的進一步發掘。呂揚、張菊如、劉世德及董玉洪、孫虎堂、黃曉明、張四妮等人論文中均對部分評點家生平有所介紹。

六、評點史的研究

不容置疑,科學每前進一步,都是以繼承吸收前人成果為基礎的,因此對清人研究成果進行爬梳整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呂揚的《〈聊齋志異〉研究史話》 [33] (P90-94)、趙伯陶《讀〈聊齋〉札記——〈聊齋〉清人舊評芻議》 [34] (P71-83)、黃洽的《自出手眼,別開天地——清人〈聊齋志異〉的評點述說》 [35] (P72-75)等均是運用歷史研究的方法,宏觀介紹了清代《聊齋志異》的評點情況或研究情況,但論述各有側重。呂揚以宏觀的視野,把《聊齋志異》三百多年的研究史進行梳理,將其分為三個時期:一是為「志異」正名時期。如高珩、唐夢賚等人對「子不語」派的批判;二是從《聊齋志異》成書到馮評出現,這個時期的評點和評論大多是放在對蒲的創作意圖和小說藝術成就的探討上;三是評點期。這個時期評點本大量出現,對《聊齋志異》展開了全面的研究。黃洽則是從評點內容著手,將清人《聊齋志異》評點也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為《聊齋志異》正名、對小說思想價值的揭示、對小說創作特色的分析。這兩種分法各有其合理之處,對我們系統了解《聊齋志異》評點的總體概況有一定幫助。

據盛偉 [36] (P75-80)先生統計,現存《聊齋志異》評本有十六、七家之多。其成就孰高孰低,人們議論紛紛。如何用一種較為合理的標尺為參照物,去衡量各家的成就與價值?趙伯陶找到了「小說評點派」這把尺子。他從小說評點派的角度觀照諸家評點,認為王漁洋與馮鎮巒、何守奇、但明倫三家不同,是文人興之所至下的筆墨,而三家評點亦各有軒輊。馮評重在宏觀把握,但評顯示了卓越的藝術鑒賞力,往往於微觀之處見精神。何評較馮、但二家為單薄,但其閃光之處也值得玩味。綜觀四家評點,作者可謂是抓住了它們的主要特色。亦有學者就某一家評點的研究情況進行梳理分析,比如張文的《但評研究綜述》 [37] (P8-11),就是針對近30年但明倫評點研究成果的歸納總結。

七、評點形式的研究

近30年關於「評點」批評方式本身特徵的研究成果較少,主要集中在對評點形式、評點方法的探索與總結以及評點語言特色等問題。評點具體形式包含哪些,歷來觀點不一。如黃曉明 [30]認為《聊齋志異》評點的形式包括:1、序跋;2、邊緣批語;3、行間批語;4、本文後總批,包括作者自評;5、強調符號;6文後附錄;7、插圖等。筆者認為這種分法將評點的外延過度擴大,消解了「評點」之所以為「評點」的特性。孫樹木《淺談馮鎮巒對〈聊齋志異〉的評點》 [38] (P69-71)一文中,對馮評中大量的夾評予以觀照,並歸納出比較法、比喻法、借用法等馮鎮巒常用的評點方法。對於各家評點的語言特色,亦有學者關注,如張文 [19]對但明倫評點語言的特色的挖掘,認為但評有「評點細致、富有層次、語帶禪機、幽默風趣、擅長譬喻,有詳細的論述」等諸多優點。張四妮 [20]歸納總結了馮鎮巒敘事簡潔、喜用典故、語言容量大的特點。與其他問題相比較而言,評點形式的研究有待於進一步的拓展。

八、影響評點的文化因素的研究

文學是文化之花。文學的發展離不開孕育其的土壤——文化。因此,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研究和審視《聊齋志異》諸家評點,是研究走向深入的表現,也是研究向多元、現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視角較少為人注意,值得認真研究。

今之學者蔣玉斌 [39] (P95-98,111)打破以往研究「只關注評點本身的拘囿」,將關注的目光擴展到整個清代的文化史,特別是清代的學風。認為清代的經世致用、考據、崇尚古文之風深深影響了《聊齋志異》的評點。他指出「在清代學風的文化背景之下觀照《聊齋志異》評點,有利於我們更加深入地把握《聊齋志異》評點的理論價值,並進一步探討小說評點(尤其是文言小說評點)在理論史上的獨特地位。毋庸諱言,這也有利於我們准確而深入地理解飽含蒲松齡『孤憤』之情的《聊齋志異》的深刻內涵。」文章視野寬廣,闡釋精深,論述詳密,考證謹嚴,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平,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董玉洪 [40] (P86-87)亦是從文化層面上去探索影響《聊齋志異》評點勃興的文化背景及原因,他指出:小說評點形式的成熟和《聊齋志異》本身批判現實和崇尚真情的題材魅力共同促成《聊齋志異》評點的勃興及廣泛傳播。將《聊齋志異》評點放在小說評點史、清代的文化史、思想史的三維坐標上去予以定位,這樣的嘗試有利於正確認識和評價《聊齋志異》的價值。除此之外,黃曉明、張四妮等人的文章也涉及到了這一問題。

九、回顧與展望

近三十年來,《聊齋志異》評點雖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中不乏見解新穎、學術價值較高的論著。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研究中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有些論文缺乏對研究的推進作用和對他人的啟發意義。研究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還有待深入探討,甚至有待於新的突破。

1、新資料的發現和整理。文獻資料的挖掘、整理和利用是學術研究的基礎,資料的突破往往會帶來研究的新進展。《聊齋志異》一些評點本尚有許多相關基礎資料不詳,存在大量可以挖掘的空間,因此還需要學者們進一步的努力。

2、研究范圍的進一步拓展。探究范圍的大小與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有直接的關系。既有的成績並不表明我們的研究范圍已經窮盡了。因為客觀方面,有許多材料有待發掘或正在被不斷發現;主觀方面,與研究者的思維、視野的轉變和拓展有關系。以現有成果來看,新世紀以來,研究者們往往將目光鎖定在馮評、但評上。而其他各家有的僅僅是整理出來而沒有人去研究,有的至今為止只有一篇概括性介紹的文字,我們理應發掘其有價值的資源。

3、更新和改進研究方法。已有成果大多從小說理論角度看評點,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關注。評點在中國小說史上雖然是以「批評」的面貌出現的,但其實際所表現的內涵遠非文學可以涵蓋。今之學者應當建立在對新學科、新方法吸收的基礎上,把小說評點從以往純作理論批評研究的狹隘視角中解放出來,研究影響《聊齋志異》評點產生的文化、社會、經濟等因素,把握其多重的文化價值。

十、結語

小說評點是中國特有的文學批評形式,對其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研究必定會推進中國小說理論的建設和特色文學理論的建設。《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名著之一,在國際上也有重要的影響。關於它的評點理應得到重視。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